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3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菜根譚――為人處事大全

[複製鏈接]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2-2 00: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
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譯文】
一個剛踏入社會的人閱歷很淺,所以沾染各種社會不良習慣的機會也較
少;一個飽經世事的人,經歷的事情多了,城府也隨著加深。所以君子與其
處事圓滑,不如保持樸實的個性:與其事事小心謹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達
一些才不會喪失純真的本性。
【註解】
抱朴:保持純真樸實的本性。 《老子》說: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涉世:經歷世事。 《晉書・孔衍傳》說: 「博學不及衍,涉世聲譽過之。」
點染:此處是指一個人沾上不良社會習氣,有沾污之意。機械:原指巧
妙器物,此處比喻人的城府。
練達:指對世事能圓滑通達。
樸魯:樸實、粗魯,此處指憨厚,老實。
曲謹:拘泥小節謹慎求全。
疏狂:放蕩不羈,不拘細節。白居易詩: 「疏狂屬年 少。」
【評語】
對剛剛跨進社會的人來說,存在一個怎樣適應社會的問題,因為處世的
經驗還很短淺,還沒被浮世的惡習所感染,即使已經感染也不太深,這種人
自然還能保留純潔天真的本性。而經歷了人間種種浪濤,歷盡了人間艱難險
阻的人,經驗積累比較多,相應地城府也就比較深。社會是一所大學校,人
生是一個大舞台,涉世深的人由成功和失敗中積累的經驗,幫助人們應酬著
社會出現的種種問題。經驗百好有壞,汲取教訓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得到
負效應。有的人卻從消極的、不好的方面去積累經驗,品格便逐漸發生質的
變化。這種人往往心存險詐任何壞事都敢作。從這個角度來講,君子遇事不
要只求練達,應特別注重抱朴守拙的忠厚作風。太講究練達和圓通,就會失
去本性,變成一個老奸巨滑不受人歡迎的人。如此反而不如保持一切都不加
修飾的純樸面目。練達、曲謹與樸魯、疏狂都是相對的、在一味追求金錢權
力並為此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情況下,多些真情,多些真誠,多些樸實,
多些洒脫是很可貴的。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3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20:13 | 只看該作者

茫茫世間矛盾之窟

茫茫世間矛盾之窟
淫奔之婦,矯而為尼,熱中之人,激而入道。清凈之門,常為淫邪之淵
藪也如此。
【譯文】
一個淫蕩而跟人私奔的婦女,可以偽裝成要到廟裡去作尼姑,一個沉迷
於權勢名位而終日鑽營的人,會由於一時激進而遁人空門去當道士。遠離紅
塵極清凈的地方,誰知卻常常成為淫蕩邪惡之徒的聚集之處。
【註解】
矯:偽裝、假託。
熱中之人,指沉迷於功名刮祿之人。 《孟子》: 「仁則慕 君,不得於群
則熱中。」
淵藪:淵為魚之集所,藪為獸之依據,淵藪在此處當聚集之處解。
【評語】
世事有很多看似矛盾其實卻為必然的事。例如清修于山林而為隱士,本
是高雅之士所為,卻成了求功名者揚名的途徑;佛門本是信徒清修的場所,
偏偏有許多六根不凈的人要託身其中。至於楊貴妃、武則天出家為尼更是由
於政治需要,人際需要。這些人要的只是形式。以此論世事,很多人做事不
唯實只求形式,不行善卻得以善名行事騙人,給人們帶來了更大的欺騙性。
因此,人事紛陳,真假虛實相疊;天地遼闊,時時處處矛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3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20:12 | 只看該作者

陷於不義生不若死

陷於不義生不若死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饒;農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渾具。若一失身於
井駔儈,不若轉死溝壑神骨猶清。
【譯文】
隱居山野林泉的人,生活清貧,但是精神生活確為充實;種田耕作的人,
學問知識雖然淺陋,但是卻具有樸實純真的天性。假如一旦回到都市,變成
一個充滿市儈氣的奸商蒙受污名,倒不如死在荒郊野外,還能保持清白的名
聲及屍骨。
【註解】
饒:富有、豐足。
鄙略:鄙是淺鄙,略是計謀、才華。鄙陋是指才華低劣。
天真:天真爛漫,任其天然,未加絲毫人為教養的真性。
駔儈:居中介紹賣買之人,古代稱市郎。
壑:山溝或積水的坑。
【評語】
古代的義利觀是重義而輕於利。所以,古人對中介經紀,對於經商貿易
的人是看不起的,以為他們奸滑而失去人的本性。此處不論其對錯,但歷史
上確實湧現出了許多重義重名重節的忠臣義士。當國破家亡時,他們寧肯為
國盡忠捨身以殉義,也木願失節投降以求生,寧肯 「殺身成仁,捨生取義」
以全名節,也不願卑躬曲節一味苟且偷生,這樣的無私無畏的精神,成為我
們民族的精神瑰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3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20:11 | 只看該作者

觀物有得勿徒留連

觀物有得勿徒留連
栽花種竹,玩鶴觀魚,亦要有段自得處。若徒留連光暗,玩弄物華,亦
吾儒之口耳,釋氏之頑空而已。
有何佳趣?
【譯文】
平日栽種一些花竹樹木,再飼養一些可愛的小動物,應起到調劑生活心
性的非用。假如只為了增加風景,玩賞一些奇花異木珍禽異獸,那不過是儒
家所說 「小人之學,耳 人口出」和佛家所說 「只知誦經,不明佛理」的表面
文章而已,又哪裡高尚的情趣呢?
【註解】
物華:美麗繁茂的景色
口耳:口傳耳聽,形容無利於身心的教學。
頑空:佛教小乘宗認為萬事皆空,只知自身出世修行,而不知救世的方
法。頑空有隻知逃避現實而冥頑不化的意味。
【評語】
人好靜不可逃避社會義務與責任,人修身不可只從教義 出發,只知在自
我的圈千里徘徊而與世隔絕,人好自然之物決不能玩物喪志,以所樂而迷身
心。平日栽種花竹和玩賞鳥魚,本為雅緻高尚的休閑活動,但一定要領悟其
中的超逸情趣,怡然自得,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樂趣。小人就完全不同,他們
僅僅注重表面形式,或為裝 J 點門面附庸風雅,結果變成口耳頑空之輩,毫
無超逸雅趣可言。君子是以此來陶冶性情和領悟自然的,可是,如果只一味
留連於美景異物之上,忘記了應負的社會責任,又有何益可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3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20:10 | 只看該作者

雨後觀山靜夜聽鍾

雨後觀山靜夜聽鍾
雨余觀山色,景色便覺新妍;夜靜聽鐘聲,音響尤為清越。
【譯文】
雨後觀賞山川景色,就會覺得另有一番清新氣象;夜靜眨聽庭院鐘聲,
就會覺得音質特別清脆悠揚。
【註解】
清越:聲音清脆悠揚。 《禮記・聘義》 「叩之,其聲清越以長。」
【評語】
大自然給人的美感不僅在視覺,聽覺上同樣給人以享受。唐詩人張繼 《楓
橋夜泊》中 「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
聲到客船」的意境,恐怕更 多的是通過聽覺來感受。很多東西在聽覺視覺上
的感受可能是一樣的,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鍵在於個人的,性趣之雅
俗,個人修養之高下;另外還要看當時的心境。人的生活當然以能品味些自
然山水之情趣為好, 「雨後觀山,靜夜聽鍾」,足以去雅士之煩,恰隱者之
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3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20:09 | 只看該作者

人我合一雲留鳥伴

人我合一雲留鳥伴
興逐時來,芳草中撒履閑行,野鳥忘機時作伴;景與心會,落花下披襟
殛坐,白雲無語漫要留。
【譯文】
心血來潮時,何妨脫下鞋襪光腳在草地上散步,就連野鳥也會忘記被人
捕捉的危險和我作伴;當大自然的景色和我的思想融為一體時,何妨披著衣
裳靜坐在落花下深思,白雲雖然不說話,但是漫不經心地留戀依依。
【註解】
逐:當動詞用,是相隨的意思。
忘機:機當詭詐解。
兀坐:兀,不動的意思,兀坐,坐得出神,蘇東坡詩: 「兀坐如枯株」。
【評語】
人應當善於調節自己的生活。古代的知識分子很講究生活的情趣,處雅
地而行雅事,處大自然之中體地心跟天地之氣相通,感應天人合一,使身心
跟萬物渾然成一體,人怡然陶醉在人來鳥不驚的忘我境界中,這種佳境該說
是快樂似神仙了。一個人如果總在世俗的爭鬥與塵世的喧囂中度過一生,卻
不知大自然之樂,不識不間真趣,豈不可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3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20:07 | 只看該作者

天全欲談雖凡亦仙

天全欲談雖凡亦仙田父野叟,語以黃雞白酒則欣然喜,問以鼎
食則不知;語以縵袍短褐則油然樂,問以袞服則不識。其天全,故其俗談,
此是人生第一個境界。
【譯文】
跟鄉下老農談論白斬雞、老米酒他們就會顯得興高采烈,如果問他一些
山珍海味等佳肴,就茫然不知;一提起長袍短褂、他就不由得會流露出歡樂
表情,假如間起黃袍紫蟒,他就一點也不懂了。可見農夫保全了純樸本性,
所以他的慾望才很淡泊,這才是人生的第一等境界。
【註解】
黃雞:肥雞煮熟後上面有,層黃色的油皮,黃雞指一般所說的白切雞。
鼎食:形容美味珍饈的食味。鼎是中國古代盛食物的鍋。
錫袍:新棉加上舊絮所作成的棉絮叫縵, 《論語・子罕》篇: 「衣敝縵
袍。」
袞服:官服。
天全:即完全天然的本性。
短袍:粗糙的衣服。
【評語】
鄉村生活用清淡二字來形容是適當的,正因為清淡慣了,見得少,知道
得少,所以慾望就少得多。宋詞中有不少寫農家生活的佳篇,如 「莫笑農家
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家家扶得遊人醉,稻花香里說豐年」。人們留
戀的不僅是農家清淡簡樸天然的食物,更懷念鄉村純樸、真摯、熱情、熱情
的古風。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懷念鄉村,懷念友情,懷念童年,實際上是
在回憶那份真情,那份天性,自得其樂,別無所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3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20:06 | 只看該作者

自然真趣閑靜可得

自然真趣閑靜可得風花之瀟洒,雪月之空清,唯靜者為之主;水木之榮枯,竹石之消長,
獨閑者操其權。
【譯文】
清風下花兒隨鳳搖曳的洒脫,明月下積雪的空曠清寧,只有內心寧靜的
人才能享受這種治人景色。樹木的茂盛與枯榮,竹石的消失與生長,只有富
於閒情逸緻的人才能掌握其變化規律。
【註解】
瀟洒:飄然自在無拘束。
權:秤錘,用來稱物的輕重,引申為評量得失
【評語】
是不是大自然的風光只有鬧情逸致的人才會去欣賞呢?雖然大自然的山
川草木奇花異石,都是供人欣賞調劑情緒陶冶身心的,但把全部時光精力都
消靡在風花雪月中,此生只好靜,萬事不關心,是不是太自私了呢?物慾強
者迷於富貴功名,雅興高者戀于山川美景,各有所求,情趣不一,感受 自然
不同。唐詩有 「鐵甲將軍夜渡關,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來
名利不如閑」,否定功名利祿,主張清靜無為。但是置身大自然之中是為了
陶冶性情,體察世上萬物的變化是為了尋求其規律,只有以閑情,以心靜才
可以耐得寂寞,才能體會自然的情趣。只有沉浸於對萬物變遷的細察,才會
忘卻人世喧囂,拋卻人際煩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3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20:04 | 只看該作者

雌雄研丑俄而何在

雌雄研丑俄而何在
優人傅粉調朱,效妍醜於毫端,俄而歌殘場罷,妍丑何存?奕者爭先競
后,較雌雄於著子,俄而局盡子收,雌雄安在?
【譯文】
伶人在驗上搽胭脂塗口紅,把一切美醜都決定在化妝筆的筆尖上,轉眼
之間歌舞完畢曲終人散,方才的美醜又到哪裡去了呢,下棋在棋盤上激烈競
爭,把一切勝負都決定在棋子上,轉眼之間棋局完了子收入散,方才的勝敗
又到哪裡去了呢?
【註解】
優人:伶人,俗稱戲子。
雌雄:在此當勝敗解。 《史記・項羽本紀》: 「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
妍:美好,美麗。
【評語】
宋儒邵堯夫詠下: 「堯舜指下三杯酒,湯武爭逐一局棋。」的名句,因
為,在他看來,善善者只不過是三杯酒的事,惡惡者只不過是一局棋而已。
人生不過數十寒暑而已,一切是非成敗的歷史長河中都是短暫的,萬般事物
在彈指之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掌上千秋史,一冊在手,跨越千年,風雲人
物,盡收眼底,那時的人生也如眼前的人生。好比演戲粉墨 登場,喜怒哀樂
悲歡離合,爾虞我詐你爭我奪。可是剎那之間舞台上又會換上一批新角色。
封建時代有其特定的環境,但都離不開為了利益之爭而征戰廝殺,如棋局上
的子兒,各布奇謀,實際上在讓生靈塗炭。由此而知人,人生那麼短暫,轉
眼即逝,又何苦費盡心機,謀富奇覓貴而不擇手段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3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20:03 | 只看該作者

思及生死萬念灰冷

思及生死萬念灰冷
試思未生之膠有何象貌,又思即死之後作何景色?則萬念恢冷。一性寂
然,自可超物外游象先。
【譯文】
想想看,人在沒出生之前又有什麼形體相貌呢?再想想,死了以後又是
一番什麼景象呢?一想到這些不免萬念俱灰。不過精神是永恆的,保持了純
真本注,自然能超脫物外遨遊於天地之間。
【註解】
一性寂然:一當單純全心解,一性寂然指本性單純寧靜。象先:象是形
象,先當超越解,象先是指超越於各種形象。 《老子》第四章: 「吾不知誰
之子,帝之象先。」
【評語】
孔子說: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在降生之前是否有
前世?死後是否有來世,佛教等各種宗教都認為人有來世,所以才創造出天
堂地獄及生死輪迴等各種教義。關於人的生死問題,從古至今人們苦心探討。
有人因生的短暫而花天酒地,有人因死的恐懼而憂心仲仲。對一個有修養的
人來講,生不足喜,死不足憂,看破生死,雜念頓消,才能擺脫世俗的糾繽,
做到超然物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3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20:02 | 只看該作者

任其自然萬事安樂

任其自然萬事安樂
幽人清事總在自適,故酒以不勸為歡,棋以不爭為勝,笛以無腔為適,
琴以無弦為高,會以不期約為 真率,客以不迎送為坦夷。若一牽文泥跡,便
落塵世苦海矣!
【譯文】
一個隱居的人,內心情凈而俗事不少,一切只求適應自己本性。因此喝
酒時誰也不勸誰多喝,盡興為樂;下棋只是為了消遣,以不為一棋之爭傷和
氣為勝;吹笛只是為了陶冶性情,以旋律能融匯大自然的音韻為高;彈琴只
是為了休閑,以不求弦律為高雅:和朋友約會是為了聯誼,以不期而會為真
率;客人來訪要賓主盡歡,以不送往迎來為最自然。反之假如有絲毫受到世
俗人情禮節的約束,就會落入煩囂塵世苦海而毫無樂趣了。
【註解】
幽人:隱居不仕的人。
笛以無腔為適:意思是只為陶冶性情不一定要講求旋律節奏。
會以不期:會是約會,不用是說沒有指定時間不受時間所約束。
坦夷:坦白快樂。韓愈詩有 「穎水清且寂,箕山坦而夷。」
牽文泥跡:為一些繁鎖的世俗禮節所牽挂拘束。
無弦:陶淵明詩有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
【評語】
做人的確應當自然。對於世外桃源之人,那麼多的繁文縟節,實在讓人
心累。不僅外形宜免世俗之相,與朋友遊樂同樣以恰神陶性為高,不受時間
限制為真。要把自己的身心融匯於大自然,讓自己的生活適合自己的本性,
為自己而活 著。但是自然並不是絕對的,例如迎送是不宜為禮所累, 「蓬門
今始為君開」的境界就不在此列。

幽人清事總在自適,故酒以不勸為歡,棋以不爭為勝,笛以無腔為適,
琴以無弦為高,會以不期約為 真率,客以不迎送為坦夷。若一牽文泥跡,便
落塵世苦海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2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20:00 | 只看該作者

斷絕思慮一真自得

斷絕思慮一真自得
斗室中,萬慮都捐,說甚畫棟飛雲,珠簾卷雨;三 杯后,一具自得,唯
知素琴橫月,短笛吟風。
【譯文】
雖說住在斗室之中,可是世間的一切憂愁煩惱全部消除,還奢望什麼雕
粱畫棟飛檐入雲,珍珠穿成的帘子像雨珠般玲瓏的豪華設施;三杯老酒下肚,
純真本性湧出,這時只知道對明月彈琴臨清負吹笛,雅趣自然無限。
【註解】
捐:放棄。
珠簾卷雨:這兩話都在形容房屋的極度華麗,由王勃 《騰王閣序》而來:
「珠簾卷西山之暮雨,畫棟朝南浦之飛雲。」
【評語】
劉禹錫名篇 《陋室銘》同樣表達的是這樣一種 「萬慮都捐」而斗室不陋
的境界。人的超脫豁達於此是最能顯現的,人的精神境界的高與俗、雅與粗
在此更能表現。在貧困的狀態下能表現出高雅情趣的人是最有希望在事業上
取得成功的人。故古來許多名人學士於此道有不謀而合的詠嘆。盧倚有 「撳
然坐我斗室底,滿室崗氣生清香」的詩句,而歷來對竹蘭梅菊的諸多詠嘆同
樣表達這樣一種情感。人缺乏追求就會陷於抱怨、自墮和麻木的狀態,產生
無窮煩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2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59 | 只看該作者

布茅蔬淡頤養天和

布茅蔬淡頤養天和
神酣,布被窩中,得天地沖筆之氣;味足,藜羹飯後,識人士淡泊之真。
【譯文】
能在粗布被窩裡睡得很香甜的人,就能體會大自然的和順之氣;粗茶淡
飯能吃得很香甜的人,才能領悟出恬淡生活中的真正樂趣。
【註解】
酣:本義為酒飲到妙處。此處作濃睡、甜睡解。
沖和:謙虛、和順。 《晉書・阮瞻傳》: 「神氣沖和。」
黎葵:野菜所烹調出來的湯汁。
【評語】
俗話說 「強扭的瓜不甜」,生活就是這樣,強求而不自然的東西往往很
彆扭。人生的真正快樂在於求得精神上的愉快,所以孔子才說: 「飯疏食飲
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一定美
酒佳看才有真味, 「真味在藜羹」。只要心情愉 快,粗茶淡飯中便可體會人
生真趣。人生貴在真誠,做人應當自然,往往布衣之交、一飯之情、真心相
助最讓人珍惜。或許是富貴以後人的外殼包裹太厚心理上的包袱太重,或許
是人富足后往往貪求滿足更大的慾望,人們對同患難之情,中小學同學之友
誼,同為平民布衣之交時的情感更是非常珍惜。因為這種情誼真摯,足見人
之本性,所以,才會使人喚走更加美好的回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2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57 | 只看該作者

真不離幻雅不離俗

真不離幻雅不離俗金自礦出,
玉從石生,非幻無以來真;道得酒中,仙遇花里,雖雅不能離俗。
【譯文】
黃金從礦山中挖出,美玉從石頭中產生,可見不經過幻變就不能得到真
悟;道從杯酒中悟出,仙也許能在聲色場或繁花叢中遇見,可見脫離俗世便
不能產生雅事。
【註解】
幻:指事物之空無。據 《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
泡影。」又 《演密鈔》中 也有 「幻化,無忽謂有。」
真:真如實相。 《唯識論》: 「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
變易,又 《往生論》註: 『真如是諸法之正體。』」
道得酒中:這飲酒中悟得真理,說明道理無所不存。這句話可能脫胎自
《莊子・知北游》:東郭子問於莊子曰: 『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 『無
所不在。』東郭子曰: 『期而後可。莊子日: 『在縷蟻。』曰: 『何其下邪?』
曰: 『在弟稗。』曰: 『何其愈下邪?』曰: 『在瓦甓。」曰: 『何其愈甚
邪?」曰: 『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評語】
這段話要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方面說雅的東西並不能脫離它產生的環
境,就像一個人不是天生就是一個高雅之士,很可能在俗的環境里成長,關
鍵是以後的磨練,人格的升華。另一方面,是說雅的東西是不斷修省鍛煉而
來,像礦砂不經冶鍊不就能成為黃金,礦石不經琢磨不能成為美玉,同理人
不經過歷練也不能成為完人。但是黃金所以能成為黃金,美玉所以美
玉,是因為在先天上都具有黃金和美玉的本質。而要成為一個道德深厚的高
雅之士更離不開磨練,應該逐漸發現本性中的良知而使之光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2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55 | 只看該作者

心境恬淡絕麻忘憂

心境恬淡絕麻忘憂
人心有個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敬而自清芬。須念凈境空,
慮忘形釋,才得以游衍其中。
【譯文】
人只要在內心維持,一種真實的境界,沒有音樂來調劑生活也會感到舒
適愉快,無需焚香烹茶就會感到滿室清香。只要能使思想純潔意境空靈,就
會忘卻一切煩惱,超脫形骸困擾,如此才能使自己優遊在生活的樂趣中。
【註解】
絲竹:樂器。
敬:茶水。
形釋:形是軀體,釋有解脫之意。
游衍:逍遙遊樂。
【評語】
絲竹賞心,品敬氣雅,但只要人的心性人的內在氣質本身純正清凈,沒
有外物的賞心悅目,同樣會顯出一種雅緻。佛家說 「萬物均有佛性」,意思
就是萬物之性與天性合一。人心都有一個真境,這一真境是從清靜芬芳中自
然產生。我們假如想要優遊於這種境界中,就要先使內心清凈。老莊說的清
凈無為,古人講放浪形骸之外,就是要絕對斷絕名利和物慾使心境恬淡,絕
慮忘憂,而優遊於生活的樂趣之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2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55 | 只看該作者

真得天然造作減味

真得天然造作減味
意所偶會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見真機,若加一分調停布置,趣意便減
矣。白氏云: 「意隨無事適,風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
【譯文】
事情偶然遇上合乎已意就成了佳境,東西出於天然才能看出造物者的天
工;假如加上一分人工的修飾,就大大減低了天然趣味。所以白居易的詩說:
「意念聽任無為才能使身心舒暢,風要起於自然才能感到涼爽。」這兩句詩
真是值得玩味的至理名言。
【註解】
真機,真正的機用。
白氏:唐代詩人白居易。
【評語】
物貴天然,人貴自然。但這決不是說一塊礦石不經開採提煉或琢磨就能
成美玉、金屬等有益於人類的物質。世間的萬物卻又最好是不要違反自然,
一旦違反自然姜也容易變成丑,好就可能轉成壞。像邯鄲學步,失卻自然就
成笑柄。任何事憎有個度,對大自然能否變動要看是什麼東西,處在什麼條
件下,現代文明發展的本身就是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戰勝困
難的結果,像沙漠,作為一種自然景觀很壯闊,可不去改造它就會對人類生
存形成威脅。所以真得天然的前提是不造作,但決不是一點不可變動,做人
也是同樣的道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2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52 | 只看該作者

毀譽褒貶一任世情

毀譽褒貶一任世情
飽諳世味,一任覆雨翻雲,總慵開眼;會盡人情,隨教呼牛喚馬,只是
點頭。
【譯文】
一個飽經人世風霜的人,任憑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如何翻覆,都懶得再睜
開眼睛去過問其中的是非:一個看透了人情世故的人,人們隨意對他呼牛喚
馬,都會若無其事點點頭。
【註解】
諳:熟悉。
慵:懶惰。
呼牛喚馬:形容毀譽隨人,語出 《莊子・天道》篇: 「夫巧知神聖之人,
吾自以為脫焉。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苟有其實,
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
【評語】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自古而然。以縱橫之說聞名六國,以善辨能言在
戰國時期佔據一度之位的蘇秦,第一次出門遊說,卻出師不利,搞得灰頭鼠
臉而歸。回來家中無人理睬他,他於是發憤苦讀,錐刺骨的典故從此而來。
再一復出,功成名就,此次則是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側耳而聽,
嫂蛇行葡伏,四拜自跑而謝。蘇秦說,嫂子前倨而後卑為什麼?嫂子說,因
為你位尊而多金。蘇秦感慨說,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
上勢位富厚盡可以忽乎哉?真是肺腑之言。實際上還是功名富貴在作怪,假
如一個人待功名如黃土,視富貴如浮雲,一心只好靜,萬事不關心,一任世
情,誰誇我何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2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51 | 只看該作者

森羅萬象夢幻泡影

森羅萬象夢幻泡影樹木且歸根,而後知華
萼枝葉之徒榮;人事至蓋棺,而後知子女立刻之無益。
【譯文】
樹木到了落葉歸根化為腐士,人們才想到茂盛的枝葉鮮艷的花朵只不過
是一時的榮華;人一直到死後進入棺材,才會知道子女錢財毫無用處。
【註解】
歸根:比喻事物結局歸於根本。 《傳燈錄》: 「六祖慧能涅磐時答眾曰:
『落葉歸根,來時無日。』」
華萼:萼,是花瓣的最外部。華,同花。」
蓋棺:指人死後入礆棺木,蓋棺表示一個人生命事業的結束。
【評語】
俗話說 「不撞南牆不回頭」,是比喻人認死理,不被實際情況碰個焦頭
爛額決不甘心。林木花草只有春天才生機盎然,到了秋天便落葉翻飛,大雪
飄來的時候便只剩下枯枝片葉,余皆化為泥士至春護花肥田。人不同於花草
樹木,到了蓋棺時節,一切便晚矣,便無緣知曉世人的品評,無法再顧及子
女玉帛的用處。既感如此,何必當初呢?做人不可等蓋棺時再去行善,做事
也不應採取這種臨崖勒馬始回頭的方式,幹什麼事先應多考慮免致到時手,
忙腳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2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48 | 只看該作者

心月開朗水月無礙

心月開朗水月無礙
胸中即無半點物慾,已如雪消爐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時見月
在青天影在波。
【譯文】
一個人心中假如沒有絲毫物質慾望,就像爐火化雪太陽化冰一般,決速
而安然;眼前自會呈現一片空曠開朗景象,宛如看見皚月當空月光倒映在水
中一般寧靜。
【註解】
空明:形容光明透徹。
【評語】
慾望太過強烈,心神就會受物慾蒙蔽,以致頭腦昏聵而不明事理。這不
是要絕慾望,而在於說明慾望淡泊便能使心
情輕鬆,心情輕鬆就好像 「月在青天影在波」,這樣既能明心見性又能
通達事理。宋懦周敦頤說: 「無欲則靜,靜則明。」心底清靜,本性自現,
本性現就會愉快,就會神清目朗,而見山水明而日月新。但無半點物慾不是
一無追求,不是棄除物慾。什麼事一走極端就會走向其反面,好事也會變成
壞事。例如飲酒是樂事,也可成雅事,但如市井之徒光著脊樑吃三喝四狂喝
濫飲,其喧囂是噪音,其形象決非豪爽本性而是粗俗,至於過度飲酒則傷身
心。詩是雅事,是情與懷的抒發,但為詩而詩,無病呻吟,以詩為玩物豈非
褒讀?事過頭就會變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32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6-2 19:47 | 只看該作者

冷眼視事如湯消雪

冷眼視事如湯消雪
權貴龍驤,項雄虎戰,以冷眼視之,如蟻聚膻,如蠅競血;是非蜂起,
得失猥興,以冷情當之,如冶化金,如湯消雪。
【譯文】
達官顯貴,表現出龍飛般的氣概;英雄好漢,像猛虎般打鬥決勝;這種
種情形冷眼旁觀,如同看到螞蟻被膻腥味道引誘在一起,蒼蠅為爭食血腥聚
集在一起,令人感到萬分噁心,是非宛如群蜂飛起一般紛亂,得失宛如刺謂
豎起的毛針一樣密集;其實這種情景如果用冷靜頭腦來觀察,就如同金屬熔
化注入了模型會自然冷卻,雪花碰到沸湯會馬上融化。
【註解】
龍驤:驤,昂首飛騰。龍驤指氣概威武。
蝟:刺蝟,全身長滿如計毛刺,一遇敵人毛刺勃起。冶:熔爐。
【評語】
歷史的巨冊往往是在龍爭虎鬥、狼煙滾滾中翻去了一頁又一頁;而你爭
我奪的結果卻往往是白骨蔽野,生靈塗炭。最終留下的是殘恆斷壁,荒家堆
堆。冷眼觀之,先哲斥之為不義之戰,詩人則嘆為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
中」。以此觀人生世事,爾虞我詐,求富逐貴而又心機用盡的人何其凄涼也。
人生舌短,歲月蹉跎,不能超脫於世就會被世俗所累。冷眼看世界是必要的,
靜心理世事是應當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7 10: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