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感動中國》:低效的道德動員

[複製鏈接]

69

主題

354

帖子

2014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20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atch99 發表於 2010-10-4 05: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感動中國》:低效的道德動員
 
    王開嶺
     (訪談錄之9)
     問:在很多國家,都沒發生過諸如「感動德國」、「感動俄羅斯」、「感動美國」這樣的道德評選,今天我看到《感動中國》又在投票了,您怎麼看?
     答:《感動中國》的理念和邏輯沿襲了傳統的表彰文化,但它在技術上有突破和改進。它用了「感動」一詞,這個詞相對溫和、平民化、人性化,不「左」;但後面的詞又出了問題,「中國」,這麼大的詞,和960萬平方公里一樣大,又露出了「我代表人民」的政治自負和高端姿態,又「左」回去了。未經授權,你怎麼能覆蓋那麼多人頭呢?怎麼能租用那麼多同胞的感情呢?
     這檔節目我參與過,當時陳虻還在,有一屆曾邀我對人物短片寫評語,所以我認真打量過它。從技術角度講,這是個不錯的欄目,尤其它的早期,還相對純粹。但即便節目是成功的,於社會也是個悲哀,因為道德的收視率和知名度越高,越證明中國處於道德最貧困之時。弘揚道德即讓道德陷入尷尬,當一個時代需要大張旗鼓地托舉道德、把有限的道德個案視若民族瑰寶的時候,也就很可憐了,先不說對不對,而是可憐。許多很尋常的小事,比如伺候老人、勤工儉學照顧妹妹、欠債還錢,竟然驚動了國家……人物本身沒錯,值得尊重,但那個表彰錯了,它把一件樸素的事詮釋錯了,註解錯了,把正常給隆重地異常了。這說明什麼?說明道德已成我們最稀缺、最緊俏的資源。在歐美和澳洲,每個人都會去做義工、做慈善,一生去做,沒有誰悄悄統計你、拍攝你、事後表彰你,因為做好事是信仰驅動和自我選擇,你本來就是心靈和精神的受益者,你已得到了該得到的。除了上帝留意你,沒人留意,更何況也沒有這種由國家宣傳機器擔綱的表彰系統。人家的做法是去榜樣化,咱們相反,急需道德明星和偶像以刺激麻痹的社會心臟。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幾乎把家底都捐了,也沒人表彰他,甚至議論都很少,因為他做的事每個人都在做,區別只是數目。為什麼我們需要事迹教育呢?沒別的東西,窮啊,就靠它了。一個中國人做好事,若這件事始終被埋沒、甚至被誤解的話,那他就會做價值重估,想這樣做值不值當。記得我小時候,小學幾年級吧,就干過一件事,先把一枚硬幣偷偷扔地上,然後當夥伴的面撿起來,從而完成一次眾目睽睽下的「拾金不昧」,攢積分評三好學生啊。
     另外,道德評獎本身也是滑稽的,對道德你怎麼能評價它的量級呢?怎麼能分出大小呢?純粹的道德一定是樸素的,默默無聞的,是拒絕這樣一個價值評估體系的。近年來,各地效仿央視,紛紛出台「感動城市」(城市有級別,推手有級別,事迹也隨之有了級別),很多大中小學還搞起了「道德銀行」「道德檔案」「道德學歷」……其實都在印證一個眼前的悲劇,即道德的大潰敗、大缺失,情急之下,各種失態和變形的動作就出籠了。
     假如你問我央視這台秀是不是完全錯了?毫無意義?我覺得不是,它終究會被淘汰,但不是現在,時機不對。其實它算「應運而生」,它和中國現實是匹配的,除了符號意義,它也有部分積極的社會意義。在一個沒有信仰和宗教傳統的國家,怎麼才能締結道德資源呢?有限的道德資源又怎麼流通?我們有個現成的工具:權力表彰!古代帝王用,鄉紳社會用,1949年後用得更頻繁更順手。中國人的道德生活太依賴一種強大的社會示範和榜樣力量了,比如拾金不昧、欠債還錢,除了表彰,我們沒別的手段以證明你是對的、你這樣做生活會答謝你、命運會回報你,當眾人都在好奇地觀望做好人的結果時,表彰的出場、尤其權力做推手的表彰就顯得極重要,它既能回答和命運道路相關的疑問,更激勵你的今後、策動周圍的效仿……尤其實用主義的當下,這種演示更加有效,比如一個人入選了《感動中國》,按世俗遊戲原理,這個人的生活將就此改變,作為道德明星,他會贏得很多社會回報:知名度、羨慕和尊重、職業機遇、地方政府的眷顧和優待,甚有委員代表之類的頭銜……若不出意外,他可享受幾十年有形無形的「不平凡」——這就給社會輸送一個信息:好人不白做!好人有好報!好人一生平安!這些民間俚語和口頭禪才真正顯示了因果力量。別小看這些句子,幾千年來,它們可是深受迷信的命運公式,若公式失靈、大面積不成立了,大家就會集體投靠另一方,沿反向邏輯滑下去。為德者申請一份殊遇,對「善惡有報」的國人心理來說,也算一種應驗和撫慰吧。
     作為道德動員方式,《感動中國》顯然低效,不達標。作為一檔電視節目,它包含價值誤區,但並不構成價值災害。你可以憐憫它,批評它,但也別欺負它,用不著討伐。
     中國式的表彰文化,實屬無奈之舉。從1949年到現在,整個社會的價值標榜和道德動員就是靠樹典型、頌英雄、學模範來維繫的,從王進喜、雷鋒到朱伯儒、張海迪,這是體制的習慣動作,也顯現了全部精神家當。你說起作用了嗎,起了點,只是日漸虛弱和式微,而現在更多是藥物性依賴,離不開了。所以,我同情它,甚至忍不住想替它想點辦法。
     私下,我也和相關朋友說:《感動中國》可以搞,民間那些人性的閃光,值得被描述和傳播,尤其在這個道德冰河時代。但價值觀上要改一改,名稱、理念、邏輯、語境、姿態都要改,權力色彩和政治元素要退出,要純凈、平實、正常一些,去明星化、去榜樣化,讓事物恢復它的本來面目。
     問:插一句,您覺得好的表彰,或者說正常的表彰應是個什麼樣子?
     就是我剛才那句話:讓事物恢復它的本來面目。
     把它送回去,送到原來的位置上去。不要抬轎子,不要用「頌」體,老實一點,別浮飄,別用「中國」這樣的大詞。表彰本身沒有原罪,尤其我們這樣一個無神論國家,表彰有它的社會功能,關鍵看錶彰什麼,怎樣表彰。好的表彰,應是在表彰一個人的時候,所有的生命同類都感到被表彰了,大家在分享,在傳遞這人性的光輝和美,像陽光靜靜照在每個人臉上……
     其實,《感動中國》和大大小小的「事迹教育」,給我們的啟示是:如何建立中國社會的信仰資源和深層的精神家園?也就是你前面問到的那個問題。這是值得幾代中國人去思考和建設的,應借用傳統文化、宗教倫理、道德哲學、心靈美學、現代理性等資源。其中,政府的表現尤為重要,它不要再去做道德動員這樣的事,而是要把自己的事做好,法的精神、權力的清潔、制度和規則的完善,這對營造健康的社會空間最為關鍵。土壤改良了,才能長出好莊稼,其形體才端莊,愛和善的顆粒才飽滿。
     另外,從歷史和世界範圍看,道德危機,應負最大責任的是政治。一是它沒有奠定好的制度和空間環境,引發了既有道德資源的流失;二是它沒有起到好的示範,權力率先腐敗並引發了民心腐敗,制定規則卻破壞規則——沒有比這危害更大的了。
     2009·12
     轉自「王開嶺的博客」

211

主題

2644

帖子

3927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927
沙發
珍惜眼前 發表於 2010-11-18 10:4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2: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