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9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于丹論語感悟

[複製鏈接]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孝敬之道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係已經不存在跟君臣關係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裡,「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養身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日常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係,那就是我們的長輩—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要怎樣建設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託付,讓孩子們覺得我這個人是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託,也就夠了。
  在這裡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沙發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05 | 只看該作者
 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有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嗎?
  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內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迴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的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可以有種種標準,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去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心安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子游去問老師,什麼叫做孝啊?老師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這真的就是孝嗎?
  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些動物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麼這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這裡孔子又是一個反問句:「曾是以為孝乎?」你竟然認為這是「孝」嗎?
  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又說了一種現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情況下,盡量做到讓長輩有吃有喝。但是,這樣做竟然可以算「孝」嗎?
  子游問孝,子夏問孝,老師都鋪陳了一些大家普遍認為是「孝」的行跡:去好好地做事,養著父母,有什麼好吃好喝讓父母先吃先喝,有什麼勞頓自己可以先擔當,這些事情大家都認為是孝了。但是,孔子都要反問一句,這些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這些真是孝嗎?
  孔子的反問令人深思。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的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
  今天是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兒女們總是太忙太忙了。
  面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得到安頓,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們總在說,孝敬是一種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種本能。我們反過來說一個命題,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人說過那是美德嗎?沒有,因為那是近乎本能。
  這個世界上,生物之愛都存在這樣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殘酷:所有的愛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對父母來說,兒女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父母怎麼盡心都不為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05 | 只看該作者
 我們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這父母守在手術室外面,說把我的肝臟移植給他吧,把我的腎臟移植給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臟,那可能十個媽媽裡面有九個願意。
  但是,我們去找找兒女為父母做過什麼的故事,可能遠遠不如父母對兒女做的多。
  怎麼理解我們做到的孝,讓我們從孔子的這兩個反問句開始:我能養活父母了,是孝嗎?我凡事搶著做,讓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嗎?那我們先來看看,父母對孩子這一生又意味著什麼?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男孩,他從小就在一棵大樹旁邊玩兒。他特別喜歡這棵樹。這是一棵大蘋果樹,長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這孩子天天圍著樹,有時候爬到樹上摘果子吃,有時候在樹底下睡覺,有時候撿樹葉,有時候他也拿著刀片、瓦片在樹身上亂刻亂划。這大樹特別愛這孩子,從來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兒。
  玩著玩著,孩子長大了。有一段時間他就不來了。大樹很想他。過了很久,他再來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少年了。大樹問孩子,你怎麼不跟我玩兒了?這孩子有點不耐煩,他說,我已經長大了,不想跟你玩兒,我現在需要很多高級的玩具,我還要念書,還得要交學費呢。
  大樹說,真對不起,你看我也變不出玩具,這樣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賣了,你就有玩具,有學上了。這孩子一聽就高興了,把果子都摘了,歡歡喜喜走了。
  就這樣,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時候匆匆忙忙來,平時都沒有時間來玩兒。等到他讀書以後,又有很長時間不來了。再過一些年,這孩子已經長成一個青年,他再來到樹下的時候大樹更老了。
  大樹說,哎呀,你這麼長時間不來,你願意在這兒玩會兒嗎?孩子說,我現在要成家立業了,我哪兒有心思玩啊?我連安家的房子還沒有呢,我也沒有錢蓋房子呀。
  大樹說,孩子,你千萬不要不高興,你把我所有的樹枝都砍了就夠你蓋房子了。這孩子高興起來了,把樹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這樣又過了很多年,這孩子再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年人了,這大樹已經沒有果子也沒有樹枝了。孩子還是不高興,一個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樹下。
  這孩子說,我現在成長了,念完書,也成家了,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這世界上的海洋這麼浩瀚,我要去遠方,可我連只船都沒有,我能去哪兒啊?
  大樹說,孩子,你別著急,你把我的樹榦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這孩子一聽很高興,砍了樹榦,做了一條大船出海去了。
  又過了很多年,這個大樹只剩下一個快要枯死的樹根了。這時候,這個孩子回來了。他的年紀也大了。
  他回到這棵樹邊的時候,大樹跟他說,孩子啊,真對不起,你看我現在沒有果子給你吃了,也沒有樹榦給你爬了,你就更不願意在這兒跟我玩了。
  這孩子跟大樹說,其實我現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動了,有樹榦我也不能爬了,我從外面回來了,我現在就是想找個樹根守著歇一歇,我累了,我回來就是跟你玩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06 | 只看該作者
這個老樹根很高興,他又看見孩子小時候的樣子了。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自己的一生。
  老樹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都是在樹下玩大的孩子。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這樣的一種成長,在父母身邊長大,走向社會。但為什麼人到最後才會歸來呢?這就是平時經常說的「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們回到樹根邊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很殘酷,但兒女的一生,不就是從父母身上獲得了那麼多的東西嗎?父母付出的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愛。
  為什麼孝敬是一種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個個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樣是血緣,為什麼下行的愛如此自覺,如此濃烈,而上行的愛有時候卻顯得牽強呢?
  我很喜歡《論語》裡面孔子用的那兩個反問句。做到這些真的就叫孝嗎?這樣一問,讓我們警醒。
  孔子是個寬和的人,他不是特別地要求所有人都必須怎麼做,包括他最看重的那些禮儀。有一次,宰我跟老師說:「為父母守喪,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講習禮儀,禮儀必然敗壞;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就會荒廢。舊谷吃完,新谷登場,剛好是一年的時間;鑽燧取火的木頭四季都用不同的材料,一年也就輪過一遍。那為什麼我們的喪期非得三年,而不是一年呢?」
  孔子就問他:「如果你服喪才一年,你就吃精米白面,你就穿綾羅錦緞,你自己覺得心安嗎?」
  宰我說:「我心安啊,沒什麼不安。」孔子就告訴他:「女(汝)安,則為之!」(《論語•陽貨》)如果你自己覺得心安的話,你就可以這麼做,沒有什麼,不必特別地刻意。
  宰我走了,他出去以後老師就很感慨。孔子說:「宰我還是做不到仁啊!一個孩子出生以後,要三年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所以替父母守喪三年,是天下的通例啊。難道宰我就沒有從他父母那裡得到三年懷抱的愛護嗎?」
  一個小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們都手裡懷裡抱著,呵護之至,抱到三歲,有的父母還很惆悵,說孩子要長大了,以後我就抱不著他了。很少有父母說抱到孩子一周歲就煩了,說我抱你什麼時候到頭,我還要抱你兩年,太煩了吧。但是,孩子長大以後,為父母守喪守到一年就有人覺得挺煩了。
  孔子對宰我的言行沒有橫加干涉,他只是推測宰我幼年的經歷可能不完美。我們看到,在孔子那裡,三年之喪與三年之愛是相對應的關係,父母對子女是愛護,子女對父母是孝敬。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種孤立的現象,也沒有一種孤立的標準。我們都在用自己的心去揣測他人。作為子女,如果我們能夠換位去想,那麼與其等到父母身後,我們去盡一年之孝或者三年之孝,還不如趁父母在的時候我們再多做一分一毫。
  只要父母在一天,孩子就不會不掛在他們的心裡。但是,孩子經常跟父母說的話是什麼呢?就是:「媽,我最近不回來看你,實在是太忙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07 | 只看該作者
忙,有時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時候忙是可以取捨的,取重而舍次。什麼是重?人們往往覺得事業是重的,朋友的快樂是重的,在這種時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們老是能聽見父母說一句話,說:「你去忙吧,要是太忙就不一定著急回家來,打個電話就行了,讓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而孩子們呢,往往就把這個話當成是真的,就真會覺得父母只要知道自己在外挺好就行了。
  在孩子這一生的成長中,尤其是長大以後,有時跟父母會發生衝突。有的孩子從小就有逆反心,父母孩子之間有代溝。
  還有,並不是天下父母做事都正確。那麼,當父母做得不對的時候,孩子真跟他們有衝突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對於上述情況,孔子有這樣的建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作為兒女,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有意見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覺得父母有什麼錯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勸止。這叫做「幾諫」,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輕微地,能夠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去勸說。「幾」就是輕微、婉轉的意思。
  我們去說一個道理,道理本身是什麼樣也許不重要,但是表達方式很重要。我們怎麼樣用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把一個很好的道理說得通,這很重要。
  我們經常會學習一些人際交往準則,就是你跟同事要怎麼說話,你跟朋友要怎麼說話,但幾乎沒有一本社交寶典上會教你跟父母怎麼說話,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是親人,跟父母說話還需要講究方式嗎?
  孩子們老說,我在外面受了氣,回家跟我媽說說怎麼不行?跟我媽還不能發發脾氣嗎?跟我媽還不能撒撒怨氣嗎?但是,千萬要注意,往往就是最親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緒垃圾桶,有時候還會因此而受傷。
  孔子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你最親的人是最傷不得的,你跟他們有什麼意見相左,在說話的時候最好注意一下方式,好話能不能好好說呢?
  孩子說了,有的父母會聽,有的父母沒聽,還在堅持自己的做法,那就是「見志不從」。沒聽你的怎麼辦?「又敬不違」,做孩子的還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頂撞他們。
  你心中可能對這事繼續擔憂,但不能生出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
  這些就是兒女輩跟父母發生意見相左的時候聖人所提供的一種建議。
  孔子從來不要求人們必須怎麼做。宰我不願意守三年喪,孔子說一年你心安則為之,也沒什麼。他更不會要求我們兩千五百多年以後的人,你必須怎麼做。他只是提這麼一個建議,但是這個建議對很多兒女來講,意味深長。
  什麼叫做「又敬不違」?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孝順」,孝順孝順,順者為孝。很多時候,我們的孝心就在於不違背。當然,也有些兒女跟父母的衝突屬於大是大非。但是,如果現在做個統計,父母、兒女之間所產生的衝突,究竟有多少是大是大非,關乎道德,關乎家國大義?這種事情畢竟很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07 | 只看該作者
絕大多數的衝突,用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說都是雞毛蒜皮,卻弄得父母心裡頭不高興,兒女心裡頭往往也委屈,因為兩代人可能動機都是好的,但看問題的方式不一樣。
  我們做兒女的,很容易跟父母形成的衝突就是發生在生活習慣上。我們願意讓他們生活好,比如經常指著老媽說,你看你攢的這瓶瓶罐罐,你這剩菜剩飯都捨不得倒,你去買的全都是處理的菜和水果,咱們家生活還不至於這樣呀!現在日子過好了,你還是過去的習慣,你就不能把日子過好一點嗎?你不能改掉嗎?這種話我們幾乎都會說。
  我們有時候也會指著老爸說,現在我帶你去吃西餐,我帶你外邊去下館子,你老捨不得吃,還老說吃不飽,非要回家來蹲在牆角吃你那碗麵條,這都是你原來在農村時候的生活習慣,你就不能改掉,好適應現在的生活嗎?
  聽著這些數落老人的話,能說兒女不孝嗎?其實,這些都發自我們的內心。但是,孔子說了一句話,叫「又敬不違」,難道我們不能順著點父母嗎?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走到今天,都帶著歷史的烙印,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的習慣鑄就的。如果沒有老太太攢瓶瓶罐罐那段歲月,也許就沒有兒女今天的生活;沒有老爸蹲在牆角吃麵條的那種節儉,也許你就不會從那個村莊走出來,就沒有今天的樓房。
  真正愛自己的父母就意味著包容和尊重他們的習慣。這是真正的敬。心理上的這種「敬」,直接導出來的行為層面就是「不違」。
  所以,我們不是說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都一定要做兒女的放棄原則,但是,在可以不計較的時候,兒女要對父母多一點尊重和理解,多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過一種快樂的日子,也許這就是最好的孝敬。
  做晚輩的特別習慣於扶老人上下樓,這個動作有時候卻招老人反感,老人經常把孩子甩開說,你覺得我現在就走不動道了?做兒女的這時候還真委屈。
  其實,在物質生活大大豐富的今天,對於父母的心思做一些認真的揣測,按照他們的心意去做事,你可以做得更含蓄,更不外露,會讓父母心裡更自信,讓他們對自己有更多的肯定。這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每一個人從他自己那條路走來的時候,他就會帶著歷史上溝溝坎坎留下的許多痕迹。一個人走到老年的時候,他有很多隱忍不露的地方,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對於老人來講,有太多的東西不見得都願意對兒女說明。他可以自己去忍過一生,那麼這個時候,兒女就應該用心去想,我的父母他們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做。
  我曾經看到,有一個雜誌上說:當天神把每一個小孩子派到人間的時候,總是給他們很多祝福,總是跟孩子們說,你們去吧,到這個世界上去創造吧!你們可以享受生命的成長,一生中可以有著無數的奇迹。多好的人間,你們去吧。
  這些小生命很忐忑,說,天神跟我們說人間這麼好,可我們也聽說人間有很多的醜陋,有很多的競爭,有很多的掙扎。我們真到了人間,遭遇這一切的時候,沒有天神保護了,怎麼辦呢?
  天神說,放心吧,我們已經早早派去了天使,每個小生命都有一個特定的天使在等著他。這個天使會終其一生,忠誠地對待這個孩子,在最黑暗的時候會給他光明,在最寒冷的時候會給他溫暖,在所有風險來臨的時候,會拼著性命保護孩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08 | 只看該作者
 孩子們一聽,就很放心了,問,我們怎麼才能找到自己的那個天使呢?
  天神說,很簡單,你只要叫一聲「媽媽」,她就出現了。
  我們看到,父母對孩子從來都是無怨無悔,終生相守,那麼,孩子對父母呢?恐怕就不是這樣的了。有時候,我們的孝敬之心埋在心底,但我們會有很多借口,使得我們對父母的孝敬心思或濃或淡,自己閑的時候就濃一點,自己忙的時候就淡一點。
  其實,我們今天想想,《論語》裡面關於孝的很多描述,不見得都符合今天的標準,因為它所誕生的那個時代離我們太遠,那時的生活環境與我們不同,更重要的是社會基礎不同,比如那時盛行宗法制度,而現在的社會不太講究這個了。
  大家知道,在《論語》裡面曾提倡一種行為,叫做「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論語•子路》),就是家裡面有人做了錯事,比如父親偷了只羊,甚至比這更大的錯事,兒子要瞞著,不能告發,父親對做了錯事的兒子也是這樣。孔子說,父子相隱就是一種很正直的行為。
  這種態度在今天,就不值得提倡。為什麼孔子要這麼提倡呢?我們可以先看看更深層的背景。在春秋時期,周天子乃至各諸侯國的君位繼承都是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繼承製是當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一套禮儀體系的表現形式之一。君、臣、父、子,這個關係是一體化的,也就是說,兒女的孝敬跟臣子的忠誠連在一起。提倡孝道,跟以禮立國有關聯,所以孔子把「父慈子孝」這種倫理範疇之中的父子相隱行為納入「禮」的秩序之中,認為這種行為是值得提倡的。
  我們明白了那個時代跟現代社會存在這種社會基礎上的差異,就不見得要把那個時候提倡的很多行為延續到今天。但是,如果從當時的情況推斷這些行為背後的道理,那麼有些道理對我們今天仍然是適用的。
  比如,孔子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里仁》)今天的孩子,很多都是少年壯志,飄洋過海出去留學,父母在的時候怎麼能不遠遊呢?
  當然,孔子還說了后一句話,叫「遊必有方」。意思是說,如果你一定要出遠門,必須要有一定的去處,好讓父母知道,少點擔心。換句話說,就是你真正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要去做的大事,是可以走的,但是走了之後,要對父母有一個交待。
  大家都知道,太史公司馬遷一生用了很長的時間遊歷天下,又曾接受朝廷的命令出使西南。在父親司馬談病重的時候,他在外漂泊多年終於回來。在父親身邊,他接受了一個偉大的使命。
  司馬談這時快不行了,但他還有心事未了。他對司馬遷說:「我家先人是周朝的太史,從前名聲顯赫,後來家道衰落。現在我作為太史,處在當今天下一統、人才輩出的時代,可是我對這個時代卻沒怎麼記載,心裡真是恐懼啊!我死了以後,你一定會接替我做太史,繼承我們祖上的職業。你一定不要忘記我要撰寫的著作啊!」
  司馬談又說:「所謂孝,始於事親,接著是事君,最後必能使自己揚名後世。揚名後世,以顯父母,這是孝之大者。你記著我的話吧!」
  司馬遷哭著說:「小子不敏,一定好好整理父親已經記錄的歷史資料,不敢有所缺失。」
  司馬遷就這樣接受了父親的囑託,最後寫成一部大書—《太史公書》,也就是名傳後世的《史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08 | 只看該作者
我們看到,司馬遷之所以能夠去完成這樣一部大書,一方面可以說是繼承了其父司馬談的遺志,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他周遊天下的經歷使他開闊了視野,為這部大書奠定了基礎。
  所謂「遊必有方」,不是毫無目的的漫遊。只有類似於司馬遷這樣的遊歷才有助於人生見識的成長。所以,司馬談才放心地讓司馬遷壯遊天下,也在臨終前鄭重囑託司馬遷繼承自己的志願。《史記》這部大書的問世,最終成就了司馬遷在中國史學界的崇高地位,也彰顯了其父司馬談對司馬遷的巨大影響。
  兒女不簡單,要供養父母,侍奉父母,更重要的是要弘揚父母之志,能夠為社會去擔當責任,做一些有用的事。在《論語》裡面,其實也說到了這些。
  《論語》中曾經這樣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為什麼說父在要觀其志而不能觀其行呢?這又跟當時的制度有關。在那個時代,當他的父親還活著的時候,這個孩子是不能獨立行動的,他都得聽父親的,所以,無法觀察他的行為。但是,他可以有自己的見解和志向,所以,可以通過觀察他的志向來了解他。
  如果他的父親去世了,這個孩子就可以獨立行動了。這時候,他是否孝順尊敬他的父親就可以通過他的行為看出來。如果他對他父親的合理部分,長期地不加改變,就可以說他盡到孝了。
  孩子有什麼志向姑且不論,而父親有什麼樣的理想,能不能夠世代相承下去,這個孩子能否做到多年不改,也很重要。司馬遷就是繼承了其父司馬談的志向,撰寫出偉大的《史記》,可以說,司馬遷對其父是很好地盡到孝了。
  真正的孝敬,是一個人用對自己長輩的心推及到社會上。孟子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這就不僅是孝,而且是仁愛了。每一個人都希望在社會上安身立命,能夠去做更多的事情。如果人人都用這樣的心去做事,那就好了。
  在孔子的那個時代,一個人要從眼下做起,一直走到社會上。孔子曾經描述過一個人人格的成長中要做哪些事。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這裡面其實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入則孝,出則悌」。孝悌之義,對父母為孝,對兄弟為悌,講的都是倫理親情之愛。要先與自己的父母、兄弟這些親人把關係處好了,這是第一個層次。
  第二個層次,是「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如果一個人言語謹慎,篤誠守信,用愛親人的心去博愛眾人,還去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他就走出了一己之愛,能夠有天下大愛,他就能為社會做更多事,走得更遠。
  如果以上這些都做到了,孔子才說到第三個層次,「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你要是還有餘力的話,就可以去學習文獻知識。孔子很注重實踐,實踐之餘你才可以去學點書本知識。只能學而不能行,這在孔子看來,也許很不恰當。
  我們不一定要說,那個時候的道理都適用於今天,但我們可將這些道理簡單地做個坐標來參考。在今天這樣一個進步的文明時代,回頭看這三個層次,就會看到有時候恰恰是做反了:今天的孩子從一成長就知道要念書,在上幼兒園之前有親子班,然後是幼兒園,然後是小學、中學、大學。每個孩子都知道要去「學文」,因為「學文」就能進入社會,進了社會以後就能有尊崇的社會地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09 | 只看該作者
我們知道,現在的社會有一些核心價值都需要人們去尊重,比如信譽,還有忠義,可是這些一步一步做完之後,到最後忘了什麼呢?
  往往是最簡單的東西被忽視了,也就是忘了「入則孝,出則悌」。對自己親人的這個環節是最容易忽略的。
  我們的古聖先賢,他們所講的這番道理,不正是讓一個人從腳下出發,從自己的親人出發,能走多遠就走多遠,用這樣一種本能之愛走到社會上,再做理性的提升嗎?人們先把這些最基本的東西做好了,再去學學知識、文化,讓人走到更高的層次。
  可今天呢?我們的心都從很遠的地方緩緩歸來。我們一開始都去學文化,都在努力去認同社會的公共標準。今天的小學生也知道世界地理,中學生也知道北歐歷史,但是還有幾個人內心能記住「入則孝,出則悌」?
  古聖先賢的很多教誨,可以使我們讓自己的靈魂從遠方漂泊而歸,回到一個溫暖樸素的地方。我們最好不要忘記這些基本的道理。
  這些道理為什麼重要?比如說,為什麼「孝」就這麼重要呢?
  孔子的學生有若就曾經解釋過孝悌的重要性,他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
  有若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孝敬自己的父母,敬愛自己的兄長,卻喜歡觸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一個人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作亂,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工作,根本建立了,「道」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若說,「君子務本」。什麼是「本」呢?大家看,木頭的「木」字底下加一短橫,這就是「本」吧。這個短橫在什麼位置?就在樹根。什麼叫「本」?就是大樹的根。
  人生可以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但是一切源自於這個根系。本要是牢固,樹就可以長得好,所以很多東西要務本。「孝」在《論語》里就是作為這樣一種根本的道德而存在。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今天的社會中,父子的關係已經不存在跟君臣關係的對應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裡,「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其實,如果我們靜心而思,考慮什麼是我們的核心道德,那麼就會發現,一個人在處理自己跟親人的關係上真正做好,也許不經意間會對整個社會都可以輻射出一種強大的力量。
  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央電視台有一個特別節目叫「感動中國」。就在2006年,「感動中國」中有一個人物叫林秀貞。她是河北省衡水市一個非常普通的農村婦女,她入選「感動中國」的理由非常簡單。
  她不是我們想像中的英雄,沒有驚人的事迹,她無非就是從嫁到這個村子開始,就義務贍養村裡所有的孤寡老人。她自己去一家一戶認門,看到劉爺爺劉奶奶癱在床上,她跟他們說,我以後天天來給你們做飯,反正我們家喝稀飯你們就跟我喝稀飯,我們家吃窩頭你們就跟我吃窩頭,但是我一定不會讓你們斷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09 | 只看該作者
兩位老人聽到一個新嫁來的媳婦說了這樣的話,都沒有太在意。但是,就從這天開始,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去做,一直到了第八年,劉奶奶從破炕席底下掏出一個爛紙包,說,妮兒啊,這包里是安眠藥,這是我原來留著跟你劉爺爺有一天實在是動不了了時才吃的,這就是我們老兩口的歸宿。我們聽你說了要照顧我們,還真這麼做了,一年兩年我們不踏實,三年四年不放心,現在都八年了,我們覺得確實是用不上這個了。八年了,我們看你的心還沒有變,現在這包葯我可以交出來了。
  林秀貞不光是養這一戶,她在村裡是見一個養一個,見一家養一家。她前後贍養了六位這樣的孤寡老人,而且一定是養老送終。短則七年八年,長則十幾二十年,每一位老人都這樣養過來。
  在這三十多年中間,她自己的四個兒女陸續出生,孩子們就把村裡這些老人都看成自己家的爺爺奶奶,都幫著媽媽去這家剪剪指甲,幫那家拾拾柴火,大家就這樣過來了。
  這就是林秀貞全部的事迹,那你說她夠感動中國嗎?「感動中國」的推委會在寫到林秀貞這個人物推薦詞時有這樣一句話:如果富人做這樣的事,叫做慈善;而窮人做這樣的事,她就是聖賢。
  孔子曾經說過:「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意思是說,仁愛真的離我們很遠嗎?我心中想到這樣做的時候,仁愛就到我身邊了。我們想想,做慈善容易嗎?做慈善也需要條件,沒有錢你就做不了。但是,做聖賢,有時候比做慈善還容易,因為你有心就夠了。
  林秀貞最後當選為2006年「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之一。當時節目舞台上有一座一座的豐碑,每個人物都有一個評語鐫刻在各自的碑上。林秀貞的那個碑掀開后是四個大字,叫做「溫暖世道」。頒獎詞說,三十年來,善良流過村莊,她用自己的心溫暖了世道。
  其實,林秀貞最後所做到的境界已經是仁愛了,但是她最初的起點,不過就是一個普普通通農村婦女的孝敬之心,無非就是把別人家的老人當成自己家的老人,如此而已。
  我們人類走到今天,也許社會制度在變,但「孝」就不是為人之本了嗎?也許這個理念可以不變。《論語》里說,「君子務本」。一個人去偽存真,能夠在最樸素的地方見出做人的核心價值,那麼在一片紛亂迷茫之中,或許他就不會走得太亂,或許他不至於走得太遠。
  孔子曾經說過:「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論語•子罕》)他說,一個人出外則面對公卿,為社會做事,回到家裡,面對父兄去盡心,有喪事不敢不盡心竭力,而對自己的生活有節制,可以飲酒,但不會被酒困擾,對我來講,做到這些事有什麼難處呢?
  我們看到,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事公卿」和「事父兄」是連在一起的。我們想一想,在今天是不是也一樣?我們可以在這個世界上創造很多的輝煌,但是永遠也不能忘了腳下的起點,那就是父母對兒女的心。
  對於孩子,父母有著太多的牽掛,比如怕他念書念得不好了,怕他為人不夠正直了,惦記他沒有錢買房子,惦記他的車不好被同事笑話了,惦記孩子的孩子要去受什麼教育了??父母對兒女的牽掛不一而足。但是,做兒女的問問自己,我們該讓父母操這麼多心嗎?
  孟武伯曾經跟孔子問什麼是孝順,孔子回答了這樣一句話:「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什麼叫孝順?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應該只有一件事,就是兒女得病了,只有這件事可以讓他們真正擔憂。如果說兒女病了,還能讓父母不擔憂,這在人之常情上說不過去。兒女都是父母心頭肉,不管是兒女四十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10 | 只看該作者
還是五十歲得了病,老爸老媽那也是心如刀絞,老人說還不如讓我替你病呢。所以得病不讓老人擔憂,你是做不到的。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說,除了得病這件事我們無法擔保,別的事情你就不該讓父母擔憂,這才是孝敬的孩子。也就是說,你的學習就應該讓父母操心嗎?做人正直不正直,總要讓父母念叨嗎?與朋友交往,自己買房子,做生意,干工作,這些事情做得好與不好,都得讓父母不斷操心嗎?這些都不應該讓父母擔心。
  《論語》裡面講的道理非常樸素,記住這一句,就是兒女能讓父母牽掛的只是得病這件事而已。這是你躲不開的,但別的事情能不讓父母操心,你就已經是孝敬了。
  《論語》往往就是這樣用一句最簡單的話告訴我們至深的道理。
  我們都知道,人這一生步步行來,點點滴滴,父母能做的,往往是一些背後的小事。父母從來不會對兒女說嫌煩,父母也從來不在兒女面前表功。
  有一個美國的小故事很有意思。一個小男孩,從小得了脊髓灰質炎,腿瘸了,這個病還導致他長了一口參差不齊的牙齒,很不好看,所以這孩子從小就備受冷落。小夥伴們都覺得他又瘸又不好看,就都不跟他在一起玩。
  有一天,他的父親拿了一把小樹苗回來,跟他的多個兒女說,你們一個人拿一棵樹苗去種,看誰的樹種得最好,我就給他買禮物。
  這個小男孩跟他的哥哥姐姐一起拿了樹苗種下去。這個孩子呢,由於老受冷落,就有一種自暴自棄的心態。他給那棵樹苗澆了一兩回水以後,心裡就有一種很消極的想法。他想,我不管了,還不如讓我那棵樹早早死了吧,我反正是不受人喜歡的孩子,我再想要禮物,也不會得到它的。他就再也不給那棵樹澆水了。
  可是,後來他卻發現,他那棵樹就是長得比別人的好。那棵樹長得特別快,樹葉長得特別鮮亮。這是一棵特別茁壯的小樹。
  父親不斷地對他說,天啊,兒子,你長大會成為一個植物學家的。你真是天才,你的樹怎麼這麼好呢?
  過了一段時間,父親說,大家都看見了,在這些樹苗中,只有這個孩子種得最好,我的禮物得買給他。於是父親給這個小男孩買了一個他特別喜歡的禮物。
  後來,這孩子不斷受到鼓勵,他就想,這是天意。有一天半夜,他睡不著覺,心想,書上說植物都是在半夜生長,我去給我的樹再澆點水吧。
  他跑出來的時候,驚訝地發現,他父親在那棵樹邊正一勺一勺澆水呢。他突然明白,他的父親每天夜裡都在悄悄地為他澆著這棵小樹。這棵小樹就是父親在他心裡種下的一個意識,讓這個孩子自信起來。
  看見這一幕以後,這個孩子的生命態度就改變了。後來,他沒有成為植物學家,而是成了美國總統。他就是富蘭克林•羅斯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10 | 只看該作者
這則小故事自然是虛構的,因為歷史上的富蘭克林•羅斯福是在三十九歲時才因病致殘。就跟眾所周知的「華盛頓與櫻桃樹」的故事一樣,故事本身不一定真實,但是卻反映了某些令人深思的哲理。那麼,「羅斯福與樹苗」的故事說明了什麼呢?
  我們想一想,這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啊,這種愛永遠不需要走到陽光底下,永遠不需要讓兒女知道。你可以撞破這樣一個秘密,你也可能終生都不了解。但是,有幾個兒女願意點點滴滴為父母默默做點事呢?很多兒女做點事就要嚷嚷出來,要讓父母知道,孩子是愛他們的。
  我還看到過一個讓人很感動的兒女盡孝的小故事。有一幫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個人說,我在外面時間這麼長,我要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告訴他們一聲。然後,他撥了一遍號碼,停了一下掛斷,又撥了一遍號碼,拿著聽筒等著,接著跟他父母說話。
  他的朋友們很奇怪,問,撥第一遍佔線啊?他說沒有。朋友問,那為什麼要撥兩遍呢?
  這個人淡淡地說,我爸爸媽媽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他們只要聽見電話就覺得是我的,每次都是不顧一切往前沖,恨不得撲在電話機上。我媽因為這樣就經常被桌子腿絆了。後來我就跟他們說好,我會經常打電話,但前提是你們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撥通電話就響兩三聲,然後掛上,你們慢慢走到電話機邊等著,過一會兒我一定還會打過來的。
  這個故事,說實在話,是比較少見的兒女孝敬父母的故事。朋友們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對兒女的愛,大家可能隨口說出一大把,但是兒女有如此之心對父母的,往往少見。其實,我倒真希望這樣的故事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家裡,發生在我們身邊。
  翻翻《論語》,有那麼多關於「孝」的說法,說到最後,我覺得有一句話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記住的,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
  我們為人兒女者,可以在心裡問一句,我們父母的生日是哪天,他們今年多大了?不見得每個人都能說得很準確。但是,做父母的要是想,我孩子哪天生日,多大了,沒有幾個人想不清楚。
  我們有時候覺得,老人不像孩子愛過生日,孩子過生日都是成長,他高興,而自己的生日老人有時候忘了就忘了,淡了就淡了,他覺得自己長一歲也沒有什麼好。
  對我們兒女來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不知,知道以後,那就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父母高壽,得享天年,做兒女的現在還有機會孝敬他們;但懼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歲,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陪在父母身邊盡孝呢?我們還能夠有多少心愿真正來得及完成呢?
  可以說,父母之年在我們的心裡可能永遠是懼大於喜的,因為我們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給的太多。所以,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至深的悲愴叫做「子欲養而親不待」。如果真是到了那一天的話,我們就是捶胸頓足,涕泗滂沱,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時候少頂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就來得及啊,但是一切都過去了,來不及了。
  只要父母還在,就是兒女的福分。天下兒女心,就是在這個時刻,想一想父母之年,以及在有限的歲月中,我們還來得及做什麼,那麼一切都有可能。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天下兒女心,我們都記住這一句話吧。也許從今天開始,我們的父母就快樂了,我們自己的心就得到安慰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11 | 只看該作者
智慧之道
《論語》裡面,自始至終充滿著智慧。
  智慧是洋溢在字裡行間的東西,它不見得就是拎出來的一句兩句的警句,更多的時候它是一種思維的方式。
  真正的智慧有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面對人心,你擁有什麼樣的判斷力。
  我們今天該如何獲得大智慧,而不是小聰明?
  《論語》裡面,自始至終充滿著智慧。
  智慧是洋溢在字裡行間的東西,它不見得就是拎出來的一句兩句的警句,更多的時候它是一種思維的方式。
  《論語》總是用最樸素的話去點明那個至高的真理。
  樊遲在問老師什麼是「知」(智)的時候,老師就說了兩個字,叫做「知人」(《論語•顏淵》)。也就是說,如果你懂得天體物理,懂得生物化學,或許你都不是擁有大智慧,你只是擁有了知識;真正的智慧有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面對人心,你擁有什麼樣的判斷力。
  在一個充滿迷茫的世界里,真正深沉的智慧就是我們能夠沉靜下來,面對每一個人以及他背後的歷史,能夠順著他心靈上每一條隱秘的紋路走進他內心深處的那些歡喜和憂傷,那些心靈的願望。
  學生再問老師,知人以後要做什麼呢?看來樊遲還是不能理解老師的意思。
  老師又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論語•顏淵》)就是這樣十個字,說明我們知人以後要幹什麼。「舉直」,是把那些正直的、有才能的、善良的、符合社會核心價值的人,提拔上來,給他們一個好的空間。「措」是把他們安置在一個位置上。放在哪兒呢?放在「枉」者的上面。「枉」就是那些不正直的、不那麼高尚的人。
  也就是說,讓賢達的、善良的人,讓這些符合核心價值的人,在那些不怎麼善良的、有一己之私的人之上。這是一個標準。
  「能使枉者直」,這個標準更溫暖。也就是說,人性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我們不能說某一個人他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大善人,也不能說某一個人他自始至終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歹毒小人。其實,人性中的各種元素在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溫度,不同的環境中,或善或惡,在一定的環境作用下都會有所釋放。
  什麼叫做「能使枉者直」呢?就是說,一個人他也許表現出來的不是那麼高尚,也許他在做法上有一些促狹,甚至有一些卑鄙,但是你跟他在一起的時候,當你了解人心的時候,你有沒有一種力量,讓一個不那麼高尚的人,也就是心思可能有很多彎彎繞的人,讓他起碼在跟你合作的這一段時間裡表現得正直坦蕩一點?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這就叫「能使枉者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12 | 只看該作者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人生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憑運氣抓了一手好牌,而在於你抓了一手壞牌,但是你能把它打好。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於你僥倖一路走來遇到的全是君子,而在於你遇到有些不能成為君子的人,當然不一定就是小人,能不能因為從跟你的交往中看到人性中的溫暖、善良,看到你對他的體諒、包容,而讓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現出來。為什麼要知人呢?孔子說,就是這樣一個目的。
  那麼,怎麼樣才能知人呢?孔子說,你看一個人,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論語•為政》)這話什麼意思呢?
  「視其所以」,從一開始你要看到他為什麼這麼做。看他做一件事不在於他在做什麼,而在於他的動機是什麼。
  中間「觀其所由」,你要看他做事的經過和他使用的方法又是什麼。
  最終是「察其所安」,一個人做一件事,什麼叫結束或者沒結束?不在於一件事情物理過程的終結,而在於他的心在這個結果上終於安頓了嗎?有些事情完了,但人心仍然不安,意猶未盡,他還要做;有些事情沒有完,但是有人可以說,雪夜訪戴,我乘興而來,興盡而返,我到了朋友門前,我可以不敲門就走,因為我的心已經安了。
  所以看一個人做事,不要看事情的發展過程,而要看他心理上的安頓。這就是給我們一個起點,「視其所以」,再給我們一個過程,「觀其所由」,最後給我們一個終點,「察其所安」,那麼就會「人焉哉」,人還往什麼地方去藏起來呢?「」,就是藏匿的意思。
  當你經過這樣一個過程的分析,你說這個人還怎麼能藏起自己的真實面目呢?這個人的心你弄明白了。
  孔子不光告訴你「知人」很重要,他還告訴你「知人」的方法,就是你不要在靜止的一點上考察一個人的言與行,不能斷章取義說誰說什麼話了,所以他是個什麼人,不僅要聽其言,還要觀其行,而觀其行不單在於一個結果,而在於一個動態的過程。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做的事情看起來大同小異,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一日三餐,娶妻生子,大家好像都差不多。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每個人的人生,其實是千差萬別。
  同樣是吃飯,有些人是為了充饑,有些人是為了美食;同樣是睡覺,有些人是為了休息,有些人是為了做夢。
  每一個人他的動機都不相同。
  你要從他的行為背後去追究到真正的原因。再說得進一步,你如何去觀察一個人呢?
  孔子告訴我們,你要去看一個人的過錯,因為每個人的過錯最終都是可以歸類的,叫做:「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論語•里仁》)「黨」,就是結黨營私的「黨」,在這裡指歸類,每個人的過錯都是可以歸進哪一類的人所犯的錯誤。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13 | 只看該作者
 孔子還有一句話,叫做: 「觀過,斯知仁矣。」(《論語•里仁》)你看一個人的過錯,就知道他是不是一個仁義的人。這就教給我們更進一步的方法,不僅要我們看每一件事的過程,還要去看看這個人的過錯何在。
  大家都知道托爾斯泰有句名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做的很多善事差不多都是相同的,對吧?比如,扶老攜幼,實行一些忠信之道,其實很多的社會基本價值是趨同的,但你去看,人的過錯卻千奇百怪,不一而足,在過錯里最見人心。
  人這一生,其路漫漫,孰能無過?真君子不是沒有過錯,而是能從他的過錯中洞察人心。有人是因為軟弱犯錯,有人是因為輕信犯錯,很多人的過錯是源自善良。
  我們以前說過,學生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告訴他,你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憲問》)。「以德報怨」不也是一種過錯嗎?
  有很多人都是由於內心過於慈悲、柔軟,而超出了底線,所以屢屢被傷害。這也是一種過錯。從這種過錯中,你或許能看出這個人心中一種深刻的善良。
  所以孔子說,「觀過」,你就可以知道他是不是一個仁義的人。這其實是一個看人的方法。這種觀點很有意思,它可以超越時間,適用於不同的時代。
  其實,人們面對過錯的時候,怎麼去觀察他們,有兩點很重要:第一點,就是犯錯之後的態度。用孔子學生子貢的話說,君子不是不犯錯,但君子之過如同日月之食,太陽和月亮都在天上,太陽再燦爛也有日食,月亮再皎潔也有月食。所以,「過也,人皆見之」,他錯就錯了,大家看得見,是明擺著的;「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改了之後他還好端端的,你還得仰望他。
  所以,君子「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錯就錯了,別怕改;「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錯了不改才叫過錯。這一點很重要,錯就錯了,馬上改。
  第二點,真正的君子還有一個特點,叫「不貳過」(《論語•雍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犯同樣的錯誤。人這一輩子是可以犯錯誤,但是犯錯誤也要有點品質,也要高級一點,我們不能屢屢犯同樣一個錯誤。
  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情景下可能有失誤,但是你要記住教訓,不要在同一個地方再次跌倒。
  觀察一個人的過錯,難道不比觀察一個人的成績要更深刻、更見人心嗎?
  通過這些知人的方法,最後你考察出來的,可能是跟客觀世界所呈現出來的面目完全不同的結果。
  有些人在遊藝場上玩兒,比如大家去學賽車,一個開得特別快的新手,他已經遙遙領先。你問他為什麼把車開成這樣,他可能說我一直追求速度,我覺得還不夠快。其實他已經是第一了。
  你看到慢慢吞吞一直在後頭的人,你問他開車為什麼這麼慢呢?這個人有可能告訴你,我覺得已經風馳電掣了,這是我生命中的極限速度,我從來沒有過這麼快的體驗。其實他已經是最慢的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14 | 只看該作者
 這說明了什麼呢?每一個人,他的此刻都帶著他以往的價值觀和以往的生活坐標,他能感覺得到的是跟他自己心理上的參照。心理上覺得最快的那個人有可能是客觀上比較慢的,心理上覺得還慢的人他在挑戰極限,客觀上他已經是最快的了。
  觀察一個人,是看其外在的現象,還是看他的內心,差別很大。孔子說,觀察一個人,要「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能夠獲得大智慧。
  我們想,獲得大智慧以後是為了幹什麼?
  大智慧的獲得,不是為了我們蜚短流長品評人物,是為了有用。也就是說,在這個世界上,知人之後應當知道如何用人。
  大家都知道子路。子路是一個勇敢過人但智謀稍稍欠缺的人,有一次他問他的老師:「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他說,老師,如果現在讓你帶兵打仗,你會選擇跟什麼人同行呢?可能子路想,老師你這樣一介儒生,帶兵打仗肯定要選擇很勇猛的人吧。
  結果,老師告訴他:「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什麼叫暴虎馮河?「暴虎」,指赤手空拳就敢搏擊老虎。「馮」就是憑藉的意思,讀如憑。「馮河」,指一條浩浩蕩蕩的大河在那裡,河上沒有橋,也沒有船,這個人隻身就敢去游大河。一個人敢這樣做還不說,還要拍著胸脯保證:死而無悔,我不怕,我的勇氣就足夠支撐我這麼去做,我用不著考慮後果。如果一個人在三軍陣前這樣來表態,孔子說,我反正不選擇跟他同行,我不用這樣的人。
  那麼,孔子會用什麼人?孔子也說了他自己的標準:「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臨事而懼啊,一事當前心裡得知道害怕。
  我們想一想,今天領導在下任務的時候,很可能面對兩種人:第一種人聽個大概馬上拍胸脯說,請領導放心,我二十四小時當四十二小時干,保證完成任務,我立下軍令狀,完不成拿我是問,都包在我身上了。第二種人在那兒聽啊聽啊,最後說,您說的這件事太大,您讓我回去再收集點數據,我好好考慮一個可行性方案,我盡量把它完成。這樣的兩種人,你會用誰?
  第一種人就是敢於暴虎馮河的人。第二種人就叫做臨事而懼,他是真知道害怕啊!
  我們從小到大,比如去參加一個特別重要的考試,去見一個你特別在乎的人,這個時候你心裡不會害怕嗎?一定是心裡有點打鼓的,因為你太在意了。那麼,一件事情交給你,你輕易就敢拍胸脯嗎?
  二十四小時它就是二十四小時,你連第二十五小時都擠不出來,你想把它當成四十二小時過那是不可能的。你說立下這個軍令狀,最後完不成也就那樣了,還能怎麼樣呢?
  在這個世界上,什麼都不怕的人是最讓別人害怕的。孔子說,一個人得有一點敬畏之心。一個責任擺在那裡,你要來擔當的時候,心裡總要問一問,是不是真正沉甸甸把它當回事?
  但是,懼怕也要有個分寸,你怕到打退堂鼓嗎?這個事兒真的不做了嗎?沒個分寸,怕到不做,也不行。
  所以還有后四個字,就是孔子說的,「好謀而成」。什麼叫「好謀而成」?就是我真把它當回事接下來了,然後好好地運用自己的智慧,一步一步去謀划,直至完成。孔子說,你問我用什麼人嗎?我就用這樣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15 | 只看該作者
 在今天這個時代,很多時候我們看到,表決心的人,拍胸脯的人,聲音都很大,我們還能夠考慮到他心裡真正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那點在乎嗎?我們能真正考慮一件事的可行性嗎?
  法國曾經出過一道智力測驗題,有獎徵答。測驗題說,如果盧浮宮不幸失火,這個時候你只能從裡面搶出一幅名畫,你將搶哪幅畫?
  大家紛紛來作答,絕大部分人都集中在《蒙娜麗莎》上,要搶肯定搶這幅畫。但是,這個大獎最後被法國當時的大作家凡爾納拿走了。凡爾納的答案是什麼呢?他說,我搶離安全出口最近的那幅畫。
  《蒙娜麗莎》在哪兒?去過盧浮宮的人都知道,它在二樓的一個大廳里,而且是一幅不大的畫。我們想想,要是真著火了,一片濃煙中,別人往外逃生,你逆著人流往二樓上跑,估計你還沒摸著《蒙娜麗莎》那幅畫就已經被燒死了。
  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怎麼辦?
  說起來很簡單,第一步是要找到安全出口,要讓自己能夠從火海中逃出來,第二步就是你能隨手搶哪幅畫就搶哪幅畫。這是大智慧啊!
  大智慧永遠不是只知拍著胸脯瞎保證,以為一個高昂的聲音就能夠代表自己的品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只是小聰明。
  在這個世界上,怎樣真正做到「知人」?
  我們是信任大智慧,還是信任小聰明呢?其實,大智慧跟小聰明的區別,有時候只是彰顯在一種態度上。
  我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故事:
  有一個身價億萬的富孀,特別惜命。她要招聘司機,條件是這個人的技術一定要好。她的管家給她千挑萬選,最後在全國挑出來三個司機。這三個人水平不相上下,技術都是絕對一流。
  管家定不下來,把三人帶到老太太面前說,你自己定吧。這個老太太問了他們仨同一個問題:如果我們現在出去,前面是懸崖,憑你的技術,能夠把車停在離懸崖多遠的地方?
  第一個司機馬上回答:我技術好,我能穩穩噹噹把車停在離懸崖一米遠的地方。
  第二個司機就說:我技術比他還好,我能停在離懸崖三十厘米的地方。
  第三個司機想了一會說:我大老遠一看見懸崖就停車,我不過去。
  結果,被老太太錄取的司機是第三個人。
  為什麼呢?答案就在三個人的態度上。
  前面兩個司機靠著技術逞強,難免不會出事。第三個司機知道什麼最重要,那就是安全,所以他不會把技術當作炫耀的資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15 | 只看該作者
這就是大智慧和小聰明之間的區別。
  我們想想,這個世界上有大智慧者畢竟只是少數啊,那麼有小聰明的人都不要用了?有小聰明的人就什麼都不幹了?
  就像大家翻完整部《論語》說,有君子之德的君子好是好,可小人也不少啊,我們是不是一定要遠離那些小人呢?
  真正的「知人」,是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地方,使大家各得其所。孔子就有這樣的說法,他說:「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每一個人都各有其位。
  真君子是什麼呢?按孔子經常說的標準,君子是「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也就是「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孔子認為,君子都是話不太多的人,不怎麼唱高調,所以他說:「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這個人不一定很善言辭,但是他內心非常剛毅、果敢、樸實,這種人可以大受,就是你給他一個大任務,讓他去擔當承受,那麼他會性命相舍給你完成。
  但是,這種人是不是就沒缺點呢?他也有弱點,「不可小知」,就是你別拿小聰明的事情去試探他。我們今天這個社會上有好多事情是需要小聰明的,比如說很多商務往來,有時候跟客戶溝通,需要那種伶牙俐齒的人,需要八面玲瓏,甚至還要阿諛奉承幾句,這些事都屬於小聰明,真君子肯定給你干砸了,他就做不了。
  但是怎麼辦呢?也有人會幹這個。孔子說,小人可小知而不可大受。也就是說,一些小人也能有用。小人他也有長處,也就是善於言辭,能逢迎,看人臉色啊。他能夠把剛才所說的一些事情做得很好,但你別認為他做好這些事就能給他大事做。真正擔當大事的人不能是這樣過於油滑、見風使舵的人,儘管他有小智,但不可大受。
  我們看,「知人」是為了什麼?知人就是為了用人。也就是說,知人以後你就能把他擺對地方。
  有一句諺語說得好:這個世界上沒有廢物,所謂廢物不過是擺錯了地方的財富。人也是一樣。你能說某一個人在某個崗位上一定是不稱職的嗎?關鍵是你把他擺在什麼樣的位置上。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由於應用的地方不同,一尺也有顯得短的時候,一寸也有顯得長的時候。那麼,如果將尺和寸應用在合適的地方,是不是剛好都能避開它們的短處而發揮它們的長處?
  我們也可以看到,不一定是我們大家認為最高尚、最有智力的人最適合干任何事情,誰也不能百事皆能。
  有一個實驗很有意思:都用廣口玻璃瓶,一個裡面放五隻蜜蜂,一個裡面放五隻蒼蠅,瓶底沖著光亮方向,瓶口朝著黑暗方向,在那裡放著,看它們做什麼選擇。
  蜜蜂的生活環境顯然比蒼蠅要好很多,它們合作釀蜜,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好像是有邏輯的認知,它們堅持認為出口一定是在光亮處。結果呢?五隻蜜蜂都撞死了,因為它們不停往瓶底上飛,飛不出去也要往那兒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16 | 只看該作者
 什麼叫無頭蒼蠅?瓶子里的蒼蠅就是。最後那五隻蒼蠅都活著飛出去了,因為它們不是非朝著光亮的方向飛不可。它們誤打誤撞,哪兒能出去就出去了。
  這個實驗說明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不能僅以自己的判斷來判定所有好的事情都一定得是哪個很高尚、很有智力的人才能完成。「知人」,從知道自己到了解他人,都要擺對位置才行。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智慧終究是要有用的,用在這個世界上去做什麼?那取決於我們自己。對此,孔子沒有一個很苛刻的、很單一的標準。
  孔子說,有些人經過一生的經驗修鍊而成中庸之道,這種人很好,你可以跟他交往。但是,如果你的朋友里沒有這樣的人,「不得中行而與之」,你沒有找見這樣的朋友怎麼辦呢?「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孔子說,那你就可以和「狂者」、「狷者」交朋友。
  什麼叫「狂者」?就是凡事特激進的人。什麼叫「狷者」?就是凡事很拘謹的人。為什麼孔子說你還可以和這兩種人交朋友呢?因為狂者有進取心,一意向前,而狷者有所不為,不肯幹壞事。
  這你就要看,你用朋友去補足你生活中的哪一方面。如果你是一個怯懦的人,你有幾個「狂者」的朋友,他們可以激勵你。如果你是一個莽撞的人,你有幾個「狷者」的朋友,他們可以告訴你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在我們看來,「狂者」、「狷者」顯然不如「中行者」。中庸之道是完美的,但生活中哪兒有那麼多完美啊?哪兒有那麼多已經準備好的朋友,準備好的崗位,一切都就著你的生命給你一路鮮花地擺好啊?
  真正的智慧,就是不管遇到什麼人,你都能夠看到他生命中的優點,跟自己形成互補,而你自己生命中的那些優點「能使枉者直」,能夠使那些原本不太好的人有所改變。可以說,這是大智慧。
  那麼,這樣的智慧由何而來呢?孔子還是教過我們一些方法的。他說,人的智慧是可以學來的。實際上,有好多人不學,只是在那兒一個勁地困惑,普通老百姓就是這樣。
  孔子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論語•述而》)他說,有那種自己沒有多少知識,沒有大智慧,卻憑空臆測的人,反正我不做這樣的事情。
  孔子接著說:「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他說,我無非就是多去聽,聽見好的我就跟著去學;我多去見,見到好的我就記下來。這樣,我就能夠不斷地長進了,儘管這樣的智慧是次一等的智慧。
  為什麼孔子說這是次一等的智慧?因為他認為人的智慧的得來,其實有四個等級。第一等叫「生而知之者」,生來就有智慧。第二等就是「學而知之者」,通過學習來了解智慧。第三等是「困而學之」的人,就是遭遇困惑了,有麻煩才臨時應急想學。最次一等就是「困而不學」,就是已經遭遇困境還不學,那你當然只能認命了。孔子通過多聽多見來學習,顯然是第二等人。
  這四個層次聽起來容易劃分,但是大家最容易質疑的就是第一個層次:誰是「生而知之者」,誰生來就裝著滿肚子的智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2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8-6 22:17 | 只看該作者
所謂「生而知之者」,是指那種悟性特別好的人。如果說「學而知之者」是看見了什麼就能夠舉一反一,而「生而知之者」就是憑著他的悟性可以舉一反三,很多事情他無師自通,可以聯繫起來想,這個層次就很高了。但是,這種人很難見到。孔子是博學的人,但他也不承認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只是「學而知之者」。
  今天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固然很重要,但是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智慧,比智慧更重要的是經驗。而且,在經驗裡面,悟性是最重要的一點。
  也就是說,怎樣提升我們的經驗,讓它能夠切實合用,能夠在我們的生命體系裡提供一種別人不能替代的智慧,這就要靠我們自己的悟性的醞釀和提高才行。要想達到這麼高的一個層次,怎麼辦?
  說起來也簡單,就是要把這個世界上的很多東西聯繫起來看。
  1979年12月,美國氣象學家洛侖茲在華盛頓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演講中提出一個著名的觀點:一隻蝴蝶在巴西振動翅膀,有可能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引來一場龍捲風。這就是後來大家所說的蝴蝶振翅效應。
  為什麼蝴蝶振翅能夠引起那麼遙遠的龍捲風呢?因為這個世界上的事物都息息相關,凡事之間都有著微妙的聯繫。如果看不到這些聯繫,那就是你的悟性不足。
  如果我們的悟性夠高,我們的經驗有時候就能夠教會我們找出最簡單的方法,讓一些複雜的問題迎刃而解。
  我記得建國初期有一個事迹介紹,很有意思。當時某研究所拿到一台蘇聯產機器,結構非常複雜。人們想要研究它,然而拆開機器后所有工程師都傻眼了。原來,機器裡面有將近一百根管子,盤根錯節,這一端有那麼多管子的入口,那一端有那麼多管子的出口,但中間管子跟管子是怎麼連接的,誰都不知道。
  大家一看,覺得不能接著拆了。所有的工程師對這台機器絞盡腦汁,但就是不知道它的結構。
  這時候,研究所一個看門的老人過來了,他只用了兩樣東西,就把這件事解決了。
  哪兩樣?一個是他自己手裡握著的大煙斗,另一個是他拿在手上隨時在傳達室小黑板上記事的粉筆。他過來后就吸足了一口煙,隨便找一根管子,吐進煙去,然後看見那邊有一根管子冒出煙來,他就在這頭寫了個「1」,在那頭也寫了個「1」。他又吸一大口煙,再朝一根管子吐進去,又一根管子冒出煙來,他在這頭寫上「2」,那頭寫上「2」。這樣做下去,最後他就把這些管子的對應關係都弄清楚了。
  老人解決了問題,憑的是什麼?當然不是學來的知識。其實,這是在經驗基礎上加上悟性才能夠產生的一個實用的方法。什麼是大智慧?這樣的悟性就是。
  知識是可能產生智慧的基礎,但知識未必直接導致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雖然從外在因素來說是可以學的,但內心必須要有自己的醞釀。那麼,什麼是自己內心的醞釀呢?
  我們先來看看孔子的境界。孔子能夠做到的境界非常難得,叫做「子絕四」,也就是他把四樣毛病在他這兒基本做到杜絕了。哪四樣呢?叫做:「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7 14: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