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1971年10月~12月間,在特殊的機緣下,我已經深嚐過極為難得的法味了,那是在閱讀了「佛陀的啟示」(What the Buddha taught)一書之後,認真地在日常生活中,把心意提升到了一個非常輕安寧靜的境界。這難得的經驗,雖然後來因為缺乏辨識的能力而退失了,但是佛教成為我此生必然的信仰,早已屹立不搖了。後來又對禪宗的空義機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曾經數度向南懷瑾老師請益。但是總覺得那話頭滑溜溜的,那公案變幻莫測,實在難以掌握,似乎與自己拘謹的個性並不相應。倒是偶而到台中慈光圖書館去聽李老師講解華嚴經時,看他溫文儒雅又兼具仙風道骨的神采,非常令人心儀;聽他講經說法,博古通今,旁徵博引,非常令人敬佩;讀他的文章,詩書禮樂,儒釋精通,真不愧為大儒宗師。多麼讓人想要拜在他的門下為徒呢!人生能有這樣的老師,是多麼令人愉悅的事啊!一個人的風采,竟能感人至深,不難想像佛陀當年的莊嚴法相了,無怪乎經典上說:「見佛即見法」,法的力量和光輝早就在佛陀身上流露無遺了。
雜阿含經上有個天神叫赤馬天子,他在人間時曾經修得神足通,瞬間就可以從一座須彌山跳到另一座須彌山;一腳踩在東海上,另一隻腳已經踏到西海去了。他為了要尋找一個不生,不老,不死的極樂世界,就朝著一個方向出發,除了吃東西、大小便休息之外,又減少睡眠,一直前進,結果走了一百年,人壽已盡了都還沒有找到那個世界。他後來生得天身,特別來請教佛陀,到底有沒有辦法,走過世界的邊際,到達那個不生,不老,不死的極樂世界呢?佛陀很明確的告訴他,世界的邊際就在這五蘊之身上,何必長途跋涉去尋找呢!智者如果知道了這個道理,才有可能跨過世間的彼岸。佛陀所教導我們的正法,永遠是「即身觀察,緣自覺知」的,就在當下─此時此地─NOW AND HERE─從自己的身心加以觀察思惟,就可以明瞭的。永遠都不必等待其它特殊的時節,例如臨終或來生;也不必到達其它特殊的地方,例如:天界或極樂國;才能成就的,您說是嗎?
很幸運的,公元1999年的電腦輔助設計(CAD-Computer aid design)技術已經發展到三度空間(3D-3 dimensions)的顯相技術,我們得以藉用它來作個說明,就會比較容易瞭解。首先用電腦來比喻人腦的功能,電腦要能顯相當然需要有一套良好的軟體,如果軟體不好的話,非但難以顯相,還有可能扭曲變形,完全不是真正所期望的形像,軟體的重要就像人的心─觀念,是否正確,是否清晰一樣。不正確的軟體─觀念,當然就會產生不正確的形象;各式各樣的觀念和信仰,自然也會產生各式各樣的形相出來,這是不足為奇的。有了電腦和軟體,設計人員還要學會操作技巧,才會運用軟體輸入數據,轉換空間。放大、縮小、斷面、特寫 乃至動態模擬運轉,檢查設計是否正確,會不會相互干涉…等。對有心要見神聖顯相的人而言,當然也要學會操作技巧,那就是禪定,在熟練的禪定技巧中,才能隨心所願的顯現所要謁見的神聖。因此沒有禪定狀態的夢境,大多數是虛妄的,不足以採信。只有在極特殊稀少的夢境中,由天神或他力主控操作技術,而藉用人腦作為終端顯示器,可能會在夢中告知您一些真實的訊息,但您還是不一定會分辨的。至於禱告,在虔誠、專注、安詳的狀態下,是接近於禪定的,偶而也會有一些顯相出現。提到禪定技巧熟練的人,雖然易於顯相,但是如果他所用的軟體─觀念有問題,例如他所建立的信仰只是一種傳說,或者他所修習的教義只是一種推測,那麼儘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在他的面前顯相,而且栩栩如生,那也只是一次成功的虛擬幻相而已。虛擬的幻相又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虛擬實相,一種是虛擬虛相。兩種幻相,我們在電腦網路中和電腦輔助設計中,均已處處可見。在虛擬故宮的實相中,故宮的實物形象是傳真傳神的;在恐龍生態的動畫裡則顯示出虛擬虛境中,作者豐富的想像力。這時候就需要智慧和真實的經驗才能判別了,您說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