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6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成肉身」、「肉身成道」 以及「以有涯而逐無涯,殆矣」

[複製鏈接]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jiandao 發表於 2010-8-15 03: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jiandao 於 2010-8-15 04:03 編輯

「道成肉身」、「肉身成道」 以及「以有涯而逐無涯,殆矣」

在討論「道成肉身」、「肉身成道」 以及「以有涯而逐無涯,殆矣」這一大得嚇人的問題前,我首先向真源湛寂兄致敬。我看到了他轉貼的「我為什麼成不了基督徒?」,可貴的是,真源湛寂兄在回帖中自己給出了反對意見的鏈接。這的確是探尋真道的態度。

其實,「道成肉身」與「肉身成道」這一題目,是我與真源湛寂兄激辯的焦點。我事實上無意說服真源湛寂兄,我只是重申,按基督教的正統教義,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從無限入有限;按佛教的正統教義,釋迦牟尼及無量眾佛,本來都是六道內輪迴的眾生,通過世代修行,證得所謂無上正等正覺、如來智慧德相-------而且,伴隨著佛教的宗教化和形而上化,釋迦牟尼從被人尊敬的老師,後來被賦予了各種神通、能力,以至到最後,所謂佛性被賦予了本源的意義,總之,是「肉身成道」,由有限入無限。

作為有限的存在,我們基督徒對無限如何入有限懵里懵懂,但我們對有限如何入無限更是難以想象。豈不聞「以有涯而逐無涯,殆矣」?

一說兄曾說,「一輩子不夠,世世代代重來」,這的確是佛法的標準表述;另據佛法的標準表述,無量眾生終能成佛,也許需要很多「劫」,很長很長時間------仔細想想,有限的累積,即便時間長一些,就能夠攢夠無限嗎?這在邏輯上說得通嗎?

作為基督徒,我的確感到,無限只能由無限自己來啟示,而不可能由有限來窮盡。我無意以理性來說服非基督徒朋友接受聖經就是天啟真理,但各位仔細想想,終極真理只能來自天啟,這在邏輯上至少是自洽的。

探求永恆無限,冀望融入永恆無限,是我們人類的本能性衝動,這就是所謂的宗教情感、終極關懷。而基督教的「道成肉身實施救贖、罪人接受天啟真理」,與佛教(以及道教等東方信仰)的「眾生修證正覺,實現肉身成道」是迥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兩大「技術路線」。各位佛弟子朋友可能對此比一般人有更深刻的體會,所以我曾說「一個人在佛法上真正走得遠了,得到了些所謂「法喜道樂」,就可能更體會「以有涯而逐無涯,殆矣」」。

佛教是人類文化的一朵奇葩,一朵價值獨特的奇葩。價值在於,正如一說兄所說「智慧與慈悲,而兩者本質上不二」。而這本質上不二的智慧與慈悲,在佛教的教義中,缺乏本體論的堅實根基,僅僅說「無量眾生本是自己前世父母,後世兒女」,並以此興起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智慧」,在邏輯上仔細想想顯然是不足夠的。在基督信仰中,智慧與慈悲卻可以在上帝的全權、全知、全能、全善以及公義、聖潔中落到實處。

我說「上帝的全權、全知、全能、全善以及公義、聖潔」,有些朋友可能不喜歡聽,不能接受無限永恆是有位格的。但是仔細想想,如果世界的本源是沒有位格的,沒有理性的(因而是難以,或者不可以被人類理解的,對我們人類來說混亂的),沒有情感的(這意味著沒有其價值取向),而我們人類個體顯然是有位格的,並且在用我們的理性、情感探尋世界的本源、規律,甚至期望、努力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符合某種價值取向(如無量眾生終成佛、「六億人民皆舜堯」等等),這在邏輯上、理性上、情感上能感到協調、一致、和諧嗎?而在基督信仰中,我們人類被上帝賦予了其形像, 因此我們有可能探尋,理解上帝的創造,並且有價值取向.

我無意回應真源湛寂兄轉貼的「我為什麼成不了基督徒?」,也一直沒有回復一說兄的質問------如何評判舊約聖經中記載的上帝的一些作為。因為我個人體會,探求所謂「真道」,要從思索「「道成肉身」、「肉身成道」 以及「以有涯而逐無涯,殆矣」 」開始。而如果一個人真正這樣開始了,可能就會逐漸謙卑下來,對無限永恆,對真道心存敬畏,給上帝的主權和奧秘留下必要的空間,哪怕只是作為所謂「未來可能撤銷的某種必要的假設」。

真沒想到我這次「觸網」會「觸」這麽久。現在想想,在爭論中,我傳講福音有限,罪性暴露無遺,意氣用事、文字無狀,對有些朋友多有冒犯,真心懇求原諒。各位,後會有期。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沙發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5 04:18 | 只看該作者
有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3
 樓主| jiandao 發表於 2010-8-15 04:27 | 只看該作者
有趣!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5 04:18


朋友,後會有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4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5 04:3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jiandao

這麼快就走?坐下喝啖茶先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匿名  發表於 2010-8-15 21:45
LZ你以二元對立的思維看世界, 你無法理解佛教。你覺得上帝是非我,我是非上帝,在我之外找上帝,這還是二元對立的思想。聖經上有一句話:我就是道路,真理。基都徒認為上帝是道路和真理。其實耶穌是說每個人所擁有的佛性是道路和真理。不要向外找佛和神,它在內心深處,本來就存在,只是被虛幻的「我」掩蓋住了,破除了我執它就會顯現出來。善惡本是相對的,是不可分的,沒有善哪來的惡,孤立的善和孤立的惡不存在。LZ還是先了解易經吧,易經揭示了我們這個二元世界的真相。
6
匿名  發表於 2010-8-17 07:42
二元對立說白了就是階級鬥爭. 從西方舶來的共產主義的文化大革命都是跟基督教學的.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7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0-8-17 12:38 | 只看該作者
LZ你以二元對立的思維看世界, 你無法理解佛教。你覺得上帝是非我,我是非上帝,在我之外找上帝,這還是二元 ...
Guest from 173.32.183.x 發表於 2010-8-15 21:45

請教遊客兄LZ是啥意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匿名  發表於 2010-8-17 18:47
LZ是樓主, 就是貼子的作者,下次我會注意的。
9
匿名  發表於 2010-8-18 10:06
LZ你以二元對立的思維看世界, 你無法理解佛教。你覺得上帝是非我,我是非上帝,在我之外找上帝,這還是二元 ...
Guest from 173.32.183.x 發表於 2010-8-15 21:45



    贊成
10
匿名  發表於 2010-8-26 04:09
樓主如果非得信神教,就信印度教。不少西方人都退出了基督教,皈依了印度教。

你讀過印度教的經典以後就會知道基督教的東西簡直太小兒科,太簡單粗糙了。印度教精緻的邏輯和深邃的說理是基督教無法比擬的,而且遠比基督教和平寬容慈悲。
11
匿名  發表於 2010-8-26 13:33
樓主如果非得信神教,就信印度教。不少西方人都退出了基督教,皈依了印度教。

你讀過印度教的經典以後就 ...
Guest from 24.148.183.x 發表於 2010-8-26 04:09


哥們,別來無恙?
12
匿名  發表於 2010-8-26 19:23
回復 11# Guest from 216.232.3.x

無恙。 可好?
13
匿名  發表於 2010-8-28 15:02
回復  Guest from 216.232.3.x

無恙。 可好?
Guest from 24.148.183.x 發表於 2010-8-26 19:23



哥們,你是要是發,還是信仰都差不多?
14
匿名  發表於 2010-8-28 20:00
回復 13# Guest from 216.232.3.x

後者。
15
匿名  發表於 2010-8-29 02:20
回復  Guest from 216.232.3.x

後者。
Guest from 24.148.183.x 發表於 2010-8-28 20:00


wellcome back, pls keep teaching me English, my friend.
16
匿名  發表於 2010-8-29 03:13
我每天只有幾分鐘的上網時間。你多讀點英文哲學書就行了。 既能啟發思考,又能學習英文。不過你們基督徒一般對哲學有很強的抵觸心理,認為哲學是魔鬼的東西。
17
匿名  發表於 2010-8-29 03:27
法國哲學家Henri Bergson的Creative Evolution文筆非常好,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有時間可以讀讀。羅素的文筆也非常好,不過鑒於羅素是你們所謂的敵基督,我就不推薦了。實際上,他的語言的模仿價值非常高,簡潔,優雅,流暢。 我個人受益匪淺。
18
匿名  發表於 2010-8-29 06:02
回復 16# Guest from 24.148.183.x

哥們,真是多謝你。我個人從小就很敬佩羅素。多謝。
19
匿名  發表於 2010-8-29 06:25
請問5樓,人怎麼會是上帝?人心裡只有罪性,沒有"神性".佛教認為人通過修行能成為神,果然自命不凡.
20
匿名  發表於 2010-8-29 07:20
法國哲學家Henri Bergson的Creative Evolution文筆非常好,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有時間可以讀讀。羅素的文筆也 ...
Guest from 24.148.183.x 發表於 2010-8-29 03:27


對了,哥們大概是學習哲學的,又推崇數學家羅素,有篇文章可能有些參考價值(當然,沒準兒對你一點也不新鮮),我copy出來,你不妨花幾分鐘看看。

我年輕的時候,也曾夢想做哲學家,說服全人類,現在是汗流浹背,絞盡腦汁,只求糊口,也沒時間網上瞎扯。真心交你這個朋友,祝願你學業、事業有成。
================================================
哥德爾原理
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形式邏輯的基本法則——演繹推理法。與亞里士多德幾乎同時代的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運用演繹推理法,以少數公理作為大前提,通過證實或者證偽 幾何命題,推演出了成百上千的幾何定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 本》建立了第一個完美的數學體系,這是人類演繹推理能力的偉大勝利。更為重要的是,歐幾里得的方法後來成了建立任何知識體系的標準模式,人們不僅把它應用於數學,也把它應用於自然科學和社 會科學,演繹推理法對人類科學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826年,俄國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發表了《幾何學原理及平行線定理嚴格證明的摘要》的論文,這篇首創 性論文的問世,標誌著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學的誕生。1851年,德國數學家黎曼發表了《論幾何學作為基礎的假設》的論文,提出了黎曼幾何學,開創了幾何學的全新領域。1872年,德國數學家克萊因作了題為《關於近代幾何研究的比較考察》的演講,這次著名的演講被稱為埃爾朗根綱領。克萊因以變換群的觀點綜合了各種幾何的不變數及其空間特性,並以此把當時已發現的所有幾何統一在變換群的觀點之下,從而統一了幾何學。
到19世紀末,經過許多代數學家的共同努力,特別是康托爾提出集合論之後,整個數學領域越來越顯示出某種統一性。20世紀初,著名的格廷根學派領袖、德國數學大師希爾伯特認為統一數學的時機已經來到,他向全世界數學家發出號召:建立一個公理體系,使一切數學命題都可由此公理體系證實或證偽。希爾伯特的目的是試圖對某一符號系統的無矛盾性給出絕對的證明,以便克服悖論所引起的危機,一勞永逸地消除對數學基礎以及數學演繹推理方法可靠性的懷疑。希爾伯特指出,這個公理體系必須 具有「完備性」,自洽性」和「獨立性」。「完備性」是指在公理體系中,不能存在不可證實或者證偽的數學命題;「自洽性」是指在公理體系中,公理和公理之間 不能是相互矛盾的;「獨立性」是指在公理體系中,公理和公理之間不能是循環互證的。
在希爾伯特的感召下,全世界的數學家積極地行動起來,他們夢想「畢其功於一役」,親手建起流芳百世的宏偉數學大廈。然而此時,24歲的奧地利數學家庫爾特•哥德爾出現了。
1930年9月7日,在哥尼斯堡第二次精密科學會議上,哥德爾發表了在整個數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不相容原理。哥德爾在不相容原理中告訴我們:任何自洽性的公理體系中,只要包含初等算術的陳述,則必定存在一個數學命題,用這組公理不能在 有限步數內證實或者證偽。也就是說,在希爾伯特所設想的公理體系中,自洽性和完備性是不能同時滿足的。或者說,自洽性和完備性是不相容的
據說,哥德爾在哥尼斯堡第二次精密科學會議上宣讀他的成果時漫不經心,也沒有引起與會者的關注。其後,他在同馮•諾伊曼的私下談話中又聊到了這 個話題。馮•諾伊曼立刻理解了不相容原理並意識到其重要性, 他馬上積極地宣傳這一成果。希爾伯特也很快知道了不相容原理, 不愧為領袖和大師的希爾伯特, 遺憾而坦然地接受了這一事實,他苦心經營數十年的「 數學完美主義暢想曲」就這樣終結了。
哥德爾的不相容原理把數學置於兩難境地:如果為了「完備性」而放棄「自洽性」,那麼數學中到處都是矛盾,這樣的數學還能叫科學嗎?既然不能放棄 「自洽性」,那麼就只能放棄「完備性」。但是這樣一來,某些著名的數學難題,恐怕是永遠也無法解決了。
今天,哥德爾的不相容原理的意義,早已遠遠超出了數學的範圍。在林林總總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各種各樣的假設構成了學科的基點和源頭,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科學家們演繹推理出學科豐富多彩的全景圖像。但是很少有人去認真思 考,在學科的那些不證自明的假設中,是否同樣隱匿著哥德爾的不相容原理?
哥德爾的後半生是在普林斯頓度過的,愛因斯坦是他在普林斯頓的唯一摯友。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普林斯頓人經常看見,當夕陽西下的餘輝,在普林斯頓綠蔭掩映的幽徑上,投射下長長的光影時,愛因斯坦 和哥德爾在一起一邊散步,一邊竊竊私語。人們忍不住猜想:這兩個最大膽的上帝偷窺者在一起密謀些什麼呢?莫不是正在謀划針對上帝秘密的又一宗新的盜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3 05: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