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百萬民族,說沒就沒了(ZT)

[複製鏈接]

41

主題

297

帖子

247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4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滿洲 發表於 2010-4-6 23: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百萬民族,說沒就沒了

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文/記者馬義 丁銘 攝影 丁銘

    在我國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中,曾扶搖而起一個搏擊長空的鷹之族--契丹。這個民族建立的大遼國,雄跨長城內外,以今我國北方遼河流域為核心地區,在中華大地轟轟烈烈地拓創了200餘年的輝煌,奇迹般地留下一個個驚奇、一個個謎團后,突然消失得杳無蹤影。
            百萬人口到哪裡去了?
契丹人發祥地西拉木倫河流域的風光。
遼河流域的遼代磚塔遺址。
契丹人發祥地西拉木倫河源頭如今已建成了響尾水電站。


    從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家,到耶律延禧於公元1125年被俘遼亡,遼存國共209年。遼滅亡后,阿保機第八世孫耶律大石又於1124年建立了西遼,存國90多年,1218年為元朝所滅。但令人不解的是,伴隨著大遼帝國的滅亡,最多時曾擁有120多萬人口的契丹民族也隨之消失得無蹤無影。

   那麼,這個曾經創造了眾多文明的優秀民族到哪裡去了呢?

   我國史學界以往認為,契丹人在不同時期、不同歷史條件下,大都融入其它民族之中。遼亡以後,除一部分契丹人隨耶律大石西遷以外,大部分契丹人仍留居在東北地區。這些契丹人雖大都與女真、高麗、蒙古族融合,但一部分契丹人還是以集團形式保留著契丹民族的風俗習慣。金、蒙戰爭爆發以後,許多契丹人起事,參加反抗女真人統治的鬥爭。這部分契丹人有的被女真人鎮壓,有的投靠蒙古人。投靠蒙古人的這部分契丹人,隨著蒙古人東征西討,契丹人也隨之分散到了全國各地。

    而隨耶律大石西遷的這部分契丹人,在西遼亡後到今伊朗克爾曼省建立一個起兒漫王朝,俗稱后西遼。但這部分契丹人的傳統習俗已不見,被完全伊斯蘭化了。但他們對西方的影響至今仍在,以至現代俄語和拉丁語一直把中國稱為「契丹」。

    黃斌在《大遼國史話》中記述了一件有趣的事:13世紀蒙古族南征中亞、西亞等地,將中國火藥和管形火器的製作使用方法傳到阿拉伯國家,此時契丹已滅亡了100餘年,但成書於13世紀晚期著名的阿拉伯兵書《馬術和軍械》,還把火藥配方記為「契丹花」,把管狀火器記為「契丹火槍」、「契丹火箭」。
             達斡爾人是契丹人嗎?

    是否還有沒被其他民族融合的契丹人呢?關於這個問題,清代就有人提出達斡爾人源於契丹人的說法,現代學者也認為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我們來到達斡爾人聚居的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進行實地採訪,發現這裡的達斡爾族有許多傳說、習俗、語言等,與史料上記載的契丹族有很深的淵源關係。

    達斡爾族一直供奉本族菩薩庫烈佛,而庫烈兒是800多年前契丹北遷首領的名字。據史料記載,遼亡后,這個不肯降金的契丹將領,率領一部分契丹人來到嫩江流域,並按照契丹人的風俗,組織氏族部落定居下來。直到明末清初,根河地帶的達斡爾酋長根鐵木兒還被通古斯人稱為契丹酋長。

    達斡爾族的狩獵、捕鷹、馴鷹、捕魚方式也與史料記載中的契丹人大致相同;達斡爾人愛下圍棋,他們的圍棋和棋盤與我們所見過的圍棋及棋盤有很大區別,但與遼墓中出土的圍棋及棋盤很相似;達斡爾族至今保持著「同姓可為友,異姓可為婚」的婚俗,同性間不管疏遠了多少代,絕不通婚,這與契丹族同姓不婚的習俗也相同;達斡爾族的祭天儀及其神樹與契丹族的祭天及「樹君」有相通之處;達斡爾族過去盛行火葬和風葬,薩滿死後將屍體放在木架上,過幾年再將遺骨埋入土中。契丹人也是「但以其屍置於山樹之上」;兩族同屬阿爾泰蒙古語系,在語音、辭彙、語法等方面都有相同處;兩族都信奉薩滿教,「燒飯」致辭骨卜,崇尚黑色,崇拜太陽,行跪拜禮等。

    此外,遼代把皇帝的宮帳稱為「斡爾朵」,守衛斡爾朵和保護皇帝的軍隊叫斡爾朵軍。皇帝死後,斡爾朵就歸守這個皇帝的陵寢。守衛阿保機的軍隊稱「迪斡爾朵」。專家推測,很可能「迪斡爾朵」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達斡爾」。
                雲南發現了契丹後裔
契丹人的發祥地烏拉木統草原風光
契丹人發祥地內蒙古自治區西拉木倫河河源。
契丹人的發祥地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烏拉木統草原。


    遼亡時,還有一些契丹人南下或北投大漠,千百年來音信渺茫,蹤跡難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從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雲南民族研究所突然傳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在距我國北方萬里之外的南部邊陲雲南省施甸縣和保山、臨滄、大理、德宏、西雙版納等地,發現了15萬契丹人的後裔,其中以居住在施甸縣的為多。

    據兩個研究所1990年以來的調查,這些契丹人就是當年隨從蒙古軍隊遠征雲南而落籍於此的。他們歷經元、明、清和中華民國及新中國幾個歷史時期,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契丹民族的文化傳統。現在,他們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仍使用契丹小字,統稱「本人」。他們的體質特徵也與當地人明顯不同,長得比較高大。這些人有阿莽蔣、阿莽楊、阿莽李等姓,明清以來已改為蔣、李、趙、何、茶等姓。

   在這些契丹人的後代中,以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蔣家雲所珍藏的《勐板蔣氏家譜》中記載的蔣氏家族變遷史最具有代表性:「蔣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機,創建遼朝,為金所滅。後裔以阿為姓,又改為莽。在元初,隨蒙古軍隊南征有功,授武略將軍之職。明朝洪武年間,因麓川平緬叛有功,分授長官司,並世襲土職。后又經曆數代,改為蔣姓。」這個家譜清晰地記載了勐板蔣氏家族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後裔,及其姓氏的演變過程。

   在保山地區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蔣文良家中,還發現一本《施甸長官司族譜》,其開篇記有一首四闋七言詩:遼之先祖始炎帝,審吉契丹大遼皇;白馬上河乘男到,青牛潢河駕女來。一世先祖木葉山,八部後代徙潢河;南征欽授位金馬,北戰皇封六朝臣。姓奉堂前名作姓,耶律始祖阿保機;金齒宣撫撫政史,石甸世襲長官司。祖功宗德流芳遠,子孫後代世澤長;秋霜春露考恩德,源遠流長報宗功。

   這首七言詩不僅道出其族源和家族的英雄歷史,也點出了「名作姓」的姓氏變化歷程。在這本族譜中還插有一幅「青牛白馬圖」,描繪的是有關契丹起源的古老傳說。

   在施甸縣由旺鄉木瓜村寨西隅還建有一座祠院,即蔣氏宗祠。祠院呈南北進深,分前後兩院,祠院的正門按契丹人的習俗開在東牆上。在祠院東開門樓正面尖頂檐下,篆刻有「耶律」二字,再下是豎方長匾,匾框內有「蔣氏宗祠」四個大字。在門飾柱之間寫有一副對聯曰:「耶律庭前千株樹,莽蔣祠內一堂春。」在祠院內的牆壁上,繪有具有濃郁北方草原風格的彩繪,類似於遼墓出土的壁畫,表現出他們對自己祖先的懷念之情。

    近年來,我國專家通過DNA測定,發現雲南這些契丹後裔與北方遼墓出土的契丹人同源度比較高,並同現今的達斡爾人有很高的同源度,即有最近的遺傳關係,從而解開了契丹後裔之迷。(完)

312

主題

5824

帖子

398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981
沙發
自由之靈 發表於 2010-4-8 01:33 | 只看該作者
契丹人長什麼樣兒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5: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