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6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悲壯慘烈的中條山戰役

[複製鏈接]

154

主題

1292

帖子

36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orman 發表於 2009-7-11 12: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Norman 於 2009-7-11 13:01 編輯

核心提示:國軍中條山根據地,位置本身脫離主戰線成條塊狀孤懸於敵後。國軍十幾萬游擊部隊裝備簡陋,很多連隊甚至連一挺機槍都沒有,或者是彈藥極為有限。進攻的十萬日軍突擊兵力配置飛機坦克和重炮支援,勝負不言而喻。即便如此,國軍將士在敵寇重兵圍攻之下也進行了相當激烈的抵抗,一天之內就有七位將軍為國犧牲、捨身取義,將軍尚且如此,普通士兵可想而知!
中條山之戰,關於國軍的損失,其實也說法不一。因為國軍部隊很多都是游擊部隊,在被敵軍的突擊打散之後,化整為零退守深山,大部分部隊在日寇撤離后重新佔據原來的地區,直到當年冬天才因為衣食完全沒有補給而南撤。有的部隊靠野菜旅谷為食堅持到了1942年春天。可嘆多少國軍將士為守國土而死於奮戰和饑寒!中國的國旗(無論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的國)是這些為國捐軀將士們的鮮血染紅的


  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后,日軍正面戰場的進攻,在速度、銳氣和威脅程度諸方面均較戰略進攻階段顯著減弱。正當日本泥足深陷中國戰場,亡華無期,進退維谷之際,其法西斯夥伴德國於1939年 9月1日,突襲侵佔波蘭。接著,德意法西斯互為呼應,又取得了對英法作戰的勝利。在法西斯「夥伴」暫時勝利的刺激和鼓舞下,1940年底,日本政府調整了中國作戰指導方針,作出「必須迅速解決中國事變」的決定,要求「在1941年秋季以前,改變預定計劃,不放鬆對華壓迫,準備在夏秋之際,進行最後的積極作戰,力圖解決中國事變」。在此期間,竭盡一切手段,尤其利用國際局勢變化,謀求『中國事變』得到定局。」日本軍方具體分析了中國戰場的態勢,認為「山西省由於西面有以延安為根據地的共產軍,南面黃河兩岸有中央軍第一戰區的軍隊活動,治安情況極為惡劣。河南、山東兩省的治安也不穩定」。「主要佔領區域的治安現狀,其安定程度的順序為蒙疆、三角地帶、武漢地區,以華北為最差。」而在整個日軍佔領區內,華北之「晉南是有蔣直系國民黨軍殘存的惟一地區」。有鑒於此,1940年12月26日,日本東條陸相和杉山總長在迅速解決對華問題上取得一致意見,提出「不要單純考慮南方,要確立以中國和北方問題為主的方針」。據此,1941年1月30日,日本中國派遣軍提出「1941年度的作戰,根據當前任務,大致確保現在的佔領地區,尤其在夏秋季節鬚髮揮綜合戰力,對敵施加重大壓力。特別期待於在華北消滅山西南部中央軍的一戰(亦即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位於山西南部、黃河北岸,呈東北西南走向,東北高西南低,橫廣170公里,縱深50公里,最高峰為海拔2321米的垣曲歷山舜王坪,山脈平均海拔1249米。中條山,西起晉南永濟與陝西相望,東迄豫北濟源、孟縣同太行山相連,北靠素有山西糧倉美譽的運城盆地,南瀕一瀉千里的滾滾黃河。境內溝壑縱橫,山巒起伏,關隘重疊,礦藏豐富。中條山,與太行、呂梁、太岳三山互為犄角,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隨著山西各主要關隘的相繼失守,中條山的戰略地位愈加重要。對我方來說,占之,即可以此為根據地,瞰制豫北、晉南,屏蔽洛陽、潼關。進能擾亂敵後,牽制日軍兵力;退可憑險據守,積極防禦,配合整個抗日戰場。就日方而言,得之,即佔據了南進北侵的重要「橋頭堡」,既可渡河南下,問津隴海,侵奪中原;又可北上與其在山西的主要佔領地相連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華北佔領區的治安狀況。所以,中條山地區被視為抗日戰爭時期「關係國家安危之要地」

  中條山地區雖位於山西省境,但在抗戰時期卻不是晉綏軍的防區,亦不屬閻錫山的第二戰區管轄。駐守這裡的是國民黨中央軍,在戰區劃分上則歸之於衛立煌為司令長官的第一戰區。1938年春,山西境內的國民黨軍為減少正面損失,將十數萬之眾的部隊分散於晉南地區,建立防禦工事,開展游擊作戰。日軍侵佔山西后,「為了固華北、抑洛陽、窺西安,自1938年以來曾十三次圍攻中條山,但均未得逞」。

  在上述背景下,為了迅速「解決中國事變」,日方決心集中兵力進犯中條山,並陰謀策劃全殲中國守軍。為此,日本中國派遣軍「不顧警備地區治安狀況的下降」,「從華中抽調第17、第33兩個師團」,配屬華北方面軍。再由關東軍調集飛行第32、第83戰隊,第3飛行集團主力,在運城、新鄉兩個機場展開,擔任空中配合。接著,日華北派遣軍將其所轄兵力作了適應性調整,編成了參加中條山會戰的序列——第1軍:第33、第36、第37、第41師團,獨立混成第4、第9、第16旅團,軍預備隊;方面軍直轄兵團:第21、第35師團,原配屬35師團之騎兵第4旅團一部及第3飛行集團。指揮官: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多田駿中將。總兵力約10萬餘人

  為了配合對中條山的進攻,1941年上半年,日本組織63個大隊(相當於7個師團)的兵力,對我國東南沿海首先實施封鎖。同時,在正面戰場實施了所謂靈活的速戰速決的作戰,即發動豫南、上高戰役。並於同年3月,發動了中條山的外圍作戰。以第36師團發動對第27軍作戰,打擊了集結在晉東南陵川一帶的國民黨第27軍;以第37、第41師團發動對第15軍作戰,在翼城以南、絳縣以東地區襲擊了與主力脫離的國民黨第15軍。以期為向中條山的大舉進攻創造有利的戰役態勢。經過周密的部署,日華北方面軍「著由第1軍從山西省方面攻擊,直轄第21與第35師團從河南省方面攻擊」,決心「置作戰地區於張馬—垣曲一線,分成東西兩個地區,把重點始終保持在西部地區」。企圖「在正面利用已設陣地及黃河的障礙,以挺進部隊切斷退路,從兩側地區神速楔入突破敵陣,將敵完全包圍,接著以迅速的內部殲滅戰和反覆掃蕩,將敵完全圍殲」。

  從4月底到5月初,日軍徵調頻繁,並製造種種謠言,以此為掩護完成了進攻中條山的部署:「第36、37、41師團及第3、9獨立旅團,偽24師,分佈於中條山西面之絳縣、橫嶺關、聞喜、夏縣、安邑、運城、解州、永濟、風陵渡、河津及聞喜、夏縣以北各地區。第33師團附第4獨立旅團分佈於陽城、芹池、沁水一帶。第35、21師團及偽軍張嵐峰、劉彥峰分佈於溫縣、沁陽、博愛、董封、新鄉、焦作、高平、長子、陵川等地區。」

  與日軍在中條山地區積極部署的同時,重慶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根據「保守要地,力圖持久,奠安內部,爭取外援」的指導要領,確定了「加強中條山及潼洛工事,積極訓練」的戰略原則。有鑒於此,4月中旬,參謀總長何應欽到一戰區巡視(時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因拒絕反共摩擦,受胡宗南等人排擠,不見諒於蔣介石,於1941年春到重慶述職后,借故請假逗留峨嵋山未歸)。4月18日、20日,在洛陽的第一戰區長官部,何應欽連續兩次主持召開了由第一、第二、第五戰區軍以上長官參加的軍事會議。根據各方提供的情報,何應欽判斷:「晉南之敵,似將逐次奪取我中條山各據點,企圖徹底肅清黃河北岸之我軍,然後與豫東之敵相呼應,進取洛陽、潼關,以威脅我五戰區之側背,或西向進窺西安。」指示:「為確保中條山,(一)第一步,應相機各以一部由北向南(93軍),由東向西(27軍),與我中條山陣地右翼各部,合力攻取高平、晉城、陽城、沁水間地區,以恢復廿九年四月前之態勢。(二)第二步,與晉西軍及第二、第八戰區協力,包圍晉南三角地帶之敵,而殲滅之。(三)最低限度,亦須能確保中條山。」4月28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進一步做出日軍有從濟源、橫皋大道會犯垣曲企圖的判斷,決定:(一)加強陣地工事破壞阻塞主陣地前道路;(二)先制出擊打破敵之攻勢;(三)第二戰區晉西部隊向同蒲、第五戰區汜東部隊向隴海牽制策應。在上述判斷指導下,中條山地區的國民黨軍隊主力7個軍進行了相應配置:第9軍裴昌會部在豫北重鎮濟源;第43軍趙世鈴部在山西南端之垣曲;第17軍高桂滋部在絳縣地區;第3軍唐淮源部、第80軍孔令恂部在聞喜、夏縣地區,第98軍武士敏部在董封鎮一帶,第15軍范漢傑部在高平地區。另以4個軍配置於太行、太岳地區,作為策應。

  1941年5月7日,自感穩操「勝券」的日軍,於傍晚時分突然一齊出動,由東、西、北三面「以鉗形並配以中央突破之方式」進犯中條山地區。東線,日原田雄吉中將指揮的第35師團主力、田中久一中將指揮的第21師團一部,以及騎兵第4獨立旅團一部,約25000餘人,在偽軍張嵐峰、劉彥峰部的配合下,沿道清路西段分三路向濟源、孟縣進犯。西線,日安達二十三中將指揮的第37師團主力、井關仞中將指揮的第36師團一部、若松賓士少將指揮的獨立混成第16旅團,約25000餘人,自聞喜、夏縣東南向張店鎮進犯。北線,日清水規矩中將指揮的第41師團及池之上賢吉少將指揮的獨立混成第9旅團共約30000餘人,以中央突破之閃電戰術,由橫嶺關方面向橫垣大道西側猛攻。東北線,日櫻井省三中將指揮的第33師團一部及獨立混成第4旅團一部,約萬餘人,從陽城方面向董封鎮一線攻擊。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根據情報,針對日軍分兵合擊,襲擊我通信聯絡及各級指揮部;以重兵攻佔各交通要點,切斷我軍聯絡,各個擊破;封鎖山口、渡口,逐步緊縮包圍圈,完成合擊的企圖,「於會戰前,經以辰東誠電令各部以交通線為目標,加緊游擊襲破,妨害敵之攻擊準備及兵力集中」。但因戰區主帥缺位,上述命令未能得到有效組織施行,致使「會戰開始第二日,因情況劇變,敵之來勢極猛。當嚴令各部應力保現態勢,粉碎敵蝕食中條山企圖,誘敵於有利地帶,轉取攻勢,而夾殄之」。各部倉促應變,分別與各路日軍交戰,中條山戰役正式打響。

  東線:日軍「左翼以溫縣為發起點,先頭步兵5000以上,騎兵千餘,炮20餘門,飛機數十架,戰、汽、裝甲等車共百餘輛,沿黃河北岸突進。」「中央以沁、博為發起點,一股先頭千餘,循沁濟大道西犯」,「另一股先頭2000餘人,附炮十餘門,於竄陷西向義莊后,繼向捏掌、紫陵、東逮寨、留村一帶猛撲。」「同時,沁河北岸3000餘人,以飛機十餘架,炮二十餘門,強渡沁河。」守軍第9軍裴昌會所部在強敵進攻下施行節節防禦,節節後撤。8日午,即放棄濟、孟兩地,向西撤退。在全線潰退的形勢下,第一戰區長官部命令第9軍「以主力於封門口北既設陣地,拒止沁、濟之敵西犯,以一小部對敵側擊」。第9軍部署新編第24;師主力、第54師張團守封門口一線,第47師和第54師駐王屋的獨立第4旅等在孤山一線游擊。封門口系日軍西進必經之要隘,日軍勢在必奪。久攻不下,再行增兵。自9日上午激戰至10日晨,終為敵破。這時,中路日軍已於8日晚攻陷垣曲縣城后,分兵進攻邵源。長官部命令第9軍主力「由官陽南渡,以策應河防」。11日,日飛機百餘架轟炸封鎖官陽東西渡口,第54師在遭受重大傷亡后渡至河南,其餘各師團退至封門口至邵源以北山地。12日,該路日軍一部佔領黃河沿岸各渡口;主力則沿封門口西進至邵源,與從垣曲東進之敵會合,完成了對國民黨第14集團軍的內線包圍。

  西線:是日軍的主攻方向。「守軍為孔令恂的第80軍第165師(師長王治岐)和新編第27師(師長王竣),唐淮源的第3軍第7師(師長李世龍)和12師(師長寸性奇),以及直屬第5集團司令部指揮的公秉藩第34師。」7日下午,日軍「分多數縱隊,成廣正面法,集中機炮火力,並以飛機誘導步兵,向我西村、辛犁園、王家窯頭、梁家窯頭王竣師右翼80團(唐、孔兩軍接合部)陣地猛攻。另以獨3旅附37師團一部,向劉家溝、古王、計王王治岐師全面佯攻,牽制激戰」。8日凌晨,日軍突破張店以東第27師防線,孔、唐兩軍聯繫被切斷。第27師潰退至曹家川、太寨一帶。與此同時,奉命到望原集中的第80軍第165師在遭到日軍襲擊后也退至曹家川、太寨一線。乘隙而進的敵挺進縱隊於當晚佔據茅津渡以下的槐扒、尖坪、南溝等渡口;最遠的一支進到平陸、垣曲、夏縣三縣交界處。9日正午時分,第80軍所部遭敵便衣襲擊和飛機轟炸掃射,進一步潰敗。「在一場混戰中,新編第27師師長王竣、參謀長陳文杞及165師姚汝崇營長等多名軍官犧牲在太寨村西的雷公廟嶺附近。剩餘部隊傍晚退到黃河渡口南溝。」第80軍軍長孔令恂、第165師師長王治岐棄部渡過黃河,失去指揮的部隊爭相競渡,傷亡慘重。新編第27師副師長梁汝賢見事不可為,投河殉國。

  夏縣日軍先頭部隊7000人分三股南向進犯唐淮源第3軍陣地。8日拂曉,日軍攻佔中條山北山交通要道泗交村。然後,一路向西北奔襲第7師師部駐地王家河,一路向東南奔襲第3軍軍部唐回。王家河遭日軍重兵包圍,師長李世龍率部突圍;唐回則在軍長率預備隊馳援王家河的情況下被日軍地面部隊與空降兵協同佔領。第3軍軍長唐淮源率殘餘人員向東撤退至溫峪(南通五福漳黃河渡口)一帶,被日軍擋住南去之路,遂與敵激戰,遭受重大傷亡后,再向東北、西北方向退去。12日唐軍長及其所部在尖山陷入日軍的四面包圍之中。在三次突圍失敗的情況下,「唐軍長以保衛中條山職志未遂,當前大敵未殄,於尖山頂廟內自戕殉國」。同日,第3軍第12師在突圍至胡家峪后遭日軍截擊,師長寸性奇胸部中彈,身負重傷,仍率部苦戰。13日,寸部亦陷日軍重圍,寸師長二次負傷,右腿被敵炮炸斷,自知無力回天,亦拔槍自盡。繼忻口戰役第9軍軍長郝夢齡與第54師師長劉家祺之後,再寫一軍之中軍、師長同時殉國的悲壯史詩

  「還有聞喜敵36師團先頭部隊3000餘人,向公秉藩第34師防守的野峪、十八坪、唐王山等陣地猛攻,並迅速攻陷唐王山。公秉藩組織部隊反攻,收復唐王山周圍陣地,但因其右翼友鄰部隊防線被突破,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又令公率部馳援馬村(按:馬村系第5集團軍司令部所在地),第34師便放棄唐王山陣地,退至胡家峪。」

  北線:這裡是中條山地區國民黨曾萬鍾第5、劉茂恩第14兩個集團軍的接合部,日軍的戰略意圖在於迅速攻佔橫(橫嶺關)垣(垣曲)大道,直取垣曲縣城,對守軍兩個集團軍實施分割包圍,各個殲滅。戰役一開始日軍即以重兵向橫垣大道兩側猛攻。駐守橫嶺關東北側的趙世鈴第43軍、西南側的高桂滋第17軍同時遭受日軍重兵打擊。激戰至8日拂曉,第43軍十八坪陣地被突破,堵擊無效。軍長趙世鈴下令放棄陣地,撤向望仙庄一線;第17軍雖依靠工事和有利地形進行了較為有效的抵抗,終因左右兩翼皆被敵突破,不得不退出防線。日軍則在一舉突破守軍防線后,兵分兩路:「一路沿桑池、賈家山、杜村河南下(桑池守軍第15軍一部潰逃);一路沿亳清河南下,經皋落、長直、王茅,直取垣曲縣城。」「8日黃昏,日軍在傘兵部隊配合下,佔領黃河岸邊的垣曲縣城,截斷了與黃河南岸的聯繫。日軍實現了中間突破計劃,中條山國民黨軍隊被分割成兩半。9、10兩日,日軍分兵兩路,一路向東,一路向西,東路於12日晨攻克邵源,與濟源西進日軍會合;西路於11日進至五福澗,與9日攻佔五福澗的日軍會合。至此,日軍的內層包圍圈完全形成,中條山守軍黃河沿線的補給線和退路全被截斷。」

  東北線:駐防這一線的國民黨守軍主要有第14集團軍司令部、武士敏第98軍,以及第15軍、第93軍等部。7日晚,日軍向武士敏第98軍發起進攻,武軍長率領所部拚死抵抗,在董封東西線上與敵激戰,多次擊退日軍進攻。王村一戰,將敵2000擊潰,斃敵濱田大佐以下700餘人。10日,第一戰區司令部鑒於「濟源、垣曲間各主要渡口漸次被敵封鎖,該集團整個補給線中斷」的事實,命第14集團軍「陽城以西部隊主力,迅向沁翼公路以北分路轉移,以旋迴鑽隙戰法,打擊敵人側背。卯刻,該集團軍全面與敵發生激戰。申刻,交口之敵陸續增至三四千,竄陷清風圪塔、煤坪。同時第10師與第98軍接合部之二里腰,亦被約二千餘之敵突破。而陷邵源之敵,亦向西北緊迫,此時該集團軍三面有受敵顧慮。」各部在突圍游擊中向北撤退。

  在守軍全線潰退的同時,日軍以優勢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佔據了先機,迅速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作戰任務——突破了中條山地區的全部防禦陣地,先後佔領了垣曲、濟源、孟縣、平陸等縣城及相關的關隘據點,封鎖了黃河北岸各渡口,完成了對國民黨軍隊的內外側雙重包圍,隨即轉入第二階段的作戰——對數路中國守軍各陣地,反覆掃蕩。以西線為例,日軍「各兵團自11日並排向北返轉,然後又自5月15日再次轉向黃河線,如此再三反覆進行篦梳掃蕩,一直進行到6月10日。在這樣反覆掃蕩期間,各兵團所到之處消滅了敵人(按:日方的說法,指國民黨軍)三千至五千名」。守軍主力在遭受慘重傷亡后先後突圍:第3、第15等軍殘部在第5集團軍司令曾萬鍾率領下西渡黃河,轉到洛陽、新安一帶整頓;第93軍主力在擺脫尾追的日軍後由禹門口渡過黃河進入陝西韓城境內;第98軍一部在武士敏的率領下進入太岳山區;第43軍向浮山、翼城間轉進;第9軍主力在道清路西段和濟源山地游擊數天後,分別由小渡口和官陽渡口南渡;……國民黨中條山守軍大部退出中條山地區,中條山戰役落下了帷幕。

  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據日方的統計資料,國民黨軍隊「被俘約35000名,遺棄屍體42000具,日軍損失計戰死670名,負傷2292名」。在國民政府公布的材料中,「綜合會戰,計斃傷敵官兵9900名」,我軍「共傷亡、中毒、失蹤官兵達13751員名」。

摘自《山西曆代記事本末》,本文作者:李吉
為還原歷史真相而儘力

378

主題

3145

帖子

158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86
沙發
jeffersonforest 發表於 2009-7-11 12:50 | 只看該作者
當時日寇和中國軍人作戰能力相比,應該不低於1:6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001

帖子

415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5
3
gpan1975 發表於 2009-7-11 13:0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gpan1975 於 2009-7-11 13:11 編輯

統帥無能,累死三軍。十幾萬國軍將士在整整兩年多時間裡,既不去襲擾日軍,也沒有構築像樣的工事,無所作為,直到最後坐以待斃。(絕對沒有對將士們不敬的意思)

同期,三萬多八路已經控制了大半個晉冀魯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主題

1292

帖子

36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9
4
 樓主| Norman 發表於 2009-7-11 13:20 | 只看該作者
統帥無能,累死三軍。十幾萬國軍將士在整整兩年多時間裡,既不去襲擾日軍,也沒有構築像樣的工事,無所作為,直到最後坐以待斃。(絕對沒有對將士們不敬的意思)

同期,三萬多八路已經控制了大半個晉冀魯豫。
gpan1975 發表於 2009-7-11 13:08


去讀讀你的黨史吧。到1940年八路軍已發展到40萬人。為什麼日軍對自己腹地內的40萬八路軍視而不見,非要集中兵力去打中條山的國軍?
為還原歷史真相而儘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001

帖子

415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5
5
gpan1975 發表於 2009-7-11 13:41 | 只看該作者
去讀讀你的黨史吧。到1940年八路軍已發展到40萬人。為什麼日軍對自己腹地內的40萬八路軍視而不見,非要集中兵力去打中條山的國軍?
Norman 發表於 2009-7-11 13:20


這正是我要說的。如果十幾萬中條山國軍能夠做到八路的一半,那也是近百萬的大軍。只怪統帥無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78

主題

3145

帖子

158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86
6
jeffersonforest 發表於 2009-7-11 14:27 | 只看該作者
這正是我要說的。如果十幾萬中條山國軍能夠做到八路的一半,那也是近百萬的大軍。只怪統帥無能。
gpan1975 發表於 2009-7-11 00:41

中條山那個領導是不是衛立煌呀?
記不得了,問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主題

1292

帖子

36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9
7
 樓主| Norman 發表於 2009-7-12 00:10 | 只看該作者
這正是我要說的。如果十幾萬中條山國軍能夠做到八路的一半,那也是近百萬的大軍。只怪統帥無能。
gpan1975 發表於 2009-7-11 13:41


你的回答很幼稚。

如果大家都「敵進我退」那誰來守城衛土?如果大家都去發展根據地,勢必引發內戰。你大概不了解:八路軍的根據地很大部份正是從國民黨敵後游擊部隊手裡奪來的。

要想保家衛國,和日軍正面交戰是不可避免的。和一個把美軍都打得丟盔棄甲的強大敵人對抗,國軍能堅持下來實屬不易!如果不是蔣公的堅韌不拔,中國等不到1941年就已經屈服了。
為還原歷史真相而儘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001

帖子

415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5
8
gpan1975 發表於 2009-7-12 03: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gpan1975 於 2009-7-12 04:57 編輯
你的回答很幼稚。

如果大家都「敵進我退」那誰來守城衛土?如果大家都去發展根據地,勢必引發內戰。你大概不了解:八路軍的根據地很大部份正是從國民黨敵後游擊部隊手裡奪來的。

要想保家衛國,和日軍正面 ...
Norman 發表於 2009-7-12 00:10


本人一向幼稚,自幼被GCD洗腦,至今仍未醒悟。自然達不到樓主的境界。因此不斷有問題要向樓主請教。

就中條山戰役而言,樓主告訴了大家十幾萬國軍將士在1941年5月的流血犧牲。對此我沒有任何異議。

我只是不明白,中條山的十幾萬國軍,在此之前的近3年時間內,都在忙些啥?看看身邊的八路,3年時間已經從3萬發展到40萬,還打了一場百團大戰。他們咋就分不出3-5萬人下山襲擾一下日軍呢?

樓主的邏輯也很有意思,八路的發展壯大不是靠與日偽軍作戰,而是靠搶奪國軍游擊隊的地盤。我就不明白了,同樣都是敵後游擊隊,國軍的咋就這麼不爭氣呢?連一群烏合之眾的土共都打不過,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打鬼子的。

我還不明白的是,江南、華南的廣大淪陷區,國軍的游擊隊怎麼也成不了氣候呢?那裡又不像華北、華中,有土共搗亂。

望樓主不吝賜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

主題

1070

帖子

126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69
9
安徽農民 發表於 2009-7-12 05:0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安徽農民 於 2009-7-12 07:38 編輯

民國32年(1943)秋,由於必成、江渭清率領的新四軍六師十六旅從蘇南挺進浙西,開闢蘇浙皖邊區抗日根據地。33年12月新四軍一師師長粟裕主力部隊三旅由蘇中南下,與十六旅在仰峰芥會合。中共中央軍委電今成入新四軍蘇浙軍區,粟裕為司令,譚震林任政委下轄四個縱隊,統一領導蘇南、浙西、皖南的黨政軍工作。在浙東四明山的GCD游擊隊也是很有名的。到1945年9月華中局轉發中共中央命令浙東黨政軍1.5萬餘人先後渡杭州灣撤離浙東,浙東區黨委隨軍北撤前留下少數幹部堅持鬥爭。當然在福建和廣東都有GCD游擊隊的。在毛選中都有提到(朱毛向日寇發出的投降命令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1

主題

2240

帖子

2979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979
10
homepeace 發表於 2009-7-12 09:41 | 只看該作者
去讀讀你的黨史吧。到1940年八路軍已發展到40萬人。為什麼日軍對自己腹地內的40萬八路軍視而不見,非要集中兵力去打中條山的國軍?
Norman 發表於 2009-7-10 21:20
因為八路軍打得是游擊戰,40萬人馬分散在好幾個省的廣大農村。日軍根本找不到八路軍的主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001

帖子

415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5
11
gpan1975 發表於 2009-7-12 11:54 | 只看該作者
民國32年(1943)秋,由於必成、江渭清率領的新四軍六師十六旅從蘇南挺進浙西,開闢蘇浙皖邊區抗日根據地。33年12月新四軍一師師長粟裕主力部隊三旅由蘇中南下,與十六旅在仰峰芥會合。中共中央軍委電今成入新四軍蘇浙 ...
安徽農民 發表於 2009-7-12 05:07


我只知道江南、華南沒有正規八路,而你連那裡的土八路都知道得這麼清楚,佩服,佩服。

江南、華南之所以沒有的成氣候的國軍游擊隊,是因為打不過這群土八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

主題

1070

帖子

126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69
12
安徽農民 發表於 2009-7-12 13:22 | 只看該作者
我只知道江南、華南沒有正規八路,而你連那裡的土八路都知道得這麼清楚,佩服,佩服。

江南、華南之所以沒有的成氣候的國軍游擊隊,是因為打不過這群土八路?
gpan1975 發表於 2009-7-12 11:54
抗戰時期GCD在江南的軍隊,江南的蘇浙皖新四軍,四明山GCD游擊隊,廣東東江縱隊還有海南瓊崖縱隊。如果你讀過教科書,或毛選和紅旗飄飄的書,這都是最基本常識。我看你也是愛好歷史的讀書人,也認真回答了你幾次。如不同意你可舉例反駁,何必冷風熱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

主題

1070

帖子

126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69
13
安徽農民 發表於 2009-7-12 13: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安徽農民 於 2009-7-12 13:34 編輯

回復網友gpan1975
朱德
命令岡村寧次投降①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


南京岡村寧次[1] 將軍: 一、日本政府已正式接受波茨坦宣言[2]條款宣布投降。 二、你應下令你所指揮下的一切部隊,停止一切軍事行動,聽候中國解
放區八路軍、新四軍及華南抗日縱隊[3] 的命令,向我方投降,除被國民黨 政府的軍隊所包圍的部分外。
  三、關於投降事宜:在華北的日軍,應由你命令下村定[4]將軍派出代表 至八路軍阜平地區,接受聶榮臻[5]將軍的命令;在華東的日軍,應由你直接 派出代表至新四軍軍部所在地天長地區,接受陳毅[6] 將軍的命令;在鄂豫 兩省的日軍,應由你命令在武漢的代表至新四軍第五師大悟山地區,接受李 先念[7]將軍的命令;在廣東的日軍,應由你指定在廣州的代表至華南抗日縱 隊東莞地區,接受曾生[8]將軍的命令。
  四、所有在華北、華東、華中及華南之日軍(被國民黨軍隊包圍的日軍 在外),應暫時保存一切武器,資材,靜候我軍受降,不得接受八路軍、新 四軍及華南抗日縱隊以外之命令。
五、所有華北、華東之飛機、艦船,應即停留原地;但沿黃海、渤海之
中國海岸的艦船,應分別集中於連雲港、青島、威海衛、天津。


六、一切物資設備,不得破壞。 七、你及你所指揮的在華北、華東、華中及華南的日軍指揮官,對執行
上述命令應負絕對的責任。
中國解放區抗日軍總司令朱德 注 釋
[1] 岡村寧次,當時任日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
[2] 波茨坦宣言指波茨坦公告。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七日至八月二日, 蘇、美、英三國在德國波茨坦舉行會議。會議期間,中、美、英三國於七月 二十六日以會議宣言的形式發表了《中英美促今日本無條件投降之波茨坦公 告)。八月八日蘇聯宣布加入該公告。
[3] 一九三八年秋,日本侵略軍侵入廣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 廣
東各地相繼成立了東江縱隊、瓊崖縱隊、珠江縱隊、韓江縱隊、粵中人民抗 日解放軍、南路(雷州半島)人民抗日游擊隊,進行游擊戰爭。這裡所說的 華南抗日縱隊指的就是這些部隊。
[4] 下村定,當時任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官。
[5] 聶榮臻,當時任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司令 員兼政治委員。
[6] 陳毅,當時任新四軍代軍長。
   [7] 李先念,當時任新四軍第五師兼鄂豫皖湘贛軍區師長(司令員)兼 政治委員。
[8] 曾生,當時任華南抗日縱隊東江縱隊司令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001

帖子

415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5
14
gpan1975 發表於 2009-7-12 13:3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網友gpan1975
朱德
命令岡村寧次投降①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


南京岡村寧次[1] 將軍: 一、日本政府已正式接受波茨坦宣言[2]條款宣布投降。 二、你應下令你所指揮下的一切部隊,停止一切軍事行動, ...
安徽農民 發表於 2009-7-12 13:30


在這方面確實知之甚少,絕無嘲諷之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26

帖子

12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9
15
胡侃 發表於 2009-7-13 04:15 | 只看該作者
簡單地說,共軍的戰略對頭。就是化整為零,像跳蚤一樣在日軍的鐵鎚下東躲西藏,保存實力,不斷發展。至於國家安危,天下事管他娘,自有正面戰場上的國軍扛著,干共軍屁事。說此話一定有人不服氣,但號稱統帥領導的當的40萬共軍消滅了多少日軍?吹來吹去,把共產黨吹上天,就是不好意思說說共軍一共消滅的多少鬼子。胡侃老家抗戰時有國民黨警察組成的游擊隊時常騷擾日軍,知道這支游擊隊的下場么?在被日軍不斷追剿直至被消滅的過程中不但沒有得到共產黨一丁點的幫助,反而還數次遭到共產黨暗算。

發國難財,無人能和共產黨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主題

1292

帖子

36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9
16
 樓主| Norman 發表於 2009-7-13 05:00 | 只看該作者
因為八路軍打得是游擊戰,40萬人馬分散在好幾個省的廣大農村。日軍根本找不到八路軍的主力。
homepeace 發表於 2009-7-12 09:41


這只是表面原因,實質原因是他們沒有主動去招惹過日軍或者沒有對日本人作出過和其實力相稱的搔擾和打擊。所以才沒被日軍看成是心腹大患。相反,中條山的國軍自1938年以來連續十三次遭到日軍圍攻。
為還原歷史真相而儘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

主題

1001

帖子

415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5
17
gpan1975 發表於 2009-7-13 05:1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gpan1975 於 2009-7-13 05:58 編輯
簡單地說,共軍的戰略對頭。就是化整為零,像跳蚤一樣在日軍的鐵鎚下東躲西藏,保存實力,不斷發展。至於國家安危,天下事管他娘,自有正面戰場上的國軍扛著,干共軍屁事。說此話一定有人不服氣,但號稱統帥領導的當 ...
胡侃 發表於 2009-7-13 04:15


你的邏輯也很有意思。八路的壯大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從日偽軍手裡一桿一桿奪槍、一粒一粒搶子彈的。這明明是八路軍對國家的貢獻。到了你的嘴裡,怎麼就變成了發國難財了呢?

什麼叫發國難財?發國難財就是把蘇聯、美國的援助都裝進自家的腰包。即使小日本已經江河日下了,也不去反攻失地,收復國土。看看整整8年,正面戰場有那次戰役不是防禦戰?除了淞滬會戰和兩次遠征軍作戰外(那也是為了打通中緬公路,能吃到更多的美國援助,並沒有收復國土),有那次戰役是由於中國軍隊主動進攻而發起的?甚至到了日本投降前夕,正面戰場還在「防禦」。

倒是八路的百團大戰,算得上一次主動進攻。此外,抗日根據地的擴張在戰略層面上,也屬於主動進攻的範疇。整場抗戰,正面戰場收復的國土居然還不到敵後戰場的一個零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4

主題

1292

帖子

369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9
18
 樓主| Norman 發表於 2009-7-13 11: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Norman 於 2009-7-13 12:05 編輯
你的邏輯也很有意思。八路的壯大靠的是什麼?靠的是從日偽軍手裡一桿一桿奪槍、一粒一粒搶子彈的。這明明是八路軍對國家的貢獻。到了你的嘴裡,怎麼就變成了發國難財了呢?

倒是八路的百團大戰,算得上一次主動進攻。 ...
gpan1975 發表於 2009-7-13 05:18


你是否知道中共為什麼要發起「百團大戰」?

那只是因為中共中央錯估了形勢,以為國民黨要和日本人議和才決定發起的。其目的是要「拖」住國民黨繼續抗日。中共清楚地知道如果國民黨和日本講和對當時相對還很弱小的共產黨就意味著死亡。

當時日本人希望早日從中國脫身,對國民黨誘和,而國民黨內許多人也主張和日本人講和,只是因為蔣的堅決反對而作罷。所以中共最應該感謝的其實是蔣介石。

那麼,如果當時蔣真得和日本講和,中國的歷史會如何發展呢?
1. 日本人和國民黨聯合剿共,中共被消滅。
2. 日本有了中國的資源,已沒有必要再發動太平洋戰爭。日美不開戰,日本當然也不會戰敗。
3. 滿州國將持續下去,最終「獨立」(事實上已得到蘇聯承認),成為日本的衛星國。
4. 新疆,內蒙也可能被蘇聯日本瓜分出去。
今天我們中國的疆域大概也就和當年的明朝差不多!

所以不誇張地說:蔣介石是中國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之一。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感謝和記念。
為還原歷史真相而儘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6

主題

3301

帖子

1516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516
19
司馬遷 發表於 2009-7-14 01:40 | 只看該作者
中條山戰役國軍的表現是極不光彩的。用委座的話說是「(中國)抗戰史最大之恥辱」。
日軍僅用了傷亡不到3000人(陣亡673人)的代價,就取得了一舉殲滅國軍近10萬人的戰績。
常言道:「敗軍之將,焉敢言勇?」樓主卻常為不堪一擊的敗軍(或漢奸預備隊)「言勇」,也可算奇迹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

主題

1070

帖子

126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69
20
安徽農民 發表於 2009-7-14 05:23 | 只看該作者
中條山戰役國軍的表現是極不光彩的。用委座的話說是「(中國)抗戰史最大之恥辱」。
日軍僅用了傷亡不到3000人(陣亡673人)的代價,就取得了一舉殲滅國軍近10萬人的戰績。
常言道:「敗軍之將,焉敢言勇?」樓主卻常為不堪一擊的敗軍(或漢奸預備隊)「言勇」,也可算奇迹了。
司馬遷 發表於 2009-7-14 01:40
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用血肉之軀抵抗日本強敵。我認為任何中國人敢於拿起武器抵抗日寇的就是英勇,為國捐軀的就是烈士。你誣中條山的抗日將士為漢奸預備隊請問證據何在。如沒有證據你的人格何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9:5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