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神秘消失的古國 (續)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3: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神秘消失的古國(續)
 作者:月明日
http://blog.sina.com.cn/yuemingri
 
  
  
  前言
  
  
  誕生與消逝,這是人類社會的兩大主題。人類之所以有別於其他動物,其中一個特點就是不斷地催生新事物,同時也不斷去追尋消逝的歷史。
  中國神話中,鳳凰是一個將誕生與消逝結合在了一起的神獸——在自己的灰燼中,鳳凰獲得新生。
  與其說「鳳凰涅磐」是神話,還不如說那正是人類社會的真實寫照。就像在中國,過去的幾千年中,曾經存在著不知多少古國。它們先後消逝,然後,在它們的廢墟上,新的國家誕生。歷史的車輪碾過,當所有古國化為塵埃,在這片廢墟之上,華夏民族破而後立,開創了今日之中國。
  華夏民族,炎黃子孫,這不是一個狹隘的稱呼。觀那些失落了的古國的歷史,我們才會真切地感受到,今天中華大地上的56個民族,都可稱為是華夏民族,炎黃子孫。我們已經血脈相連,不可分割,這從那些零落的古國歷史中能夠找到證明。
  歷史是門奇怪的學問。這門學問似乎並不關係到我們的生活,但是,幾乎每個人都有了解歷史的願望。這就是人類的天性——越是消逝了的,人越想弄清真相。我們想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就像十幾年前的電視劇《小龍人》中的小龍人那樣,相仿設法也要解開有關自己的一切謎團。我們之所以要了解那些失落了的古國的歷史,也正是源於這個天性。
  在前一本書中,我們為讀者介紹了18個已經失落的古國。在歷史上,那18個古國都是赫赫有名的。在這一本書中,我們同樣介紹了18個失落的古國,這些古國卻大多是籍籍無名的。不管是赫赫有名還是籍籍無名,這些古國都與今天的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用「蝴蝶效應」的理論來講,沒有這些古國,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我們。所以說,任何一個曾經存在與中華大地上的古國,對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重要意義。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越是不為人知的歷史,越有巨大的價值。當我們知道嫘祖來自於西陵國的時候,就知道黃帝與嫘祖的結合併非偶然;當我們知道徐國是東夷集團執牛耳者時,才知道徐姓的起源;當我們了解了庸國滅亡的那一幕時,才知道「庸人自擾」的來歷;當我們解讀了巴國神話時,才看到神女與性背後可能隱藏的歷史真相……
  當然,因為多是籍籍無名且已經失落了的古國,要了解其歷史就成了更加困難的事。很少有人有遍覽群書的機會,也很少有人有上下求索、反覆查證的時間。在歷代史書上,對一些古國的記載可能只有幾句話,甚至全無記載。
  為了給讀者提供一個更全面地了解歷史的機會,編者竭盡全力尋找這些古國的歷史,並將其奉獻給讀者。雖然不能完全還原這些古國的風貌,但我們仍可以從歷史的碎片中「管中窺豹」。編者當然希望將神秘消失的古國的一切詳細地介紹給讀者。然而,史海鉤沉並不簡單,許多遺憾已經發生,我們只能在碎片中推測全局。
  也正是由於史料的支離破碎以及編者的才疏學淺,雖然經過精心求證,但本書仍難免有漏誤出現。如讀者發現漏誤,還望不吝賜教。
   昔日的文明已成昨日黃花,古國的遺跡已經殘缺不全。現在,就讓我們沏一杯香茗,在茶香中翻開那段被遺忘的歷史吧。
  目錄
  第一章 嫘祖的娘家——西陵國
  華夏文明的另一條根
  西陵走出華夏第一后
  西陵國大事記
  第二章 天下徐姓從此出——徐國
  維繫千年的徐國
  傳說中的英雄,歷史上的暴君
  仁義失國的徐偃王
  傳承萬代的徐姓
  徐國大事記
  第三章 開啟中國古史寶藏的鑰匙——庸國
  庸國,中華文明的源頭?
  盛極一時的庸國
  獨特的庸國文化的特色
  躲進桃花源,庸人不自擾
  庸國大事記
  第四章 巴人的樂土——巴國
  天府之地尋三巴
  巴人,你來自何方
  解讀巴文化
  凄美的神女傳說
  巴國大事記
  第五章 若隱若現的歷史——奄國
  淹城與奄國
  慘遭分屍的奄國公主
  奄國大事記
  第六章 「不知有漢」的國度——滇國
  呼之欲出的滇國
  神秘獨特的滇文化
  揭秘滇國血祭
  滇國大事記
  第七章 在歷史的縫隙中尋找它的痕迹——邛都
  邛都與傳奇
  大石墓與它的迷
  邛都國大事記
  第八章 西域的天堂——焉耆國
  隱藏在「七格星明屋」背後的焉耆國
  西域神駒焉耆馬
  「高大宏偉之城」中埋藏著什麼
  焉耆國大事記
  第九章 安西重鎮——疏勒國
  絲路樞紐,西域佛國
  耿恭守疏勒
  生死相依,班超坐鎮疏勒守西域
  身在西域心在漢,疏勒一心與中原攜手
  王子與牧羊女的愛情
  疏勒國大事記
  第十章 荒台廢址幾春秋——車師國
  交河城址尋車師
  西漢五爭,車師國離匈附漢
  車師國大事記
  第十一章 西傳東漸的媒介——康居國
  來自康居的胡旋女
  康居在夾縫中生存
  華嚴之祖,康居法藏
  康居國大事記
  第十二章 割據嶺南近百年——南越國
  第一個以廣州為都城的國家
  南越王宮趙佗城,繁花玉樹轉頭空
  無人可解的南越國之謎
  珍寶的墳墓——南越王墓
  南越國大事記
  第十三章 越國一脈——閩越國
  勾踐的後人開創閩越國
  豐富多彩的閩越文化
  閩越人傳承幾千年的奇特習俗
  閩越國大事記
  第十四章 合縱連橫巧周旋——吐谷渾汗國
  吐谷渾遠走他鄉自成一派
  與中原為敵導致覆滅
  弘化公主墓,偶然啟開歷史的神秘之門
  被盜賊威脅著的絲路最後處女地
  吐谷渾汗國大事記
  第十五章 雲南的王者——南詔國
  葉迦獨避禍遠走,竟成南詔王之祖
  南詔國的遷都與定都
  三敗大唐,南詔雖小不容小視
  南詔國大事記
  第十六章 雪域高原上的傳奇——吐蕃國
  生命禁區里誕生古老王國
  文成公主與她的神秘生活
  金城公主與那些說不清滋味的傳說
  擒小勃律,奪邊疆,唐與吐蕃鬥智斗勇
  致力擴張,吐蕃戰績不俗
  四面樹敵,吐蕃終於自食其果
  吐蕃國大事記
  第十七章 雄踞高原的青藏王國——古格國
  「古格銀眼」與王朝遺址
  繼吐蕃國而起的高原政權
  一夜之間神秘失蹤
  古格國大事記
  第十八章 立馬吳山志未酬——金國
  聯宋滅遼,完顏女真建立大金國
  女真人的鐵騎踏碎漢家河山
  荒淫殘暴的海陵王成為歷史的笑柄
  岳飛之死與宋金之間的故事
  歷史的一次輪迴
  金國大事記
  後記

[ 本帖最後由 Blue Ivy 於 2008-2-3 19:01 編輯 ]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3:36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章 嫘祖的娘家——西陵國
  
   
  
   西陵國,一個傳說中的古老國度。許多人並不知道它的存在。以炎黃子孫自稱的我們,應該了解它的過去,因為,它也是華夏民族血脈的一個源頭。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3:36 | 只看該作者
華夏文明的另一條根
  
  
  
  西陵國,作為本書開篇第一古國,是當之無愧的。
  許多人並不知道西陵國的存在,這並不奇怪。這個古國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只存在於史書的記載中。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8226;五帝本紀》中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li)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史記#8226;五帝本紀#8226;正義》解釋說:「西陵,國名也。」這兩處史料結合到一起,就是說,住在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西北)的黃帝娶了西陵國王之女為妻。也就是說,我們最尊敬的祖先黃帝的妻子嫘祖,原本是西陵國人。我們都相信黃帝確有其人,也相信嫘祖確有其人,因此,這個西陵國就既有可能確實存在。
  那麼,這個西陵國在哪裡呢?據專家學者考證,四川綿陽市鹽亭縣就是當年西陵國的所在。
  鹽亭縣始因為與產鹽的鹽井比鄰而得名。近現代,人們在鹽亭發現了大量的出土蠶桑文物、化石、嫘祖文化遺跡、唐代《嫘祖聖地》碑,還發現了許多關於嫘祖發現天蟲、養蠶制絲的傳說。人們因此相信,鹽亭縣應該就是當年嫘祖的出生地,也是西陵國的所在。在鹽亭縣城南60公里還有一座嫘祖山,上面有個嫘祖穴,據說是嫘祖出生地。上個世紀末,人們又在當地祖家灣古墓群中發現兩幅石刻 ,分別是《軒轅酋長禮天祈年圖》和《蚩尤風后歸墟扶桑值夜圖》。如今,鹽亭每個與絲織有關的地名都有一個嫘祖蠶桑織業的故事在流傳,老百姓仍保留有每年祭祀嫘祖的民俗。
  當然,鹽亭只是西陵國管轄境內的一個區域。西陵國的勢力範圍到底有多大,詳細數據無從考證,今人也只能做一下猜測。鹽亭境內有一條河叫做潺水,上古時稱西陵河。當時生活在附近的上古各小部落,就是沿西陵河建起了西陵諸侯國,選後來出生了嫘祖的部落的領袖為酋長,其勢力大約北達今天四川的梓潼、劍閣、昭化、廣元,西至四川的三台、中江、廣漢,南抵四川的射洪、蓬溪,東止四川的閬中、南部、儀隴、巴中。
  西陵國是上古巴蜀地域里的一個非同一般的古老王國。人們曾經在西陵國境內發掘出過高60厘米的青銅跪俑,其年代比三星堆更古遠。還有一座上古界碑,上面刻有50多行類似文字的符號,與西安半坡彩陶刻劃符號相似,是屬於公元前四五千年前的文化遺存,就時間來計算,比兩河文明、埃及文明時期的文字古遠得多。
  那麼,西陵國人為什麼在這裡聚集、定居呢?這與鹽亭一帶的地理條件是由密切關係的。
   巴蜀之地自古被稱為「天府之國」,有著非常適合居住的環境條件,境內有山、有水、有丘陵,屬亞熱帶氣候,四季溫差不大,特別適合各類植物和農作物生長。鹽亭一代為長江開口之地,處荊山之西南,巫山以東,方圓數百里。當地人的種類,按照被廣泛認同的人類起源學說,應該是從非洲抵達中國南方的晚期智人的後裔,與中原地區生活的原始人類在開始時接觸不多,但生理特徵應該沒有太大區別。他們以地名做族名,吃有一個個小部落聯合在一起,就好像炎帝、黃帝先後領導的部落聯盟一樣。當時,長江尚未疏導,四川西陵一帶游水患嚴重,洪水動輒淹沒數月乃至經年,氏族群落不可沿江而居,只有鹽亭一帶利於人類居住。鹽亭附近有做雷丘(即雷公山),在那裡曾經居住者西陵國部落聯盟中的雷氏部落。這支部落以狩獵種植為生,兼營養蠶繅織,也徐這個雷氏部落就是西陵國的統治者所在的部落,而嫘祖的名字也可能與雷氏部落的「雷」字有關。
   在黃帝世代到來后,西陵國因嫘祖與黃帝聯姻而與中原統一,應該也經歷了一個相當繁榮的時期。
   在前一本書中,我們曾經介紹過神秘的古蜀國。古蜀國是在西陵國之後若干年出現在四川盆地的,它與西陵國也徐存在著一種神秘的關係。是不是正是西陵國人創建了古蜀國?或者西陵國被建立古蜀國的部落滅亡了?西陵國人是在古蜀國的統治下生存下來,還是遭到驅逐甚至被全部消滅?歷史沒有告訴我們謎底,沒有人知道正確答案。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4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3:38 | 只看該作者
 西陵走出華夏第一后
  
  嫘祖,民間又叫「蠶母娘娘」。她是黃帝的妻子,是遠古神州大地的第一夫人。她與黃帝生有兩個兒子:玄囂和昌意。據《史記》記載,夏、商、周三世帝王,春秋十二諸侯以及戰國七雄的祖先,均來源於於黃帝與嫘祖的血系,跟他們一脈相承。
  大約4500年前,黃帝到成都平原迎娶了嫘祖。黃帝是炎帝之後的中國共主。他本是有熊國的君主,稱軒轅氏,活動在今天的河南、山西一帶;嫘祖則是西陵國國王的女兒。黃帝為何千里迢迢從中原跑到遠在西南的成都平原迎娶嫘祖?或許,這跟古蜀人先進的文明有關——嫘祖嫁給黃帝后,她把先進的蠶桑文明帶到了中原地區,中原文明的進程由此發生改變。
  黃帝迎娶嫘祖的故事在《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中都可以找到記載,不過卻都是一些隻言片語,民間傳說則要具體生動一些。
  傳說,水土豐茂的成都平原上,西陵國國王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兒。她每天不辭勞累,外出採摘野果,附近的野果采完了,便跋山涉水到遠處去採摘。可沒過多久,遠處的野果也采完了。姑娘一想到族中的老幼要挨餓,不由失聲痛哭起來。
  玉帝聽見了,很感動,就把天庭中的罪仙「馬頭娘」打下凡間,變成吃桑葉吐絲的蠶。蠶把桑樹上的桑果送到姑娘的嘴邊,姑娘吃了,覺得又酸又甜,就采了許多帶回去給族人吃。到了夏天,蠶開始吐絲做繭。姑娘看到蠶絲既有韌性,又很輕巧,便編成衣服給族人穿。蠶絲織成的衣服熱天涼爽、冬天溫暖,穿著很是愜意。受到啟發,姑娘將蠶捉回家餵養,逐漸掌握了養蠶的技巧和繅絲織綢的技藝,並將這些記述教給族人,西陵國的子民從此不用再穿樹皮、獸皮,而是穿上了美麗輕巧的絲綢。人們因此稱國王的女兒為「嫘祖」。
  嫘祖發明養蠶織絲的消息很快傳遍了神州大地,東邊的夷人、南邊的越人全都來到西陵國,向嫘祖求婚,不過都遭到婉拒。最後,黃帝也來西陵國求婚。兩人一見傾心,結為秦晉之好,黃帝便成了西陵國國王的女婿。
  跟黃帝完婚後,嫘祖可能還和黃帝在成都平原上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史記》說,他們的兩個兒子,大兒子玄囂生在「江水」邊,也就是現在的青衣江(今樂山一帶);二兒子昌意,生在「若水」邊,在今四川西部的雅壟江畔。
  嫘祖與黃帝的結合,並不是一場單純的婚禮,西陵國與黃帝部落,在婚姻關係的前提下,兩個大部落聯盟逐漸走在了一起。中原地區的黃帝部落,原本是不知蠶桑的,嫘祖把成都平原先進的養蠶繅絲技術帶到了中原,而這個時間,大抵也就是中原文明出現蠶桑的時間。從西陵國學到養蠶繅絲技術,從炎帝那裡學到耕作技術,黃帝部落逐漸強大起來,並逐漸向東遷徙,此時的黃帝部落,早已不是以前那個落後的游牧民族了。
  此時,中原地區並不安定,南方的九黎部落聯盟在首領蚩尤的帶領下向中原進攻。
  九黎部落是一個大聯盟,由不少部落聯合組成,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領,而其中最強大的部落首領就是九黎部落共同的首領,這就是「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傳說的來歷。他們原本和炎帝部落一樣,在今渭水流域一帶偏西南一點。炎帝神農氏傳到帝榆罔(wǎng)這一代,國勢逐漸衰弱,原來臣服的部落紛起爭奪,其中最強悍好鬥的,就是九黎族。由於和炎帝雜居,有的記載還說他們也是炎帝之後。
  九黎族的文化並不落後,據說他們是最早使用銅器的部落。當時,山洪暴發,銅礦順流而下,九黎族將這些銅礦收集起來,煉製青銅,製造鋒利的兵器。這個時候,還是新石器時期,其他部落的武器還是一些石刀和骨刀,九黎部落的戰鬥力對其他部落來說是驚人的,人們對九黎又恨又怕,以致後來把蚩尤描繪成一個可怕的怪物。
  面對九黎部落的進攻,炎帝部落傾全力抵禦。起初,炎帝採取和好政策,但九黎部落仍不罷休,到處征伐,其他部落怨聲載道,等炎帝醒悟過來時,九黎部落已經異常強大了。最終,兩大集團在今天河北一帶的涿鹿發生了「涿鹿之戰」,炎帝部落被打得落花流水,獲勝的蚩尤到處侵略兼并,整個中國群龍無首,一片混亂。戰敗的炎帝只好向黃帝求援助。
  此時,黃帝已經帶著嫘祖和兒子回到有熊國。通過這次西陵國之行,黃帝已經聯絡了一些長期遭蚩尤壓迫的部族,包括西陵國。這些部落的加盟,是黃帝戰勝蚩尤的前提。
  黃帝下定決心要誅滅蚩尤,但也不想走炎帝的覆轍。為了對付九黎部落的青銅兵器,他命人訓練猛獸,以用來作戰;此外,黃帝部落有一種厲害武器,就是弓箭。在冷兵器時代,弓箭絕對是一種可怕而又有效的武器。黃帝手下還有幾員大將,最著名的是風后和力牧。風后可能是伏羲氏的子孫,居住在海邊;力牧則可能是一個游牧民族。他們用兵如神,後來的兵法家都把他們奉為祖師。
  黃帝跟蚩尤的對決也是在涿鹿展開的,在此之前,傳說他們已經大戰了七十一場,卻依舊難分勝負。黃帝把蚩尤圍在涿鹿山上,圍了三年也沒有攻下來。
  黃帝打了多年的仗,總結了不少經驗,制定了一套兵法。有了兵法后,黃帝的軍隊進退有序,攻守有方,已經有王者之師的風範了。為鼓舞士氣,黃帝還令人將東海流波山上的怪獸「夔」(ku)捉回來,把它的皮剝下來做鼓;又派人將森林中的雷獸捉來,從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頭當鼓槌。一敲這面鼓,方圓500里都聽得到。響亮的鼓聲不但可以鼓舞士氣,還能聯絡遠處的士兵,傳遞戰爭消息。另外,為了在大霧的天氣中辨別方向,據說皇帝還發明了指南車。
  有了這些發明,黃帝自然添了幾分勝算,經過一番血戰,終於在涿鹿大敗蚩尤,結束了戰爭。
  戰勝蚩尤后,黃帝理所當然地代替炎帝,成為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以武力奪取了天下,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治理國家了。這個時候,嫘祖也充當起了賢內助的角色。她經常對自己的子民們說:「農桑才是國家的根本。」據說,她經常帶領婦女上山剝樹皮,織麻網,還把男人們獵獲的各種野獸的皮毛剝下來做衣服。很快,各部落的大小首領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徹底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
  嫘祖覺得,男女之間的婚嫁都應該遵循一定的風俗;為了部族的發展,所有人都應該尊敬老人、愛護小孩,有一定的禮制,於是,她就制定出這些風俗和禮制,整個中國人人相互禮讓,人們穿著得體,社會一片安定祥和。
  當時,不論是中原地區的部族,還是周邊的少數民族,沒有人不稱道嫘祖功勞的,都說她協助黃帝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嫘祖晚年隨黃帝到南方巡視途中,不幸辭世。臨死前,她想起了自己的故鄉,一定要讓自己的屍骨在故鄉鹽亭下葬,黃帝悲痛不已,將嫘祖安葬在鹽亭青龍山。
  嫘祖以發明絲帛而在西陵享有盛譽,與黃帝聯盟聯姻后,巡行天下,教人們養蠶,普及蠶桑絲綢文化,輔佐黃帝統一中原,奠立國基,更是功不可沒。她是當之無愧的華夏第一后,炎黃第一母。


西陵國大事記
  
  
  
  大約4500年前,黃帝到成都平原的西陵國迎娶了嫘祖。嫘祖將養蠶繅
  
  絲技術傳入中原。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5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3:39 | 只看該作者
第二章 天下徐姓從此出——徐國
  
  
  
  
  徐,是一個姓,也曾是一個國。在遙遠的上古時代,據說有位品行高潔的先賢帶領百姓開創了徐國。這個古國存續了1500餘年。在它毀滅后,一群後裔以國為姓,永世紀念昔日家國的輝煌。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6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3:39 | 只看該作者
 維繫千年的徐國
  
  
  
  徐,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個姓氏。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徐」這個姓氏起源於一個古老的國家——徐國。
  說起徐國,首先要說到大禹。大禹奉舜帝之命治理洪水,立下大功,得以繼承舜的帝位。在他治水的過程中,東夷族領袖伯益的支持是功不可沒的。正因為如此,大禹晚年也許是出於公心,也許是迫於輿論,準備禪位給伯益。可伯益淡於權位,主動讓位給禹的兒子啟,自己隱居於箕山之北。根據《史記#8226;夏本紀》的記載,禹一開始準備禪位給皋陶,但是皋陶早早就去世了,而後禹就準備禪位給伯益,但啟依靠武力奪位,建立了夏朝。
  啟子承父業,帶來中國歷史上一個重大改革,禪讓制變成了世襲制,「天下為公」的原始社會進入「父傳子,家天下」的奴隸社會。這不但改變了歷史,而且改變了伯益所代表的東夷族諸多部落的命運。
  大在公元前2170年(夏啟六年),為了永絕後患,夏啟將伯益殺掉了。為籠絡人心,夏啟一面以重禮安葬伯益,一面將伯益的次子若木封於徐(山東中部、南部,郯城一帶),這就是徐國的創始。
  夏朝期間,徐國國君大多賢明有為,徐國不斷發展。夏朝對徐國不敢大意,經常進行征伐,掠奪財富和人丁,以削弱徐國的實力。這就引起後來徐國國君后羿、寒浞與夏的鬥爭。到了商代,徐國受征伐的情況大大減少了,徐國人在這種相對比較安定的環境中刀耕火種,在黃海地區創造出了燦爛文化。
  到了商末,特別是周朝前期,徐國力量強盛起來,甚至超過以前任何一個時期。從周公旦開始,周成王、周康王幾代中,西周和徐的戰爭是最頻繁的。徐國參與了以武庚為首的商殷殘餘貴族的叛亂,抵制周公的東征。徐國的駒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黃河邊上,徐的後人為「先君駒王西討濟於河」而自豪。魯侯伯禽(周公旦的兒子)經常不斷地與徐國磨擦,《尚書#8226;費誓》載:魯與徐戎、淮夷有過激烈的戰爭,魯國受到威脅很大,以至一度不敢打開國都的東門。周朝統治者一直認為強盛的徐國是周朝統治的嚴重威脅,所以對徐國不放心,頻頻征伐。對此,《詩經》中多有記載。面對傾天下之力而來的周朝,徐國屢屢敗退,南遷到泗洪一帶。此時,徐國國君曾以諸侯國首領身份率兵西征,與周對峙。周穆王不敢與挾龐大軍隊而來的徐國交戰,承認徐君為諸侯的盟主。可以說,徐國是周王朝第一個名正言順的霸主,比春秋五霸的興起要早得多。
  西周的中後期,王位子傳到徐偃王手上,徐國在淮泗地區再度復興,正如史料記載:「徐偃王處江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徐國的復興引起西周擔心,於是命楚國舉兵討伐。徐偃王生性仁義,不忍心因為戰爭而讓徐、楚量規百姓受難,於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間)便棄國而走,定居到彭城武原縣東山(今邳州西北徐山)下,隨遷的百姓有數萬之多。徐偃王還曾經率領部分徐國人經海路南下,到達浙江寧波一帶。最終,徐偃王還是在追兵的壓迫下,懷抱美玉投海而死。
  由於徐偃王的仁義備受稱讚,周在擊敗徐偃王后,又被迫封徐偃王的次子寶宗為爵,置都彭城,繼續治理徐國,這便是今天的梁王城的由來。此時是在周共王(前922~前900)時期。
  春秋時,齊國等諸侯國割據稱霸,徐國再度南遷到淮南、江北蘇皖接壤的淮泗地區。那時,徐國已經國力弱小,民心比較鬆散,沒有多強的抵禦力量,夾在大國之間,小心翼翼生存。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夏,吳國派出使臣,責令徐國(今安徽泗縣)和鍾吾國交出領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燭庸。二國依仗有強楚撐腰,拒不從命,並私自放走二公子,讓他們去投奔楚國。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員隆重迎接二公子,並讓二公子在養地(今河南沈丘縣)暫時住。接著,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戍重修養城,把養城東北邊的城父、東南邊的胡田兩塊地方封給二公子,企圖利用二公子危害吳國。這正好給了吳王出兵的口實。同年冬,吳王夫差派孫武、伍子胥興師北渡淮河伐徐,放泗水水淹徐國。徐王章羽披散著發頭,臉上刺青,將自己捆綁起來,領著妻子跪在夫差面前,請求保留國土,夫差不準。章羽無奈之下帶著王室族人逃奔了楚國,徐國自此失去國號。
  夏啟6年封若木於徐之後,徐國經歷了夏、商、周三個朝代,共有44代君王,存世1500餘年。
  徐在西周為東夷集團中最大的國家,《韓非子》說他地域五百里。《詩經#8226;大雅#8226;常武》篇說「率彼淮浦,省此徐土」。目前,在浩浩茫茫的歷史文獻資料中,很少見到徐國的具體經營狀態,如經濟、生產方面的文字。但是我們從出土文物,特別是青銅器銘文考古中,可以獲得一些間接的東西。
  古代青銅器出土文物,主要從商朝中、後期開始,到西周達鼎盛期。青銅器的製作標誌著古代社會的生產和經濟的發展。現已出土的西周青銅器有大量的銘文,極其豐富的證實和彌補了傳統歷史文獻資料確切性及不足之處。西周金文中幾次提到伐淮夷「孚吉金」的記錄。「孚」相當於獲取和掠奪的意思,「 吉金」是優良的青銅器,徐戎是淮夷部族中最大的、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曾伯粟簋銘文載:「克逖淮夷,印燮繁湯(陽),金道錫行」,表明當時安徽繁陽以南的淮夷地區盛產銅和錫。《兮甲盤》銘記載西周關市之徵,對南淮夷和諸侯百姓的相應規定,銘文中說:「淮夷舊我帛晦(賄)人,毋敢不出帛、其積、其進人。」「敢不用令,則即刑戴伐」,就是說淮夷必須向周王朝交納吉金和財物,以及提供勞動力,否則就要討伐。僅在周穆王時代,就發現十五器和淮夷有關的戰爭記錄的銘文。《詩經#8226;魯頌#8226;泮水》寫魯僖公征服淮夷,建造泮宮宴慶群僚的情況,以「憬彼淮夷,來獻其琛。元龜象齒,大賂南金」為尾結之句。
  徐國的經濟非常發達,是西周王朝賦稅的主要提供地區,所以「征東夷」、「征東國」成為西周立國之後的主要戰事,這在西周早期的許多青銅器銘文上也都有歷史性的文字記載。徐國的經濟發展還可以從徐器銘文和徐姓家譜及雜史中得到一些印象。例如:紹興出土的「徐餚尹湯鼎」,「餚尹」是商朝、徐國、楚國設有管理祭祀的官員。《逸周書#8226;王會解》中有:「祝淮氏、榮氏」:「淮、榮二祝之氏也。」其中淮氏當系淮夷,居然當上了周王朝的巫祝,可見淮夷經濟的發達帶來文化的進步,不然,周王朝不可能把祭祀這一神聖的職務輕易地授給一個夷人。徐國是淮夷中代表性的國家,已經有十分明確的分工管理這方面的官員。
  《詩經#8226;魯頌#8226;炯》是歌頌魯國養馬眾多的篇章,相對來說淮夷地處江淮河網交錯,航運事業占著優勢。《英山徐氏宗譜》載:第三十八世祖先徐暢,「暢仕夢為司楫,主航運之事。周昭王南征,使暢操舟事之,行之漢澤,舟失其底,昭王死之,逸於南昌,報父仇也。」「司輯」是管理航運和船舶的官員,聯繫早先出版的《中文大辭典》「徐偃王」條下註:「穆王時徐子治國,仁義著聞,欲舟行上國,乃導溝陳蔡之間……」徐國居然想以航運的優勢開鑿運河,其國力可想而知。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7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3:46 | 只看該作者
 
  傳說中的英雄,歷史上的暴君
  
  
  許多人都知道「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
  傳說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堯帝時代的神人。當時,天帝有十個兒子,輪流作為太陽照耀人間。一天,因為疏於看管,十個太陽一起溜出來,同時出現在天空,大地被烤焦了,莊稼乾枯了,人們熱得喘不過氣來,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為天氣酷熱的緣故,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乾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裡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天帝被驚動了,非常生氣,命善於射箭的后羿到人間管教自己的兒子。后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袋白色的箭,和他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
  本來,天帝只是想讓后羿嚇唬嚇唬自己的兒子,誰知后羿看到人間的苦難,怒不可遏,張弓搭箭一支一支地向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九個,幸虧有人拉住后羿,最後一個太陽才得以保住性命。這最後一個太陽不敢再胡作非為,兢兢業業地做自己的本職工作。
  后羿為百姓立下大功,卻殺掉了天帝的九個兒子,加上基督后羿功勞的天神進讒言,天帝終於把后羿永遠貶斥到人間。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隱居在人間,靠打獵為生。
  后羿覺得對不起受他連累而謫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裡去求來幾顆長生不死之葯,好與嫦娥兩人在世間永遠恩愛地生活下去。這種靈藥,吃一顆可以長生不死,吃兩顆就可以重新飛上天庭。嫦娥過不慣人間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偷吃了全部的長生不死葯,結果飛得太遠,竟然飛到月亮里去了。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歷史上真的有后羿其人,並且這個后羿還是徐國國君,他的妻子也確實叫嫦娥。

  夏啟死後,他的兒子太康即位。太康是個十分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專愛打獵。有一次,太康帶著隨從到洛水南岸去打獵。他越打越起勁,去了一百天還沒有回家。
  那時,黃河下游的后羿做了徐國國君。他野心勃勃,想奪取夏王的權力。他看到太康出去打獵,覺得是個機會,就親自帶兵守住洛水北岸。等到太康帶著一大批獵得的野獸興高采烈地回來的時候,走到洛水邊,發現對岸全是后羿的軍隊,歸路被斷絕了。太康沒辦法,只好在洛水南面過著流亡生活。
  雖然逼得太康有國難投,有家難回,自己把持了夏朝大權,但后羿怕天下人反對,不敢自立為王,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當夏王,做傀儡,自己掌握實權。
  后羿開始還只是做仲康的助手。但仲康死得早。仲康一死,后羿更加肆無忌憚,乾脆把仲康的兒子相趕走,堂而皇之地奪了夏朝的王位。
  成為新一代夏王的后羿遠不是神話傳說中那樣英明神武又心地善良的人。他不僅窮奢極欲,想方設法壓榨百姓,還仗著射箭的本領和太康一樣四處打獵,把國家政事交給他的親信寒浞(音zhu)。寒浞也是個有野心的人。他瞞著后羿收買人心,到羽翼豐滿后,就趁后羿打獵歸來時派人把他殺了。
  寒浞殺了后羿,奪了王位,怕夏啟的子孫跟他爭奪,派人到處追殺仲康的兒子——相。相逃到哪裡,不多久,寒浞的追兵就會銜尾而至。後來,相終於被寒浞捉住殺掉了。那時,相的妻子正懷著身孕,在寒浞的追兵追殺之下,從牆洞里爬了出去,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為少康。
  少康長大后,為有仍氏部落看牲口。寒浞不知從哪裡得知相有個遺腹子還活著,立即發兵追討。少康得到寒浞派人追捕的消息,立即逃到舜的後代有虞氏那裡。
  少康從小在艱難的環境中長大,練了一身本領。他得到有虞氏的支持,在有虞氏那裡招兵買馬,組建了自己的軍隊,後來又得到忠於夏朝的大臣、部落的幫助,終於開始反攻寒浞。寒浞也不是一個有能力的統治者,很快就被少康打敗。少康終於將王位奪了回來。
  夏朝從太康到少康,中間經過大約一百年的混戰才恢復過來,歷史上稱作「少康中興」。
  寒浞被少康消滅了,可以徐國為首的東夷族跟夏朝之間的鬥爭還沒完。東夷族人有很多出名的射手,弓箭精良,射術高超。後來,少康的兒子帝杼(sh)即位后,發明了一種可以避箭的護身衣,叫做「甲」。憑藉這種防具,夏朝戰勝了夷族,徐國在夏朝期間的興盛時期結束了。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8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3:48 | 只看該作者
  仁義失國的徐偃王
  
  
  早在堯舜禹時代,少昊的後裔大業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賜大業的兒子伯益姓嬴,所以說,伯益的全名叫做嬴伯益。伯益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大廉,一個叫若木。其中,若木被夏啟封在「徐」國。夏朝時,徐國曾與夏朝對抗,到殷商春秋時期,徐國仍是一個較強大的諸侯國,與周以及其他諸侯國時有摩擦。後來,王位傳到徐偃王身上。
  徐偃王,名誕,全名嬴誕,生於周昭王三十六年。據歷史記載,徐偃王「生而胞不坼,以為不祥,棄諸水濱」。也就是說,他生下來時胞衣居然沒有破,像一個肉球,家人因此甚為厭惡,以為是不祥之物,因此把他拋棄了。這個經歷與哪吒有點相似。神話傳說中,哪吒出生時也是個肉球,很可能也是因為胞衣沒有破的緣故。
  有一位姓獨孤的老婆婆,養了一隻叫「鵠倉」的狗,總喜歡自己四處溜達找食吃,並且時常抓一些野雞、兔子帶回來給老婆婆。這隻狗發現了被拋棄的徐偃王,把他叼回家。老婆婆看到狗叼回一隻肉球,裡面還有東西在蠕動,十分奇怪,剖開一看,居然得到一個嬰孩,形容端正,哭聲宏亮,只是兩隻小手握得緊緊。老婆婆強掰開一看,嬰孩左右兩手上各有一團複雜紋理,像兩個字。後有人告訴老婆婆,這兩個字,一個是「偃」字,一個是「王」字。這個孩子長大后,就是徐偃王。《故徐國泗洪舊志》介紹,救偃王的那隻狗「鵠倉」死時,「頭生角而九尾,蓋黃龍也。葬之徐里,有壟存矣」,名為「龍墩」。現遺址位於泗洪縣陳干鄉境內。
  出生后的徐偃王,據《屍子》記載,「有筋而無骨」,大概是身體的柔韌度比較好,就像沒有骨頭一樣。他自幼極具冒險精神,「喜入深水而得怪魚,入深山而得怪獸。」在《荀子#8226;非相》中說:「徐偃王之狀,目可瞻馬。」意思是說,徐偃王的眼睛很大,可以與馬眼相比。而且地誌上也記載,「王生有異相,目不能視細,望遠乃見」。由此可見,徐偃王可能是一個遠視眼,還可能患有甲亢症。
  徐偃王17歲時,飽讀詩書,20歲時,不知如何與家族相認,繼承了徐國國君之位。繼位后的徐偃王在徐國大行仁政,而且是「弛甲弋,墜城池,修行仁義,被服慈漫,視物如傷,以懷諸候」。也就是說,他主動裁軍,不營建防禦設施,把省下來的軍事費用用於修建學校,改善民生,以仁義治理民眾,以誠信對待諸候。在他的治理下,徐國境內老有所養,幼有所教,成有所用,徐偃王得到民眾的擁戴。但是,當時是一個諸侯爭霸的亂世,徐偃王削弱軍事力量固然可以讓國家富強,但沒有軍事後盾保障的國家,越富強,越容易受到侵略。徐偃王不注重發展軍事力量,為自己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公元前996年(周穆王六年),徐偃王到洛陽朝見周天子。當時,東南有人作亂,周天子令徐偃王率領東方諸侯平定叛亂,同時賜封誕為伯。
  東方各諸候受周天子之令,又覺得誕之仁義,是一不錯的國君,所以「贄玉帛死生之物,朝於徐」,並且,有人提出擁戴徐偃王為王。徐偃王一時得意忘形,真的開始稱王。他是西周諸候國中第一個敢向周天子叫板稱王的諸候。
  徐偃王稱王之後,開始營建徐國國都,把國都擴大了幾倍。《地理志》記載,「故徐國,其城周十二里」,而周天子的王城也不過九里。國都建好后,偃王已經不滿足於做一個偏王。他有了「欲霸上國」的野心。
  後來,徐國人開挖水渠時,得到「朱弓銅矢,以為天瑞」,獻於偃王。弓矢是征伐之物。獲得征伐之物,在當時許多徐國人看來,是上天把天下的征伐之權授予偃王。當時只有周天子才有征伐的許可權,而這時的徐國,因偃王大修文德,人民安居樂業,年年五穀豐登,民眾,紛紛來歸,東方大小三十六國諸候自願割地獻徐,有一些諸候國甚至自願併入徐國聯邦。徐國一度從一個百里小國,變成地方數百里的中等諸候國。徐偃王也以為自已有了霸天下的資本。但他是想仁霸天下,或文霸天下。
  這時,西周天子周穆王正在做兩件事:一是派兵征西,討伐遊離在周朝邊境線上的少數民族犬戎族小有收穫;二是令工匠製作成八駿之車駕,然後帶著儀仗隊,乘寶馬香車,巡遊天下。當他遊歷到昆崙山時,碰到了西王母,與西王母天天「宴於瑤池,歌謳忘歸」。西王母是神話里專管天下災難的神仙。居崑崙之巔,與周天子相識后,演擇出人神之戀的神話。但據現代人考證,當時與周天子約會的西王母,不是什麼住在昆崙山上的神仙,而是西北地區的一位部落女酋長。她見到周天子寶馬香車,而隨從眾多,衣冠赫赫,也許反認為周天子是天上的什麼神仙,所以與周天子演擇一出差點 「傾城傾國」的戀情。
  正在昆崙山與西王母約會的周穆王,聽到徐偃王逾制建都的情況彙報,勃然大怒。他命造父駕自自已的專車回到國都,聯合楚國出兵擊徐。
  楚王接到周天子命令后,與臣下商議。有大臣說:「現在徐國附近有大小三十六國臣服於徐國,不討伐的話,楚國總有一天也要向徐國稱臣。」
  楚王心裡有些沒底,說:「徐偃王是個有道之君,多行仁義之舉,國人擁戴他,討伐徐國未必能成功啊。」
  大臣則認為:「現在楚國地方數千里,楚大徐小,楚國以強擊弱,猶如以石擊卵,能夠一舉成功;而徐偃王這個人,文德還沒有修到至高境界,卻鬆弛武備,國家會是一觸即亂。所以,楚國伐徐,必將勝利。」
  楚王聽了大臣的分析,深以為然,立即出兵伐徐。
  楚國出兵的消息傳到徐國。徐偃王嘆息說:「聖人不可殺人已呈已欲,君子不處危邦,楚患者,誕一人而已,我去,則刀兵可息。」所以,徐偃王宣布去國,走彭城,民眾自願隨之者數以萬人。居住之地是為徐地,徐州也因些得名。
  徐偃王棄城而走,楚國卻不肯放過,一路追殺。徐偃王無奈之下跳海自殺,臨終之前嘆息說:「吾賴於文德,不明武務,以至於此。」
  徐偃王死後,造父因為此次事件有功,被周穆王封於趙,成為後來趙國的祖先;徐偃王的兒子宗繼位為徐國國君。後來,徐國又傳了11代,為吳國所滅。
  到唐代,衢州人為徐偃王建廟時,請韓愈作碑記。韓愈作《衢州徐偃王廟碑》云:「徐與秦俱出伯翳,而秦處西偏,而秦以武勝,虎吞諸國為雄,諸國皆入秦為臣,秦無所利,上下相害,卒僨其國而沉其宗。徐得處地中,文德為治,及偃王誕當國,除刑爭末事,待四方以仁義。得朱弓銅失之瑞,穆王聞之,恐遂稱受命,令造父合楚伐之。徐不忍斗其民,故走死其國。偃王之後,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繼跡史書;而秦后,茲無聞家。非偏有厚,施仁與暴之報,自然異也。」秦以武失其國,徐以文失其國。韓愈為徐偃王作的碑傳,也是對徐偃王施仁義的肯定。
  清人《徐偃王志》中記載,徐偃王自黃河造舟入海,到達越地。最後定居在舟山群島上。現在舟山群島上還有許多徐偃王廟。據《寶慶四明志》記述,宋有曾經在舟山打撈出一尊無足實心銅鼎,證明是徐偃王遺物。另外,現在舟山群島上,至今尚有許多地名,是以「泗洲」兩字命名。如「泗礁山」,「泗洲塘」,「泗洲嶴」等,還有一些地方,供奉著泗洲大帝廟。而這裡的泗,就是指徐偃王故都。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9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3:56 | 只看該作者
 傳承萬代的徐姓
  
  
  徐姓在中國姓氏中並不少見。「徐」這個字作為名稱出現,比徐國更早。在大禹時代之前,可能就有徐這個地方了——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島時,其中就有徐州。還有人考證,大禹所劃分的九州,不是他首創,而是因襲舜劃分的十二州。這樣說來,「徐」這個名稱由來就更早了。
  甲骨文「余」字,有人考證就是「徐」字的原貌。從余到徐,經過許多變化,或加「土」旁,或加「木」旁,或加「水」 旁,或加「禾」 旁。這些變化,說明古徐國人是在水邊居住,已經有房屋、城池,懂得開墾土地、種植稻麥等。由此可見,「徐」的歷史非常悠久。
  徐姓是徐國人的後裔,這已經是不容置疑的了。不過,伯益的這一支子孫,很可能並沒有立刻「以國為氏」。他們的以徐為姓,應該是在公元前985年(周穆王十七年)以後。徐姓雖然有長達4200年的古老淵源,但中國人中真正出現徐姓的歷史差不多是3000年左右。
  徐姓與黃姓同源,都是東夷族部落首領伯益的後代。
  伯益,也稱大費、伯翳,傳說他精於畜牧和狩獵。伯益是黃帝軒轅氏的第八世孫,系出顓頊高陽氏,曾經為堯舜掌火,「裂山澤而焚,禽獸逃匿「,採用燒山政策,獵取逃匿的鳥獸,為當時解決了最迫切的民食問題,又曾助夏禹治水,所以虞舜就賜他姓嬴。夏禹受禪,曾以伯益為相,臨死前,又決定把帝位禪讓給他。可伯益看禹的兒子啟年輕而賢明,堅持讓賢,只在啟的守喪期間代攝了三年政事,等到喪滿,立刻遠走高飛,跑到箕山(在今河南省)之南隱居起來。夏啟即位后,感念伯益禪讓歸隱的高義,便把伯益的次子若木封在徐國,也就是現在安徽省泗縣以北的地方。從此,伯益的子孫就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生息。一直到西周初年,才因為國君徐偃王的「僭稱為王」,而被周穆王派來討伐的楚國所滅。
  徐國被滅以後,周穆王倒是沒有趕盡殺絕,又把徐偃王的兒子宗復封為徐子,當然,從王位變成子爵,徐國的地位是一落千丈了。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徐國的後裔,由於失國之痛或得不到妥善的安置等因素,便有人「以國為氏」,而姓了徐。
  不過,當時徐國後裔的以國為氏,並不是全面性的,只有一部份人開始以徐為姓。他們的全面「以國為氏」,應該是春秋時期徐國被吳國滅亡以後的事.根據史書的記載,徐國亡國時的徐子,是宗的第十一世孫章羽,他也就是徐堰王的第十二世孫,伯益的四十四世孫,黃帝的五十二世孫。
  曾經有人懷疑,古代的徐國,立國雖早,所擁有的地盤卻小,歷經夏、商二代,及周初,一直都局限於安徽的泗縣附近,泗縣隔武漢甚遠,徐國的後裔怎會跑到那裡去發展?
  塗偃王時,徐國最強盛,勢力曾經向北發展到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南方則直抵安徽中部和浙江東部。因此,江蘇省銅山縣的武原東山,由於徐偃王曾至其地,就被命名為徐山,浙江的定海,過去也曾有退堰王城的地名。在楚國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徐國人有一部分跑到南方定居,另求發展,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魯南蘇北一帶,在漢朝實行郡縣制度的時候,是屬於當時的東海郡。幾千年以來,徐姓家庭以「東海」表示自己的根源和來處。東海是漢朝初年便已出現的一個郡名,包括現在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以及山東省滋陽等縣以東至海之地,郡治在山東郯城縣西南。
  簡單地說,徐姓世系是這樣的:一世祖黃帝;二世祖昌意;三世祖顓頊高陽氏;四世祖為「八榿」之一的仲容;五世祖夷;六世祖武恆;七世祖伯辛;八世祖皋陶,號大業;九世祖伯益;十世祖若木,於夏初被封於徐國,這便是徐姓的始祖。此外,若木的兄長大廉是秦、趙等姓的始祖;其弟恩成則為江氏始祖。
  不過,伯益的後裔不僅僅只有以徐為姓的一支,據史記秦本紀的記載,伯益姓嬴,而分衍自嬴姓的姓氏,就總共有十四個,即:「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莒氏、郯氏、終黎氏(即鍾離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年、秦氏。然秦以後造父封趙城,為趙氏。」所以說,徐姓的「同源異姓」宗親是非常多的。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10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3:56 | 只看該作者
 徐國大事記
  
  
  大在公元前2170年(夏啟六年),夏啟殺伯益,將伯益次子若木封於徐,徐國就此誕生。
  太康時,徐國國君后羿逐太康,立仲康,仲康死後又自立為王,最終被親信寒浞殺死、篡權。后,仲康之子少康崛起,打敗東夷集團,奪回王位。
  公元前996年(周穆王六年),徐偃王率東方諸侯平亂有功,被周天子賜封為伯。
  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間)周穆王命楚國舉兵伐徐。徐偃王棄國逃走,最終被追兵壓迫,投海而死。周封徐偃王次子寶宗為爵,置都彭城,繼續治理徐國。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冬,吳國伐徐,水淹徐國。徐王章羽逃奔楚國,徐國自此失去國號。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11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3:56 | 只看該作者
第三章 開啟中國古史寶藏的鑰匙——庸國 (傳說中的「庸人自擾」……)
  
  
  
  庸人自擾、庸庸碌碌、平庸無為……庸,在今天已經成了一個含貶義的字,庸人,則是一群沒有才幹、沒有理想、沒有智慧的人的代稱。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上古時代,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個以「庸」為名的國家。庸國這個古國,在歷史上並不平庸。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12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3:58 | 只看該作者
 
  庸國,中華文明的源頭?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華夏文明是黃河流域誕生髮源的。因此,長江中上游地區春秋時期存在的幾個國家,就難以有詳實的資料。庸國就是這樣一個身處三峽地區、幾乎被遺忘的古國。
  古庸國歷史悠久,關於庸的起源,古往今來眾說紛紜。目前較流行的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是「容成氏」說。容成氏又有兩種解釋。一種稱之為「黃帝之臣」,《後漢書》說:「容成,黃帝之臣。」也有人說容成是古代諸皇之一。《莊子#8226;胠篋》中說:「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近些年出土的楚簡中,也發現了類似的記載。有人考證,容成氏就是庸國的先君,容成氏就是庸成氏,因為「容」與「庸」在上古是通用的。
  二是「祝融」說。祝融,有人說是上古三皇之一。《莊子》說,在神農之前有祝融氏。《禮》中也說:「伏羲、神農、祝融,三皇也。」又說:「祝者,屬也;融者,續也,言能延續三皇之道而行之,故祝融也。」祝融亦即古三皇之一燧人氏,因其發明鑽木取火,溫暖人間,故尊其為祝融。也有人說,祝融是黃帝的大臣。《通典》稱,祝融是黃帝六相之一,黃帝「得祝融而辨南方,得蚩尤而明元道,得太常而察地理,得蒼龍而辨別東方,得風而辨西方,得後土而辨北方,謂之六相。」還有人說,祝融是為帝嚳(k)管理火正的兩位大臣,即顓頊高陽之後卷章的兩個兒子重黎和吳回。據《史記#8226;楚世家》記載:「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工共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山海經》也說:「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yāo)生言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工共……洪水淘天,鯀(gǔn)竊帝之息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又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有學者認為,融與庸同音,庸即融演化而來,庸人就是祝融氏的後代,同是帝顓頊高陽的後裔。
  庸國究竟是容成氏所創,還是祝融氏後裔所創?祝融是遠古三皇之一祝融氏,還是帝嚳之臣重黎或吳回?從諸多文獻看,庸人應該是顓頊苗裔的分支,可究竟其國君的祖先是誰,恐怕是永遠也無法得知了。但不管庸的開國始祖是誰,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庸國的起源應在夏時或更早。庸國的都城上庸本身也表現出庸國的古老。為何叫上庸?庸有「城」的意思。上庸可以理解為上古之城,也可以理解為天子之城。《樂府詩集#8226;鼓吹曲辭一》有一首民間愛情詩歌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意思是:蒼天啊,我要與君相知相守,還要使這種相知永遠不絕不衰。這裡,「上」就是天的意思,「上庸」中的「上」字也很可能就有「天」、「天子」之意。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1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3:58 | 只看該作者
 早在遠古時代,江漢中西部地區就已經有人類活動,庸人的祖先或許就起源於這一地區。鄖(yn)縣猿人化石,女媧、舜等在庸地活動的歷史記載,就是一種證明。正是由於庸人千百年間世代在江漢中西部地區繁衍生息,才能締造出古老的庸人文化。
  在追溯庸國歷史時,不得不面對有關中國文明的起源問題。這一問題,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文明的起源問題。只要對黃河、長江這兩河流域文明的進程有個基本的了解,中國文明起源的問題就基本解決了。長江中游是長江流域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一個原始文化區域,有著相對獨立的文明化進程。隨著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的深入,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的研究有了很大進展,古庸國歷史也漸漸浮出水面。
  在長江中上游的古庸國一帶,當地的土家族和苗族世代流傳著伏羲女媧兄妹繁衍子孫、女媧造人補天的神話傳說。那裡的土家族和苗族,應該也是伏羲、女媧的一支。《淮南子》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洪荒時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打出手,最終,祝融打敗了共工。共工生性暴烈,因失敗而惱羞成怒,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致使不周山崩裂。不周山是撐天的柱子,它斷折了,天就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縫,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下噴湧出來,各種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的生存面臨著嚴重危機。
  看到人類遭難,創造了人類的女媧感到無比痛苦,一心補上蒼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百姓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斂跡了,人民又重新過上安定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迹。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晨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裡匯流。當天空出現彩虹的時候,就是女媧的補天神石放出的彩光。在西漢的《運斗樞元命苞》中,女媧、伏羲、神農被列為中華民族創始人的三皇。
  神話是虛妄的,但是上古的神話卻也可能包含著一些重要史實。要發現隱藏在神話背後的真正歷史,必須求助於遠古地理學知識。在兩億年前的三迭紀末期,古中國大地的地形本來是東高西低,與現在正好相反。地面上的所有水系一律遵循東水西流的法則,奔向西部地區一片水域非常遼闊古地中海。今天的三峽、西藏、青海、雲南、貴州、四川等廣大地區,當時都是一片汪洋,湖北秭歸是當時的一個濱海湖區。在強烈的造山運動中,海底的岩石拱出海面,古地中海向西後退。大約是在7000萬年前的燕山運動中,三峽地區隆起,巫山十二峰形成,山頂上至今還遺留有海底古生物的化石。古老的秭歸湖消失了,古中華大地的地貌隨即改觀,三峽以西的巴蜀湖、西昌湖、滇池等幾大水域,被一個水系串連起來,從東往西形成西部古長江的皺形;三峽以東的當陽湖、鄂相湖、鄱陽湖及其眾多湖泊串連起來,形成了從西往東的古長江雛形。
  大約在三四千萬年前,喜瑪拉雅造山運動開始,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及三峽峽谷形成,古中華大地呈現出西高東低的地形。正如神話傳說中的共工氏怒觸不周山,致使「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西部的古長江調頭東進,經過長年累月的大水沖刷,終於衝破、三峽的阻攔,東西貫通一氣,形成了一條嶄新的萬里長江。長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區,古代有個廣袤無垠的兩湖平原,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海拔50米左右,原系古雲夢澤,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亦稱「雲夢平原」。現在的張家界地區就是位於古雲夢澤里。長江流域的地質地貌變更的年代,正是古生物從水中向陸地進化的大好時期,也是古人類誕生的嬰兒時期。
  在長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區,早已有遠古人類的足跡。至今為止發現的化石中,有距今約5萬年以前的「漢陽人」、50萬年以前的「長陽人」,還有距今兩百萬年的「巫山人」,比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還早40萬年。世界公認的拉瑪古猿距今約1400萬年,已能直立行走,會使用天然棍棒和石塊獵取食物。而這種古猿不僅在長江流域上游有所發現,而且在位於長江流域下游發現了距今約4500萬年的古猿化石。在原古庸國屬地的堵河入口處也發現了古代原人頭骨,經鑒定,比北京猿人要早150萬年以上。
  洪荒遠古,伏羲女媧造人、補天,以及畫八卦、制婚姻、作笙簧這些故事,並不都是荒誕不經的神話,而是包含著豐富的歷史地理學知識、人類文明源起的歷史。這些創世神話在古庸國地區的流傳告訴我們,在追溯庸國的緣起時,我們完全可以上溯到比炎黃二帝更為久遠的伏羲女媧那裡。
  從文獻方面看,上古時期最早出現而且影響較大的有三個部族,一為太昊帝伏羲氏,一為炎帝神農氏,一為黃帝軒轅氏。這三個部族的姓氏不同,特徵鮮明。伏羲據說姓風,女媧據說是伏羲的妹妹,也姓風,炎帝姓姜,黃帝姓姬,風、姜、姬即為中國最古老的三大姓。伏羲是開創了中華文明新起點的偉大人物,創造了許多文化,能夠打獵、捕魚、織布,有非常高的智慧和發明。《易》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結繩而為網罟,以畋以漁,蓋取諸離。」女媧也是創造文化的神祗。《帝王世紀》說:「帝女媧氏,亦風姓也,作笙簧,亦蛇身人首,一曰女希,是為女皇。」女媧也是一位音樂女神。與伏羲創造文化不同的是,女媧的主要功績:一是鍊石補天,二是創造人類。
  在漢代畫像上,伏羲和女媧往往成雙成對地出現,表示他們或者是夫妻或者是兄妹。他們出現的意義非同一般,標誌著一個新的文明時代的誕生,是文明和原始的分界點。
  在庸國範圍內的堵河流域,人們發現了300萬年前的「鄖縣猿人」頭骨、10~6萬年間的「鄖西晚期智人」牙齒,而以霍山坡、黃土凸等為代表的堵河流域的新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表明庸國地區確實是人類的搖籃。有人就大膽推測,認為庸國是中國的龐培是中華文明的源頭。
  考古發掘表明,早在6000年前,秦嶺—淮河以南就已經廣泛種植稻穀,農耕文明的出現使人們有時間娛樂,文藝得到發展。那時的文藝就是巫舞,這在出土文物中石、骨、玉等質地的裝飾品和岩畫作品中都有體現。而庸國就是崇尚巫文化的國家。《民俗博覽》記載:「庸人好巫,端公療疾,其效神驗,乃上古遺風也」。
  夏商時期的庸人擁有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形態。庸國盛產五金,是鑄鐘大國,掌握著先進的青銅技術,因此又被稱為「鏞人」。商代的許多鼎器、大鐘都是庸人的傑作。同時,庸人又因善於築城建房而被稱為「墉人」,周朝統治者就曾請庸人在洛邑(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一帶)建造都城,竹山縣古庸方城遺址的城牆歷經3000餘年風雨侵蝕,仍然屹立不倒,這些足以證明庸人的建築藝術確實高超。庸人又是史料中記載的最早飲茶的先民,「茶風源於巴山楚水間」。歷史典籍還告訴我們,庸人是圍棋的發明者。堵河流域的上庸,堯統治時期是堯長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發明了棋類博弈遊戲,史稱「堯時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庸人還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古代戰事考》說「惟庸人善戰,秦楚不敵也」。從史料來看,庸人簡直是當時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14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3:59 | 只看該作者
  盛極一時的庸國
  
  
  古庸國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發祥地,與黃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樣,同是中華文化之搖籃。在輝煌文明的推動下,古庸國曾經盛極一時。
  庸國的疆土,比早期的秦及周宗姬封侯國及巴國還大,與南方自己崛起的楚國不相上下。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時,最大的宗姬國不過百里,小者僅五十里,秦在春秋周平王時只有一個趙城,周早期的巴國疆土限於四川的東、北部及重慶的東、西、北部,楚國疆土限於江漢平原至鄂東、南及湖南被部一帶。而古庸國,則是一個橫跨長江至漢水這樣一個地域遼闊的大國。
  以前,人們對庸國不是很了解,以為庸國是楚國的附屬國。實際上,庸國包括麇(jūn)、儵(shū)、魚、夔等附屬小國,其東部含古麇屬地,東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張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縣,今巴東、興山、秭歸、建始等縣,是古代夔國的領地,當然也是庸國所屬。歷史上著名的屈原就是秭歸人,其先祖就是庸國的一位國君伯庸。
  事實上,商湯至周早期的庸國疆土還應包括現今的荊州市及荊門市的南部到今鍾祥一帶。楚國國都原本在丹陽(今河南淅川)。今天所說的楚國都城郢(現荊州市北紀南城),原本應為庸國所屬,后被楚國侵佔。
  庸國的南部包括今天重慶的東北地區,含萬洲、開縣、梁平以北各縣。《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四川首州府,周庸國地……四川大寧、奉節、雲陽、萬縣、開縣、梁山(今重慶梁平)皆其地也。」
  庸國的西部應包含現今的陝西省漢中市大部分屬地。《華陽國志#8226;漢中志》說:「(漢中)本附庸國,屬蜀。」也就是說,漢中原本是庸國屬地。
  庸國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鄖西縣、陝西旬陽縣及商洛東部。鄖西縣古稱上津縣,隸屬金州(今安康市)。《太平環宇記》、《輿地紀勝》都說,金州「於周為庸國之地。」在史書的記載中,陝西商洛一帶在夏商時期的歸屬並不明了。大概其東部部分地區也屬於庸地。據《魏書》記載:「皇興四年置東上洛,永平四年改為上庸郡。轄商、豐陽二縣。」上庸郡就是商洛東部丹鳳、商南、山陽一帶。名為庸郡,可能與曾經是庸國屬地有直接的關係。
  庸國疆土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這樣大的一個獨立古老國家,被誤解成楚國的附屬,是非常可笑的。
  疆域廣大的庸國並非是徒有其表,其國力也非常強大,地位、聲望都很高。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15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3:59 | 只看該作者
  庸國在商朝時期,是群蠻之首,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歸集在庸國的麾下。這與庸國在當時的政治、軍事實力、威望是分不開的。庸國在春秋時期稱雄於楚、巴、秦之間,曾打敗楚國幾次入侵,以至於給楚國造成遷都的威脅。最後的庸楚之戰,楚如果不聯合巴、秦,單靠某一個諸侯國想滅掉庸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庸國不僅國力強大,其爵位也很高。《禮記.王制》說:「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儀禮》說:「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庸國國君世代為侯伯,其他諸侯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周時分封制度是嚴格的,非伯者不能稱其為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給其封號,「欲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庸即為伯,說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證明庸國的強盛。
  

該貼與主題無關
  
  
  獨特的庸國文化的特色
  
  
  
  在我國自有文字記錄以來,庸國是最古老的國家之一,庸人也是最古老的氏族之一。由於史書缺少記載,庸國及其氏族地位曾長期被人誤解,有的稱其為「楚之附庸」,說庸人就是楚人,有的歸其為「諸巴之一」,說庸人就是巴人。實際上,庸文化具有完全的獨立體系,其附屬之說實屬對歷史的誤讀。
  庸國在春秋之前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其建國歷史具有連續性、穩定性。庸國在夏時,或最遲在商時就已經成了較為統一、相對穩定、中間無間斷的國家。如果從夏時算起,就有1700多年的歷史,如果從商算起,也有1100多年的歷史。
  古庸國屬地儘管現在大部分一分為三,分別隸屬現湖北、陝西、重慶、湖南三省一市,屬於不同的省、市管轄。但長期以來仍然保留著不少共同的文化特徵,如飲食文化、服裝文化、喪葬文化、婚姻文化、語言文化、娛樂文化、巫文化、道教文化等。有的文化現象一直成為史學界難解之迷。如懸棺、《黑暗傳》的形成、唱孝歌等。如
  古庸國國都所在地的周圍的地域,現今竹溪、竹山,極其相鄰地區平利、鎮坪北部、旬陽、鄖西,其方言、口音基本相同,應歸屬一個方言區。這一方言暫以竹溪方言為代表,這種方言是如何形成的?歷經多少朝代?也一直是個難解之迷。一個地區某種方言的形成,需要相當長的一個歷史過程。一個氏族、一個部落的方言能夠穩定下來,並延續不斷的同化外來人口的語言,其本身方言的形成少得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竹溪地方話的形成,並且能長期延續下來,而且周鄰地區方言與竹溪話基本相同,只是某些口音有差異,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受古庸國語言文化的影響。竹溪、竹山方言中有上百個獨特的語言辭彙,很多有音無字,表意也相當豐富,外地人很難聽懂。奇怪的是,這些語言辭彙,也存在於江漢西部地區重慶東北、陝南部的地區的方言中,表達的意思也完全一樣。比如,竹溪人將牆基處稱其為「牆根腳」,鄖西、白河也這樣稱謂。竹溪人原本將父親稱「伯」,三峽地區、奉節、巫溪一帶也將父親叫「伯」。竹溪人過去將加餐稱為「做神父」,而奉節、巫溪、平利當地居民,也有將吃肉、喝酒稱為「做神父」之說。許多方言俗語,在古庸國所屬地均通用。
  庸國喪葬文化的獨特之一是岩葬,即「懸棺文化」。懸棺一直是史學家研究的重要課題,有些迷底長期無人揭開。古庸國人有岩葬文化的傳統,有岩屋的地方直接把棺木放進岩屋內,沒岩屋的地方將懸崖鑿個洞穴放進去。在竹溪河流域,兩岸懸崖上至今仍保留著一些洞穴,當地人稱之為「老人洞」。最近在水坪鎮洛家河一洞穴中還發現了完整的人骨。這些洞穴即古人喪葬之用。當地還流傳著一種傳說:古人見人老了便死,而蛇在洞中蛻一層皮就變年輕了,覺得不公平。請求上天變「人死蛇蛻殼」為「蛇死人蛻殼」。上天答應了請求。於是人老了睡進洞中蛻一層皮又重返年輕。不料這樣下去人滿為患,古人只好又請求上天恢復原樣。以上的民間傳說與竹溪岩葬風俗有緊密聯繫,老人洞事實上就是老人死後的喪葬之地。古庸人最初風行岩葬,後來變為人造洞穴,再後來逐漸演化為土葬。而岩葬的棺木、屍體大多年長月久風化煙滅。岩葬文化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甚至到現代其風俗仍未完全破滅。庸人有岩葬的風俗,就不難解,庸國立國千年,為何未發現古庸人王室墓穴的疑團。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16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4:00 | 只看該作者
  
  庸國喪葬文化的另一個獨特之處是「打夜鑼鼓」,又叫「唱孝歌」。打夜鑼鼓一般有兩人或三人,一人系鼓,一人提鑼,圍著欞柩邁著慢慢舞步,邊走邊唱,一應一對,或后隨一人跟唱。發現於神農架林區的《黑暗傳》,現被稱之為漢民族第一部敘事史詩,實際上是流行於江漢中西部地區民間的打夜鑼鼓歌詞唱本。《黑暗傳》不是出在某人某時某地,而是古庸國人世代文化延續的結晶。
  古庸國是我國巫文化發祥地之一。長江三峽的巫山古稱靈山。《山海經.大荒西經》稱靈山有十巫,今已被證明都是早期的庸人。其後,十巫中最強大的「巫咸族」建立了一個「巫咸國」(在今天的巫溪縣一帶)。十巫中,巫咸、巫彭都曾為商王太戊的大臣。巫彭精通醫道,巫咸除精通醫道外,還精通天文、樂器。巫咸、巫彭所研究的醫道、天文、樂器等,對中華文明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庸國所屬江漢西部各地,明、清以前均有「民多信巫」的記載。至今這些地區仍然保留著許多巫文化,而且其使用的巫術也基本相同。這些巫術由來已久,根深蒂固。巫文化的另一方面,就是中草藥文化。鄂、渝、陝邊境地區民間中草醫頗具地方特色,積累著寶貴的經驗。這恐怕同上述巫術一樣,與古代庸國巫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是分不開的。
  庸人還有先進的鑄造文化。庸國被滅以後,庸人中有一支遠走東南甌越(福建)山地,成了後來的百越中的越人一支,這個外來民族以善冶鍊青銅器著稱,最初被稱為「鉞人」,鉞與鏞意義相通,都是指善於冶鍊青銅的意思,鉞是一種青銅兵器,這也顯示了以武立國、精於冶鍊的巴鏞人的一個特性,在古代,鉞越二字相通,鉞(鏞)人後來才被叫成越人。這支越人就是庸人的後裔,武夷山區一帶存在大量秦漢以來的懸棺崖葬,與庸人的風俗完全相同。
  庸人還能歌善舞,併發明鼓等樂器,因此古人有時將大鼓稱為「庸鼓」。庸人善於歌舞,在《詩經》中可見其端倪。《詩經》中《江漢》及《墉風》中一些作品,很可能就出自庸風。世有「吉甫作詩」之說,尹吉甫為周武王的大臣,其出身地即庸國的附庸之地麇國。庸國的歌舞後來發展成山歌、戲劇。兩竹高腔、薅草鑼鼓、鬧房花鼓調,主要源頭就在古庸國的歌舞。
  茶在中國作為飲料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早在商、周時期,庸國人就發明了茶葉和生漆,並將茶葉、生漆作為貢品。作為庸國都城上庸所在地而言,唐宋之前的確少見茶葉的歷史記載,但並不等於這裡就不出產茶葉,也不等於庸國不是中國茶葉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華陽國志》中所記巴地:「上植五穀,牲具六畜,桑、蠶、麻、紵、魚、鹽、銅鐵、丹、漆、茶、蜜……皆納供之。」其所說的漆、茶葉產地「巴」,實際上包含庸國的三峽地區,即後來的峽州、夷州等地。在三峽一帶,庸人的茶文化后被楚人所繼承。陸羽在《茶經》中稱:「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茶經》所記載的「八之出」山南六州,其中金州、峽州即全部或部分為古庸國屬地。《廣雅》曰:「荊巴間採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庸國還是我國鹽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古庸國的富強與其地產鹽有很大關係。早在夏商時期,庸人就開發了鹽泉,用以煮鹽,並打開了通往楚國、秦國等地的鹽道。秦地少鹽,楚滅庸后佔領了庸人的鹽泉,籍以控秦,秦國則派白起佔領了魚邑之地,奪取了鹽泉。據史書記載,秦楚戰爭,首先就是從爭奪庸人鹽資源開始的。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17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4:01 | 只看該作者
  躲進桃花源,庸人不再自擾
  
  
  
  公元前611年,楚國遇上嚴重災荒,餓死不少百姓,楚莊王在韜光養晦「三年不鳴、不飛」。楚之四鄰乘其危難群起攻楚。庸國國君遂起兵東進,並率領南蠻附庸各國的軍隊會聚到選(今枝江)大舉伐楚。楚國危在旦夕
  楚莊王火速派使者聯合巴國、秦國從腹背攻打庸國。公元前611年,楚與秦、巴三國聯軍大舉破庸,庸都方城四面楚歌,遂為三國所滅,楚王實現了「一鳴驚人」的壯志。
  庸國佔有逐鹿中原而問鼎的最佳位置,但伐楚未成反成楚之附庸,使楚得以窺中原之虛而入之,實在是「庸人自擾」。這就是「庸人自擾」這一成語的真正來歷。聰明的庸人顯然吸取了這一教訓。
  庸國滅亡后,秦楚兩國疆域相連,在兩大強國近四百年的戰亂中,故庸舊地朝秦而暮楚,昔日的古都方城不斷地變換著兩國戰旗,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顯然,這樣的生存境遇是一個曾經擁有輝煌歷史的族群不能承受的。早在滅國之時,庸人就開始了悲壯地遷徙,去尋找新的家園,在四面強敵、遍地狼煙的虎視下,他們的遷徙路線沒有更多的選擇,只有沿著武陵山脈過峽江,進入到清江、酉水、澧水流域,而這些區域,正是現在土家族的主要分佈地。
  有關庸國的歷史記載隨著楚、秦、巴三國滅庸之戰煙消雲散,庸人在逃亡的遷徙中也從歷史中消失蹤跡。從流傳於今的張家界、湘西的地名中可以看到,從遙遠的庸國遷徙而來的是一個龐大的族群,在與當地族群經過了最初的衝突后,他們融入了土家族的先民中,並為我們留下一系列地名:庸州、大庸溪、施溶溪、大庸灘、大庸坪、大庸口、庸水、武陵江……在鄂西、張家界、湘西更為廣大的山林中。庸人與當地族群和諧共處,並將大庸開發成為避秦遺世的武陵仙境,隱逸文化成為這一時期大庸文化的特質。歷朝歷代,這一隱逸文化吸引著更多的人在此歸隱。
  早在庸人舉族南遷之前,與庸人同宗同族的赤松子就已歸隱於大庸。在庸文化的早期源起中,伏羲畫八卦已經發仞出儒道兩宗,赤松子是道家的開山人物。《真君傳》記載:「赤松子者,神農時雨師也。服水玉以教神農,能入火自燒。數往昆崙山中, 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俱去。至高辛時,復為雨師焉。」《直隸澧州志#8226;方外》中說:「赤松子,相傳隱於赤松山(今天門山)迄今有丹灶。」赤松子淡泊人世,隱居大山,修鍊長生之道,首創辟穀養生法,采百花為食,極山林之樂,是中國道家一脈的開創者。炎帝女兒對他極是愛慕,隨他四處雲遊修道。後來,赤松子歸隱大庸,開中國隱逸文化的先河,也為後世庸人南遷指明了一條道路。
  赤松子之後,鬼谷子也隱遁於大庸,其後,漢留候張良同樣歸隱於大庸,這三人是中國歷史上大有名氣的人物,他們的歸隱自然是萬眾矚目,與這些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名人相比,更多的隱者已然湮沒於歷史的清風裡,在無名中成就了真正完美的隱逸。正是一代代無名的隱者,托起了庸文化的隱逸風骨。大庸文化,就是一部民族的隱逸傳奇。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18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04:08 | 只看該作者
  庸國大事記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紂時,周武王聯合西土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和方國,進攻商國。庸國名列於八國之首。
  公元前611 年(楚莊王三年),庸國趁楚國鬧飢荒之際興師進攻。楚莊王聯合秦國、巴國反攻,滅亡庸國。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9

主題

8866

帖子

208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人微言輕 才疏學淺

Rank: 4

積分
2082
19
老李 發表於 2008-2-3 13:18 | 只看該作者
藍版:俺意猶未盡呀!請再貼上餘下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20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8-2-3 18:46 | 只看該作者
不是我不想快快載呀, 是原文中間一頁打不開了, 好象文本缺失了, 今天終於有補回來.

 
  
  
  解讀巴文化
  
  
  
  
  巴文化是中華文明中最璀璨,最耀眼的一顆明珠,無論在中國古文明還是現代社會中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由於眾多原因,一直靜寂於歷史的沉澱中。「巴文化」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在長江文明中佔主體地位。
  約在我國商周時代,巴人在巴國的疆土上創造了一種具有濃郁自身特徵的區域文化,它是巴人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同樣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老的巴人及其後裔土家人,豪放慓悍,能歌善舞,在長期的歷史演化過程中,以其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海納百川的精神,歷經數千年的吐故納新,創造了絢麗多彩、個性獨特的巴文化。
  巴人或巴族是我國古代西南及中南地區的一個族群,早期歷史在距今4000~3000年間。巴人是開創巴蜀文化的「主力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發揮重要作用。
  在巴國的發展過程中,巴人積累了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加之所居之地環境適宜,因而物產豐饒。對此《華陽國志•巴志》有詳盡的描述。巴國的手工業門類繁多,工藝先進,特別是青銅冶鑄,這一技藝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其產品如劍、矛、鉞、於等,鑄造精良,裝飾優美,絲毫不遜中原諸國。
  在巴人墓葬中,出土有相當數量的漆器,計有漆盒、漆盤、漆奩、漆梳等,多髹紅、黑二色,色澤鮮明,造型優美,而且多加以裝飾。
  巴人主要是通過煮泉鹽、煮岩鹽等方法獲取鹽。開採丹砂——丹砂用於顏料、塗料和醫療,用途甚廣,重慶涪陵是丹砂的主要產地。此外,釀酒、制醬也是巴國遠近馳名的傳統手工業,雖歷經數千年,如今的巴蜀之地仍然是釀造業的中心區域。
  巴人是一個臨水而居的民族,他們用整木挖造一種獨木舟,捕魚撈蝦,賴以為生。他們死後,又用這種獨木舟作為葬具,或仿其形另作葬具,且加蓋,考古學上稱之為船棺葬。其葬法或者是將死者遺體和隨葬品一道直接裝殮於船艙內,或者另備一隻小棺容放屍體和陳放死者隨身小件物品,再將小棺放入船艙內,較大的隨葬品如陶罐、陶壺、陶釜、陶盆等,則放在船艙中空處。
  巴人幾經轉徙,從一個弱小民族發展成為地括今湘、鄂、川、陝、黔五省大半地區的大國,從側面反映了巴人尚武、強悍的習性。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巴人的墓葬中多隨葬有富含本民族特色的青銅兵器,如戈、矛、劍、鉞等。因其形制、紋飾富有民族特色,迥異他國,因此,它們又被稱為「巴式青銅器」。
  巴人以樂舞見長。《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當周武王伐紂時,巴師「歌舞以凌殷人」,即且歌且舞以鼓舞士卒衝鋒陷陣,故當時有諺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文選•宋玉對楚王問》云:「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可見巴人樂舞是多麼的深入人心。「下里巴人」一詞亦流傳至今。
  巴人的髮式也是獨具特色。巴式青銅器上,經常鑄有一種梳有兩尖錐狀髮髻的人頭符號,也就是後世習稱的「椎髻」。
  巴人常見的居室是一種「干欄」式建築,這種房屋為竹木結構,分上下兩層,人居住在上層,下層為底架,這樣既能防禦南方地區的潮濕,又可避蟲蛇之擾。
  在巴國的發展過程中,巴人創造了豐富多彩又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的文化,如巴式兵器、樂器、舟船、民居、歌舞、服飾及婚喪習俗等。
  巴文化厚重滄桑而絢麗多彩,融事實與浪漫於一體。在現實生活中,巴人及其後裔土家人同來自自然的、社會的一切艱難險阻作鬥爭,使其文化成分中富含大量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反抗壓迫的內容。他們對神秘的自然賦予奇特的幻想,這使得巴文化成分中又蘊含瑰麗神奇的浪漫色彩。他們崇拜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信奉神靈,表現出」天人合一」的世界觀。
  著名的古曲《下里》、《巴人》,正是源於巴地的民歌,傳遍楚地,這充分說明了巴文化是一種勞動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所謂」大俗即大雅」,巴文化往往以其大俗的表現形式充分張揚個性,顯示藝術魅力,達到大雅的境界。再如源於巴渝地區的竹枝歌、竹枝詞,描繪風土人情,本身也就是俗文化與雅文化交融互攝的一種文學形式。
  巴人及其後裔人長期生活在崇山峻岭的自然環境中,交通阻塞,再加上歷朝統治者對土家族地區實行「蠻不出境、漢不入峒」的民族羈縻政策,使其與外界長期處於隔絕狀態,文化傳播受到阻隔,這就為形成本民族獨特而穩定的文化提供了相應的歷史空間。「改土歸流」政策推行后,巴文化開始大規模地與漢文化交流融合,逐漸由封閉走向開放。
  巴文化在與外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過程中,博採眾長,在繼承的基礎上引進、融合與創新,如土家民間祭祀舞蹈「跳喪舞」,就源於古代巴人的「踏歌舞」。
  
  



 巴人,你來自何方
  
  
  人們對「巴」的含義和巴人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巴」指動物,如蛇、蟲、蟒、魚、蠶;有的則將「巴」 解釋為對山、水、石頭的稱呼。近年有學者提出:「巴」就是「虎」,「巴」是巴人稱呼老虎的一種發音。據史書記載,巴人認為老虎是本民族的祖先或圖騰,因此巴人自認為是虎之族,以虎為崇敬對象,自稱「虎(音巴)人」。於是,中原及與巴族為鄰的人,皆稱其為「巴人」。
  巴族是由兩大部族集團構成的。一是從東方遷到今渝、鄂、湘、陝交界處的廩君族;二是原來就生活於此的土著部族,如:濮、苴、共、奴、亻襄、、等。巴的核心廩君族來自什麼地方呢?早期的姓氏書說,巴與秦、徐、鍾離等一樣,同源於一個「嬴」姓祖先或氏族部落。我們知道,秦、徐、鍾離等是源出「東夷」的民族,其發源地在今淮河流域至山東半島一帶;既然巴與秦、徐皆出於「嬴」 姓,那麼巴人廩君族的最早的居住地,應當到東方去尋找。
  廩君族包括巴氏、樊氏、(目覃)氏、相氏、 鄭氏五姓 ,共同生活在一個叫「武落鍾離山」的地方。五姓的首領聚在一起時,定出了選舉共同君長的兩個辦法。一是看誰能將短劍擲中半山腰的石穴,二是看誰能乘陶船於江中而不沉,皆勝者即為君。競技的結果,是巴氏年輕的首領務相連勝,他於是作了五姓共同的君長,史稱「廩君」;這五姓結盟形成的部族共同體,就叫「廩君族」。
  不過,巴人真正成為一個民族,還是在廩君族西遷到今鄂渝交界處以後的事情。在這裡,以巴氏等五姓為主構成了巴族的「核心」,可稱之為「內五族」,而以原居於渝、鄂、湘、夷、濮等被廩君族融合或征服的土著部族,構成了巴的外圍部族,而當時的史書把他們均稱作「巴人」。
  在古代星宿理論中,白虎星直接主宰著人間的兵戈和戰爭,是充滿殺伐之氣的戰神。商周之際的滅紂興周戰爭中,有一支勇猛善戰的軍隊深得周武王讚譽,他們被稱為虎賁和虎士,這是早期的巴人武士。
  《後漢書》記載道:「廩君死,魂魄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巴人崇虎以白虎為圖騰和祖先,已被近來的考古發現所證實。
  《後漢書》中的稟君時代,巴人已經擁有相當的漁獵經濟、部落間的軍事衝突與征服已十分普遍。書中記載的稟君部族殺人血祭,已透露出稟君死亡的蛛絲馬跡,作為開疆拓土並得到血祭的軍盟首領,他只能是死於征戰,這是歷史真實中的稟君,作為一個英雄,他被後來的巴族尊為他們永遠的神祗——白虎。
  在古代巴人看來,白虎與祖先有著同樣的含義,親人死後就成了祖先,而祖先就是白虎,虎要吃人,人祭的習俗就這樣一直傳了下來。
  大溪位於瞿塘峽以東三十多公里的地方,今天的大溪已是一個乾涸的河床。專家帶著我們沿乾涸的大溪而上。大溪在古代通往清江,並與清江連接。這在史籍中已有明確的記載。古代大溪與長江平行流向,它穿過長江與清江的分水嶺而進入恩施境內。史書記載的廩君沿鹽水之地遷徙,直到公元5世紀,清江以上到恩施尚可通航。春秋時,巴楚相爭,巴的兵力時常出現在湖北枝江,松滋,江陵一帶,就可證明巴人是沿大溪入清江東下的。
  古巴歌中唱出的情景,仍見於峽江兩岸。長江是巴人生命旅程中一個新的起點。生性驃悍的巴人在長江兩岸的縱深地帶開始了他們田園牧歌似的生活。史書記載,巴人種植水稻、燕麥,採摘桑葉養蠶,用上好的糧食釀製特有的清酒。他們有著豐富的事物。農耕文明改變了他們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優質的稻米被製成脂粉,巴族女子在戰爭間隙,展示著她們短暫的美麗。
  考古學家證實,早期進入峽江地帶的巴人,大多在長江的支流上建立他們的家園。這裡有平緩的台地和肥沃的土壤,而這一切還與當初巴人勢力的相對薄弱有關。春秋戰國之交,巴人在與江漢楚國、川西蜀國的分合中日漸強盛,強大的巴國在這一時期可謂如日中天。他們在長江邊的豐都、忠縣,涪陵都相繼建立過都城。考古學家仍在進行的探尋,把我們帶進撲朔迷離的氛圍中。
  這是中國西部最大的工商業城市--重慶。長江與嘉陵江在這裡神奇交匯,勾勒出一座美麗的半島。生活在這裡的重慶人似乎仍沉浸於他們最初的氛圍中。男人的熱烈率直,女人的美麗都一成不變的存留了下來。兩千多年前,這裡是巴國最重要的都城--江州。上世紀,這些沿江而立的干欄式建築,連結成片的船隻,一眼望不到頭的石級,或許能帶給我們關於巴國圖景的想象。
  兩千多年前的巴人經過漫長的顛沛流離,獲得了寧靜的生活。歷史上,具有尚武精神的民族都與延綿不斷的大遷徙連在一起。從殷商開始往後的千百年間,巴人的足跡遍及半個中國。

[ 本帖最後由 Blue Ivy 於 2008-2-3 18:54 編輯 ]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7 14: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