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7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17 06: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勸讀感應篇彙編啟
感應篇雖然是出自於道藏,然而在彙編的註解中多是引證了儒書和佛經;所以讀一書而得到三教的精義,實在是第一件值得稱快的事情啊!彙編乃是彙集了古今各種註解的讀本,經過詳細的審查抉擇,精益求精而編輯成書的;所以讀了彙編,就等於是已經讀盡感應篇各種註解的本子,實在是第二件值得稱快的事情啊!編者的手眼,實在是高明的無與倫比,讀者能夠得到此一良導,心量就會因此而開拓,福緣也會因此而廣植,實在是第三件值得稱快的事情啊!儒教的至理名言,誠意正心的工夫,修身齊家的要訣,彙編裡面已經收錄超過了一半以上;而佛門的文字般若,在本編中也可以略見一斑;至於道家攝心的要義,也已經匯萃在彙編里,實在是第四件值得稱快的事情啊!所以說彙編不只是感應篇的註解之王,實在是一切的善書之王啊!
凡是能夠看到本書的,就是有福之人;若是能夠一氣到底的讀去,息念靜心,反覆的咀嚼玩味,去體會其中的道理;並且踏實的奉行照做,就是大福之人啊!若是能夠再更進一步精益求精,則成聖成賢作佛作祖的道理,都在本書之中了!人生在世,若是不能夠見到這本書王,則就長劫的沉淪,很難能夠出離輪迴,這樣豈不是太不幸了嗎?而且感應篇的註解,是如此的明白,如此的詳盡,如此的透徹,如此的懇切,不僅只是耳提面命,不但只是大聲疾呼,而悲天憫人的胸懷,可以說是聲淚俱下啊!所以有緣讀到本書的人,自然應該立刻的回頭,又有什麼好再猶豫懷疑的呢?
彙編中所記載得到惡報的人,他們就像野鴨一般的趨向死亡,甚至到了死的時候,都不能夠覺悟;這都是因為他們一生當中,沒有機緣能夠讀到感應篇啊!所以感應篇對人生的裨益,豈只是轉禍為福的唯一捷徑,而且為超凡入聖的不二法門啊!願大家慎讀之。

了凡弘法學會譯整
http://bookgb.bfnn.org/books2/1447.htm#a01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7-17 06:56 編輯 ]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17 06:45 | 只看該作者
感應篇序   文昌帝君降筆  
文昌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周人之急。濟人之乏。容人之過。憫人之孤。一心如此。聽命於天。故能久證真位。今勸世人。每日誦太上感應篇一遍。遵以修行。及書寫一帙。日夕瞻視。依此修行。行之二年。萬罪消滅。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七年。子孫賢明。榮登科第。行之十年。壽命延長。行之十五年。萬事如意。行之二十年。子孫為卿相。行之三十年。注名仙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仙班。不依此加意修行。或作或輟。今日行。明日廢。人事既乖。心田日暗。雖口誦經。而其心不悟。是為瀆天。罪不容赦。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17 06:49 | 只看該作者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的來歷: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一說在北斗魁前,一說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文昌封為帝君,並且又稱梓潼帝君,當是元仁宗時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梓潼神與文昌神合為一神。
《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後人為紀念張育,即於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為雷澤龍王。后張育祠與同山之梓潼神亞子祠合稱,張育即傳稱張亞子。唐玄宗入蜀時,途經七曲山,有感於張亞子英烈,遂追封其為左丞相,並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亂入蜀時,經七曲山又親祀梓潼神,封張亞子為濟順王,並親解佩劍獻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亞子為英顯武烈王,宋光宗時封為忠文仁武孝德聖烈王,宋理宗時封為神文聖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於是梓潼神張亞子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忠主孝親: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后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於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

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以後,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於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節錄自 《道教文化資料庫》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17 07:04 | 只看該作者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解釋】
太上老君說:『人的禍福,本來就沒有一定的門路,全都是自己招來的啊!』
【分析】
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號伯陽,也就是周朝的聖人老子;得道成仙以後,稱天立教,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聖。感應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惡行善的書;感是感召,應是報應,告訴人們如果以善惡感召之因,必定會得到天降禍福報應的果;所謂有感必有應,隨感而隨應,用以彰顯天道好還的道理,而啟發世人的敬畏之心;知道作惡必定會得到災禍病夭的惡報,因此心有所畏懼而不敢去做;知道行善必定會得到福壽天仙的善報,因此心有所求而勇敢的去做,所以才以感應作為本篇的篇名。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這四句話是此一篇的總綱領,也是太上垂示訓誨的宗旨所在。講到聖賢之心,不是為了要祈求福報,避免災禍而後才去斷惡行善;說到造化的道理,只要是積善,必定會福蔭子孫;而若是積惡,則必定會禍延子孫;也就是易經所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道理,而且絕對不會有絲毫的差錯啊!

自召,就是自己招來的意思,所謂自作還是自受啊!要知道天地是沒有私心的,而吉凶禍福也全都是人心自己招來的啊!然而人在沒起念頭的時候,這顆心是湛然清凈,就如同虛空一樣,那裡有什麼善惡呢!只是因為這個念頭才動,所向著的是好事,就是善,所向著的是壞事,就是惡;其最初不過是起了一個念頭,做了一件事情而已;但是到了後來,經過了日積月累,於是就有了善人和惡人的區別了;所以一個人得禍或是得福,全都決定在當初起了善惡念頭的時候啊!所以太上開口便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就是在提醒警惕世人,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動念啊!其中若是有了絲毫的差錯,那麼禍福的果報就會天差地別了。
故事一:
宋朝的靈源禪師向伊川先生說道:『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啊!禍能生福的原因,就是當一個人處在危險或災難的時刻,很認真的想求平安,並且能夠深入的體會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夠心存畏懼恭敬,謹慎自己的言行;而福能生禍的原因,就是當人在居安的時候,不能夠思危;而且還放縱自己奢侈逸樂的念頭,言行舉止驕傲懈怠,尤其多有處事輕率,態度傲慢,甚至欺侮別人的情形發生。』
故事二:
宋朝的張子(張橫渠先生)說:『正心的開始,應當是以自己的心為嚴師。凡是有所作為,就會知道謹慎小心警惕自己;這樣練習了一、二年,只要能夠認真努力守得緊,自然而然心就正了。』
故事三:
從前真空寺的老和尚曾說:『凡夫的妄想是不一定的,或是回想著自己幾十年前的榮辱恩仇、悲歡離合,和種種的閑情,這是過去的妄想。或是事情到了眼前,可以去做,心中卻是畏首畏尾,猶豫不決,這是現在的妄想。或是期望著日後能夠榮華富貴、子孫發達,和一切不見得一定成功、一定得到的事情,這是未來的妄想。』這三種的妄想,或是生起了,或是滅掉了,我們就叫它做妄心。只要能夠照見它是妄心,隨著妄念起來的時候,當下就把它斬斷,這就叫做覺心。所以說:『不怕妄念起來,只怕覺察太遲。』這個心若是湛然清凈如同虛空一樣,那麼煩惱就沒有立足的地方了啊!
故事四:
宋朝的趙康靖先生,曾經用瓶子和黑豆白豆來練習心地功夫;他若是起了一個善的念頭,就把一顆白豆投入瓶子裡面;若是起了一個惡的念頭,就把一顆黑豆投入瓶子裡面。開始練習的時候,投入瓶子的黑豆很多,後來就漸漸的減少了。久而久之,連善惡這兩種的念頭都忘了,而進入了『不思善、不思惡』心無雜念的境界,最後連瓶子和豆子,也丟棄不用了。
故事五:
宋朝的衛仲達,在翰林院里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陰間。陰間的主審判官,吩咐手下的書辦,把他在陽間所做的善事惡事兩種冊子送上來。等冊子送到一看,他的惡事冊子,多得竟攤滿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冊子,只不過像一根筷子那樣的小。主審官又吩咐拿秤來稱稱看,那攤滿院子的惡冊子倒反而輕,像筷子那樣小卷的善冊子反而重。衛仲達問道:『我年紀還不到四十歲,那會犯這樣多的過失罪惡呢?』主審官道:『只要一個念頭不正,就是罪惡,不必等到你去犯。』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即是犯過。因此衛仲達就問這善冊子里記的是什麼?主審官道:『皇帝有一次曾想要興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橋。你上奏勸皇帝不要修,免得勞民傷財,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衛仲達說:『我雖說過,但皇帝不聽,還是興工,對那件事情的進行,並沒有發生作用,這份疏表怎麼還能有這樣大的力量呢?』主審官道:『皇帝雖然沒聽你的建議,但是你這個念頭用的很真誠,目的在使千萬的百姓免去勞役;倘若皇帝聽你的,那麼你的功德就更大了啊!如果你肯用這個心來度化世人,也並不難啊!可惜的是你的惡念太多,所以善的力量,因此減少了一半,而你的官位也就沒有指望升到宰相了。』後來衛仲達做官,果然只做到了吏部尚書,而沒有做到宰相。
【再析】
可惜啊!仲達的惡,只是空有惡念而已,並沒有去做,尚且折損了他現世的福報;而仲達的善,只是空有其言而並未被皇帝所採行;但是他這個善的力量竟然卻勝過了堆滿整個庭院惡冊子的力量!看到這個例子,就知道如果真的去做了善事或惡事,那麼善或惡的力量就更大了啊!可見得念頭的起動處,也就是禍福之門啊!
【嘉言】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所以禍福都在不知不覺中移動增減,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的啊!
唐朝的六祖慧能大師說道:『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佛經也講:『吉凶禍福,皆由心造。』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7-17 09:53 | 只看該作者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想起和大師前幾天貼的那個掃樹葉兒的事情來了.
那個樹葉的禪之前看過,當時納悶這老和尚真沒有效率觀念,落完了一起掃該多快啊,一片片的拾要彎多次腰耗多少的能量啊.

這個月想清楚了,那麼看禪是著形吧?

凡事是都是以小積大的,善惡喜悲.....均是如此.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17 11: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子竹青青 的帖子

不恭維你有悟性好了。說次數多了也煩人。
儒釋道三家皆以修心為本。功夫都在起心動念的時刻。佛家三藏十二部,就說了兩個字「修心」。金剛經5000多言所說的,也沒超出這兩個字。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吉凶禍福,皆由心造』說的就是「念頭」。心是主,是王,是根本。人只有心善,才能念頭善,言語善,身行善。禍福都從自己的心裡頭出來的東西,然後又回落到自己身上。大家都在品嘗自己釀造的酸甜苦辣。這是事實,不然先哲們也不會重複了5000多年。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7-17 11:49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17 22:36 | 只看該作者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解:
善惡的報應,就如同影子跟著身體一樣;人到那裡,影子也就跟隨到那裡,永遠都不分離啊!
【分析】
善惡是就人心來說的,而報應則是就天理來講的。要知道身體端正,影子也就端正;身體斜了,影子也就斜了,絕對是絲毫不爽的。而造了善因,就必定會得到樂的果報;造了惡因,就必定會得到苦的果報,這些道理,聖人說得很詳細,可惜一般沒有智慧的人,不相信這種道理,於是就背善向惡了;因為他看到現在做善事的人,有的命運卻非常的坎坷;而做惡事的人,有的不但長壽,而且還富貴的很;而今生所遭受到的種種果報,也都不一樣啊!於是就說:『善惡不見得會有報應啊!因果也似乎不足以採信啊!』這是因為沒有智慧的愚人,他們不知道:這個世間沒有活到幾百歲的人,而上天也有沒有立刻就結的案子,這個世間純善純惡的人既然是很少,那麼可以為善可以為惡的機會也就最多了。因為念頭會有轉移,果報就應該要加以斟酌了。或是報在自己的身上,或是報在子孫的身上,或是報在現世,或是報在後世,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其中雖然會有變化遷移,但是絲毫都不會有錯誤的啊!俗話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所以不要只看眼前,應該要看究竟!因為善惡的果報,必定是如影隨形!
【再析】
按照佛經的說法,因果報應是要論三世的:第一種是現報,就是這一生就受到果報。第二種是生報,就是第二生才受到果報。第三種是后報,就是第三生,以及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才受到果報。所以今生做善事而卻得到災禍的人,這是因為他前生所造的惡業,現在成熟了啊!今生做惡事而卻得到福報的人,這是因為他前生所造的善業,現在成熟了啊!所以福中有禍、禍中有福,就是因為不是純善或是純惡的關係。開始的時候有福報,而最後卻有災禍,這是因為他的善心退步了啊!開始的時候有災禍,而最後卻有福報,這是因為他的噁心懺悔了啊!若是所造善惡苦樂的果報沒有變化,這是在顯示說明了直接的報應;若是災禍和吉祥互相的出現,這是顯示了果報的隱約和巧妙啊!更有人所看不到的陰德和陰惡,那就不是人們的耳朵和眼睛,所能聽的到看的見的善惡果報了。
要知道我們這個世間的法律,尚有遺漏不周延的地方,然而天道對於善惡的報應,則是絕對沒有疏失之虞的啊!所以說:『造作善善惡惡,報應如影隨形;莫道造惡不報,直待惡貫滿盈。莫道修善無應,直待善果圓成。』佛經也講:『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由此可知,我們在三界中所受到的苦樂,在六道輪迴里,上升三善道,或是沉入三惡道,都是我們自心召感而來的。要知道天網難逃,就是要想逃避,就如同行路的途中,遇到了大雨,四下望去,全都是濕淋淋的,根本就沒有可以躲雨的地方;但是世人多不覺悟,無法洞察因緣果報的真相;果報若是在遠的,當然也就看不到了;就是看的見的果報,也多將它當作平常的順境逆境,而不加以重視。平時就是如此的輕忽,不能夠覺察,至於碰到了大吉大凶的事實可以相信的,卻又拿出一些不都靈驗的事情,來加以否定;如此的自己迷惑自己、懷疑自己;縱然是人生閱歷很久的人,忽然覺悟了些道理;但是人卻已經老了,而且習性也已經養成,難以改變了。而年輕人的豪氣正是旺盛,就更加的難以相信了。這就是世間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迷失了自己,而走入歧途的原因,真是悲哀啊!
故事一:
清朝崇明地方,有位叫黃永爵的人,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說他只能活到六十歲;後來南洋有一條船遇到了大風,船快要翻了,黃永爵就急忙的拿出十兩黃金,買漁船前往搭救,總共救活十三條的人命。後來又遇到那位相士,這時相士看到黃永爵非常驚訝的說:『黃先生,你滿臉的陰騭紋,一定是積了大德,做了大好事,你不但會有兒子,而且你的兒子還會考上功名,你也會活到高壽啊!』後來黃永爵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叫黃振鳳,考中了康熙己未年會試的榜首,黃永爵也活到九十幾歲,而且得到善終。由此可知,天道是如此的真實可信,人為什麼不肯去惡為善呢?
故事二:
秀水地方有位叫屠潘奇的人,平日做惡多端,教人鬥爭打官司,強拿別人的財務,姦淫他人的妻女;遇到不如意的時候,就指天罵地,詛咒神明。有一天,屠潘奇忽然就暴斃了,經過一個晚上,才又醒了過來;並且叫他的妻子集合眾人講話,他說:『閻王爺說:死人在陰間所受到的報應痛苦,陽世的活人並不知道啊!而受到報應,才感受到痛苦,已經是來不及了;可悲痛的是,陽間有許多人不知道厲害,還在拚命的做壞事啊!今天屠潘奇可說是罪大惡極,所以借著你來警告世人。』說完了屠潘奇就拿著刀子,自己割掉下體說:『這表示邪淫的果報。』自己再挖掉眼睛說:『這是怒視仙佛父母和眾生的報應。』自己砍掉手說:『這是屠宰生靈的報應!』再切腹挖心說:『這是陰險殘忍的報應。』割斷舌頭說:『這是欺騙妄語惡口的報應。』附近的鄰居都跑來看,莫不感到警惕可怕,屠潘奇就這樣的拖延了六天,體無完膚的死去。這就是自作自受,而且報應是如此的快啊!
【結語】
東嶽廟有幅對聯講道:『陽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陰司報應,古往今來放過誰。』人為什麼要明知故犯,造下了無窮的痛苦呢?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18 00:48 | 只看該作者

為什麼人不相信因果報應

答案非常簡單,人只知道這一生的事。大多數人不相信有前生後世,才不相信因果報應。

事實上因果,兩個字主導世出世間一切法。佛法裡頭有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不少的同修提出這一句話來問:「因果在不在萬法裡面?」當然在萬法裡面。「萬法皆空,為什麽因果不空?」我們舉植物大家容易了解。譬如一棵桃,桃核是因,種在地下兩、三年它就長成桃樹,又結桃了。桃核種下去之後長成樹,核沒有了,因空了,因變成果,那個桃樹就是果,又結桃,就結了果;果熟的時候採下來,我們把它吃掉,果也空了;果空了之後,那個核在,因又出來了。講「因果不空」,是說因果轉變不空。因轉變成果,果又轉變成因,它總是循環在轉。轉變不空,循環不空,相續不空,講「因果不空」是講這三種。

雜譬喻經說:佛在世時,有一位國王叫阿闍世王。某日,一位以殺生為業的屠夫前往見國王,並請王答應他一個請求,王問他有何願望,他說:『國王您每遇節日需要屠殺畜生時,請全部賜給我包辦。』王說:『殺生的事,很少人樂意替別人做,為什麼你卻那麼喜歡做?』屠夫答以:『我往世曾做貧窮人,幸好靠殺羊得以度日,又因殺羊之故,死後生到四天王天,享受天福。天上壽盡,又出生為人,還是從事殺羊的職業,死後又生天上。就這樣六世出生為人,都從事屠羊的工作,使我每次死後都生到天上,享受天上無量的快樂,前後往返天上人間已有六回。屠羊既然有這麼大的好處,因此向國王提出請求。』王問:『就算真如你所說的,但你怎麼知道的呢?』屠夫答:『因為我具有能知宿命的能力,可以知道往世的事。』王不相信,認為他說謊,因為像屠夫這麼下賤而毫無修行的人,怎麼有能力知道宿命?國王疑惑不解,便去向佛請教。佛答說:『屠夫所說全都真實,並非說謊。他往世曾遇到一位辟支佛,那時很歡喜、很恭敬、很專心的瞻仰辟支佛莊嚴的容貌,善心隨生,由於這一功德,使他得以六回生天享福,出生為人又能知宿命。因為敬佛的功德,造作於前,福報先成熟,才能六次往返天上人間;殺生的罪業應受惡報,但機緣尚未成熟,所以不見他受報。等此生命終,福報享盡,他將墮地獄接受屠羊的罪報。地獄的罪報受完,接著無數次出生為羊,一一償還命債。這位屠夫,知宿命的能力很淺,只知過去世六世殺羊生天的事,再早些的第七世的事,他便無法得知,於是誤認為屠羊是使他生天享福的原因。』阿闍世王至此恍然大悟。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3234

帖子

132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28
9
F.Z. 發表於 2007-7-18 11:29 | 只看該作者
好文!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0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7-18 17:20 | 只看該作者
轉變不空,循環不空,相續不空

沒有什麼是憑空而來的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3234

帖子

132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28
11
F.Z. 發表於 2007-7-19 11:28 | 只看該作者
割斷舌頭說:『這是欺騙妄語惡口的報應。』
割斷舌頭還能講話真的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2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20 09:47 | 只看該作者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解釋】
因為人的一生,無論是白天夜晚,時時刻刻,上下四旁,都有主管人間過惡的神明在鑒察著;依照各人所犯過惡的輕重,來奪除人的壽算。(人活一百天叫一算,犯輕的就少奪,犯重的就多奪。)
【分析】
天有三官五帝,百神諸司;地有五嶽四瀆和城隍里社;另外又有舉意司,專門記錄人的起心動念的善惡,凡是這些,都是所謂的司過之神。而上天的心是慈悲仁愛的,想要世人在自己心中獨知的地方,為善去惡;因而才有了司過之神,鑒察人們所犯的惡事,並且量度惡事的輕重,而除減人的壽命百日。所以說:『人間的竊竊私語,在天聽起來,就跟打雷一樣的響啊!人若是在暗室中做了虧心的事情,是絕對逃不過神明如雷電般銳利的眼睛啊!』詩經書經中也講到:『上帝日日夜夜都在鑒察著,世間每一個人身體語言心理所造作的行為啊!』這就是所謂的十目所視、十手所指、神之聽之的道理。明白了這個道理,則我們心中獨知的地方,自然就有鬼神,比自然界天地鬼神的鑒察還要嚴格,這就是所謂天人合一的道理.
華嚴經說:『每個人出生之後,就有二位天人跟隨著,一位名叫同生,另一位名叫同名;這兩位天人能夠時常見到被跟隨著的人的言行;而被天人跟隨的人,卻是見不到天人。』兩位天人,也就是所謂的善惡二部童子,他們每天廿四小時都在記錄著人的善惡言行,包括心理行為;所以我們每個人的起心動念、言談舉止、待人接物,都要常常想到這兩位天人隨時隨地都在鑒察記錄,不要使自己的惡念持續不斷啊!若是偶然中起了一個惡念,也要立刻的警覺到,把它調轉過來。所以克己,必須先要從難克制的地方去克制,一直窮究到念頭的起滅處;如果能夠這樣的用功,那麼我們無邊的業障,就能夠在一時之間,清凈湛然如同虛空一樣了。能夠這樣的話,那麼吉凶禍福壽命長短的與奪之權,就可以操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天地鬼神也就無可奈何了啊!更何況是司過之神的奪算呢?
故事一:
明朝沂洲(也就是現在的山西太原),有位叫王用予的人,為人厚道穩重;他平日事奉文昌帝君非常的謹慎恭敬。並且與幾位好友在里中結了一個社團。每年的元旦,大家就輪流負責建醮壇,在雲中山頂上的文昌帝君行宮祈福。社中有位叫俞麟的人,為人以孝順謹慎著稱;遠近都有許多人來向他求學,拜他為老師。又有位叫郁從周的,相貌非凡,氣宇軒昂、才高八斗,口才文筆更是一流,大家都非常的推崇佩服這兩位才子。
正統辛酉年的元旦這天,王用予提早先到了文帝行宮,並且住在裡面。晚上他作了一個夢,夢到文昌帝君正在升殿,天下的城隍都齊集在殿上,向帝君彙報鄉試錄取的名單。有位戴著朝冠穿著紅袍的神,手中抱著一本很大的冊子,呈送到帝君面前,請帝君簽名批准。王用予就偷偷的問抱冊子的神說:『山西省的錄取榜單中,有沒有王用予、俞麟、郁從周這三個人的名字?』抱冊神說:『沒有。』過了一會,諸位城隍都退下來在旁等候,那位穿紅袍的神就抱著冊子上殿,跪著將冊子呈送給帝君看,帝君一一的批閱,在每位錄取者的名字下面畫了一個押。有時候帝君也猶豫了很久都不畫押。紅袍神就宣布帝君的指示說:『仍然交付各省的城隍,儘速的查明積陰德的家中仁厚的兒子,將他們的名字陳報上來,以替換榜冊中未經帝君批准的名額。』
這時候王用予隱藏在殿旁的柱子下面,忽然聽到殿內傳來,王用予入殿晉見帝君的呼喚聲;王用予匍匐在殿階下,被召喚到帝君的座前,進謁帝君。帝君說:『功名的事情,是天庭秘密的記錄,不可以輕忽的泄密;因為你十餘年來如一日,事奉我十分的至誠懇切,所以把你召來為你分析;你的祖父非常的樸實嚴謹,自食其力,從來沒有欺負過人,早就已經註記你為鄉科的前榜,以彰顯你祖父忠厚傳家的果報。又因為你平生遇到神佛就都稽首,但是都是默求你自己的功名能夠如意,和你妻子楊氏的病能夠痊癒,夫妻能夠白頭偕老;而你那年老的母親仍然在堂,你卻從來沒有替她祈求神佛保佑;因為這個緣故,把你的功名降了二級,所以你中在下榜的五十三名;你應該要改變這種自私的心態和行為,不要再觸犯天心了啊!』王用予聽了帝君的分析,一直向帝君叩頭謝罪。
帝君又講:『跟你同社的周吉,是今科本省的解元。』當時社中的成員,惟有周吉為人最為恂懦,而且學問文章也比別人差,王用予聽了之後,感到相當的驚奇愕然;因此就向帝君叩問周吉考中今科解元的原因。帝君說:『周吉的父親和祖父都是讀書人,從來沒有一字入公門涉訟,也從來沒有犯邪淫,周家祖孫三代以來,都未曾說過一次別人的短處,暴露過別人的一件惡事;而且周吉的曾祖父,曾經作過百忍說這篇文章,來勸化世人,也因此而感化了不少人。所以周家的父子祖孫,以簡單樸實靜默在培植福報,已經有六十多年了,這是最上的陰德,別人都不知道;上帝因而特別的嘉許,已經註記昌盛周家的三代,現在周吉中了本省的解元,這只是周家福澤的開始而已啊!』
王用予再向帝君叩頭問道:『跟我同社的俞麟、郁從周,不知道他們兩位考中了沒有?』帝君就檢視查閱太原讀書人的名冊,臉上現出不高興的樣子說道:『俞麟本來應該可以考中一科,但是因為他侍奉雙親,犯了腹誹的過失,又經常刻薄的批評他人,不近情理;更妄言自命為君子,所以才除去他的科名,使他終身窮途潦倒!』王用予再請問帝君說:『什麼叫做事親腹誹?』帝君說道:『俞麟對他的父母,雖然在言語舉動上,露出服從孝順的樣子;但是在他的內心,則是不以為然,只是勉強的不露聲色而已;外表上好像事事都順從父母,而他的真性卻是一天一天的遠離了,這種自欺欺人偽裝出來的孝順,簡直就是把雙親視同路人一樣啊!要知道以欺騙虛偽的言行來欺世盜名,最是觸怒神明了,所以才懲罰他。至於郁從周,本是天縱的英才,二十六歲就該中進士,三十歲出頭,應該做到中丞的官位,四十五歲晉陞為大司空,而且還兼領司農司寇的職務;五十四歲在少保的職位上退休,活到六十九歲,並且得到善終;但是因為他從十七歲入學以後,就恃才傲物,言語間經常的諷刺譏彈,語帶雙關的戲謔調侃他人;陰間記錄他輕薄的口過,已經滿了二千四百七十餘條了。上帝因而震怒,已經將他記注在陰惡的黑籍中,除去他命中所有的功名;倘若他仍然不知道悔改,到滿了三千條過失,就要奪掉他的壽命了。並且還要處罰他的子孫淪落為乞丐啊!因為這些輕薄的口過,會傷了天地間的和氣,也觸犯了神明的忌諱,所以這種口業的罪過,與殺生和邪淫的罪過相等,你們可要特別的謹慎小心啊!』過了很久,帝君又再指示說道:『邪淫、殺生、口過的惡業,就是犯了絲毫一些,也會有果報的,這就不需要再說了!但是邪淫、殺生這兩種的惡業,自愛的人,就會知道禁戒不犯,至於口頭上的訕笑,隨意的譏彈諷刺,這種笑裡藏刀隱匿賊害他人之心,養成習慣之後,就會很難自己覺察了;最後竟然連言語容貌和心胸,全部變成輕薄了。而這些口惡,也全都被鬼神記錄下來,所以凶煞惡事,也就跟隨而來了。本來命中該享有極大福報,一下子就轉變成貧窮下賤的命了,實在是太可惜,也太可怕了啊!你應當廣勸世人,要以此為戒,不要再煩我在簽榜的時候,大費周章,猶豫不決啊!』王用予就向帝君再拜而退。這時候文帝行宮的大鐘已經響起,王用予因而驚醒,外面的雞,也已經叫過三次了。王用予於是就到行宮叩謝了文昌帝君,就拿起筆來,記下了這個夢境。等到秋天開榜時,周吉果然考中了山西省的第一名。王用予因而就將這個夢境的記錄公諸於世,用來警惕世人。
故事二:
宋朝的光孝安禪師,在入定的當中,看見了兩位僧人在講話;最初的時候,有天神在旁擁護,並且還傾聽他們的談話;久而久之,天人就散去了。過了沒多久,就有惡鬼在旁邊吐口水罵他們,而且還用掃帚去掃他們兩人走過的足跡;這是因為兩位僧人開始的時候,在談論佛法;接著就閑話家常,最後則是談論名聞利養。須知出家人談論世間的事情,尚且被鬼神討厭、責怪;況且現在,世人身、口、意三業的行為,更有不止如此的啊!那麼他們被鬼神的責備,又是當如何呢?想起來真是令人畏懼啊!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20 10:09 | 只看該作者

事親腹誹

『什麼叫做事親腹誹?』帝君說道:『俞麟對他的父母,雖然在言語舉動上,露出服從孝順的樣子;但是在他的內心,則是不以為然,只是勉強的不露聲色而已;外表上好像事事都順從父母,而他的真性卻是一天一天的遠離了,這種自欺欺人偽裝出來的孝順,簡直就是把雙親視同路人一樣啊!要知道以欺騙虛偽的言行來欺世盜名.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3234

帖子

132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28
14
F.Z. 發表於 2007-7-20 12:28 | 只看該作者
頂!多謝樓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15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7-20 16:15 | 只看該作者
謝謝chico

真應該把用在變形金剛的那些時間分一部分在這樣的故事裡.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1

主題

5254

帖子

1484

積分

三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484
16
sumw 發表於 2007-7-20 16:29 | 只看該作者
頂!多謝樓主!]樓主帖了好東東,能使閱者 感恩天地,敬畏鬼神,改惡從善,功德無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21 11:16 | 只看該作者

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

解釋:
人的壽命,既然已經因為犯過而被減少,而且還要被懲罰生活貧苦,家庭破碎;又經常的遭逢到憂愁災難啊!
【分析】
從這一句,到算盡則死,都是在講減除壽算的事。因為不善之人,他們欺騙掩飾的行為,為神明所察見,以至於減少了他們的壽算,所以貧窮家破,憂患也就跟著接踵而來。福善禍淫,這是造化必然的道理。人若是想要趨吉避凶,必定要改過遷善,那麼它的關鍵,應該在於先治心;檢點自己身、口、意三業的行為,不可以放逸隨便,而墮入了邪惡的業網。並且應該要彼此互相的規勸;例如心和口要互相的訓誨,心告訴口說:『口啊!口啊!你應當要說好事,說好話,千萬不要說不應該講的話啊!』心再告訴身體說:『身體啊!身體啊!你應該要精進的修行,不要懈怠懶惰啊!』縱然是一日一時、一刻一念,乃至於一個剎那,都要如此的簡默,自己要剋制住自己的心,自己要謹慎自己的口,自己要治理好自己身體;這樣久久都不間斷,自然就會不受到外面境界的影響而動心了;此時的心,就到了湛然清凈沒有慾望的境界,全體都是善了啊!這樣怎麼會被神明減去壽算,弄到了貧苦家破憂患的地步呢?
故事:
奉符縣的縣令錢若愚,為人陰險狡詐;他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補了官位,也多是不能做完任期,就因故去職了。到了晚年,他的生活更是困窘,兒子女兒都相繼的死亡,自己則是淪落到衣食不繼的地步,因此他就向神明祈求;他夢到神明告訴他說:『錢若愚,你因為作了太多的惡業,到今天,你的壽命在減算后,已經被神明奪盡了,你卻還以生活貧窮、家破人亡為苦來求我,真是愚痴到了極點啊!』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21 11:23 | 只看該作者

人皆惡之

【解釋】
人人都討厭造作惡事的人!
【分析】

玉樞經上說道:『人若是不修善業,上天必定會斬他的神,攝他的魄,使他神魂顛倒,被人所厭惡,為人所嫌棄!』今天恨別人欺負我的人,怎麼會知道,這是上天斬攝了他的神魂,使他處處碰壁而為人們所厭惡啊!今天有幸知道了這個事實,就應當洗心革面,改惡向善;
那麼天心是仁慈寬恕的,是不責罰懺悔改過之人的;所以從前所犯的罪過,是可以救贖的,從此改過遷善,那麼前途仍然是一片光明。所以無論是生而知之,或是困而知之,只要是改過遷善,他的成功則是一樣的,希望千萬不要自暴自棄!

而做惡事的人,為什麼會令大家討厭呢?這是因為公道自在人心,也是因為良心本善,良知是人人本來就具有的啊!但是盼望大家推此一念,見到了善,就如同怕落到別人的後面一樣;見到了不善,就如同用手去探熱湯一樣的可怕;如此就可以自我勉勵,修到了有善無惡的境界。若只是徒然的討厭別人的惡,而卻不除去自己的惡,這樣又怎麼能夠免除自己被別人所厭惡呢!
故事一:
唐朝的來俊臣,做侍御史的時候,貪贓枉法,被他冤死了人,不知道有多少;後來他竟然被朝廷判了謀反的罪名,並且在市集上公開執行死刑。來俊臣在被砍頭之後,許多恨他的人,就爭先恐後的蜂踴而上,吃他的肉,挖他的眼睛,奪取他的心臟,不到一會兒,他的屍體就被人吃光了!
故事二:
宋朝的大臣丁謂和寇萊公,兩人都是同在朝廷做官。當時天下的百姓,提到了寇萊公,必定稱他是忠臣;講到了丁謂,必定稱他是奸臣;聽到了一件善事,必定將這件善事歸功於寇萊公;其實未必都是寇萊公做的.而聽到了一件惡事,必定將這件惡事歸罪於丁謂,其實也未必都是丁謂做的.
故事三:
宋朝的宰相秦檜,欺君誤國,殘害忠良;千百年來,世人莫不厭惡秦檜的奸詐;而岳飛的精忠報國,後世的人,也無不景仰岳飛的風範。在杭州西湖岳王祠的前面,就有鐵鑄的秦檜,和他的妻子王氏的像,跪在岳王的墳前,旁邊還掛了一個木頭做的手掌。無論遠近,只要是來到岳王墓前拜謁的人,都是欽佩岳王的精忠報國;在拜完岳王之後,就都拿起了木掌,批打秦檜夫婦的鐵像。
【結語】
從以上的三個例子合起來看,百姓並沒有私好和私惡的心,然而大家相同喜好、相同厭惡的原因,這就是人心對於善惡的回應.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21 21:52 | 只看該作者

刑禍隨之。

【解釋】
刑罰和災禍,也就跟隨而來。
【分析】
太虛真人說:『別人若是將災禍轉嫁給我,那麼我就以福德來回報他;如果能夠這樣做,則福德之氣,始終都是從我這裡出來;而害氣重殃,自然就從惡人那裡生出來。』這裡說到刑罰災禍跟定了惡人,就是因為害氣重殃常在惡人的身上,所以刑罰災禍才跟定他啊!華嚴經說:『南閻浮提世界的眾生,是處在五濁的惡世之中啊!這個世界的眾生,不肯修十善業,而且專門在造惡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嗔、邪見、不孝順父母、不恭敬三寶,更相的忿怒爭鬥,互相的毀謗污辱,任情的起見,非法的謀求,由於這些的因緣,而感召到了刀兵、飢荒、疾病、死喪、天災、人禍種種的報應。』由此可見,總是自作自受,自食惡果,全部是自己招來的,並不是由於他人造作的啊!然而趨吉避凶,決定在當前的這一念心,而天堂地獄也就會現在眼前了。若是果然有人真實的在修十善業,而卻得到了惡報,決定沒有這種的道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20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7-21 21:56 | 只看該作者

吉慶避之。

【解釋】
吉祥和喜慶,都遠遠的避他而去。

【分析】

要知道『天道無親,惟親善人』,人若是能夠去惡為善,恭慎自己,順應天理,自然在靜的時候,心就會與天道相合;在動的時候,行為就會與吉祥喜慶相遇了。如果有人的心行與此相反;那麼我們看得到的,就是他難逃世間的刑罰,看不到的,則是他被鬼神的責罰。所以惡人被鬼神減除壽算,短命而死;吉祥和喜慶,也都遠遠的避他而去,而橫禍和刑罰,就都跟隨而來,這是必然免不了的啊!

故事:
從前有位讀書人叫王生,他的心陰險而狡詐;所做的事情,也都違背了天理。有一次他參加秋試,文章作的很好,當時的主考官房師,想要將他名列前茅;但是等到填榜的時候,忽然王生的考卷不見了,等到填榜完畢,王生的卷子,才從房師的袖子裡面掉了出來;房師因而感到十分的後悔,就秘密的和王生見面;並且答應王生,遇有機會,再以其他的缺額來補償他。這件事情過後沒多久,房師就轉到詮敘單位任職。王生也就因為輸粟入了成均。等到王生再度赴考,房師正好就在考選司任職;房師見到王生,大為歡喜;就密密的交待,挑選一個美缺,借著恩例與選的機會留給王生。可是到了恩例與選的期間,房師卻因為父親過世,而必須暫時的離職返鄉守孝。這樣過了三年,房師守孝完畢,又再被朝廷起用,仍然是補了選司職位的官;而王生這個時候,也因為年資已深,而應當被選中派官任用;萬兩黃金的薪資,也是指日可以得到的啊!但是沒幾天,王生卻以母親過世,必須請喪假在家守孝。經過這麼許多的波折,房師可憐王生實在是命窮,就把王生推薦給巡撫大人當家庭老師,三年之中,也可以領到千兩黃金的薪資。但是此事還沒有滿一個月,巡撫大人竟然因為舊事而丟官了。王生的一生,屢次都有奇遇,但是卻都成了畫餅。王生心裡感到十分的不平,因而生了一場大病,躺在病床上三年;有一天王生突然的覺悟,他說:『這都是因為我平日積惡的關係,所造成的惡果啊!』後來王生的病,因為懺悔改過而逐漸的痊癒了,因此王生就終生的行善。

【嘉言】
薛西原先生曾說:『天地間的福祿,若不是存些憂勤惕勵的心,福祿是聚他不來的;若是不做些濟人利物的事,福祿是無法相配的。』這句話真是有道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6: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