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慈悲治心病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08-12-12 08: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有人說:儒家是治國的,道家是養生的,佛家是治心的。所以在很多佛教經典和論點當中,關於如何治心、如何靜心的內容廣泛可見,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治心一處,無事不辦」……都說明心的力量不可思議。

   佛教認為,心外無法,萬法都隨心而轉,所以心的功能和力量是無窮盡的,因此也有人把佛法稱為心法。從心入手,那是從根本上入手,世界的萬惡、世間的萬善、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歡喜,都是由心而生的。如果把心這個問題解決了,那也就解決了人的根本問題,解決了生死和煩惱。我們的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它確實存在,因為它是維繫我們生命的根源。世間出現的各種矛盾,各種糾紛,都是因為人與人之間心有障礙,心有障礙就如人的血管障礙不能暢通一樣,時間久了就會生病,產生種種的煩惱和痛苦,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弟子要時刻注意鍛煉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的身心隨時都處在一個安靜、平和的一個狀態,如果人人都能夠用佛法來訓練自己,使自己的心隨時都處在一個安靜、平和的狀態,那麼世間就會和諧,社會就會太平,人類就會安定。

   佛法就如何使我們的心不起惡念,達到一種凈而不染的狀態,提出很多對治的方法,比如:佛教的慈悲觀,慈,就是關愛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歡喜和快樂;悲,就是幫助眾生解決種種痛苦,所謂「悲天憫人」。

   慈悲是佛教的基本理念,也是佛弟子修行的基本態度,如果沒有慈悲心,他就無法修習佛道,所以增長慈悲心也是修行的開始。雖然看起來,發慈悲心的人都是在幫助他人,好像和自利沒有什麼關係,其實在幫助他人的同時,就已經在利益自己了。因為通過修慈悲心,使我們的心胸得到寬廣,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凈化,使我們的愛心得到流露,使我們的佛性得到顯現,我們的福報和智慧也因此而增長。其實修慈悲觀,就是在鍛煉我們的心性,也是在修習我們的成佛資糧。

   佛教是人的佛教,是教導人如何成佛的宗教。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便與中國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中國傳統儒釋道三教主流文化之一。佛教與中國人特別有緣分,已經與人們的生活、語言、文化、藝術……各個領域聯繫在一起。   

每當大小災情來臨之際,總會看到佛教弟子們慈悲的身影,在災區出現。如這次「5.12汶川大地震」,佛教界急速行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如慈濟功德會,法鼓山素權法師的十方寺,廈門石室禪院也以最快的速度趕往災區現場……他們這種精神,就是佛教慈悲的具體流露。

廈門佛教自古就有慈悲濟世的優良傳統,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就是教導我們,要學佛,首先要學會做人。妙湛老和尚在臨終前,寫下了「勿忘世上苦人多」的慈悲大愛。——————-我們廈門佛教界也在第一時間做出最快的行動。

   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悲田院」,在北魏時期就已形成。在歷史上,佛教高僧大德無不通過慈悲的理念來踐行佛法、引導信眾,通過慈悲的修行來完成無上佛道。

   那麼如何具體體現慈悲精神呢?那就是布施。布施是一種充滿慈悲心的具體體現,是實現佛陀教法的基礎,是傳播佛法的保障。慧遠大師的《大乘義章》中,把布施分為四種:即財施、法施、無畏施、報恩施。上述四種布施,是佛教主要慈悲觀體現,後來成為中國重要的傳統道德思想理念。佛教就是以這種理念教導弟子,影響社會。以緣起的理論指導布施,那就是三輪體空的心,就是以無執著的心來行布施道、來修慈悲觀,那才是人間真正的大愛,那不是凡夫的布施,而是大菩薩的行為。佛弟子們,就是時刻在這種理念的關懷下,不管有難無難,都會肩負起慈悲的理念,作為日常行持的法門。

   縱觀今日,我們生活在一個高速發達的社會,人們生活水平日新月異,但由於社會競爭激烈,貧富差距懸殊,導致人類的心理出現不平衡,為了利益,不顧親情友情,導致極度的心理變態,給社會造成了不和諧的因素。

   那麼我們如何讓佛法的理念通過世俗諦來呈現呢?以佛教的緣起論來看,即「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世間萬物,都是由眾多條件組合而成,都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我們人和人之間也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所以要學會包容,學會尊重,學會慈悲、學會關愛,事實上這也是為了我們自身。

   以佛教的因果觀,讓大家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明白了三世因果的道理。從而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會考慮到後果,知道造惡業必然會有惡果,那麼就會減少不良的行為和惡念,從而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佛教的福田理念,作為有求眾生的指導行持和方法。就是讓大家知道,做好事就像種福田、培福報,雖然這是人天的有漏之因,但也是在鼓勵大家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

   不管是哪一種理念,最後都是以緣起法、無執著心,即三輪體空的心作為指導,這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慈善事業,也就是菩薩道。通過這些佛法理念的宣導,使大家以佛教的這種理念來作為自己日常的修行功課,作為為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指南,使佛教的慈悲理念能夠為當今社會人類的和諧、社會的穩定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包容、尊重、祥和。這也是佛教回報社會、服務社會、引導眾生的最好途徑,也是讓更多人了解佛教,使佛教的價值在社會具體體現的最好方式。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教慈善公益事業要想發揚光大,不管是哪一種理念、哪一種方式,但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要儘力完善透明的運作機制和規範有效的監督機制,這樣在社會信眾中的公信力才會提高。公信力就是生命力,只有公信力提高了,那麼慈善的公益事業才會經久不衰,佛法的光芒,才會永遠住世。

119

主題

5150

帖子

6060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60
沙發
宜修 發表於 2008-12-13 01:14 | 只看該作者
本人並未信佛,卻喜歡廟裡的氣氛。佛教音樂里的經詞固然不懂,聽起來卻覺得神清氣爽、心態平和。想必這就是「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08-12-13 01:30 | 只看該作者
宜修: 本人並未信佛,卻喜歡廟裡的氣氛。佛教音樂里的經祠固然不懂,聽起來卻覺得神清氣爽、心態平和。想必這就是「緣」。
這是:「緣」再加上「慧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9

主題

5150

帖子

6060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060
4
宜修 發表於 2008-12-13 01:41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這是:「緣」再加上「慧根」
陳君過譽了。不敢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56

帖子

57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1
5
WilliamFord 發表於 2009-1-2 02:37 | 只看該作者
說的很有道理。希望多與你交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6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09-1-2 05:46 | 只看該作者
WilliamFord: 說的很有道理。希望多與你交流。
互相學習,同沾佛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24

帖子

7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5
7
memory98 發表於 2009-2-27 05:00 | 只看該作者
覺得最難的是寬容,寬容的對待對不起自己的人,寬容的對待傷害了自己的人,尤其是傷害的很厲害。道理容易懂,可是做起來不容易,所以世上凡人多。凡人的願望多,每當失望的時候心裡難免會有怨,如果可以人人都信佛,世界會很美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8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09-2-27 06:05 | 只看該作者
memory98: 覺得最難的是寬容,寬容的對待對不起自己的人,寬容的對待傷害了自己的人,尤其是傷害的很厲害。道理容易懂,可是做起來不容易,所以世上凡人多。凡人的願望多
從道理方面,「信佛」和「寬容」是兩回事,「寬容」是人生哲學,你說得無錯,說易行難,而「信佛」是您在某因緣之下,接觸了佛學或者是學佛的人,從而在你的慧命根底,產生一種「信念」,而並非到廟裡燒香求神拜佛陞官發財那種形式的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3: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