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複製鏈接]

20

主題

78

帖子

131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1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語「野棠花落又匆匆」撕開清明孤感般歲月的凄涼,承載那千年滄桑淚痕;一詞「一枕雲屏寒怯,樓空人去」定格清明時節寒淡寫照的思緒,難言多少兒女情長;一片「舊遊飛燕能說」畫滿清明相思惆悵情懷的宣紙,雋寫生生世世的南柯夢。
  
翻閱舊時念想,展開一年一年的清明,彷彿「三杯兩盞淡酒」,是一腔無助的寫照,那影像那酸楚,歷歷在目,映嵌出一個女人的孤影與情仇,與殤殤的舊時苦痛日子,折射出歷史下的任性與輕狂。想必易安已經忘記「沉醉不知歸路」,那夢中流連的閨情與愉悅,被埋葬在1128年以後的許許多多個清明的墳冢深藏。國讎家恨的1127,在北方攻破汴京時刻,隨徽宗欽宗父子被俘虜,高宗倉惶南逃,她那舊夢依稀不再園過.三番兩次,「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已知道「到黃昏 點點滴滴」的惆悵,留給歷史眷戀收藏。
  
被雨打得狼狽不堪的行人,細聲回味,總是在耳畔迴旋起「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句。傳唱的這首《清明》,經久不衰,雨中的清明清晰明了也慘淡,敘說一個斷魂的凄厲年華,一年一年的執著,就是為這清明的情節,寫就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僅僅只是心魂或是    ?儘管「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記錄很冷的一個凄苦節氣,但在百姓的哀鳴里,儼然渾然天成,且無雕琢之痕。樸素 自然的風情,在陰冷中深刻而酸楚,茫然而蒼白。既而悵惘中,不禁想起楚懷王時的屈原。屈子飲恨,不得為懷王所鍾愛,而投身汨羅江,而藏恨含冤。民間流傳甚廣的「划龍舟 吃粽子」的習俗,被年年的清明記憶擠滿,為的是紀念這位民族的英魂。
  
清明在歷史的刻痕中,漸漸變得事故起來。年年聚 年年記 年年一樣,而不一樣的是鮮活的思想,把清明的情懷寫就。程顥記錄清明為《郊行即事》「芳草綠野恣行事。。。不妨游衍莫忘歸」;(明)高啟筆下的清明是《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而(宋)吳惟信眼中的清明,乃是《蘇堤清明即事》里的另一番風流筆墨「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我有些無奈,提筆寫這些,竟然是回憶什麼?
  
清明,也是一腔的憂傷,經過歷史的詩人筆觸,這滿腹的憂傷,竟然變得如此攝人般的旖旎與炫美,有些愁怨,愁怨中有些的貪戀起這種文字和文字下的酸楚來。清明成就了一代代的文人與詩人,清明寫滿了一代一代人的牽念與懷古情節。彷彿寫成一種境界,一種發泄的自覺意識。與屈原的「香草美女」李白的「月下獨劍美酒」陶潛「菊花與飛鳥」一樣,我為此把它定格為 —— 清明情懷!
  
一個簡單的文字,一切平淡的意像,一種借喻的群落,一片蒼生的眼淚...鑄就我和我筆下的那一絲 那一縷清明情懷。
  
很早時候,沒有語言,沒有文字,只有圖畫或是符號;很久以前,沒有思想,沒有哲學,只有圖騰或是記憶;很長一段路程,沒有人煙,沒有石徑,只有荊棘或是崎嶇山崖。天地間,在突然中分裂后,一切都自然誕生,我們現在認定她很輝煌!老子在N千年前後的清明中,被我們一直嘮叨嘮叨。老子的言辭與"道",被哲學與崇高的政治,做為一尊砌石,膜拜為最高政治理想,5000字的"道"之言...像自由快樂的小鳥,日暮還巢的歸鳥,來來去去幾千年,重重刻上清明的墓碑,紀念直到永恆。我也寫下這篇不經意的文字,做為我的紀念。
  
清明,既是大自然的景象,也是文人情懷的意象,也是自然生命的一種炫美景觀。清明,一個簡單的符號,它被詩人賦予了萬般迤邐的意蘊,它被騷客完美了那追求自由的心靈,它被文人彰顯了靈魂中光明與俊美人格的刻畫。清明情懷的自然,是眼裡飄過的丁香味道,是詩情畫意下那流水殤殤的幽怨,是古琴月下與杜鵑啼血的惆悵。一詩一畫一琴一夢,就是清明的寫照。無論是仲春綻開的嬌艷百花,還是不語的薔薇,終究抵擋不住清明的眼淚。幽怨的情結 一腔幽怨的歲月 一絲不掛的清明,坦誠般驚心,卧在我心底升華,在一種張揚的幽怨中,泣血而歌!
  
清明寫清明,清明寫情懷。文字的優美?便是心靈情節的舒展與翹盼,長長久久般回味 永永遠遠般傷痛。一腔清明的眼淚,化為一世清明的情懷!為史,為我,為記憶!
翻閱眼中影跡刻畫的清明,還得走進文殊坊。
  
此刻的北方,沙塵暴與寒冷,刺激著我的念想。南方,早已經是暖意濃濃般張揚的舒適。我一襲裙裾,漫步在微風中。遠處那淡淡的花香味兒散放出味兒,淺淺的新綠躲藏在樹梢枝間,那點點滴滴的芽,刺穿老枝,那隆起的包,努力綻放,顯示出生機勃勃的樣子,探探頭,調皮的張望著。文殊坊離我家很近,走路10分鐘路程。慢慢悠悠在遊盪,在春的閑暇里。那暖暖的陽光,淺淺淡淡的躺在地上,努力在樹間伸展,獨自遊離的滋味,有些漫無目標。文殊坊是新建的「坊」,以前著名的是文殊院,窄窄的街像一條巷子般蜿蜒爬在地圖上。而文殊院就是這條巷子的點綴,尤其在清明前後,那香煙繚繞著文殊院,隱隱傳過的鐘聲,讓人想起「寒山寺」里的「夜半鐘聲到客船」。
  
歷文殊坊,品蓋碗茶、聽民間藝人彈唱、尋一段絲綢賈緞、盡情領略一番川西清明風情。年年清明一樣的日子,年年不一樣的清明拜祭。也算是清明前的一種別樣情節,得到一種幽幽的釋懷。燒香祈禱,各種祭祀物品,吸引著香客們前來。文殊院便千錘百鍊成為智慧之神的風景名勝的勝地,文殊坊也因此名揚天下。清明,一個特別的日子,一個簡單而值得紀念的歷史緣故,成為年輕人也要經歷的一段心路。人們祈盼著,人們也奢望著,人們還虛假著的許願著,渴望能夠實現那虛無縹緲的夢想。這也叫清明的情懷,是人們在現實中的理想之坦途的唯一進口,我卻在尋找出口。。。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3: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