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永遠別對任何人說任何事情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Protecting the recluse author Salinger's privacy lives on in tiny Cornish, NH, after his death
In the small New Hampshire town where recluse J.D. Salinger hid fromthe world, he lived in bucolic isolation in a hilltop home withcommanding southerly views across the Connecticut River, Vermont's skiresorts visible in the distance.
For years, the man some called"Jerry" rattled around town in an old Toyota, wearing a felt fedora andmaking weekly trips to the Plainfield General Store to pick up copiesof the New York Times they saved for him. He was sometimes spotted inthe library at nearby Dartmouth College, where sightings would sendstudents into frantic "JD alerts," texting one another that the famousauthor was in the "stacks."
But woe to the "Catcher in the Rye"fan who came looking for his chalet-style house, up a winding 11/2-lane road in a rural town, population 1,758. Locals were as fiercein protecting his privacy as he was.
"Everyone in the town feltthat way. The interesting part was that we all knew where he lived,"said Mike Ackerman, 42, who grew up here and now operates the CornishGeneral Store.
"The fun part was that if the people looking forhim were a little more arrogant in their ways, we'd send them on alittle more of a wild goose chase. But we never told anyone where heactually lived," said Ackerman, who met Salinger several times when heworked as a driver for UPS, delivering packages to him.
ElizabethChurch, 53, of Plainfield, who lives about three-quarters of a milefrom Salinger, said that for a few years, she saw him regularly -rolling down the bumpy country road passing her house, his Toyota inhigh gear, both hands on the wheel, staring straight ahead, the enginewhining.
"You could not only see him, but you could hear himcoming and going, every Sunday morning. This went on for severalyears," she said.
Michelle Baker, 48, of Cornish, whose husband'sfamily was friendly with Salinger, said she knew him in passing andspoke to him by telephone on a number of occasions.
"He didn't want anybody to know what was going on in his life. We just didn't pry or ask him anything unless he divulged it."
The privacy protection continued even after Salinger died Wednesday.
Hislongtime auto mechanic at Plainfield Sales and Service said he alwaysassured Salinger and his wife that he'd be discreet and not talk aboutthem. "Until someone from the family tells me otherwise, that's the wayit is," he said. He didn't want to give his name.
Salinger would occasionally take in a basketball game at Dartmouth, in Hanover.
MarthaBeattie, 55, of Boston, who coached his son, Matt Salinger, on the crewteam at Phillips Academy-Andover in Andover, Mass., and met him once inthe 1970s, saw him at games in Hanover twice in the past month - onceat a women's game, once at a men's game.
Both times he was alone,sitting in the same spot, wearing big round tortoise-shell eyeglassesand a scarf, reading the program, she said. Each time, she said hello.
"He looked like a writer," she said. "He was a little hunched over, but he didn't look like 91," she said.
Beattie'sdaughter, Nell, a Dartmouth senior, told Beattie the library sightingswere a delight for the collegians. They called them "JD alerts," theolder Beattie said Thursday.
Matt Salinger answered the doorbell at the home Thursday by rolling open a kitchen window and speaking through it.
"My father was a great father," was all he said.
Copyright ©  2010   The Canadian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曾經寫了《麥田裡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一書的美國作家J.D. 塞林格,

2010年1月27日在自己位於新漢布希爾的家中壽終正寢,享年91歲。

塞林格終生只寫過這一部長篇著作,還有幾部小說,只有十幾萬字。就像他喜歡的一些作家,比如公元前六世紀的希臘女詩人莎孚(Sappho)或是日本17音節俳句詩人一樣,他是以自己極少量的作品建立了巨大的聲譽。他1948年首次在《紐約客(NewYorker)》雜誌上出版了自己認為值得出書的作品。16年後,他出版了最後一個故事,然後就拉上了自己和外界聯繫的簾幕。


從那一天起直到今年1月27日,91歲的他在新罕不什爾州康沃什(Cornish)家中去世,塞林格一直是美國文壇的寄居蟹。他偶爾浮出水面也是在抱怨有人想要窺視他的蟹殼內部。隨著時間的流逝,塞林格的這種典型的對自己名望的拒絕,也變得和他的小說同樣重要了。在1960年代,他隱居在了位於康沃什的一所小房子中,拒絕成為一個公眾人物。托馬斯•品欽(ThomasPynchon,《萬有引力之虹》的作者)顯然在這方面是繼承了塞林格的衣缽,但是品欽還是會眨個眼,露出個柴郡貓般的笑容,然後轉身回到自己的世界。塞林格轉身時是怒目而視的。塞林格奮力護衛著自己的隱居地狀態。


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麥田裡的守望者(The Catcherin theRye)》,首次出版於1951年,這部著作逐漸獲得了聲譽,而這種聲譽卻讓他厭惡。幾十年來,這本書在世界範圍內,一直是一種青少年時期已經過去,警醒的青年時期到來的宣言。(有的時候,這種警醒會是致命的。1980年,在殺害了約翰•列儂之後,馬克•大衛•查普曼(Mark DavidChapman)說,他這樣做是為了更好的閱讀塞林格的書。而大約一年以後,小約翰•恆克利(John HinckleyJr)走出旅館的房間開始要刺殺里根總統,房間里就也放著這本書。)但是,真正重要的是,即便對千百萬並不瘋狂的讀者來說,塞林格筆下的那個任性的熱望的(而且可以說是狂躁抑鬱的)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費爾德(HoldenCaulfield),就是最具原創性的憤怒的青年。他憤世嫉俗,玩世不恭的外表下,隱藏的敏感的靈魂,使他的形象更加難以抗拒。喬伊斯和海明威也創造了叛逆的青年的形象,但是塞林格是在美國青少年文化剛剛誕生的時候,創造了考爾費爾德這個人物。整個一代反叛的青年人的形象在這一個特別的叛逆的青年人身上得到了體現。


塞林格受到了一些人的影響,其中有舍伍德•安德森,伊薩克•迪內森,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而特別是受到了小林拉德納的影響。但是,塞林格吸取了他們的風格后,創造出了自己的一種調調,可以是世故的,也可以是關注來世精神的,可以讓人狂喜,也可以讓人陷入徹底的悲哀。一般認為七個格拉斯家族的孩子——格拉斯家族,是塞林格的另一個不朽的創造,而反映了塞林格的不同側面:作家和演員,探索者和研究者,靈魂上的高深,失態的蠢人。這些可能是真的,他要確信的是我們永遠不能確信他是怎樣一個人。霍爾頓•考爾費爾德說:「永遠別對任何人說任何事情。」這其實也是塞林格要說的話。



塞林格像

傑羅姆•大衛•塞林格(Jerome DavidSalinger)1919年1月1日出生於紐約。他的媽媽是一位出生於蘇格蘭的新教徒,為了迎合自己猶太人親家,將名字從瑪麗(Marie)改為了米麗亞姆(Miriam)。他的爸爸所羅門(Solomon)是個食品進口商。父親的生意十分成功,13歲的時候,塞林格家就搬到了公園大街(ParkAvenue,紐約中心豪華住宅區),當時學習不佳的他也進入了一所曼哈頓私人學校。不到兩年,塞林格成績太差,又輟學了。然後他收拾行裝到了美國頂級私立高中,福吉谷學院(Valley Forge Military Academy),後來這裡成為了品西預備學校(PencyPrep),也就是霍爾頓逃離的學校的原形。


從福吉谷學校畢業后,塞林格不斷的遊走在各所學校,不斷輟學。他的父親決心要他參與家族生意,把他帶去澳洲和波蘭,讓他熟悉火腿生意。塞林格數年後寫道:「他們最終將我拖到了彼得哥煦(波蘭城市)呆了一兩個月。在那裡我屠殺豬,並且和殺豬大師在雪地里運貨。」顯然,火腿不是他的未來。回到美國后,他又心不在焉的在學校中遊盪了一段時間,最後又回到了曼哈頓。


這時候,塞林格的頭腦中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目標:他想成為一名作家。1939年秋季,他參加了一個哥倫比亞大學協作班的課程,教師是懷特•伯內特(WhitBurnett),《故事》雜誌的創始人和編輯。伯內特很快就注意到了這個有天分的學生,而且確定自己的雜誌要是塞林格首先發表作品的地方。1940年春季的期刊中,刊登了塞林格的《年輕夥計(The YoungFolks)》,塑造了一個在聚會中的大學生的形象,也是塞林格筆下所有反叛的年輕人的原形。


他隨後在《紳士》、《科利爾》和《星期六晚郵報》上發表了一些小說作品,1941年,經過幾次拒稿之後,塞林格終於被《紐約客》接納了一篇小說《麥迪遜的小動亂》。那篇小說是《麥田裡的守望者》中一個情節的早期速寫,主人公也是霍爾頓•考爾費爾德。但是,出於種種考慮,雜誌又改變了想法。


1942年,珍珠港事件后4個月,塞林格被徵兵,最終他被送往英格蘭,在美國軍隊反間諜活動部隊工作。他一直隨身帶著小印表機,堅持寫作。他還是諾曼底登陸的步兵團的一個成員。其間他參與了很多殘酷的戰爭。


戰爭中有很多關於塞林格的細節並不為人知,但是據說他之後不久患上了精神問題。無疑這段經歷就是小說《獻給愛斯美——用愛與悲慘》的背景與原動力。當年9月,塞林格做了件特別的事,這可能就是一個男人想要求穩定的一種行為:他突然和一名住在德國的法國女人結婚了。第二年春天回美國時,塞林格也將她帶了回來。但是之後不久,她又回到了法國解除了婚姻,其中的原因我們也無從知曉了。

回到紐約后,塞林格又和父母住在了一起。他開始做全職作家。1946年《紐約客》終於發表了幾年前的霍爾頓•考爾費爾德的故事。兩年後,塞林格成了該雜誌的長期作家,半年內發表了三篇作品。從此後,他從沒有在任何別的地方發表過文章。除了1953年的《九個故事》中的兩篇外,他對在別的地方發表的作品持反對態度,不允許這些故事被選編入書。


連續取得成功的三篇小說中的第一部是《香蕉魚的好日子(A Perfect Day forBananafish)》,是格拉斯家族的孩子系列中最早的一篇。故事的最後一句是,「然後他(男主人公)走過來坐在空空的雙人床邊,看著那個女孩,拿起手槍,將一粒子彈射進了自己的右太陽穴。」


這個殘酷的結尾在文學圈引起了轟動。而到這個時候,塞林格自己已經是不能再忍受這個世界了。製片商Darryl Zanuck買下了塞林格在《紐約客》上發表的另外一篇小說《康涅狄格州的維格利大叔》的屏幕權,改編之後拍成了電影《一廂情願(MyFoolish Heart.)》,這個電影讓塞林格非常生氣,以後再也沒有授權拍過電影。



晚年極其討厭被打擾的塞林格

這種仇恨後來反映在了《麥田的守望者》中,霍爾頓•考爾費爾德對好萊塢的一番激烈的長篇大論批判中。有些人批評了塞林格對一些無傷大雅的髒話的反覆使用,但是大多數人還是看了覺得過癮。《麥田的守望者》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上停留了7個月之久,並且建立了之後不朽的聲譽。但是之後,塞林格轉而開始對東方宗教感興趣,特別是對19世紀印度教的羅摩克里希納福音書產生了濃厚興趣。他的小說開始反映他的這種信仰。在小說《泰迪》中,一個大學講師在大西洋的遊船上結識了一個來世的小男孩,這個男孩堅信自己是轉生的靈魂。



1953年作品發表的時候,塞林格也為自己找到了在康內什的一個小房子的隱居生活。他剛搬進來的時候,這裡甚至沒有供暖,供電和自來水。但是這個房子坐落在90英畝的山坡上,可以使自己與世隔絕,遠離那個越來越煩瑣、不相關,侵入性的外部世界。曾經有段時間,他和鄰居相處的不錯。但是接著幾個少女採訪了他,他本以為採訪內容不過會登在當地小報的高中頁上,結果文章作為專題發表在社論版上。塞林格火冒三丈。那次訪談成了歷史上的最後一次。不久,他還在房子周圍蓋起了高高的圍牆。


那次行動之後,塞林格碰到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19歲的英國女孩拉德克利夫二年級大學生克萊爾•道格拉斯(ClaireDouglas)。他們在1955年結婚,之前克萊爾接過婚,為塞林格而離了婚。婚禮兩周前,塞林格將這段感情傾訴在小說《芬妮》中並發表在了《紐約客》上。
從這時起,塞林格開始只願意寫格拉斯家庭的故事了。1961年,塞林格作為同一本書出版了《弗蘭尼(Franny)》和《佐伊(Zooey)》。這本書在暢銷書榜上連續6個月居於首位。之後1963年,他又發表了《舉高屋樑,木匠們》和《西摩簡介(Seymour)》。1965年,塞林格在34年沒有發表任何作品后,終於在《紐約客》上發表了新的長篇小說《哈普沃茲16,1924(Hapworth 16,1924)》。之後,塞林格徹底開始與公眾生活隔絕,人們可能偶爾在公眾場合看到他,但是他很少公開說話了。

塞林格女兒的回憶錄

塞林格和道格拉斯的婚姻在1967年告終,不過兩人同意住在彼此附近,可以照顧兩個孩子,瑪格麗特和馬修。瑪格麗特2000年出版了父親回憶錄,引起了頗多爭議,馬修則成為了一名演員和製片商。1972年4月,《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18歲的人回首人生》,作者是名為喬伊斯•梅奈德(JoyceMaynard)的高中生。塞林格開始給梅奈德寫信。後來梅奈德到耶魯大學,在第一年中,兩人逐漸轉變為戀人。一年級結束前,梅奈德輟學搬來和塞林格住在一起。


25年後,她在回憶錄中,描寫了這段感情,這也是我們了解塞林格後半生的唯一途徑。她說塞林格後來和其他年輕女性發生了微妙的感情,並且和拋棄了她一樣,拋棄了她們,這是促使她寫這本書的原因。在書中,梅納德女士說,塞林格有控制欲,對自己的健康非常在意,沉迷於順勢療法藥物,對自己的飲食非常挑剔(早餐是冷凍豌豆,晚餐是半熟的羊肉漢堡)。她自己喜歡小孩,而召喚自己來的這個男人對家庭沒有絲毫興趣。


這些是否讓我們大吃一驚呢?塞林格眾生都在自己作家的天賦和拒絕這種天賦的衝突中,困擾,受到折磨。就像在小說中的人物一樣,塞林格一直在試圖拋棄本我,拋棄「成功」的願望。


「僅僅因為我不能接受任何其他人的價值觀,僅僅因為我喜歡被稱讚,被歡呼,並不能使這一切變成是對的。我為此感到羞愧。我討厭這一切。我討厭沒有勇氣做一個徹底的無名小卒。我討厭我自己,以及所有想要炫耀的人。」


我們可以確信,這段話正是塞林格本人想要說的。
(編譯:清韻)

[本話題由 穿鞋的蜻蜓 於 2010-01-30 09:29:12 編輯]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8: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