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cenote 於 2011-2-15 08:56 編輯
五 、簡化字所產生的影響
簡化字最大的問題,在於只考慮現代人書寫的方便,完全沒有考慮到文化的傳承。其實在電腦資訊極為發達的今日,通過電腦的輸入法,筆畫的多寡,已經不是問題了。但是若使大多數的青年學者,只認識簡化字,非但不能閱讀古籍,更且無法深入探討中華傳統文化的奧秘;甚至30年代的白話文獻,不經譯為簡化字,恐怕也難理解,久而久之,必將造成文化斷層;這是一件非常值得憂慮的事。不僅在學術研究上造成相當不利,而在文字運用上,也造成簡繁轉換的混亂。
(一) 不利古文字學的研究
研究古文字學的人,基本上都是從正體字上推《說文解字》的小篆,再進而考訂鍾鼎、甲骨。而甲骨卜辭、鍾鼎銘文,正是研究古史的重要資料;古文字經過考釋之後,即可據以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漢字簡化之後,紊亂文字系統,對於古文字的考釋極為不利,而音韻、訓詁部分,更是無法探究。由於古文字學研究對象,正是考古學者所發掘出來古器物上的文字,不懂古文字學,考古學的工作當然就有了很大的限制,無法完美的、全方位的呈現出考古研究的成果。
(二) 不利沿革地理學的研究
沿革地理學對歷史學的研究,關係至為密切;不知道沿革地理,便無法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的地緣、各朝代的版圖和地名。中國的地名,很多都是有來歷的,與該地區的地理狀況和歷史故實有關聯的,不能只為書寫的方便、或地名生僻,就予以簡化。例如:「瀋陽」之改為「瀋陽」。「瀋陽」之名乃因地處「瀋水」之南,古人水之南謂之陽,故稱「瀋陽」,今改為「沈阻」,則不知其所出了。
(三) 不利歷史學的研究
大陸學者曹伯韓教授在 「文字和文字學」一文中指出「文字學跟史學有一定的關係,在研究古代史料的時候,有些書籍上的文字,要經過科學的解釋,才能讀懂。」北京大學翦伯贊教授也說:「文字改革,改得我們歷史學的研究工作都無法作下去了。」又說:「我激烈反對廢除漢字,要廢除漢字,除非決心把歷史文化遺產丟掉不要。從野蠻人幹起。」
(四) 文字運用上簡繁轉換的混亂
由於大陸的開放,兩岸民間交流加密,同時也吸引了不少從港、澳、臺以及海外僑胞到大陸觀光。為了迎合臺胞和其他的觀光客,某些表演團體和商店旅館,常常把簡化的文字轉換成「繁」(正)體字,由於不知道如何對應,結果往往錯誤百出。例如前面說的「洗發精」就是很好的例子。再如「百來裏(里)路」、「下麵(面)的話,你就別說了。」、「半幹(乾)的衣服,怎麼穿得上身」等,也都問題重重。即使是電腦簡繁字轉換系統,由於「一對多」的關係,出錯率仍然偏高。北京師範大學王寧教授與王曉明教授在2005年12月臺北召開的「第三屆兩岸四地中文數位化合作論壇」,共同提出一篇論文〈兩岸四地漢字的轉換與溝通〉,曾經列舉17組「一對多」抽樣簡繁轉換錯誤,近250條左右,不可謂之不多。而大陸文字管理當局,對於民間繁簡雜陳的混亂現象,更是感到頭痛不已。1992年的7月號《語文建設通訊》報導:「北京市社會用字整頓工作與前年相比,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工作量加大,由300條大街擴展到600條大街;二是管理工作逐步深入,由塊塊到條條,由內部到外部,目前已深入到對部分商場和公園內部用字的治理和檢查。去年全市共出動1294名檢查治理人員,進行了19617人次的檢查,共檢查門店22127個,糾正不規範的社會用字17352個,其中繁體字、異體字10225個,『二簡字』、錯別字7127個,『簡字』、錯別字改正卒達94%。」北是人文薈萃首善之區,尚且如此,其他地區也就可想而知了。
六 、臺灣研訂的正體字標準字體
中國文字的形體,自甲骨以迄於楷體,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便有一次文字的統整,其原因在於文字非一人一時一地所作,其形體必定有所歧異,再加上傳寫時所產生的訛字、別字。通假字等,非經整理統一,推展起來必定增加許多困難。所以自倉韻造字(據《苟子‧解蔽篇》所云:「古之好書者眾矣,而倉領獨傳者,一也。」則倉韻應是最早文字統一的人),至秦李斯的「書同文」。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漢蔡道的《熹平石經》、唐顏元孫《干祿字書》、至清《康熙字典》,無一不是文字統一的工作。民國以來,由於日本進口印刷鉛字不一,加上書法家的率性揮毫,以及民間新增的俗體字、大陸簡化字等的影響,文字形體又見紊亂。政府遷臺以後,有見及此,為因應時代的脈動,及國語文教學的需要,希望在國民用字上能樹立一個標準,使不至因為字形的歧異而增加教學的困擾,也不至使生活訊息的傳播,與學術訊息的交流產生不必要的障礙和誤會。同時提供資訊界作為輸入。編碼及字型(Pattern)的規範,於是而有國字標準字體的研訂。
(一)臺灣研訂正體字的政策
1. 承繼歷史傳統,進行當代正字運動。
2. 釐清異體字與正體,予以標準化、統一化。
3. 逐級整理文字,保存文字資料。
4. 協助電腦發展,建立依循規範。
(二)研訂標準正體字的原則
1. 字形有數體而音義無別的,取一字為正體,其他為異體。其選取原則:
(1) 取最通用的。如取「慷」不取「忼」。
(2) 取最合於初形本義的,如取「腳」不取「腳」。
(3) 數體皆合於初形本義的:
a. 取筆畫最簡的,如取「舉」不取「擧」。
b. 取使用最廣的,如取「炮」不取「砲」。
2. 字有多體,其義古通今異的,皆予收錄,如:「間」與「閒」,「景」與「影」。古別今同的,亦予並收,如:「証」與「證」。
3. 字的寫法,無關筆畫繁簡的,力求合於造字原理,如:作「吞」不作「 」, 作「闊」不作「濶」。
4. 凡字的偏旁古今混的,則予以區別,如:從「月」之字偏旁皆作「月」 (朔、朗、矇);從「肉」之字偏旁皆作「 」( 、 、 )。
5. 凡字偏旁筆畫近似而易混的,亦予以區別:如:「 」、( 、 )、「舌」(話、括);「 」( 、 )、「壬」(呈、廷)。
由上而觀,可知臺灣對標準字體的研訂,與大陸簡化字的研訂,其態度有很大的差異。大陸為求簡化,可以改變形體,另創新字,可以消滅某些漢字,可以不顧六書造字的原理;臺灣則只就現有字形予以整理,加以選取,不另創新字形,也不消滅漢字,不論是從古、從俗,皆以符合六書造字原理為原則。
七 、臺灣正體字標準化的進程
臺灣教育部自民國71年正式公布「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並陸續完成「次常用字表」、「罕用字表」、「異體字表」等的研訂。首先響應的是聯合報,自行開發宋體標準字,以為電子排版之需,目前該報系所發行的刊物,全部使用標準字體。接著三民書局為編纂「三民大辭典」,也依據標準字體表,投入大量經費,開發字典所需的標準字體,這是第一家願意不計成本,自費開發的民間書局。如今該書局所出版的書籍,正是這一套自行開發的標準字體。
為因應電腦業及印刷業的需求,乃委託華康科技開發公司承造「國字標準字體母稿」楷書常用字4808字,次常用字6343字,合計11151字;宋體母稿17266字,屬點陣字,電腦dos版,於民國82年6月公告啟用,並要求國小教科書的印刷,應嚴格規定使用標準字體,然後推廣及國中、高中各級學校的教科書,民國92年又委託「中文數位化技術推廣基金會」(簡稱中推會) 製作「向量式」windows版使用標準字體計共13067字,現正普遍使用在案上型電腦中,而印刷業電子排版用字也都是標準字。目前「中推會」又已完成國家標準CNS11603一至七字面共四萬餘字。並且均已在國際標準組織ISO10646註冊完成。目前國際標準組織還有IRG小組,包括大陸、臺灣、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的資訊專家、文字學者共同討論漢字的統整。而大陸、臺灣、香港、澳門,中文數位化方面的推展,也有積極的聯繫台作,2005年12月底在臺北舉辦「第三屆兩岸四地中文數位化合作論壇」,由「中推會」主辦。在此之前,「中推會」又舉辦「古漢字數位編碼暨現代化應用研討會」,有兩岸及日本的專家學者參加討論。臺北市政府不僅通令所屬機關學校全面使用正體標準字,文化局並於2004年臺北建城120週年,舉辦漢字文化節,透過各種形式活動,推展漢字正體字。同時,以「漢字文化圈」的視野及全球化的架構,於2005年1月底舉辦「漢字與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來自日本、韓國。越南、大陸及臺灣學者專家,發表論述,熱烈掀起重估漢字之當代價值,並於今年6月初,繼續舉辦正體字與簡化字的學術研討會。
為期國字標準字體,得以順利推展,特於民國76年開始「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撰輯工作,於83年完成網路版,86年推出光碟版,共收字11929字,收詞152398條。以服務國中小學教師、學生及社會人士教授或學習國語文為主要目標;並提供今日國語文及中文電腦界研究者的基礎語文資料。截至95年6月11日,上網人數已達31,374,790人次,對於正體字的推展,影響極為深遠。其次又編纂「國語辭典簡編本」,89年完成多媒體圖文整合及國語配音的網路版,截至95年6月11日,上網人數亦已超過9,572,779人次。「國語小字典」,89年7月完成網路版,至95年6月11日,上網人數亦已超3,901,684人次。「異體字字典」係於民國90年3月正式完成網路版,以及光碟版,共收字106,230字,其中正體字29,892字,異體字76,338字。至95年6月11日,上網人數已達6,822,792人次。凡此皆對正體字的全球化,有極大的助益。
八、結語
大陸推行「簡化字」,迄今已達50年,而一般有識之士,對於漢字的改革,仍持有很多不同的意見。
最近一期2006年4月香港出版的83期(語文建設通訊)有一篇潘鈞的文章,其中引述了大陸前文化部長王蒙先生在「為了漢字的偉大復興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的演講,綜合有五點意見值得參考:
(1)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保持和發揚中華文化;
(2)漢語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石和靈魂;
(3)漢語的特色和優點是「字本位」,漢字文化是中華兒女永遠的精神家園;
(4)中國明確地放棄拉丁化的目標;
(5)把中華文化與全球結合起來。
在這些論調中,雖然沒有明確否定「簡化漢字」,但是卻直言要放棄拉丁化的目標。要知道大陸當初要簡化漢字,其終極目標就是要將漢字從簡化過渡到拉丁化。
王先生既然否定了終極目標,言下之意,當然對於簡化字也持同樣的態度,何況他特別強調漢字文化,強調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石和靈魂。能作為中華文化基石和靈魂的漢字,當然指的是正體字、而非簡化字。
在同一個討論會中,任繼愈教授也對漢字的優越性說了不少話;他認為從文獻中可以發現漢字的優越性,比其他文字簡單、明瞭,漢字描述比其他文字描述用的字少。
另外,在同期的「語文通訊」中,更刊出許多社會人士,包括《中國大百科全書》編者黃鴻森,《釋名匯校》撰者任繼昉,以及其他專家學者與資訊界人士,對於簡化字「一對多」的簡化方式頗有訾議。
例如黃鴻森認為 《百科全書》的條目釋文不能給古人改名,改了勢必同古籍相悖,像「魏徵」不能改為「魏徵」,「劉知幾」不能改為「劉知幾」,「畢昇」、「洪昇」不能改為「畢升」、「洪升」,改了以後容易被人誤解為另有其人。
對於書稿的校對,更是不堪其苦,任繼昉的《釋名匯校》光是書稿的校對就化了10年功夫,使他深深慨歎「回顧10年編書經歷,豈一個『難』字了得。」而電腦界對於繁簡兩體的電子自動對換往往會出差錯,也滋生困擾,這些都足以告訴我們「簡化字」有其先天的缺憾,是不能替代正體字而成為中國漢字的主流的。
大陸這幾年來,深知中華文化的重要性,正大力地推展中華文化,但是由於「簡化字」的關係,使他們付出很大的社會成本,卻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他們將《十三經註疏》、《二十五史》全部翻成簡化字,可是卻乏人問津,因為經書史籍中有很多沒有簡化的正體字,正簡交錯,當然就看不懂了。
前兩年大陸政府批准了一項耗時16年的巨大計劃,由北大哲學系湯一介教授主持,邀約了100多所大學文哲系教授,共同編纂一部集儒家典籍之大全的「儒藏」。這當然是一項好的計畫,我們自然十二萬分的贊同;但是費了這麼大的人力物力,除了保存中華文化的遺產外,到底有多少人會去讀、會讀得懂,我很懷疑。因為本文是用正體字,再經校勘和標點而已。這對只學過簡化字的社會大眾,一點用處也沒有。
我曾經請教過湯教授和其他參加編纂的專家學者,可是誰也沒辦法答覆這個問題。
雖然「簡化字」產生這許多困擾,大陸當局當然也知道問題的所在,但是我們不必寄望大陸會有什麼作為,畢竟「簡化字」的推展已經50年了,60歲以下的大陸人民大都受過「簡化字」的教育,一旦要改絃易轍,將使十億人變成新文盲,這是大陸當局所不樂見的。不過我們也不必悲觀,我相信讓時間來解決問題,只要兩岸的學術交流更密切,人民的來往更頻繁,透過電腦資訊。電子媒體,彼此相互接觸,磨合時間久了,「識正寫簡」這條路應該是走得通的。我們從歷史的軌跡來看,我們固有的「簡體字」在歷史的長河中,時間也不算短,然而從來就沒有取代過「正體字」,在書籍或正式文書上,仍以「正體字」為主,而一般書寫則各隨其變,彼此相安無事,各行其道。就是最好的証明。
有人說「簡化字」是世界潮流,我們如果不順應世界潮流,就會被邊緣化。
其實外國人學中文,大部分就像吃「速食麵」一樣,越快越好,目的無非是想要跟大陸人做生意,在日常生活、洽談生意上夠用就行了。這是低層次的學習中文,要想有更高層次的成就,就必須要學習正體字,才能進入中華文化美好的殿堂。究竟是只想吃「速食麵」,還是要進入美好的殿堂,這在外國人士來說,可以各隨所好,各隨所需;至於國人,那就必須慎加考慮的了。
最後,我要說明的是:我不反對年輕人多了解「簡化字」,所謂「知己知彼」;但不贊成將「簡化字」與正規教育相提並論。正規教育是以「正體字」為準,就像射箭,只能有一個「正鵠」,否則便沒有標準可言,教師所給予的成績分數也沒 有任何意義,這是教育當局所必須深切了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