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忠誠老實的億萬富翁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穿鞋的蜻蜓 發表於 2010-12-19 00: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的一位同行在美國工作了很長時間,對紐約名人的情況很是了解。有一天我和他外出採訪,經過新澤西州伊麗莎白港,看到一大片遼闊的港灣內,有許多非常規則且獨具特色的塊狀型建築,這使我產生了興趣。他便對我說,那是華裔實業家李學海開創的倉儲所在地之一。他簡單介紹了李學海的創業史,我被深深地打動,起意要對李學海作專題採訪。  

  在一次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舉辦的「國慶招待會」上,我認識了李學海先生,向他提出採訪,他欣然接受。由於他工作非常繁忙,因此,我們約定兩個星期後的一天早上9點到他辦公室採訪。  

  當我進入他的辦公室,看到的是簡潔而大方的布置,櫃檯上擺放著他和他的企業獲得的各類獎狀、獎牌和獎盃,牆壁上掛著他與溫家寶總理、布希總統、柯林頓前總統等人的各種合影。  

  有一種說法:「誰在紐約成功了,誰在全球也就成功了」,因為這裡是世界的商都。  

  在美國商界,李學海是一位大顯身手的後起之秀,他所走過的路,已經與第一代華人移居美國的路迥然不同。如果說第一代華人移民是以「八磅生涯」為主的苦力勞工,第二代華人移民主要從事以「三把刀」為生的餐飲行業,那麼,在新一代華人移民中,越來越多的是英才型的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嶄露頭角。今天的李學海先生正是作為新一代具有億萬財富的「服裝王國巨頭」和「倉儲大王」,以多元化經營的國際貿易實業而崛起於美國主流社會。  

  2月1日,李學海先生結束在天津參加市政協會議之後,來到上海,作客文匯報。  

  享譽商界 融入主流社會  

  英才輩出,各領風騷,許多旅居美國的華人,開創出了一番事業,融入了主流社會。他們的成功展示了華人的實幹奮進,提升了華人在美國的地位。  

  在美國紐約的曼哈頓,鱗次櫛比的大廈和商店,寸土寸金。第七大道是久負盛名的時裝街,街旁立著一座古老的銅雕,一位猶太人腳踏一部陳舊的縫紉機,象徵著這裡是美國服裝業中心。如今,這裡依然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在這些變化中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李學海與威特集團的崛起。  

  李學海的事業就是從時裝街起步的,他創建的威特集團總部就設在第七大道36街一座23層高的時裝大樓(Fashion Tower)里。李學海先生用汗水、智慧、膽識和堅毅,一步一步地實現了自己的「美國夢」。威特集團25年來業務每年以35%的速度發展,旗下已有十多家跨國、獨資和合資企業,從事全球物流、倉儲配送、電子商務、服裝設計和生產、進口以及批發、零售、國際貿易等業務。全球職員3000多人,其中在美國的職員有1000多人。  

  2000年,威特集團被美國《企業家》雜誌評為全美成長最快的100家企業之一,名列第38位。2001年至2006年,威特集團連續被美國權威財經雜誌評為大紐約地區資產規模最大的200家私人擁有的企業之一,在最大的少數族裔擁有的企業中名列第10位。李學海本人獲得美國商業部頒發的先鋒獎、國際領袖基金會頒發的國際領袖獎,獲得由安永(ERNST-YOUNG)、美國有線廣播網(CNN)、美國全國證券交 易 商 協 會(NASDAQ)和花旗集團(CITIGROUP)等評審的美國企業家風雲人物獎。李學海還獲得了「愛麗斯島獎」勳章,這是表彰對美國社會做出過重大貢獻者的最高榮譽,獲獎者都是美國的傑出精英。「愛麗斯島獎」勳章在全美範圍提名和評審,並經美國國會認可,得獎者的名字被美國國會載入史冊,布希、柯林頓、尼克松等6位美國前總統曾是獲獎者。  

  從2002年至2006年,李學海還先後擔任了美國商務部「少數族裔商業發展大會」共同主席和主席。2004年10月,李學海當選美國最大的華裔商 業團體——美國華商會首任主席。  

  2006年1月,美國總統布希任命李學海為白宮總統亞太裔顧問委員會委員,向美國總統提交商業發展報告和傳達總統在經濟政策方面 的指示。  

  一名華裔打工仔,不僅成為億萬富翁,而且成為美國社會名流。李學海用了25年時間,譜寫了一個傳奇的故事。  

  踏破鐵鞋 成為時裝巨子  

  李學海在海外從一個赤手空拳的打工仔成為今天的億萬富翁,靠的是不屈不撓的拼搏、孜孜不倦的追求和持之以恆的學習,以及華人特有的勤勞。  

  李學海是中國廣東人,1970年到香港,在制衣廠幹活,開始了打工生涯。1976年來到美國紐約,當時二十齣頭的他只是一文不名的窮小子,為了生活,只能在紐約唐人街的一家小服裝廠打工。「如果沒有知識,我就只能打一輩子工。」李學海告訴我,為了實現自己的「美國夢」,他擠出時間,一邊打工一邊在紐約州立大學和紐約時裝學院繼續深造,同時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李學海根據自己在服裝廠打工的經驗和所學到的知識,決定從服裝業開始創業。1981年,他在紐約曼哈頓時裝街創立了自己的服裝實業公司。在一個傳統的領域創業,顯然要比在新興領域創業困難得多。自古以來紐約的服裝業是美國猶太人統治的天下,美國華人的服裝廠只能幫人加工,賺可憐的加工費,大部分利潤都被美國猶太人把持的時裝公司拿走。  

  創業伊始,儘管李學海還只能承接美國猶太人公司的一些服裝加工業務,但他早就立下了宏大目標,要創立自己的服裝品牌,進入美國的高級服裝店、百貨公司銷售,為美國主流社會所接受。然而,在已被猶太人控制了上百年的紐約服裝界,實現這個理想談何容易!  

  李學海一邊進行來料加工,一邊開始設計和開發自己的品牌。他用中國獨特的絲綢和面料,用中國精微的車縫工藝,用歐美最新潮流和風格的款式,以自產自銷的商業模式,力圖使自己設計的威特公司品牌擠入美國市場。  

  創業是艱難的。就在李學海雄心勃勃邁出創品牌步伐,淘取第一桶金的關鍵時刻,一位美國猶太商人為了競爭不擇手段,突然在一夜之間挖走了威特公司的技師和銷售人員,把公司所有樣品、設計草圖和客戶訂單統統捲走。所有的心血付諸東流,初創的威特公司一貧如洗。這突如其來的襲擊,好像鱷魚頃刻間咬碎李學海的骨頭,使他深陷紐約商業競爭的沼澤里。  

  「我沒有被嚇倒,沒有氣餒,""而今邁步從頭越"",把咬碎了的骨頭再拼合起來。」李學海回憶起這段刻骨銘心的往事時堅定地對我說,「咬緊了牙關,貸款借錢,重新招聘人員,一切從零開始,再頑強地拼搏下去,堅信總有一天會開發出自己的品牌時裝。」這裡包含著太多的辛酸、沉痛和掙扎,更蘊藏著太多的堅毅、實幹和奮鬥!  

  一些好心的美國猶太商家看到威特公司對時裝加工精細,選料考究,建議李學海還是做傳統的服裝加工生意,只要保持水準,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訂單。李學海永遠不會忘記紐約唐人街華裔同胞近百年來加工服裝的悲情史,他沒有接受這些商家的好意,而是決心繼續進行品牌設計,申請專利,開拓品牌市場。  

  在紐約唐人街打工的日子裡,李學海就深深懂得服裝品牌的商業含義。他非常感慨地說:「沒有自己公司設計的品牌,沒有自己公司開拓的市場,公司的命運就控制在別人的手裡。只有開發自己的品牌才有新的起點,才有完全的自主經營權。」「我扛著自己公司設計和開發的時裝,走遍了曼哈頓的服裝店,參加了各種時裝展銷會。那個年代,我走破的鞋子不是幾雙,幾十雙,而且是上百雙。」李學海自己既當老闆,又當銷售員、送貨員,一家一家地去找買主,走過曼哈頓的每條街,進過無數家服裝商店的門,飽嘗白眼和嘲笑、高傲與偏見。  

  時裝意味著流行,也意味著隨時被淘汰。李學海敏感地把握時裝流行的風潮,威特公司也經受住了風浪的淘洗。  

 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世界貿易一體化的發展,紐約大量的服裝加工廠遷往勞動力低廉的國家和地區,要不就是改行或倒閉。正是李學海的遠見卓識,威特公司自創出二十多個服裝品牌,包括時裝、套裝、大衣、襯衫、西裝等,終於進入了美國服裝市場,而且在全美國建立了自己的銷售網路,包括數千家公司客戶和零售商店。  

  李學海的創業之路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踏破了百雙鞋,留下的不僅僅是汗水,還有自強不息的精神和勇氣。他開拓出了美國華人的服裝王國,成為「時裝巨子」。  

  善捕商機 獲譽「倉儲大王」  

  威特公司在美國服裝界名譽鵲起。李學海並不滿足,時刻都在尋找新的機會,擴展經營空間。  

  李學海在經營服裝時敏銳地發現市場的變化,隨著美國越來越多的百貨商店向海外出口服裝,市場迫切需求提供倉儲配送服務。於是李學海在新澤西州買下了第一座貨倉,存放自己公司的進出口服裝。李學海說:「這就是威特集團發展倉儲業務的開始。從事商業最需要的是眼光,審時度勢,捕捉商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美國經濟衰退,房價下跌,貨倉大量閑置,甚至低於成本出售。與此同時,一些商家滯銷庫存貨增多,另一些公司經營不佳,關閉自備貨倉轉而委託倉儲公司周轉貨物。李學海抓住時機購入倉儲設施,一口氣買下15座巨型貨倉,總價值達兩億多美元。當時美國一家報紙驚呼:「這位東方商人,外表溫文爾雅,不動聲色,卻以速雷不及掩耳之勢,在美國東岸將龐大的倉儲業務納入囊中,巨大的手筆令人嘆為觀止。」  

  的確,李學海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商人。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美國經濟逐漸復甦,李學海購買的倉儲設施已成倍增值,不僅為公司增值數億美元,而且為擴展其他業務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李學海不斷擴大威特集團的倉儲配送業務,為客戶存放貨物,幫助客戶採購、郵購、網購,從海運陸運到報關商檢、卸貨進倉無所不包,倉儲銷售的貨物也擴展到電子器材、鞋、玩具、工藝品、傢具等。在倉儲配送中心,記者看到各種物品擺放井然有序,一排排看不到邊的服裝整整齊齊地掛放著,通過電子商務進行全球調配。  

  如今,威特集團的倉儲設施總面積已達30多萬平方米,遍布紐約、新澤西、洛杉磯等美國東西海岸主要地區,已成為美國最大的現代化倉儲和物流中心之一,每日處理數以百計的集裝箱貨物,年增長率達30%,每年為數百家世界著名企業配送處理超過50億美元的商品。李學海被美國人譽為「倉儲大王」。


  完善管理 賺取全額增值  

  李學海對我說:「一個企業從事來料加工只能賺取手工費,獲得蠅頭小利,只有開發自己公司的品牌,開拓市場,通過全球物流系統的先進管理,在國際市場直接銷售產品,才能賺取商品的全額增值。」  

  二十一世紀最新的世界商貿模式是一個龐大的物流網路系統,包括商品流、信息流和金融流(資金流)。一件商品從生產商到零售商,在貿易鏈上要經過許多環節和許多人參與,包括工廠、原料供銷、批發商、進口商、經紀人、零售商,其間還要涉及進出口運輸、倉儲、報關、商檢、銀行和財務結算。  

  全球化的物流網路系統使李學海很早就看到了現代電腦管理的重要性,威特集團的商業經營模式是大進大出,只有運用電腦網路技術才能實現現代化的管理。李學海多年來投資4000多萬美元,建立了倉儲物流管理網路系統,為供需雙方提供高效的電子商務平台,哪些商品及貨物缺少,馬上通過電腦系統自動補充,整個操作過程既準確又快捷。威特集團與美國90%以上的零售商之間實現了電腦網際網路路化,利用電子商務把貨物銷售到世界各地。  

  李學海介紹說:「威特集團初創倉儲時是單純的配送業務,現在發展成供應鏈的服務,不僅給客戶存放貨物,還幫助客戶確定更好的價格,促進銷售、郵購。從陸運、海運、海關報關、進倉,到打包、提貨、出倉,一環扣一環,全部使用專業性很強的電腦系統操作。」  

  威特集團利用電腦系統為所有的客戶提供了貿易平台,處理速度快捷,省錢、省時間,而且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是最新的商業發展與管理模式。李學海對我說:「物流網路系統直接連接許多環節,減少了企業或部門之間來回傳遞信息,減少了人與人之間打交道,減少了許多人為障礙,避免整天忙於請客吃飯,既費時又費事。」  

  威特集團在美國已成為最大的物流網路公司,而且在歐洲、中南美洲、東南亞和中國建立了物流網路系統。這種物流管理系統不僅節省了交易成本,而且提高了公司的競爭力,使公司業務成倍增加。  

  李學海對未來企業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看法。未來的製造和經銷一體化,物流系統是關鍵的中轉樞紐。一個企業要在世界經濟中立於不敗之地,就要做到開源節流。開源是通過系統把自己的產品更好地呈現給顧客,找到更多買方和賣方;節流是降低成本,節省大量的交易時間和額外開支,增加利潤。他認為,這種新的商業模式和電子商務系統的運作,在未來五年內將提高各行業生產力15倍左右,節省成本達25%。任何企業只有利用高科技手段,充分依據豐富的信息資料進行管理,才能達成經濟效益。世界市場商貿競爭越來越劇烈,跟上時代的腳步是一個企業成敗的關鍵。  

  投資中國 赤誠報效祖國  

  李學海在美國取得商業發展巨大成功的同時,對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傾注了極大的關注和努力,並以此作為自己事業發展的重要部分。李學海在中國的合資、獨資企業已遍布10多個省市,在天津建立了有1000多名員工的「天津威特服裝公司」,作為第二大股東在山東合資建立了「山東立晨物流有限公司」,現正在山東興建14萬平方米的廠房作為服裝生產基地。威特集團在中國設立了400多家零售服裝商店。作為義大利MISSONI頂級名牌在中國的獨家代理,不但開設了精品店,同時還開設了許多義大利頂級名牌的折扣店,不斷擴展在中國零售市場的業務。  

  幫助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市場,更是李學海的心愿。他在中國各地以獨資、合資、承包等方式經營中國服裝,銷往美國、加拿大、巴西以及歐洲等地。他多次出席在中國舉行的經貿研討會,在會上介紹中國企業如何拓展美國市場,為中國創立品牌、走向世界獻計獻策。  

  李學海對中國投資前景充滿信心,威特集團將進一步做好中美貿易的橋樑,使更多的中國產品打入美國市場,讓美國金融、科技和基金更好地為中國發展服務。李學海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一些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較低,為了出口創匯,只能賺取加工費,而現在中國企業不單隻是來料加工,已有條件開創自己的名牌,獲取更多的增值,威特集團將利用自己在全球的網路架起中國企業通向世界市場的橋樑。威特集團將進一步投資中國服裝業,擴大中國服裝零售商店的發展,開發房地產等業務。  

  李學海表示,中美貿易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要創造中國品牌進入美國市場,他和他領導的威特公司將不遺餘力為此貢獻力量。  

  儒商精神 積極回饋社會  

  李學海已成為在美國叱吒風雲的華人大亨,有人稱他是教授、學者,也有人稱他是藝術家,善於收藏藝術品。確切地說,李學海是一個十足的「儒商」,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與創新務實的個性發揮,在他身上恰如其分地得以融合。  

  李學海對公司的員工像是親人。記者在採訪中聽到員工這樣評價他:「李先生作為董事長有時要我們做一些事情是理所當然的,但他總是要說一聲『謝謝』,使員工倍感親切。」員工們還說,「我們在這個大家庭里是平等的,有各種保險、福利獎金,節假日還有特別的禮物,我們得到了完全的尊重。」  

  直到今天,威特公司初創時的大多數員工仍在供職。凡工作滿十年的員工,李學海要親自向他們頒發一枚十足金牌作為謝禮。原來在困難時棄他而去的人,現在又回來找李學海,他沒有舊事重提,仍給予安排工作。在員工們的眼裡,李學海既是善於管理的老闆,又是一位和善可親的兄胞。李學海說:「威特集團的發展與成功是員工大家的貢獻,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親力親為,身不到不為財』是我做人的宗旨,不欺騙,忠誠老實,是我的原則。」  

  李學海不僅在威特集團中發揚「尊重人的價值,實現人格化的管理」的儒商品質,而且把「得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儒商精神推進到美國現代社會。  

  「一個成功的商人不僅體現在生意規模有多大,還要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還要有對社會的貢獻,幫助別人。」李學海對我說,「在美國社會活動很多,多參與社會活動,如參與重要的公益慈善活動、各種選舉活動、政府舉辦的經濟活動,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就會受到主流社會的關注和政府的重視。」李學海先生是美國最大慈善機構的董事,每年參與籌款1億多美元,還擔任美國紐約州公務人員退休基金會顧問,參與管理1400億美元的基金。李學海認為,參與社會活動的目的是以此接觸主流社會,讓社會了解你及你的公司,「我參加一些商會,擔任一些社會職務,以此作為接觸美國主流社會的橋樑,也有更多機會回饋社會」。  

  華人進入美國主流社會,就可以有機會宣傳中國,就可以讓美國人更多地了解中國,維護中國人的權益。李學海說,中國有出色的外交官,但民間外交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外交官起不到的作用。李學海利用自己在美國擔任的社會領導職務,不僅積極組織美國議員、州長、市長和商業公司代表訪問中國,而且主動將美國商業金融貿易信息傳遞給中國企業,積極介紹中國政府和企業代表團給美國主流社會。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對人的關愛,對事業的追求,對社會的貢獻,體現了李學海有著大海一樣的胸懷,也許正因為如此,李學海與威特集團正一步一步地走向更大的成功。
Traditionally, bad writers like to take fierce Moral Stands. They depict their characters in the blackest of black and the whitest of white. (Gore Vidal )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9: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