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富是怎麼被國富擊垮的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帖最後由 穿鞋的蜻蜓 於 2011-6-20 18:40 編輯




近日,香港的減稅又引起人們的熱議。事實上,近年來港府減稅已成慣例,無論當年經濟好壞,「藏富於民」的減稅措施都必不可少。
中國歷史上本來有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藏富於民的優良思想傳統,這種傳統是儒家學派財政思想的核心。現在,這種思想在香港開花,在大陸則還只有爭論,沒有行動。
春秋時魯哀公向孔子弟子有若諮詢「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時,有若回答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孟子一再強調:「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使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而荀子則說,「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他尤其批評了統治者好利聚斂的結果是「府庫已實而百姓貧」,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僅存之國富大夫,亡國富筐篋、實府庫」。這就是說,兩千多年前的先賢非常清楚,民富優先,則會帶來國富,國富優先,卻只能帶來民窮。只有將民富作為治國的要務,國富才可期待。
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搶稱霸的大背景下,各國關心的首要問題是如何富強起來,在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儒家的仁政思想不會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法家學派的強國主張立即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怎樣實現強國的目的呢?法家的主張,就是通過國家權力,「弱民」、「貧民」。商鞅說,「不農之徵必多,市利之租必重」。他鼓勵農業生產,但又強調「家不積粟」,要求農民將糧食交給國家而不是自己擁有。商鞅還認為,有資產的富裕百姓不好管理,貧窮的老百姓才能被國家政策支配調動,為國家服務。
而到了戰國末期,另一位法家人物韓非子說,「欲利爾身,先利爾君,欲富爾家,先富爾國」,把君主和國家的富裕強大放到毋庸置疑的優先地位。為了讓君主和國家富有強大,就必須讓老百姓貧窮弱小。他認為,「凡人之生也,財用足則隳於用力」,「財貨足則輕用。輕用則侈泰,侈泰則家貧」。因此,必須用重稅使其永遠處於貧窮之中,這樣,他們才能在生活的壓力下勤勤懇懇,為國出力。
商鞅韓非的思想被秦國採納,帶來強國強盛,秦以後的統治者雖然總是用儒家的外衣裝飾自己,其實都是外儒內法,說的是儒家「輕徭薄賦」的格言,行的是法家「富國弱民」的政策。鴉片戰爭之後,中國被拋入國際競爭中的大格局中,其所處形勢,有些類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大清朝野都痛切感到中國的弱小,因此,富國強兵成為興奮點,無論洋務運動還是維新變法抑或清末憲政、辛亥革命,都圍繞富國強兵這個主題。這個主題其實一直延續到上世紀中期新政權建立以後。十年超英十五年趕美,強調的是國家的富強,而不是人民的富裕。而在追求強國夢的時候,國家再次沿著商鞅韓非的路徑,把國富與民富放到完全對立的兩極。
為了國家強盛,國家甚至發展出一整套意識形態,比如老百姓越窮越光榮,越窮越高尚,比如詛咒私有財產的罪惡,塑造大公無私、很斗私字一閃念的精神。國家富強就必須讓老百姓毫無私心私利,一無所有。老百姓但凡有一點點私有財富,那就是某種邪惡主義的尾巴,一定要割除而後快。這種思想成為前三十年的主流思想。
顯然,三十多年前的改革開放,無疑是對於這種國家觀的反撥。「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國家承認老百姓追求富裕的合法性正當性。在追求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不再以必須消滅私人財富為前提。雖然自從改革開放之後,老百姓積累財富已經不再是非法的,但最近十多年來,國家通過稅費等手段,在國家財富與私人財富之間重新進行洗牌。國家持續高速增長的財政收入,塑造了富強的國家形象,但可惜的是,在它後面,卻是百姓收入不足、生活艱難的窘境,國富與民富之間的關係再次緊張。
這種情況下,國家主義意識形態再次甚囂塵上,處處將國家置於個人之上,要求個人利益、私人利益對於國家利益的完全服從。國家主義財政觀念下,國富再次被賦予了相對於是民富的無與倫比的優先性和道德正當性。國家主義甚至還提出一句臭名昭著的格言:「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以此來強調國富優先於民富的天經地義。
事實上,國家財富來自百姓的創造,來自百姓私有財產的讓渡,它們之間的關係,確實像是大河與小河的關係。但必須弄清楚的是,私人財產是源頭,私人通過財產讓渡進行的納稅,如同涓涓細流,充盈了國庫。如果老百姓的條條小河乾涸了,國家這條大河免不了斷流的命運。這樣常識,還需要人們一而再再而三地予以論證嗎?

作者:梁發芾 財稅史學者
原題:國富與民富的歷史糾結
Traditionally, bad writers like to take fierce Moral Stands. They depict their characters in the blackest of black and the whitest of white. (Gore Vidal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3: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