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後天的學習。

[複製鏈接]

258

主題

564

帖子

727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waichengtan 發表於 2010-1-31 02: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後天的學習。
每個人都有向學的心愿,可各人的學習質量不同。
什麼人能夠真正學出效率來?這裡面大有深意。
-------------------------------------------------------------------------------------------------------------------------------
真正的學以致用,就是把知識落在實處。 
    孩子有時候也會教給我們另外一種思考的方式。一個孩子跑回家,興高采烈地跟他爸爸說:你知道嗎?蘋果裡面藏著星星,你想要多少顆就有多少顆。他爸爸想,這又是童話,就支支吾吾說我知道了。孩子說,不,我一定要你看見。他就順手拿過一個蘋果,攔腰切了一刀。

   蘋果的橫切面就是一顆星星的形狀。孩子又切了一片,於是出現第二顆星星。孩子橫著一片一片切下去,他爸爸瞠目結舌看見眼前蘋果里跳出一顆又一顆的星星。孩子的發現是對的。對孩子來說,蘋果里藏著星星,並不是一個童話,而是一個事實。
    我們成人呢?吃蘋果從來都是豎著把它剖開。我們不喜歡切橫斷面,所以從來不會想到蘋果里藏著星星。     什麼是不恥下問?有時候,孩子可以是成人的老師。不恥下問不見得一定是說我們向比自己學歷淺、地位低的那些人去請教。很多時候,像孩子看世界一樣,轉換一種思維的方式,也許就會讓我們學到更多。
-----------------------------------------------------------------------------------
經典故事:兩個孩子(一個樂觀,一個悲觀)
【于丹闡述】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不一定是他擁有的外在的一切決定了他生活的品質,而是他內心的一種取向,不同的人在向世界學習的時候都在揚長避短,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沒有完全可以被克服的缺點,我們所完成的是長與短的匹配與制衡。
每一個人,他的生命態度會決定他跟世界之間的關係。有一個故事說得好:一戶人家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孩子,一個天性樂觀,一個天性悲觀。父親很發愁,就決定用環境改變他們。他把那個特別樂觀的孩子關在馬廄里,鎖上門;把這個特別悲觀的孩子放在屋子裡,買了許多新玩具把他團團圍住。

    天擦黑了,爸爸先來看看悲觀的孩子高興了沒有。他進去一看,那孩子坐在玩具堆里滿臉是淚,一樣玩具都沒打開。爸爸問他,你為什麼不玩兒呢?孩子說,這一下午我越想越傷心,任何一個玩具,只要玩了它就會壞的,所以我都不知道應該先打開哪一個。
    爸爸去馬廄一看,那樂觀的孩子滿身馬糞,歡天喜地地還在馬糞堆里刨著呢。爸爸問他,你找什麼呢?孩子說,爸爸啊,我一直覺得這馬糞堆里會藏著一隻小馬駒,我都找了一下午了。
    你想想,這就是兩種不同的態度。在這個世界上,不一定是外在的一切來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常常是他內心的取向決定了他的生活品質。
    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個人,在學習的時候,都需要揚長避短。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完成的就是長處與短處的匹配和制衡。     就在這樣一個學習過程中,我們能夠學到太多深深淺淺的知識和感悟。可是,人這一生為什麼要學習呢?
===============================================
經典故事:哲人的故事(消息是真實的嗎?消息是善意的嗎?消息真的是那麼重要嗎?)
《論語·子張》
大家知道,蘇格拉底是一個雄辯家,也是一個哲學家。有人去找他學演講的技巧。這人說:我的底子很好。從進門之後他就滔滔不絕。他說,你看我之所以有勇氣到你這兒來,就因為我天生有語言才能,我思維敏捷,我知道哪些事情,我的底子有多好,等等。

    蘇格拉底看看他,說:你得交雙份學費了。他說,為什麼啊?蘇格拉底說,我在教會你怎麼使用舌頭之前得先教你怎麼管住舌頭。
    你以為一個人滔滔不絕就一定意味著有智慧嗎?孔子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一個人從道上剛聽見傳言,轉身在路上就開始跟別人說,蜚短流長,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偽信息就是這麼傳播開的。孔子說,這不是一種真正的道德所需要的作風。
    有一個故事說得好:有一位哲人,素來沉默。有一天,他的一個朋友飛奔而來,滿臉神采飛揚,跟他說:我要告訴你一個特別重大的消息。
    哲人攔住他說:你任何消息說出口之前要過三個篩子。第一,你確認這個消息是真實的嗎?那個朋友就打了個愣,說,我沒這麼想過,不一定。
    這個哲人笑了笑,說:第二個篩子,你確認這個消息是善意的嗎?那個人想了想,又不是很肯定。
    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惡意消息的傳播往往比善意消息的傳播廣泛得多,負面的新聞大多比正面的新聞要傳播得快。
    接著,這個哲人又問了第三個問題:你用第三個篩子過一下,這個消息真的是那麼重要嗎?這個人想了想,說,好像也不是太重要。
    這個哲人說:三個篩子過完了,你這個消息就是不說出來,你自己也不會受它困擾了。     我們想一想,道聽途說的事情,使你一時興奮,但是如果真過了這三個篩子,還一定非說不可嗎?生活中的信息、知識非常龐雜,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學哪些,不學哪些,怎麼不先過過腦子呢? $$$$$$$$$$$$$$$$$$$$$$$$$$$$$$$$$$$$$$$$$$$$$$$
經典故事:愛迪生讓博士生計算梨形燈泡的容積。
怎樣變通?
在愛迪生的實驗室里,曾經有一個人畢業於名牌大學,數學很好,是愛迪生的得力助手。

    愛迪生做實驗,忙不過來,順手拿了一個梨形的玻璃泡給這個助手,讓他趕快把這個梨形玻璃泡的容積計算出來。這個助手一時發矇,可真是犯了大難了。他想,這個梨形的東西怎麼算容積?它下半段是圓的,上半段是長的,就是找不到一個公式來計算它的容積。
    愛迪生正忙著做實驗,過了好長時間,看見助手還在那兒擺弄,拿著許多儀器在測量計算。愛迪生忍不住了,順手拿過來那個梨形玻璃泡,在裡面灌滿了水,然後把水倒在一個量杯里,告訴助手,這就是它的容積。
    什麼是學以致用呢?真正的學問往往是在最簡單的地方。愛迪生的這個故事就是例證。     在今天這個時代,要學以致用,不僅是要考察你的智商,還考察你的情商,看你怎麼樣能夠去變通。
--------------------------------------------------------------------------------------
經典故事某公司聘職員
【故事寓意】第一個知識多,但不會變通;第二個經驗很多,但又受經驗的局限;第三個人介乎知識和經驗之間,他知道在當下應該怎麼做是最合適的。
  有一個招聘故事說得很有意思。一個總經理要招聘助理,同時有三個應聘的人:一個人有非常高的學歷,是博士,另一個人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經驗,還有一個人,顯然不如前兩者,學歷不夠高,工作經驗也不夠多,是剛畢業不久的一個普通大學生。

    總經理在自己的辦公室,對秘書說,叫他們都進來吧。秘書說,你讓他們坐哪兒?你的辦公桌前面都空著,沒一張椅子。總經理說,就這樣吧。
    博士第一個進來了,總經理笑著跟他說:「請坐。」那博士特別尷尬,四處看看沒椅子,說,我就站著吧。總經理還說,請坐。博士說,我沒有地方坐啊。總經理看看他,笑了笑,問了他幾個問題,就讓他走了。
    第二個人進來了,總經理又跟他說「請坐」,他就一臉的諂媚,很謙卑地說,不用,我都站慣了,咱們就這麼聊吧。總經理跟他聊了幾句后,讓他走了。
    學生第三個進來了,總經理說「請坐」,他四下看看說,您能允許我上外面去搬一把椅子嗎?總經理說,可以啊。這個學生出去搬了把椅子進來,坐下后就跟總經理聊起來。
    最後,這個學生被留了下來。
    這個故事是什麼寓意呢?第一個人可能知識很多,但是他不能變通。第二個人經驗很多,但是他又受經驗的局限。第三個人介乎知識和經驗之間,他知道在當下怎麼樣做是最合適的。     這裡我們要說到,在學以致用的時候,沒有哪一個用法就一定是對的,這裡面要有變通。
----------------------------------------------------------------------------------
   這個世界上有絕對的正確嗎?真正的學習,學到的知識一定是帶著環境來的。有時候在一個環境裡面,你該這樣做,但在另一個環境里,你該那樣做。就像公叔文子一樣,看具體情況,他才說話,才笑,才拿東西。
有一個哲人給學生上課,問過這麼一個問題:一個人非常臟,另外一個人很乾凈,請問這兩個人誰會洗澡。

    一個學生回答說,那當然是髒的人洗澡。老師說,不對,因為髒的人他一直就很臟,他不覺得自己臟,而乾淨的人他到哪兒都要乾淨。
    第二個學生就說,那當然是乾淨的人洗澡。老師又說,不對,你想啊,乾淨的人他已經不需要洗澡了,而髒的人需要洗澡。
    學生們糊塗了,那到底誰會洗澡呢?
    老師說,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需不需要,願不願意,答案都是不相同的。     所以,很多事情其實就是需要通過在不同的角度上思考來解決;換一個角度看,結果也許就會大不一樣。這對我們的學習是一個啟發。
--------------------------------------------------------------------------------------

《于丹感悟》 學習之道(1)
    在今天這個時代,信息紛紜複雜,很多無用、無效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的頭腦、耳目。我們靜心想一想,這些東西我們真的需要嗎?
    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哪些東西真正有價值。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雖然學習了,但未必有效率,學到的東西也未必都對我們有價值,未必都能深入到自己的生命中去。
    我們該問問自己,我們要學些什麼?應該怎樣去學習?學到的東西又怎樣才能跟我們的生命融合起來呢?   
     
    我們提到過,《論語》裡面有很多智慧,那麼,智慧在人心裡是怎麼醞釀起來的?
    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後天的學習。每個人都有向學的心愿,可各人的學習質量不同。什麼人能夠真正學出效率來?這裡面大有深意。
    孔子不是一個空想主義者。他曾經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是每天連飯都不吃,連覺都不睡,天天在那兒冥想,一定要把世界想明白,那想破了腦袋也沒有多大用處,你還不如好好去學。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概念都是一字之別,人有雄心是好事,要有野心就不大好了;人有理想沒有錯,但僅僅停留在空想的話,那也就是一場夢而已。怎樣能夠達到一個可行的理想之境?
    一個人需要不斷地進行學習,才能達到理想的可行之境。
    在學習的時候,學問須化入內心,不然每天在真正的學問之外打轉轉,那也是不行的。所以孔子還說過:「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論語·衛靈公》)有時候一幫人在一起,群居終日,看著挺熱鬧,可能也能學點東西,但是你覺得大家老說不到點子上,言不及義,然後這些人還 「好行小慧」,就是耍小聰明,賣弄小技巧。這些都不是一種大格局。孔子說,這些人就太難教導了。你要想讓他們的生命境界再提升,再開闊,能夠有很高的層次,那也真是難事。
    我們經常說到一個詞,就是說某人有「局限」,比如說他工作方法有「局限」,思維方式有「局限」。何謂「局限」?局限局限,是因為格局太小,所以為其所限。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樣的,甚至差別非常大。
    如果你想達到一個開闊的生命境界,那你首先要問問自己,我的生命格局到底有多大?
    學過下圍棋的人就有一種感覺,一開始是老師一個棋子粘在那裡,你一個棋子貼上去,最後你只能在一個小小的角落裡揀零頭。好老師就會教學生,先不要去學這樣的一目一目的計算方式,而是要在整個的棋盤上學會布局。局布大了,一塊失掉,別的地方還可以做活。
    一個人的生命也是一樣,要看在多大的格局上展開。
    一個人精通一門小技藝不是難事,但是他終其一生,可能得到的只是樹木,而不是森林,只是棋盤的一角,而不是全局。     難道人多,老在一起說、議,就一定有大智慧嗎?有時候,一個人如果不自省,總在那兒議論,可能議論的東西完全是無用信息,是浪費精力。


<<上一頁   返回目錄   下一頁>>




[本話題由 kwaichengtan 於 2010-01-31 02:33:21 編輯]

83

主題

179

帖子

337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75
沙發
mzou 發表於 2010-2-1 06:36 | 只看該作者
對,就是要不斷學習,學以致用。
近來可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8

主題

564

帖子

727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27
3
 樓主| kwaichengtan 發表於 2010-2-2 03:11 | 只看該作者
mzou: 對,就是要不斷學習,學以致用。
近來可好?
謝謝問候,How about you?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0: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