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戰略保證」:一個中美關係新詞引發的遐想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09-11-18 04: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奧巴馬訪華行前,中美雙方政要、專家學者穿梭於太平洋上空的頻度明顯加快。

10月28日,美國華盛頓,中國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正在進行訪問,並與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就加強軍事交流達成了7項共識。

10月29日,中國杭州,美國三位主管經貿事務的「重量級」人物——商務部部長駱家輝、貿易代表柯克和農業部部長維爾薩克——齊聚西子湖畔。第20屆中美商貿聯委會上,雙方一致承諾,共同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

中美高層的頻繁互動,被媒體稱為「預熱」奧巴馬訪華。

而這種預熱動作,其實還表現為美國對華思維層面的跟進,它更加觸及中美關係的內核。由此,一個來自大洋彼岸的、有可能在奧巴馬訪華期間被正式提出的新名詞引發了種種遐想。

一個關於中美關係的熱詞

美國新安全中心,奧巴馬政府倚重的智庫。9月24日,該智庫為一本新書《中國的到來:一個全球夥伴的戰略框架》舉行了發布會,包括美中關係「新學派」在內的專家學者會聚一堂,就美中關係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會議上引起太平洋兩岸關注的,是美國國務院的二把手、常務副國務卿斯坦伯格,他發表了一篇演講——《本屆美國政府關於美中關係的設想》。演講中,這位學術上具有戰略思維、仕途上成長於全球化高潮時期的美國高官,對於美中關係提出了一個新名詞——「戰略保證」(Strategic Reassurance)。這個詞一出口,迅速緩解了人們的「聽覺疲勞」,隨之成為中美關係中的一個熱詞。

斯坦伯格直言:「戰略保證是一個核心的條件……正如我們和我們的盟友必須表明的,我們已經準備好歡迎中國作為一個繁榮和成功的大國的到來,中國也必須向世界和其他國家保證它的發展和不斷壯大的全球角色不會以其他國家的安全和幸福為代價。」

斯坦伯格的演講大意,具體說來就是:總結美中建交三十年的歷史經驗,「與中國結為夥伴」而不是「謀求挫敗中國的雄心」,對美國的國家利益更為有利,考慮到中國的崛起是大勢所趨,美國的政策選項是迫切地需要與中國「合作應對全球性挑戰」,而不是陷入「相互競爭與對抗的境地」,美國歡迎一個崛起的中國,但要求中國的崛起不損害別國利益。

他還暗示,奧巴馬訪華的時候也要提出這個問題。

對中國崛起的一種複雜心理

人們或許還記得,在不久前紀念中美建交30周年的日子裡,大洋兩岸曾參與中美建交進程的重量級前任或現任政要、戰略家和學者,或通過演講、或通過撰文感慨當時誰也沒有想到,30年後的中美關係會發展到今天如此緊密與重要的程度。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人類歷史長河中,30年可謂彈指一揮間,但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展現了人類發展的奇迹。北京奧運會成了中國崛起的縮影,經過全球媒體的聚集與放大,深刻地觸動了全世界。在金融危機中,中國經濟同樣受到影響,但仍可謂保持著高速運行態勢,以至中國經濟規模相對於其他國家更快地躍升,可能加速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經濟大國。

在國際關係領域,像中國這樣一個「具有成為超級大國潛質」的國家,其力量的提升勢必引發世界複雜的心理反應。歷史上有太多的例子可以說明,一個後起的大國,往往會由於利益擴張受限於既有空間而挑戰現存的大國或國際秩序。也有更多的例子說明,後來者常常會被領先者習慣性地遏制甚至打壓。這就如同一場馬拉松比賽:領跑者總是擔心被超越,即使一時不被超越,這種擔心也總是存在;跑在後面的同樣擔心,領先者是否會使絆子,或抱團阻止後來者居上。

中國與美國政治、社會制度與價值觀完全不同,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而中國是一個迅速崛起的大國。這就是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的戰略矛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美國作為西方霸主對新中國施盡種種扼殺、遏制的招數。即使在改革開放后,在不斷融入國際秩序、實現國家躍進的道路上,中國也時常遭遇美國的阻遏。美國對台軍售對中華民族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傷害,中國「入世」的道路上充滿種種艱辛。冷戰結束后,美國國內保守勢力面對蘇聯的垮台,圖謀另樹一個遏制的靶子,以維繫龐大的軍工聯合體的運轉和其生存的政治環境。而在政策層面,柯林頓政府的對華戰略儘管以接觸為主調,但遏制一手同步強化。小布希政府初期,太平洋黑風惡浪頓起,有人甚至認為,這盆水可能再也難復平靜。

然而,在一個相互高度依賴的世界,遏制只能是一種自縛手腳的繩索,損人不利已。被認為是美國最保守的布希政府,很快與中國展開了建設性合作,在任八年,中美關係反成為其任內為數不多的外交遺產。

不過中美戰略上的猜疑並沒有消失,即使在經濟層面也同樣如此。時下的美國學界,對中國的發展仍有不放心者。貿易保護主義的陰影時有出現,壓人民幣升值的聲音似乎也並未停息。

曾提出「G2」概念的華盛頓國際經濟研究所的伯格斯滕,2008年在《外交》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的崛起:挑戰與機遇》。文中認為:當今世界上只有美國、歐盟和中國三家有資格成為經濟超級大國。讓中國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中一個負責任的支柱,是未來數十年的巨大挑戰之一。美國和歐盟有意讓中國融入這一體系,但中國似乎有不同的目標,其尋求的戰略與現有標準、規則和制度安排相衝突。

由此看來,斯坦伯格的「戰略保證」,正是美國國內對中國崛起的一種複雜心理,當然其中也有期待。

有正面意義但顯得空洞

中美作為兩個大國,坦率地把溝通觸及雙邊關係的戰略內核層面,有其必要性。從這個意義上看,「戰略保證」有正面意義。如今,形勢確實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時期——到了中美兩國需要正視而不是迴避或延後雙邊關係中的重大戰略問題的時候了。

說「戰略保證」有正面意義,從字面上看主要表現於:一、提出「保證」比相互存續猜疑要好,否則戰略互信的建立只能是一句空話;二、這種保證是相互的,當然,美國的強勢地位可能更有利於把握形勢;三、它是非零和性的,雙方著眼於共同利益而非受制於分歧,中美積極合作全面關係面臨著新的發展空間。

應當說,與四年前時任美國副國務卿佐利克提出的「利益攸關方」相比,「戰略保證」有著某種承繼性。但後者還顯得比較空,雖然它著眼於建立某種互信,但此一概念卻正是中美雙方缺乏互信的產物,何況斯坦伯格演說中要求中國的「保證」正反映了他對中國的不放心。

在涉及中國國家利益與民族重大關切的問題上,中國當然不會任由美國說一套、做一套。美國在台灣、人權、尊重中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等問題上要有實際的姿態。

中國崛起如何才算是不影響或不損害別國,由誰來認定,其程度如何界定,都不是一個口號就可以解決的。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不會把國家安全寄託於另一個國家的戰略保證之上,儘管我們可以也需要與各大國增強戰略互信。

中國奉行和平發展,有其內在必然性,這是中國近30年國家崛起的正確道路。與美國建立起一種建設性關係符合中國的利益,也是世界發展的現實與長遠需要。

應該說,奧巴馬這位生於冷戰時期、成長於全球化時代的美國政治領袖,多少也有點新思維。他的「多邊」「合作」「全方位接觸」等動作在世界上得分不少。奧巴馬曾經說過,美中關係將重塑二十一世紀世界的未來。他的此次訪華,能否為「戰略保證」背書,能否更明確地表述並得到中國方面的回應,人們可以拭目以待。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傅夢孜)
[本話題由 kylelong 於 2009-11-18 10:41:28 編輯]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2 01: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