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7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聰明的佛陀

[複製鏈接]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18 22:2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apleTree 於 2010-6-23 04:25 編輯

大凡佛教徒都以聰明智慧為榮,這是與佛教的特點有關的。佛教是一門講究智慧的宗教,而教主釋迦摩尼就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

釋迦摩尼年輕的時候在王宮裡長大,從小就聰明過人,文武雙全。十二歲時就精通當時印度稱為科學的五明和哲學的四吠陀。後來據說產生了厭世情緒,出家了。

釋迦摩尼剛剛出家的時候,開始走訪當時印度的種種宗教學者,廣學各家理論。但是所有的理論都不能使他開悟,於是他決意跟隨沙門去苦修,希望苦修可以帶來開悟。但是經過幾年的苦修后,釋迦摩尼仍然沒有成就,於是他毅然拋棄了沙門的苦修,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供養。幾位同修指責釋迦摩尼「道心退」,釋迦摩尼於是離開了幾位同修。

釋迦摩尼離開沙門幾位同修后,就來到伽耶山菩提樹下坐下,端坐冥思,並發誓「我道不成,要終不起」,經過幾天幾夜的苦思冥想,忽然廓然大悟,宣布自己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從釋迦摩尼的這段經歷我們看到,釋迦摩尼是一個很有追求的人,他雖然在王宮裡吃喝不愁,家庭溫馨,但是他並不滿足並毅然離開王宮出家。這說明他是一個決不滿足現狀的人,是一個希望做大事的人。

而在產生自己的理論前,他廣聞各家學說,吸取各家之精華,不可謂不聰明。而苦行幾年沒有成效后,他並不坐以待斃,而是毅然離開自己認為沒有前途的方法,自己開始了獨創理論的道路。我甚至覺得他這樣做都是事先計劃好了的,苦行可能只是他大計劃的一部分,是為了他最終自創理論鋪路的,釋迦摩尼的智慧可見一斑。最後他離開沙門同修後來到菩提樹下苦思冥想,應該是他對幾年來的學道修行做一個總結,來形成自己的理論,為將來的傳道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6-18 23:47
回復 1# MapleTree
如果釋迦牟尼是如來轉世,他不必要學這學那,應該早就開悟了。不知佛教如何解釋?

4

主題

71

帖子

19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19
3
beibei 發表於 2010-6-19 00:14 | 只看該作者
博採眾家之長,一切為我所用。 支持原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chico 發表於 2010-6-19 01: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MapleTree
如果釋迦牟尼是如來轉世,他不必要學這學那,應該早就開悟了。不知佛教如何解釋?
Guest from 199.202.95.x 發表於 2010-6-18 23:47


上人明鑒。
那樣的話,他就是神明,而非人師了。人也就不會跟他學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5
 樓主|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19 01:4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Guest from 199.202.95.x
原始佛教只是把釋迦牟尼當作一個人,一個老師,所以不存在問題。佛的意思就是覺悟的人,是後來的佛教徒把佛神化了,變成了一個能上天入地變化多端的神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6
 樓主|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19 01:4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beibei

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chico 發表於 2010-6-19 02:4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6-19 02:50 編輯

回復 5# MapleTree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調查,反對瞎說!這句話你可能沒聽說過。
你讀過《四阿含》嗎? 讀完了再說話,不然事實是不講情面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
chico 發表於 2010-6-19 02:52 | 只看該作者
請教楓樹老師,什麼是原始佛教?具體什麼內容,如何形成的?
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9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19 05: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一說實相 於 2010-6-19 05:46 編輯

釋迦摩尼被沙門「開除」后,就來到伽耶山菩提樹下坐下,端坐冥思,並發誓「我道不成,要終不起」,經過幾天幾夜的苦思冥想,忽然廓然大悟,宣布自己成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1# MapleTree

短短不到50個字有三個問題:
1. 哪一部原始經典上用詞「被開除了」?自己捏造的。為什麼要捏造?是想用鄙夷的辭彙來宣洩一下自己對這個古今中外被人類尊重的聖者的某種情緒。可是怎麼會不知道佛陀開悟之後度的第一批人就是這五比丘呢?
2. 哪一部經典上說佛陀在菩提樹下「苦思冥想」?自己捏造的。為什麼要捏造?因為從來不懂得禪定為何物。禪定還有思和想嗎?一個宗教徒不知道禪定為何物的,他還能去哪裡?
3. 佛陀還有自己宣布的?基督教的思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0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6-19 09:29 | 只看該作者
其實,耶穌在曠野禁食四十天,當時也是在修苦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1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20 00:0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一說實相 於 2010-6-20 00:04 編輯

楓樹兄,我的話有些顯得尖刻了一些。我為此道歉。但是我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我們都自許是有信仰追求的人。既然是這樣,我們就應該自覺地提高自己的情操修養。凡人都有各種脾氣和習性(比如我自己就是常常會暴露出一些醜陋的壞習慣),我不認為這是什麼大問題,大家也都在自己的身上看到別人的毛病,或者在別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問題。可是有一點是我們應該做到的---不要自甘墮落不要愛好膚淺。也不要看到了他人的膚淺覺得不舒服的時候,比賽更加的膚淺。

我欣賞尖銳的問題,越尖銳越好。但是我不喜歡膚淺。我認為與膚淺言論進行任何辯論戰的人,不管結果如何都是輸家。

綠水原無憂,因風皺面。
青山本不老,為雪白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12
 樓主|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21 20:4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chico

Chico兄客氣了。原始佛教就是真正出自釋迦牟尼的教導。由於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還沒有文字記載,所以他真正都說了些什麽,無從知曉。但現代學者認為《雜阿含經》應該是最接近釋迦牟尼教導的,其它經書都是後人發展而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13
 樓主|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21 21: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 一說實相

當時還沒有學籍制度,所以被開除只是一個方便說法,而且加了引號,這只是一種詼諧的說法,請一說兄不必大動肝火。佛陀的第一批學生的確是這5個比丘,我後面還會提到。這不更加說明了他的「不計前嫌」嗎?(別問我哪部經書有這四個字哈。

關於佛陀在菩提樹下是「苦思冥想」還是禪定,我認為是前者。因為佛陀在離開沙門之前,一直與比丘們苦修禪坐(禪坐並不是佛陀的發明)。如果他那時達到一定的禪坐級別的話,應該已經有很多收穫,而不會「一無所獲」。所以最合理的解釋是他到菩提樹下的時候,還不懂如何禪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4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6-21 21:30 | 只看該作者
...所以最合理的解釋是他到菩提樹下的時候,還不懂如何禪定。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21 21:00

佛陀在出家之初,學的就是禪定,而且四禪八定的證境都有了。四禪八定是佛教與外道的共法,無論你是否佛教徒,按著要領去練習,多少都能體驗到這些禪境。它就好比開車,只是一個技術,把車開往何方則是另一回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5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21 22:33 | 只看該作者
四禪八定是佛教與外道的共法,無論你是否佛教徒,按著要領去練習,多少都能體驗到這些禪境。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6-21 21:30


禪定是基礎共法。可是也不那麼「共」。比如基督徒又有幾個有一點禪定功夫的?你說的開車比喻不錯。連禪定都不知道為何物的,還能夠去什麼地方?天真夢想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16
 樓主|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21 22:5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5# 一說實相

一說兄,請問四禪八定最高可以達到什麽境界?可以去什麼地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7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21 23:0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一說實相

一說兄,請問四禪八定最高可以達到什麽境界?可以去什麼地方?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21 22:51


    喜歡大談「最高」的人往往就是連「最低」都沒有嘗到的人。真正跟著老毛打天下的老革命有幾個會說「最高指示」的,最喜歡喊口號喊「最高指示」的是文革中十幾歲的紅衛兵們。

請楓樹兄對自己的問題進一步開發你的「苦思冥想」的潛力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18
 樓主|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21 23: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 一說實相

既然一說兄不願意說,楓樹就自告奮勇一把:
初禪可以達到:覺、觀、喜、樂、一心。(無鼻舌二識)
二禪可以達到:內靜、喜、樂、一心。(無覺無觀)
三禪可以達到:舍、念、智、樂、一心。(定中之樂與外境無關)
四禪可以達到:不苦不樂、舍、念清淨、一心。(可修成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

以上四禪還是在色界,以下是無色界的四無色定:
空無邊處定:(出色界)
識無邊處定:(發現無量無邊過去和未來的心識)
無所有處定:(一心定在無所有的法塵中)
非想非非想處定:(進入沒有"想",也沒有"無想")

請一說兄看看,是否有錯?
再請問一說兄,釋迦牟尼離開沙門之前達到了哪層「四禪八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19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6-22 00:39 | 只看該作者
吃菜譜味道如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20
 樓主|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6-22 00:52 | 只看該作者
沒意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26 14: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