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千字文講記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5 07: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看到一篇《千字文〉講記,覺得不錯。就當成水灌到你們這裡。如果斑竹覺得不合適,就鎖了。
作者簡介:
劉宏毅(1955 ─ ),北京人,本業岐黃,曾懸壺十數載,喜中國文化,師承李錫堃老先生。1995年赴海外研習西方文化,先後獲管理學碩士、博士學位,對「文化與管理」、「中西文化比較」等課題有一定的研究。曾在澳洲、北京等地任管理諮詢顧問,現定居紐西蘭,從事傳統文化的推廣工作。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5 08:01 | 只看該作者

自 序

  我常將文化譬喻為「遺傳基因」。生物學上,是遺傳基因規定和保持著一個物種的穩定性;社會學上,則是文化傳統規定和保持著一個民族的穩定性。「轉基因食品」令人談虎色變,「轉基因的人」(拋棄自己文化的民族)也同樣可怕,因為誰也不知道這樣的民族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因此,保持我們的優良傳統、繼承我們的民族文化,已成為本世紀中國人的共識。
  海外華人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我講述《千字文》的最初動機不過是想概要地介紹一下中國的文化史,但是聽眾們的熱烈反應使我欲罷不能。繼《千字文》之後又講了《三字經》、《改造命運》、《文化與健康》等專題,大家似乎從中尋到了自己文化的根。我旅居海外,漂泊不定,案頭上可供查證的資料幾乎沒有。演講中只能憑藉昔年私塾李錫堃恩師時的記憶,以及讀書求學所得,信口講來,意在通俗,未及深入考證。因此,這幾次演講皆談不到有否學術價值,聊作普及宣傳可也。
  一個國家經濟落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與傳統的消亡。只要有文化在,國家亡了可以復國、民族衰了可以振興;如果文化亡了,這個民族就永遠沒有翻身之日了。中國文化在廢墟中有望再度崛起,目前國內各類「國學」現象又應運而生,但願這不是一哄而起的「文化運動」,因為我們現在需要的是「紮根」。這部講記,是根據講演錄音整理而成的。此次得以編綴為文,得到各方善心人士的大力協助,特別是我家人的鼓勵與資助,特此致以誠摯的謝意。講記中的謬誤之處,由我自己文負其責,敬請方家不吝斧正,以免我自誤誤人。
  劉宏毅
  二零零五年乙酉仲夏於北京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5 08:04 | 只看該作者

引 言

  《千字文》是我國最優秀的一篇訓蒙教材,用一千個漢字勾劃出一部完整的中國文化史的基本輪廓,代表了中國傳統教育啟蒙階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連貫,音韻諧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長詩,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識全書。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貞稱其為"絕妙文章",清代褚人獲稱讚其"局於有限之字而能條理貫穿,毫無舛錯,如舞霓裳於寸木,抽長緒於亂絲"。

  《千字文》全篇主題清晰,章句文理一脈相承,層層推進,語言優美,詞藻華麗,幾乎是句句引經,字字用典。這是其他幾篇也被公認為不錯的訓蒙讀物不能比的。所以歷代書法家都競相書寫,如智永、懷素、歐陽詢、趙佶、趙孟頫、文徵明等都有留傳至今的帖本。

    我們現代人如果沒有一個特殊的機緣,一生中能把《千字文》從頭到尾好好讀一遍的機會不是很多。現在無論在海外還是中國大陸, 能讀《千字文》的不是研究生也是學中文的本科生。但在民國建立之前,這是六歲孩子入蒙學就必讀的。現代人如果沒有文史功底,確實讀不懂。且不說弄清引經據典與用韻,只翻字典查生字一項,就足以讓人望而生畏,興趣全無了。有感於此,我笨鳥先飛,先求古尋論一番,作一塊引玉之磚。希望我們每一個海外華人都能籍此珍惜自己的文化,知道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哪些寶貝,不至於恥作中國人。開講以來大受歡迎,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聽了倍感親切,這倒是我們始料不及的。
  《千字文》既是用一千個字編成的韻文,我們這次開講就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講者解字說文,學者隨文入觀。講的人將字義、文義講明白,聽的人要隨著文句的展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觀去想。古文在理解上沒有標準答案,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義",完全看讀者的領悟力和想象能力。如果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學生的想象力就被扼殺了。人沒有想象力,就不可能有創造性思維,就沒有發明創造,這是一連串的因果關係。傳統教育的好處就在於處處給你留門,而不是老師越俎代庖,處處關門閉戶。"講不清,師之過;聽不明,學之惰"。如果真的能夠隨文入觀,我們這些吃膩了"洋教育"快餐的人,一定會發現古人的粗茶淡飯別有一番風味。五穀雜糧是養胃的,不會傷人,希望大家多吃。

  第一講
  《千字文》三個字是本文的篇名,說明這篇文章是由一千個漢字編排而成的。中國漢字發展到今天共有二萬餘個方塊字。記載殷商和商以前文化的甲骨文,經過考古學家、文字學家多年的整理,發現共有三千字。其中二千個是占卜專用字,日常應用的文字僅有一千個。商朝有600年的歷史,常用字只有一千個。當然,那時字少是一方面,但從另一方面告訴我們,如果你真正能夠駕馭一千個漢字,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中國自古就把語言和文字分開來,語言是語言,文字是文字,不用口語化的文字。因為古人發現語言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地域不同,時間不同,交流用的語言也不同,大概的規律是每30年一變。但是文字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永遠流傳下去。今天我們讀到這篇《千字文》,感覺中就像又回到南北朝時代一樣,與作者周興嗣對面而坐,聽他侃侃而談。一切都是那樣鮮活,栩栩如生。
  周興嗣,字思纂,生活在南朝宋、齊、梁、陳之中的蕭梁時期,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梁武帝時官拜員外散騎侍郎,武帝常命他做文章。六朝歷史上著名的《銅表銘》、《檄魏文》等文章,都是出自他的手筆。
    本文作於梁武帝大同年間,即公元535-543之間,距離現在有1400多年了。三國時期的書法家鍾繇曾寫過一篇《千字文》,但毀於西晉的動亂之中。王羲之又重新編綴過一篇,但文理音韻皆不佳。梁武帝為教育子侄,令周興嗣再次編撰。相傳武帝從王羲之所書的碑文中拓下一千個不同的字,然後把這一千張沒有秩序的紙片交給周興嗣,說:"卿家才思敏捷,為朕作一韻文可也"。周興嗣絞盡腦汁,只用了一夜的時間就編好了,但當他交文的時候,已經鬢髮霜白了。(故事見於《梁史》)
  他只能用武帝給出的一千個字編排文章,像小孩子玩拼圖,而且還要押韻,所以說"周興嗣次韻"次韻。次是編排次序,韻是按照韻部、韻腳,把它編排起來。因為是奉皇帝的旨意承辦的,因此前面加一個敕字,敕就是皇帝的昭命。
  員外散騎侍郎是他的官階,這是漢朝設的官職。南北朝時期距兩漢並不太久,仍然沿用漢的制度。散騎的原意是沒有很具體的事情做,只是散跟在皇帝身邊的顧問侍從。
  侍郎是當時政府部門"省"(以後稱"部、院")的最高領導,但明清兩代的侍郎為副職,部門的正職叫尚書。員外是正常編員以外加設的職位,因為皇帝有旨,特別在正常編製之外,再加一職。所以周興嗣這個侍郎就叫員外散騎侍郎。
  《千字文》全文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宇宙的誕生、開天闢地開始講起,講到日月星辰、氣象物候、地球上的自然資源,一直講到人類出現以後,中國太古和上古時期的歷史。最後以人類社會組織的出現和王道政治制度作為結尾。這部分內容既自成體系,又是下面三部分的奠基,非常重要。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5 08:08 | 只看該作者

第一部分。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這兩句話說的是開天闢地和宇宙的誕生。天地是怎樣形成的?宇宙形成以後的初期又是什麼樣子?都在這兩句話里,不要小看這八個字。這兩句話都是引經,都語出有典。
  "天地玄黃"一句出自於《易經》。《易經》里說"天玄地黃",這裡為了押韻改作"天地玄黃"這種不改動古人文字的引經,為明引。"宇宙洪荒"出自於《淮南子》與《太玄經》。《淮南子》里說"上下四方叫作宇,古往今來叫作宙"。作《太玄經》的是西漢的楊雄,他在《太玄經》里說過"洪荒之世"的話。兩部經的話合起來就是"宇宙洪荒",這種引經的方式叫暗引,所以這兩句話都是經典。
  如果僅僅從字面上看,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天的顏色是黑的,地的顏色是黃的。這不是無病呻吟嗎?能作為經典流傳幾千年嗎?那麼這兩句話的深層含義在哪裡呢?我只能試著解,大家來隨文入觀,看看能體會到哪裡。
  天地這兩個字在古漢語里有多重意思,包括的概念非常之多,我們熟悉的太空之天與地球之地只是其中之一。要想弄明白天地二字的含義,必須要讀《易經》。《易經》是五經之首,講的就是天地之道和陰陽之變的道理,中國的傳統文化,什麼《四書》、諸子百家,統統都是從《易經》這個根上發展出來的,學中國文化不讀《易經》是本末倒置。
  《易經》上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天地宇宙未生之前,是混沌狀態的,現代物理學稱為大爆炸以前的那個超密度無限塌縮的粒子,中國文化叫太極。150億年以前,這個超密度的粒子瞬間產生大爆炸,形成了現在的物質宇宙,其中有形的物質凝集成星體,就是地;無形的空間擴展開來形成了太空,就是天。《易經》說:輕清者上升為天,陰濁者下降為地。不是既形象又具體嗎?但這是物理的天地,物質世界的天地。在《易經》文化裡面屬於形而下的"器世間",也就是物質世界。形而上是非物質的道的世間,那不是我們現有的智力能夠討論的,所以孔子說:"六合之外存而不論"。"存"是承認它確實存在,"不論"是暫且不討論,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一說就吵架,何苦呢!
  對智慧高的人講真話,形而上是天,形而下是地。對智慧不夠的人只能說淺話:太空是天,地球是地。同樣都是天地兩個字,深人有深解,淺人有淺說,各得其所。   
  玄,在顏色上指的是深藍近於黑的顏色,叫玄。在意義上來說,指的是高遠、高深莫測,叫玄。肉眼可見的天的顏色是藍色的,怎麼說是黑色呢?藍色是水的顏色,是海洋的顏色,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線反上去,我們看到的天空就是藍色。但是現在的宇航員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恆星放射出點點微光,確實是黑色的,所以從顏色上說天玄是對的。此外天道高遠,像老子說的,形而上的天道的理體,玄之又玄,深不可測,是我們現有的智慧不能理解的。這是形而上的天道高深莫測,所以叫天玄。
  地黃也有兩重意思。我們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確切地說,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別是周代的文化 。上古時期,夏商周都在黃河流域立國、建都,中國的傳統文化,如果再縮小範圍,應該說是黃河流域的文化。黃河是母親河,從昆崙山(約古宗列盆地)發源,彙集於星宿海,過磯石山,經九曲十八彎,從西北高原流下來,同時帶下來黃土形成了衝擊性平原。那水的顏色是黃的、土的顏色也是黃的,農作物黍、稷都是黃的,所以說地黃。
  另一重的含義,宇宙中的天體,包括地球在內,都是大爆炸的產物,在初始狀態都是熾熱的物質。地球就將其溫度凝聚在地核的岩漿之內,並藉助太陽不斷地補充。有溫度才可能有生命現象,在色譜分析上,玄色是冷色,黃色是暖色。地黃也是讚歎溫暖的大地有長養和哺育作用,所以中國人又把大地尊稱為"母親"。
  天道高遠,地道深邃,黃也代表地道的深邃。迷信的人說:"人死了以後歸於黃泉,過了奈何橋就是黃泉道了"。話雖不可信,其意無非是指那個不為活人所知的另一個深邃的世界。
  可見,要弄明白"天地玄黃"四個字,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8-3-5 08:10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5 08:15 | 只看該作者

宇宙洪荒

  《淮南子》上說,上下四方叫作宇。上下四方又叫六合,所以宇是空間的概念。古往今來叫作宙,是歷史的承續,是時間的概念。宇宙一個說的是空間,一個說的是時間,代表了現代科學里"時空"的觀念。我們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詞,只是言物理的太空,只相當於古人所說的"宇",沒有宙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時間不是客觀存在,是人的主觀感覺。空間狀態的延續是時間,脫離開空間就沒有時間,空間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空間拓展了時間就隨著延長了,反過來,空間縮小了時間也就隨著縮短了。古人有"王質觀棋"的故事。晉朝的王質進山砍柴,看見松下有兩個童子在下棋,他就駐足觀了一盤棋。棋罷,斧子把兒已經爛了。回到家裡,同時代的人都過世了。可見空間不一樣,時間也不一樣。今天我們覺得時間不夠用,一天的時間比起我們小時候的一天,顯得很短。這很自然,因為空間縮短了。唐朝的玄奘去印度取經要走三年,現在坐飛機幾個小就到了,交通的便利縮小了空間,自然我們在時間的感覺上就縮短了。
  此外,時間與物體的運動速度有直接關係。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宇宙中的質量、能量和速度可以互相轉化。宇宙的速度極限是光速,即30萬公里/秒,當運動速度到達光速,時間就趨近於零。超過光速運動,時間就倒轉了,就是科幻片里描繪的"時光隧道"。到達這一步,人類才能說"進化"了,否則總是研究猴變人、人變猴的,一點新意都沒有。但問題是,零也是存在的一種形式,不是不存在。我們即使進入了時光隧道,也只是倒計時,還是沒有超越時空的束縛。《金剛經》和《老子》是東西方兩大聖人教給我們破時空的經典,早已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所謂"東方有聖人,西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古代的讀書人沒有不讀這兩部經的,今天我們把它當作宗教著作拒絕接受,這是我們現代人的福薄,享受不了。
  洪荒是指地球形成以後的早期狀態,是50億年以前(太陽系形成),那時地球的地殼很薄,溫度極高。造山運動引發了洪水,洪字的本義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說的。地球上的洪水至少鬧了三次,大禹治水的一次是最近的一次,大約在4000年以前。大禹平水患,定九州,這是人類史上出現的改造自然的最早的範例。
  荒的本義是草木的蒙昧,指代的是遠古時期,人類還沒有出現以前,離現在至少是500萬年,那時的地球上還處在混囤蒙昧的狀態中。中國自古就有盤古開天地的故事,說的是盤古氏開天地。在久遠前天地還未分開的時候,有一個人,他像胎兒一樣盤縮在像雞蛋殼一樣的天地裡面睡覺,一睡就是一萬八千年。誰也不知道他有多少歲了,所以叫他盤古。他睡醒了以後覺得又黑又悶,就把這個雞蛋殼一斧子劈成了兩半。輕者上升為天,濁者下降為地,為了固定住天地,他每天身高長一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地終於被固定住了,盤古也化作了天地的一部分。這雖是個神話故事,但與宇宙大爆炸說有一點神似。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6
NYLASH 發表於 2008-3-5 13:1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chico 的帖子

chico 我不但不鎖, 而且給你加精, 你總可以繼續了吧 呵呵.  歡迎常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5 23:4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 NYLASH 的帖子

謝謝 有空就給來灌點水。你這個地方不錯,祥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6 02:44 | 只看該作者

日月盈仄

  談到日月星象就進入了中國傳統天文學的領域。中國的天文學不同於西方天文學,有自己獨特的一套,是中國傳統科技的一部分。日月是最容易觀察的,同時也是與地球關係最密切的兩個星體。因為,其一日月離我們距離近。月亮距地球38萬公里,太陽距地球1.5億公里;其二我們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陽表面直徑一樣大。中國人將日叫做太陽,把月叫做太陰,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個行星,就叫做七曜,或七政。
  七曜,就是七顆光明閃耀的星球。日語裡面從星期一數到星期天,他們還再稱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這七星。
  盈指的是盈滿,這是針對月亮來說的;仄的意思是傾斜,是針對太陽說的。月亮十五是滿月叫盈,又叫望,望者日月相望也。每個月的陰曆十五,夕陽還沒落山,滿月已經升起來了。一日一月、一白一黃相對而望,蔚為瑰麗。每個月的初一,沒有月光的月體叫朔,每個月的最後一天也沒有月光,那叫晦。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來了,開始是C形,像鐮刀一樣,叫新月。到了初八,是反著的D形,這叫上弦。十五是滿月,再到D形,是下弦,最後到一線殘月,然後就是晦。這是當月球與太陽處於同一直線的時候,二者的視表面積重合,月體完全遮住了太陽,看不見月光了。
  仄指的是日西斜,太陽每天都東升西落,正午的時候位置最高,一過午時就叫仄。中國自己的天文學裡面講究黃道、白道和赤道,這是最基本的天體運行的軌道。
  中國人出門做事,喜歡挑個黃道吉日。那什麼是黃道呢? 黃道是太陽圍繞地球運轉一圈所形成的軌跡。有人一聽就跳起來了,胡說!不科學。太陽怎麽會圍繞地球轉呢?是地球圍繞太陽轉。我們說這要看基點在哪裡,如果以地球為基點,以太陽為參照物,在地球上觀察太陽的運動,確實是太陽圍繞地球轉。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來,晚上從西方落下去,我們看到的現象就是日升日落。我們換一種說法,說成:在地球上觀察太陽運動所形成的視運動的軌道就叫黃道。隨你怎麼說都是一回事。
  黃道一個周天360度,分成十二個等份,叫做黃道12次或12宮。從子到亥,一宮30度,每月走一宮,十二宮走完,太陽轉了一個周天。
  什麼叫白道呢?白道是在地球上觀察月亮圍繞地球轉一圈所形成的軌道,叫白道。地球赤道是在南北極之間,畫一條假象的平行線,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北半球兩部分。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以此為標記,天球上才有對應的九州分野。
  月亮盈虧變化的一個周期,就是中國最早使用的太陰曆,太陰指的月亮。根據月光的盈虧變化來記載時間的長短,就是太陰曆,簡稱陰曆。夏商周三代各自有各自的曆法,我們現在用的是夏曆,也就是夏朝的太陰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6 02:48 | 只看該作者

辰宿列張

  這一句話,語出《淮南子》。《淮南子》一書是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門客共同著作的。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曾孫,漢厲王劉長之子。《淮南子》中有一句: "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可見《千字文》的作者周興嗣,對五經和諸子百家讀得爛熟,可以信手拈來。
  廣義的辰是星體的總稱,俗稱星辰。狹義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屬於現代天文學的大熊星座,可以用來辨方向、定季節。辰又指太陽所行黃道十二宮(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宮。
  廣義的宿指的是星宿。星和宿有什麽區別呢?單顆的稱星,一顆以上的一團星、一組星,就叫宿。我們看看天上的星,基本上都是星座、星團,一疙瘩一塊的,根本數不出有多少個,只能叫一宿,一個星宿。中國天文學最鼎盛的時代是隋唐時期,那時的星域分區,把視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牆,就是把星域分成三進的大院套。然後再按東西南北,象切西瓜一樣把星域分成四塊,每一塊選擇七組星辰,每組都是恆星。所謂恆星就是不動的星,向太陽一樣,今天是這樣,明天是這樣,一萬年還是這樣,永遠不變,便於觀察,便於比較。每一方有七組星宿,四七二十八,加起來是二十八組,就是二十八宿。  
  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星座是一個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雙魚座等等。西方天文學本有48個星座,以後希臘人又加上40個,總共88星座,都是根據西方神話傳說的人物、動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射手座、水平座、金牛座等等,和我們中國的不一樣。
  按中國古人的說法: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實際上,是把28宿連起來以後,看它的形狀像這四種動物。比如東方蒼龍,一共有七組星, "角亢氐房心尾箕",把它們用線連起來,活象一隻回首收翹、奔騰不已的龍。龍宿居東,在季為春,升發溫和,我們是東方龍的傳人,龍的子孫,永遠不要忘記我們中國人的發祥地。
  南方朱雀七組星宿,"井鬼柳星張翼軫",好像一隻展翅的孔雀。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連起來的形狀像只張口的老虎。北方玄武,"鬥牛女虛危室壁"分成兩組,一組象個蛇,另一組象個龜。
  古人從小就對星宿非常熟悉,行文寫詩,信手拈來。如蘇軾的《前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鬥牛是北方玄武的兩宿,月亮運行到鬥牛之間,表示時值中夜了。現代科技發展了,我們對天文反而一竅不通了,中國的孩子參加國際組織的夏令營,居然不會在夜晚用星辰辨別方向,外國人很覺奇怪。
  列是排列,陳擺開來的意思;張是張布,展開掛起來的意思。兩句話聯起來,字面意思就是:
  太陽升起來,又落下去。月亮滿了又缺,缺了又滿。
  星辰閃爍張布,列滿了星空。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10
NYLASH 發表於 2008-3-6 04:33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hico 於 2008-3-5 23:48 發表
謝謝 有空就給來灌點水。你這個地方不錯,祥和


和氣生財嘛, 生點水也蠻好.  大家一起學習學習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6 07:25 | 只看該作者

二十八宿

"角亢氐房心尾箕","井鬼柳星張翼軫","奎婁胃昴畢觜參",,"鬥牛女虛危室壁"。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6 07:29 | 只看該作者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寒暑說的是氣候的變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前一句是引經,雖然簡簡單單四個字,但出自《易經》。《易經》里說:"寒來則暑往,暑往則寒來,寒暑想推,而成歲焉"。秋收冬藏是省略句,全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氣候與物候歷來就是農本國家的大事,游牧民族就無所謂了,不太重視。氣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溫度、濕度和光照時間;物候則關心生物消長的節律性,偏重在生物與自然的關係。
  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的,一年之中有距太陽最近的近日點(1.4億公里),距離最遠的遠日點(1.6億公里),造成四季日照時間的長短不一樣;地球的地軸又是歪的,自轉起來造成各地區日照強度不均衡,這就產生了寒暑的變化。
  天文學中所以引出28宿的概念,就是要以黃道內的28宿為坐標,研究五大行星再加上日月地球,八個天體之間的關係。28宿雖然都是恆星,但離我們至少都有40萬億公里(4.3光年),正因為它們光色暗淡,又恆定不動,所以便於作為背景和坐標,來觀察五星和日月的運動。
  如果七曜中的兩個或三個星體出現沖、留、合的變化,即運轉角度、排列、與距離的不同,會對地球產生引力上的改變,形成不同的氣象。月球質量輕、自轉速度快,引力小,不能單獨靠引力調集雨雲。其他幾個星體,可以利用其引力調集雨雲,造成地球上的暴雨。通常兩星或多星夾角的合力矢線所指的地球方向會有暴雨,夾角內地區的雲被吸走了,會出現乾旱。因此古代的天官,多用五星、七曜的變化來預報氣象的變化。
  如何確定旱澇發生的地區呢? 這就要提到天文學上九州分野的概念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九州的說法。帝嚳高辛氏始建九州,舜帝時增至12州,大禹治水以後又確定為九州,並鑄了九鼎,以永定九州。九州就是兗冀青徐,楊荊豫梁雍。每一州對應著天上星域的一個分區,叫做九州分野。多星夾角的矢力線所指的分野,地球上對應的九州就會有旱澇冰雹等災害,或火山地震等災變。後世由此分支發展出占星術,那是另外一回事,與傳統科技不相干。
  水星用來定四季,因為水星的公轉周期為88天,接近一個季度的天數,水星在天上轉一圈的時間剛好是一個季度。因為它是太陽系的內行星,永遠在太陽的左右擺動,所以很好觀察。北斗星也是用來定四季的,這到本文的最後一部分,"璇璣旋斡"一句時再詳談。
  金星是用來定時的,確定時間用的。金星又叫太白星,黃昏以後在西方看到它時叫長庚星,黎明之前在東方看到它時叫啟明星,表示天就要亮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6 23:32 | 只看該作者

閏余成歲

  "閏余成歲"這句話,語出《尚書•堯典》,有曰:"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中國文化裡面發達最早、最系統的就是天文學,中國天文學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領先於世界的,是我國傳統科技的一部分。為什麼中國天文學發達呢?因為中國是以農業立本、以農為主的國家,務農的根本是不誤農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時,不能胡來。所以中國歷代都有司天監,有"天官",專門觀測天文氣象的變化,以此作為行政施治的根據,所以把日月五星合稱為"七政"。
  國家、朝廷(政府)就要負責制定律歷,計算出二十四節氣的準確時間,來指導人們務農。中國的天文歷立法,歷來是太陰和太陽合參 ,以太陰記月,太陽記年。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是以公元記年的太陽曆,是根據太陽周天360度,運行365天制定的曆法,簡稱陽曆。中國很早就有太陽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夢溪筆談》里就有詳細論述,但沒有正式頒布使用,因為太陽曆與月律(月亮的節奏、節律)不符。月球質量輕、自轉速度快,繞地軌道是橢圓。月亮盈虧朔晦,一個周期近地點時是30天,遠地點時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點。這樣,一年加起來是354天,按照太陽曆算是365天,中間差了11天,這就叫閏余。閏的意思是多餘,門裡王為閏,家裡養個王肥吃肥喝的,不是多餘是什麼?所以莊子說:"帝王者,聖人之餘事也"。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來就差了33天,多出一個月。這樣曆法與物候節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後,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麽辦呢?只能每三年,加多一個月出來,這樣加出的這個月叫閏月,加閏月那年就叫閏年。平年是十二個月,閏年就是十三個月。多出的這個月加在哪呢?加在有節沒氣的那個月。24節氣中有12節、12氣,平分到每個月是一節、一氣。如立春是正月節,雨水是正月氣。陰曆的月律與年律有日差,轉三年以後就有一個月有節沒氣,因此設閏就加在這個月。所以讀歷史,有時侯閏八月,有時候閏十二月,不一樣。三年一閏只消化了30天,還多三天呢。五年閏兩回,天數又不夠,後來發現十九年閏七次最合適。
  陽曆也同樣設閏,陽曆365天為一個自然年,但一個回歸年(歲)是365天又5小時48分46秒,多出的5個多小時,四年就累計到24小時了,多出一天,必須設閏將其消化掉。因此,陽曆每四年一閏,將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這樣平年的二月28天,閏年的二月29天。
  "閏余成歲"的"歲"與"年"是兩個概念。年表示從今年的正月初一到來年正月初一的這一段時間,為自然年。歲表示從今年的某一節氣到明年的同一節氣的一段時間,為回歸年。
  歲的本義是歲星,歲星就是木星,木星運行的軌跡叫太歲。用歲星紀年是我國天文曆法的另外一種。木星(歲星)12年繞天一周,每年行30度,為一個歲次。用之記載歷史事件,就記為:歲在某某。太陽曆紀年,歲星曆記歲,這樣年歲相符,就是"閏余成歲"。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6 23:34 | 只看該作者

律呂調陽

  閏的問題解決了,曆法和四季在理論上總算能對上了,但是歷與四季氣候、與實際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個節氣,是不是能夠配在一起呢?這就要用律呂來校正、調整了。什麼叫律呂呢?律呂是用來協調陰陽、校定音律的一種設備,現代音樂上叫定音管。
  中國古代在音樂上有五音,宮商角徵羽,這是五個全音,再加上兩個半音,一個是4,一個是7,一共七個音。這七音是一個八度的自然音階,沒有音高,也就是沒有定調。怎麼辦?就要用律呂來給它定調,律呂就是定調用的律管和呂管。
  黃帝時代的伶倫,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長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為九是陽的極數。然後按長短次序將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邊齊,下邊長短不一,像切大蔥一樣,留斜茬,然後插到土裡面。竹管是空的,裡面灌滿用葦子膜燒成的灰。這種飛灰最輕,叫暇莩。把這些管埋在西北的陰山,拿布幔子遮蔽起來,外面築室,絕對吹不到一點風,用它來候地氣,因為地下的陰陽二氣隨時都在變化。
  到了冬至的時候,一陽生。陽氣一生,第一根九寸長、叫黃鐘的管子裡面的灰,自己就飛出來了,同時發出一種"嗡"的聲音。這種聲音就叫黃鐘,這個時間就是子,節氣就是冬至。用這種聲音來定調相當於現代音樂的C調;同時可以定時間,來調物候的變化,所以叫做"律呂調陽"。
  十二根管分成六陰、六陽兩組。六根單數的屬陽,叫六律;六根偶數的屬陰,叫六呂。 六律第一個是黃鐘,六呂的第一個叫大呂, 所以音樂里有黃鐘、大呂之說。
  如果再往下說,律呂之數用三分損益法,就是"先三分減一,后三分加一"。比如:黃鐘的管長九寸,其數為九。先進三,就是九的三倍(三次方)得數為729,再減一倍,得數是364.5(729÷2 =364.5)。這就是陰曆年加閏以後的天數,用律歷對應節氣勘定出來的調整數,與太陽曆的365隻差半天。對務農來講,半天的誤差馬馬虎虎地可以接受。再深入下去討論就要看《漢書•律歷制》,就不是我們在這裡三言五語能說明白的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8 08:25 | 只看該作者

雲騰致雨,露結為霜。

  這兩句說明雲雨霜露自然現象的形成。傳統科技認為,"地氣上升為雲,天氣下降為雨"。霜和露是同質的東西,只是露是液體的,霜是固體的。我們的地球,白天太陽出來以後吸熱,晚上日落以後再散熱。地氣是熱的,它往上散的時候,由於地表溫度逐漸降低,水蒸氣遇冷變成露水。夜晚氣溫進一步降低,它就結成霜了,特別是到了白露、霜降節氣的時候,完全變為白霜。
  "露結為霜"這一句話出自《易經》,《易經•坤卦》里有:"履霜堅冰至,陰始凝也"的話。履霜,踩到霜了,你就要想到凍冰的時候快來了。陰始凝也,陰氣開始凝結了。這是告訴我們,看到霜,就要想到冰;看到一件事情的因,就要想到它應有的結果,不想要惡果,就不要造惡因。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8 08:33 | 只看該作者

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這兩句述說中國的物產,黃金和玉石都是非常珍貴、非常稀有的天然物產。黃金是百金之首,眾金之王,現代科技證明它的抗氧化作用很強,可以長久保存不變色、不變質、不生鏽,自古以來都用黃金做流通的貨幣。古人認為,黃金可以驅邪避凶,故此多用黃金做佩戴的首飾。中國最有名的沙金產地在麗水,就是雲南的麗江。當地的土人都在江邊篩沙瀝金,麗江因為出金沙,所以自古就被稱為金沙江。
  玉石也是很珍貴的物產,相傳玉是山石千百年來受了日精月華而變化的,所以有"觀祥雲知山有美玉"的說法。好的玉石叫暖玉,拿在手裡感覺很溫暖,不像普通的石頭,冰涼邦硬。古人非常珍視玉,《禮記•玉藻篇》說:"古之君子必佩玉"。據說玉可以代主受過、保身平安,一旦有什麼意外事故發生,身上所佩戴的玉先破碎,所以"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昆岡是西北的昆崙山,在中國的西北邊陲,今天的甘肅一帶,是中國的第一大山。昆崙山分為三面八支,其中的一面在上古時代的中國境內,也是黃河的發源之地。昆崙山以出產美玉而聞名,是古代中國采玉的主要礦脈,同時它又是傳說中神仙所居之地,王母娘娘的洞府據傳就在西崑崙之上。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8 08:34 | 只看該作者

劍號巨闕,珠稱夜光。

  這兩句讚歎世間的兩樣珍寶:寶劍和珍珠。
  寶劍裡面最有名的是巨闕劍。戰國時期,越國有一位著名的鑄劍大師叫歐冶子,他平生鑄了五把最有名的寶劍,其中三把是長劍,兩把是短劍。長劍的頭一把就是巨闕劍,第二把叫純鉤劍、第三把叫湛盧劍。兩把短劍就是莫邪劍和魚腸劍,三長兩短五把劍全都鋒利無比。歷史上有專諸刺王僚的故事,說的是劍客專諸,受吳公子光收買,要刺殺吳王僚。僚王愛吃烤魚,專諸就假扮廚師,手托魚盤,魚肚子里就暗藏利刃,趁機刺殺了僚王。那把鋒利的短劍就被後人稱作魚藏劍,三長兩短則成了意外災禍的代名詞。
  珍珠裡面最著名的是夜光珠,但也只是傳說,沒有人親眼見過。真正的夜光珠據說能將十步左右的暗室,照得如同白晝一般,相當於現在的電燈泡,沒有100瓦也差不太多。歷史上有個大軍閥孫殿英盜墓,在慈禧太后的墓里挖出一顆夜光珠,怕被治罪殺頭,就託人送給將介石了。這種夜光珠,屬於寶石一類的棱面晶體礦物,可以反光但不能發光。真正的夜光珠不是礦物質,而是傳說中鱗甲類動物多年修鍊而成的寶物,是他們的命根子。
  中國古代,有一本專門講神神怪怪故事的書,叫《搜神記》,裡面有一個隋侯珠的故事。漢朝有一個在隋地被封為侯的貴族,代表國家出使他邦。隋侯在路上看到一條受傷的蛇,在沙地里翻滾,馬上要死了。他趕快用水把蛇救活,並將蛇帶到有水草的地方放生了。一年以後的一個晚上,隋侯做夢見到蛇來報答他,送他一顆夜明珠。夢醒一看,枕邊果然有一顆明珠,照得滿室通明。
  龍天生就有一顆小珠,慢慢地越養越大,所以有獅滾球、龍戲珠的故事。蛇修鍊成了有珠,蟹修鍊好了有珠,大魚精也有珠,不是有成語"魚目混珠"嗎?龍,我們沒見過。
  蛇、螃蟹、魚,等不到成精就都讓我們這些人精吃得差不多絕了。現在能看見的只有蛤蚌含藏的珍珠。蛤蚌的珠含有熒光物質,經燈光照射后才有熒光,持續時間很短,不能自動發光。
  《淮南子》上有"蛤蟹含珠,與月盛衰"的故事。"蛤蚌育珠",要在月圓之夜,皓月高懸,海面上風平浪靜。這時,蛤蚌的貝殼打開了,對著月亮,開合收放,吸收月華之光,那顆珠 ,慢慢地越養越大。"犀牛望星"的故事也是一樣的。犀牛到了月朗星曦的晚上,把它的獨角對著北極星,來吸收星精月華。所以,犀角與珍珠都是中藥裡面最寒涼的,因為它們吸收的是北極星和月亮的精華。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2 08:13 | 只看該作者

果珍李奈,菜重芥姜。

  上面說到了自然的礦產和物產,下面又說到植物了。水果裡面的珍品是李子和柰子;蔬菜裡面最重要的是芥菜和姜。李子和柰子屬於同科植物,都能夠"和脾胃,補中焦",不過柰子比李子的品種還要好,價錢也還要貴。柰子比李子個兒大一點,也是紫顏色,樣子有點像桃,俗稱"桃李",但不是桃樹和李樹嫁接的品種。
  芥菜和姜都是味辛,能開竅、解毒,都能排除人體的邪氣。《神農本草經》說:"芥味辛,除腎邪,利九竅,明耳目";"姜味辛,通神明,去臭氣"。二者都是蔬菜中解毒調味的珍品,所以說"菜重芥姜"。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2 08:17 | 只看該作者

海咸河淡,鱗潛羽翔。

  這兩句很好理解,海水是鹹的,河水是淡的。長鱗的動物在水裡潛行,長羽毛的動物在天上飛翔。我們不說"長鱗的魚在水裡游,長羽毛的鳥在天上飛"。因為 "潛"是水下行的意思,長鱗甲在水中潛行的動物種類太多了,且不說龍,海龜、玳瑁一類的鱗甲動物也屬於鱗潛,只理解成魚就太狹隘了。同樣,長羽毛能在天上飛的,也不僅僅是鳥。野鴨子、天鵝、白鶴都能飛,有一天我們能長了翅膀像天使一樣,我們也屬於"羽翔"一類的了。學佛的最高境界叫"圓寂",修道的最高境界叫"羽化",現代生物學叫"返祖"現象,又長毛了嘛,總之是返璞歸真,回歸生命的起點了。  (山人按:"羽化登仙"指人修道成仙后能飛升,"羽化"比喻人象鳥一樣能飛。飛禽長「羽」,走獸長「毛」。現代有的人長毛,稱之為"返祖現象",與古代所稱的"羽化"有所不同。)
  截止到此的這一部分文字,把開天闢地,日月星辰、氣象物候,天文曆法、自然物產、包括礦物、植物、動物,統統說盡了。然後開始將人類的遠古史和中國的太古史、上古史侃侃道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8-3-12 08:18 | 只看該作者

龍師火帝,鳥官人皇。

  龍師是伏羲氏,他是中國太古時代的三皇之首,他一出場就代表了三皇:伏羲氏、神農氏和黃帝。火帝是發明鑽木取火的燧人氏,他是人類文明的奠基人。有了火,人類才告別了黑暗,進入了光明的文明時代,所以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火帝。
 
 鳥官是中國太古五帝的頭一位,少昊氏,代表了少昊、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人皇是人皇氏,代表了遠古史上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

  講中國古代史,先要明白幾個時間段:宋元明清時期屬於近古,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中古,夏商周秦漢時期是上古,三皇五帝時期是太古,伏羲氏以前就屬於遠古了。中國遠古史的奠基就是盤古開天地。現代科學證明:地球是在50億年以前形成的,生物是在40億年以前出現的,人類是500萬年以前出現的,所以我們的老祖先盤古氏距今至少有500 萬年的歷史了。
  盤古氏下來就是天地人三皇,這個時期太久遠太古老了,沒有文字只有傳說,所以太古史不可考證。《鑒略妥注》是兒童讀的歷史課本,裡面唱道:乾坤初開張,天地人三皇,天皇十二子,地皇十一郎。人皇九兄弟,萬八壽最長。人皇時代人的壽命最長,有一萬八千歲。那時的人是穴居,住地窖、山洞,即潮濕又不安全,經常遭到野獸的襲擊,於是在樹上搭窩蓋屋,吃水果、戴樹葉,就進入有巢氏時代。接著學會了鑽木取火,進入燧人氏,也就是"火帝"的時代了。
  火帝下來是龍師伏羲氏,伏羲也寫作"伏犧",就是制伏野獸的意思,這個時期就是歷史學家說的"狩獵階段"。伏羲氏姓風,號太昊,這個時候黃河裡面出來了一個長著馬頭、龍身的怪獸。它身上的毛帶卷卷的,有斑點和花紋,伏羲氏見到以後受到了啟發,劃出八卦的符號,又根據龍馬身上的花紋發明了漁網,人類文明進入了漁獵時代。因為伏羲氏見到了龍馬,於是用龍來給百官命名,如有青龍官、赤龍官、黃龍官等等,因此把伏羲氏叫做龍師,在位115年。
  人類學會使用火以後,文明階段就開始了。這個時期的冠軍就是神農氏,神農氏姓姜,號炎帝,他自稱是太陽神、火德王,兩個火字為炎,所以神農氏也是"火帝"。神農氏選五穀、嘗百草,教民稼穡,在位140年。他是農業的始祖、又是醫藥之王,藥王廟供奉的藥王就是神農氏。也有供藥王孫思邈的,但孫思邈是唐朝的大醫藥學家,比神農氏晚得太多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23: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