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契丹絕唱芳千古(ZT)

[複製鏈接]

41

主題

297

帖子

24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滿洲 發表於 2010-4-7 05:2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契丹絕唱芳千古
                           

                        
                                                   
                           
新華網遼寧頻道( 2004-10-17)

                        
                           
來源:

                        
                               新華網瀋陽10月17電(記者馬義、丁銘)我們翻開一本又一本的中國文學史,發現論述遼代文學的篇幅沒有幾頁,與遼代二百多年的歷史極不相稱。應該說,建國伊始,契丹的文化還比較樸素粗糙,這是由於"遼起松漠,太祖以兵經略方內,禮文之事固所未遑"。後來,契丹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大量接受中原文化特別是唐代文化,也受到其它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以清冽瑰麗的形象在北方大地綻放了自己的文化群蕾,留下了千古絕唱。
    契丹詩詞不遜唐
    在人們的印象中,通常以為契丹族生活在大漠之中,在文學上建樹頗少,但實際上,契丹族的文學有許多獨到之處。從目前史學界研究的成果看,在林林總總的契丹文學中,契丹詩歌就是一支奇葩。
    據多年從事民間文藝研究的遼寧省遼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王吉川先生講,契丹詩詞歌賦尤以詩詞為主。這些詩詞包括契丹皇室詩文、契丹社會知識文士詩文、宋朝使者詩文以及宋人雜著中反映契丹社會的詩文。
    契丹皇室的詩文主要指遼聖宗耶律隆緒、遼興宗耶律宗真、遼道宗耶律洪基、東丹王耶律倍以及東丹王之子耶律隆先和耶律琮等人。我們從遼河文化叢書《遼河流域文藝源流》中看到,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當年曾以能說漢語自詡;他的兒子東丹王耶律倍和太宗耶律德光兄弟二人,能熟練地運用漢、契丹兩種文字寫作詩文;而耶律倍的兒子耶律隆先和耶律琮,則均是博學能詩的文學家了,並且創作出了《閬苑集》等精華作品,可惜今已失傳。
    遼聖宗耶律隆緒的代表詩作是《傳國璽》:"一時制美寶,千載助興王。中原既失守,此寶歸北方。子孫皆慎守,世業當永昌。"這首詩是聖宗開泰年間,遼聖宗在遼中京(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得到傳國玉璽時而作。
    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遼中京博物館館長李義告訴我們,詩中所說的傳國玉璽,是我國著名的秦璽。相傳這枚玉璽是秦始皇用蘭田玉雕刻的,四周刻龍,正面刻宰相李斯所寫魚鳥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秦滅亡后,玉璽傳至漢高祖,漢獻帝失之。魏文帝得之,又刻八個字"大魏受漢傳國之寶"。傳至唐朝後更名為"受命寶"。此後歸後晉,後晉亡歸遼。
    李義說:"耶律隆緒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皇帝,他十歲能詩,曉音律,善繪畫,尤喜吟詩,有御制曲五百餘首。如今,這些詞曲多已亡失,僅在史料中存有一二,而詩文流傳至今的只有《傳國璽》這首。詩中歌頌了遼王朝的聖跡,希望後代能慎守基業,使大業永昌。"
    遼興宗耶律宗真也是一位詩人。《遼史》上說他"幼而聰明,長而魁偉,龍顏日角,豁達大度"。據《遼史·本紀》記載,他曾去妻弟蕭無曲宅第喝酒吟詩。重熙五年(1036年)九月,他遊獵於黃花山,獲熊三十六,冬十月在南京(今北京市)應士時,以《日射三十六熊賦》和《幸燕詩》為題,試進士於廷。
    可惜這兩首詩沒有流傳下來,只有清人查嗣(王旁加栗)在《燕京雜詠》中以詩的形式回溯了這段史事:"紫濛川外月初寒,隊隊銀貂小契丹。不射黃羊調酪酒,傳分三十六熊蹯。"
    重熙二十四年二月,有宋朝使者來,他召宋使釣魚賦詩,要得到遼代文人司空大師郎思孝的詩,但司空大師不肯賦詩,他便先寫一首詩挑之。詩曰:"為避綺吟不肯吟,既吟何必昧真心。吾師如此過形外,弟子爭能識淺深。"這首詩是耶律宗真流傳下來的唯一一首詩。
    遼太祖的長子耶律倍是遼代著名的詩人。他自幼聰敏好學,外寬內摯,神冊元年被立為皇太子。天顯元年(926年),他跟從太祖阿保機征渤海國獲勝后,阿保機將渤海國改為東丹國,令耶律倍為人皇王,統治東丹。阿保機死時,他因與弟弟耶律德光有矛盾,弟弟即了位,他便主動讓位。可德光不但沒有因為哥哥讓位而厚待兄長,反而見疑,欲加害耶律倍。為了躲避弟弟之害,耶律倍於天顯五年攜帶著高美人,載著書籍,投奔了後唐。
    走的時候,耶律倍立木海上,刻詩於木,這就是有名的《海上詩》:"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差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全詩的主旨是,既然自己無力抵住他人的壓迫,就只好躲避。
    契丹皇室的詩歌吟詠,上乘之作屬遼道宗《題李儼黃菊賦》:"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猶覺有餘香,冷落西風吹不去。"據《老學庵筆記》記載,該詩是為了回遼相李儼《菊花賦》而作。李儼因被賜耶律姓,也稱耶律儼,析津(今北京市西南)人,好學有詩名,為人勤敏,官至參知政事,深受道宗寵遇。一日作得《菊花賦》呈道宗,受嘉勉,次日,道宗賜批答了《題李儼黃菊賦》這首絕句。
    這首絕句意象空靈而巧妙,正如嚴滄浪所謂的"故其妙處瑩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該絕名句即便置於唐、宋諸作中也堪稱佳作。
    遼朝知識文士所作詩文頗多,但大多散佚。他們詩文創作的事迹在《全遼文》和《遼詩話》等書中有著錄。流傳至今的詩文主要有郎思孝的《和興宗二首》、馬堯俊的《獻高麗王詩》、寺公大師的《醉義歌》、蕭總管的《契丹土歌》等。
    契丹才女壓鬚眉
    從遼代現存的詩詞作品來看,契丹人最有成就、最具特色的,當推蕭觀音、蕭瑟瑟等幾位出色的女詩人。這些契丹女詩人的詩詞創作,足以代表遼詩的精華,體現出遼詩的特色以及遼詩在中華詩史中的位置。
    蕭觀音(1040--1075),即遼道宗耶律洪基之妻,是一位多才多藝而又品德賢淑的宮廷女姓。重熙十二年(1043年),耶律洪基進封為燕趙國王,納年僅四歲的蕭觀音為妃,重熙二十四年,遼興宗耶律宗真死,耶律洪基繼位,立觀音為懿德皇后。
    蕭觀音是遼代著名的女詩人,堪稱遼河流域的女才子。公元1056年8月,道宗皇帝到秋山狩獵,皇后蕭觀音率眾嬪妃隨行。行至一個名叫伏虎林(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倫河源之白塔子西北)的地方時,道宗命皇后賦詩,蕭觀音應聲即曰:"威風萬里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靈怪大千俱破膽,那叫猛虎不投降。"
    此詩一出,道宗大喜,出示群臣曰:"皇后可謂女中才子。"第二天,道宗親自出獵,有一隻猛虎突然從樹林中竄出,道宗說:"我要射得此虎,以不愧對皇后的詩。"於是,一發而將猛虎畢命,群臣皆呼"萬歲"。這是遼史上難得的一段佳話。
    這首以狩獵為題材的七言絕句,風格雄豪粗獷,意境極為闊大,誰能猜到出自一個宮中纖纖女姓之手。與這首宏闊氣象、直壓鬚眉的應制詩在風格上形成大跨度差異的是蕭觀音所作《回心院》十闕:
    "掃深殿,閉久金鋪暗。遊絲絡網塵作堆,積歲青苔厚階面。掃深殿,待君宴。""拂象床,憑夢借高唐。敲壞半邊知妾卧,恰當天處少輝光。拂象床,待君王。""換香枕,一半無雲錦。為是秋來轉展多,更有雙雙淚痕滲。換香枕,待君寢。""鋪翠被,羞殺鴛鴦對。猶憶當時叫合歡,而今獨覆相思塊。鋪翠被,待君睡。""裝秀帳,金鉤未敢上。解卻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見悉模樣。裝秀帳,待君貺。""疊錦茵,重重空自陳。只願身當白玉體,不願伊當薄命人。疊錦茵,待君臨。""展瑤席,花笑三韓碧。笑妾新鋪玉一床,從來婦歡不終夕。展瑤席,待君息。""剔銀燈,須知一樣明。偏是君來生彩暈,對妾故作青熒熒。剔銀燈,待君行。""(草頭加熱)薰爐,能將孤悶蘇。若道妾身多穢賤,身沾御香香徹膚。(草頭加熱)薰爐,待君娛。""張鳴箏,恰恰語嬌鶯。一從彈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風雨聲。彈鳴箏,待君聽。"
    這十首聯章詞是蕭觀音受道宗冷落時所作,冷落的原因是她諫止道宗耽於畋獵。道宗皇帝雖頗有詩情才氣,但很是昏庸。史書記載,道宗經常把大臣耶律儼的妻子邢氏叫到宮中淫樂,耶律儼還囑咐妻子要好生伺候。更不可理喻的是,他在任命大臣時拿不定主意,有時像兒戲一樣用擲骰子的方法確定,誰有運氣誰當,誰得了勝彩,道宗為之拍手叫好。
    蕭觀音看不慣丈夫的行為,便學習唐太宗的妃子徐惠向太宗直言進諫的美行懿德,常向道宗直諫。這種做法雖出發點是為國家社稷提擔擾,但不切合時宜,遼道宗並非唐太宗,哪有"以人為鑒"的氣度?於是,引起了道宗的厭煩,疏遠了這位德貌藝兼優的皇后。
    《回心院詞》便在女詩人的幽怨企盼中產生了。"回心院"是用唐玄宗梅妃的典故。唐玄宗時,楊貴妃與梅妃江采蘋爭寵,梅妃失寵,遂命宮院為"回心院",希冀玄宗回心轉意。蕭觀音用此曲作為詞題,意思是十分清楚的,就是渴盼夫妻重新恩愛。
    《回心院詞》宮中女姓獨特的心理體驗,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更為可貴的是,《回心院詞》由蕭觀音獨創句式,自填其詞,自製其曲。詞的音韻十分諧婉,曲又複雜而高妙,是流傳千古的絕品。今人讀後為之感嘆,大漠之中,竟也產如此尤物。
    蕭觀音留傳後世的另一首《懷古詩》,是一首招禍之作。全詩共四句:"宮中只數趙家妝,敗雨殘雲誤漢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招禍緣起於《回心院詞》。
    《回心院詞》做出后,伶官中很少人能演奏,只有伶官趙惟一能演奏。這下可讓大奸臣南院樞密事耶律乙辛抓住了把柄,由於他看到蕭觀音所生的太子被立為皇太子,是自己專權的障礙,於是就施起陰謀來。他命人作了寫男女狎昵情事的《十香》淫詞,偷偷交給宮婢單登,讓她謊稱是宋朝皇后所作,並稱如得遼朝皇后之手書,便成二絕。蕭觀音讀後也覺喜歡,不覺其中之詐,便於紙尾復書過去創作的七言絕句《懷古詩》。
    這本是指責趙飛燕無後妃之德,以女色敗壞漢家政治的好詩,但被耶律乙辛得到后,立即送到道宗處,誣陷蕭觀音與趙惟一私通,理由是《懷古詩》中包含"趙惟一"三字,說這是蕭觀音在懷念"趙惟一",同時將趙惟一屈打成招,又有婢女單登、教坊朱頂鶴誣證,更惡毒的是耶律乙辛還說《十香》淫詞是蕭觀音的手筆,昏庸的道宗不辯真偽,怒不可遏,誅殺了趙惟一九族,並賜蕭觀音自盡。
    蕭觀音自盡前,請求見道宗一面,但沒有得到滿足。於是,她望著道宗皇帝的住處而拜,寫下血淚交迸、憂憤滿紙的《絕命詞》:"豈禍生兮無聯,蒙穢惡兮宮闈。將剖心兮自陳,冀回照兮白日。寧庶女兮多漸,遏飛霜兮下擊。顧子女兮哀頓,對左右兮摧傷。其西曜兮將墜,忽吾去兮椒房。呼天地兮慘悴,恨今古兮安極。知吾生兮必死,又焉愛兮旦夕!"寫罷,用白練自盡。
    然而,道宗還覺不夠,命裸觀音屍體用葦席裹還其家。這一年,蕭觀音才36歲。大康九年(公元1083年),惡貫滿盈的耶律乙辛終於被絞死,蕭觀音的冤案方告昭雪。其孫遼天祚帝耶律延禧追謚皇祖母蕭觀音為宣懿皇后。
    天祚帝之妃蕭瑟瑟也是一位才女,可她遇到了更昏庸的丈夫。天祚帝沉湎於打獵已到了令人不可理解的地步,后金人侵遼,遼郡喪失大半,他還在獵場不回,后金人打得他到處跑,他還在空隙時間獵上幾把。
    被立為文妃的蕭瑟瑟對天祚帝的作為十分憂慮,對民族的命運十分關心,於是,她寫了一首《諷諫歌》,勸天祚帝刷新政治,信賴忠臣,堵塞姦邪之路。歌曰:"勿嗟塞上兮暗紅塵,勿傷多難兮畏夷人。不知塞姦邪之路兮選取賢臣,直須卧薪嘗膽兮激壯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雲。"
    可惜的是,蕭瑟瑟的勸諫只是出於良好的願望,已經頭腦發脹的天祚帝是聽不進去的。在奸臣的陷害下,天祚帝把一片忠心的蕭瑟瑟置之死地。
    契丹詩文誰能識
    契丹文學還有一個埋藏至深的寶庫,即用契丹文完成的作品。在吉林省博物館,我們看到一面八角形銅鏡,上面刻有16個契丹字,四言四句。有人猜想,這可能是一首契丹文詩歌。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這種銅鏡目前在中國和朝鮮各存一面,如果沒有新的發現,這便是以契丹文形式僅存的詩歌珍品了。"
    契丹字的詩歌雖然少得可憐,但現存遼詩最長的一首《醉義歌》,就是用契丹文寫的,長達121句,900字。元代中書令、大詩人耶律楚材將此詩譯為漢文,並稱讚此詩可與蘇(軾)黃(庭堅)並驅爭先。現引首段四句以窺全豹:"曉來雨霽日蒼涼,枕幃搖曳西風香;困眠未足正展轉,兒童來報今重陽。"
    這首詩歌如果不是耶律楚材翻譯,恐怕我們至今都無人能識。從現在契丹流傳下來的詩歌看,多數都是以漢字完成的,這要歸功於當時遼朝對漢文化的推廣。但對於普通民眾,在遼朝南部或接近漢族居住區,雖大都使用漢字,可由於條件所限,有許多人漢字學得還屬一般化。遼朝北部地區的漢學就更差一些。
    當時,宋朝人寫詩嘲笑遼人讀書不精:"此老方捫虱,眾雌爭附火;想當訓誨間,都都平丈我。""都都平丈我"即《論語》中的"鬱郁乎文哉",宋人以此嘲笑遼人文化水平低,連老師都念別字。
    契丹人的語言並不像古漢語那樣以單音節詞為主,而是存在著大量的多音位元組,和現代的英語和日語差不多。在口語中,恐怕要採用類似日語"訓讀"的方法來念詩。
    例如,看見"天"就念"騰格里",看見"皇后",要念"忒里蹇"。對於"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句詩,《夷堅志》中記載契丹小孩是這樣念的:"月明裡和尚門子打,水底里樹上老鴉坐。"
    宋人余靖兩次出使契丹,懂契丹語。有一次,契丹皇帝對他說:"如果你能用契丹語做詩,我為你喝酒。"余靖舉起酒杯就念了一首半是漢語半是契丹語的詩:"夜宴設邏臣拜洗,兩朝厥荷情感勤。微臣雅魯祝若統,聖壽鐵擺俱可忒。"
    雙語合壁的此詩中,"設邏"為厚盛之意,"拜洗"為受賜之意,"厥荷"為通好之意,"感勤"為深重之意,"雅魯"為拜舞之意,"若統"為福佑之意,"鐵擺"為嵩高之意,"可忒"為無極之意。如不考慮合轍押韻改成漢詩應是:"夜宴厚盛臣受賜,兩朝通好情深重。微臣拜舞祝福佑,聖壽嵩高俱無極。"
    在遼代,雖說鼓勵契丹人學漢文化,但對契丹文化的"出口"限制很嚴。當時的法律規定,凡把遼國書籍帶到外國的,要處以重刑。由此我們推斷,定有大批頗具特色的契丹文字的作品沒有流傳下來。幸好契丹文字的文章還有幾篇,大都是考古所得的碑銘和墓誌。這也成為今天學者們研究契丹文化的重要史料。
    對文化"出口"的限制,也使契丹文字難以被中原地區所識。公元928年,有人拿著兩封契丹文寫的信,交到後唐皇帝李嗣源手裡,李嗣源遍示滿朝大臣,竟無人能識。
    契丹是東北地區第一個創造文字的民族。據《遼史》記載,契丹人祖先是"刻木為契"的。契丹國家建立后,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急速發展,契丹文化也有了相應的發展,在民族意識的促進下,開始創製本民族文字。
    公元920年正月,阿保機從侄魯不古與突呂不等人在漢人的幫助下,依照漢字偏旁,增損漢字筆劃創造出契丹大字,同年九月,契丹大字研究成功,阿保機下令全國推行。後來,阿保機的弟弟迭剌由於受回鶻文的某些啟發和影響,又創製契丹小字。契丹小字"數少而該貫",即原字雖少,卻能把契丹語全部貫通。
    契丹文字解讀是中國文字史上著名的難題。從20世紀初開始,便有中外數十位學者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由於資料不足,人們只能對著幾個契丹銘文和有限的資料終日冥思苦想,一但解得一言半語,便足以慶賀一番。
    中外專家苦苦鑽研了幾十年,到目前為止,契丹大字1000多個發音符號中能識讀的不過200個;契丹小字約500個發音符號,可識讀的原字僅有170個,而完整的句子則幾乎一個也讀不通。契丹文字與中國著名的"東巴文字"、"仙居蝌蚪文"、"夜郎天書"、"峋嶁碑"、"巴蜀符號"、"蒼頡書"、"夏禹書"、"紅岩天書"一樣,期待著人們去甄別和辨識。(完)
[本話題由 滿洲 於 2010-04-07 05:28:35 編輯]

319

主題

3861

帖子

1764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764
沙發
漢紳 發表於 2010-4-7 11:07 | 只看該作者

一整就是這麼一大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

主題

297

帖子

24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7
3
 樓主| 滿洲 發表於 2010-4-7 11:08 | 只看該作者
漢紳:
一整就是這麼一大堆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0: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