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1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大乘密嚴經》

[複製鏈接]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3 11: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

《大乘密嚴經》卷3: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
 如來清凈藏,世間阿賴耶;
 如金與指環,展轉無差別。」

經文語譯:

【佛陀所開示的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佛門內外許多的的知識們,都不能知道.「如來藏就是阿賴耶識」如此甚深的義理。十方諸佛所證如來無垢識,其實就是由因地時的阿賴耶識輾轉所修成的。由因地的阿賴耶識修成三大阿僧祈劫以後的如來無垢識的過程,就顯示出阿賴耶識心體就是如來無垢識心體,是沒有差別的;就如同將黃金打造成金指環的過程,金指環是由金體輾轉打造而成,金指環還是原來的金體,所以金體與金指環體是沒有差別的。】

行者在因地時證得阿賴耶識,雖然能觀見阿賴耶識體如同黃金一樣的清凈無染,但卻是函藏著無明貪愛等業種、函藏著七識心所相應的不凈種、所知障隨眠…等,所以透過福慧雙修、定慧等持而努力修行三大阿僧祈劫,把阿賴耶識體中的所有不凈種子修除凈盡、把阿賴耶識體中所有一切法種都全部證得,成為如來無垢識而成就佛道。過程如同在找到黃金以後,把黃金打造成金指環。所以經文中的「金」是比喻阿賴耶識,所以經文接著開示:

《大乘密嚴經》卷3:

「譬如巧金師,以凈好真金,
 造作指嚴具,欲以莊嚴指;
 其相異眾物,說名為指環。
 …………
 當知賴耶識,即名為密嚴,
 譬如好真金,光色常充滿。」

整段經文都是將阿賴耶識比喻為金,!四大之大種性自性乃是阿賴耶識所具備的自性之一,所以阿賴耶識入胎以後,依父精母血、無明貪愛等業力(或菩薩願力)…為緣,而能依其大種性自性來成就色身;而所成就的色身無常敗壞。然而這段經文的「指環」乃是比喻「如來清凈藏」,不是比喻身體。


《大乘密嚴經》卷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出過欲、色、無色、無想於一切法自在無礙,神足力通密嚴之國,非諸外道二乘行處。與諸鄰極修觀行者,十億佛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俱,皆超三界心意識境。」

本寶典一開始就點出密嚴佛國凈土,不是外道乃至二乘行者所能到達,更而點出密嚴凈土乃是超出三界的境界。


《大乘密嚴經》卷1:「佛亦如是,化形普降於諸世間,隨眾生心所樂不同,皆使蒙益。無空見者,復令當詣密嚴佛國。如其性慾而漸開誘,為說一切欲界天王自在菩薩摩尼宮等諸安樂處,乃至諸地次第十方佛土功德莊嚴,盡於未來隨機應現。」

寶典打從卷一開始,就說明 佛降生於世間,隨眾生心性根器不同而宣說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大乘等不同的法道,眾生只要信受,都能得到利益。而不著二乘空見者,也就發大心修學大乘菩提而發願成就佛道者,就會教導這些大乘行者親自到達密嚴佛國凈土,親自領受密嚴凈土的種種境界。


《大乘密嚴經》卷1:

「解脫者亦爾,惑盡而清涼,
 入於無漏界,密嚴之妙土。
 此土最微妙,非余所能及,
 佛與諸菩薩,清凈之所居;
 三昧樂現前,以此而為食。
 欲生斯土者,當修真實觀。」

密嚴凈土乃是無漏法界,一切凈土中最為微妙,沒有其餘凈土可以及得上密嚴凈土。密嚴凈土乃是諸佛以及菩薩們清凈的居住處。想要到達密嚴凈土的行者,就要修習真實觀,也就是修學如何能真實觀察到密嚴凈土的方法。要觀察密嚴凈土,就要知道密嚴凈土究竟是何樣的境界:

《大乘密嚴經》卷2:「爾時金剛藏菩薩摩訶薩言:密嚴佛土是最寂靜、是大涅槃、是妙解脫、是凈法界,亦是智慧及以神通諸觀行者所止之處;本來常住,不壞不滅;水不能濡、風不能燥,非如瓶等勤力所成,尋復破壞。非諸似因及不似因之所成立,何以故?宗及諸分是不定法,諸宗及因,各差別故。

密嚴佛土是轉依識,超分別心,非諸妄情所行之境。

密嚴佛土是如來處,無始無終,非微塵生、非自性生、非樂欲生,不從摩醯首羅而生,亦非無明愛業所生,但是無功用智之所生起。……」


密嚴凈土是寂靜極寂靜的境界,由此可知密嚴凈土的自住境界中是無六塵、無七識妄心的境界,所以是最寂靜的凈土世界。是大涅槃的境界、是微妙解脫的境界、是清凈無染的境界,也是具備般若智慧的菩薩行者所依止之處。密嚴凈土「本來常住、不壞不滅」,也就是說密嚴凈土不是依眾生業力而出現在三界世間的,是無始以來,本來就存在著的凈土境界,所以盡未來際都不會壞滅的凈土境界。水無法把密嚴凈土沾濕、風亦無法把密嚴凈土給吹乾;換句話說:地水火風都無法破壞密嚴凈土。密嚴凈土是法爾如是的從無始以來就這樣存在著,沒有一因一緣可以出生祂。

一切佛國凈土都是該佛國之 佛於因地時,發願而歷經佛道的成就所成的凈土世界,都是微塵所成的器間世界。為何唯獨密嚴凈土卻不是因緣所生、不是微塵所成的器間世界?經文接著開示「密嚴佛土是轉依識,超分別心,非諸妄情所行之境。」密嚴凈土是超出語言文字、心想的境界,一切言語心行皆到不了密嚴凈土的境界,原來密嚴凈土是唯心凈土的境界,並不是世間中的佛國世界,而是唯心凈土的自住境界。所以密嚴佛土是一切眾生的自心如來的自住境界,是沒有開始也永遠不會壞滅的心體。

所以 佛是要大乘行者都親自到達密嚴凈土的境界,就是要行者們都證得自心如來,親自領受自心如來的種種殊勝而難可思議的境界。到了卷三,經文的最後,終於為大眾直接說明眾生自心如來 – 密嚴凈土是哪個心:

《大乘密嚴經》卷3:

「當知賴耶識,即名為密嚴。」

一切眾生第八阿賴耶識就是「密嚴佛國唯心凈土」。因此 佛施設了教外別傳,使用種種機鋒幫助弟子們所證悟的密嚴凈土,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這也就是禪宗自西天初祖金色頭陀大迦葉尊者在靈山見 世尊拈花所悟的心,傳自西天第二十八代祖,也就是 菩提達摩尊者,又傳自東土而成為東土的禪宗初祖;而後歷經一花開五葉,從 六祖大師以後,禪門興盛,一直傳到今天,所悟的心,就是「阿賴耶識密嚴凈土」。


《大乘密嚴經》卷1:
「至於密嚴已,漸次而開覺;
 轉依獲安樂,寂靜常安住。」

在卷一時,就已經開示大乘行者證得「阿賴耶識密嚴凈土」以後,就能親自去體驗、領受阿賴耶識種種的功能體性,所以「漸次而開覺」,隨著所證而令所覺悟智慧次第增上。所以一切成佛的法種,都是阿賴耶識所持,阿賴耶識當然就是如來藏,成就佛道就是要從到達「阿賴耶識密嚴凈土」開始故。

不論是從卷三「藏即賴耶識」等上下文,乃至綜觀整部經文,都不斷在闡釋「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修學大乘就必須要證阿賴耶識,從證得阿賴耶識以後,次第修學其總相的智慧、別相的智慧、函藏在阿賴耶識體中一切種子的智慧,而成就佛道。也就是說:要成就佛道,就是要從證得阿賴耶識開始,而阿賴耶識體中函藏著成佛的一切法種,所以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在證得阿賴耶識以後,開始修除心體中的不凈法種,開始修學驗證心體中一切種子,就是「由金打造成金指環的過程」。打造的過程,就是「展轉」。金指環還是由金打造而來的,所以說「金與金指環無差別」。就如同成佛所證的如來無垢識是由阿賴耶識所打造而成的,所以阿賴耶識與如來無垢識「展轉無差別」。


22

主題

466

帖子

2100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2100
沙發
xu3331 發表於 2011-5-3 11:41 | 只看該作者
阿萊耶,第八識,就是基因密碼。末那識,第七識,即潛意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3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4 07:13 | 只看該作者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3 11:35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

《大乘密嚴經》卷3:

眾生本來是佛,那麼狗是不是佛 ?

常聽學佛的朋友侃談」 眾生本來是佛」 ,到底眾生為何本來是佛,又沒啥人說的清楚,以下敬轉供對此題目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

一切眾生,當然包括三界六道二十五有,因為既然是眾生而又說是一切,當然就無所不包了,凡是有情都包含在內。

譬言如有很多人講【圓覺經】,卻總是誤會了佛講的法,就亂講說:  本來一切眾生都是佛,因為突然起了一念,所以就去輪迴了。如果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起了一念就還要再輪迴,那麼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迦葉佛.:.:成佛以後,是不是後來還會突然起了一念又都要去輪迴呢 ?  所以他們都誤會了,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是從理上來說的,並不是從事相與修果上面來講的。是從理體來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因為佛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不常不斷,具有八不中道乃至無量不的中道體性,本來就沒有輪迴。這是說自性佛,祂既不和所知障相應,也不和煩惱障相應,而諸佛全都以祂為體,依著祂的本來自性清凈涅槃進修,才能成佛。

再從【常住真心性凈明體】來說, 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眾生的理體第八識如來藏,從無始劫以來就不和所知障相應,也不和煩惱障相應., 因為祂離一切知見,不管是邪見、正見全部都離。,既然離一切見,怎麼可能和煩惱障、所知障相應呢 ?  既然不受這二障所障,當然也就是佛。所以從理上來看,一切眾生都是佛,  天人、天主、人、狗狗,蟑螂、螞蟻乃至糞坑裡面的蛆,全都是佛。但理上是這樣,事相上卻不是。因為事相上,蛆還是糞坑裡的蛆,鬼神還是鬼神,人還是人,你養的狗還是狗,天主還是天主,畢竟都不是佛。所以,千萬別把佛的聖教誤會了!  佛陀有時候是從理體上來說,有時候卻從事相上來說。既然一切眾生都是佛,佛又何必來人間示現度眾生呢?  因為從事相上來看,眾生都還在輪轉生死中,但是仍然有一個不生不滅的理體-- 自性佛如來藏! 這個沒有生死的理體,繼續在他的五陰中運作,而眾生將來成佛就是靠這個自性心如來藏,所以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

但從事相上來說,凡、愚有情的七轉識不能和這個理體相應,所以眾生事實上仍不是佛; 由此緣故,佛陀才要來人間說法四十九年,辛苦地度化眾生.  那麼,佛為什麼來人間受生度眾生? 為什麼要這麼辛苦?  都是因為從理體上來看,眾生本來來是佛,可是眾生無法證得本來佛,所以從事相上來看,眾生還是眾生啊;畢竟還沒有成佛。所以佛才要這麼辛苦來人間受生,示現成佛以後還要以四十九年時間到處奔波,為眾生說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4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5 23:38 | 只看該作者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3 11:35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

《大乘密嚴經》卷3:

如來藏非梵我,非神我,完全無眾生所熟知的我性 :

【「如來藏」和「梵我」(神我)是一樣的,背棄了佛陀的根本教義——「無我」。】這是某派法師所持有的想法, 然而這根本是無稽之談,因為佛陀不可能故意去湊合印度教之「梵」「梵天」「梵我」來當成是大乘佛法,這兩者有根本不同的差異。此派法師受到日本一分研究學者的影響,如今又有日本學者松本史朗對於如來藏大加批判。而底下來說明「如來藏」和「梵」兩者根本沒有關係:

      「梵」原本在印度是以實質的「梵天」,甚至說是更高的「至尊」。在《吠陀》有「至尊」的描述,並由祂產生「至尊人格神」來到人間;乃至當「梵天」說他出生一切萬物時,他這樣的人格神也是由「至尊」所出生的,這是印度傳統的一支大一統思想。《奧義書》則在之後產生,許多奧義書則明確地贊成一個衍生的概念,就是一切事物皆有「梵」,並且將修行變成一個普遍性的知覺到「梵」,以此稱之為「梵我合一」,以為就是涅盤,就是解脫,如此作為「我」的擴大;但以上的「梵」、「梵天」、「梵我」都是被佛陀所駁斥的。

      依照上述順序而說,先說「梵」:佛陀說真正的「梵」都不是這樣,唯有佛陀說的「梵」才真正是「梵」,其他人都是妄想。「梵」本身在語言上是清凈的意思,因此許多人施設的虛妄想,本身就是污染,本身就是虛假,因此遠離了佛陀說的「梵」。佛教中的阿羅漢自作證的時候,必然知道「梵行已立」,這「梵」於小乘法中就是以遠離諸法的執取來稱作是「清凈」,既然遠離,哪裡還會再去施設一個「清凈的、崇高的、廣大的、殊勝的」外法,說這個是「梵」,這樣的「梵」就是如來說的「不清凈的」,就是被佛陀所破斥的,而清凈的「梵行」則是佛教僧團可以人人修行修證而自作證的,並非只是形而上的思想而己。

      次說「梵天」:如果「梵天」所說自己是宇宙的創造主,那高過其天的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乃至無色界天,還有無想天,到底是誰創造的?這三界的法是屬於禪定「證量」的,因此「梵天」的說法不合乎事理,一下子被佛教破斥的。

      最後是「梵我」:「梵我」則以思想來安立一個假說,「梵我」和「禪定」的境界不同,但有人是「梵我」落在三界有為法的境界中來作區別,而禪定是會相應到一個境界天,因此如果一定要說「梵我」是有實質的,是勉強可以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天(或識無邊處天?)來對應。當佛陀示現太子出宮修行時,曾示現從學於外道,得證甚深世間禪定,外道以為這便是涅盤,在《佛本行集經》卷22:

     彼人如是舍諸禪已,進求勝處,而發此心,如前所說,舍諸欲事。如是舍離粗色身故,發厭離心,彼時即得身中所有虛空無邊分別,於此一切色相,又色相內,及樹木等,所有諸物悉皆分別,無邊虛空,得如是等一切色處,明瞭分別,無邊空已,即證勝處,而有偈說:「如是微妙大梵處,一切無相常無言:智人說彼解脫因,即此名為涅盤果。爾時阿羅邏說是語已,白菩薩言:仁者瞿曇!此即是我解脫之處,及其方便,我今為仁顯示已訖。」

      然而這樣「空無邊處天」的「梵我合一」的修行,佛陀修證后便予以捨棄,因為這不是解脫。在許多大乘經典更直接破斥這樣的說法,指責「梵我」「出生萬物」「一切由梵所出生」都是「邪見」,「梵天」等諸禪定「愚痴」諸天都是「邪見天」。因此硬要說大乘與「梵我」「梵」合流,是罔顧事實,這熟讀大藏經的所有法師應當要非常清楚的。所以佛陀所說的如來藏絕非梵我,神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5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7 08: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1-5-7 08:21 編輯

既然內心深處確實有上帝與靈魂的需求,何不皈信一神教呢?又是如來藏,又是常住真心,夾纏個沒完。你不累,我看得都累了。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6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7 09:2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ILLIAMLYLE 於 2011-5-7 09:35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6樓 的帖子

D兄忍不住啦, 知道你不喜歡, 不要看不就沒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7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7 09:38 | 只看該作者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3 11:35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

《大乘密嚴經》卷3:

如來藏非一般人以為的本體,  佛陀於《四阿含》中明確宣說: 佛教是「非斷非常」,不是意識層面想像的本體,所以說:『惡慧不能知』:

如來藏和一般人以為的本體的許多體性根本不同,日本的松本史朗將其定義為「土著思想」,就是古老民族會期待的大一統的觀念。可是他並不明白佛教的如來藏是不跟任何一個法和合的,不是一般人以為的「我」的延伸。如來藏祂是本有法,不變異法,不會跟其他的一法在和合,不會增減,也就是說祂沒有和合義。

祂沒有作主義。然而我們以為的我,這本體的我,理論上的我,形而上的我,都能夠作主,但如來藏不作主。祂是各有情各自獨立,祂和另外一個祂也不會和合,所以佛和佛也不會合併,這和神我、梵我思想追求的「天人合一」、「梵我一體」不同。

      「梵」和如來藏不同,因為如來藏不是大我,如來藏不是眾生心,不是「梵」,也不是清凈,如來藏沒有我性,也不會和您合而為一,如來藏出生這世界,但不是這世界,如來藏也不會因為您覺受到祂而和您相應,因為如來藏沒有見聞覺知,您以為祂怎樣,祂也不會理您,因為沒有見聞覺知,怎麼理您?您以為這世界大的大,小的大,合一、不合一,都和他無關,如來藏不理會您怎麼想,如來藏也無所謂您怎麼想。

      所以我們看不出來《奧義書》中的「梵」和如來藏有何關係,除了有人硬著頭皮來湊合以外,這兩者根本不同,如果說「梵」是思想,有人不能同意,那說成是偏於無色界天的空無邊處天的修證,但無論如何又說如來藏是思想?如來對於取證這樣的「梵」,認為這不是真正的解脫,無色界天還是在三界輪迴之中仍然脫離不了生死。如來便拋棄這法,而直到三界的有頂:非想非非想天,仍不是解脫之法,不是涅盤。因為佛法的解脫,必須以斷除我見、斷除三縛結作為基礎,有了這樣的三縛結的斷除,就有真正的「八解脫」可說。

      在《白凈識者奧義書》,將「梵」說成是「無外無更高,更小或更大」,「世間萬事物,神我盡充沛」這樣以比量來說「梵」是更高的「神我」,稱之為「神人」,設立個「彼超此世間」的超級大我,可是至高得我,根本不是這樣的我,所以向其祝願,幾乎是《奧義書》的一貫方式,如「惟願彼天神,賜我以明智」,以祭祀和祈願,然而如來藏不是充塞天地之間的虛妄想的大我,如來藏也不需要您去祭祀和祈願,祂一直根本和您在一起,不需要您的誠服和恭敬,祂不領受三界一切法。

      奧義書以為這樣的大我會主宰一切,所以出現「主宰賜福者明神頌所敦」,但如來藏出生萬物,卻沒有作主,當然不會去主宰,也不會賜福。「彼在大宙中,唯是護世主,宇宙之真宰,神秘居萬有,梵道神仙傳,合契得長住,唯由得知彼,乃斷生死網」,這他們以為這個主宰的就是「大我」,每個眾生的「大我」,但是如來藏根本不去作主,不去主宰一切。

      集結佛教《四阿含》的大眾是偏於小乘的修持,但大乘法卻還是有流傳下來,有著受持的軌跡,然而小乘人雖然無力弘揚大乘,但還是在《四阿含》點到了大乘所說的「真心」,「如來藏」,以及「菩薩法」,代表有「大乘法」。佛陀在《四阿含》說「三乘法」,同說「三界法中」是「無常、苦、空、無我」,三界法都是「境界法」,都是相對有為法,都是可壞滅法,都是緣起生滅法,只要是可描摹的境界,見聞覺知的境界,不論是內法與外法,不論心中緣取的或向外攀緣的,都是三界法,無一真實有,任何修行的心都是落於境界法中,因此佛陀說一切法無常,一切諸行無常,非真實。

      真心如來藏不是三界法中的任何一法,也沒有三界法的體性和境界相,當您去描摹祂,以為祂是清凈無染,用此敍述還不是祂,這就是境界有染法,真心不被境界法污染,祂不受境界法,不是我們在修行中所緣取到的任何一個內法,也不是一般人所知道的外法,也不是內法和外法兩個綜合起來的法,祂根本不是三界法,祂不是見聞覺知所知道的法。

    佛陀於《四阿含》中明確宣說,佛教是「非斷非常」,不是滅后無有,不是滅后就是斷滅,也不是滅後有一個常,當然也不是滅后才會緣起出生一個常,因此佛法是直接顯示了有一個「不是三界法」的「常」,但於小乘阿含經中並不是處處宣說,多是密意說。然而以「梵」要變成一個真正的萬法的來源,是不可能的,因為「梵」還是眾生的三界永恆的虛妄想,而實相卻是和眾生的心有著各自不同的體性,這是無法合而為一的。這「梵我合一」類似中國的「天人合一」的論調,是一直存在的繆見。如同實修男女淫慾一直是許多古老國家的偽修行一樣。而這天地萬物都有「梵」的思想和中國古老的「道」在天地之間的思想,實際上也是相通。因此這「梵我合一」、「性修行」、「梵」都是這世界眾生的許多共通想像之法之一。

總結來說,當「梵」落入了三界法的範疇,以有情的觀點來描述這中間所取得的境界,乃至粗糙的「與梵合而為一」「梵我」都是境界法,都不能離開意識心的見聞覺知的作用,都是因為緣起所生法,都是三界法,因此都不是佛教說的真心如來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8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7 09:56 | 只看該作者
斷見和常見是身見的兩個面向,非斷非常並不是在講如來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9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7 11:39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7 09:56
斷見和常見是身見的兩個面向,非斷非常並不是在講如來藏。

D應話看懂阿含吧, 不會有嚴重的文字障吧 !
===================================

《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經》

-

修行的因地真心即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非斷非常, 茲恭錄《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經》部份經文以說明 :
-

所謂『名色』的名, 指的是受, 想,行,識(意識), 這是佛法常識. 以下經文明說名色緣識, 而名色包含第六意識, 意識不可能自己緣自己, 經文己經明指另有所緣.
-

《佛云:「阿難!若有問者:『名色有緣耶?』當如是答:『名色有緣。』若有問者:『名色有何緣?』當如是答:『緣識也。』當知所謂緣識有名色。阿難!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答曰:「無也。」「阿難!若識入胎即出者,名色會精耶?」答曰:「不會。」「阿難!若幼童男童女識,初斷壞不有者,名色轉增長耶?」答曰:「不也。」「阿難!以是故知:是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謂此識也。所以者何?緣識故則有名色。」》
-

此段經文中, 佛已說明須有阿賴耶識入胎,方有名色生長五根及具足五蘊而出胎;若出胎后之阿賴耶識非是不生滅性而可斷壞者,則男女幼童之五蘊皆不能增長為成人。接著又開示五蘊之因、五蘊習氣、五蘊根本、五蘊之所緣即是此阿賴耶識。
-

世尊又云:《「阿難!若有問者:『識有緣耶?』當如是答:『識亦有緣。』若有問者:『識有何緣?』當如是答:『緣名色也。』當知所謂緣名色有識。阿難!若識不得名色,若識不立不倚名色者,識寧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苦耶?」答曰:「無也。」「阿難!是故當知:是識因、識習、識本、識緣者,謂此名色也。所以者何?緣名色故則有識;阿難!是為緣名色有識,緣識亦有名色。由是增語,增語說傳,傳說可施設有--謂識名色共俱也。」》
-

此段經文中, 世尊說藏識阿賴耶之所以不斷於三界中輪迴而受生老病死者,皆因過去世之名色熏習為因、為本、為緣,故有此阿賴耶識之輪迴生死。
-

吾人之【色蘊】,始自受精卵時,迄至死亡,其間剎那剎那不斷變異,無有一時一刻暫住。吾人之【名】—受想行識蘊—亦是念念變異,無一剎那中斷,無一剎那不變異。
-

有情眾生八識心王之種子流注現行,使得吾人能於六塵境中活動;而八識心王之每一心,皆是於念念間、剎那剎那生滅流注;此謂一念之間有九十剎那,一剎那間有九百生滅,故「受想行識」四蘊乃是剎那生滅之法。然因有情未斷變易生死,故不能覺知,錯認見聞覺知心及恆審思量之意根心為不生滅者,不知不解剎那變異之理,遂執空明覺知之前六識及作主思量之末那心為不生滅我,墮於常見外道法中。

-
如來藏—第八識(阿賴耶識)—本體永不斷滅,離三界見聞覺知,故不會不貪不厭苦樂六塵,本性清凈;而藉其所藏無明業種及父母四大之緣,能生五色根、六識及意根末那,輪迴於前後世之無量劫生死中;然於阿賴耶識本體永無生滅之中,卻含藏八識心種及諸有漏無漏法種而不斷流注生滅,依前七識之六塵分別及欣厭,於三界中造業及受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0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7 11:5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1-5-7 12:02 編輯

如來藏—第八識(阿賴耶識)—本體永不斷滅,離三界見聞覺知,故不會不貪不厭苦樂六塵,本性清凈;而藉其所藏無明業種及父母四大之緣,能生五色根、六識及意根末那,輪迴於前後世之無量劫生死中;然於阿賴耶識本體永無生滅之中,卻含藏八識心種及諸有漏無漏法種而不斷流注生滅,依前七識之六塵分別及欣厭,於三界中造業及受報。

這種知見正是中阿含二0一經所破斥的邪見。

玄奘的『去後來先作主公』要是拿到佛時,必要陪著嗏帝比丘一起挨罵聽訓,曰:『汝愚癡人!我不一向說,汝一向說耶?汝愚癡人!』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11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7 12: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hammapala 11樓 的帖子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

D真的是惡慧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2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7 13:02 | 只看該作者
中阿含有兩篇『說處經』,對於佛法的內容與共說共論的方式,都有很清楚的闡述。去好好的看一看吧!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3
Djogchen 發表於 2011-5-8 03:4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1-5-8 03:45 編輯

這種知見正是中阿含二0一經所破斥的邪見

唯識宗的阿賴耶識的成立是為了解決印度小乘部派在佛滅后對於輪迴主體過渡的理
論紛爭,

中阿含二0一經佛陀提出十二因緣中的「識」用比喻和暗示形式告誡弟子不要對這個
識存在任何幻想:---


一時。佛游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口*荼]帝比丘雞和哆子生如是惡見。我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
異。諸比丘聞已。往至[口*荼]帝比丘所。問曰。[口*荼]帝。汝實如是說。我知世
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耶

[口*荼]帝比丘答曰。諸賢。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


時。諸比丘訶[口*荼]帝比丘曰。汝莫作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不善。世尊
亦不如是說。[口*荼]帝比丘。今此識。因緣故起。世尊無量方便說識因緣故起。有
緣則生。無緣則滅。[口*荼]帝比丘。汝可速舍此惡見也

[口*荼]帝比丘為諸比丘所訶已。如此惡見其強力執。而一向說。此是真實。余者虛
妄。如是再三

眾多比丘不能令[口*荼]帝比丘舍此惡見。從坐起去。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
面。白曰。世尊。[口*荼]帝比丘生如是惡見。我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
更異。世尊。我等聞已。往詣[口*荼]帝比丘所。問曰。[口*荼]帝。汝實如是說。
我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也。[口*荼]帝比丘答我等曰。諸賢。我實
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世尊。我等訶曰。[口*荼]帝比丘。汝莫作
是說。莫誣謗世尊。誣謗世尊者不善。世尊亦不如是說。[口*荼]帝比丘。今此識。
因緣故起。世尊無量方便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口*荼]帝比丘。
汝可速舍此惡見也。我等訶已。如此惡見其強力執。而一向說。此是真實。余者虛
妄。如是再三。世尊。如我等不能令[口*荼]帝比丘舍此惡見。從坐起去

世尊聞已。告一比丘。汝往[口*荼]帝比丘所。作如是語。世尊呼汝

於是。一比丘受世尊教。即從坐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至[口*荼]帝比丘所。
即語彼曰。世尊呼汝。[口*荼]帝比丘即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

世尊問曰。汝實如是說。我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也

[口*荼]帝比丘答曰。世尊。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也

世尊問曰。何者識耶

[口*荼]帝比丘答曰。世尊。謂此識說.覺.作.教作.起.等起。謂彼作善惡業而
受報也

世尊呵曰。[口*荼]帝。汝云何知我如是說法。汝從何口聞我如是說法。汝愚痴人。
我不一向說。汝一向說耶。汝愚痴人。聞諸比丘共訶汝時。應如法答。我今當問諸
比丘也

於是。世尊問諸比丘。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耶

時。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問曰。汝等云何知我說法

諸比丘答曰。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識因緣故起。世尊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
無緣則滅。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

世尊嘆曰。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說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說。識
因緣故起。我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
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猶若
如火。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木生火。說木火也。緣草糞聚火。說草糞聚火。如
是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緣
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

世尊嘆曰。善哉。善哉。汝等知我如是說法。然此[口*荼]帝比丘愚痴之人。顛倒受
解義及文也。彼因自顛倒受解故。誣謗於我。為自傷害。有犯有罪。諸智梵行者所
不喜也。而得大罪。汝愚痴人。知有此惡不善處耶

於是。[口*荼]帝比丘為世尊面呵責已。內懷憂戚。低頭默然。失辯無言。如有所伺

唯識宗的理論是否因為世尊和比丘的一段談話而成為「邪見」?學者們有目共睹!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4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5-8 07:1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1-5-8 07:18 編輯

回復 Djogchen 14樓 的帖子

唯識宗的阿賴耶識的成立是為了解決印度小乘部派在佛滅后對於輪迴主體過渡的理
論紛爭,



你說這話,未免太不把龍樹放在眼裡了。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5
Djogchen 發表於 2011-5-8 11: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1-5-8 11:46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15樓 的帖子

我尚未認真地去研究"中觀",不過以我所知,龍樹只是解決了相宗和性宗的對立。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6
jiandao 發表於 2011-5-8 13:22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1-5-7 22:33
回復 Dhammapala 15樓 的帖子

我尚未認真地去研究"中觀",不過以我所知,龍樹只是解決了相宗和性宗的對 ...

哥們學大乘,很好,學大乘會有很多收益的。大乘的東西很豐富,慢慢來,建議老兄先找本歷史書看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7
Djogchen 發表於 2011-5-9 04: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17樓 的帖子

呵呵!我學大乘或密乘無須你老兄你擔心,好多謝你的建議,你還是忙你的「守望教
會」吧!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18
jiandao 發表於 2011-5-9 04:05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1-5-8 15:02
回復 jiandao 17樓 的帖子

呵呵!我學大乘或密乘無須你老兄你擔心,好多謝你的建議,你還是忙你的「守望教 ...

你啊,不識好人心啊!不過你是個好朋友,我一直不忘有一次,一個小子污言穢語,你老兄為我挺身而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9
Djogchen 發表於 2011-5-9 04:2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jiandao 19樓 的帖子

老兄你這麼好記性?其實最終討論佛法應該對事不對人,不同意見很平常的事,我認
為就算自己的理論是合理的話,而攻擊別人或者說別人的理論為邪見,這不是討論的宗旨,,不知老兄你認為如何?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20
 樓主|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9 08:52 | 只看該作者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1-5-3 11:35
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 :

《大乘密嚴經》卷3:

言歸正傳 :

《阿含經》提到:滅除一切,就是本際;這就是因為小乘聖者不能理解這樣甚深的大乘法,所以如來便隨順他們的所願,讓他們身滅壽盡,可是這仍不是無有,不是斷滅.

如《雜阿含經》卷5已經提到:「尊者!當知彼焰摩迦比丘起如是惡邪見言:「我解知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
以上焰摩迦比丘在這部經中受到了很重的斥責,後來悔過,不再抱持這樣的惡邪見,因此我們可以確信,佛陀說的教義不是以一般人理解的「緣起法」作為實際,也不是以「無我」作為實際,因為一般人以為的緣起法就是只有說一切就是虛妄的、無常的,那阿羅漢入滅后,不再有任何三界法,我們所覺知的一切都不再生起,這一切進入空無,結果這是「惡邪見」,不被佛法接受。而且這經文中是佛法的共同常識,集結的阿羅漢都同意的。因為緣起和無我代表了虛妄的三界法,所以真正的緣起法是以大乘法的真心如來藏所成就的。部派佛教發展,就是學人在修學小乘法和大乘法中,對萬法的實相的探究,從而產生了許多看似充滿學術氣息的議題,然而這些在大乘經典是已經如實闡述,但不容易會通。

      如來藏沒有世間人以為的「我」的種種特性,祂沒有眾生以為的「想」,沒有眾生以為的「看」,「聽」、「覺」、「知」,所以祂不和眾生以為的外界法接觸。因此當以見聞覺知去尋找見聞覺知的相對應的相貌,都不是真心。思維祂是清凈的,或以為境界的清凈相,這都不是真心,因為真心離開思維的相貌,離開「清凈和染污」,只要境界對祂而言都是染污,因為一切境界都是因緣生滅法,而真心不是生滅法。佛教所說的真心,離開相對兩邊,也超越世間所說的絕對,也離開生,也離開滅。

      大乘佛子如果福德因緣具足而能夠證悟真心如來藏以後,祂還是祂,您還是您,這是如來藏的表徵,而大乘法說的「常、樂、我、凈」,這其中的「我」是要到如來的境界才可說的,而且大乘法也同時說「無常、苦、空、無我」,這字面似乎是如此相對。但佛陀說明了其中的道理,因為如來藏不是長於斯、生於斯的三界境界法,祂是本有法,祂不是被出生的法,而我們所感受的都是三界法;如果是三界法,就不是真心。所以佛陀根據最後成佛來說如來藏之體是真實如如心,又根據三界法來說世間法的虛妄,如此因明學中所說的「悖論」是無法成立的,因為兩者物件不同,如來藏並不被無常無我的三界法所包含,所以並沒有任何的悖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7: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