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2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3-25 00: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心不古。人不知道做人的根本是孝親尊師。不知道自己應該怎樣做人。現轉載佛門「孝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供養有緣的朋友。此部講記共51集。

凈空法師主講

新加坡凈宗學會錄影室
(此講錄出自凈空法師專集文字講堂)

這個經本,清朝靈桀父編著的《地藏經科注》,在所有《地藏經》註解裡面,這個注子注得最好,不知道現在這裡有沒有?查一查,如果是有的話,我們就用這個本子;沒有,我們就用聖一法師的講記。我過去講過幾次,都是依科注這個本子講。
諸位同學,我在往年每一個新的道場建立,第一部經一定是講《地藏菩薩本願經》。為什麼要講這一部經?佛法的建立不能離開硬體的設施,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一定要有土地、要有房舍、要有建築。有了硬體設施之後,我們修道才有一個場所。可是修道要依據什麼?我們必須要知道。修道必須要依據『心地』,《地藏經》就是我們第一個課程。有了硬體設施之後,軟體裡頭最重要的心地法門。所以我們一定第一部要講解《地藏菩薩本願經》,作為我們修學大乘的基礎。如果不懂得心地法門,不知道從心地修起,最後決定是一無所成。換句話說,無論你怎樣用功、怎樣努力、怎樣發奮、怎樣精進,你依舊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所修無非是有漏的福報而已。在中國大乘表法是以四大菩薩,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薩。從地藏菩薩再發展出來是觀世音菩薩,叫大慈大悲。地藏是孝敬。
今天佛法為什麼這麼衰?修學的人為什麼不能有像過去那一種顯著的成就?大家把根忘掉了,不孝、不敬。這種修學就是李老師以前常常講的玩弄佛法,他不是在修學佛法,也不是在弘揚佛法;玩弄佛法、消遣佛法,沒事幹!消遣消遣,拿佛法來消遣。確實如此,李老師講的話一點都不過分。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在消遣佛法?也在玩弄佛法?修一點有漏福報而已。而這一點福報決定不在人間享,到那裡享?畜生道享、餓鬼道享,惡道去。為什麼不能在人道享?你作人的資格沒有,所以修的福不在人道享,我們要清楚。作人都懂得孝親尊師,《觀經》三福裡頭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才能得人身,你所修的福報才能在人天裡面去享。如果這四句做不到,你所修的福報決定在惡道享,惡道裡頭也有福報很大的。這些理與事我們都明了,可是我們就轉不過來,換句話說,明了,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說實在話,對於這些事理了解得不夠透徹。真正透徹了,決定他能夠懺除業障,他能夠回頭是岸。所以道場新成立,《地藏本願經》是決定不能夠缺少的,一定要講。諸位同學到這邊來參學,我們今天把這個課程列為主要的課程,時間雖然不多,重點我們一定細說。其次的部分,古德有詳細的註解,聖一法師有通俗的講話,可以幫助大家作參考。將來諸位在國內、國外弘揚佛法,凡是到一個道場應當先講《地藏本願經》,再說《無量壽經》,勸他念佛往生,這個是一定的規矩。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是前清靈桀法師寫的,他是康熙年間人,清朝早期的,注得非常之好。我們讀他的註解,要細心去體會,要用現代的言語來表達,現代人的觀念來說明,大家就容易接受。他前面有綸貫,綸貫就是在未講經文之前,先將全經大意作一個概略的介紹。綸貫裡面包括了五重玄義,這是第一個部分。第二個部分,教我們怎樣觀法,也就是教我們學習這一部經,如何把觀念轉過來。第三部分是介紹全經大意,他的綸貫寫得很長,這一部分非常重要。在玄義部分完全依照天台的方式,說明解釋經題。辨體,體是理論的依據,佛根據什麼講這一部經?我們明白之後,對這一部經對佛的說法才能產生堅定的信心。第三部分是明宗,明宗是講修行,換句話說,如何把這些道理、這些理論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第四部分是論用,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學,得到些什麼樣的功德利益。末后一個部分是講教相,教相那是說世尊教學的方式、教學的儀規。

法師在這五個科目裡面都用『不思議』這三個字。經題是以不思議人法立名,『地藏菩薩』不可思議,『本願』不可思議;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在辨體裡面他說不思議性識為體,性是真如本性,諸佛如來之所證;識是九界凡夫的用心,九界凡夫在迷,迷了的時候就不叫性,就叫識;性是真心,識是妄心。換句話說,他是講真實的心地跟九界眾生妄心的心地,作為立論的基楚,這太好了。佛是講這一部經,依據什麼?依據諸佛如來自己的真心,再依據九法界眾生的妄心,為我們說這一部經典,這個經典立論的依據,可以說是太真實了。性地不可思議,我們講地藏;性地是真心不可思議,九法界眾生那個妄心也不可思議,不思議性識為經之體。又以不思議行願為宗。本經的宗旨,地藏菩薩的大行大願都不可思議。又以不可思議的方便為用,這個在全經裡面很明顯的能看到,讓我們知道如何來學習。最後是以不可思議開顯無上菩提為教相。如果以古大德這五種比喻,比喻教相,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來表佛法的五個階段。地藏本願是無上大法,基礎是無上大法,成就的當然是無上的佛果。這個是玄義的總綱領。

今天我們在此地講這部《地藏本願經》有兩個用意,一個是應九華山仁德老法師的邀請,我答應他在地藏菩薩聖誕之前為大眾介紹地藏菩薩本願的大意。我們預定九月一日啟講,九月二十日圓滿;二十日正是農曆的七月三十—地藏菩薩的聖誕日。第二個意思,新加坡凈宗學會這個道場建立,我們還沒有在這個地方正式講過一部經,今天為新道場開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也是符合我們多年為新道場講經的慣例,所以有這雙重的意思。先在凈宗學會的報恩堂為諸位同修來說這一部大經。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3-26 01:20 編輯 ]
日知而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沙發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3-25 00:32 | 只看該作者
在玄義當然最重要的先要介紹經題:

【地藏菩薩本願經】

這七個字,前面六個字是別題,經這個字是通題;佛所說一切法都稱之為經。別題裡面又分為人、法,這七種立題我們就省略掉了,聖一法師在講記里說得很清楚,諸位可以作參考。

『地藏菩薩』是人,『本願』是法,這個題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的。佛在經上說這個經可以用三個經題,這三個都是佛說的。第一個就是『地藏本願』,在這個法會當中世尊為我們宣說的『地藏菩薩本願』。也可以說是『地藏菩薩本行』,行願相資,有願一定有行。行的意思用現代的話來說,地藏菩薩的生活、地藏菩薩的修持、地藏菩薩之處事待人接物,這些都是他的本行。又稱做『地藏菩薩本誓力經』,力是顯示他殊勝的能力。現在我們看這個經題,是翻譯的人他在三個題當中選『地藏本願』,因為這個本願裡面包含了本行,也包含了本誓力,意思都在其中。
地藏這個『地』,在事上講是大地,大地是一切萬物所依賴生存的,任何一物離開大地就不能生存,所以在中國對天跟地看得很重。在八卦裡頭它的相是坤卦,其德為母,《易經》裡面說:『至哉坤元。』至是到極處。這是形容大地萬物資生,一切萬物都從大地而生,所以地有能持、能育、能載、能生的意思。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心地確確實實具足這個意思。以佛法講,住持的意思、生長的意思、荷擔的意思。住,一切萬法依真性而住,一切萬法皆從真性而生,《華嚴經》裡面所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佛如來所住的一真法界,九界眾生所住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從性地裡面變現出來。性是能變,萬法是所變。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一切的無量本來具足。
佛法的教學其目的就教我們明心見性,為什麼以此為目的?明心見性之後,你什麼問題自自然然都得到解決。而且這個事情是決定可能的,決定可以辦得到的。為什麼這麼肯定?因為每個人皆有真性,這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來的,未必能辦得到,自性本具那有辦不到的道理?問題只要我們能夠恢復自性。其實自性那需要恢復,今天我們的性德上面有障礙,只要把這個障礙去掉,性德自然就現前,所謂是撥開雲霧,陽光就普照。陽光比喻我們的性德,雲霧比喻著障礙;障礙是假的,陽光是真的。離了妄,真就現前,所以真性不需要去求;你求那就是虛妄的,毋需要去求,離了妄就是真。
真心裡面佛告訴我們具足三德。法身,法身是我們真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凈,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這個東西。可惜我們無始以來起心動念、妄想執著,把我們自性的光明、德用障礙住了,現前這個作用受了很大很大的虧損。一百分的作用,我們現在所能感受到百分之一都不到,九十九分的德用不能現前,你說這不是可惜!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迷失了,不知道自己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迷失了,迷得太久、迷得太深、迷得太廣。佛看到我們才生起憐憫之心,幫助我們覺悟、幫助我們恢復。
這要講求修行了。因修萬行,果圓萬德,修行的方法也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方法當中,有方便法、也有不方便法,佛都說了。所以佛為眾生演說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裡面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為什麼佛要說無量法門?眾生根性不相同,眾生的根性也是無量無邊。順著眾生根性去教學,學習就容易成就;如果不順眾生根性,他的修學就會感到困難。而在一切法門當中,第一方便、第一穩當、第一容易,無過於念佛法門。佛在這個經裡面就是教給我們念佛,至心稱名,跟《無量壽經》上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道理、一樁事情。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這個法門、疑惑這個法門,佛再給你開其他方便法門,這個是佛教人真的是第一個法門。
為什麼說這個法門是第一個法門?如果我們細細觀察,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根本原理原則,我們就能想通、就能體會到。佛告訴我們,諸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八個字是根本;宇宙間所有一切萬事萬法的道理,都說盡了。又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從心想生就是解釋唯識所現。心能現相,相裡頭起變化是心的作用;這個心就是識,識心,就是我們講的念頭。我們懂這個原則,那佛說念佛,我們就明白,我們就點頭。為什麼?念佛就作佛,就直截了當。為什麼去念阿羅漢證阿羅漢,再念菩薩就成菩薩,最後再念佛成佛,這不是啰嗦嗎?拐彎抹角。你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去念佛?而佛裡面,這是世尊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有一切諸佛裡頭阿彌陀第一。念阿彌陀佛就作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何必再念其他的佛?其他的佛跟阿彌陀佛比又要次一等,為什麼不直接去念圓圓滿滿的阿彌陀佛?我們通過這些道理,才肯定念阿彌陀佛是第一。真的明白,真懂得,心裡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那才是真正念佛人。念佛法門之道,道共戒,所有一切戒律統統圓滿具足。你不會犯戒、不會破戒,道共戒。得禪定是定共戒。定共戒不如道共戒,道共戒裡頭不如念佛裡頭具足圓滿戒律、清凈戒律。與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
所以在這個法門裡面,佛教導我們至心稱名、念誦;念誦就是讀誦大乘。在讀誦大乘經裡面,是以《無量壽經》為第一,我們在講解的時候跟大家分析過。這個分析我們沒有能力,隋唐時代的古大德跟我們講的,一切經最後都歸《華嚴》,《華嚴》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歸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十八願。現在有人提倡本願念佛,本願裡面特別著重在第十八願。十八願,完全依照十八願念佛,能不能往生?果然遵照決定得生。只是提倡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平常可以不要守戒律,可以胡作妄為、可以造作罪業,到臨終的時候念佛還能往生。這話說得沒錯,臨終你有把握念佛嗎?你仔細觀察一些臨終的人頭腦能清楚嗎?如果臨終的時候是糊裡糊塗的,別人幫他念,他也聽不進去。臨終的時候業障現前,佛號聽不進去,甚至於聽了佛號生煩惱;我親自見過這種人,一生念佛到臨命終時不念佛,貪生怕死,不能放下。本願在理上講沒有問題,在事上講,難,太難太難!那是怎麼樣的善根福德因緣,我們要清楚。古大德真是慈悲至極,為我們分析得很清楚、很詳明,勸勉我們不可以存僥倖之心,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努力的修學,臨終才有把握。僥倖的人,最後一定落空。所以提倡本願,捨棄戒行,這是走的險道。這些論調錶面看好像是有道理,佛在經上是這麼說的,你細細分析沒有道理,他把佛的意思完全錯解、曲解,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談何容易!
世尊當年在世,《無量壽經》肯定是多次的宣講,每一次宣講這個法門,聽眾不一樣。經上所記載常隨眾,常隨眾是這麼多人,除常隨眾之外,一般與會的聽眾不相同。所以佛對於凈宗的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也有詳略不一樣,所以後來集結經典,經典內容懸殊就很大。像最明顯的,我們現在看五種原譯本裡面四十八願,有的經典裡面二十四願,有些經典裡面四十八願,還有經典裡面三十六願,這是最明顯差別。如果是佛只講了一次,翻譯的人,不管什麼人翻譯,這個數字一定是相同,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別,由這個地方證明佛是多次宣講。我們要對於西方極樂世界認識明了圓圓滿滿,就必須要把佛多次介紹的統統要讀過。
在古時候佛經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將五種原譯本都能看到,那是大福報、大因緣。宋朝王龍舒居士,這個人福報夠大,當然也得佛力加持,他在五種本子裡面只看到四種;唐朝翻譯的《大寶積經》,王龍舒居士就沒有看過。所以《大寶積經》裡面無量壽會,這一部分裡面有一些很重要的話,其他四種本子裡頭沒有。王龍舒居士也實實在在了不起,知道一般人很難有機緣看到這麼多的本子,所以他開始作會集本。會集本就是集原譯之大成,將佛在各種本子裡面所說,都能夠會集在一起,看到這一個本子,就等於各種版本統統都看到,這好事情,大慈大悲!
他的本子收集在《大藏經》裡面,入了藏等於說我們佛門古來這些大德都承認、都肯定這個做法是正確,沒有錯誤。王龍舒這個本子流傳到後世,蓮池大師注《彌陀經疏鈔》裡面所引用《無量壽經》經文,大多數都採取王龍舒的會集本,這就是受到蓮池大師的肯定。以後有彭際清的節校本,魏默深的會集本。王本跟魏本確實是有瑕疵,這個瑕疵就是取捨不善,不太妥善;原譯的文字,他們做了修正。在他們來說,這個修正是沒有問題,確實比原譯本用的辭句還要好。印光大師不贊成,不贊成有他的道理,怕的是後來的人隨隨便便改動經文。他們這個開端,開了例子,引起後人隨便改經文,這個經典傳到後來那就面目全非,決定不能夠開這個例子。印祖反對是這兩點,一個是取捨不當,一個是改動原文,並不是說不能會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3-25 00:33 | 只看該作者
到民國初年,夏蓮居這個本子出來,這個本子真正是完善的版本。可是有一些人執著成見,反對這個本子。反對這個本子,就要提倡讀五種原譯本。如果說反對這個本子,在五種原譯本里提倡一種本子,你不就是其餘四種本子裡面,還有一些重要的經文,你依舊讀不到。讀誦大乘的目的是破疑生信,是建立信心。這個都是偏漏執,偏見、淺見,孤陋寡聞,這一些執著,這錯誤的。又說夏老居士是居士,居士沒有資格來會集經藏。王龍舒是居士,彭際清也是居士,魏源也是居士;蓮池大師是出家人,是凈土宗祖師。蓮池大師能採取王龍舒的本子,蓮池大師沒有說王龍舒是在家居士沒有資格會集,沒有說這個話。如果說是在家人不能做這個事情,一定要出家人做,這個佛法失去了平等,換句話說,決定不能往生凈土。凈土是平等法,經題上『清凈平等覺』,你的心不清凈、不平等,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心凈則國土凈,心平則國土平,西方極樂世界是清凈平等的國土,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會集本出來之後,很可惜印光大師已經往生,印祖沒看到這個本子,我相信印祖看到這個本子一定讚歎、一定贊成。為什麼?過去會集本這些毛病,他都改過來。它這個本子對原文一個字沒有改動,而取捨之恰當,當時慧明老和尚肯定,在當代律宗的大德慈舟老和尚肯定。慈舟老和尚採取它的本子在濟南講過,在家的大德梅光羲老居士用他的本子在中央廣播電台講過。這個本子今天流通全世界,符合老居士臨終的預言,他告訴學生,他的會集本將來是從海外傳到中國,這個話兌現了。當時大家懷疑,現在肯定了,果然如此。他又說這個經會傳遍全世界,所以夏老這個會集本跟他所預言的完全相應。我們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決定不懷疑,依教奉行,要常常讀誦。佛在經上教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做到;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遵守。這樣念佛發願往生,我們這一生才能成就,我們要相信佛的話。

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字字句句都是五種原譯本裡面的原文,諸位可以把五種原譯本拿出來對照看;如果你有疑惑的話,你把五種原譯本給它對照起來看。我過去曾經印過,這個本子的題目叫《凈土五經讀本》。裡面五種原譯本,四種會校本,《無量壽經》總共九種版本都印在裡面,大家可以對照。《彌陀經》三種譯本,三種本子是: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夏老居士的會集本,統統印在一起。印出這個本子目的無非是堅定同修們的信心,不能輕易被人動搖,壞了我們這一生大事因緣,那就太可惜了。

我們一定懂得讀誦大乘,皈依《無量壽經》,恭敬阿彌陀佛,懂得認真修供養法。我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都做過詳細報告,怎樣供養?供養如來、供養眾生,如教修行供養,這是真供養,這種供養就是真正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我們總結這個經裡面的意思,如果我們真能夠至心稱名、讀誦大乘、皈依恭敬供養,這個人他的功德不可稱量。他必定得到諸佛如來、諸大菩薩,不僅是地藏菩薩,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威神加持,必然獲得不可思議的果報。

佛在這個經裡面告訴我們,地藏菩薩在過去無始劫以來,以無量無邊的化身放光說法,普度眾生,常住幽冥法界。幽冥法界怎樣講法?我們怎麼學習?我們是不是要鑽到地獄里去?一定要懂得經文裡頭字字句句表法的義趣。幽冥法界意思就是講我們放低姿勢,為善不需要讓人知道,不需要去表揚,這個就是幽冥法界。默默的去做,認真努力去做,舍離一切名聞利養,就是在幽冥法界,成就自己真實功德,念念之中利益六道眾生。這個經裡面給我們說,我們與諸佛菩薩的關係、我們與六道眾生的關係,凡夫無知,真正是所謂是弱肉強食,殘害一切眾生。這些眾生也都是凡夫,也都是迷惑顛倒。迷惑顛倒,報復的心不會消滅,你傷害他,他那個怨恨之心永遠含藏在阿賴耶識裡頭,遇到他有機會他怎能不報復?這種報復就是今天世界上的災難,大災難!佛在經上講刀兵劫。往後的刀兵劫就是核子戰爭。

刀兵劫因是什麼?食眾生肉。佛說得很清楚,要想免除世間的刀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這個刀兵劫才能夠化解。年輕的時候無知,不吃它,也殺害它。螞蟻,我們看到很多人,自己也造過這個罪業。螞蟻爬到家來,討厭,燒一鍋開水一下就把它燙死。我們看到許多人這樣干,我們也曾經干過,這些小動物任意的殺害。以前不知道,這才曉得自己犯下了重大的過錯。佛教給我們發露懺悔,我們今天明白了,知道自己做了錯事,認真修行,每一天念誦、供養、修學一切功德,迴向這些冤親債主。這個功德我們自己不敢享受,希望把這些冤結統統化解,我們在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沒有障礙。否則的話,常常說到業障現前,他業障怎麼會不現前?這些被你殺害的眾生,如何能夠輕易饒過你?不可能。

我們要學地藏菩薩,以真實心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心如大地一樣,一切法、一切眾生,賴以住持、生長、荷擔。所以經上說:『心如大地,能安一切。』這是把地比作心、比作識。我們今天看到大地,腳踩到大地,要知道回光反照。地是我們的心地,心地平等,載荷諸法,載荷一切眾生,你喜歡的、愛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你討厭的、怨恨的人也住在這個地上,地不分親怨、沒有好惡,我們要學大地。我們心地原來跟大地是一樣,現在在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好惡,分別好醜,這是錯誤的。地不分,換句話說,真心不分,妄心在分,妄心是錯誤的。知道妄心在分,就知道眾生心;知道大地不分,就知道真心。所以本經的立論就是真心跟妄心。這是說『地』這一個字。

第二個是『藏』,藏是藏、含藏的意思,我們世間人講倉庫、寶庫。世間人一些珍寶都要好好的收藏起來,這些財富可以保障他生活的安全。如果自己失去了財寶,他就感覺到恐懼,生活沒有保障,所以世間人人都希望收藏這些珍寶、這些財富。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自性裡面有寶藏—三德秘藏。我們真心自性裡頭有『法身』,法身是真身,宗門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法身,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凈。第二個『般若』,般若是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是從外頭來的。無量無邊的智慧,此界、他方,過去、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所知。所知現在不知道,不知就變成有障礙。所知是本有的,現在有個障障住了我們所知,這叫所知障。所知障跟煩惱障立名的用意不同,煩惱就是障礙,所知不是障礙;障礙所知的那個障就叫做所知障。

如果我們從佛法名相來說,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是煩惱障,完全是煩惱;分別裡面一部分是煩惱,一部分是所知障;妄想裡面完全是所知障。有人問,無明從那裡來?無明怎麼來?其實釋迦牟尼佛在楞嚴會上講得好清楚、好透徹,讀《楞嚴經》的人也是囫圇吞棗,就這麼過去,含糊過去。佛講得很清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什麼叫知見?知見就是所知,所知就是般若智慧。你在所知裡頭還要立一個知,就錯了,頭上安頭,那就是無明的根本。你不要在所知上再立一個知,你的智慧就現前;你偏偏要立一個知,那有什麼法子?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這個你們看清楚了,我們用這個比喻,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這是所知、這是知見。偏偏說『法師手上拿一本書』,完了,馬上墮到無明裡去。這個東西叫書嗎?這個東西叫手嗎?手是你建立的,書是你建立的;你要建立這個叫書、這個叫手,你就完了,這就是無明。佛法沒到中國來,中國人也很聰明,老子就知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你說個名已經錯了,那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事實真相。所以你在知見上立知,你就墮到無明,你就是起了妄想,妄想裡頭又有分別、又有執著,一大堆東西麻煩來了,一連串都來了。

佛給我們說法,佛說我,不執著我,這個高明。六祖問永嘉:『你還有分別嗎?』永嘉答得很好:『分別亦非意。』我分別就是沒有分別,心裡頭真沒有分別,乾乾淨淨的。分別什麼?為大眾分別。所以說就是無說,無說就是說,你要說是說,你不懂得無說這個意思,你不懂得佛的意思。如果說跟無說分做二截,說也錯了,無說也錯了。說是什麼?分別、執著;無說是無明,兩邊都墮了。要知道說跟不說是一不是二,說即無說,聞即無聞,你這個通了,你這個障礙都沒有了。你能在這個上面體會,宇宙人生的真相就大白了,你真正入了不二法門。世間人可憐活在相對裡面,相對就是二,對立了。說大對面有個小,說空那邊就有個有,總是在相對;說我,對面有個人。幾時你能夠一下覺悟到,我跟人不二,空跟有不二,性跟相不二,理跟事不二,事跟事也不二,你才入佛法,你才懂佛法。所以佛法之難,難在那裡?就難在這個地方。難在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永遠放不下,只要放不下你就不入大乘之門,大乘跟你絕分。你修學大乘,是修學一種皮毛常識而已,真正大乘是什麼樣子?你根本不能夠體會。這是跟你講般若。

還有一個秘藏,秘是秘密,藏是含藏在自性裡面的;『解脫』,解脫就是大自在,就是《華嚴》裡面講事事無礙,都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本來具足的。這是『藏』的意思,這個叫三德,自性裡面的三德。為什麼叫秘藏?秘是好像很秘密,一般凡夫不能夠覺察,六根接觸不到;不能覺察就好像很秘,就好像藏在那個地方,藏沒有被人發現。換句話就是眾生不能明了、不能理解,稱之為秘密。而心性確確實實裡面包含無量無邊的一切法,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用之不盡,這是藏的意思。好比我們世間的金礦一樣,這個金礦裡頭含藏著金非常豐富,你去取、你去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是金礦在那裡你不知道、你不曉得,那就變成秘密。佛用這個來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心地的寶藏。大地含藏跟心地比那不成比例,我們心地里含藏的寶藏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的佛法,一切眾生無量的世法,都含藏在其中。你只要開發新的寶藏,給諸位說,世間法、出世間法全都通達,全都沒有障礙。

佛法的教學是開發自性的寶藏。自性寶藏要用什麼東西開?那個工具一定要稱性,你不是稱性的工具,你就沒有辦法開發自性寶藏。稱性的工具是什麼?就是孝跟敬,所以《地藏》稱為佛門孝經。《地藏經》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它就是孝道跟師道,孝親尊師就能開發自性的寶藏。如果你不能孝親、不能尊師,你永遠在佛法門外,換句話說,你學小乘也許能夠有一點點成就,學大乘沒有分;大乘是開發自性,跟小乘不一樣。小乘是在事相上,換句話說,它還是世法。小乘之間出世法你也得不到,換句話說,你縱然修學小乘,你也只能停留在初果、二果這個境界裡頭,四果是證不到的。要想證得小乘的四果,小乘最高果位還是要孝親尊師。這是真理,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例外的。

世尊在《觀經》三福裡面說,這三種凈業是三世諸佛凈業正因。這話說得多清楚、多明白,我們聽起來,諸位同修都能夠記得,也都能說,可是就是不肯去做,那就沒法子。說,一天說一千遍、說一萬遍,也沒用處,那是說食數寶,有什麼用處?一定要自己認真去做,去做到。把孝順父母的心推廣孝順一切眾生,諸佛如來確實是這麼修的。一切眾生就是我們自己的父母,不是別人,一切眾生就是我們的老師,讀了《華嚴》,你應該相信。不但一切人是老師,昨天我們講樹,樹木、花草那一樣不是老師?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真的是一微塵、一毛孔,我們觸目都能夠醒悟,那就是老師。昨天看到樹,種子是信心,根是慈悲,身是智慧,枝葉是五度,枝幹是五度,在在處處只要見到了,心裡面都開智慧。正是惠能大師所說,惠能見五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怎麼不常生智慧?六根接觸外面境界都開悟,這就是常生智慧。我們今天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生煩惱,順自己意思貪愛,貪愛是煩惱;不合自己意思討厭,討厭生煩惱。人家六根看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這就是凡聖不一樣,起修不相同。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肯定我們自性本來具足萬法,具足一切法,這個是寶,像大地裡面含藏一些礦物寶藏一樣。大地含藏的寶藏用得盡,我們心性裡面含藏的寶藏用不盡,為什麼不懂得開發?這四大菩薩就是開發自性寶藏的四個法門。這四個法門要同時用,地藏菩薩的孝敬,觀音菩薩的慈悲,文殊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的落實,四大菩薩教我們開發自性寶藏。這四個法門缺一個都不可以,像一張桌子四個腿,缺一個就倒下來,它就站不住了,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面所說,千經萬論不外如是。諸佛菩薩明白了,就落實,他得受用,他得的是大自在、大圓滿。我們眾生迷惑顛倒,迷失了自性,胡作妄為,所以搞六道輪迴,生死流轉,永無出期。

但是我們的性德無論在覺、無論在迷,它並沒有改變;悟沒有增加一絲毫,迷也沒有損失一絲毫。佛為什麼尊敬一切眾生?連蚊蟲、螞蟻都尊敬。他為什麼尊敬?蚊蟲、螞蟻也是眾生,它的性德也是圓滿的,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只是它迷,它變成這個樣子,它不懂事,胡作妄為,搞成這個樣子。雖然搞成這個樣子,它的性德依舊是圓滿的,沒有缺損一絲毫,所以諸佛如來對它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禮敬,也平等的供養。在十大願王裡面佛對它們不讚歎,可是恭敬供養那是決定平等的,慈悲一切。

我們要認識心地,肯定寶藏。知道我們真心,這個心從般若上講就是大菩提,從法身上來說就是大涅槃。大涅槃通常也稱為大滅度;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滅度。如果就這三個字來說:大、滅、度,這三個字來講。『大』是法身的意思;『滅』是滅煩惱,滅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就得大自在,大自在是解脫;『度』是明了、是覺悟,就是般若智慧。菩薩修六度,這六條是智慧,他們過的是高度智慧生活,他們過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生活。我們今天過的是煩惱苦日子。

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是自性本具的三德,一一都具足常樂我凈。所以常樂我凈,我們稱為四凈德。『常』是永恆不變。『樂』是離一切苦,我們世間人講苦樂,這個苦樂是相對的,所有一切相對的苦樂統統沒有了,統統盡了,斷盡了。『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凈』是清凈,一塵不染,心地空寂。真心裡面不能有一物,惠能師講得很好,『本來無一物』,要知道本來無一物,你要在裡頭加一物進去,錯了。一個念頭就是一物,不能加。所以參禪的人,念一聲佛號被染污了,漱口三天。本來無一物,怎麼會有個佛進去?佛也沒有。佛都沒有了,我們要不要念佛?要念。怎麼個念法?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對了,就正確了。如果你有念,你就有一物,錯了。你無念也有一物,有什麼一物?有個無念,你也錯了。換句話說,念錯了,不念也錯了

怎樣才不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不錯;兩邊不住,中道不存。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就像諸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裡面,示現種種身,從事種種事業,他無念、無生。無念,他沒有離念,無生,他也沒有離生。他在六道裡頭捨身受身,跟眾生示現是一樣的,他是離即同時,所現的相沒有自己,現的相是慈悲應現,覺悟眾生的。雖然覺悟眾生,沒有覺悟眾生這個念頭,就像《金剛經》所說,雖然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度者,他沒有起念。經上常常用雲來做比喻,比喻什麼?無心、無念,在佛法里講無作、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作而無所不作,這樣與自性體、相、用,與自性法身、般若、解脫就相應,與『大方廣』就相應,這是菩薩行,這是菩提心。

我們今天在凡夫位,我們有嚴重的迷惑,我們有深重的業障,我們也很想契入菩薩的境界。從那裡下手?一定要從斷貪嗔痴下手,佛法、世法都不貪染。順境不貪,逆境不嗔,從這兒做起,從這裡下手;順、逆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痴。不貪、不嗔、不痴叫三善根。斷惡修善,斷什麼惡?斷貪嗔痴;修什麼善?修不貪、不嗔、不痴。從這裡下手,恢復我們自性的寶藏,因為貪嗔痴在所有障礙裡頭最嚴重;最嚴重的先下手,我們今天不能成就,就是不能斷貪嗔痴。你無論怎麼樣修學,你都是不得其門而入,搞一輩子都是有漏的福報。如果要不修孝敬,你這個有漏的福報還不在人間享,在餓鬼、畜生道裡面去享,這都是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

『菩薩』這兩個字是印度話,它的意思古人有兩種翻譯:一個翻譯叫大道心眾生,這是古譯的;玄奘以後翻作覺有情,覺悟的有情眾生,兩種翻的都好。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華嚴經》應當傳授給什麼人?大心凡夫。諸位要曉得,大心凡夫就是大道心凡夫,雖然沒有給你說是菩薩,你只要發大心,你就是菩薩。如果說是菩薩你會嚇一跳,『我不是菩薩,我不敢當!』說大心凡夫,『可以,我是個凡夫,我發大心就行!』殊不知大心凡夫就是菩薩。覺有情也好,我們是有感情的眾生,感情就是煩惱,有情就是有煩惱;雖有煩惱,他覺悟了,這個行。覺悟了,就是我所說方向對準了。雖然還沒有入佛的境界,但是你這個心、行、方向,確實是成佛的方向,角度沒有偏差;像航海、航空一樣,我們羅盤對得很準確,方向很準確,雖然還看不見彼岸,但是知道決定可以達到彼岸。這是菩薩的意思。

菩薩是人,千萬不要誤會,菩薩不是神、菩薩也不是仙,菩薩是人。如果說得更明白一點、清楚一點,菩薩是一個明白的人,凡夫是個糊塗的人,這個大家就好懂了。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它的業因果報,我們常講因緣果報,那你就稱之為菩薩。如果你不了解,對人、對事、對物都不了解,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這就叫做凡夫。地藏菩薩的名號,我們就簡單介紹到此地。
下面還有『本願』兩個字。本是根本,在此地的意思是說,他這個願不是這一生才發的。我們知道一切眾生都有過去生,也有未來生,所以講三世。地藏菩薩在過去生中就發這個願,過去還有過去,過去無始,無始劫來生生世世都發這個願,我們稱這個願叫本願。所以這個願是有根本的,不是這一生當中才發的。願是一種希望、是一種希求,這個希求、希望能夠得到滿足,這就稱之為願。如果意思說得更深一點,本就是真如本性,而願是從本性裡面發生的,這才是大乘法裡面講『本願』真正的意思。

菩薩,如《華嚴經》上所說的法身大士,已經斷掉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已經斷盡了。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確確實實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雖然入得不夠深,但是已經進入,已經是明心見性,這個時候的願,是從自性裡面發出來。沒有見性的人,是從識裡面建立的願心。我們講有過去世,還有過去世,多生多劫都發這個願,這是從識心裡頭說的;明心見性之後是從本性裡面說的,這兩個意思都可以說之為本願,本願的意思淺深有差別。

但是在相用上很接近。在事相上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有這個願,他這個願力很強,也不容易被外面境界所移。縱然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他很快會回頭,他會覺悟、他會回頭,他能懺悔。如果這個願是一生才發的,或者是過去一生、兩生所發的,他這個力量淺,很容易被外境迷惑;迷了之後,不容易回頭,不知道懺悔,我們就曉得他這個願力深度不夠,也就是他沒有『本』,如果有本一定肯回頭。我們在《觀經》裡面看的,阿闍世王造的種種罪業,到自己得到這個果報,病苦現前、地獄相現前,他能夠悔過、能夠自新,說明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持有力量,他願力很強,雖然一時糊塗、一時迷了,到緊要的關頭他還能覺悟。這都是從事相上看的。

如果是法身菩薩從自性裡面發的願,那才是真真實實的本願,決定不會為外境動搖。即使在這個大時代,佛在經上講『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他也會如如不動不受影響。這是本願一點意思。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3-26 01:29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3-26 01:35 | 只看該作者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2)

昨天講到經題,介紹了『地藏菩薩』,今天我們接著再介紹『本願』。題目對我們修學關係太大,必須要很清楚的理解。許許多多的同學們不能說他不用功、不能說他不精進,為什麼得不到成就?實在是因為對於心地寶藏沒有能夠真正認識清楚。世間人在過去無論是那一個行業,尤其是讀書人,佛法更是不例外;世法裡面重視立志,一個人沒有志向,他的一生奮鬥努力沒有目標,當然不會有結果。佛法講發願,發願跟世間人所講立志是同樣的意義,一定要發大誓願。我們的願為什麼發不出來?這個道理並不難懂。佛常常在經上作比喻,譬如一個植物,種子為什麼它不能夠發芽、不能夠生長?這個種子沒有放在地上。我們把種子放在桌子上、放在茶杯上,永遠不會發芽成長。所以願一定要有個依靠,依靠什麼?依靠大地、依靠心地。心地不明,願怎麼能生得出來?一定的道理。樹木要依靠大地它才能生根、才能茁壯,開花結果。

諸佛菩薩的大願都是從心地上建立,所以地藏兩個字就重要。為什麼說修學大乘從『地藏』開始?你的願心是從地藏建立,你的行也從地藏建立。心地裡面含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你才能發揮得出來。如果不明心地,不明心地本具的德能寶藏,你怎麼樣苦修都不會有成就。願是種子,在此地講願是種子。《華嚴經》裡頭把信心比喻種子,也非常有道理。你不信,你的願從那裡生?

願稱之為本願,上一堂跟諸位略略提過,本有兩個意思。從事上講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曾經發過這個願,發這個願,你為什麼沒成就?願是發了,不是從心地上發,不是從真心本性裡面發的。從那裡發的?從意識心裡面發的,妄心裡面發的;妄心是生滅心,所以你那個願會滅。如果從真心裡面發的,這個願就不會滅,真心不生不滅,這個願發了之後,不會退轉;從妄心裡發的會退轉。緣消失了,願就沒有了,這一生再投生到人間來,又遇到佛法,把從前的願心又勾引起來,就這麼回事情,所以稱之為本願,這個意思淺。

深一層的意思,『本』就是真如本性,從真如本性發的大願這叫本願。諸位要曉得,果真從真如本性發的大願,你就不是凡夫,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因為你會用真心,用妄心是凡夫,用真心是菩薩。你們都學過《百法明門》,法相唯識入門的一個課本。《百法明門》裡面給你講同生性、異生性,這兩個都是此地講『本』的意思。異生性用就是用妄心,異是不一樣,跟佛菩薩不一樣,用的心不一樣;佛菩薩用真心,你用妄心,你跟佛菩薩差異叫異生性。那些人是異生性?十法界都是異生性。別說六道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跟十法界裡面的佛,像天台家所講藏教佛、通教佛,都是異生性。

那些是同生性?同生性就跟諸佛如來用同樣的真心。如果用相宗的話來講,轉八識成四智,這就用真心,那就是同生性。同是跟諸佛如來相同,跟佛用的是同樣的心,真心。佛的心好比十五的滿月,如果你會用同生性,你好比是初二、初三的月芽。月芽雖然跟滿月光不一樣,但是都是真的,都是真正的月光,不是假的。異生性,古人把它比喻水裡面的月亮,是月亮的影子,那個叫異生性,那個不一樣,不是真的。雖然是月芽,像初住菩薩、十住菩薩真的是月芽,到十行、十迴向、十地,慢慢在增加它的光輝,到如來果地上那就是滿月,統統用的是真心。從真心裡面建立的信心,從真心裡面發起的大願,這是本願。這樣的願力,古德講經得起考驗,什麼樣的狂風大浪,他也不會動搖;無論什麼樣的順境、逆境,他決定不會為境界所動。為什麼?他那個願是從真心發的,是依真心。如果不是依真心,妄心發的願,這個願力不強,願力很弱,很容易被境界所轉,很容易迷失方向,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

真心就好比是大地,真心裡面本具的智慧德能就好比是根,立願這就是本。然後你的行持,我們講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就好比樹木的枝幹、枝條、花葉、果實,自然就茂盛,所以願要從真心裡面發。真心必須要肯定自己心地寶藏,與十方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你要肯定,在這個地方建立信心,從這個地方發起大願。我們雖然在經教裡面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可是在生活當中依舊還是妄心作主,一妄是一切都妄,不會說我發的心、發的願是真的,其他的生活是妄的,沒這個道理,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由此可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虛妄的習氣改掉,要不在這個地方下功夫,不叫做修行,那是假的,假修不是真修。真修,不僅僅是宗門裡面著重提倡從根本修,所以禪宗成就快,根本是心地,教下又何嘗例外,凈宗也不例外。凈宗如果用真心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不會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不會。可是凈宗的確是個方便法門,其他任何宗派、任何法門,如果不用真心就決定不能成就。但是凈土宗好處就在此地,妄心也能生凡聖同居土,這個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方便。煩惱習氣斷不盡的人,如果能夠依照凈宗經論所講道理方法去修學也能成功、也能往生,這是凈土無比的殊勝。

所以發願,你是根據什麼發的,你是從那裡發出來的?我們不能不曉得。我們再說落實到事相上,事相裡頭有通、有別。通是共同的,一切菩薩、一切諸佛共同的大願,這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通願。這個願從什麼地方建立?發生起來的?是從自性裡面的般若跟慈悲,你沒有智慧發不起來,沒有慈悲也發不起來。因為有智慧、有慈悲,見到眾生苦,特別是六道裡面眾生,無始劫以來墮落在六趣流轉,沒有辦法出離。佛菩薩見到,所以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是從這個地方發的。

在四諦裡面依苦諦而發的,我們發願是不是依這個?現代的眾生比古時候這個苦,不曉得要加多少倍。不覺悟的人,他的心思愚昧,觀察世法含糊籠統,看不清楚。科技是給我們帶來生活上一些方便,今天聲光化電,古時候沒有,可是你有沒有想到我們享受科技的方便,付出是多少的代價,你要仔細去思惟,那是古人所講『得不償失』。我們得到受用很小,時間很短暫,我們付出的代價太大了,不成比例。換句話說,我們再說得清楚一點、明白一點,把我們在六道受苦的時間加長了,在六道裡面受的苦難加重,你說值不值得?為什麼是這個現象?這種物質文明的生活,增長我們的貪嗔痴慢,遠遠不如古代;古代這種生活一般人貪嗔痴慢的意念有,比現在薄。換句話說,他輪迴的時間可以縮短,六道裡面受苦可以減輕,我們今天不然。不要說很久了,半個世紀之前,還沒有聽到人說地球病了,生態環境不平衡了,沒有聽說過;空氣污染、環境污染,沒聽說過。五十年前、一百年前,沒有,那有這些名詞。

現在科技的進步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可是帶來的災害,你就沒有想到。如果這些科學家要豁然覺悟了,這負面的災害太大,我想他這個科學技術就終止,不再發展、不再去做了。一個頭腦很清楚、很冷靜的人,這才能觀察得出來。所以眾生苦,物質文明雖然進步,眾生比從前生活得更苦。物質上享受有一些方便,可是精神上的痛苦是人人都不能夠避免。你今天在這個社會上,你有很多的財富、有很高的地位,依舊不能避免。那有古時候的人那種生活悠閑自在?我們在古文里讀過很多,從前作官的人、作地方首長的人、領導的人工作不繁忙,每天一、兩個小時事情就辦完,其餘時間讀書、寫字、畫畫、遊山玩水,過的是詩情畫意的生活。那裡像現在人,現在人過的是分秒必爭,這個日子有什麼過頭,這麼緊張、這麼痛苦。明白事實真相還願意到人間來投胎嗎?他不會來了。覺悟的人只有佛與大菩薩來,來救度這些苦難的眾生,實在講四弘誓願這一願才叫真正的本願。
要發願度眾生,自己一定要能給眾生作榜樣、作模範,那就是德行。眾生為什麼受苦?因為煩惱不斷,見思煩惱天天在增長、天天在擴大,這個事情果報就不可思議。所以佛菩薩要做一個好樣子,斷煩惱。世間人犯了錯誤,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增長貪嗔痴慢,不擇手段干一些損人利己之事,不知道因果的定律。世間人常講『損人利己』,其實這個話是錯的,依舊不了解事實真相;明了事實真相,我們知道損人決定不利己,沒有這個道理。只有利人才會利己,這才是一定的道理,損人那能夠利己?可是他們迷惑顛倒,以為自己的利益一定是建立在別人損失我們就得利益,這是妄想,這是造極重的罪業。所以《了凡四訓》我們要推廣,讓這些人多念念,然後才曉得每一個眾生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用不正當手段奪得來的,依舊是你命中所有的。你命中沒有,你試試看,你去搶,搶人家,你看看你能不能搶得到?你命裡頭沒有,你還沒有動手,已經被警察抓去。換句話說,你能夠偷得到、你能夠搶得到、你能夠霸佔得到,統是命中所有,不用這些手段也得到,那你何苦?所以明白人常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這個話就是說你一生的福報是你前世修的,你命裡頭有這個福報,任何力量擋不住,你決定會得到,你決定丟不掉,何必用這些不正當的手段?錯了。

佛菩薩在世間給眾生示現最好的榜樣,你們用不正當手段得到,我用正當的方式,我也得到。為什麼要干這些害人害己的事情?為什麼不多做一些利己利人之事?佛菩薩作這個樣子,所以才有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這裡頭最重要是斷給別人看,一定要為社會大眾作一個好樣子,建立自己的德行,才能被社會廣大的群眾敬仰。你這個人有道德,他才願意跟你學,你勸他,他才會聽;自己德行要有虧欠,你說的真正是好話,人家聽了懷疑,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所以未度眾生,先要示現德相。

德行的標準也沒有一定,要看現前的狀況,這一個時代、這一個地區一般眾生犯的是那些毛病?針對於這些病態下手,才能收得到效果。現在眾生貪心重,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菩薩示現首先就要放下名聞利養,捨棄五欲六塵,就得從這上下手,這叫自利利他;成就自己,感化眾生。如果光是講經說法,自己不能夠身體力行,別人聽了會有疑惑;你自己說得這麼好,你自己為什麼不肯做?換句話說,你就收不到度眾生的效果。所以一定要自己做到、說到,先要把它做到,然後你再說,這大家沒話說。其次的是我先說到,然後我自己也能做到,要兌現。

現在眾生煩惱重,現在眾生忘本,連儒家都明了『本立而道生』,本忘掉了,這怎麼得了?『本』是什麼?地藏本願,本是孝順父母、奉事師長,這是本。所以我們要提倡孝道,要提倡知恩報恩,不僅是口頭說,我們要做到。現代人與人的關係只看利害,今天給我有利,我們做朋友,我恭敬你、巴結你;明天沒有利了,就是路邊人,不相識了。如果有利害上衝突,那是敵人,這是什麼社會?如果叫這個社會不亂,不可能!提倡孝道、提倡紀念祖先,現在佛門還在做,清明祭祖、中元祭祖、冬至祭祖,一年三次重大的祭祀節日,提倡孝道。我是一生福薄,前生沒修福,這是佛經裡頭說『修慧不修福』,可是我還沒有落到『羅漢托空缽』,我還沒有落到這個程度,還能勉強維持溫飽。我如果有大福報,給諸位說我不建寺廟,我建祠堂,提倡孝道。這個話我說了幾十年,希望能建祠堂,建百姓宗祠,每年這三個節日舉行重大的祭祀,在這裡頭宣揚孝親。現在祭祀完全落在形式,很遺憾。譬如說我們清明、中元、冬至祭祀,祭祀節日應當是七天。七天,前面幾天是講解孝道、表揚孝道,最後這一天才舉行儀式,這個就有意義。否則的話,徒具形式,什麼叫孝?孝的意義在那裡?不知道,這很難收到效果。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3-26 01:50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3-26 01:39 | 只看該作者
我們國家(中華民國)將孔子的誕辰訂為教師節,這是紀念老師,一年有一次。凡是祭祀現在都應當是七天,要把為什麼要修孝道?為什麼要重視師道?要給社會大眾講清楚、講明白,這個祭典才有意義,才不致於僅僅落到形式上。就連我們平常佛門裡面一些儀規,譬如凈宗學會成立之後,館長提倡『三時繫念』的佛事,所以我們把三時繫念詳詳細細講過一遍。要做三時繫念之前,一定要把三時繫念講過。要拜梁皇懺,一定要把梁皇懺從頭到尾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後大家去拜懺,這個心才相應,才能收到效果。對於裡面的理、事、境界一無所知,照那個模式去做,收不到效果。所以古人這種懺悔,確實有不思議的力用;現在人我們修這個懺悔見不到效果,道理在此地。如果人人對這些理論、境界都清楚,那不必講解,來修這個儀式,行!現在人都不懂,對這些儀規都不了解,所以必須預先要上課。
世出世間法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儒家以孝道為基礎,所謂是《六經》,皆是《孝經》的註解。同樣一個道理,大乘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可以講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是《地藏經》的註解。諸位是真正能深入,你就能體會到這個意思。
這兩願是觀察四諦而建立。能觀察四諦是智慧,能發起這個大願是慈悲;智慧、慈悲都稱性,從性地上建立,這叫本願。所以就像菩薩一樣,菩薩用什麼來教化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菩薩用道、用滅。這個道,諸佛如來過去也是凡夫,他是從凡夫修成的;諸佛如來從凡夫修成佛道,這個途徑、這個道路,成佛之道!他怎麼樣修成?將他們的經驗,將他們的方法傳授給還沒有發心的這些凡夫,迷惑顛倒的這些凡夫,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菩薩先做出修學的榜樣給大家看,告訴大家這是正路,這是真理,這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讓他覺悟,讓他跟你一起學習。
從那裡學起?從孝親尊師學起,世出世法都不例外。現在這個世間孝道沒人提倡,漸漸的消失、淡忘了。而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他不懂得孝道,他怎麼會懂得尊師重道?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學生不敬老師,不足以為怪,你要責怪他,你自己就錯了。要把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看作正常的現象,現在是這麼個時代。如果看到有一個懂得孝親尊師的,喔!那是很不平常,換句話說,那不是凡人。誰教他?沒人教他;沒人教他,自己會,那不是再來人是什麼?他不是凡人,換句話說,佛菩薩再來應化的,凡夫是決定做不到的。凡夫教,他都不能接受,他怎麼會自動做到?
今天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是生大慈愍心,不但你不敬他,還要毀謗他、還要糟蹋他、還要侮辱他,這都是大風大浪,佛菩薩應化在其中,如如不動,為什麼?他的本願是從真心本性裡頭建立的。不論你怎麼樣糟蹋,佛菩薩示現到後來,總會有一天你會覺悟,你會悔過,這個就是要用長時間感化眾生。佛菩薩曉得一切眾生必定會受感化,因為他的業障習氣太重了,不是短時間他能夠體悟,需要一段長時間,需要一段深化,他才能感動、才肯回頭。然後認真努力去學習,達到續佛慧命,幫助眾生、成就眾生的教學目標。
『孝親尊師』這四個字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行。你要是明心見性,你一定會做得圓圓滿滿;你做不到,是你沒見性,你在迷惑顛倒。唯有性德才能開發自性,怎麼樣才能明心見性?一定要性修才能夠見性,現代人修學見性就難了。倓虛老法師在《念佛論》裡面跟我們講,他說他一生當中沒有見過明心見性的人,不但沒見過,也沒聽說過。他說參禪得禪定的人,他見過。參禪得禪定,果報是生四禪天,這個很了不起,不能出三界。參禪要明心見性才能出得了三界,如果不能明心見性,是出不了三界。這就是他老人家講,在我們這個時代參禪不如念佛,念佛能帶業往生,往生是出了三界;不但出了三界,而且出了十法界。他是天台宗的祖師,他念佛往生的,他往生的時候坐著走的,很難得。天台宗歷代的祖師念佛往生的人很多,大概是受智者大師的影響,智者大師是念佛往生的。後來他們的祖師統統都念佛,雖修止觀,不舍念佛,真正得利還是念佛。可是止觀的修學,可以提升他往生的品位,這是真的。我們古人常講『禪凈雙修』,天台宗確實如是,它真的是禪凈雙修。
所以孝道就很重要很重要。過去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孝』這個字、這個符號就是代表我們真心本性。中國文字之完美是世界上罕見的,這個字的形象、樣子是會意,叫你看到這個字,體會裡面的意思,這個符號的意思。這個符號上面一半是『老』字,下面一半是『子』,這兩個集合起來稱之為『孝』;這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這孝字的本意在此地。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這從豎的說。有豎當然就有橫,所以這個符號實際上代表什麼?佛法裡面所講『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十方、三際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十方、三際是一個自己,這不就是佛法講的法身嗎?法身就是講十方、三際是一不是二。『孝』這個字在佛法裡面講就是法身理體,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這個體生的,都是從孝生出來的,不孝怎麼行?
孝就是一心,孝就是一真,孝就是法界,我們修學大乘人對這個不能不懂。所以修學以它為根本、以它為基礎,從它這裡面生出大慈大悲,就是觀音法門。觀音,大家曉得千手千眼,表什麼?表眼到、手到。看到眾生有苦了,立刻就去幫助他,千手千眼表這個意思。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文殊菩薩是不是千手千眼?普賢菩薩是不是千手千眼?我們佛堂裡面兩旁邊供的是文殊、普賢千手千眼,地藏菩薩也是千手千眼,任何一尊佛菩薩都是千手千眼。千手千眼代表眼到、手到,表這個意思,不是真的一千隻手、一千隻眼,實在就是我們世間人常講雙手萬能,就表這個意思;觀察入微,雙手萬能,表這個意思。這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去學習的。
對眾生,幫助眾生終極的目標,一般講這目標有三種。最下等的目標是解決眾生現前的困難,幫助他一生能過幸福美滿的生活,這是下等近程的目標。中程的目標,是要幫助他來生還要得福,不能說這一生享福,來生墮三惡道,那就可憐、那就錯誤。這一生享福,來生繼續還要享福,更希望來生的福報比這一生要大一些,比這一生更殊勝一些,這是中程度生的目標。遠程、大的度生的目標,是要幫助他圓滿證得無上菩提,換句話說,幫助他成佛,這個目標才真正是達到圓滿。佛菩薩教化眾生,為什麼特別讚歎凈宗法門,凈宗法門這三個目標統統都含攝在其中,實實在在說這是大圓滿。所以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尊他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就是他教化眾生、他度眾生,三個目標都圓滿。
而且確確實實凈宗教人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觀經》的凈業三福,一開端就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前人懂得,所以做父母教兒女那一樁事情最重要?尊師重道,他不是教別的。老師教學生第一重要的課程就是孝順父母。所以一個小孩從小接受這個教育,少成若天性,從小灌輸、從小教導,在他心地、在他阿賴耶識裡面根深蒂固,永遠不變,他能夠盡孝。孝裡面包含一切世出世間法,在此地不能細說。在家能孝親、能友愛兄弟,這就是悌;能報效國家,就是忠。所以八德裡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是個根本,其餘七個都是孝表現在不同事相裡面,給它建立的名相,其實就是一個『孝』字。
在佛法裡面三學、四攝、六度,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一個孝字,世出世間的正法決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一個道場的建立,大眾在一起薰修,為什麼第一部要講《地藏經》?道場硬體的設施建立了,建立之後我們得到這個硬體,要在這個地方建立軟體,心理的建設。心正則行正,與道就相應,與心性相應,與宇宙人生的真相相應。

《地藏菩薩本願經》特別殊勝之處,孝從度母親做起,一個人在世間最親密的是母親,父親還次一等。一個嬰兒出生下來時時刻刻不離母親的懷抱,受到母親的關懷、照顧,恩德無與倫比,所以講孝親第一個是母親。這個經裡面我們看到地藏菩薩,地藏菩薩是修學地藏法門的這個人,地藏菩薩不是一個人。凡是修學孝親尊師這個人就是地藏菩薩,凡是修學慈悲救一切眾生苦難的這個人就是觀音菩薩,這個意思我們要懂。我們要以一生具足一切菩薩才能圓成佛道,這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真正的意思。我們要學地藏的孝敬,要學觀音的慈悲,要學文殊的智慧(我們現在講理智),要學普賢菩薩的落實,這不是一個身具足了四大菩薩。四大菩薩再要細分就是無量無邊一切菩薩,這叫法門無量誓願學。

從這個地方諸位也就能體會到,《華嚴》、凈宗經典裡面所講『一即一切』,一個法門決定含攝一切法門。地藏孝敬,孝敬裡面當然有慈悲,孝敬裡面有理智,孝敬落實,一個地藏就具足觀音、文殊、普賢,不統統具足了嗎?普賢菩薩實踐,實踐裡面必定有孝行、必定有慈悲、必定有智慧,那不是一個菩薩又具足一切菩薩。所以才給你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法法圓融,法法無礙,你才真正懂得佛法的不可思議。所以他是,我們在這裡看到是為母親發心,這比什麼都親切。教給我們孝順心怎麼樣生起?度母親。母親對我們有這麼大的恩德,無論我們在那一個地方、在那一個時候,念念不忘,念念不忘是在心上。為報母恩,不但我們不可以做錯事,連一個惡念都不能生起,為什麼?對不起母親,這不是母親對兒女的期望。每年舉行一次祭祀那是提倡孝道,擴展孝道,用意在此地,是利他。念念斷惡、念念修善,這是孝母親這個心約束我們必須要這麼做。你說這個孝的力量多大!推動我們在菩提道上精進不懈。
從孝母親使我們聯想到教導我們的老師,沒有老師,我們怎麼會懂得孝道,所以老師的恩德不能忘。朴老提的『知恩報恩』,這四個字是世尊在《大般若經》里講的,二地菩薩修學的法門。二地菩薩在《大般若經》里所說主修有八個科目,知恩報恩是其中的一個科目。在這個時代特別值得提倡,現在社會忘恩負義的人很多,忘恩負義是罪行、是過失,苦報;知恩報恩是正行、菩薩行,果報是樂報,不一樣。今天社會這些大眾犯些什麼過失,我們要針對過失來加以輔導、來加以幫助,這樣就對了。所以是因母親發心,這太親切了,這樣的教學使我們體會到,世尊高度智慧、圓滿智慧,極其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達到了極處,讓我們聽到、接觸到,不能不信,不能不學。所有一切善法、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順母親、救度母親而衍生出來的,這真正是根本。我們在菩提道上的正行、成就愈是殊勝,對母親的孝敬就愈是圓滿。所以我常說孝道做到究竟圓滿的只有一個人,成佛;圓教的佛果,這是達到究竟圓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還欠缺一分。
我們為什麼要發心度眾生、為什麼要發心斷煩惱、為什要發心學法門、成佛道?為報母恩。我們不這樣做,對不起父母,特別是母親。如來的正教大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所以四弘誓願是一切諸佛如來的通願、本願。地藏菩薩特別以無比的悲心偏向受苦的眾生,眾生受的苦難愈多,菩薩的悲心愈重,所以經上稱他『永做幽冥教主』。幽冥是地獄,菩薩的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悲心到了極處。地獄這個苦難的地方,一般人不願意去,別人不願意去的,他去,別人不願意吃的苦頭,他肯吃。在地獄裡面一定要現地獄同類身,不現同類身,怎麼能教化眾生?要修同類行,地獄眾生受那些苦,菩薩在裡頭也要示現受那些苦,不能特殊,不可以例外,才能夠感化地獄眾生覺悟,懺悔回頭。所以是忍苦忍難,大慈大悲,這是地藏菩薩的本願,讓我們修學大乘初發心的人要學地藏菩薩。我昨天給諸位提示,『幽冥』另一個意思就是謙虛卑下,永遠在別人下面,認真努力修學教化眾生,名聞利養種種一切享受,奉獻給別人,自己永遠處在下位,這是幽冥的意思。經題的別題就介紹到此地。
末後有個『經』字,經是通題。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我們都尊稱為『經』。這個稱呼是順著中國人的習慣,中國人,佛法沒到中國之前,中國人對於古聖先賢的教訓都稱之為『經』。像儒家有《十三經》,道家老子尊稱為《道德經》,莊子尊稱為《南華經》,對古聖先賢的教誨都是這樣稱呼。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人對它尊敬,同樣也稱之為經典。根據經典裡面的解釋,梵文原文稱為『修多羅』。修多羅它的本意是線,因為過去佛經是用貝葉寫的,寫好之後兩邊打洞用繩子穿起來,所以叫做線。中國人對這個線不尊重,中國人尊稱為經。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3-26 01:54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3-26 01:42 | 只看該作者
修多羅裡面它有些意思,通常講有五個意思。第一個是『湧泉』的意思,像泉水從地上往外面冒出來,這是取佛所講義趣無窮;我們現在講很有攝受力,愈讀愈有味道。不像世間人文字,世間文字諸位要是看報紙、雜誌,看一遍不會想再看第二遍,為什麼?一遍的味道就盡了、就沒有了,這個味道很淡,不濃。世間好的文學作品,大家喜歡看、喜歡讀,可是如果讀到十遍、二十遍、三十遍,不再想看,它這個味道就比報紙、雜誌濃得多,它可以讓你看個十幾遍、幾十遍。可是經典那就不一樣,經典的味道永遠不會衰退,我們可以做個比較。在中國著名的文學作品,四大小說|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這中國著名四大文藝小說;你能看多少遍?看個十遍、二十遍,不想看。給諸位說,我看過十幾、二十遍,我那是做學生時代。那麼大的書,我告訴諸位同學,這本書我從頭到尾看一遍頂多一個星期。我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看中國古典文藝小說,我看到初中一年級以後就不看了,這東西沒味道了。可是《四書》、《五經》、《古文》,你從小學念到鬍鬚白了還有味道,還是津津有味,不一樣,意味無窮。佛經的味道就更濃了,諸位如果能夠契入到佛的大乘經典,世間的典籍不再想看。我過去在初學的時候,對於心理學很有興趣,找不了不少心理學中國、外國的這些名著,沒看完。以後接觸到佛法,接觸到佛法的法相唯識,這一看世界上所有的心理學跟法相唯識來作比,那差得太遠了。佛法的味濃,像泉水往外涌。

第二個意思是『出生』,能出生一切微妙的善法。佛經讀了之後,你的心善,你的行自自然然就善,把你的性德引發出來,所以這個善不是學的。第三個意思是『繩墨』,繩墨用現在的話來說它是標準,是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的一個決定的標準、絕對標準。繩墨是比喻,大概在中國現在還有,木匠鋸木頭用個墨斗拉一條黑線,然後跟著鋸;現在西洋人已經不用這個東西,它的意思就是標準。第四個意思是『顯示』,它能夠顯示真理。第五個意思是『結鬘』,結鬘就是貫穿諸法,要用我們現在講就是科判,就是章句之學;它的文字組織自始至終一脈相承,有條不紊,取這個意思。文字結構嚴整,它思想體系就很清楚。修多羅裡頭有這五個意思。

還有多意,多意是像清涼大師在《華嚴經》裡面就講十個意思,《華嚴》是以十代表圓滿。可是我們通常解釋經的意思多半是用『貫攝常法』四個字來解釋,這是普遍也講得很好。『貫』就是貫穿,就是結鬘的意思,就是佛的說法很有條理、很有層次,有條不紊,這就是科判之學。中國在後期學術界裡面有所謂章句之學,實在講章句之學就是從佛經科判之學變過來,佛法對中國學術界影響很深。拼音也是從華嚴字母裡面學到的。這貫的意思。『攝』是攝受,就是剛才講湧泉的意思,這裡頭其味無窮,能攝受人心,讓你接觸到、讀到之後欲罷不能,你會非常歡喜,它有這個力量。而且這種法味永遠不衰,愈深入愈濃厚,這是世間任何書籍都辦不到,它有這麼濃厚的攝受力。『常』是說它所講的理論方法永遠不變,超越時空。古時候三千年前,遵循這些理論、方法修學得成就,現在三千年後的現代人,用這個方法、用這個理論,同樣能成就,超越時間。古時候印度人用這個方法能成就,現在中國人用這個方法也能成就,超越空間。超時空的作品,這是真理。『法』就是法則、規矩,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你決定成功。經典具足貫攝常法四個意思。經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合起來經的題目是『地藏菩薩本願經』。
我們依照這部經典的理論方法修學,成就自己地藏法門。以這個為基礎,才能建立一切大乘佛法,建立凈土的佛法;離開這個基礎,給諸位說,無論什麼佛法統統不能建立。所有大乘法、凈土法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離開這個基礎就沒有佛法,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所以真正學佛希望自己在這一生當中能有成就,這個法門不能不重視,不能不認真去修學。古德在講經之前還有玄義,玄義裡面的內容也非常之美滿,我們限於時間這個部分我們就把它省略,好像我過去曾經講過。是不是留著有錄音帶,我也記不清楚,留的東西也很多,如果有,諸位可以找出來作參考。

下面我們看人題,就是翻譯本經的人。

【唐於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佛經裡面翻譯的人很重要,也是讓我們生起信心。佛經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是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所說。揀別它不是偽造的,它不是架乩扶鸞、神仙來降的,不是的,那個不能夠令人生信。扶鸞這樁事情,我很小的時候,好像是念小學的時候,在福建,我看到福建扶鸞的風氣很盛,我看他們那個作法我有信心。因為扶鸞的人,扶鸞在沙盤上,那個也很考究。這個鸞筆,也叫扶乩,叫乩筆;他們刻一個龍頭,龍的舌頭撐下來的時候就是那個筆桿。用一個小畚箕,也裝潢得很美觀。扶鸞的人多半是在街上找一些挑水、賣柴的,那個時候在抗戰之前,一般家裡面沒有自來水,買水,專門有挑水賣的,這些人不認識字;有賣柴的。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就在馬路上隨便找他們來,請他們來扶。所以沙盤上寫的字我們在旁邊我們都認得,他寫的是規規矩矩的,一點都不潦草,一筆一畫寫出來,大概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能夠寫幾十個字,再把它記錄下來。我對那個很相信,因為他們自己本身不認識字,尤其不是固定的人,隨時找來的,我很相信它。可是我在台灣看到那個扶鸞,我就不相信。為什麼?扶鸞的人是一定的一個人,扶乩的是固定的一個人。而且乩盤一開動的時候,那個裡面動的我們怎麼看一個字都看不出來。而且他口邊念的時候,半個小時候念一、兩千字就出來,所以我看到那個我不相信。那個大概是偽造的,不是真的。佛經不是這些鬼神鸞筆,確確實實是從印度梵文翻譯出來的。所以有翻譯的年代、翻譯的場所、有翻譯的人,足以證明它的真實性。

譯人這個題裡頭,朝代是代表時間,這是唐代,唐朝的時代。翻譯的法師,我們也要知道。古時候的譯經不是一個人,所以有譯場;譯場是國家建設的,就是譯經的場所。參加譯場工作的人很多,它裡面的執事也分配得很細。譯人是譯場的負責人,好像譯經院他是院長,所有這些翻譯的都用他的名字,他負責任;像一個機構裡面的長官一樣,做這個工作可能是他底下人做的。裡面法師、居士都很多,參加譯經的工作;經譯成之後,用他的名字,他負責任。正如像政府組織一樣,政府里的長官,一個市長;市長發布所有這些文件、公告,都是他底下秘書、科員、科長替他擬的草,他看過發布,他蓋印,書他的名,他負責任。這個我們一定要懂得,不一定是他自己翻的。

這位法師在「於闐國」,於闐在我們現在的新疆,在唐朝時候是西域的一個小國。這是說明法師的籍貫,他是那裡人,他出現在什麼時代;唐是代表時代,於闐國是代表他的籍貫。「三藏沙門」是代表他的學歷。通常稱為三藏法師,他老人家客氣,不敢稱法師,稱沙門。沙門是個很謙虛的稱呼,要用現在來說就是學生,是在學習的,不敢稱師,稱為學生,地位跟大家是平等的,我們同學。『三藏』,這是一定要冠上去,如果不通達三藏就沒有資格翻經,翻經的法師一定是通達三藏,才有資格翻經;經、律、論三藏他都通達。『沙門』是梵語,古印度凡是出家人都稱沙門,不一定是佛教。其他宗教裡面出家修行的,像婆羅門教、瑜伽、數論,只要出家修行的都稱為沙門。沙門這個名稱傳到中國來之後,就變成佛家出家人的專稱,它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這就稱之為沙門。這是法師謙虛的稱呼。

「實叉難陀」也是梵文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稱為喜學,歡喜學習。「譯」是翻譯,這就不多說了,是實叉難陀大師譯出這部經。法師在中國還有一部就是現在大家所讀誦《八十華嚴》,八十卷《華嚴》也是他老人家翻譯,所以對於中國佛教很有貢獻。我們在此地讀經,對於傳法的人這種大恩大德,我們也不能夠忘記,沒有他翻譯,我們就讀不到這部經典。沒有祖師大德代代相傳,我們也沒有緣分見到這部經,所以對於歷代祖師我們都以感恩的心來看待。感恩一定要報恩,報恩就要認真的學習,這才是真正的『上報四重恩』;能報恩,必定能『下濟三途苦』,所以報恩度苦是一樁事情。你這個報恩之行,讓眾生看到之後,能夠生起感發,能夠覺悟、能夠回頭、能夠改過自新,就收到度化眾生真實的效果。

本經經文一共十三品,第一品是序品,但是它的品題叫《忉利天宮神通品》。在這品經裡面佛為我們說明,釋迦牟尼佛表演給我們看,他在這個世間示現修學、成道、教學,所謂是轉法輪、度眾生。教化眾生的緣分,快要到終結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要示現滅度,在這個之前特別為我們示現報母親之恩。我們在經典里看到,世尊出世之後,他的母親就過世了,母親生在忉利天,所以一定要到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在忉利天住了三個月,為母親說法,就是說的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忉利天宮這一次的法會非常非常殊勝,世尊為我們說出地藏菩薩過去因地當中,度母親的這些公案因緣,我們一般講故事。希望我們聽了之後能夠感發,學習效法地藏菩薩,奠定大乘修學的基礎,這是這一品經的義趣。

現在我們看經文。經文一開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這跟其他經典開端有一點不相同。「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簡單的講,是集結經的人他說的,阿難尊者說的。『如是』這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是『我』,我是阿難尊者自稱,親自聽佛所說,不是傳聞,親自聽佛所說。就像李長者在《華嚴經》裡面所說,阿難尊者為我們復講這一部經,字字句句如佛所說、是佛所說,決定不敢摻絲毫自己的意思在其中,這是『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的意思。「一時」,實在講這個時候是非常非常的清楚,佛在滅度之前的三個月。但是還是用『一時』好,一時有感應道交的時候,師資道合的時候,所以一時的意思非常非常之濃、非常非常的圓滿。如果記載年、月、日、時,這個法門就算是過去,不會再來;一時是個活的,它不是死的。像過去天台智者大師,他老人家讀《法華經》,不知不覺當中他入定,定中他見到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他還在那裡坐了聽了一會兒。出了定之後告訴別人,世尊在靈鷲山講《法華經》法會沒散。真的,就如世尊在《法華》裡面所說:『世間相常住。』

近代愛因斯坦也說,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現在問題在那裡?就是過去跟現在跟未來,這個時間如何把它突破。現在科學家是知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沒有法子突破。如果要突破了,你就能回到過去,也能夠進入到未來,換句話說,過去、未來什麼事情你都知道、你都清楚。他們不曉得用什麼方法突破,像用科學機械。而實際上我們佛法用禪定,用禪定的功夫,你的定力愈深,你突破的面愈廣。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智者大師這個禪定可以能夠突破兩千年,他那個時代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是一千四百年的樣子,距離釋迦牟尼佛應該是差不多不到二千年,大概一千七、八百年的樣子。他能突破這麼大的一個時段,能夠看到世尊依舊在靈鷲山說法,現在人所說時光倒流,他能夠回到過去,這證明一時有味道。一時是一心不亂的時候,一心不亂就是禪定。

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夠走到過去?不能夠走入未來?我們的心雜亂,妄想、分別、執著太多,所以這個能力就失掉。諸位要曉得,這個能力是本能,應該有的;應該有的本能,現在沒有了,這是失掉了。所以佛教我們修禪定,凈宗法門教我們念佛,一心不亂。你得一心不亂,實在講你能夠得事一心不亂,這三千年前跟三千年後沒有問題,你決定知道。如果得理一心不亂,盡虛空遍法界過去、未來的事情,你統統都曉得,你的能力就跟諸佛如來差不多。所以『一時』是正確的,這是值得我們讚歎的。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3-28 05:49 | 只看該作者

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3)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
在這段裡面我們講到『一時』,一時的意思還必須加以一點補充。佛法裡面講時間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講剎那際,剎那際佛說這是實時,就是真實,也就是說時間的真相。另外一個名詞叫三摩耶,三摩耶的意思是長時,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相續相。《金剛經》上所謂『如露亦如電』,如露,露是露水,露水我們曉得它的時間也很短,早晨落下露水,太陽出來之後就蒸發掉。拿這個來比喻長時,比喻相續相;用閃電來比喻真實的時間。真實時間《華嚴經十定品》講剎那際,這才是真的。
而剎那際的觀念,我們很難體會。現代科學昌明,利用科學儀器的觀察,我們能稍稍多體會一些。而實在說剎那際就是一般經上常講生滅同時,因為它生滅的時間太短了,決定不是我們六根能夠感觸得到的。我們六根能夠有感觸,換句話說,要相當長的時間。一刺激立刻就反應,雖然說立刻還是很長的時間。如果說是剎那際的生滅,我們可以說是完全感觸不到。不但我們六道凡夫,天比人聰明多了,感應靈敏多了,他也感觸不到,乃至於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八地菩薩才能夠見到阿賴耶,阿賴耶就是剎那際;要八地那樣深的定功,才能夠感應到剎那生滅。剎那生滅,佛常常在經上用不生不滅來形容。如果沒有生滅,說不生不滅那是廢話,那有什麼意思;說不生不滅,實在講它確實是有生有滅。可是它生就滅了,幾乎生滅同時,所以稱為不生不滅;這個話講得那就有意義,生滅同時,時間極其短暫。這種短暫,說實在話絕對不是現在科技能夠偵測出來的,科技能夠偵測出來的這個時間已經是很長了。
這是佛在經典裡面講的『一時』,這一句完全是講真話,我們要能夠細心去領會。你懂得一時,你就懂得一切法不生不滅,對於生死的恐怖你就離開了,你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的相是不生不滅,這才是真相,我們見不到,八地以上的菩薩見到了。『一時』在此地,要是把它落實在事相上來說,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經機緣成熟的這個時候,這叫一時。這種說法也非常圓滿,一切經都用這個字樣,佛說這部經的因緣成熟了。
這一次因緣非常特殊,講經處所也很希有,佛在忉利天,不是在其他地方,佛在忉利天。「佛」是主成就,這個法會裡面主講的人,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這個字非常之好,特別是從事相上說的。說『在』這也都是說真話!我們世間人許許多多的錯覺,一個錯誤的觀念,錯了一輩子自己都不能夠覺察。我們舉幾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早晨起來洗臉,臉要洗嗎?你們說臉要不要洗?洗臉,錯了,洗去臉上的骯髒,不是洗臉。洗衣服,衣服要洗嗎?也是洗衣服上的那些灰塵。你們仔細想想看我們多少錯誤觀念,在教室上課擦黑板,黑板要擦嗎?把黑板上粉筆灰擦掉,那裡是擦黑板,黑板應該一擦,那個黑就把它擦掉,那叫擦黑板。你就曉得日常生活當中,諸位細細想想多少錯誤的觀念,錯得太離譜了,大家都錯了,就以為是對的。佛有的時候給我們說真的,我們都覺得怪怪的。
『在』這個話是說真的,說你住是假的,你怎麼住?今天搬這裡,明天搬那裡,那裡在住,只說這個身體現在『在』那裡,這個意思就對了。所以『佛在』。我們實在講也是在,今天在新加坡,現在在凈宗學會,晚上在居士林,在。住是在那裡不動,叫住;常常移動,這是在。佛法裡面講住,住是什麼?心安住。你住的宮殿樓閣,佛在此地說宮殿樓閣是慈悲,心安住在慈悲,心安住在正覺,這個叫住,永遠不離開是叫住。身是常常在動,叫在,所以從事相上講『在』。
佛這一次在那裡?在「忉利天」,欲界第二層天。世間人知道有天,知道有天神,對於天神也很恭敬,中國人稱他叫玉皇大帝,大概都是忉利天主。不知道天外還有天,他就不曉得。佛告訴我們娑婆世界有二十八層天,每一層裡面數量也是無量無邊,由下到上二十八層。二十八層分為三界:欲界、、無。所謂欲界就是還有飲食男女之欲,這個沒有斷,但是愈往上面去它愈淡薄。到,這個欲沒有了,我們常講財色名食睡,天人統統沒有。天人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永遠是清醒的;不需要飲食,禪悅為食,他不要飲食,但是他還有色身,有色相。到無這是六道裡面最高級的凡夫,他連這個身體都不要了。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古代出現在了一位大智慧的人—老子。老子告訴人:『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我有最大的憂患是什麼?有這個身體,身體是個累贅、是個麻煩。他有這個覺悟,老子可能生到無天,因為他討厭這個身體,討厭這些色相。無天,色相沒有了。我們一般人常講靈界,大概就是稱無天,這個裡面是最自在,連色相都沒有。這是大分分作三界,三界二十八層天,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化的一個範圍,有這麼大。
釋迦牟尼佛有沒有生死?給諸位說,沒有。應化的,他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以應身出現。我們看到他有生、有滅,其實他滅了,到其他的星球,到其他的地方又出現去教化眾生,這個是大自在,顯示這大自在。佛告訴我們『身』說法很多,《華嚴經》上說有十種身,通常我們講三種身;三種,詳細說說十種,十種歸納起來三種。『法身』,法身是真身,所有一切身都是從它生起。所以它是最基本的一個身,能生一切萬法,能現我們的身相,能現國土之相,山河大地,一切身相都是法身變現出來的。第二種是『智身』,我們也叫做報身,報身是智慧之身,也就是說他智慧開了、智慧現前了,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萬事萬法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第三種叫『應化身』,實在講應化身兩個意思。應身是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所以佛到人間來,到任何一道來,他是沒有障礙,自由自在,想來就來,想去就去,來去自由。
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是業報身,一點都不自由,完全受業力的控制。說受業力的控制,大家不太好懂,我們換句話說,受命運的控制、受命運的支配,大家就好懂,所以說是『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說這個多苦。命是什麼?命就是業,業報。過去造善業,我們這一生得的善報,過去造作惡業,我們這一生得的就是不善報,所以一生一切的受用,諺語裡頭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就是這個道理,真的是半點不由人。
可是佛菩薩到這世間來,他也來投胎,他也示現死亡,他的生死自在,他不是業力,是願力。在這個世間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就過什麼樣的生活,想住多少年,他就住多少年,他生死自在。什麼時候想走,想到那裡去,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來去自由,這個叫願力受身;他是願力,不是業力。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然後才曉得我們應該怎樣學佛?如何把我們的業力轉變成願力,諸佛菩薩的本事就在這此地。他能轉我們也能轉,轉從那裡轉起?要從心轉起,心轉了之後身就轉;如果說從身轉,心不轉,沒用處,怎麼轉也轉不像,一定要從心轉。
心就講『住』,那就不是『在』。《華嚴經》上菩薩有十住,那講住了,那是心住不是身住。菩薩住佛之住,這就對了。佛在經上告我們住處有四種,這四種都是正確的。前面兩種還是六道裡頭,沒出六道。所謂是『天住』,天住就是你來生一定能夠生欲界天。欲界天有六層天,往後我們會簡單給諸位做個介紹。天住就是心安住在十善業道,布施、持戒,修十善業道,你來生決定生到天界,福報比我們人間大多了,享天福。第二種叫『梵住』,梵住是修禪定、修清凈心,一切的慾念淡薄,對於五欲六塵看得很淡,心裡面充滿了慈悲喜舍。慈是與人之樂,給人快樂,幫助人快樂;悲是拔人之苦,眾生有苦,幫助他解決苦難;喜是看到別人得福,得到好處,決定沒有嫉妒心,生歡喜心;舍是萬緣能夠放得下。心常安住在慈悲喜舍,生天,這個住在三界裡面算是正當的。可是我們現在的人不一樣,現在的人心安住在那裡?安住在貪嗔痴慢,這個不得了。安住在貪嗔痴慢,安住在殺盜淫妄,果報在三途。所以他不是天住、不是梵住,是鬼住、地獄住、畜生住,他搞這個東西去了。我們對這些理跟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曉得心安在那裡,將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非常可怕。
第三種叫『聖住』,聖住就是住在菩提心。聖者有小乘:聲聞、緣覺,菩薩。聲聞、緣覺、菩薩雖然不同,他有個共同點,就是心一定是住在三昧,這是個共同點。第四『佛住』,住佛之所住,果然入這個境界,你就是十住菩薩位。真正學佛一定要安於佛住,佛住在那裡?大三空三昧:空、無相、無願;無願也叫無作。如果落實在凈宗裡面,安住在念佛三昧,我們對於其他的境界深廣無際,我們很難體會,不如依照佛的教誨,我們把心安住在念佛三昧,這個比較容易學習。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實在是無比希有殊勝。這是講在跟住這兩個字的意思。
今天佛在忉利天,在忉利天幹什麼?「為母說法」。要依照《增一阿含》裡面所說,這一次法會是帝釋天王,就是忉利天主他啟請的。忉利天主很聰明、很有智慧,他說過去一切諸佛都曾經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報母親生育之恩,世尊成佛了,當然也不能例外。世尊受了忉利天主的啟請,到忉利天開這次法會。這個因緣很深,故事也很長,講故事就耽誤講經,所以把我們這個故事就省略掉,可是也不能不曉得。
佛的母親摩耶夫人,實在說也是大權示現,都是佛菩薩再來的。每個人在因地上發願不一樣,她發願,願意生生世世做個女子的身分,要作佛的母親,她發這個願。所以他的兒子是佛,母親福報就大,這個都是表演一個樣子來給我們看。最大的福報,完全是依福能夠生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就不行。諸位你們看看佛門裡面講超度的佛事,梁皇懺非常殊勝。梁皇是梁武帝,梁武帝啟請寶志公為他的夫人做超度的佛事,所以叫梁皇懺。梁皇是梁武帝,他的妃子在世的時候,造作惡業墮在惡道。寶志公是一個得道的高僧,寶志公是誰?觀世音菩薩化身來的,你看這還得了嗎?觀世音菩薩親自主持這個法會,主持這個超度佛事,也只能把他的妃子超度到忉利天。諸位要曉得,諸佛如來超度也只能超度到忉利天,再往上去自己要有修行的功夫,沒有修行的功夫,不行。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在有生之年要認真修行,你不修行靠別人超度,再大本事的人也不過是到忉利天而已。如果超度佛事是個凡夫來主持,效果就很微弱,只能說做比不做好。有什麼效果?很難講。你在今天那裡去找真正得道高僧、佛菩薩再來人。所以要懂得這個道理,然後我們自己才真正把時光掌握住,一寸光陰,一寸命光,要認真努力。
作佛的母親這麼大的福報,也只是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以上需要定功、需要清凈心,清凈心成就真實功德。那個功德少、微薄,欲沒有斷,欲的念頭沒有斷,生欲界上面四層天,佛家講未到定,你修定不及格,但是有修。譬如四禪,第四禪禪定的功夫要一百分,才能到第四禪;第三禪要九十分,二禪要八十分,初禪要七十分。你的功夫是六十分以下,所以沒分。可是你有,你禪定功夫可以有個六十分、五十分、四十分,你有這個功夫,不是零分。你完全沒有修,你專修福,修布施、持戒,修十善業道,沒有定功,沒有捨棄情慾念頭,你所生的是四王天跟忉利天。有一點定功,心地有一點清凈,才能生到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天上一層比一層的福報大,一層比一層壽命長,真正是享福無盡。可是壽命再長,也有報盡的時候,也就是有享盡的時候;享盡之後,又要隨業流轉。因此生天不是究竟法,總不如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是無量壽,換句話說,永遠不生不死。不但欲界天不能比,天、無天都不能為比。所以一切諸佛讚歎阿隬陀佛、讚歎極樂世界,道理就在此地。
這一句經文『為母說法』,雖然法會是帝釋天主他來啟請,但是意思很深。第一個是為了避免世間有一些人,對佛法產生一些誤會。學佛,尤其是發心出家,剃髮出家,好像從此以後也不再顧父母,世間人以為是不孝。尤其是中國人有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父母靠你傳宗接代,你一出家傳宗接代就斷掉了,怎麼能對得起父母祖先?世人不知道出家是大孝,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也是作一個榜樣,給學佛的四眾弟子:出家、在家,男眾、女眾四眾弟子,啟發他們的孝思,讓他真正去體會『三福』裡面第一句『孝養父母』。佛門即使出家也不能置父母於不顧,沒這個道理。可是孝養的形式不一樣,認真修持,依照佛的教誨去奉行,以此功德迴向父母;父母能得諸佛護念,善神保佑,這才是真孝。世間人孝順父母,請幾個傭人照顧他生活,佛弟子是讓天龍善神去照顧父母,比你請的那個人照顧周到多了。可是如果你自己沒有修持,天龍善神不保佑你,瞧不起你。你真正修行,有道有德,感動天神自然去照顧;你不必去求他,也不必去通知他,自然照顧。為什麼?尊敬你,尊敬你的父母,所以有這個意思在。

[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07-3-28 06:01 編輯 ]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8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3-28 05:52 | 只看該作者
【爾時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皆來集會。】

這一段經文是本經的發起序。本經一共十三品,第一品就是序品,但是它沒有說序品,它這個題是《忉利天宮品》,實際上這一品是本經的序分。序分裡面意思非常的周圓,前面六種成就,這是證信序;從這段經文以下,是本經的發起序。發起序裡面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含攝著有教、理、行、果,科注裡頭這一段是『果因集贊』。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要知道怎樣去學習,佛說法先把果報展示出來給大家看,依著這個果報生起信心。然後再給你解釋果報怎麼形成,再給你說因,你就很認真去聽,你很想知道它。這個是說法的善巧方便,我們要懂得。所以說果因,他不說因果。
一開頭展示什麼?叫你看看參加大會這些人物,這是『果』。這是人,人是果人,是他的果德感動這麼多人,來參加集會。佛在講經之前現瑞,現種種光明,這個瑞相是『理』。文殊菩薩見到這個現象生起疑惑,這是表『行』。世尊跟菩薩這一問一答,文殊問,世尊給他解答,這是『教』。所以在序文裡面我們看到是教、理、行、果,這個集會是果報。就像《華嚴經》一開端沒講經之前,先說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果報擺出來讓你看。
這個地方呈現不可思議,你們在那一部經裡面看到過這樣的經文。「爾時」,佛生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的時候。「十方無量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你們在什麼經上看到佛講經一切諸佛來聽經,沒見過。這個場面還得了,《華嚴經》也沒有這個場面,《無量壽經》也沒有這個場面,無比的希有,不能含糊籠統就這麼看過。通常我們講『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那是諸佛化現為聲聞、緣覺、菩薩來幫助佛弘化;這個地方不是的,諸佛,佛身來的。釋迦牟尼佛今天講《地藏菩薩本願經》,一切諸佛都參加來聽講,人數是『無量世界,不可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摩訶薩』;大菩薩摩訶薩諸佛帶來的,是跟著佛一起,隨從佛而來的。諸佛不可說不可說,菩薩數量更多了,「皆來集會」。這段經文決定不能夠含糊籠統看過,你要仔細想想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所謂講經三百餘會,沒有一會有這麼殊勝。這是參加集會的人—果,這經的四分|教理行果。
他們為什麼來?沒有一尊佛不報母恩,今天釋迦牟佛不是講別的法,是講《地藏法》。說明一切諸法都依大地而生、依大地而起,這是根本。地藏表什麼?表孝親尊師。所以說孝親尊師之法,一切諸佛一定自己要來參加,諸佛來當影響眾。忉利天王在這一會當中作功德主,他福報可修大了;請佛到忉利天講《地藏經》,這個福修大了。所有一切諸佛如來都到齊,一尊不漏,無比的希有因緣。來幹什麼?提倡孝道。跟佛一見面,就讚歎釋迦牟尼佛,讚歎此意也是圓滿到極處。

【讚歎釋迦牟尼佛,能於五濁惡世,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調伏剛強眾生,知苦樂法。】

這個話不容易說出來,若不是諸佛如來親口說宣,給諸位說,菩薩都說不出來。為什麼?他不入這個境界,他怎麼說的出來?釋迦牟尼佛出現是什麼時代?「五濁惡世」。到我們現前這個社會可以說『五濁惡』,幾乎是最愚昧無知的凡夫都已經能感觸得到。在從前五十年前、一百年前,五濁惡世這種現象是要有高度智慧的人他感覺得到,一般人感覺不到;世間不錯,很好!我生活得很快樂;他沒有感覺得濁惡,濁是污染。半個世紀以前,我們沒有聽說那裡有什麼環保,這個名詞沒聽說過。沒有聽說過這個名詞,換句話說,環境的污染還能忍受。等到提出環境保護,換句話說,環境污染已經令人感到難受,全世界每一個地方政府都在提倡。換句話說,這個濁惡到了相當嚴重的狀態,才會有這個名詞出現。
『五』是五大類,五大類的嚴重污染,佛經裡面稱之為『五濁惡世』。五濁,第一個是『劫濁』,劫是講時間,我們現在講年頭不對了,是從時節因緣上說的。實在講時間那有什麼染污?這是一個嚴重染污的時代,就是這個意思。而實在說染污的時代是後面四種污染。『見濁』,見是見解,思想、見解錯誤了,佛家講邪知邪見,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看錯了,就是見解上的污染。其次講『煩惱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思想上的污染。這兩個合起來就是所謂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這個東西嚴重。由於心理、精神上的污染,必然會連到生理跟我們生活環境的污染,那叫眾生濁。『眾生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我們生活環境的污染。今天地球生態失去平衡,氣候反常,災難頻多,都是屬於眾生濁。『命濁』,用我們現代話來說,是生理的污染。五濁用現在的話大家好懂,前面兩種見解的污染、思想的污染,合起來就是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眾生濁是生活環境的污染;命濁是生理的污染,這叫『濁』。
『惡』,惡是十惡,一切眾生不幹好事。身造殺盜淫;口造妄語、兩舌(兩舌叫挑撥是非;妄語就是不講實話,欺騙別人)、惡口(說話粗魯)、綺語(花言巧語、欺騙眾生),造這個口業;意業,心存著什麼?貪嗔痴慢,搞這個,這叫惡。濁惡,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麼一個時代。
「現」是示現,示現不可思議的大智慧。這一句就是佛出現在這個世間,作出一個樣子給眾生看,什麼樣子?大智慧的樣子。我們現在講作師作范,為社會大眾的表率、為社會大眾的模範、榜樣。在五濁惡世裡面他能夠這樣的示現,一切諸佛都讚歎,讚歎佛在惡世為這些苦難眾生作好榜樣、作個好樣子。
「神通之力」這四個字是講他表現在外面,「不可思議大智慧」這是裡面。表現在外面,就是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一切眾生,說出他的能力之強。『通』是通達,他沒有一樣不知道。世間一切事物道理、因果、現象、變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叫神通。神就是神奇莫測,超過我們凡人的知識。這個神通不是講孫悟空七十二變,不是這個意思,那你完全解錯了。佛樣樣都通達,換句話說,我們今天社會上種種疑難雜症,佛沒有一樣不曉得,他有能力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困難。
「調伏剛強眾生」。維摩居士曾經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剛強,性格剛強,堅固的執著,對於佛所講的教誨很難接受。在我們現實社會裡面我們看到了,排斥佛法,障礙佛法的教學,顯示剛強。他自己不肯去研究竟佛法,佛法到底是什麼,他也不知道;扣上一個迷信、消極、落伍,就把它丟在一邊。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寶,真正能夠解決五濁惡世的問題。
末后這四個字了不起,「知苦樂法」,這四個字不容易說出來。眾生苦,為什麼苦?眾生希求樂,為什麼得不到樂?全世界的人,那一個人不在受苦?誰不希求快樂?苦從那裡來?樂從那裡來?沒人知道。怎樣我們才能夠離苦?怎樣才能夠得樂?這些理論與方法也沒有人知道。釋迦牟尼佛知道,釋迦牟尼佛在經教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我們想離開苦得到樂,大乘經典那是最好的指引,指導我們、引導我們,佛法教學的目標就是教我們離苦得樂。諸佛對釋迦牟尼佛的讚歎,也是把果放在前面,引起人注意。這兩段經文,如果心地清凈、感觸靈敏,看到這兩段經文,沒有不寒毛直豎,無比的希有。什麼人開法會的時候能叫一切諸佛如來來聽,什麼人能夠見到諸佛如來得到如此不思議的讚歎。諸佛讚歎釋迦,實在就是諸佛互相讚歎,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佛佛道同。換句話說,只有諸佛如來他才肯到五濁惡世去示現,這正是地藏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是最苦。這些苦難眾生,我不去幫助他,誰去幫助他?愈是苦難的地方,佛菩薩的悲心偏重,愈要到這個地方去教導、去幫助大家。只要這些苦難眾生肯接受,佛菩薩就來了;不肯接受,佛菩薩想幫助也沒法子。能信、能解、能學,佛菩薩一定出現在這個世間。
今天我們這一會為什麼會跑到新加坡來?為什麼不在其他地方?我們沒有偏心、沒有私心,也不是貪愛這個地方。完全是這個地方的緣成熟了,什麼緣?這個地方的人,他能信、能解、能行;信、解、行、證這四個條件,這個地方有。這十幾年來我們在這個地方弘揚凈土,勸大家念佛求生西方世界,這麼多年當中,新加坡、馬來西亞這個地區,念佛往生的人時有所聞,常常聽到。李木源居士非常熱心,許多念佛的同修在臨命終時,多半是請李木源居士去助念,去幫助他料理後事,他見到的瑞相太多太多了。李居士今天這麼發心,他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他做得這麼認真、這麼熱心,他那個信願不是憑空發的,是見到事實才發起的。
六道三途的苦樂法唯有佛知道得透徹、知道得徹底、知道得究竟,所以佛有能力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幫助我們離苦得樂。這兩段經文決定不能夠疏忽,這是諸佛如來異口同音所宣的妙法,無上的妙法。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作,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世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的總綱領。佛出現在世間幹什麼?就為這個。
讚歎之後,諸位再接著看經文:

【各遣侍者,問訊世尊。】

這是禮貌,佛派他的侍者向釋迦牟尼佛問候。禮節,這也是作一個榜樣給人看,禮不可廢。人而無禮,在這個世間就沒有立足之地,但是現在人把禮節都疏忽了。疏忽了,說實在話,佛法修學得再好,果報在那裡?果報不在人道,多半在鬼道。到後面講這些鬼王,把鬼王的因跟諸位說明,你就曉得了。佛法修行的非常好,貢高我慢,沒有禮節,感受的果報將來在鬼道裡頭作鬼王;作《華嚴經》裡面講,世主裡面器世間主,山神、樹神、花神、水神這一類的,就走向這些地方去。佛法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怎麼勸諸位同修要覺悟,孝親尊師我們才能走向佛道、走向極樂世界。如果這個意念沒有,修學佛法走向鬼道作鬼王。如果你更殊勝的,你能走向天道;天道是欲界天,天裡頭都沒分,必須要曉得。此地教敬,教禮、教敬。

【是時如來含笑,放百千萬億大光明雲。】

這個地方這是現瑞。「光明雲」裡面顯理,放光。利根的眾生見到光明,佛所有一切教學他都明白,不必要言說,光明表智慧。「百千萬億大光明雲」就是無量無邊的智慧,一剎那際全部都展現出來,不需要長時間,剎那之間就把無量無邊的智慧展現在一切大眾的面前。「是時」就是諸佛如來讚歎,派他的侍者向釋迦牟尼佛問候的這個時候;世尊「含笑」,放光表法。光從那裡出來?真如本性裡面本具的般若光明,佛為眾生說一切法以這個為根據。佛說一切法從那裡說起?從自性本具般若裡面流露出來,今天把說一切法的依據一下表現出來給大家看。
百千萬億說不盡,所以下面略舉幾條,細說說不盡,略舉十條。雖是略舉,諸位要曉得跟《華嚴經》一樣表法,任何一句都具足百千萬億光明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我們聽經聞法,講的人如果是以真誠之心、恭敬之心,就與佛的光明起感應的作用,佛光注照這個道場,就是這個大光明雲照在這道場的上空。下面說者、聽者生無量的歡喜心,不是他說得好、說得妙,不是的,現在人講磁場不一樣,這是佛的加持、慈悲的加持,光明的攝受。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3-28 05:54 | 只看該作者
【大圓滿光明雲。】
「大圓滿」別中之總。『圓滿』就是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就是性德的全體流露。這一切眾生為什麼會起感應道交?眾生心跟佛心無二無別,差別在那裡?眾生在迷,佛在覺。覺的是心性,迷的也是心性,心性沒有覺、迷。一切眾生裡面常說有有情眾生,我們今天講動物,九法界有情眾生;有情眾生之外,還有無情眾生,我們今天講植物、礦物,都是自性裡頭變現出來。《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同圓種智就是同時成佛,就這個意思。為什麼?同一個法身,同一個體性。覺悟的人,山河大地都是自身,跟自己是一體,所以是無條件的關懷、無條件的愛護,這就叫大慈大悲,所以第二句就是大慈悲光明雲。必須要曉得佛如是,我們自己也如是。佛今天顯現的是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自性光明;我們今天所顯露出來也是無量無邊的無明煩惱,我們搞的是這個樣子,與性德完全相違背,變成一個可憐憫的眾生。所以自己要覺悟,要真的覺悟,自己要回頭,要受持讀誦,依教奉行,這個人才真的回頭。這一回頭與佛的大光明雲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
第二個是:【大慈悲光明雲。】

「慈悲」是我們發心所依靠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依什麼發心?依慈悲。此地「光明雲」三個字,就是表真心自性圓滿的德能,本具的般若智慧。諸佛菩薩,這個菩薩是指法身大士,沒有證得法身,這個性德沒有顯露,光明雲沒有;他有大慈悲,不能加光明雲。加光明雲至少是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真正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就在這一段裡面顯露無遺,這是事相。四弘誓願是從這裡發的。地藏菩薩發的圓滿、發的究竟,『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慈悲到了極處。地獄里苦難眾生他都要去度,何況其他的,叫普度九界眾生。
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彌勒菩薩沒有降生之前,這個當中的空檔中時間太長了。這麼長的時間裡面沒有佛出世,眾生之苦,我們無法想像。佛菩薩難道沒有慈悲心?有。怎麼辦?佛在這空檔裡面,把教化眾生的事業完全委託給地藏菩薩。佛不在世的時候,地藏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代表人,世尊沒有委託給別的菩薩,把這個事情委託給地藏菩薩。由此可知,世尊滅度之後,彌勒未出世之前,對於一切眾生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世尊囑咐的。地藏菩薩受世尊的委託,不辜負釋迦牟尼佛,他確實把這個責任自己承當下來,慈悲到了極處。我們要以『大慈悲光明雲』發起上求下化,度自己、度眾生的菩提心。
第三句:【大智慧光明雲。】
這是我們修行所依據的。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沒有智慧就不能成就,一定要依智慧。智慧從那裡來?給諸位說,智慧決定不是記問之學。我聽得多、讀得多,我記得很多,那是世間的聰明,佛經裡面講世智辯聰。世智辯聰在佛道上八難之一,你糟了難,為什麼?落在所知障裡面,你那個所知成了障礙,障礙你明心見性,障礙你得定、障礙你開慧。智慧從那裡來?智慧一定從禪定裡面得來。禪定從那裡來?禪定一定從持戒裡面得來,這叫三無漏學。大乘法門雖然不重視形式上的戒律,大乘講是心地戒法,比形式還要殊勝,要真干!禪定是清凈心,六根面對外面六塵境界,『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禪定,真正修禪定。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還會被外頭境界勾引、還會起心動念,完了。
真正的功夫、真正的修行在那裡做?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面用功夫,我們用念佛的功夫,這個方法好。念頭才動,阿彌陀佛,轉了,轉成阿彌陀佛,這個裡面戒定慧三學同時具足。你能夠轉,你就守法,這是持戒。見到外面境界,順心的起了貪愛,貪心才動,阿彌陀佛,轉過來了,這就是持戒。見到不如意的環境,心裡不高興,阿彌陀佛,也轉過來。從你能轉得過來,接受佛的教誨,佛教我們這麼做,我們就這樣做,這是持戒。轉過來之後,對於一切境界不再理會,回過頭來念佛,這是修定。一心稱念阿彌陀佛,慧在其中。所以不曉得凈宗修學的殊勝,戒、定、慧三學一念完成,圓滿具足。然後處事待人接物善意自然就生出來,你修行功夫淺深沒有絲毫隱瞞,都流露在你的面孔、你的音聲、你的一舉一動當中,你修學的功力怎麼會隱藏?表裡一如。修飾、隱藏對世間愚人來說的,愚痴人看不出來會被你騙;真正有智慧的人瞞不過,一接觸就明了。所以『大智慧』是我們修行之所依靠。
第四句:【大般若光明雲。】
般若跟智慧意思有時候是相同的,但是這兩個說在一起,意思當然有差別。「般若」如《般若經》上所說,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前面的大智慧,我們就給它解做戒、定、慧的慧,慧必定包括戒、定,戒不一有定、不一定有慧;但是定一定有戒,定共戒,有定的人不會犯過。有慧的人叫道共戒,那個持戒就更高明。所以慧里像三層樓一樣,第三層一定包括下面二層,下面這一層不包括上面,戒不包括定,定不包括慧;定一定包括戒,慧一定包括戒、定。此地的般若,我們就依《般若經》的說法,實相般若是體。實相無相,也就是無分別智、實智,於一切法清楚、明白,但是裡面沒有分別。分別尚且沒有,那裡會有執著?所以稱為實相般若。實相就是真相,他明了真相,我們講徹底究竟明了宇宙人生真相,這種智慧叫實相般若。
它起作用的時候,這兩種作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自受用是觀照般若,我們用現代的話說,觀照般若就是過高等智慧生活,或者是像果地上法身大士們,他們過圓滿智慧的生活,跟光明雲相應。我們凡夫能夠過一個高等智慧的生活,那就很難得,你才懂得觀照。觀照裡面總綱領,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對於一切法相,他能夠不分別、不執著,能夠隨緣而不攀緣,什麼都好、什麼都自在,每一天生活清凈、快樂無比!隨遇而安,富貴有富貴的快樂,貧賤有貧賤的快樂;富貴、貧賤是事相,快樂是相等的、平等的,都生活得圓滿、都生活得快樂。這是觀照般若,自己對自己的受用。文字般若就是利他的,他受用,幫助別人的。文字裡面就包括言說,換句話說,觀照裡面包括事相,就是做出樣子來給人看,我們今天講身教,文字般若是言教,由此可知,實相般若是意教。身、語、意都是教化一切眾生,都是在幫助一切眾生。但是實相裡面雖然說是意教,可是沒有意的念頭;有意的念頭那就不是真實般若智慧。般若是即相離相,離即同時,這才能破除一切迷惑。
第五句:【大三昧光明雲。】
「三昧」是梵語,就是印度話音譯過來,意思叫正受,正常的享受。佛告訴我們,六道的眾生種種享受不正常。種種享受歸納為五大類,身有兩類:有苦受、有樂受。苦那也無量無邊,樂也是無量無邊,用這兩大類就包括。心理,我們講精神。肉體的部分有苦、樂兩類,心理這個部分有憂、喜,有這兩類,這就是四大類。還有一大類,身沒有苦、樂,心裡頭也沒有憂、喜,這個很好,這個狀況叫舍受,總共這五大類。舍受很好,但時間很短,時間不長,暫時身舍苦、樂,心舍憂、喜,暫時的。如果這個舍受要能夠保持下去,那就叫三昧,就是正受,所以三昧也叫禪定,也翻作禪定。諸佛如來永遠是舍受,所以苦、樂是相對,憂、喜也是相對的。西方稱為極樂世界,我們往往以自己的錯誤想法,去界定西方這個樂,喔!西方這個樂是苦樂之樂,錯了,不是苦樂之樂;苦、樂兩邊都舍掉,那是真樂!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苦、樂、憂、喜、舍這五種受都沒有,那才叫極樂世界。這個意思我們要懂。
「大三昧」能破一切障礙。我們現代科學家知道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的障礙,譬如他們發現三度空間(我們現在是生活在三度空間里),知道有四度空間、有五度空間。黃念祖老居士說,他看到科學的報導,他說科學家們已經肯定至少有十一度空間存在。如果依照佛法來講不止,我們怎麼曉得?我們知道這些不同空間是怎麼來的?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不同空間是佛說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我們曉得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所以時空也就是有無量無邊的度數,那裡只十度、二十度,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即使三度空間里,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裡面還是有許許多多的障礙。講三度、四度,這是講大的,就好比我們佛家講十法界。我們把每一個法界說成一個度數就十度,一真法界就十一度;可是每一界又有很多很多,說不清的。假如你要是得三昧,安住在三昧裡面,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這個界限一切就突破。禪定功夫淺深不同,小的定突破個一層、二層,大的定又能突破多一些層次,這種情形我們知道很清楚。
世間有一些修定的人,我們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過去有一位老先生告訴我。在戰爭那個期間,他在江西,江西那個地方有個道士,這個道士有神通,實在講有定功。他住的那個地方比較低洼,這個道士叫他搬家,他說這個地方過幾天要淹水。道士也住在這附近,他就派人去看看道士有沒有搬?道士搬了,然後他也搬。果然沒有錯,跟他講的時間相吻合。那是一點跡象都看不出來,結果真的山洪爆發,那地方被淹了,所以他曉得道士有神通。過了沒多久,那個道士告訴他,他看到有一個地方爆發戰爭,告訴他方向,大概距離有多遠,他見到了。這個老先生是個軍人,是個高級軍官,他說這個道士講的不對,沒聽說過,沒這種消息。結果過了三個月,日本人偷襲珍珠港,跟他講的方位、情況、距離,他三個月之前就看到。可見得這個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同時存在,他是小的定,不是大的定,他能夠突破三個月的時間,三個月之後的事情他能看見。他在深山自己小房子裡面,他能看到幾千裡外的珍珠港,能看到夏威夷,小定。現在市面上流通《聖經的密碼》,他能夠看到三千年以後的,他的定力比那個道士高明多了。這個道士只能看到幾個月、幾年,只能看到幾千里的環境,這麼一個境界。三昧不可思議,能夠突破一切障礙。
如來妄想、分別、執著斷得乾乾淨淨,所以他的能力圓滿的,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然後佛講的話我們相信,他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確實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他有,我們也有。我們今天這個能力失掉了,就是因為我們沒有定,心裡面天天妄想、分別、執著一大堆,虧吃在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覺悟、要明了。

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10
長白山 發表於 2007-3-28 06:00 | 只看該作者
是不是有個地藏菩薩生日紀念日?記得還是在小時候 ,有一天大家會在地上插很多香,依稀記得大人說是地藏菩薩生日,是嗎?是哪個日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1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3-28 06:21 | 只看該作者
查了一下,農曆7月30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92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281
12
長白山 發表於 2007-3-28 14:01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得化些時間好好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13
kickbird 發表於 2007-3-28 19:2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 chico 的帖子

謝謝老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14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3-29 01:05 | 只看該作者
歡迎KICKBIRD回來. 希望不要再飛走了. 你們繼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5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3-29 06: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 kickbird 的帖子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16
kickbird 發表於 2007-3-29 10:56 | 只看該作者
慢點,別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7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07-3-29 10:5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6 kickbird 的帖子

我準備貼52 個禮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40

主題

6187

帖子

2113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盤古教主

Rank: 4

積分
2113
18
kickbird 發表於 2007-3-29 11: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19
柏桐 發表於 2007-3-29 11:1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7 chico 的帖子

那我得讀一年. 問你老兄, 你可得賜教啊.

那位 兄, 你好啊.   

明見. 你二位也必天天熬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64

主題

2萬

帖子

677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離去道別間

Rank: 5Rank: 5

積分
6771
20
子竹青青 發表於 2007-3-29 11:11 | 只看該作者
簡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1: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