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史記》譯註

[複製鏈接]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10: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司馬遷

 

十二本紀

1.五帝本紀  2.夏本紀 3.殷本紀 4.周本紀 5.秦本紀 6.秦始皇本紀

7.項羽本紀 8.高祖本紀 9.呂太后本紀 10.孝文本紀 11.孝景本紀 12.孝武本紀

 

三十世家

1.吳太伯世家 2.齊太公世家 3.魯周公世家 4.燕召公世家 5.管蔡世家 6.陳杞世家

7.衛康叔世家 8.宋微子世家 9.晉世家 10.楚世家 11.越王勾踐世家 12.鄭世家

13.趙世家 14.魏世家 15.韓世家 16.田敬仲完世家 17.孔子世家 18.陳涉世家

19.外戚世家 20.楚元王世家 21.荊燕世家 22.齊悼惠王世家 23.蕭相國世家 24.曹相國世家

25.留侯世家 26.陳丞相世家 27.絳侯周勃世家 28.梁孝王世家 29.五宗世家 30.三王世家

 

七十列傳

1.伯夷列傳 2.管晏列傳 3.老子韓非列傳 4.司馬穰苴列傳 5.孫子吳起列傳 6.伍子胥列傳

7.仲尼弟子列傳 8.商君列傳 9.蘇秦列傳 10.張儀列傳 11.樗裡子甘茂列傳 12.穰侯列傳

13.白起王翦列傳 14.孟子荀卿列傳 15.孟嘗君列傳 16.平原君虞卿列傳 17.公子列傳 18.春申君列傳

19.范睢蔡澤列傳 20.樂毅列傳 21.廉頗藺相如列傳 22.田單列傳 23.魯仲連鄒陽列傳 24.屈原賈生列傳

25.呂不韋列傳 26.刺客列傳 27.李斯列傳 28.蒙恬列傳 29.張耳陳餘列傳 30.魏豹彭越列傳

31.黥布列傳 32.淮陰侯列傳 33.韓信盧綰列傳 34.田儋列傳 35.樊酈滕灌列傳 36.張丞相列傳

37.酈生陸賈列傳 38.傅靳蒯成列傳 39.劉敬叔孫通列傳 40.季布欒布列傳 41.袁盎晁錯列傳 42.張釋之馮唐列傳

43.萬石張叔列傳 44.田叔列傳 45.扁鵲倉公列傳 46.吳王濞列傳 47.魏其武安侯列傳 48.韓長孺列傳

49.李將軍列傳 50.匈奴列傳 51.衛將軍驃騎列傳 52.平津侯主父列傳 53.南越列傳 54.東越列傳

55.朝鮮列傳 56.西南夷列傳 57.司馬相如列傳 58.淮南衡山列傳 59.循吏列傳 60.汲鄭列傳

61.儒林列傳 62.酷吏列傳 63.大宛列傳 64.遊俠列傳 65.佞幸列傳 66.滑稽列傳

67.日者列傳 68.龜策列傳 69.貨殖列傳 70.太史公自序

 

十書

1.禮書第一 2.樂書第二 3.律書 4.曆書 5.天官書 6.封禪書

7.河渠書 8.平準書 9.報任安書 10.悲士不遇賦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沙發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32 | 只看該作者
五帝本紀第一

解惠全 張德萍 譯註

【說明】

《五帝本紀》是《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中的第一篇。
    《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書的創始之作。所謂紀傳體的「紀」就是指本紀。《史紀》共有本紀十二篇,以歷史上的帝王為中心,上自黃帝,下至司馬遷當時的帝王漢武帝,依次記敘了他們的言行政跡,同時也記載了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可以說,本紀就是一部按年代次序編寫的帝王簡史或系統的編年大事記。本紀排在全書的最前頭,歷來被視為全書的綱,它保存了許多歷代相傳的歷史資料,對於後人了解歷史年代發展順序有著重要的價值。縱觀本紀十二篇,就思想內容來說,處處反映了司馬遷的唯物主義史學觀和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往往是從客觀史實出發總結出歷史經驗教訓,而不以個人好惡評價英雄的成敗和朝代的興衰;就藝術特色來說,最為突出的是取材慎重,剪裁適當,布局合理,詳略有致,抓住重點,渲染抒情,在多數篇目中都有精彩之筆,人物真實,場面生動,感情飽滿,或敬慕,或憎惡,或惋惜,或悲壯……
    《五帝本紀》記載的是遠古傳說中相繼為帝的五個部落首領——黃帝、顓頊(zhuān xū,專須)、帝嚳(kù,酷)、堯、舜的事迹,同時也記錄了當時部落之間頻繁的戰爭,部落聯盟首領實行禪讓,遠古初民戰猛獸、治洪水、開良田、種嘉穀、觀測天文、推算曆法、譜制音樂舞蹈等多方面的情況。這些雖為傳說,但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地下文物的發掘來看,有些記載亦屬言之有徵,它為我們了解和研究遠古社會,提供了某些線索或信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就是從這遠古的傳說開始的,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的聯合,戰爭,最後融為一體,在黃河流域定居繁衍,從而構成了華夏族的主幹,創造了我國遠古時代的燦爛文化。
    司馬遷寫作《五帝本紀》主要取材於《世本》《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尚書》。材料安排巧妙是本篇的突出特點,如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與炎帝的阪泉之戰,並非不可以重筆描繪,但都只是平平帶過,而把筆力集中到堯、舜二帝身上去。這或許有材料不足的原因,但其效果是既突出了由黃帝開創,由堯、舜繼承併發揚光大的帝王事業,又使歷史事件與全篇的結構極其和諧。在敘寫方式上,本篇開頭對黃帝、顓頊、帝嚳的記述,都是用敘述的口吻,侃侃道來;到了本篇的中心部分,則又利用了敘議結合,敘事中穿插對話的方式,既突出了堯、舜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的部落聯盟首領的政治家風貌,也烘托出為歷代儒家所日夜思慕的自由、民主、君臣和睦的祥和政治氣氛。
    五帝開創的事業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的開端,《五帝本紀》又是十二篇本紀的首篇。這篇本紀,在記事上確立了歷史發展的根基,在寫作上又為以後各篇的鋪展設下了伏筆。司馬遷利用了連環鎖的敘寫方式,一環緊扣一環。如在寫堯時提出舜,而重在寫堯的知人善任;寫舜時一方面繼續扣緊對堯的敘寫,一方面又突出了對舜的刻畫,同時還帶出了禹、契、后稷等,為以後各篇打下了基礎。
五帝的傳說,幾千年來深深紮根於中華民族的心裡,被當作賢君聖主的楷模歷代傳頌。「炎黃子孫」早已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親切稱呼,「人皆可以為堯舜」、「六億神州盡舜堯」,也早已成為鼓勵人們賢能為善的有力口號。


【譯文】

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叫軒轅。他一生下來,就很有靈性,出生不久就會說話,幼年時聰明機敏,長大后誠實勤奮,成年以後見聞廣博,對事物看得清楚。
    軒轅時代,神農氏的後代已經衰敗,各諸侯互相攻戰,殘害百姓,而神農氏沒有力量征討他們。於是軒轅就習兵練武,去征討那些不來朝貢的諸侯,各諸侯這才都來歸從。而蚩尤在各諸侯中最為凶暴,沒有人能去征討他。炎帝想進攻欺壓諸侯,諸侯都來歸從軒轅。於是軒轅修行德業,整頓軍旅,研究四時節氣變化,種植五穀,安撫民眾,丈量四方的土地,訓練熊、羆、貔(pí,皮)、貅(xiū,休)、?(chū,初)、虎等猛獸,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戰,先後打了幾仗,才征服炎帝,如願得勝。蚩尤發動叛亂,不聽從黃帝之命。於是黃帝徵調諸侯的軍隊,在涿鹿郊野與蚩尤作戰,終於擒獲並殺死了他。這樣,諸侯都尊奉軒轅做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天下有不歸順的,黃帝就前去征討,平定一個地方之後就離去,一路上劈山開道,從來沒有在哪兒安寧地居住過。
    黃帝往東到過東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過空桐,登上了雞頭山。往南到過長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往北驅逐了葷粥(xūn yù,薰玉)部族,來到釜山與諸侯合驗了符契,就在逐鹿山的山腳下建起了都邑。黃帝四處遷徙,沒有固定的住處,帶兵走到哪裡,就在哪裡設置軍營以自衛。黃帝所封官職都用雲來命名,軍隊號稱雲師。他設置了左右大監,由他們督察各諸侯國。這時,萬國安定,因此,自古以來,祭祀鬼神山川的要數黃帝時最多。黃帝獲得上天賜給的寶鼎,於是觀測太陽的運行,用占卜用的蓍(shī,師)草推算曆法,預知節氣日辰。他任用風后、力牧、常先、大鴻等治理民眾。黃帝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推測陰陽的變化,講解生死的道理,論述存與亡的原因,按照季節播種百穀草木,馴養鳥獸蠶蟲,測定日月星辰以定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身心耳目,飽受辛勞,有節度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各種財物。他做天子有土這種屬性的祥瑞徵兆,土色黃,所以號稱黃帝。
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建立自已姓氏的有十四人。
    黃帝居住在軒轅山,娶西陵國的女兒為妻,這就是嫘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有兩個兒子,他們的後代都領有天下:一個叫玄囂,也就是青陽,青陽被封為諸侯,降居在江水;另一個叫昌意,也被封為諸侯,降居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名叫昌仆,生下高陽,高陽有聖人的品德。黃帝死後,埋葬在橋山,他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即帝位,這就是顓頊帝。
    顓頊帝高陽,是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他沉靜穩練而有機謀,通達而知事理。他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凈身心以祭祀鬼神。他往北到過幽陵,往南到過交阯,往西到過流沙,往東到過蟠木。各種動物植物,大神小神,凡是日月照臨的地方,全都平定了,沒有不歸服的。
顓頊帝生的兒子叫窮蟬。顓頊死後,玄囂的孫子高辛即位,這就是帝嚳。
    帝嚳高辛,是黃帝的曾孫。高辛的父親叫?極,?極的父親叫玄囂,玄囂的父親就是黃帝。玄囂和?極都沒有登上帝位,到高辛時才登上帝位。高辛是顓頊的侄子。
    高辛生來就很有靈氣,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澤於眾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聰目明,可以了解遠處的情況,可以洞察細微的事理。他順應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嚴,溫和而且守信,修養自身,天下歸服。他收取土地上的物產,儉節地使用;他撫愛教化萬民,把各種有益的事教給他們;他推算日月的運行以定歲時節氣,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識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儀錶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動合乎時宜,服用如同士人。帝嚳治民,像雨水澆灌農田一樣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風雨所到的地方,沒有人不順從歸服。
    帝嚳娶陳鋒氏的女兒,生下放勛。娶?訾(jū zī,居資)氏的女兒,生下摯。帝嚳死後,摯接替帝位。帝摯登位后,沒有干出什麼政績,於是弟弟放勛登位。這就是帝堯。
    帝堯,就是放勛。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陽一樣溫暖人心;仰望他,就像雲彩一般覆潤大地。他富有卻不驕傲,尊貴卻不放縱。他戴的是黃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衣裳,硃紅色的車子駕著白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親相愛。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績昭著,各方諸侯邦國都能和睦相處。
    帝堯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據日月的出沒、星辰的位次,制定曆法,謹慎地教給民眾從事生產的節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那個地方叫暘(yáng,陽)谷,恭敬地迎接日出,分別步驟安排春季的耕作。春分日,白晝與黑夜一樣長,朱雀七宿(xiù,秀)中的星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春之時。這時候,民眾分散勞作,鳥獸生育交尾。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分別步驟安排夏季的農活兒,謹慎地干好。夏至日,白晝最長,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又稱大火)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夏之時。這時候,民眾就居高處,鳥獸毛羽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那地方叫做昧谷,恭敬地送太陽落下,有步驟地安排秋天的收穫。秋分日,黑夜與白晝一樣長,玄武七宿中的虛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秋之時。這時候,民眾移居平地,鳥獸再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那地方叫做幽都,認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冬至日,白晝最短,白虎七宿中的昴(mǎo,卯)宿初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據此來確定仲冬之時。這時候,民眾進屋取暖,鳥獸長滿細毛。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閏月的辦法來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堯真誠地告誡百官各守其職,各種事情都辦起來了。
    堯說:「誰可以繼承我的這個事業?」放齊說:「你的兒子丹朱通達事理。」堯說:「哼!丹朱么,他這個人愚頑、兇惡,不能用。」堯又問道:「那麼還有誰可以?」驩兜說:「共工廣泛地聚集民眾,做出了業績,可以用。」堯說;「共工好講漂亮話,用心不正,貌似恭敬,欺騙上天,不能用。」堯又問:「唉,四岳啊,如今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民眾萬分愁苦,誰可以派去治理呢?」大家都說鯀可以。堯說:「鯀違背天命,毀敗同族,不能用。」四岳都說:「就任用他吧,試試不行,再把他撤掉。」堯因此聽從了四岳的建議,任用了鯀。鯀治水九年,也沒有取得成效。
    堯說:「唉!四岳:我在位已經七十年了,你們誰能順應天命,接替我的帝位?」四岳回答說;「我們的德行鄙陋得很,不敢玷污帝位。」堯說:「那就從所有同姓異姓遠近大臣及隱居者當中推舉吧。」大家都對堯說:「有一個單身漢流寓在民間,叫虞舜。」堯說:「對,我聽說過,他這個人怎麼樣?」四岳回答說;「他是個盲人的兒子。他的父親愚昧,母親頑固,弟弟傲慢,而舜卻能與他們和睦相處,盡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們不至於走向邪惡。」堯說:「那我就試試他吧。」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從兩個女兒身上觀察他的德行。舜讓她們降下尊貴之心住到媯(guī,規)河邊的家中去,遵守為婦之道。堯認為這樣做很好,就讓舜試任司徒之職,謹慎地理順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人民都遵從不違。堯又讓他參與百官的事,百官的事因此變得有條不紊。讓他在明堂四門接待賓客,四門處處和睦,從遠方來的諸侯賓客都恭恭敬敬。堯又派舜進入山野叢林大川草澤,遇上暴風雷雨,舜也沒有迷路誤事。堯更認為他十分聰明,很有道德,把他叫來說道:「三年來,你做事周密,說了的話就能做到。現在你就登臨天子位吧。」舜推讓說自己的德行還不夠,不願接受帝位。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廟接受了堯的禪讓。文祖也就是堯的太祖。
    這時,堯年事已高,讓舜代理天子之政事,藉以觀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舜於是通過觀測北斗星,來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是否有異常,接著舉行臨時儀式祭告上帝,用把祭品放在火上燒的儀式祭祀天地四時,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名山大川,又普遍地祭祀了各路神祗。他收集起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所持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種玉制符信,選擇良月吉日,召見四岳和各州州牧,又頒發給他們。二月,舜去東方巡視,到泰山時,用燒柴的儀式祭祀東嶽,用遙祭的儀式祭祀各地的名山大川。接著,他就召見東方各諸侯,協調校正四時節氣、月之大小、日之甲乙,統一音律和長度、容量、重量的標準,修明吉、凶、賓、軍、嘉五種禮儀,規定諸侯用五種圭壁、三種彩繒,卿大夫用羊羔、大雁二種動物,士用死雉作為朝見時的禮物,而五種圭璧,朝見典禮完畢以後仍還給諸侯。五月,到南方巡視;八月,到西方巡視;十一月,到北方巡視:都像起初到東方巡視時一樣。回來后,告祭祖廟和父廟,用一頭牛作祭品。以後每五年巡視一次,在其間的四年中,各諸侯國君按時來京師朝見。舜向諸侯們普遍地陳述治國之道,根據業績明白地進行考察,根據功勞賜給車馬衣服。舜開始把天下劃分為十二個州,疏浚河川。規定根據正常的刑罰來執法,用流放的方法寬減刺字、割鼻、斷足、閹割、殺頭五種刑罰,官府里治事用鞭子施刑,學府教育用戒尺懲罰,罰以黃金可用作贖罪。因災害而造成過失的,予以赦免;怙惡不悛、堅持為害的要施以刑罰。謹慎啊,謹慎啊,可要審慎使用刑罰啊!
    驩兜曾舉薦過共工,堯說「不行」,而驩兜還是試用他做工師,共工果然放縱邪僻。四岳曾推舉鯀去治理洪水,堯說「不行」,而四岳硬說要試試看,試的結果是沒有成效,所以百官都以為不適宜。三苗在江、淮流域及荊州一帶多次作亂。這時舜巡視回來向堯帝報告,請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以便改變北狄的風俗;把驩兜流放到崇山,以便改變南蠻的風俗;把三苗遷徙到三危山,以便改變西戎的風俗。把鯀流放到羽山,以便改變東夷的風俗:懲辦了這四個罪人,天下人都悅服了。 堯在位七十年得到舜,又過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讓舜代行天子政務,向上天推薦。堯讓出帝位二十八年後逝世。百姓悲傷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內,四方各地沒有人奏樂,為的是悼念帝堯。堯了解自己的兒子丹朱不賢,不配傳給他天下,因此才姑且試著讓給舜。讓給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對丹朱一人不利;傳給丹朱,天下人就會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處。堯說:「我畢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讓一人得利」,所以最終還是把天下傳給了舜。堯逝世后,三年服喪完畢,舜把帝位讓給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諸侯前來朝覲的不到丹朱那裡去卻到舜這裡來,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卻來找舜,歌頌功德的,不去歌頌丹朱卻來歌頌舜。舜說「這是天意呀」,然後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這就是舜帝。
    虞舜,名叫重華。重華的父親叫瞽叟,瞽叟的父親叫橋牛,橋牛的父親叫句(gōu,勾)望,句望的父親叫敬康,敬康的父親叫窮蟬。窮蟬的父親是顓頊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從昌意至舜是七代了。自從窮蟬為帝之後一直到舜帝,中間幾代地位低微,都是平民。
舜的父親瞽叟是個瞎子,舜的生母死後,瞽叟又續娶了一個妻子生下了象,象桀驁不馴。瞽叟喜歡後妻的兒子,常常想把舜殺掉,舜都躲過了;趕上有點小錯兒,就會遭到重罰。舜很恭順地侍奉父親、後母及後母弟,一天比一天地忠誠謹慎,沒有一點懈怠。
舜,是冀州人。舜在歷山耕過田,在雷澤打過魚,在黃河岸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各種家用器物,在負夏跑過買賣。舜的父親瞽叟愚昧,母親頑固,弟弟象桀驁不馴,他們都想殺掉舜。舜卻恭順地行事,從不違背為子之道,友愛兄弟,孝順父母。他們想殺掉他的時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時候,他又總是在身旁侍候著。
    舜二十歲時,就因為孝順出了名。三十歲時,堯帝問誰可以治理天下,四岳全都推薦虞舜,說這個人可以。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來觀察他在家的德行,讓九個兒子和他共處來觀察他在外的為人。舜居住在媯水岸邊,他在家裡做事更加謹慎。堯的兩個女兒不敢因為自己出身高貴就傲慢地對待舜的親屬,很講究為婦之道。堯的九個兒子也更加篤誠忠厚。舜在歷山耕作,歷山人都能互相推讓地界;在雷澤捕魚,雷澤的人都能推讓便於捕魚的位置;在黃河岸邊製做陶器,那裡就完全沒有次品了。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為一個村落,二年就成為一個小城鎮,三年就變成大都市了。見了這些,堯就賜給舜一套細葛布衣服,給他一張琴,為他建造倉庫,還賜給他牛和羊。瞽叟仍然想殺他,讓舜登高去用泥土修補穀倉,瞽叟卻從下面放火焚燒。舜用兩個斗笠保護著自己,像長了翅膀一樣跳下來,逃開了,才得以不死。後來瞽叟又讓舜挖井,舜挖井的時候,在側壁鑿出一條暗道通向外邊。舜挖到深處,瞽叟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舜從旁邊的暗道出去,又逃開了。瞽叟和象很高興,以為舜已經死了。象說:「最初出這個主意的是我。」象跟他的父母一起瓜分舜的財產,說:「舜娶過來堯的兩個女兒,還有堯賜給他的琴,我都要了。牛羊和穀倉都歸父母吧。」象於是住在舜的屋裡,彈著舜的琴。舜回來後去看望他。象非常驚愕,繼而又擺出悶悶不樂的樣子,說:「我正在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悶啊!」舜說:「是啊,你可真夠兄弟呀!」舜還像以前一樣待奉父母,友愛兄弟,而且更加恭謹。這樣,堯才試用舜去理順五種倫理道德和參與百官的事,都幹得很好。
    從前高陽氏有富於才德的子孫八人,世人得到他們的好處,稱之為八愷,意思就是八個和善的人。高辛氏有有才德的子孫八人,世人稱之為「八元」,意思就是八個善良的人。這十六個家族的人,世世代代保持著他們先人的美德,沒有敗落他們先人的名聲。到堯的時候,堯沒有舉用他們。舜舉用了八愷的後代,讓他們掌管土地的官職,以處理各種事務,都辦得有條有理。舜又舉用了八元的後代,讓他們向四方傳布五教,使得做父親的有道義,做母親的慈愛,做兄長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謹,做兒子的孝順,家庭和睦,鄰里真誠。
從前帝鴻氏有個不成材的後代,掩蔽仁義,包庇殘賊,好行兇作惡,天下人稱他為渾沌。意思是說他野蠻不開化。少皞氏也有個不成材的後代,毀棄信義,厭惡忠直,喜歡邪惡的言語,天下人稱他為窮奇,意思是說他怪異無比。顓頊氏有個不成材的後代,不可調教,不懂得好話壞話,天下人稱他為檮杌,意思是說他凶頑絕倫。這三族,世人都害怕。到堯的時候,堯沒有把他們除掉。縉雲氏有個不成材的後代,貪於飲食,圖於財貨,天下人稱之為饕餮,意思是說他貪得無厭。天下人憎恨他,反他與上面說的三凶並列在一起稱為四凶。舜在四門接待四方賓客時,流放了這四個兇惡的家族,把他們趕到了邊遠地區,去抵禦害人的妖魔,從此開放了四門,大家都說沒有惡人了。
    舜進入山林的時候,遇到暴風雷雨也不迷路誤事,堯於是才知道了憑著舜的才能是可以把天下傳授給他的。堯年紀大了,讓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視。舜被舉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堯讓他代行天子的政務。代行政務八年,堯逝世了。服喪三年完畢,舜讓位給丹朱,可是天下人都來歸服舜。禹、皋陶(yáo,姚)、契、后稷、伯夷、夔(kuí,奎)、龍、倕、益、彭祖,從堯的時候就都得到舉用,卻一直沒有職務。於是舜就到文祖廟,與四岳商計,開放四門,了解勾通四方的情況,他讓十二州牧討論稱帝應具備的功德,他們都說要辦有大德的事,疏遠巧言諂媚的小人,這樣,遠方的外族就都會歸服。舜對四岳說:「有誰能奮發努力,建立功業,光大帝堯的事業,授給他官職輔佐我辦事呢?」四岳都說:「伯禹為司空,可以光大帝堯的事業。」舜說:「嗯,好!禹,你去負責賓士水土,一定要努力辦好啊!」禹跪地叩頭拜謝,謙讓給稷、契和皋陶。舜說:「好了,去吧!」舜說:「棄,黎民正在挨餓受飢,你負責農業,去教他們播種百穀吧。」舜說:「契,百官不相親愛,五倫不順,你擔任司徒,去謹慎地施行五倫教育,做好五倫教育,在於要寬厚。」舜又說:「皋陶,蠻夷侵擾中原,搶劫殺人,在我們的境內外作亂,你擔任司法官,五刑要使用得當,根據罪行輕重,大罪在原野上執行,次罪在市、朝內執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師氏處理;五刑寬減為流放的,流放的遠近要有個規定,按罪行輕重分別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國都之外。只有公正嚴明,才能使人信服。」舜問:「那麼誰能管理我的各種工匠?」大家都說垂可以。於是任命垂為共工,統領各種工匠。舜又問:「誰能管理我山上澤中的草木鳥獸?」大家都說益行。於是任命益為朕虞,主管山澤。益下拜叩頭,推讓給朱虎、熊羆。舜說:「去吧,你行。」就讓朱虎、熊羆做他的助手。舜說:「喂,四岳,有誰能替我主持天事、地事、人事三種祭祀?」大家都說伯夷可以。舜說:「喂,伯夷,我任命你擔秩宗,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肅穆清潔。」伯夷推讓給夔、龍,舜說:「那好,就任命夔為典樂,掌管音樂,教育貴族子弟,要正直而溫和,寬厚而嚴厲,剛正卻不暴虐,簡捷卻不傲慢;詩是表達內心情感的,歌是用延長音節來詠唱詩的,樂聲的高低要與歌的內容相配合,還要用標準的音律來使樂聲和諧。八種樂器的聲音諧調一致,不要互相錯亂侵擾,這樣,就能通過音樂達到人與神相和的境界啦。」夔說:「呣,我輕重有節地敲起石罄,各種禽獸都會跟著跳起舞來的。」舜說:「龍,我非常憎惡那種誣陷他人的壞話和滅絕道義的行為,驚擾我的臣民,我任命你為綱言官,早晚傳達我的旨命,報告下情,一定要誠實。」舜說:「喂,你們二十二個人,要謹守職責,時時輔佐我做好上天交付的治國大事。」此後,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績,經過三次考核,按照成績升遷或貶黜,所以,不論遠處近處,各種事情都振興起來了。又根據是否歸順,分解了三苗部族。
    這二十二人個個成就功業:皋陶擔任大理,掌管刑法,斷案平正,人們都佩服他能按情據實斷理;伯夷主持禮儀,上上下下能都夠禮讓;垂擔任工師,主管百工,百工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益擔任虞,主管山澤,山林湖澤都得到開發;棄擔任稷,主管農業,百穀按季節茂盛成長;契擔任司徒,主管教化,百官都親善和睦;龍主管接待賓客,遠方的諸侯都來朝貢;舜所置十二州牧做事,禹所定九州內的民眾沒有誰違抗。其中禹的功勞最大,開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處湖澤,疏浚了九條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應繳納的貢物前來進貢,沒有不恰當的。縱橫五千里的領域,都受到安撫,直到離京師最遠的邊荒地區。那時,南方安撫到交阯、北發,西方安撫到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安撫到山戎、發、息慎,東方安撫到長、鳥夷,四海之內,共同稱頌帝舜的功德。於是禹創製《九招》樂曲歌頌舜的功德,招來了祥瑞之物,鳳凰也飛來,隨樂聲盤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從虞之物,鳳凰也飛來,隨樂聲盤旋起舞。天下清明的德政都從虞舜帝開始。
    舜二十歲時因為孝順而聞名,三十歲時被堯舉用,五十歲時代理天子政務,五十八歲時堯逝世,六十一歲時接替堯登臨天子之位。登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視,在南方蒼梧的郊野逝世。葬埋在長江南岸的九嶷山,這就是零陵。舜登臨帝位之後,乘著有天子旗幟的車子去給父親瞽叟請安,和悅恭敬,遵循為子之孝道。又把弟弟象封在有鼻為諸侯。舜的兒子商均不成材,舜就事先把禹推薦給上帝。十七年後舜逝世。服喪三年完畢,禹也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就跟舜讓給堯的兒子時的情形一樣。諸侯歸服禹,這樣,禹就登臨了天子之位。堯的兒子丹朱,舜的兒子商均分別在唐和虞得到封地,來奉祀祖先。禹還讓他們穿自己家族的服飾,用自己家族的禮樂儀式。他們以客人的身份拜見天子,天子也不把他們當臣下對待,以表示不敢專擅帝位。
從黃帝到舜、禹,都是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國號,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業。所以,黃帝號為有熊,帝顓頊號為高陽,帝嚳號為高辛,帝堯號為陶唐,帝舜號為有虞。帝禹號為夏后,而另分出氏,姓姒氏。契為商始祖,姓子氏。棄為周始祖,姓姬氏。

   太史公說:學者們很多人都稱述五帝,五帝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尚書》只記載著堯以來的史實;而各家敘說黃帝,文字粗疏而不典範,士大夫們也很難說得清楚。孔子傳下來的《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讀書人有的也不傳習。我曾經往西到過空桐,往北路過涿鹿,往東到過大海,往南渡過長江、淮水,所到過的地方,那裡的老前輩們都往往談到他們各自所聽說的黃帝、堯、舜的事迹,風俗教化都有不同,總起來說,我認為那些與古文經籍記載相符的說法,接近正確。我研讀了《春秋》、《國語》,它們對《五帝德》、《帝系姓》的闡發都很明了,只是人們不曾深入考求,其實它們的記述都不是虛妄之說。《尚書》殘缺已經有好長時間了,但散軼的記載卻常常可以從其他書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學深思,真正在心裡領會了它們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學識淺薄,見聞不廣的人說明白,肯定是困難的。我把這些材料加以評議編次,選擇了那些言辭特別雅正的,著錄下來,寫成這篇本紀,列於全書的開頭。
姜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3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33 | 只看該作者
原文】【註解】

黃帝者,少典之子①,姓公孫②,名曰軒轅。生而神靈③,弱而能言④,幼而徇齊⑤,長而敦敏⑥,成而聰明⑦。

①少典:《索隱》:「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按:這裡所謂「諸侯國號」實際就是遠古部族名。 子:指後代。 ②公孫:《索隱》引皇甫謐云:「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據此,則黃帝姓姬。《會注考證》雲「《大戴禮·五帝德》無『姓公孫』三字,未詳史公所本」,又引崔述雲「公孫者,公之孫(公侯之孫)也」。認為公孫不是黃帝的姓。③神靈:有神異之氣。 ④弱:幼弱,這裡指出生不久。《索隱》:「潘岳有《哀弱子》篇,其子未七旬曰弱。」(「未七旬」,還不到七十天。) ⑤徇齊:疾,敏捷,指智慮敏捷。 ⑥敦:敦厚,誠實。敏:勉,勤勉。 ⑦聰明:本為聽力好,視力好,即耳聰目明之意,這裡指見聞廣,能明察。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①。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②,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③,以征不享④,諸侯咸來賓從⑤。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⑥,治五氣⑦,藝五種⑧,撫萬民,度四方⑨,教熊羆貔貅?虎⑩,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11)披山通道(12)未嘗寧居(13)。

①世:後嗣,後代。 ②暴虐:侵害,侵侮。 百姓:指貴族,百官。百姓在戰國以前是對貴族的總稱,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 ③習:演習、操練。 干戈:古代兵器。 ④不享:指不來朝拜的諸侯。諸侯向天子進貢朝拜叫享。 ⑤咸:都。 賓從:歸順,歸從。 ⑥振:整頓。 ⑦五氣:五行之氣。古代把五行和四時相配:春為木,夏為火,季夏(夏季的第三個月,即陰曆六月)為土,秋為金,冬為水。「治五氣」是指研究四時節氣變化。 ⑧藝:種植。 五種:指黍、稷、稻、麥、菽等穀物。 ⑨度四方:指丈量四方土地,加以規劃。「度」,量長短。 ⑩熊、羆、貔、貅、?、虎:都是猛獸名。《索隱》認為這六種猛獸經過訓練可以作戰,《正義》以為是用來給軍隊命名的,藉以威嚇敵人。按:六種猛獸可能是六個氏族的圖騰。 (11)平者:指平服的地方。去:離開。 (12)披:開,打開。 (13)寧居:安居。

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①。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②,合符釜山③,而邑於涿鹿之阿④。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⑤,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⑥。獲寶鼎,迎日推莢⑦。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⑧。順天地之紀⑨,幽明之占⑩,死生之說,存亡之難(11)。時播百穀草木(12),淳化鳥獸蟲蛾(13),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14),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15)。有土德之瑞(16),故號黃帝。

①岱宗:即泰山。 ②葷粥:部族名,即匈奴。 ③合符:驗證符契。符,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用竹木或金玉製成,剖而為二,雙方各執一半,用時相合以驗真假,叫做合符。又:《索隱》引郭子橫《洞冥記》稱東方朔雲「[釜]山出瑞雲,應王者之符命」。「符命」,上天賜祥瑞與人君,作為受命於天的憑證。據此,則「符」為符命,「合符」意思是說釜山的瑞雲與黃帝的黃雲之瑞相符。 ④邑:這裡是建城邑的意思。 阿:山腳。 ⑤官名皆以雲命:用雲來命名官職。《集解》引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左傳·昭公十七年》云:「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紀師而雲名。」 ⑥封禪:古代帝王所舉行的祭祀天地山川的盛典。在泰山築壇以祭天叫封,在梁父山辟草以祭地叫禪。 與:跟……比。 ⑦「獲寶鼎」二句:「迎」,預測,預推。「推」,推算。「莢」(cè,策),同「策」。《索隱》據《封禪書》有「黃帝得寶鼎神策」和「於是推策迎日」二句,認為神策即神蓍(shī,師),用以占卜的蓍草。這兩句意思就是黃帝觀測太陽的運行用神策推算曆法,預知節氣日辰。又《正義》:「黃帝受神莢,命大撓造甲子(即天干地支),容成造歷(即黃帝歷)是也。」 ⑧舉:提拔任用。 ⑨天地之紀:指天地四時運行的規律。「紀」,規律。 ⑩幽明:指陰陽。 (11)難(nàn,「南」去聲):論說,爭辯。 (12)時:按季節。一說「時」通「蒔」,栽種。 (13)淳化:馴養。蟲蛾:指蠶。傳說黃帝的正妃嫘(léi,雷)祖教民養蠶、繅絲、織帛。 (14)「旁羅」句:此句歷來解說不一。《大戴禮記·五帝德》作「歷離日月星辰,極畋土石金玉」,王聘珍《解詁》云:「離者,別其次位。極,致(招致,求得)也。畋,取也。」譯文以此為參照而譯出。 (15)節用:有節制地使用,如按季節採伐樹木、捕魚打獵等。 (16)土德之瑞:《呂氏春秋·應同》:「黃帝之時,天先見(現)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 色尚黃,其事則(效法、取法)土。」《封禪書》:「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古人認為帝王興起,上天先呈現某種徵兆,顯示給下人。其實這只是傳說和附會,不可信。「德」,屬性。「瑞」,祥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4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35 | 只看該作者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①。

①姓:在遠古時代本為氏族(部落)的標記,它標明一個人所出生的氏族,與後世的姓不同。這裡所說的「得姓」,大約是指由於人口繁殖,由黃帝氏族又分為若干個氏族。《國語·晉語四》:「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xuān,宣)、依是也。」韋昭註:「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賜之姓謂十四人,而內二人為姬,二人為己,故十二姓。」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①: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②。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③,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①其後皆有天下:他們的後代都領有天下,為天子。玄囂的後代如帝嚳和堯,昌意的後代如顓頊和舜。 ②降居:指被封為諸侯。 ③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崩」。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子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①,疏通而知事②;養材以任地③,載時以象天④,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⑤,絜誠以祭祀⑥。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阯,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⑦,大小之神⑧,日月所照,莫不砥屬⑨。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①靜淵:沉靜穩練,鎮定深沉。②疏通:通達。 ③任地 :開發利用土地。 ④載:推步,推算天文曆法。 象:法象、取法。「象天」,這裡指順應自然。 ⑤氣:指四時五行之氣。 ⑥絜(jié,潔):同「潔」。古人祭祀之前要齋戒沐浴,潔凈身心,以表示虔敬。 ⑦動靜之物:天地萬物。動物指鳥獸之類,靜物指草木之類。 ⑧大小之神:據《正義》,大神指五嶽(中嶽嵩山、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四瀆(江、河、淮、濟)之神,小神指小山平地之神。 ⑨砥(dǐ,底):本指磨刀石,引申為平,平定之義。 屬:歸屬,歸附。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極,?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①。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②。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③,曆日月而迎送之④,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⑤,其德嶷嶷⑥。其動也時⑦,其服也士⑧。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⑨,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娶?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⑩,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①族子:侄子。 ②自言其名:《正義》引《帝王紀》云:「帝嚳高辛,姬姓也。其母生見其神異,自言其名曰岌。」 ③誨:教導。 ④歷:本是記載曆法的書,這裡是推歷的意。 ⑤色:外表,儀錶。 鬱郁:有文彩的樣子。 ⑥嶷(yí,疑)嶷:高峻的樣子,指品德高尚。 ⑦時:適時,合於時宜。 ⑧服:服用 ,指衣服、宮室、車馬、器物等。 ⑨溉:灌溉。一說:「同「概」,本指量糧食時用以刮平升斗的工具,引申為公平。執中:公平,不偏不倚。按:《大戴禮記·五帝德》此句作「執中而獲天下」。 ⑩不善:《索隱》雲「古 本作不著」。「不著」,指政跡不顯。

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①。就之如日②,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③。黃收純衣④,彤車乘白馬⑤。能明馴德⑥,以親九族⑦。九族既睦,便章百姓⑧。百姓昭明,合和萬國⑨。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⑩,數法日月星(11),敬授民時(12)。分命羲仲,居郁夷,曰暘谷。敬道日出(13),便程東作(14)。日中(15),星鳥(16),以殷中春(17)。其民析(18),鳥獸字微(19)。申命羲叔(20),居南交。便程南為(21),敬致(22)。日永(23),星火(24),以正中夏(25)。其民因(26),鳥獸希革(27)。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28),便程西成(29)。夜中(30),星虛(31),以正中秋(32)。其民夷易(33),鳥獸毛毨(34)。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35)。日短(36),星昴(37),以正中冬(38)。其民燠(39),鳥獸氄毛(40)。歲三百六十日,以閏月正四時(41)。信飭百官(42),眾功皆興。

①知(zhì,智):同「智」。 ②就:接近。 ③舒:放縱。《大戴禮記·五帝德》作「豫」。 ④黃收:黃色的帽子。「收」,古代的一種帽子,夏朝把冕稱為收。 純衣:黑色衣服。《索隱》:「純,讀曰緇(黑色)。」 ⑤彤:硃紅色。 ⑥明:尊敬。 馴德:善德,指有善德的人。「馴」,善。《尚書·堯典》作「俊」。 ⑦九族:指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同族九代人。 ⑧便章:即「辨章」,辨明。《尚書·堯典》作「平章」,「平」通「辨」。 ⑨合和:和睦。 ⑩敬:恭謹。 昊天:上天。 (11)「數法」句:意思是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制定曆法。「數」,曆數,這裡指推定曆數。「法」,法象,效法,這裡指觀察。此句《尚書·堯典》作「曆象日月星辰」。 (12)敬授民時:慎重地教給民眾農事季節。「授時」作用同於後世的頒行曆法,民眾據以安排農事,適時播種、收穫。 (13)敬道日出:恭敬地迎接日出。因為三春主東,日出東方,所以,「敬道日出」即指迎接春季來臨。 (14)便程:分別次第,使做事有步驟。「便」,通「辨」,別。東作:指春天的農事。 (15)日中:指春分,這一天晝夜平分。 (16)星鳥:指星宿(xiù,秀)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星宿是南方朱雀七宿的第四宿,所以稱星鳥。按:二十八宿中的有些星宿是古人測定季節的觀測對象,此句的星鳥及下文的星火、星虛、星昴(miǎo,卯)即是。 (17)殷:正,推定。中(zhòng,仲)春:即仲春,春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二月。 (18)析:分,分散,指分散勞作。 (19)字:生子。 微:通「尾」,交尾。按:「字微」,《尚書·堯典》作「孳尾」。 (20)申:重複。 (21)南為:指夏天的農事。「為」與「東作」的「作」同義。 (22)致:求得,這裡指求得功效。 (23)日永:指夏至,這一天晝長夜短。「永」,長。 (24)星火:指心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 心宿是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五宿,又叫大火。 (25)中夏:即仲夏,夏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五月。 (26)因:就,依靠,指就高處而居。 (27)希革:指夏季炎熱,鳥獸皮上毛羽稀少。「希」,同「稀」。「革」,獸皮。 (28)敬道日入:三秋主西,日入西方,所以,「敬道日入」即迎接秋季到來。 (29)西成:指秋天萬物長成。 (30)夜中:指秋分,這一天黑夜和白晝平分。 (31)星虛:指虛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虛宿是北方玄武七宿的條四宿。 (32)中秋:即仲秋,秋季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八月。 (33)夷易:平,平坦,這裡指遷回平地居住。 (34)毨(xiǎn,顯):指秋季鳥獸更生新毛。 (35)便在:這裡有認真過問的意思。「在」,視,省視。。伏物:指冬季收藏貯存各種物資。「伏」,藏。 (36)日短:指冬至,這一天晝短夜長。 (37)星昴:指昴宿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昴宿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 (38)中冬:即仲冬,冬天的第二個月,就是陰曆十一月。 (39)燠:暖,熱,這裡指防寒取暖。 (40)氄(róng,榮):鳥獸細軟而茂密的毛。 (41)「歲三百」句:大意是說按太陽曆計算,一年有366天(這是舉其成數,實際為365.2425日),按太陰曆計算,一個月有29.5306天,一年十二個月共354日(或355日),為了解決二者的矛盾就採取置閏月的辦法,使這兩個周期協調起來,使一年中的節氣與四季的實際氣候相符,以利生產。我國古代的曆法都是陰陽合曆,但在堯的時代未必已認識到如此精確的程度。「歲」,年,指太陽年。 (42)信:誠。飭:通「敕」,告誡。

堯曰:「誰可順此事①?」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②。」堯曰:「吁③!頑凶④,不用。」堯又曰:「誰可者?」驩兜曰:「共工旁聚布功⑤,可用。」堯曰:「共工善言,其用僻⑥,似恭漫天⑦,不可。」堯又曰:「嗟,四岳⑧,湯湯洪水滔天⑨,浩浩懷山襄陵⑩,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11),不可。」岳曰:「異哉(12),試不可用而已(13)。」堯於是聽岳用鯀。九歲,功用不成(14)。

①順:繼承。 ②嗣子:應該繼承父位之子。開明:通達聰明。 ③吁:嘆詞,表示懷疑和不滿。 ④頑凶:愚頑兇惡。「凶」《尚書·堯典》作「訟」,意思是好爭辯。 ⑤旁聚:指廣泛聚集民眾。「旁」,廣泛。布:顯露,顯示。 ⑥用僻:用心邪僻。 ⑦漫:欺瞞,騙。 ⑧四岳:分掌四方的諸侯首領。 ⑨湯(舊讀shāng,商)湯:水流盛大的樣子。 ⑩懷:懷抱,這裡是包圍的意思。襄:上漫,淹沒。 (11)負命:違背天命。毀族:毀敗同族的人。 (12)異:舉,任用。 (13)已:停止,指罷免。 (14)功用:功業。

堯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①,踐朕位②?」岳應曰:「鄙德忝帝位③。」堯曰:「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④。」眾皆言於堯曰:「有矜在民間⑤,曰虞舜。」堯曰:「然,朕聞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頑,母嚚⑥,弟傲⑦,能和以孝,烝烝治⑧,不至奸⑨。」堯曰:「吾其試哉。「於是堯妻之二女⑩,觀其德於二女。舜飭下二女於媯汭(11),如婦禮(12)。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13),五典能從。乃遍入百官(14),百官時序(15)。賓於四門(16),四門穆穆(17),諸侯遠方賓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聖(18),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19),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於德不懌(20)。正月上日(21),舜受終於文祖(22)。文祖者,堯大祖也(23)。

①庸命:指順應天命。「庸」同「用」。②踐朕位:繼承我的帝位。「朕」,我。按:「朕」本為通用的第一人稱代詞,自秦始皇起才專用於帝王的自稱。 ③鄙德:德行淺薄。 忝(tiǎn,舔):辱,玷污。 ④貴戚及疏遠:指遠近大臣。「貴戚」,同姓的人。 ⑤矜(guān官):通「鰥」,無妻的成年男子。 ⑥嚚(yín,淫):愚頑。 ⑦傲:傲慢,兇狠。 ⑧烝烝:形容孝德厚美的樣子。 ⑨奸:指干邪惡的事。 ⑩妻之二女: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堯之二女即娥皇和女英。 (11)下二女:讓二女降尊。「下」,卑下,謙下。媯汭:媯水邊上。「汭」河岸。也有人說「汭」是河名,在溈水之北。 (12)如:順,遵循。 (13)五典:即五常之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4)入:參與,參加。 (15)時:是,這裡是因此、就的意思。 序:有秩序。 (16)賓:指接迎朝見的諸侯和遠方賓客。 門:指天子朝會諸侯的明堂之門。 (17)穆穆:莊敬和悅的樣子。 (18)聖:具有最高的智慧與道德。 (19)女(rǔ,汝):同「汝」,你。至:周到。績:成,這裡指做到。 (20)讓於德:用德行不夠來推辭。懌:悅。 (21)上日:朔日,初一。 (22)受終:接受堯的禪讓。「終」,指堯終止天子的事。 文祖:指帝堯的祖廟。 (23)大祖:即太祖,始祖。

於是帝堯老①,命舜攝行天子之政②,以觀天命③。舜乃在璇璣玉衡④,以齊七政⑤。遂類於上帝⑥,禋於六宗⑦,望于山川⑧,辯於群神⑨。揖五瑞⑩,擇吉月日,見四岳諸牧(11),班瑞(12)。歲二月,東巡狩(13),至於岱宗,祡(14),望秩于山川(15)。遂見東方君長(16),合時月正日(17),同律度量衡(18),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19),如五器(20),卒乃復(21)。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歸,至於祖禰廟(22),用特牛禮(23)。五歲一巡狩,群后四朝(24)。遍告以言(25),明試以功(26),車服以庸(27)。肇十有二州(28),決川(29)。象以典刑(30),流宥五刑(31),鞭作官刑(32),扑作教刑(33),金作贖刑(34)。眚災過(35),赦;怙終賊(36),刑。欽哉(37),欽哉,惟刑之靜哉(38)!

①於是:在這個時候。 ②攝行:代行。 ③天命:天意,上天的旨意。 ④在:觀察,觀測。璇璣玉衡:指北斗星。《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璇璣」就是斗魁(斗身),斗魁的第二顆星叫天璇,第三顆星叫天璣,所以用璇璣代表斗魁。「玉衡」是從斗魁算起的第五顆星,屬於斗杓,即斗柄。古人很重視北半星,因為可以利用它來辨方向,定季節。舊注多以「璇璣玉衡」為觀測天象的儀器,似後世的渾天儀,恐未可信。 ⑤齊七政:意思是測定日、月、五星運行是否正常,以判斷政事之得失。古人迷信,認為天象的變化,如日月蝕,五星相聚等與人事吉凶有關。「齊」,排列,校正。「七政」,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 ⑥類:古代祭祀名。臨時祭告上天叫類祭。 ⑦禋(yīn,因):古代祭祀名。把祭品放在火上燒,使香味隨煙上達於天,叫禋祭。六宗:各家說法不一。馬融認為是指天、地、四時。 ⑧望:古代祭祀名。遙望山川舉行祭祀叫望祭。 ⑨辯:通「遍」,普遍地祭祀。 ⑩揖:通「輯」,斂,聚斂。五瑞:五種瑞信,即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諸侯所執作為符信的玉圭。《周禮·典瑞》:「公執桓圭,九寸;侯執信圭,七寸;伯執躬圭,五寸;子執谷璧,男執蒲璧,皆五寸。」 (11)見:召見。 諸牧:指各地長官。 (12)班:同「頒」,分賜,頒發。 (13)巡狩:天子視察諸侯所轄地區,檢查其政績。 (14)祡:同「柴」,古代祭祀名,燒柴祭天叫柴祭。 (15)望秩:按次序遙祭。「秩」,次序。 (16)君長:諸侯首領。 (17)合:統一協調。 正:校正。 (18)同:統一。律:音律。古代音樂用十二根長度不同的竹管(律管),確定十二個高度不同的標準音,稱為十二律。 度:長度。量:容量。 衡:重量。 (19)五禮:指吉、凶、賓、軍、嘉五種禮儀。《正義》:「《周禮》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祗,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賓禮親邦國,以軍禮同邦國,以嘉禮親萬民也。」 五玉:即「五瑞」。《集解》引鄭玄曰:「執之曰瑞,陳之曰玉 。」三帛:指三種不同顏色的繒帛,諸侯用於朝見的禮品。又《集解》引鄭玄曰:「帛,所以薦玉也。必三者,高陽氏後用赤繒,高辛氏後用黑繒,其餘諸侯皆用白繒。」 二生:指羔羊、雁,卿大夫用於朝見的禮品。一死:指雉,即野雞,士用於朝見的禮品。 摯:通 「贄」,古代初次拜見尊長時所送的禮物。這裡指以上所說諸侯、卿大夫、士等所執的禮物。 (20)如:至於。五器:即五玉、五瑞。 (21)卒:結束,指 朝見完畢。 復:還,指歸還給諸侯。 (22)祖禰(nǐ,你):父親的神主入廟后稱禰。《正義》引何休云:「生曰父,死曰考,廟曰禰。」 (23)特牛禮:以一頭牛作祭品的祭禮。「特」,一頭牲。 (24)群后四朝:《集解》引鄭玄曰:「巡狩之年,諸侯見於方岳之下。其間四年,四方諸侯分來朝於京師也。」「群后」,指各個諸侯。「后」,君主,這裡指諸侯國君主。 (25)「遍告」句:《正義》云:「言遍告天子治理之言也。」又《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引《夏書》此句作「賦納以言」,楊伯峻註:「賦為敷之借字,遍也。謂不論卑尊遠近,如其言善,即遍迦納取。」據此,則「遍告以言」也可講作諸侯普遍地以善言告舜。 (26)試:考察。 (27)車服以庸: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庸謂酬勞報功,……謂以車馬衣服酬其功。蓋指官階不同,車服亦異,賜以車服,所以表示尊貴寵榮。」「車服」,這裡是賜給車服之意。 (28)肇:開始,創立。 十二州:即冀、兗、青、徐、荊、揚、豫、梁、雍、並、幽、營。 (29)決川:疏通河道。 (30)象:執法,以法治理。典刑:常刑,即指下句所說的「五刑」。 (31)流宥五刑:用流放的辦法寬大處理觸犯五刑的人。「流」,流放。「宥」,寬赦。「五刑」,指墨(臉上刺字)、劓、剕(斷足)、宮(閹割男子的生殖器,毀壞女子的生殖機能)、大辟(死刑)等五種刑罰。 (32)官刑:官府中使用的刑罰。 (33)撲:用夏(賈樹)或楚(荊樹)做的一種用來打人的刑具。 教刑:指學校中使用的刑罰。 (34)金作贖刑:意思是可以用金贖罪。「金」當是黃銅。《集解》引馬融曰:「金,黃金也。」不可信。陳直《新證》云:「虞夏時是否已用金屬及已用金屬貨幣,尚屬存疑。」 (35)眚(shěng,省)災過:因災禍而造成過失。「眚災」,災禍。「眚」也是「災」義。(36)怙終賊:意思是有所仗恃作惡為害。「怙」,倚仗。「終」,指堅持到底。「賊」,害,作惡。 (37)欽:敬謹,慎重。(38)靜:靜謐,這裡是審慎的意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5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36 | 只看該作者
驩兜進言共工①,堯曰不可而試之工師,共工果淫辟②。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③。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④。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⑤;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⑥,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⑦,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咸服⑧。

①進言:推薦。 ②淫辟:放縱邪僻。 ③不便:不利,不宜,這裡是不以為宜的意思。 ⑤三苗:我國古代部族名,散居於今湘、鄂、贛、皖毗鄰的地區。數(shuò,朔):屢次。 ⑤變:指改變當地的風俗。 北狄:指北方的部族。下文「南蠻」「西戎」「東夷」分別指南方、西方、東方的部族。 ⑥遷:使遷徙,即流放。 ⑦殛:通「極」,流放遠方。 ⑧罪:治罪。

堯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①,令舜攝行天子之政,薦之於天。堯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②。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堯知子丹朱之不肖③,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④,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⑤;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⑥」,而卒授舜以天下。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讓辟丹朱於南河之南。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⑦,獄訟者不丹朱而之舜⑧,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⑨。舜曰「天也」,夫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⑩,是為帝舜。

①老:年老告退。 ②辟位:退位。「辟」同「避」。 ③不肖:不賢,不成才。 ④權:權且,姑且。 ⑤病:害,這裡有不利、遭殃的意思。 ⑥終:最終,畢竟。 ⑦朝覲(jìn,近):諸侯朝見天子,春天朝見叫朝,秋天朝見叫覲。 ⑧獄訟:打官司,犯口舌。 ⑨謳歌者:指歌功頌德的人。 ⑩中國:國都,京師。 踐:登臨。

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①。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②,則受罪。順事父及後母與弟③,日以篤謹,匪有解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淦雷澤⑤,陶河濱,作什器於壽丘⑥,就時於負夏⑦。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⑧。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⑨。

①微:卑微,指地位低賤。 庶人:平民。 ②及:趕上。 ③事:侍奉。 ④匪:沒有,不。解:同「懈」,怠慢。 ⑤陶:制陶器。 ⑥什器:指家用器物。「什」,雜,多種。 ⑦就時:逐時,乘時,指乘時逐利,即經商做買賣。 ⑧兄弟:對待弟弟像當哥哥的樣子。《考證》:「兄疑當作友。」孝 慈:孝敬父母。 「慈」,指雙親。 ⑨嘗:通「常」。

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於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①,使九男 與處以觀其外②。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③,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④;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⑤;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⑥。一年而所居成聚⑦,二年成邑⑧,三年成都⑨。堯乃賜舜絺衣⑩,與琴,為築倉廩(11),予牛羊。瞽叟尚欲殺之,使舜上塗廩(12),瞽嫂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扞而下(13),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14)。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象與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15),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16),曰:「我思舜正鬱陶(17)!」舜曰:「然,爾其庶矣(18)!」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①內:指在家中。 ②外:與「內」相對,指在外。 ③親戚:指父母兄弟姊妹。 ④畔:田界。 ⑤居:住處,這裡指捕魚時便於站腳的地方。《韓非子·難一》記載此事作「河濱之漁者爭坻(chí,遲,水中小洲),舜往漁焉,期(jī,基)年而讓長。」(「期」,同「?」,一周年) ⑥苦窳(gǔyǔ,古雨);粗劣。 ⑦聚:村落。 ⑧邑:小城鎮。 ⑨都:大都市。 ⑩絺(chī,吃)衣:細葛布製成的衣服。 (11)倉廩:盛放糧食的倉庫。 (12)塗:用泥塗抹。 (13)扞:保護。 (14)匿空:暗孔,暗道。旁出:從一側通向外面。 (15)宮:房子。秦以前「宮」指一般房屋,與「室」同義。(16)鄂:通「愕」,吃驚。 (17)鬱陶:悉悶不快的樣子。 (18)庶:差不多。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①,世得其利,謂之「八愷②」。高辛氏有才子八人③,世謂之「八元」④。此十六族者⑤,世濟其美⑥,不隕其名⑦。至於堯,堯未能舉。舜舉作八愷,使主後土⑧,以揆百事⑨,莫不時序⑩。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11)。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12),好行兇慝(13),天下謂之渾沌(14)。少皞氏有不才子,毀信惡忠,崇飾惡言(15),天下謂之窮奇(16)。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17),天下謂之檮杌(18)。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縉雲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19),天下謂之饕餮(20)。天下惡之,比之三凶(21)。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22),以御螭魅(23),於是四門辟,言毋凶人也(24)。

①高陽氏有才子八人:據《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八人是:蒼舒、隤?(tuíaí,頹挨)、檮戭(yǎ,演)、大臨、尨(máng,忙)降、庭堅、仲容、叔達,已無可考。杜預註:「此即垂、益、禹、皋陶之倫。」 ②愷:和悅,和善。 ③高辛氏有才子八人:據《左傳·文公十八 年》記載八人是: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杜預註:「此即稷、契、朱虎、熊羆之倫。」 ④元:善,善良。 ⑤十六族:指上面十六個人的後代繁衍,形成十六個家族。 ⑥濟:成就,保全。 ⑦隕:落,衰落。 ⑧後土,掌管土地的官。《左傳》杜預註:「禹作司空,平水土,即主地之官。」 ⑨揆:主持,掌管。 ⑩時序:按時安排妥當。「序」,有秩序。 (11)內平外成:意思是家庭和睦,鄰里真誠。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引竹添光鴻箋云:「此以一家言,則內謂家,外謂鄉黨。」平,和睦。成,誠。又《正義》:「杜預註:『內諸夏,外夷狄也。』案:契作五常之教,諸夏太平,夷狄向化也。」 (12)掩義隱賊:意謂掩蔽仁義,包庇奸賊。一說,此句即包庇姦邪的意思。「掩」與「隱」同義。「義」古通「俄」,姦邪。 (13)慝(tè,特):邪惡。 (14)渾沌:頑冥不化、野蠻無知的樣子。《集解》引賈逵曰:「不才子,其苗裔讙兜也。」又《神異經·西荒經》:「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兩目不見,兩耳而不聞,有腹而無臟,有腸直而不旋,食物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人有凶德而往依憑之,天使其然,名為渾沌。」《正義》據此以為驩兜性情似此怪獸,故號之渾沌。 (15)崇飾:粉飾。「崇」與「飾」同義。 (16)窮奇:怪僻,怪異。《集解》引服虔曰:「謂共工氏也。」又《正義》引《神異經》云:「西北有獸,其狀似虎,有翼能飛,便剿食人,知人言語,聞人斗輒食直者,聞人忠信輒食其鼻,聞人惡逆不善輒殺獸往饋之,名曰窮奇。」據此以為共工性似,故號之。 (17)不知話言:意思是不分好壞話。 (18)檮杌:頑凶無比的樣子。《集解》引賈逵曰:「檮杌,頑凶元疇匹之貌,謂鯀也。」又《正義》引《神異經》云:「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很(同「狠」),一名難訓。」據此以為鯀性似,故號之。 (19)冒:貪。貨賄:財貨。 (20)饕餮(tāotiè,濤帖):貪婪的樣子。《正義》曰:「謂三苗也。言貪飲食,冒貨賄,故謂之饕餮。《神異經》云:『西南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性很(同「狠」)惡,好息,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強者奪老弱者,畏群而擊單,名饕餮。』言三苗性似,故號之。」又陳直《新證》云:「《呂氏春秋·先詔篇》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與本文適合,現出土商鼎,以饕餮紋為多,與《呂氏春秋》亦合。」 (21)比之三凶:把他與上述三凶並列。「比」,並列。《左傳》杜預註:「非帝子孫,故別以比三凶。」 (22)四裔:四方邊遠的地方。「裔」,衣邊,引申為邊遠之地。 (23)螭魅:傳說中山林里的妖怪。《集解》引服虔曰:「螭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山林異氣所生,以為人害。」 (24)毋:同「無」。

舜入於大麓①,烈風雷雨不迷,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②。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於四岳,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岳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③,使居官相事④?」皆曰:「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禹拜稽首⑤,讓於稷、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棄,黎民始飢,汝后稷播時百穀⑥。」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⑦,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⑧,在寬⑨。」舜曰:「皋陶,蠻夷猾夏⑩,寇賊奸軌(11),汝作士,五刑有服(12),五服三就(13);五流有度(14),五度三居(15):維明能信。」舜曰:「誰能馴予工(16)?」皆曰垂可。於是以垂為共工。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17)?」皆曰益可。於是以益為朕虞(18)。益拜稽首,讓於諸臣朱虎、熊羆。舜曰:「往矣,汝諧(19)。」遂以朱虎、熊羆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禮(20)?」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夙夜維敬(21),直哉維靜絜(22)。」伯夷讓夔、龍。舜曰:「然。以夔為典樂,教稚子(23),直而溫,寬而栗(24),剛而毋虐(25),簡而毋傲(26);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27),八音能諧(28),毋相奪倫(29),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30),百獸率舞。」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31),振驚朕眾,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32),惟信(33)。」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34),遠近眾功咸興(35)。分北三苗(36)。

①麓:山腳。 ②分職:名分、職務。 ③奮庸:奮發建功。庸,功業,功勞。 美:使……美,有發揚光大的意思。 ④相:輔佐。 ⑤稽首:叩頭。 ⑥播時:播種。時通「蒔」,種植。 ⑦五品:即五倫。 ⑧敬敷:仔細認真地施行。敷,布,施。 ⑨寬:寬厚。一說:寬即緩,意思是要慢慢地進行。 ⑩猾:侵擾。 (11)寇賊:搶劫殺 人。奸軌:內外作惡。奸,在內作惡;軌,通「宄」(guǐ,軌),在外作惡。 (12)服:《正義》引孔安國曰:「服,從也。言得輕重 之中正也。」 (13)三就:分就三處施刑,大罪在原野,次罪在市朝,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師氏(掌田事職貢之官)施刑。 (14)五流有度:指流放而言,流放的遠近要有規定。《正義》引孔安國曰:「五刑之流,各有所居也。」 (15)五度三居:流放的遠近分為三等。《集解》引馬融曰:「君不忍刑,宥之以遠,五等之差亦有三等之居: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國(國都)之外。」 (16)工:指各種工匠。 (17)上下:指山原之上和低洼之地。 (18)朕虞:虞,是管理山澤的官名。 朕,為第一人稱代詞。《會注考證》引梁玉繩說:「書上所云朕虞,舜自言之也,此連文為官名,非。」認為「朕」字為後人從《漢書》誤補。 (19)諧:合適。「汝諧」,你適合做此事。一說「諧」,和諧,配合得好,「汝諧」是說你們互相配合吧。 (20)三禮:指祭天、祭地、祭鬼三種禮儀。 (21)夙(sù,速)夜:早晚。 (22)直:正直。靜絜:肅穆而清潔。 (23)稚子:指天子及公卿大夫的子弟。 (24)栗:通「慄」,戰慄,這裡指嚴厲,讓人敬畏。 (25)虐:凶暴。 (26)簡:簡約,簡捷。 (27)「詩言意」四句:說的是詩、歌和音樂的社會作用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詩是用來言志,即表達內心感情的;歌是詠唱詩的,即用延長音節來強化詩所表達的內容;歌要有音樂來配合,而樂聲要以音律為準使之和諧。長言,指延長詩的音節。《尚書·堯典》作「永言」,「永」也是長的意思,也可講作「詠」,《說文》「詠」(詠)字徐灝注箋:「詠之言永也,長聲而歌之。」聲,指樂聲。律,音律。和聲,使樂聲和諧。 (28)八音:我國古代樂器的統稱。指金(如鍾、鎛[bó,搏])、石(如磬、編鐘)、土(如塤[xūn,薰]、缶[fǒu,否 ])、革(如鼓、鞀[tiáo,條])、絲(如琴、瑟)、木(如柷[chù,觸],敔[yǔ,語])、匏(如笙、竽)、竹(如簫、管)等八類。 (29)奪:侵擾,干擾。倫:倫次,次序。 (30)拊(fǔ,撫):拍,輕擊。 (31)畏忌:憎惡。 讒說:誣陷他人的言論。 殄(tiǎn,舔)偽:滅絕道德的 行為。偽,通「為」。《尚書·堯典》作「行」。 (32)出入:指傳達命令,報告下情。 (33)信:真實不虛。 (34)絀:通「黜」,貶退。 陟(zhì,制):提升,提拔。 (35)眾功:各種事情。 (36)分北(bèi,背):分離,分解。「北」,同「背」。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①:皋陶為大理,平②,民各伏得其實③;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垂主工師,百工緻功④;益主虞,山澤辟⑤;棄主稷,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⑥;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⑦,不失厥宜⑧。方五千里。至於荒服⑨。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⑩。於時禹乃興《九招》之樂(11),致異物(12),鳳皇來翔(13)。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①厥(jué,決):其,他的,他們的。 ②平:指斷獄公平。 ③伏:佩服,信服。 得其實:指斷案符合實情。 ④致功:意思是做出成績。 ⑤辟:開發,利用。 ⑥「十二牧」句:《正義》:「禹九州之民無敢辟違舜十二牧也。」「辟違」,違背,違抗。「辟」同「避」。「避」違」同義。 ⑦職:賦稅,貢品。 ⑧不失厥宜:意思是沒有不合規定的。《尚書·禹貢》記載禹「任土作貢」,意思是根據土地肥瘠情況,規定各地貢物。參看《夏本紀》。 ⑨荒服:古代五服之一,指離王畿二千五百里(一說四千五百里)的地方。 ⑩戴:擁戴,這裡有稱頌的意思。 (11)《九招(shào,紹)》:也寫作「九韶」,古樂曲名。《呂氏春秋·古樂》有帝嚳命咸黑作《九招》、舜命質修《九招》以及後來殷湯命伊尹修《九招》之說。此處說為禹所作。《索隱》:招音韶,即舜樂《簫韶》。九成(樂曲終止一次叫一成),故曰《九招》。」 (12)致異物:招來了祥瑞的珍奇之物。 (13)鳳皇:即鳳凰。

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五十攝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堯崩,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舜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①,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②。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③。十七年而崩。三年喪畢,禹亦乃讓舜子,如舜讓堯子。諸侯歸之,然後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④,皆有疆土,以奉先祀⑤。服其服⑥,禮樂如之⑦。以客見天子,天子弗臣⑧,示不敢專也。

①夔夔(kuí,葵):和順恭敬的樣子。 ②「封弟」句:《正義》引《帝王紀》云:「舜弟象封於有鼻。」 ③豫:通「預」,事先。 ④「堯子」二句:《正義》引《括地誌》云:「定州唐縣,堯后所封;寧州虞城縣,舜后所封也。」 ⑤奉先祀:繼承祖先的祭祀。 ⑥服其服:穿他們自己家族的服飾。 ⑦禮樂如之:禮樂按自己家族的傳統。古代王朝改易,要一併改變服色和禮樂,夏禹不要唐、虞兩族的人改變禮樂服色,以示特殊尊重。 ⑧弗臣:不以為臣,不把他們當臣下看待。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①,以章明德②。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后而別氏③,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

①同姓:同出一 姓 ,都是少典氏的後代。國號:指封為諸侯時各有不同的名號。 ②章:彰明。 明德:光明的德行。 ③別氏:另分出氏。上古「氏」與「姓」不同,姓為族號,氏本為姓的分支,由於各分支散居各地,子孫繁衍,各分支的「氏」就成了新的族號。戰國以後姓氏合一,通稱為姓。

太史公曰①:學者多稱五帝,尚矣②。然《尚書》獨載堯以來③;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④,薦紳先生難言之⑤。孔子所傳《宰予問五帝德》及《帝系姓》⑥,儒者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⑦,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⑧。予觀《春秋》、《國語》⑨,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⑩,顧弟弗深考(11),其所表見皆不虛。《書》缺有間矣(12),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13)。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14)。余並論次(15),擇其言尤雅者,故著為本紀書首。

①太史公:一般認為是司馬遷的自稱。「太史公曰」以下的文字是司馬遷的論贊。論贊是一篇的結語,其內容或為發表議論,或為說明立篇之意,或為補充史實。 ②尚:久遠。 ③《尚書》:原稱《書》,西漢改稱《尚書》,意思是上代之書,為儒家經典之一,所以又叫《書經》。據傳原有百篇,秦焚書後,西漢初存28篇,計有虞·夏書4篇,商書5篇,周書19篇。《尚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史書,是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事迹著作的彙編。因為《尚書》的第一篇是《堯典》,沒有關於堯以前的歷史記載,所以這裡說「《尚書》獨載堯以來」。 ④雅馴:合乎規範,典範。馴,通「訓」,典範。 ⑤薦紳:同「搢(jìn,晉)紳」、「縉(jìn,晉)紳」,本指有官位的人,這裡「薦紳先生」指讀書人。 ⑥《宰予問五帝德》(《五帝德》)、《帝系姓》:都是《大戴禮記》和《孔子家語》的篇名。兩部書都不是儒家的正統經典,所以儒生們多不傳習。 ⑦漸(jiān,間):入,這裡有到達的意思。 ⑧古文:指古文經籍。漢代稱當通行的隸書為今文,凡用隸書抄錄的經書就叫今文經;稱春秋戰國文字(篆文)為古文,凡用篆文抄錄的經書就叫古文經。這裡的「古文」《索隱》以為是指《五帝德》和《帝系姓》。有人以為是指《尚書》。 ⑨《春秋》:「春秋」本為古代編年史的通稱。古代大約各國都有自己的春秋,但後來都失傳了,只有春秋時代魯國的春秋留傳下來,因此「春秋」就成了魯國編年史的專名,相傳曾經孔子整理編定,為儒家經典之一,即所謂《春秋經》。 《國語》:春秋時代的一部國別史,相傳為春秋時左丘明所作,今一般認為是戰國初期的著作。 ⑩發明:闡發,闡明。 章:彰明,明了。 (11)顧弟:不過,只是。 (12)缺:缺失,殘缺。有間:好長時間。 (13)軼(yì,逸):散失,這裡指逸事,即當時所見《尚書》沒有記載的事。 他說:指其他著作,《縈隱》以為即《五帝德》、《帝系姓》等。 (14)固:本來,一定。 為:對,向。 道:說,敘說。 (15)論次:論定次第,評議編次。
姜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6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38 | 只看該作者
夏本紀第二

解惠全 張德萍 譯註

【說明】

夏本是一個古老的部落,相傳是由包括夏在內的十多個部落聯合發展而來的,與古代其他部落交錯分佈於中國境內。到唐堯、  虞舜時期,夏族的首領禹因治水有功,取得了帝位,並傳給其子啟,從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約存在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
   《夏本紀》根據《尚書》及有關歷史傳說,系統地敘述了由夏禹到夏桀約四百年間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由原始部落聯盟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及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概貌,尤其突出地描寫了夏禹這樣一個功績卓著的遠古部落首領和帝王的形象。
    相傳堯、舜時洪水泛濫,民不聊生,雖經大力整治,但由於時代和條件的限制,也由於當政者用人不當,長期未能把民眾從災難中解救出來。這成了當時因擾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夏禹,一個有抱負而且聰敏勤懇的青年出現了。他繼承父業並吸取父親鯀(gǔn,滾)治水不成的教訓,以他的健壯、精幹和毅力,獲得成功,在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現出一派怡然富足、井然有序的宏偉景象。
    司馬遷以極其虔敬的心情,向人們敘說了夏禹的業績:他懷著勵精圖治的決心,新婚四天就離家赴任,行山表木,導九川,陂九澤,通九道,度九山,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指給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並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眾河朝宗於大海,萬方朝宗於天子的統一、安定和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在敘說夏禹的業績的過程中,司馬遷還插進了皋陶(yáo,姚)論「九德」以及舜和皋陶關於元首和股肱(gōng,工)的歌詞,這也反映了古人理想的天子及諸侯大臣的行為和道德規範。
    與夏禹的形象相反,司馬遷也用簡約的筆觸,勾畫和鞭撻了孔甲的湎淫和夏桀的暴虐。
《夏本紀》是一部夏王朝的興衰史。夏禹的興起,是由於他治理洪水拯民於災難,勤勤懇懇地做人民的公僕,人擁護他。夏朝的衰亡,則是由於孔甲、夏桀這樣的統治者敗德,傷民,人民怨恨他們。當然,夏禹還只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這篇本紀的記載也未必完全真實,歷史事實未必那麼美好,但大禹治水的業績卻早已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樹起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他十三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偉大奉獻精神,也早已千古傳頌,作為我們祖先一種美德的代表,將永遠值得學習和效法。


【譯文】

    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親是鯀,鯀的父親是顓頊帝,顓頊的父親是昌意,昌意的父親是黃帝。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帝的孫子。禹的的曾祖父昌意和父親鯀都沒有登臨帝位,而是給天子做大臣。
    當堯帝在位的時候,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為此非常憂愁。堯尋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說鯀可以。堯說:「鯀這個人違背天命,毀敗同族,用不得。」四岳都說:「比較起來,眾大臣還沒有誰比他更強,希望您讓他試試。」於是堯聽從了四岳的建議,任用鯀治理洪水。九年時間過去,洪水仍然泛濫不息,治水沒有取得成效。這時堯帝尋找繼承帝位的人,又得到了舜。舜被舉用,代行天子的政務,到四方巡視。舜在巡視途中,看到鯀治理洪水幹得不成樣子,就把他流放到羽山,結果鯀就死在那裡。天下人都認為舜對鯀的懲罰是正確的。舜又舉用了鯀的兒子禹,讓他 來繼續他父親鯀治水的事業。
    堯逝世以後,舜帝問四岳說:「有誰能光大堯帝的事業,讓他擔任官職呢?」大家都說:「伯禹當司空,可以光大堯帝的事業。」舜說:「嗯,好!」然後命令禹說:「你去賓士水土,要努力辦好啊!」禹叩頭拜謝,謙讓給契、后稷、皋陶。舜說:「你還是快去辦理你的公事吧!」
    禹為人聰敏機智,能吃苦耐勞,他遵守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他的聲音就是標準的音律,他的身軀就是標準的尺度,憑著他的聲音和軀體就可以校正音律的高低和尺度的長短。他勤勤懇懇,莊重嚴肅,堪稱是百官的典範。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與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諸侯百官發動那些被罰服勞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誌,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禹為父親鯀因治水無功而受罰感到難過,就不顧勞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幾次從家門前路過都沒敢進去。他節衣縮食,儘力孝敬鬼神。居室簡陋,把資財用於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齒的鞋。他左手拿著准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開發九州土地,疏導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測量九座大山。他讓益給民眾分發稻種,可以種植在低洼潮濕的土地上。又讓后稷賑濟吃糧艱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就讓一些地區把餘糧調濟給缺糧地區,以便使各諸侯國都能有糧食吃。禹一邊行進,一邊考察各地的物產情況,規定了應該向天子交納的貢賦,並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諸侯朝貢時交通是否方便。
    禹治水及考察是從帝都冀州開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壺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脈。治理好太原地區,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懷之後,又繼續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質色白而鬆軟,這裡的賦稅屬上上,即第一等,有時也雜有第二等,田地屬於中中,即第五等。常水、衛水疏通了,大陸澤也修治完畢。東北鳥夷部族的貢品是皮衣。其進貢路線是繞道碣石山向西,進入黃河。
    濟水和黃河之間是沇(兗)州:這個地區的九條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積成了一個大湖。雍水和沮水匯合流入澤中,土地上種了桑,養了蠶,於是民眾都能從山上搬下來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質發黑而且肥美,草長得茂盛,樹木高大。這裡田地屬中下,即第六等,賦稅屬下下,即第九等,經過十三年的整治之後,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這一地區進貢的物品是漆、絲,還有用竹筐盛著的有花紋的錦繡。進貢時走水路,由濟水進入漯(tà,踏)水,然後進入黃河。
    大海到泰山之間是青州:在這個地區堣夷賓士之後,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這裡的土質色白而且肥美,海濱一帶寬廣含鹼,田地多是鹽鹼地。田地屬上下,即第三等,賦稅屬中上,即第四等。進貢的物品是鹽和細葛布,有時也進貢一些海產品,還有泰山谷地生產的絲、大麻、錫、松木、奇異的石頭,萊夷地區可以放牧,所以,那裡進貢畜牧產品,還有用筐盛著用來作琴弦的柞蠶絲。進貢時,走水路,由汶水轉入濟水。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間是徐州:在這個地區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帶也可以種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個蓄水湖,東原的水也都退去。這裡的土質呈紅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叢生,漸漸繁茂。田地屬上中,即第二等,賦稅屬中中,即第五等。進貢的物品是供天子築壇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雞,嶧山南面生產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濱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魚類,還有用竹筐盛著的纖細潔凈的黑白絲綢。進貢時,走水路通過淮水、泗水,然後轉入黃河。淮河與大海之間是揚州:彭蠡(lǐ,里)匯成了湖泊,成了鴻雁南歸時的棲息之地。松江、錢塘江、浦陽江在那裡入海,震澤地區也獲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樹木高大。這裡的土質濕潤。田地屬下下,即第九等,賦稅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時可居第六等。進貢的物品是三色銅,瑤、琨等美玉和寶石,以及竹箭,還有象牙、皮革、羽毛、旄(máo,毛)牛尾和島夷人穿的花草編結的服飾,以及用竹筐盛著的有貝形花紡的錦緞,有進根據朝廷的命令進貢包好的橘子、柚子。這些貢品都經由大海、長江進入淮河、泗水。
    荊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荊州:這個地區有長江、漢水注入大海。長江的眾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業已疏導,雲澤、夢澤也治理好了。這裡的土質濕潤,田地屬下中,即第八等,賦稅居上下,即第三等。進貢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銅,以及椿木、柘(zhè,蔗)木、檜木、柏木,還有粗細磨石,可做箭頭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別是可做箭桿的竹子箘(jùn,郡)簬(lù,路)和楛(hù,戶)木是漢水附近三個諸侯國進貢的最有名的特產,還有包裹著和裝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時濾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著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絲帶。有時根據命令進貢九江出產的大龜。進貢時,經由長江、沱水、涔水、漢水,轉行一段陸路再進入洛水,然後轉入南河。
    荊州和黃河之間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澗水都已疏通注入黃河,滎播也匯成了一個湖泊,還疏浚了荷澤,修築了明都澤的堤防。這裡的土質鬆軟肥沃,低地則是肥沃堅實的黑土。田地屬中上,即第四等,賦稅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時居第一等。進貢漆、絲、細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著的細絲絮,有時按命令進貢治玉磬用的石頭,進貢時走水路,經洛水進入黃河。
華山南麓到黑水之間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種了,沱水、涔水也已經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經修好,在和夷地區治水也取得了成效。這裡的土質是青黑色的,田地屬下上,即第七等,賦稅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時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貢品有美玉、鐵、銀、可以刻鏤的硬鐵、可以做箭頭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羆、狐狸。織皮族的貢品由西戎西傾山經桓水運出,再從潛水船運,進入沔(miǎn,免)水,然後走一段山路進入渭水,最後橫渡黃河到達京城。
    黑水與黃河西岸之間是雍州:弱水經治理已向西流去,涇水匯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著也匯入渭水,還有灃水同樣匯入渭水。荊山、岐山的道路業已開通,終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鳥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績,一直治理到都野澤一帶。三危山地區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為順服。這裡的土質色黃而且鬆軟肥沃,田地屬上上,即第一等,賦稅居中下,即第六等。貢品是美玉和美石。進貢時從積石山下走水路,順流到達龍門山間的西河,會集到渭水灣里。織皮族居住在昆崙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時西戎各國也歸服了。
    禹開通了九條山脈的道路:一條從汧山和岐山開始一直開到荊山,越過黃河;一條從壺口山、雷首山一直開到太岳山;一條從砥柱山、析城山一直開到王屋山;一條從太行山、常山一直開到碣石山,進入海中與水路接通;一條從西傾山、朱圉山,鳥鼠山一直開到太華山;一條從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開到負尾山;一條從嶓冢山一直開到荊山;一條從內方山一直開到大別山;一條從汶山的南面開到衡山,越過九江,最後到達敷淺原山。
    禹疏導了九條大河:把弱水疏導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疏導了黑水,經過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疏導黃河,從積石山開始,到龍門山,向南到華陰,然後東折經過砥柱山,繼續向東到孟津,再向東經過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轉而向北經過降水,到大陸澤,再向北分為九條河,這九條河到下游又匯合為一條,叫做逆河,最後流入大海。從嶓冢山開始疏導漾水,向東流就是漢水,再向東流就是蒼浪水,經過三澨(shì,誓)水,到大別山,南折注入長江,再向東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北江,流入大海。從汶山開始疏導長江,向東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東到達醴水,經過九江,到達東陵,向東斜行北流,與彭蠡澤之水會合,繼續向東就是中江,最後流入大海。疏導沇水,向東流就是濟水,注入黃河,兩水相遇,溢為滎澤,向東經過陶丘北面,繼續向東到達荷澤,向東北與汶水會合,再向北流入大海。從桐柏山開始疏導淮水,向東與泗水、沂水會合,再向東流入大海。疏導渭水,從鳥鼠同穴山開始,往東與灃水會合,又向東與涇水會合,再往東經過漆水、沮水,流入黃河。疏導洛水,從熊耳山開始,向東北與澗水、瀍水會合,又向東與伊水會合,再向東北流入黃河。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從此九州統一,四境之內都可以居住了,九條山脈開出了道路,九條大河疏通了水源,九個大湖築起了堤防,四海之內的諸侯都可以來京城會盟和朝覲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庫的物資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惡高下都評定出等級,能按照規定認真進貢納稅,賦稅的等級都是根據三種不同的土壤等級來確定。還在華夏境內九州之中分封諸侯,賜給土地,賜給姓氏,並說:「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違背我天子的各種措施。」
    禹下令規定天子國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甸服,即為天子服田役納谷稅的地區:緊靠王城百里以內要交納收割的整棵莊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內要交納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內要交納穀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內要交納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內要交納精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侯服,即為天子偵察順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區: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內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內為小的封國,再往處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內為諸侯的封地。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綏服,即受天子安撫,推行教化的地區: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內視情況來推行禮樂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內要振興武威,保衛天子。綏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要(yāo,腰)服,即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靠近綏服三百里以內要遵守教化,和平相處;往外二百里以內要遵守王法。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荒服,即為天子守衛遠邊的荒遠地區: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內荒涼落後,那裡的人來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內可以隨意居處,不受約束。
    這樣,東臨大海,西至沙漠,從北方到南方,天子的聲威教化達到了四方荒遠的邊陲。於是舜帝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賜給他一塊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從此太平安定。
    皋陶擔任執法的士這一官職,治理民眾。舜帝上朝,禹、伯夷、皋陶一塊兒在舜帝面前談話。皋陶申述他的意見說:「遵循道德確定不移,就能做到謀略高明,臣下團結。」禹說:「很對,但應該怎樣做呢?」皋陶說:「哦,要謹慎對待自身修養,要有長遠打算,使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的同族人親厚穩定,這樣,眾多有見識的人就都會努力輔佐你,由近處可以推及到遠處,一定要從自身做起。」禹拜謝皋陶的善言,說:「對。」皋陶說:「哦,還有成就德業就在於能夠了解人,能夠安撫民眾。」禹說:「呵!都象這樣,即使是堯帝恐怕也會感到困難的。能了解人就是明智,就能恰當地給人安排官職;能安撫民眾就是仁惠,黎民百姓都會愛戴你。如果既能了解人,又能仁惠,還憂慮什麼驩(huān,歡)兜,何必流放有苗,何必害怕花言巧語偽善諂媚的小人呢?」皋陶說:「對,是這樣。檢查一個人的行為要根據九種品德,檢查一個人的言論,也要看他是否有好的品德。」他接著說道:「開始先從辦事來檢驗,寬厚而又威嚴,溫和而又堅定,誠實而又恭敬,有才能而又小心謹慎,善良而又剛毅,正直而又和氣,平易而又有稜角,果斷而又講求實效,強有力而又講道理,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呀!能每日宣明三種品德,早晚謹行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有他的采邑。每日嚴肅地恭敬實行六種品德,認真輔佐王事,諸候就可以保有他的封國。能全部具備這九種品德並普遍施行,就可以使有才德的人都居官任職,使所有的官吏都嚴肅認真辦理自己的政務。不要叫人們胡作非為,胡思亂想。如果讓不適當的人居於官位,就叫做擾亂上天所命的大事。上天懲罰有罪的人,用五種刑罰處治犯有五種罪行的罪人。我講的大抵可以行得通吧?」禹說:「如果按你的話行事,一定會做出成績的。」皋陶說:「我才智淺薄,只是希望有助於推行治天下之道。」
    舜帝對禹說:「你也說說你的好意見吧。」禹謙恭地行了拜禮,說:「哦,我說什麼呢?我只想每天勤懇努力地辦事。」皋陶追問道:「怎樣才叫勤懇努力?」禹說:「洪水滔天,浩浩蕩蕩,包圍了高山,漫上了丘陵,下民都遭受著洪水的威脅。我在陸地上行走乘車,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帶鐵齒的鞋,翻山越嶺,樹立木樁,在山上作了標誌。我和益一塊,給黎民百姓稻糧和新鮮的肉食。疏導九條河道引入大海,又疏浚田間溝渠引入河道。和稷一起賑濟吃糧困難的民眾。糧食匱乏時,從糧食較多的地區調濟給糧食欠缺的地區,或者叫百姓遷到有糧食的地區居住。民眾安定下來了,各諸侯國也都治理好了。」皋陶說:「是啊,這些是你的巨大業績。」
    禹說:「啊,帝!謹慎對待您的在位之臣,穩穩噹噹處理您的政務。輔佐的大臣有德行,天下人都會響應擁護您。您用清靜之心奉行上帝的命令,上天會經常把美好的符瑞降臨給您。」舜帝說:「啊,大臣呀,大臣呀!大臣是我的臂膀和耳目。我想幫助天下民眾,你們要輔助我。我想要效法古人衣服上的圖象,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製作錦繡服裝,你們要明確各種服裝的等級。我想通過各地音樂的雅正與淫邪等來考察那裡考察那裡政教的情況,以便取捨各方的意見,你們要仔細地辨聽。我的言行如有不正當的地方,你們要糾正我。你們不要當面奉承,回去之後卻又指責我。我敬重前後左右輔佐大臣。至於那些搬弄是非的佞臣,只要君主的德政真正施行,他們就會被清除了。」禹說:「對。您如果不這樣,好人壞人混而不分,那就不會成就大事。」
    舜帝說:「你們不要學丹朱那樣桀傲驕橫,只喜歡怠惰放蕩,在無水的陸地上行船,聚眾在家裡干淫亂之事,以致不能繼承帝位。對這種人我 決不聽之任之。」禹說:「我娶塗山氏的女兒時,新婚四天就離家赴職,生下啟我也未曾撫育過,因引才能使賓士水土的工作取得成功。我幫助帝王設置了五服,範圍達到五千里,每州用了三萬勞力,一直開闢到四方荒遠的邊境,在每五個諸侯國中設立一個首領,他們各盡職守,都有功績,只有三苗凶頑,沒有功績,希望帝王您記著這件事。」舜帝說:「用我的德教來開導,那麼憑你的工作就會使他們歸順的!」
    皋陶此時敬重禹的功德,命令天下都學習禹的榜樣。對於不聽從命令的,就施以刑法。因此,舜的德教得到了大發揚。
    這時,夔擔任樂師,譜定樂曲,祖先亡靈降臨欣賞,各諸侯國君相互禮讓,鳥獸在宮殿周圍飛翔、起舞,《簫韶》奏完九通,鳳凰被召來了。群獸都舞起來,百官忠誠合諧。舜帝於是歌唱道:「奉行天命,施行德政,順應天時,謹微慎行。」又唱道:「股肱大臣喜盡忠啊,天子治國要有功啊,百官事業也興盛啊!」皋陶跪拜,先低頭至手,又叩頭至地,然後高聲說道:「您可記住啊,要帶頭努力盡職,謹慎對待您的法度,認真辦好各種事務!」於是也接著唱道:「天子英明有方啊,股肱大臣都賢良啊,天下萬事都興旺啊!」又唱道:「天子胸中無大略啊,股肱大臣就懈怠啊,天下萬事都敗壞啊!」舜帝拜答說:「對!以後我們都要努力辦好各自的事務!」這時候天下都推崇禹精於尺度和音樂,尊奉他為山川的神主,意思就是能代山川之神施行號令的帝王。
    舜帝把禹推薦給上天,讓他作為帝位的繼承人。十七年之後,舜帝逝世。服喪三年完畢,禹為了把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躲避到陽城。但天下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來朝拜禹。禹這才繼承了天子之位,南面接受天下諸侯的朝拜,國號為夏后,姓姒氏。
禹帝立為天子后,舉用皋陶為帝位繼承人,把他推薦給上天,並把國政授給他,但是皋陶沒有繼任就死了。禹把皋陶的后 代封在英、六兩地,有的封在許地。後來又舉用了益,把國政授給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7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40 | 只看該作者
過了十年,禹帝到東方視察,到達會稽,在那裡逝世。把天下傳給益。服喪三年完畢,益又把帝位讓禹的兒子啟,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禹的兒子啟賢德,天下人心都歸向於他。等到禹逝世,雖然把天子位傳給益,但由於益輔佐禹時間不長,天下並不順服他。所以,諸侯還是都離開益而去朝拜啟,說:「這是我們的君主禹帝的兒子啊」。於是啟就繼承了天子之位,這就是夏后帝啟。
夏后帝啟,是禹的兒子,他的母親是塗山氏的女兒。
    啟登臨帝位后,有扈氏不來歸從,啟前往征伐,在甘地大戰一場。戰鬥開始之前,啟作了一篇誓辭叫做《甘誓》,召集來六軍將領進行訓誡。啟說:」喂!六軍將領們,我向你們宣布誓言:有扈氏蔑視仁、義、禮、智、信五常的規範,背離天、地、人的正道,因此上天要斷絕他的大命。如今我恭敬地執行上天對他的懲罰。戰車左邊的射手不從左邊射擊敵人,車右的劍手不從右邊擊殺敵人,就是不服從命令。馭手不能使車馬陣列整齊,也是不服從命令。聽從命令的,我將在祖先神靈面前獎賞他;誰不聽從命令,就在社神面前殺掉他,而且要把他們的家屬收為奴婢。」於是消滅了有扈氏,天下都來朝拜。
    夏后帝啟逝世后,他的兒子帝太康繼位。帝太康整天遊玩打獵,不顧民事,結果被羿放逐,丟了國家,他的五個弟在洛水北岸等待他沒有等到,作了《五子之歌》。
    太康逝世后,他的弟弟中康繼位,這就是中康帝,中康帝在位的時候,掌管天地四時的大臣羲氏、和氏沉湎於酒,把每年的四季、日子的甲乙都搞亂了。胤奉命去征討他,作了《胤征》。
中康逝世以後,他的兒子帝相繼位。帝相逝世,兒子帝少康繼位。帝少康逝世,兒子帝予繼位。帝予逝世,兒子帝槐繼位。帝槐逝世,兒子帝芒繼位。帝芒逝世,兒子帝泄繼位。帝泄逝世,兒子帝不降繼位。帝不降逝世,弟弟帝扃(jiōng,平聲炯)繼位。帝扃逝世,兒子帝廑(jǐn,謹)繼位。帝謹逝世,立帝不降的兒子孔甲為帝,這就是帝孔甲。帝孔甲繼位后,迷信鬼神,干淫亂的事。夏后氏的威德日漸衰微,諸侯相繼背叛了他。上天降下兩條神龍,一雌一雄,孔甲餵養不了它們,也沒有找到能夠飼養的人。陶唐氏已經衰敗,有個後代叫劉累,從會養龍的人那裡學會了馴龍,就去侍奉孔甲。孔甲賜給他姓御龍氏,讓他來接受豕韋氏後代的封地。後來那條雌龍死了,劉累偷偷做成肉醬拿來獻給孔甲吃。夏后孔甲吃了以後,又派人去找劉累要肉醬,劉累害怕了,就遷到魯縣去。
    孔甲逝世后,兒子帝皋繼位。帝皋逝世后,兒子帝發繼位。帝發逝世,兒子帝履癸繼位,這就是桀。帝桀在位時,因為自從孔甲在位以來,諸侯就有很多相繼叛離了夏,而桀又不修德行而用武力傷害百官之族,百官不堪忍受。桀召來湯,把他囚禁在夏台,後來又放了他。湯修行德業,諸侯都來歸附,湯就率兵去征討夏桀,夏桀逃到鳴條,最後被後放逐而死。桀對人說:「我後悔當初沒有索性把湯殺死在夏台,以致使我落到這個下場。」這樣,湯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領有天下。湯封了夏的後代,到周朝時,把他們封在杞地。

    太史公說:禹是姒姓,他的後代被分封在各地,用國號為姓,所以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據說孔子曾校正夏朝的曆法,學者們有許多傳習《夏小正》的。從虞舜、夏禹時代開始,進貢納賦的規定已完備。有人說禹在長江南會聚諸侯,因為是在考核諸侯功績時死的,就葬在那裡了,所以,把埋葬禹的苗山改名為會稽山。會稽就是會計(會合考核)的意思。



【原文】【註解】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①。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鯀皆不得在帝位②,為人臣。

①玄孫:孫之孫為玄孫。同姓宗族中,以自己為本位,上有父、祖、曾祖、高祖;下有子、孫、曾孫、玄孫。 ②曾大父:即曾祖父。

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①,浩浩懷山襄陵②,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鯀可。堯曰:「鯀為人負命毀族③,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④,願帝試之。」於是堯聽四岳,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⑤,攝行天子之政⑥,巡狩⑦。行視鯀之治水無狀⑧,乃殛鯀於羽山以死⑨。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⑩。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

①鴻水:即洪水,大水。 ②懷:懷抱,這裡是包圍的意思。襄:上漫,淹沒。陵:大土山。 ③負命:違背天命。 毀族:毀敗同族的人。 ④等:相同,一樣。這裡是比較的意思。 賢:好,強。 ⑤登:升,提升。 ⑥攝行:代理執行。 ⑦巡狩:古代帝王巡察諸侯 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以考察功績,叫巡狩。 ⑧無狀:沒有樣子,不象樣子,即沒有取得成績的意思。 ⑨殛:通「極」,流放遠方。以:而。 ⑩誅:懲罰。是:對,正確。

堯崩①,帝舜問四岳曰:「有能成美堯之事者使居官②?」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③,然!」命禹:「女平水土④,維是勉之⑤。」禹拜稽首⑥,讓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⑦。」

①崩:古代帝王或皇后死叫「崩」。 ②美:使美,即發揚光大的意思。居官:居於官職,即做官。 ③嗟:嘆詞。 ④女(rǔ,汝):你。 ⑤維:句首語氣詞。 是:此,這,指平水土這件事。 勉:勉力,努力。 ⑥拜:行敬禮。下跪叩及打恭作揖通稱為拜。 稽首:一種跪拜禮,叩頭到地,是拜禮中最恭敬的。 ⑦視爾事:辦理你的公事。視,看,照看,這裡有辦的意思。

禹為人敏給克勤①,其德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②,身為度③,稱以出④;亶亶穆穆⑤,為綱為紀。

①敏給:敏捷。「給」與「敏」同義。 克勤:能吃苦。克,能。勤,勤苦,勞苦。 ②律:音律。 ③度:尺度。 ④稱以出:《大戴禮記·五帝德》作「稱以上土」,王聘珍《解詁》:「稱以上土者,稱其聲與身,而正音樂、尺度之事也。」(上,正。土,事。)譯文參照王說。 ⑤亹(wěi,偉)亹:勤勉不倦的樣子。 穆穆:莊重嚴肅的樣子。

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④,乃勞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於鬼神⑦。卑宮室⑧,致費於溝淢⑨。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準繩(12),右規矩(13),載四時(14),以開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澤(17),度九山(18)。令益予眾庶稻(19),可種卑濕(20)。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22),及山川之便利(23)。

①百姓:即百官。戰國以前百姓是對貴族的通稱,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而平民沒有姓。興:發動。人徒:指被罰服勞役的人。 傅:《尚書》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說: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記。表,表記。 ③定:指測定。 ④傷:悲傷。 ⑤勞身:勞累自己,即不怕勞累的意思。 焦思:苦苦思索。焦,著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節儉的意思。 ⑦致:送達,表達。 ⑧卑:使低矮,這裡有簡陋之意。 ⑨溝淢:田間溝渠。古代渠道深廣四尺叫溝,深廣八尺叫淢。這裡泛指河道。 ⑩橇:古代在泥路上行走的一種交通工具。《集解》引孟康曰:「橇形如箕,擿(tì,剔)行泥上。」 (11)檋(jú,局):古代一種登山鞋,把長半寸的鐵釘安在鞋底上,以防止上山時滑倒。《正義》按:「上山,前齒短,后齒長;下山,前齒上,后齒短也。」 (12)准:取平的工具。繩:取直的工具。 (13)規:划圓的工具。矩:划方的工具。這裡「規矩」指測量高低遠近的工具。 (14)四時:可能是指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參用《會注考證》引張文虎說) (15)開九州:開發九州的土地。九州,即冀、兗、青、徐、豫、荊、揚、雍、梁。又《大戴禮記·五帝德》此句作「巡九州」,王聘珍《解詁》以為「州」為「川」字之誤。 (16)通九道:疏通九條河道。九道,即指弱、黑、河、漾、江、沇(yǎn,眼)、淮、渭、洛九條河流的河道。又《正義》以為「九道」為九州的道路。 (17)陂(bēi,卑):水邊,水岸。這裡是築堤岸的意思。 九澤:指雷夏、大野、彭蠡(lǐ,禮)、震澤、雲夢、滎播、荷澤、孟豬、豬野九個湖泊。 (18)度:測量,勘測,即上文的「表木」。九山:指汧、壺口、砥柱、太行、西傾、熊耳、墦冢、內方、(mín,岷)九座大山。 (19)眾庶:庶民,平民。 (20)卑濕:低濕之地。 (21)均:使均衡。 (22)相:察看,考察。宜所有以貢:意思是應根據各地所具有的物產來向天子進貢。 (23)便利:指交通是否方便。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①,治梁及岐②。既修太原③,至於岳陽。覃懷致功④,致於衡漳。其土白壤⑤。賦上上錯⑥,田中中⑦。常、衛既從⑧,大陸既為⑨。鳥夷皮服⑩。夾右碣石,入於海(11)。

①既:完畢,已經。載:施行,指施工。 ②岐:通「歧」,分岔,指梁山的支脈。(參用《尚書易解》說。) ③修:治理。 ④致功:收到成效,意思是治理好了。 ⑤壤:土質鬆軟肥沃。《集解》引孔安國曰:「土無塊曰壤。」 ⑥賦上上錯:田賦應交納第一等的,也雜有第二等的。上上,指田賦的等級為上上等,即最高一等。錯,雜,夾雜。指夾雜有次一等的,即上中等(第二等)。 ⑦田中中:指田地的質量屬中中等,即第五等。按:《尚書·禹貢》把九州的土地質量和田賦數量各分為九等,最高一等為「上上」,最低一等為「下下」。但田的等級和賦的等級並不一致。所以如此,唐孔穎達疏云:「此時亦什一稅(收總產量十分之一的稅)。俱什一而得為九等差者,人功有強弱,收穫有多少。傳以荊州田第八賦第三,為人功修也;雍州田第一賦第六,為人功少也。是據人功多少總計以定差。」 ⑧從:順,這裡指順河道流了。 ⑨為:治。 ⑩鳥夷。古族名。分佈在中國東部沿海及海域中的島嶼上。《尚書·禹貢》作「島夷」。《集解》引鄭玄曰:「鳥夷,東方之民搏食鳥獸者。」皮服:獸皮作的衣服,這裡指用皮服作貢品。 (11)「夾右碣石」二句:指鳥夷的貢賦,要自渤海繞過西邊的碣石山進入黃河,再運往京城。夾,接近,挨近。右,西。海,當作「河」,黃河。《集解》引徐廣曰:「海,一作『河』。」《尚書·禹貢》作「河」。按:黃河當時在碣石附近入海。《水經注》云:「河之入海,舊在碣石。」

濟、河維沇州①:九河既道②,雷夏既澤③,雍、沮會同,桑土既蠶④,於是民得下丘居土⑤。其土黑墳⑥,草繇木條⑦。田中下⑧,賦貞⑨,作十有三年乃同⑩。其貢漆、絲,其篚織文(11)。浮於濟、漯(12),通於河。

①維:系,是。 ②道:同「導」,疏通。 ③澤:湖泊。這裡是成為湖泊的意思。 ④蠶:指種桑養蠶。 ⑤下丘居土:從高地下來,居住在平地上。 ⑥墳:指土質肥沃。 ⑦繇:茂盛。 條:上,高大。 ⑧中下:第六等。 ⑨貞:《尚書》孔穎達疏云:「諸州賦無下下,貞即下下,為第九也。」 ⑩「作十有三年」句:是說治理兗州工程艱難,要用十三年時間,貢賦才能與其他八州相同。 (11)篚:圓形竹器,用來盛物。 織文:有花紋的絲織品。 (12)浮:船在水中走,指水運,乘船。

海岱維青州:堣夷既略①,濰、淄其道。其土白墳,海濱廣潟②,厥田斥鹵③。田上下④,賦中上⑤。厥貢鹽絺⑥,海物維錯⑦,岱畎絲、枲、鉛、松、怪石⑧,萊夷為牧,其篚酓絲⑨。浮於汶,通於濟。

①略:治。 ②廣潟(xī,希):寬廣而且含鹼。潟,鹽鹼地。 ③厥:其,那裡的。斥鹵(lǔ,魯):鹽鹼地。《索引》引《說文》云:「鹵,鹼地。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 ④上下:第三等。 ⑤中上:第四等。 ⑥絺(chī,吃):細葛布。 ⑦海物:海產。錯:雜。《尚書》偽孔傳:「錯,雜,非一種。」 ⑧畎:山谷。 枲(xī,西):大麻。鉛:錫類。怪石:奇異之石。 ⑨酓(yǎn,眼)絲:即柞蠶絲,可用來制琴弦。

海岱及淮維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藝①。大野既都②,東原厎平③。其土赤埴墳④,草木漸包⑤。其田上中⑥,賦中中⑦。貢維土五色⑧,羽畎夏狄⑨,嶧陽孤桐⑩,泗濱浮磬(11),淮夷?珠臮魚(12),其篚玄纖縞(13)。浮於淮、泗,通於河。

①藝:種植。 ②都:通「瀦」,水停聚的地方。 ③厎(dì,底。舊讀zhǐ,紙)平:得到平復。厎,致。 ④埴:粘土。 ⑤包:茂密叢生的樣子。 ⑥上中:第二等。 ⑦中中:第五等。 ⑧土五色:五種顏色的泥土。古代帝王用五色土立社(祭祀土地之神的場所 ),五種不同顏色代表五方: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中央黃。將封諸侯的時候,各取一方之土,放在白茅上,作為封地的證物。 ⑨夏:大。狄:通「翟」,長尾野雞。 ⑩孤桐:獨生桐,用來制琴瑟。《集解》引孔安國曰:「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按:「孤」、「獨」、「特」同義。 (11)浮磬(qìng,慶):用水中石製成的磬(敲擊樂器)。 (12)?珠:即珍珠。?,珠母,產珍珠的蚌類。 臮(jì,既):古「暨」字,及,與。(13)玄纖縞:非常細潔的黑、白絲綢。玄,黑色。纖,細。縞,白絹。

淮海維揚州:彭蠡既都,陽鳥所居①。三江既入②,震澤致定③。竹箭既布④。其草惟夭⑤,其木惟喬⑥,其土塗泥⑦。田下下⑧,賦下上上雜⑨。貢金三品⑩,瑤、琨、竹箭(11),齒、革、羽、旄(12),島夷卉服(13),其篚織貝(14),其包橘、柚錫貢(15)。均江海(16),通淮、泗。

①陽鳥:即大雁。《集解》引孔安國曰:「隨陽之鳥,鴻鴈之屬,冬月居此澤也。」 ②入:指入海。 ③致定:意思是修治完成,指修築堤防,成為蓄水湖泊。 ④竹箭:即箭竹。竹質堅硬,可以制箭。布:遍布。 ⑤夭:茂盛的樣子。 ⑥喬:高大。 ⑦塗泥:土質濕潤。 ⑧下下:第九等。 ⑨下上:第七等。 上雜:意思是夾雜有上一等的,即第六等的。 ⑩金三品:指三色銅。(依《集解》引鄭玄說。) (11)瑤:美玉。琨:似玉的寶石。 (12)齒:象牙。革:獸皮。旄:旄牛尾,可作旌旗上的裝飾。 (13)島夷:即上文所說的「鳥夷」。卉服:草編的衣服。 (14)織貝:貝形花紋的錦緞。 (15)包橘、柚:包著的橘子和柚子。 錫(cì,賜)貢:根據天子的指令進貢。《集解》引孔安國曰:「錫命乃貢,言不常也。」 (16)均:沿。《尚書·禹貢》作「沿」。

荊及衡陽維荊州:江、漢朝宗於海①。九江甚中②,沱、涔已道,雲土、夢為治。其土塗泥。田下中③,賦上下④。貢羽、旄、齒、革,金三品,杶、榦、栝、柏⑤,礪、砥、砮、丹⑥,維箘簬、楛⑦,三國致貢其名⑧,包匭菁茅⑨,其篚玄纁璣組⑩,九江入賜大龜(11)。浮於江、沱、涔、(於)漢,逾於雒(12),至於南河。

①朝宗於海:意思是像諸侯朝見天子一樣奔向大海。朝宗,朝見。《周禮·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 ②甚中:意思是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會注考證》引江聲云:「中,猶言水由地中行也。」(「水由地中行」即水順河道而行。) ③下中:第八等。 ④上下:第三等。 ⑤杶:即椿樹。幹(gān,干):即柘樹。木質韌細密,可作弓。栝(guā,刮):即檜樹。 ⑥礪、砥:磨刀石。礪粗砥細。 砮:一種石頭,可做箭頭。 丹:丹砂。 ⑦箘簬:一種細長節稀的竹子。可做箭桿。楛:一種可作箭桿的荊條。 ⑧致貢其名:進貢當地有名的特產。 ⑨包匭菁茅:包裹和裝在匣子里的菁茅。匭,匣子。菁茅,祭祀時用來濾酒的一種香茅。 ⑩玄纁:彩色的帛。玄,黑中帶紅。纁,淺紅色。《集解》引孔安國曰:「此州(按:指荊州)染玄纁色善,故貢之。」璣:珠子之類。組:絲帶。 (11)入賜:意思是根據朝廷命令進貢。入,納。 (12)逾:越過。離開水路走陸路,再進入水路,所以叫「逾」。

荊、河惟豫州①:伊、雒、瀍、澗既入於河,滎播既都,道荷澤,被明都②。其土壤,下土墳壚③。田中上④,賦雜上中⑤。貢漆、絲、絺、紵⑥,其篚纖絮⑦,錫貢磬錯⑧。浮於雒,達於河。

①惟:通「維」。 ②被:同「陂」,指築堤防(依《尚書易解》說)。 ③下土,低洼地。壚:黑色堅實之土。 ④中上:第四等。 ⑤上中:第二等。 ⑥紵(zhù,注):紵麻纖維織的布。 ⑦纖絮:細絲綿。 ⑧磬錯:治玉磬的石頭。錯,治玉的石頭。

華陽黑水惟梁州:汶、嶓既藝,沱、涔既道,蔡、蒙旅平①,和夷厎績。其土青驪②。田下上,賦下中三錯③。貢璆、鐵、銀、鏤、砮、磬④,熊、羆、狐、貍。織皮西傾因桓是來⑤,浮於潛,逾於沔,入於渭⑥,亂於河⑦。

①蔡、蒙旅平:王引之《經義述聞》云:「言二山之道已賓士也。」旅,道路。 ②青驪(lì,麗):黑色。 ③下中:第八等。三錯:意思是雜出第七等、第九等。 ④璆(qiú,求)美玉。 鏤:一種堅硬的鐵,可以刻鏤其他金屬。 ⑤「織皮」句:點校本「織皮」二字屬上。《尚書易解》引鄭玄曰:「謂西戎之國。」又引王鳴盛曰:「雍州之織皮崑崙云云,知織皮謂西戎之國,即崑崙等是也。」今參用此說,以「織皮西傾因桓是來」為句。因,順。是,而。 ⑥逾於沔,入於渭:《會注考證》引金履祥曰:「潛、沔於渭,無水道可通,必逾山而後入渭,《史》文當是『入於沔,逾於渭』,如荊州『逾於洛』之例。」譯文據此說。 ⑦亂:橫渡。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涇屬渭汭①。漆、沮既從,灃水所同②。荊、岐已旅③,終南、敦物至於鳥鼠。原隰厎績④,至於都野。三危既度⑤,三苗大序⑥。其土黃壤。田上上,賦中下。貢璆、琳、琅玕⑦。浮於積石,至於龍門西河,會於渭汭。織皮崑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序⑧。

①屬:注入,流入。渭汭:指涇水流入渭水之處。汭,河流會合處。 ②所同:指同入渭水。 ③已旅:指道路已開通。 ④原:高地。隰:低洼地。 ⑤度:同「宅」,可居住。 ⑥三苗大序:《五帝本紀》:「三苗在江、淮荊州,舜遷三苗於三危。」這裡指經過禹的治理教化,三苗族已經大為順服了。序,順。 ⑦琳:美玉名。琅玕:形狀象珠子的美石。 ⑧「織皮」句:意思是織皮族居住在昆崙山、析支山、渠搜山。即序,就順,順服。

道九山①:汧及岐至荊山,逾於河;壺口、雷首至於太岳;砥柱、析城至於王屋;太行、常山至於碣石,入於海;西傾、朱圉、鳥鼠至於太華;熊耳、外方、桐柏至於負尾;道嶓冢,至於荊山;內方至於大別;汶山之陽至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

①道九山:開通九山之路。

道九川: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①。道黑水,至於三危,入於南海。道河積石,至於龍門,南至華陰,東至砥柱,又東至於盟津,東過雒汭②,至於大邳,北過降水,至於大陸,北播為九河③,同為逆河④,入於海。嶓冢道漾,東流為漢,又東為蒼浪之水,過三澨,入於大別,南入於江,東匯澤為彭蠡⑤,東為北江,入於海。汶山道江,東別為沱,又東至於醴,過九江,至於東陵,東迆北會於匯⑥,東為中江,入於海。道沇水,東為濟,入於河,泆為滎⑦,東出陶丘北,又東至於荷,又東北會於汶,又東北入於海。道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道渭自鳥鼠同穴,東會於灃,又東北至於涇,東過漆、沮,入於河。道雒自熊耳,東北會於澗、瀍,又東會於伊,東北入於河。

①餘波:江河的末流。流沙:指沙漠。沙因風而流動轉移,所以叫流沙。一說為流沙澤,即居延海。 ②雒汭:指洛水入黃河處。 ③播:分流,分出支流。 ④同:合。 逆河:在上游分流到下游又合流的河。 ⑤「東匯澤」句:意思是再往東流有大澤之水來匯合,這個大澤就是彭蠡澤。 ⑥迆(yǐ,倚):斜行。 ⑦泆:同「溢」。《尚書易解》引《晉地道記》云:「濟自大臭伾入河,與河水斗,南泆為滎澤,濟水分河東南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8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41 | 只看該作者
於是九州攸同①,四奧既居②,九山刊旅③,九川滌原④,九澤既陂,四海會同⑤。六府甚⑥,眾土交正⑦,致慎財賦⑧,咸則三壤成賦⑨。中國賜土姓⑩:「祗台德先(11),不距朕行(12)。」

①九州攸同:意思是九州成為統一的了。攸,所。同,同一。按:這句是總說禹治水之功,以下五句是具體分說。 ②四奧:四方之內。奧,同「墺」,四方可定居之地。 ③刊旅:開通了道路。刊,除。這裡是開的意思。 ④滌原:疏通水源。原,同「源」。 ⑤四海會同:全國統一,諸侯都來朝會歸服。 ⑥六府:指六府的物資,即金、木、水、火、土、谷。府,藏財貨處,倉庫。 ⑦眾土:各方土地。交:都。 正:定,這裡指定等級。 ⑧致慎財賦:意思是對於交納貢品、賦稅認真謹慎。 ⑨咸:都。則:標準、準則,這裡是以為標準的意思。三壤:指上中下三種等級的土壤。 ⑩中國:指九州之中。賜土姓:指分封諸侯,賜給土地和姓氏。 (11)祗(zhī,支):恭敬。台:同「以」。(依《尚書易解》說) (12)距:同「拒」,違抗,違背。 朕:我。行:行為,這裡指各種措施。

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①:百里賦納總②,二百里納銍③,三百里納秸服④,四百里粟⑤,五百里米⑥。甸服外五百里侯服⑦:百里采⑧,二百里任國⑨,三百里諸侯⑩。侯服外五百里綏服(11):三百里揆文教(12),二百里奮武衛(13)。綏服外五百里要服(14):三百里夷(15),二百里蔡(16)。要服外五百里荒服(17):三百里蠻(18),二百里流(19)。

①國:國都。甸服:指國都郊外的地區。「甸」,王田。「服」,服役。這一地區為天子服田役納谷稅,所以叫甸服。 ②納:交納賦稅。 總:連穗帶稈的禾把子。穗為糧,稈可供飼馬、修屋、燒柴。 ③銍:短鐮。這裡指用短鐮割下的谷穗。 ④秸服:帶殼之谷。 ⑤粟:未去糠的粗米。 ⑥米:去糠的精米。 ⑦侯服:甸服之外五百里的地區。《集解》引孔安國曰:「侯,侯也。斥候而服事也。」 ⑧采:采邑。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 ⑨任國:《尚書·禹貢》作「男邦」,與上句的「采」和下句的「諸侯」並舉,可能是指小的封國。 ⑩三百里:《尚書易解》引《今文尚書考證》云:「三當作二。」 (11)綏服:侯服外五百里的地區。綏,安撫。綏服是天子安撫的地區,推行天子的教化。 (12)揆(kuí,葵):揆度,揣度。文教:指禮樂法度、文章教化。 (13)奮武衛:振揚武威保衛天子。 (14)要服:綏服之外五百里的地區。「要」有約束的意思。要服是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 (15)夷:《尚書易解》:「《周書·謚法》曰:『安心好靜曰夷』,蓋謂相約和平相處。」 (16)蔡:法。指遵守天子的刑法。 (17)荒服:要服外五百里的地區。荒,遠。荒服是為天子守衛遠邊的遙遠地區。又《集解》引馬融曰:「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18)蠻:指荒涼落後。《集解》引馬融曰:「蠻,慢也。禮簡怠慢,來不距(拒),去不禁。」 (19)流:流動,無定居。《尚書》偽孔傳:「流,移也。言政教隨其俗。」一說:「指罪人的流放地。

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①:聲教訖於四海②。於是帝錫禹玄圭③,以告成功於天下。天下於是太賓士。

①朔:北方。暨:及,到。 ②訖:同「迄」,至,到。 ③錫:同「賜」。玄圭:黑色的玉圭。《正義》曰:「玄,水色。以禹理水有功,故錫玄圭,多以表顯之。」

皋陶作士以理民①。帝舜 朝,禹、伯夷、皋陶相與語帝前②。皋陶述其謀曰:「信其道德③,謀明輔和④。」禹曰:「然,如何?」皋陶曰:「於⑤!慎其身修⑥,思長⑦,敦序九族⑧,眾明高翼⑨,近可遠在已⑩。禹拜美言(11),曰:「然。」皋陶曰:「於!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12)!皆若是(13),惟帝其難之(14)。知人則智,能 官人(15);能安民則惠,黎民懷之(16)。能知能惠,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17)?」皋陶曰:「然,於!亦行有九德(18),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19),寬而栗(20),柔而立(21),願而共(22),治而敬(23),擾而毅(24),直而溫(25),簡而謙(26),剛而實(27),強而義(28),章其有常吉哉(29)。日宣三德(30),蚤夜翊明有家(31)。日嚴振敬六德(32),亮采有國(33)。翕受普施(34),九德咸事,俊乂在官(35),百吏肅謹。毋教邪淫奇謀。非其人居其官,是謂亂天事(36)。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37)。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績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贊道哉(38)。」

①理:治,管理。 ②相與:一塊兒,共同。 ③信其道德:《尚書·皋陶謨》作「允迪其德」(允,信;迪,道),《會注考證》以為此句當作「通道其德」,意思是確確實實地遵循道德辦事。 ④輔:輔佐,指輔佐之臣。 和:和諧。 ⑤於(wū,烏):嘆詞 。 ⑥慎其身修:謹慎對待自身修養。 ⑦思長:思慮長遠,做長遠打算。 ⑧敦序九族:使九族親厚而有順序。敦,厚。九族,指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同族九代人。 ⑨眾明:指眾多賢明的人。 翼:輔佐,幫助。 ⑩「近可」句:意思是由近可以及遠,要從自己做起。 (11)美言:善言。 (12)吁:嘆詞。 (13)若是:如此。 (14)惟:通「雖」,即使。帝:指堯。 其:恐怕。 難之:以之為難,覺得它困難。 (15)官人:給人官職,即任用人。 (16)懷:從心裡歸向。 (17)善色:偽善的顏色。佞(nìng,去聲寧)人:指巧言諂媚之人。 (18)亦:通「跡」,檢驗。下句「亦」字同(依《尚書易解》說)。 (19)事事:做事情。前一個「事」是從事、做的意思。 (20)栗:威嚴。 (21)立:堅定,有主見。 (22)願:老實。共:同「恭」。 (23)治而敬:辦事有才能而又小心謹慎。 (24)擾:柔順,馴服。《集解》引徐廣曰:「擾,一作『柔』。」 (25)溫:和氣,柔和。 (26)簡:簡約,平易。廉:有稜角。 (27)剛:剛勁,果斷。實:實在,指講實效。 (28)強:有力。義:合宜,指講道理。 (29)「章其」句:意思是要重用那些具有九德的善士。章,表彰,表揚,這裡有重用的意思。常吉,《尚書易解》:「常,祥也。常吉,祥善也,指九德。言當顯用此有祥善之士哉!」 (30)宣:宣揚,表現。 (31)蚤:通「早」。 翊:恭敬。明:勉,努力。 有家:指可以做卿大夫保有其采邑。家,古代卿大夫及其家族的封地。 (32)振敬:恭敬。振,通「祗」。《尚書·皋陶謨》作「祗」。 (33)亮采:意思是認真辦事。亮,誠實,認真。采,事。 有國:指可以做諸侯保有其封國。國,指諸侯的封地。 (34) 翕受:意思是全部具備。翕,合,綜合。普施:普遍地施行。 (35)俊乂(yì,義):指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經典釋文》引馬融云:「(才德過)千人為俊,百人為乂。」在官:居官,有職位。 (36)天事:指上天所命之事,即管理天下的大事。 (37)五刑:五種輕重不同的刑法。秦以前指墨(刺字)、劓(yì,抑。割鼻)、剕(fèi,痱。斷足)、宮(閹割男子生殖器,毀壞女子的生殖機能)、大辟(殺頭)五種。五用:指用於五種罪行。 (38)贊:助。道:指治天下之道。

帝舜謂禹曰:「女亦昌言①。」禹拜曰:「於,予何言!予思日孳孳②。」皋陶難禹曰③:「何謂孳孳?」禹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於水④。予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與益予眾庶稻鮮食⑤。以決九川致四海⑥,浚畎澮致之川⑦。與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補不足,徙居。眾民乃定,萬國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⑧。」

①昌言:美言,善言。 ②孳孳:同「孜孜」,勤勉不懈的樣子。 ③難:詰問,追問。 ④服:通「遍」,威脅。 ⑤鮮食:新鮮的肉食。《集解》引孔安國曰:「鳥獸新殺曰鮮。」 ⑥致四海:導入大海。 ⑦畎澮(kuài,塊):田間溝渠。 ⑧而:你的。美:指巨大業績。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①,安爾止②。輔德③,天下大應。清意以昭待上帝命④,天其重命用休⑤。」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⑥。予欲左右有民⑦,女輔之。余欲觀古人之象⑧,日月星辰,作文綉服色⑨,女明之⑩。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11),來始滑(12),以出入五言(13),女聽。予即辟(14),女匡拂予(15)。女無面諛,退而謗予(16)。敬四輔臣(17)。諸眾讒嬖臣(18),君德誠施皆清矣(19)。」禹曰:「然。帝即不時(20),布同善惡則毋功(21)。」

①乃:你,你的。在位:指在位之臣。(參用《尚書易解》說) ②安:穩。 止:舉止,行為。這裡指處理政務。 ③輔德:意思是輔佐的大臣有德行。 ④「清意」句:大意是以清靜之心來對待上帝之命。 ⑤其:將。重:重複。用:以。休:美,善。 ⑥股肱(gōng,工)耳目:比喻得力之臣。股,大腿。肱,胳臂由肘至肩的部分。 ⑦左右:幫助。有民:民眾。有,有人認為是上古漢語名詞詞頭,無實際意義。 ⑧象:指衣服上的圖象。 ⑨「日月」二句,意思是按照日月星辰的天象製做錦繡服裝。《會注考證》:「南化本『象』下有『以』字。」 ⑩明之:指明確服裝等等。 (11)六律五聲八音:泛指音樂。六律,我國古代的定音方法,用十二根長短不同的律管定出十二個標準音,叫十二律。十二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xiǎn,顯)、仲呂、蕤(ruí,瑞陽平)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yè,夜)、應鐘。狹義上的律,僅指上列十二律中單數的六個律,即「六律」,為陽律。與之相對的雙數的六個律叫「呂」,即「六呂」,亦稱「六同」為陰律。六律,在這裡泛指古代音樂中的定音方法。五聲,也叫五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五個音級,即宮、商、角、徵(zhǐ,止)羽。八音,我國古代樂器的統稱。指金、石、土、缶(fǒu,否)、革、絲、木、匏、竹等八類。 (12)來始滑:此句歷來不可解。《尚書·皋陶謨》作「在(察)治忽(怠慢)。」意思是通過音樂來考察各方政教之治亂。譯文姑據此。(13)「以出入」句:意思是根據音樂來採納或否定各方的意見。出入等於說:「進退」。五言,指五方之言,即五方的意見。(參用《尚書易解》說) (14)辟:邪僻,有過失。 (15)匡拂(bì,必):糾正。拂,通「弼」,與「匡」同義。 (16)謗:指責別人的過失。 (17)四輔臣:又叫「四鄰」,天子周圍的輔佐大臣。《集解》引《尚書大傳》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輔,右曰弼。」 (18)嬖(bì,避)臣:寵臣。 (19)誠:確實,真的。 (20)時:是,如此。 (21)布同善惡:意思把好人壞人全都混同起來。布,《尚書·皋陶謨》作「敷」,是「遍」的意思。毋:同「無」。

帝曰:「毋若丹朱傲,維慢游是好①,毋水行舟,朋淫於家②,用絕其世③。予不能順是。」禹曰:「予(辛壬)娶塗山④,[辛壬]癸甲⑤,生啟予不子⑥,以故能成水土功。輔成五服,至於五千里,州十二師⑦,外薄四海⑧,咸建五長⑨,各道有功⑩,苗頑不即功(11),帝其念哉(12)。」帝曰:「道吾德(13),乃女功序之也(14)。」

①維漫遊是好:等於說「維好慢游」,只喜歡怠惰放蕩。維,通「唯,只。是,助詞,無義。 ②朋淫:聚眾干淫亂之事。 ③用:以致,因而。絕其世:意思是丹朱不能繼承堯的帝位。世,父子相繼。 ④塗山:古部族名。塗山,其地說法不一。一說在漸江紹興西北。《越絕書·記地傳》:「塗山者,禹所娶妻之山也。去縣五十里。」一說在四川重慶市,俗名真武山。《華陽國志·巴志》:『禹娶於塗山,今江州塗山是也。」 ⑤辛壬癸甲:古代用天干記日,自辛日至甲日,共四天。這是說只經四天婚期就又去治水了。 ⑥子:撫養,哺育。 ⑦州十二師:每州用三萬勞力。師,二千五百人。(依《尚書易解》說) ⑧薄:迫近。 ⑨五長:統率五個諸侯國的首領。《集解》引孔安國曰:「諸侯五國,立賢者一人為方伯,謂之五長,以相統治。」 ⑩道:領導。 (11)苗:即三苗。 不即功:意思是沒有功績。即,就,成就。 (12)其:表示祈使。念:記著。(13)道吾德:意思是用我的德教來開導。(14)乃:則,那麼,就。

皋陶於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①。不如言②,刑從之③。舜德大明。

①則:效法,學習。 ②如:順從,依照。 ③刑從之:意思是施以刑罰。從,跟隨。

於是夔行樂①,祖考至②,群后相讓③,鳥獸翔舞,《簫韶》九成④,鳳凰來儀⑤,百獸率舞⑥,百官信諧。帝用此作歌曰⑦:「陟天之命⑧,維時維幾⑨。」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⑩,百工熙哉(11)!」皋陶拜手稽首揚言曰(12):「念哉,率為興事(13),慎乃憲(14),敬哉!」乃更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舜)又歌曰:「元首叢脞哉(15),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帝拜曰:「然,往欽哉(16)!」於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數聲樂(17),為山川神主(18)。

①行樂:製作樂章。 ②祖考:祖先,指祖先之靈。 ③群后:各地諸侯。后,君主,帝王。④《簫韶》:相傳為舜之樂名。《集解》引孔安國曰:「備樂九奏而致鳳凰也。」九成:奏九遍。樂曲終止一次叫一成。 ⑤來儀:被招來。「來」、「儀」同義。 ⑥率:全都。 ⑦用此:因此,於是。 ⑧陟:登,這裡有遵循的意思。 ⑨維時維幾(jī,機):《集解》引孔安國曰:「惟在順時,惟在慎微。」幾,細微的跡象。又《尚書易解》釋此句為「惟 如是則近之矣」,時,是,指下文股肱三句;幾,近,猶今言差不多。 ⑩元首:指天子。 (11)百工:百官,指百官之事。熙:興盛,光大。 (12)拜手: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既跪,兩手拱合,俯頭至手與心平,而不至地,故稱拜手,也叫「空首」。揚言:高聲說。 (13)率:率領,帶頭兒。 (14)憲:法度。 (15)叢脞(cuò,錯):細碎。 (16)往:往後,以後。欽:恭敬,這裡指敬其職事。 (17)宗:尊奉,尊崇。 (18)神主:指帝王,意思說他能替天地神靈施行號令。

帝舜薦禹於天,為嗣①。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辟舜之子商均於陽城②。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③,國號曰夏后,姓姒氏④。

①嗣:帝位繼承人。 ②辟:同「避」。 ③南面:登臨帝位之意。古代以坐北朝南為尊位,帝王見群臣,面向南而坐,因用以指居帝王之位。朝天下:意思是接受天下人的朝拜。 ④姓姒氏:姓:在遠古時代本為氏族(部落)的標記,它標明一個人所出生的氏族,與後世的姓不同。氏是姓的分支。戰國以後,人們以氏為姓,姓、氏逐漸合一,漢代則通謂之姓。這裡的「姓姒氏」就是以姒為姓。

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後於英、六,或在許①。而後舉益,任之政。

①或:有的。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①。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②,天下未洽③。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①屬(zhǔ,囑)意焉:傾注心意於他,就是心歸向於他的意思。 ②日淺:時間不長。 ③洽:融洽,和諧。這裡有順服的意思。

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①,啟伐之,大戰於甘。將戰,作《甘誓》②,乃召六卿申之③。啟曰:「嗟!六事之人④,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⑤,怠棄三正⑥,天用剿絕其命⑦。今予維共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⑧,右不攻於右⑨,女不共命⑩。御非其馬之政(11),女不共命。用命,賞於祖(12);不用命,僇於社(13),予則帑僇女(14)。」遂滅有扈氏。天下咸朝。

①有扈氏:古部族名,在今陝西省戶縣。 ②《甘誓》:《尚書》篇名。記載的是啟與有扈氏在甘地作戰前的誓辭。 ③六卿:天子有六軍,其首領都是卿,所以叫六卿。 申:告誡。 ④六事之人:指六卿。 ⑤威侮:輕蔑。威,王引之以為「烕」之誤,「烕」通「蔑」。 (據《尚書易解》引)五行:大約是指「五常」,即仁、義、禮、智、集。 ⑥怠棄;不重視。棄,忽忘。三正:《集解》引鄭玄曰:「三正,天、地、人之正道。」 ⑦剿絕:消滅,滅絕。命:天命,命運。 ⑧左:指車左,為戰車上的射手。 ⑨右:指車右,掌管刺殺。 ⑩共命:即接受命令,遵從命令。 (11)御:馭者,馭手。非其馬之政:等於說「非正其馬」,意思是不能使車馬整齊。政,同「正」。《尚書·甘誓》作「正」。 (12)祖:這裡指宗廟裡的神主。《集解》引孔安國曰:「天子親征,必載遷廟之祖主行。有功即賞祖之前,示不專也。」(13)僇(lù,戮):通「戮」,殺。社:這裡指社主。《集解》引孔安國曰:「又載社主,謂之社事。奔北,別僇之社主前。」 (14)帑(nú,奴):通:「奴」,收為奴婢。

夏后帝啟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國①,昆弟五人②,須於洛汭③,作《五子之歌》④。

①失國:《集解》引孔安國曰:「盤於游回,不恤民事,為羿所逐,不得反國。」 ②昆弟:兄弟。 ③須:等待。 ④《五子之歌》:《集解》引孔安國曰:「太康五弟與其母待太康於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今存偽古文《尚書》中有《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為帝中康。帝中康時,羲、和湎淫①,廢時亂日②。胤往征之,作《胤征》③。

①羲、和: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時之官。參見《五帝本紀》。湎:沉湎於酒。淫:過分。 ②廢時亂日:弄錯了歲之四時、日之甲乙。 ③《胤征》:《尚書》篇名。偽古文《尚書》有此篇。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①。帝少康崩,子帝予立②。帝予崩,子帝槐立③。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④。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⑤,事淫亂。夏后氏德衰,諸侯畔之⑥。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⑦,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⑧,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受豕韋之後。龍一雌死,以食夏后⑨。夏后使求,懼而遷去⑩。

①少康立:據《索隱》、《正義》考證,帝相至少康中間經后羿代夏政,寒浞(zhuó,濁)殺后羿代夏,此紀未記,是司馬遷的疏略。 ②帝予:《索隱》:「音佇,《系(世)本》有「季佇」,《左傳》、《國語》有《「杼」。 ③帝槐:《索隱》:「音回《系(世)本》作『帝芬』」。 ④帝不降:《索隱》云:「《系(世)本》作帝降。」 ⑤好方鬼神:迷信鬼神。《會注考證》曰:「方」字疑衍。 ⑥畔:通「叛」。 ⑦食(sì,寺):餵養。 ⑧擾龍:馴龍。擾,柔順,這裡是使柔順的意思。 ⑨食(sì,寺):給吃。 ⑩遷去:指遷往魯縣。按:劉累馴龍事采自《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譯文參照《左傳》所記譯出。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①。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台②,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③。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台,使至此。」湯乃踐天子位④,代夏朝天下⑤。湯封夏之後,至周封於杞也。

①「帝發崩」三句:《索隱》:「桀,名也。按《系(世)本》帝皋生髮及桀。」又《集解》:「《謚法》:『賊人多殺曰桀。』」 ②夏台:夏時監獄名,據說當時稱為「均台」。 ③放:放逐,流放。 ④踐:踏,登臨。 ⑤代夏朝天下:取代夏朝接受天下諸侯朝拜。

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 、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雲①。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 江南,計功而崩②,固葬焉,命曰會稽③。會稽者,會計也。

①《夏小正》:《大戴禮記》篇名。 ②計功:考核功績。計,考察,考核。 ③會稽的「稽」字也有考察、考核的意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9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42 | 只看該作者
殷本紀第三

解惠全 張德萍 譯註

【說明】

殷本來叫做商。商也是一個古老的部落 始祖契大約與夏禹同時,被封於商。到公元前17世紀或前16世紀,商族逐漸強大,商湯發動了滅夏戰爭,夏亡,商朝正式建立,定都於亳,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大約到公元前13世紀,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此後,直至商紂滅亡,共二百七十餘年,一般稱之為殷。整個商朝,後來或稱商殷,或稱殷商。
    《殷本紀》系統地記載了商朝的歷史,描畫了一幅商部族興起,商王朝由建立直至滅亡的宏偉圖卷。
    在殷王朝統治的約六百年中,幾經興衰,而成湯的興起,盤庚、武丁的中興,以及紂的滅亡,則是殷朝歷史中起著關鍵作用的幾個最重大的事件。司馬遷飽含熱情地歌頌了成湯、盤庚、武丁等賢君敬畏上天、修行德政、為民謀利的政治業績;又無情地貶抑了殷紂的剛愎自用、拒諫飾非、荒淫無度、迫害賢良、殘害百姓等等。一個王朝的歷史,歷經十七代三十一王,而司馬遷只抓住這幾個典型關節,潑墨重彩,而其他則一帶而過,使得全篇虛實相映,詳略有當。
    在刻劃人物方面,司馬遷抓住了能突現人物個性的幾個典型事例,加以敘述、描寫,既體現了歷史的真實,又使得人物形象豐滿、栩栩如生。如:成湯祝網、太甲思過、武丁得說等,就把各位賢君修行德政的寬厚形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對於紂的描寫,幾乎完全以敘述的口吻,一件一件地羅列史實,再加上有周文王、周武王的映襯,一個暴君的形象便躍然紙上,成為一個千古流傳的暴君典型。


【譯文】
    殷的始祖是契(xiè,謝),他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娀(sōng,松)氏的女兒,帝嚳(kù,酷)的次妃。簡狄等三個人到河裡去洗澡,看見燕子掉下一隻蛋,簡狄就揀來吞吃了,因而懷孕,生下了契。契長大成人後,幫助禹治水有功,舜帝於是命令契說:「現在老百姓們不相親愛,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五倫關係不順,你去擔任司徒,認真地施行五倫教育。施行五倫教育,要本著寬厚的原則。」契被封在商地,賜姓子。契在唐堯、虞舜、夏禹的時代興起,為百姓做了許多事,功業昭著,百姓們因而得以安定。
    契死之後,他的兒子昭明繼位。昭明死後,兒子相土繼位。相土死後,兒子昌若繼位。昌若死後,兒子曹圉(yǔ,語)繼位。曹圉死後,兒子冥繼位。冥死後,兒子振繼位。振死後,兒子微繼位。微死後,兒子報丁繼位。報丁死後,兒子報乙繼位。報乙死後,兒子報丙繼位。報丙死後,兒子主壬繼位。主壬死後,兒子主癸繼位。主癸死後,兒子天乙繼位。這就是成湯。
    從契到成湯,曾經八次遷都。到成湯時才又定居於亳,這是為了追隨先王帝嚳,重回故地。成湯為此寫了《帝誥》,向帝嚳報告遷都的情況。
    成湯在夏朝為方伯(一方諸侯之長),有權征討鄰近的諸侯。葛伯不祭祀鬼神,成湯首先征討他。成湯說:「我說過這樣的話: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眾就可以知道國家治理得好與不好。」伊尹說:「英明啊!善言聽得進去,道德才會進步。治理國家,撫育萬民,凡是有德行做好事的人都要任用為朝廷之官。努力吧,努力吧!」成湯對葛伯說:「你們不能敬順天命,我就要重重地懲罰你們,概不寬赦。」於是寫下《湯征》,記載了征葛的情況。
    伊尹名叫阿衡。阿衡想求見成湯而苦於沒有門路,於是就去給有莘氏做陪嫁的男僕,背著飯鍋砧板來見成湯,借著談論烹調滋味的機會向成湯進言,勸說他實行王道。也有人說,伊尹本是個有才德而不肯做官的隱士,成湯曾派人去聘迎他,前後去了五趟,他才答應前來歸從,向成湯講述了遠古帝王及九類君主的所做所為。成湯於是舉用了他,委任他管理國政。伊尹曾經離開商湯到夏桀那裡,因為看到夏桀無道,十分憎惡,所以又回到了商都亳。他從北門進城時,遇見了商湯的賢臣女(rǔ,汝)鳩和女房,於是寫下《女鳩》、《女房》,述說他離開夏桀重回商都時的心情。
    一天成湯外出遊獵,看見郊野四面張著羅網,張網的人祝禱說:「願從天上來的,從地下來的,從四方來的,都進入我的羅網!」成湯聽了說:「噯,這樣就把禽獸全部打光了!」於是把羅網撤去三面,讓張網的人祝禱說:「想往左邊走的就往左邊走,想向右邊逃的就向右邊逃。不聽從命令的,就進我的羅網吧。」諸侯聽到這件事,都說:「湯真是仁德到極點了,就連禽獸都受到了他的恩惠。」
就在這個時候,夏桀卻施行暴政,荒淫無道,還有諸侯昆吾氏也起來作亂,商湯於是舉兵,率領諸侯,由伊尹跟隨。商湯親自握著大斧指揮,先去討伐昆吾,轉而又去討伐夏桀。商湯說:「來,你們眾人,到這兒來,都仔細聽著我的話:不是我個人敢於興兵作亂,是因為夏桀犯下了很多的罪行。我雖然也聽到你們說了一些抱怨的話,可是夏桀有罪啊,我畏懼上天,不敢不去征伐。如今夏桀犯下了那麼多的罪行,是上天命令我去懲罰他的。現在你們眾人說:『我們的國君不體恤我們,拋開我們的農事不管,卻要去征伐打仗。』你們或許還會問:『夏桀有罪,他的罪行究竟怎麼樣?』夏桀君臣大徭役,耗盡了夏國的民力;又重加盤剝,掠光了夏國的資財。夏國的民眾都在怠工,不與他合作。他們說『這個太陽什麼時候消滅,我寧願和你一起滅亡』!夏王的德行已經到這種地步,現在我一定要去討伐他!希望你們和我一起來奉行上天降下的懲罰,我會重重地獎賞你們。你們不要懷疑,我絕不會說話不算數。如果你們違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懲罰你們,概不寬赦!」商湯把這些話告訴傳令長官,寫下了《湯誓》。當時商湯曾說「我很勇武」,因此號稱武王。
    夏桀在有娀氏舊地被打敗,奔逃到嗚條,夏軍就全軍崩潰了。商湯乘勝追擊,進攻忠於夏桀的三(zōng,宗),繳獲了他們的寶器珠玉,義伯、仲伯二臣寫下了《典寶》,因為這是國家的固定財寶。商湯滅夏之後,想換掉夏的社神,可是社神是遠古共公氏之子句龍,能平水土,還沒有誰比得上他,所以沒有換成,於是寫下《夏社》,說明夏社不可換的道理。伊尹向諸侯公布了這次大戰的戰績,自此,諸侯全都聽命歸服了,商湯登上天子之位,平定了天下。
    成湯班師回朝,途經泰卷時,中(huǐ,悔)作了朝廷的誥命。湯廢除了夏的政令,回到國都亳,作《湯誥》號令諸侯。《湯誥》這樣記載:「三月,殷王親自到了東郊,向各諸侯國君宣布:『各位可不能不為民眾謀立功業,要努力辦好你們的事情。否則,我就對你們嚴加懲辦,那時可不要怪罪我。』又說:『過去禹、皋陶長期奔勞在外,為民眾建立了功業,民眾才得以安居樂業。當時他們東面治理了長江,北而治理了濟河,西面治理了黃河,南面治理了淮河,這四條重要的河道治理好了,萬民才得以定居下來。后稷教導民眾播種五穀,民眾才知道種植各種莊稼。這三位古人都對民眾有功,所以,他們的後代能夠建國立業。也有另外的情況:從前蚩尤和他的大臣們在百姓中發動暴亂,上帝就不降福於他們,這樣的事在歷史上是有過的。先王的教誨,可不能不努力照辦啊!』又說:『你們當中如果有誰干出違背道義的事,那就不允許他回國再當諸侯,那時你們也不要怨恨我。』」湯用這些話告誡了諸侯。這時,伊尹又作了《咸有一德》,說明君臣都應該有純一的品德;咎單作了《明居》,講的是民眾應該遵守的法則。
    商湯臨政之後,修改的曆法,把夏曆的寅月為歲首改為丑月為歲首,又改變了器物服飾的顏色,崇尚白色,在白天舉行朝會。
商湯逝世之後,因為太子太丁未能即位而早亡,就立太丁弟外丙為帝,這就是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逝世,立外丙的弟弟中壬為帝,這就是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逝世,伊尹就擁立太丁之子太甲為帝。太甲,是成湯的嫡長孫,就是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為諫訓太甲,作了《伊訓》、《肆命》、《徂后》。
    太甲帝臨政三年之後,昏亂暴虐,違背了湯王的法度,敗壞了德業,因此,伊尹把他流放到湯的葬地桐宮。此後的三年,伊尹代行政務,主持國事,朝會諸侯。
    太甲在桐宮住了三年,悔過自責,重新向善,於是伊尹又迎接他回到朝廷,把政權交還給他。從此以後,太甲帝修養道德,諸侯都來歸服,百姓也因此得以安寧。伊尹對太甲帝很讚賞,就作了《太甲訓》三篇,讚揚帝太甲,稱他為太宗。
    太宗逝世后,兒子沃丁即位。沃丁臨政的時候,伊尹去逝了。在亳地安葬了伊尹之後,為了用伊尹的事迹垂訓後人,咎單作了《沃丁》。
    沃丁逝世,他的弟弟太庚即位,這就是太庚帝。太庚逝世,兒子小甲即位;小甲帝逝世,弟弟雍已即位,這就是雍已帝。到了這個時候,殷朝的國勢已經衰弱,有的諸侯就不來朝見了。
    雍已逝世,他的弟弟太戊即位。這就是太戊帝。太戊任用伊陟(chì,治)為相。當時國都亳出現了桑樹和楮(chǔ,儲)樹合生在朝堂上的怪異現象,一夜之間就長得有一摟粗。太戊帝很害怕,就去向伊陟詢問。伊陟對太戊帝說:「我曾經聽說,妖異不能戰勝有德行的人,會不會是您的政治有什麼失誤啊?希望您進一步修養德行。」太戊聽從了伊陟的規諫,那怪樹就枯死而消失了。伊陟把這些話告訴了巫咸。巫咸治理朝政有成績,寫下《咸艾(yì,義)》、《太戊》,記載了巫咸治理朝政的功績,頌揚了太戊帝的從諫修德。太戊帝在太廟中稱讚伊陟,說不能像對待其他臣下一樣對待他。伊陟謙讓不從,寫下《原命》,為的是重新解釋太戊之命。就這樣,殷的國勢再度興盛,諸侯又來歸服。因此,稱太戊帝為中宗。
    中宗逝世,兒子中丁繼位。中丁帝遷都於隞(áo熬)。後來河亶(dàn,旦)甲定都於相,祖乙又遷至邢。中丁帝逝世,他的弟弟外壬即位,這就是外壬帝。這些曾有《仲丁》加以記載,但現已殘佚不存。外壬帝逝世后,他的弟弟河亶甲即位,這就是河亶甲帝。河亶甲時,殷朝國勢再度衰弱。
    河亶甲逝世,他的兒子祖乙即位。祖乙帝即位后,殷又興盛起來,巫咸被任以重職。
祖乙逝世,他的兒子祖辛帝即位。祖辛帝逝世,他的弟弟沃甲即位,這就是沃甲帝。沃甲逝世,立沃甲之兄祖辛的兒子祖丁,這就是祖丁帝。祖丁逝世,立弟弟沃甲的兒子南庚,這就是南庚帝。南庚帝逝世,立祖丁帝的兒子陽甲,這就是陽甲帝。陽甲帝在位的時候,殷的國勢衰弱了。
    自中丁帝以來,廢除嫡長子繼位制而擁立諸弟兄及諸弟兄的兒子,這些人有時為取得王位而互相爭鬥,造成了連續九代的混亂,因此,諸侯沒有人再來朝見。
    陽甲帝逝世,他的弟弟盤庚繼位。盤庚即位時,殷朝已在黃河以北的奄地定都,盤庚渡過黃河,在黃河以南的亳定都,又回到成湯的故居。因為自湯到盤庚,這已是第五次遷移了,一直沒有固定國都,所以殷朝的民眾一個個怨聲載道,不願再受遷移之苦。盤庚見此情況,就告諭諸侯大臣說:「從前先王成湯和你們的祖輩們一起平定天下,他們傳下來的法度和準則應該遵循。如果我們捨棄這些而不努力推行,那怎麼能成就德業呢?」這樣,最後才渡過黃河,南遷到亳,修繕了成湯的故宮,遵行成湯的政令。此後百姓們漸漸安定,殷朝的國勢又一次興盛起來。因為盤庚遵循了成湯的德政,諸侯也紛紛前來朝見了。
    盤庚帝逝世,他的弟弟小辛即位,這就是小辛帝。小辛在位時,殷又衰弱了。百姓們思念盤庚,於是寫下了《盤庚》三篇。小辛帝逝世以後,他的弟弟小乙即位,這就是小乙帝。
    小乙帝逝世,他的兒子武丁即位。武丁帝即位后,想復興殷朝,但一直沒有找到稱職的輔佑大臣。於是武丁三年不發表政見,政事由冢宰決定,自己審慎地觀察國家的風氣。有一天夜裡他夢見得到一位聖人,名叫說(guè,悅)。白天他按照夢中見到的形象觀察群臣百官,沒有一個像是那聖人。於是派百官到民間去四處尋找,終於在傅險找到了說。這時候,說正服刑役,在傅險修路,百官把說帶來讓武丁看,武丁說正是這個人。找到說之後,武丁和他交談,發現果真是位賢聖之人,就舉用他擔任國相,殷國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因而用傅險這個地名來作說的姓,管他叫傅說。
    有一次武丁祭祀成湯,第二天,有一隻野雞飛來登在鼎耳上鳴叫,武丁為此驚懼不安。祖己說:「大王不必擔憂,先辦好政事。」祖己進一步開導武丁說:「上天監察下民是著眼於他們的道義。上天賜給人的壽運有長有短,並不是上天有意使人的壽運夭折,中途斷送性命。有的人不遵循道德,不承認罪惡,等到上天降下命令糾正他的德行了,他才想起來說『怎麼辦』。唉,大王您繼承王位,努力辦好民眾的事,沒有什麼不符合天意的,還要繼續按常規祭祀,不要根據那些應該拋棄的邪道舉行各種禮儀!」武丁聽了祖己的勸諫,修行德政,全國上下都高興,殷朝的國勢又興盛了。
    武丁帝逝世,他的兒子祖庚帝即位。祖己讚賞武丁因為象徵吉凶的野雞出現而行德政,給他立廟,稱為高宗,寫下了《高宗肜(róng,榮)日》和《高宗之訓》。
    祖庚帝逝世,他的弟弟祖甲即位,這就是甲帝。甲帝淫亂,殷朝再度衰落。
    甲帝逝世,他的兒子廩辛即位。廩辛逝世,他的弟弟庚丁即位,這就是帝庚丁。庚丁逝世,他的兒子武乙即位,這時,殷都又從亳遷到了黃河以北。
    武乙暴虐無道,曾經製作了一個木偶人,稱它為天神,跟它下棋賭輸贏,讓旁人替它下子。如果天神輸了,就侮辱它。又製作了一個皮革的囊袋,裡面盛滿血,仰天射它,說這是「射天」。有一次武乙到黃河和渭河之間去打獵,天空中突然打雷,武乙被雷擊死。武乙死後,他的兒子太丁帝即位。太丁帝逝世,他的兒子乙帝即位,乙帝即位時,殷朝更加衰落了。
    乙帝的長子叫微子啟。啟的母親地位低賤,因而啟不能繼承帝位。乙帝的小兒子叫辛,辛的母親是正王后,因而辛被立為繼承人。乙帝逝世后,辛繼位,這就是辛帝,天下都管他叫「紂」,因為謚法上「紂」表示殘義損善。
    紂天資聰穎,有口才,行動迅速,接受能力很強,而且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鬥。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絕臣下的諫勸,他的話語足可以掩飾自己的過錯。他憑著才能在大臣面前誇耀,憑著聲威到處抬高自己,認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蕩作樂,寵愛女人。他特別寵愛妲己,一切都聽從妲己的。他讓樂師涓為他製作了新的俗樂,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賦稅,把鹿台錢庫的錢堆得滿滿的,把鉅橋糧倉的糧食裝得滿滿的。他多方搜集狗馬和新奇的玩物,填滿了宮室,又擴建沙丘的園林樓台,捕捉大量的野獸飛鳥,放置在裡面。他對鬼神傲慢不敬。他招來大批戲樂,聚集在沙丘,用酒當做池水,把肉懸掛起來當做樹林,讓男女赤身裸體,在其間追逐戲鬧,飲酒尋歡,通宵達旦。
    紂如此荒淫無度,百姓們怨恨他,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於是他就加重刑罰,設置了叫做炮格的酷刑,讓人在塗滿油的銅柱上爬行,下面點燃炭火,爬不動了就掉在炭火里。紂任用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個美麗的女兒,獻給了紂,她不喜淫蕩,紂大怒,殺了她,同時把九侯也施以醢(hǎi,海)刑,剁成肉醬。鄂侯極力強諫,爭辯激烈,結果鄂侯也遭到脯(fǔ,斧)刑,被製成肉乾。西伯昌聞見此事,暗暗嘆息。崇侯虎得知,向紂去告發,紂就把西伯囚禁在羑(yǒu,有)里。西伯的僚臣閎(hóng,宏)夭等人,找來了美女奇物和好馬獻給紂,紂才釋放了西伯。西伯從獄里出來之後,向紂獻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請求廢除炮格的酷刑。紂答允了他,並賜給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夠征伐其他諸侯,這樣他就成了西部地區的諸侯之長,就是西伯。紂任用費仲管理國家政事。費仲善於阿諛,貪圖財利,殷國人因此不來親近了。紂又任用惡來,惡來善於毀謗,喜進讒言,諸侯因此越發疏遠了。
    西伯回國,暗地裡修養德行,推行善政,諸侯很多背叛了紂而來歸服西伯。西伯的勢力更加強大,紂因此漸漸喪失了權勢。王子比干勸說紂,紂不聽。商容是一個有才德的人,百姓們敬愛他,紂卻黜免了他。等到西伯攻打飢國並把它滅掉了,紂的大臣祖伊聽說后既怨恨周國,又非常害怕,於是跑到紂那裡去報告說:「上天已經斷絕了我們殷國的壽運了。不管是能知天吉凶的人預測,還是用大龜占卜,都沒有一點好徵兆。我想並非是先王不幫助我們後人,而是大王您荒淫暴虐,以致自絕於天,所以上天才拋棄我們,使我們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我國的民眾沒有不希望殷國早早滅亡的,他們說:『上天為什麼還不顯示你的威靈?滅紂的命令為什麼還不到來?』大王您如今想怎麼辦呢?」紂說:「我生下來做國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嗎?」祖伊回國后說:「紂已經無法規勸了!」西伯昌死後,周武王率軍東征,到達盟津時,諸侯背叛殷紂前來與武王會師的有八百國。諸侯們都說:「是討伐紂的時候了!」周武王說:「你們不了解天命。」於是又班師回國了。
    紂更加淫亂,毫無止息。微子曾多次勸諫,紂都不聽,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然後逃離了殷國。比干卻說:「給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爭諫。」就極力勸諫。紂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於是剖開比乾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箕子見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裝瘋癲去給人家當了奴隸。紂知道后又把箕子囚禁起來。殷國的太師、少師拿著祭器、樂器,急急逃到周國。周武王見時機已到,就率領諸侯討伐殷紂。紂派出軍隊在牧野進行抵抗。周曆二月初五甲子那一天,紂的軍隊被打敗,紂倉皇逃進內城,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寶玉衣,跑到火里自焚而死。周武王趕到,砍下他的頭,掛在太白旗竿上示眾。周武王又處死了妲己,釋放了箕子,修繕了比乾的墳墓,表彰了商容的里巷。封紂的兒子武庚祿父,讓他承續殷的祭祀,並責令他施行盤庚的德政,殷的民眾非常高興。於是,周武王做了天子。因為後世人貶低帝這個稱號,所以稱為王。封殷的後代為諸侯,隸屬於周。
    周武王逝世后,武庚和管叔、蔡叔聯合叛亂,周成王命周公旦誅殺他們,而把微子封在宋國,來延續殷的後代。

    太史公說:我是根據《詩經》中的《商頌》來編定契的事迹的,自成湯以來,很多史實材料采自《尚書》和《詩經》。契為子姓,他的後代被分封到各國,就以國為姓了,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等。孔子曾經說過,殷人的車子很好,那個時代崇尚白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0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43 | 只看該作者
【原文】【註解】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①,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②。契長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親③,五品不訓④,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⑤。五教在寬⑥。」封於商,賜姓子氏。契興於唐、虞、大禹之際,功業著於百姓⑦,百姓以平。

①玄鳥:燕子,因燕子的羽毛是黑色的,所以稱為玄鳥。玄,赤黑色。 ②按:關於殷之始祖契的誕生,《詩經·商頌·玄鳥》也有記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這是一個神話傳說,玄鳥可能是商部族的圖騰。③百姓:指貴族。在戰國以前只有貴族才有姓,因此,「百姓」是貴族的總稱。④五品:即五倫,指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之間的關係。《孟子·滕文公上》:「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同「序」),朋友有信。」一說: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品,品秩,等級。訓:順。⑤敬:謹慎、小心。敷:設,施行。五教,即五倫的教育。⑥寬:寬厚。一說:為緩義,指慢慢地進行。⑦平:安定。

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①。振卒,子微立。微卒,子報丁立。報丁卒,子報乙立。報乙卒,子報丙立。報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成湯。

①振:為「亥」之誤。陳直《史記新證》云:「余考亥為冥子,《世本》作『核』,《史記》作『振』,『振』即『該』字傳寫之誤。《古今人表》作『垓』,《天問》作『該』,惟殷墟甲骨文及《竹書》作王亥。」

成湯①,自契至湯八遷②。湯始居亳,從先王居③,作《帝誥》④。

①成湯:《會注考證》認為此二字為衍文。②八遷:殷從契至湯共十四世,曾經八次遷都。③先王:指殷的始祖帝嚳。帝嚳曾經定都於亳,以後輾轉遷徙,到成湯時又回到亳。從:跟從,追隨。④《帝誥》:已亡佚。《索引》引孔安國說,內容是向帝嚳報告已經遷回亳地的事。

湯征諸侯①。葛伯不祀②。湯始伐之③。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④。」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尹國子民⑤,為善者皆在王官⑥。勉哉⑦,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⑧,予大罰殛之⑨,無有攸赦⑩。」作《湯征》?。

①湯征諸侯:《集解》引孔安國說,湯「為夏方伯(一方諸侯之長),得專(獨擅)征伐」。②葛伯:葛國的國君。《孟子·滕文公下》:「湯居亳,與葛為鄰,葛伯放(放肆)而不祀。」③湯始伐之:《孟子·滕文公下》:「湯始征,自葛載(開始)。」《孟子》所引可能是《尚書》佚文,《梁惠王下》亦有「湯一征,自葛始」的記載。④治:治理得好。不:同「否」。⑤君國:為國之君,意思是做國君,治理國家。子民:以民為子,意思是撫育萬民。⑥王官:天子之官,朝廷的官職。⑦勉:努力。⑧敬命:指敬順天命。⑨罰殛(jí,極):誅罰,懲罰。⑩攸:同「所」。?《湯征》:《尚書》篇名,已亡佚。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①,乃為有莘氏媵臣②,負鼎俎③,以滋味說湯④,致於王道⑤。或曰,伊尹處士⑥,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⑦。湯舉任以國政。伊尹去湯適夏⑧。既丑有夏⑨,復歸於亳。入自北門,遇女鳩、女房,作《女鳩》、《女房》⑩。

①奸(gān,干):求,請求,這裡指求見。由:道路,門徑。②媵(yìng,映)臣:古代貴族女子出嫁時陪嫁的人。湯的妃子是有莘氏的女兒,所以,伊尹願作有莘氏陪嫁的男僕以便見湯。③鼎俎:古代烹飪的器具。鼎,用來煮東西的器具,多為圓形三足兩耳。俎,切肉用的砧板。④說(shuì,稅):勸說。⑤致:送達,這裡有進言的意思。⑥處士:古代有德才而隱居不出來做官的人。⑦素王:指遠古帝王。一說指沒有「王」、「皇」等名號,而有王皇之實的德高望重的人,因無名號故稱素王。九主:指三皇、五帝和大禹。⑧適:到……去。⑨丑:以為丑,憎惡。有夏:就是夏,這裡的「有」沒有實際意義。⑩《女鳩》、《女房》:已亡佚。《集解》引孔安國說:「二篇言所以丑夏而還之意也。」

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①:「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②,左。欲右③,右。不用命④,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①祝:祝褥,褥告。②左:這裡意思是向左。③右:這裡意思是向右。④用命:從命。

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①。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②,遂伐桀。湯曰:「格③,女眾庶④!來,女悉聽朕言⑤!匪台小子敢行舉亂⑥,有夏多罪,予維聞女眾言⑦,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⑧。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眾⑨,女曰『我君不恤我眾,舍我嗇事而割政』⑩。女其曰(11)『有罪,其奈何』?夏王率止眾力,率奪夏國(12)。有眾率怠不和(13),曰:『是日何時喪?予與女皆亡!』夏德若茲,今朕必往。爾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罰(14),予其大理女(15)。女毋不信,朕不食言(16)。女不從誓言,予則帑僇女(17),無有攸赦。」以告令師,作《湯誓》(18)。於是湯曰「吾甚武」(19),號曰武王。

①昆吾氏:古部族名。住地在今河南省濮陽西南,一說在許昌一帶。②鉞(yuè,月):古代兵器,類似大斧。③格:來。④女:同「汝」,你,你們。下文「聞汝眾言」、「予與女皆亡」等句之「女」都同「汝」。眾庶:眾人。⑤朕:我。⑥匪:同「非」。台(yí,飴):我。小子:湯自稱。舉亂:作亂。⑦維:通「雖」。⑧正:通「征」。⑨有眾:眾人。這個「有」也沒有實際意義。⑩嗇事:指稼穡之事。「嗇」通「穡」,收割莊稼。割:奪取。政:通「征」。一說「割」通「害」,「割政」即害民之政。(11)其:或許。(12)率:相率,都。這裡指君臣一起。一說「率」通「聿」,句中語氣詞。(13)不和:指不與夏王合作。「和」,和洽。(14)尚:通「倘」,如果。(15)理:通「賚」(lài,賴),賞賜。(16)食言:說話不算數。(17)帑僇:「帑」通「奴」,這裡指收為奴隸。一說「帑」通「拏」,妻子兒女。「僇」,通「戮」,殺戮。(18)《湯誓》:《尚書》有此篇。(19)武:勇武,能征善戰。

桀敗於有娀之虛①,桀奔於鳴條②,夏師敗績。湯遂伐三③,俘厥寶玉④,義伯、仲伯作《典寶》⑤。湯既勝夏,欲遷其社⑥,不可,作《夏社》⑦。伊尹報。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⑧,平定海內。

①虛:同「墟」,舊址。②奔:奔逃。③因為三(zōng,宗)是忠於桀的一個諸侯國,所以湯才出兵討伐它。④厥:其,他的,他們的。⑤《典寶》:已亡佚。《集解》引孔安國說:「二臣作《典寶》一篇,言國之常寶也。」⑥遷:變置。社:社神(即土神)。相傳共工氏之子句龍能平水土,死後被尊為社神。⑦《夏社》:已亡佚。《集解》引孔安國說,是寫夏的社神不能變置的原因的。⑧踐:踩、踏,引申為登臨。

湯歸至於泰卷陶①,中作誥②。既絀夏命③,還亳,作《湯誥》④:「維三月,王自至於東郊。告諸侯群后⑤:『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乃事⑥。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勞於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⑦,萬民乃有居。后稷降播⑧,農殖百穀。三公咸有功於民⑨,故後有立。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⑩,有狀(11)。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12),毋之在國(13),女毋我怨。』」以令諸侯。伊尹作《咸有一德》(14),咎單作《明居》(15)。

①陶:《索隱》認為是衍文。②:音huǐ,悔。③絀:通「黜」,廢止,廢棄。④《湯誥》:古文《尚書》有此篇,內容與此處所引不盡相同。⑤群后:指各諸侯國的國君。「后」,君主。⑥勤:儘力、努力。⑦四瀆:指江、河、濟、淮四條大河。「瀆」,大河。⑧降播:指教給人民播種。「降」,賜。⑨三公:指禹、皋陶、后稷。⑩予:給與,授與。這裡指賜福,保佑。(11)有狀:指有這樣的事例。(12)不道:無道。(13)之:到……去。在國:指各諸侯所在的國家。(14)《咸有一德》:古文《尚書》有此篇,言作於伊尹歸政於太甲之後,與此處言作於湯時不合。(15)《明居》:已亡佚。《集解》引馬融說,內容是講居民之法的。

湯乃改正朔①,易服色②,上白③,朝會以晝④。

①改正(zhēng,征)朔:改變曆法。「正」,每年的一月。「朔」,每月的第一天。「正朔」即新年的第一天。古時改朝換代,新王朝為表示自己「應天承運」,要重定正朔,即改變歲首月份。夏曆建寅(正月為寅月),殷歷改建丑(正月為丑月)。②易服色:改變車馬、祭祀用的牲畜、服飾等的顏色。每個王朝都崇尚一種顏色,新王朝建立要改變顏色,是表示制勝舊王朝。夏尚黑,商尚白。③上:同「尚」,崇尚。④朝會以晝:在白天舉行朝會。諸侯拜見天子為「朝」,天子接見諸侯為「會」。

湯崩①,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為帝外丙。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湯適長孫也②,是為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訓》,作《肆命》,作《徂后》③。

①崩:古代帝王或王后死叫作「崩」。②適(dí,敵):通「嫡」。③《伊訓》:古文《尚書》有此篇。《肆命》、《徂后》:《尚書》篇名,皆亡佚。《集解》據鄭玄說,《肆命》是講如何施行政教的,《徂后》是講湯之法度的。

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之於桐宮①。三年,伊尹攝行政當國②,以朝諸侯③。
帝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反善④,於是伊尹乃迎帝太甲而授之政。帝太甲修德,諸侯咸歸殷,百姓以寧。伊尹嘉之⑤,乃用《太甲訓》三篇⑥,褒帝太甲,稱太宗。
太宗崩,子沃丁立。帝沃丁之時,伊尹卒。既葬伊尹於亳,咎單遂訓伊尹事⑦,作《沃丁》⑧。

①放:流放。桐宮:商之離宮,在今河南省偃師縣西南。②攝:代理。當國:掌管國家政權。③朝諸侯:使諸侯來朝,即接見諸侯。④反:同「返」,歸向。⑤嘉:嘉許,讚美。⑥《太甲訓》:古文《尚書》有《太甲》上、中、下三篇。⑦訓:順,這裡有根據、按照的意思。⑧《沃丁》:已亡佚。

沃丁崩,弟太庚立,是為帝太庚。帝太庚崩,子帝小甲立。帝小甲崩,弟雍已立,是為帝雍已。殷道衰,諸侯或不至①。
帝雍已崩,弟太戊立,是為帝太戊。帝太戊立伊陟為相。亳有祥桑穀共生於朝②,一暮大拱③。帝太戊懼,問伊陟。伊陟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闕與④?帝其修德」。太戊從之,而祥桑枯死而去。伊陟贊言於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⑤,作《咸艾》,作《太戊》⑥。帝太戊贊伊陟於廟,言弗臣⑦,伊陟讓,作《原命》⑧。殷復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

①或:有的,有些。②祥:本指吉凶的徵兆。這裡指凶兆。:楮(chǔ,儲)樹,也叫構樹,一種落葉喬木。③拱:兩手合圍,表示樹的粗細。④闕:同「缺」,缺點、過失。⑤王家:指朝廷、國家。⑥《咸艾(yì,義)》、《太戊》:今皆亡佚。《咸艾》又作《咸乂(yì,義)》。「艾」是治理的意思。兩篇內容大約是記載和讚揚巫咸、太戊事迹的。⑦弗臣:意思是不以臣下相待。⑧《原命》:今亡佚。《正義》認為「原」是再的意思,「原命」是說「伊陟讓,乃再為書命之」。《尚書》偽《孔氏傳》說「原」是太戊的大臣名。

中宗崩,子帝中丁立。帝中丁遷於隞,河亶甲居相。祖乙遷於邢。帝中丁崩,弟外壬立,是為帝外壬。《仲丁》書闕不具①。帝外壬崩,弟河亶甲立。是為帝河亶甲。河亶甲時,殷復衰。

①《仲丁》:今亡佚。大概太史公聽說過這本書,在當時就已經亡佚了。

河亶甲崩,子帝祖乙立。帝祖乙立,殷復興。巫賢任職。
祖乙崩,子帝祖辛立。帝祖辛崩,弟沃甲立,是為帝沃甲。帝沃甲崩,立沃甲兄祖辛之子祖丁,是為帝祖丁。帝祖丁崩,立弟沃甲之子南庚,是為帝南庚。帝南庚崩,立帝祖丁之子陽甲,是為帝陽甲。帝陽甲之時,殷衰。
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①,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②,於是諸侯莫朝。

①更:改。②比:連續,接連。

帝陽甲崩,弟盤庚立,是為帝盤庚。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①,無定處。殷民咨胥皆怨②,不欲徙。盤庚乃告諭諸侯大臣曰:昔高后成湯與爾之先祖俱定天下③,法則可修。舍而弗勉,何以成德!」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湯之政,然後百姓由寧④,殷道復興。諸侯來朝,以其遵成湯之德也。

①五遷:指湯至盤庚前後五次遷都。《正義》云:「湯自南亳遷西亳,仲丁遷隞,河亶甲居相,祖局居耿,盤庚渡河,南居西亳,是五遷也。」②咨:嗟嘆。胥皆:全都。③高后:對成湯的敬稱。④由:因而。

帝盤庚崩,弟小辛立,是為帝小辛。帝小辛立,殷復衰。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①。帝小辛崩,弟小乙立,是為帝小乙。

①《盤庚》:《尚書》有《盤庚》上、中、下三篇。按《盤庚上》云:「盤庚五遷,將治亳殷。民資胥怨,作《盤庚》三篇。」與此處「百姓思盤庚,乃作《盤庚》三篇」之說不同。

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復興殷,而未得其佐①。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以觀國風②。武丁夜夢得聖人,名曰說。以夢所見視群臣百吏,皆非也。於是乃使百工營求之野③,得說於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④,築於傅險。見於武丁⑤,武丁曰是也⑥。得而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⑦,號曰傅說。

①佐:指輔佐的大臣。②國風:國家的風尚、風氣。③百工:這裡指百官。營求:設法尋找。營,謀求。④胥靡:因犯法而服勞役的人。⑤見:使拜見,這裡是被帶去拜見的意思。⑥是也:就是這個人。「也」是語氣詞。⑦姓之:給他姓。

帝武丁祭成湯,明日,有飛雉登鼎耳而呴①,武丁懼。祖已曰:「王勿憂,先修政事。」祖已乃訓王曰:「唯天監下典厥義②,降年有永有不永③,非天夭民④,中絕其命。民有不若德⑤,不聽罪,無既附命正厥德⑥,乃曰其奈何。嗚呼!王嗣敬民⑦,罔非天⑧,繼常祀毋禮於棄道⑨。」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歡,殷道復興。

①雉:野雞。呴(gòu,夠):同「雊」,野雞叫。②監:監察。典厥義:以厥義為典,以他們的道義作標準。「典」,常則、標準。③降年:上天賜給人的年歲、壽數。永:長。④夭民:使人的壽命夭折。「夭」,夭折,短命。⑤若:順從,遵循。⑥附:附著,這裡是使……附著,有降下的意思。正:使……正,即端正、糾正。⑦嗣:繼承,繼位。⑧罔:沒有什麼,沒有……的。⑨棄道:當棄之道,即非恆常之道。

帝武丁崩,子帝祖庚立。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為德,立其廟為高宗,遂作《高宗肜日》及《訓》①。

①《高宗肜(róng,榮)日》:《尚書》有此篇,內容即祖己訓王事。「肜」,祭之又祭叫「肜」。清孫詒讓認為「肜」為「易」字之誤,「易日,猶言更日。」《訓》:即《高宗之訓》,已亡佚,內容大約也是記祖己訓王事。

帝祖庚崩,弟祖甲立,是為帝甲。帝甲淫亂,殷復衰。
帝甲崩,子帝廩辛立。帝廩辛崩,弟庚丁立,是為帝庚丁。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復去亳,徙河北。
帝武乙無道,為偶人①,謂之天神。與之博②,令人為行③。天神不勝,乃僇辱之④。為革囊,盛血,卬而射之⑤,命曰「射天」。武乙獵於河渭之間,暴雷,武乙震死。子帝太丁立。帝太丁崩,子帝乙立。帝乙立,殷益衰。

①偶人:土或木製成的人像。②博:古代一種賭輸贏的遊戲,類似下棋。③為(wèi,畏)行:等於說為之行,替他下子。④僇辱:羞辱,侮辱。⑤卬:同「仰」。

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①,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②。

①賤:地位低,這裡指非為正後。②紂:《集解》引《謚法》:「殘義損善曰紂。」

帝紂資辨捷疾①,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②;知足以距諫③,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④,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⑤。好酒淫樂⑥,嬖於婦人⑦。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於是使師涓作新淫聲⑧,北里之舞⑨,靡靡之樂⑩。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11),而盈鉅橋之粟(12)。益收狗馬奇物,充仞宮室(13)。益廣沙丘苑台(14),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15)。慢於鬼神(16)。大冣樂戲於沙丘(17),以酒為池,縣肉為林(18),使男女倮相逐其間(19),為長夜之飲(20)。

①資:資質,天生的稟分。辨:同「辯」,有口才。②格:格鬥,格殺。《正義》引《帝王世紀》云:紂倒曳九牛,撫梁易柱。」③知:同「智」。距:同「拒」,拒絕。④矜:誇耀。⑤出己之下:意思是比不上自己。⑥淫:過度,無節制。⑦嬖:寵愛。⑧師涓:當作「師延」,是名叫延的樂師。淫聲,指與雅樂相對而言的俗樂。⑨北里之舞:古代舞曲名。⑩靡靡之樂:聲音柔弱的音樂。(11)厚重:加重。鹿台:朝歌城內的高台。《新序·刺奢》云:「鹿台,其大三里,高千尺。」(12)鉅橋:倉名。(13)仞:通「牣」,滿。(14)苑:園林。(15)蜚鳥:即飛鳥,「蜚」同「飛」。(16)慢:傲慢,不敬。(17)冣(yǜ,聚):積聚。(18)縣:同「懸」,懸掛。(19)倮:同「裸」。(20)長夜:通夜,通宵。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①,於是紂乃重刑辟②,有炮格之法③。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④。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憙淫⑤,紂怒,殺之,而醢九侯⑥。鄂侯爭之強,辨之疾,並脯鄂侯⑦。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而用費中為政。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①怨望:怨恨。「望」也是怨恨的意思。②刑辟:刑法。③炮格之法:相傳為商紂的酷刑之一。《集解》引《列女傳》:「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墮炭中,妲己笑,名曰炮格之法。」④九侯:《集解》引徐廣曰:「一作『鬼侯』。」鄂侯:《集解》引徐廣曰:「一作『邗(yú,於)侯。』」三公:輔助天子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⑤憙:同「喜」。⑥醢(hǎi,海):肉醬。這裡指一種酷刑,把人剁成肉醬。⑦脯(fǔ,輔):肉乾。這裡也是一種酷刑,把人製成肉乾。

西伯歸,乃陰修德行善①,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西伯滋大,紂由是稍失權重②。王子比干諫,弗聽。商容賢者,百姓愛之,紂廢之。及西伯伐飢國,滅之,紂之臣祖伊聞之而咎周③,恐,奔告紂曰:「天既訖我殷命④,假人元龜⑤,無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後人⑥,維王淫虐用自絕⑦,故天棄我,不有安食⑧,不虞知天性⑨,不迪率典⑩。今我民罔不欲喪(11),曰:『天曷不降威(12),大命 胡不至(13)?』今王其奈何?」紂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14)!」祖伊反,曰:「紂不可諫矣。」西伯既卒,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15)。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爾未知天命。」乃復歸。

①陰:暗暗地,暗地裡。②稍:漸漸地。權重:權力,「重」也是權力的意思。③咎:怨恨。④訖:終止,絕。⑤假人:至人,指能知天地吉凶的人。《尚書》「假」作「格」。「假」、「格」都是「至」義。元龜:用來占卜用的大龜。⑥相:佐助。⑦用:因。⑧不有安食:意思是不能安心吃飯。⑨虞知:料知,揣度了解。⑩迪:由,遵循。率典:法常,即常法。一說「迪」為助詞,無義。「率」,遵循。(11)欲喪:指想要紂滅亡。(12)曷:何不,為什麼不。降威:指降下天威懲罰無道。(13)大命:天命。胡:何,為什麼。(14)有命在天:指順承天意而為王。(15)會周:與周會合。

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①,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②。」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③,紂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④,紂兵敗。紂走,入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大]白旗⑤。殺妲己。釋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⑥,表商容之閭⑦。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⑧。令修行盤庚之政。殷民大說⑨。於是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而封殷後為諸侯,屬周⑩。
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於宋,以續殷后焉。

①數:屢次。②爭:同「諍」,諫諍。③詳:通「佯」,假裝。④甲子日:依周曆,當是周武王即位第十三年的二月五日。⑤大白旗:即「太白旗」,大約是指揮軍隊用的一種旗幟。⑥封:指在墳上添土。⑦表:表彰、表揚。閭:古代的一種居民組織單位。《周禮·地官·大司徒》:「五家為比,……五比為閭。」⑧續殷祀:承續殷的祭祀,意思就是延續殷的後代。⑨說:同「悅」。⑩屬:隸屬,歸屬。

太史公曰:余以《頌》次契之事①,自成湯以來,采於《書》、《詩》②。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③。孔子曰,殷路車為善,而色尚白。

①《頌》:指《詩經·商頌》。次:編次。②《書》:指《尚書》。《詩》:指《詩經》。③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由此可見,本篇篇首帝舜「賜姓子氏」,實際上就是賜契姓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1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46 | 只看該作者
周本紀第四

解惠全 張德萍 譯註

【說明】

周朝是繼殷商滅亡之後,我國歷史上又一個奴隸制王朝。周也是一個古老的部族,活動在西北黃土高原上,可能是夏族的一個分支。早在唐堯時代,周的始祖后稷就擔任農師,掌管農業生產。后稷的後代公劉、古分亶亶父(dǎnfǔ,膽甫)率領族人繼續施行興農措施,使部族逐漸強大。古公亶父為了躲避戎狄的侵擾,率族離開豳(bīn,彬)地移居岐下,營建城邑,修治村落,設立官職,廣行仁義,建立了周國。又經過公季、文王的苦心經營,加強了國力,直到武王率領天下諸侯,抓住商紂王暴虐無道、喪盡民心的時機,一舉滅商,建立了周王朝。
《周本紀》概括地記述了周王朝興衰的歷史,勾畫出一個天下朝宗、幅員遼闊的強大奴隸制王國的概貌,以及其間不同階段不同君王厚民愛民或傷民虐民的不同政治作風,君臣之間協力相助共圖大業或相互傾軋各執已見的不同政治氣氛。
在這篇本紀里,司馬遷明顯地是以儒家的思想觀點來看待周朝歷史的,宣揚的是仁義興邦的道理。這突出地表現在對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的敘寫上。這幾個人都是儒家理想中聖主賢臣的典範,周初那種君臣和睦、偃戈釋旅的局面也正是儒家理想中的政治環境。篇中對武王著意進行了刻畫,在敘寫了他滅殷的過程之後,又寫了他日不暇食、夜不安寐,立社稷,改正(zhēng,征)朔,實行分封、以殷制殷等安邦定國、攘邊安內的政策策略,給讀者展示了一個有宏圖大略、有經營之術的古代政治家形象。
周朝自成王以後,沒有出現賢聖君主,卻出現了幾個昏庸暴君,所以司馬遷對一般君主都輕輕幾筆帶過,而對幾個昏庸暴君則給以重墨。如厲王的專利塞言、幽王的寵婦戲臣,都寫得像精彩的戲劇,既有歷史背景的輔排,又有人物性格的展現,於嚴峻的形勢之中,突出了他們的昏庸暴虐,剛愎拒諫,給文學史的人物畫廊中增添了幾個精彩的形象。與此同時,司馬公還為讀者展示了幾位盡忠敢諫的輔臣形象。如穆王將伐犬戎時,祭(zhài,寨)公謀父對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厲王貪圖財利,重用專擅財利的榮夷公,芮良夫則直言相勸;
厲王以殺戮禁止國人批評朝政,召(shào,邵)公不但反覆勸諫,在危難之時還舍子救險,與周公一起代行國政,即歷史上有名的「共和行政」。這些也都寫得精彩感人。
這篇本紀選材精審,詳略得當,間或用小說筆法渲染環境,烘托氣氛,於細行微言之中突出人物性格,使得一篇約八百年的王朝史簡明扼要,跌宕生姿,令人回味。


【譯文】

周的始祖后稷,名叫棄。他的母親是有邰(tái,台)氏部族的女兒,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嚳(kù,酷)的正妃。姜原外出到郊野,看見一個巨人腳印,心裡欣然愛慕,想去踩它一腳,一踩就覺得身子振動像懷了孕似的。滿了十月就生下一個兒子,姜原認為這孩子不吉祥,就把他扔到了一個狹窄的小巷裡,但不論是馬還是牛從他身邊經過都繞著躲開而不踩他,於是又把他扔在樹林里,正趕上樹林里人多,所以又挪了個地方;把他扔在渠溝的冰上,有飛鳥飛來用翅膀蓋在他身上,墊在他身下。姜原覺得這太神異了,就抱回來把他養大成人。由於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就給他取名叫棄。
棄小的時候,就很出眾,有偉人的高遠志向。他遊戲的時候,喜歡種植麻、豆之類的莊稼,種出來的麻、豆長得都很茂盛。到他成人之後,就喜歡耕田種穀,仔細觀察什麼樣的土地適宜種什麼,適宜種莊稼的地方就在那裡種植收穫,民眾都來向他學習。堯帝聽說了這情況,就舉任棄擔任農師的官,教給民眾種植莊稼,天下都得到他的好處,他做出了很大成績。舜帝說:「棄,黎民百姓開始挨餓時,你擔任了農師,播種了各種穀物。」把棄封在邰,以官為號,稱后稷,另外以姬為姓。后稷的興起,正在唐堯、虞舜、夏商的時代,這一族都有美好的德望。
后稷死後,他的兒子不窋(zhú,竹)繼位。不窋晚年夏后氏政治衰敗,廢棄農師,不再務農,不窋因為失了官職就流浪到戎狄地區,不窋死後,他的兒子鞠(jū,居)繼位。鞠死後,兒子公劉繼位。公劉雖然生活在戎狄地區,仍然治理后稷的基業,從事農業生產,巡行考察土地適宜種什麼,從漆水、沮水,渡過渭水,伐取木材以供使用,使得出門的人有旅費,居家的人有積蓄。民眾的生活都靠他好起來。各姓的人都感念他,很多人遷來歸附他。周朝事業的興盛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所以,詩人們創歌譜樂來懷念他的功德。公劉去世后,兒子慶節繼位,在豳(bīn,賓)地建立了國都。
慶節去世后,兒子皇仆繼位。皇仆去世后,兒子差弗繼位。差弗去世后,兒子毀隃繼位。毀隃去世后,兒子公非繼位。公非去世后,兒子高圉(yǔ,語)繼位。高圉去世后,兒子亞圉繼位。亞圉去世后,兒子公叔祖類繼位。公叔祖類去世后,兒子古公亶父(dǎnfǔ,膽,甫)繼位。古公亶父重修后稷、公劉的大業,積累德行,普施仁義,國人都愛戴他。戎狄的薰(xūn,熏)育族來侵擾,想要奪取財物,古公亶父就主動給他們。後來又來侵擾,想要奪取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憤怒,想奮起反擊。古公說:「民眾擁立君主,是想讓他給大家謀利益。現在戎狄前來侵犯,目的是為了奪取我的土地和民眾。民眾跟著我或跟著他們,有什麼區別呢?民眾為了我的緣故去打仗,我犧牲人家的父子兄弟卻做他們的君主,我實在不忍心這樣干。」於是帶領家眾離開豳地,渡過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岐山腳下居住。豳邑的人全城上下扶老攜幼,又都跟著古公來到岐下。以至其他鄰國聽說古公這麼仁愛,也有很多來歸從他。於是古公就廢除戎狄的風俗,營造城郭,建築房舍,把民眾分成邑落定居下來。又設立各種官職,來辦理各種事務。民眾都譜歌作樂,歌頌他的功德。
古公的長子名叫太伯,次子叫虞仲。他的妃子太姜生下小兒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為妻,她也像太姜一樣是賢惠的婦人。生下昌,有聖賢的祥兆。古公說:「我們家族有一代要興旺起來,恐怕就在昌身上應驗吧?」長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讓季歷繼位以便傳給昌,就一塊逃到了南方荊、蠻之地,隨當地的習俗,在身上刺上花紋,剪掉了頭髮,把王位讓給季歷。
古公去世后,季歷繼位,這就是公季。公季學習實行古公的政教,努力施行仁義,諸侯都歸順他。
公季去世,兒子昌繼位,這就是西伯。西伯也就是文王,他繼承后稷、公劉的遺業,效法古公、公劉的法則,一心一意施行仁義,敬重老人,慈愛晚輩。對賢士謙下有禮,有時到了中午都顧不上吃飯來接待賢士,士人因此都歸附他。伯夷、叔齊在孤竹國,聽說西伯非常敬重老人,就商量說為什麼不去投奔西伯呢?太顛、閎(hōng,洪)夭、散宜生、鬻(yù,玉)子、辛甲大夫等人都一起歸順了西伯。
崇侯虎向殷紂說西伯的壞話,他說:「西伯積累善行、美德,諸侯都歸向他,這將對您不利呀!」於是紂帝就把西伯囚禁在羑(yǒu,有)里。閎夭等人都為西伯擔心,就設法找來有莘氏的美女,驪戎地區出產的紅鬃白身、目如黃金的駿馬,有熊國出產的三十六匹好馬,還有其他一些珍奇寶物,通過殷的寵臣費仲獻給紂王。紂見了這些非常高興,說:「這些東西有了一件就可以釋放西伯了,何況這麼多呢!」於是赦免了西伯,還賜給他弓箭斧鉞,讓他有權征討鄰近的諸侯。紂說:「說西伯壞話的是崇侯虎啊!」西伯回國之後就獻出洛水以西的土地,請求紂廢除炮格的刑法,這種刑罰就是在銅柱上塗上油,下面燒起炭火,讓受罰者爬銅柱,爬不動了就落在炭火里。紂答應了西伯的請求。
西伯暗中做善事,諸侯都來請他裁決爭端。當時,虞國人和芮(ruì,瑞)國人發生爭執不能斷決,就一塊兒到周國來。進入周國境后,發現種田的人都互讓田界,人們都有謙讓長者的習慣。虞、芮兩國發生爭執的人,還沒有見到西伯,就覺得慚愧了,都說:「我們所爭的,正是人家周國人以為羞恥的,我們還找西伯幹什麼,只會自討恥辱罷了。」於是各自返回,都把田地讓出然後離去。諸侯聽說了這件事,都說:「西伯恐怕就是那承受天命的君王。」
第二年,西伯征伐犬戎。下一年,征伐密須。又下年,打敗了耆(qí,其)國。殷朝的祖伊聽說了,非常害怕,把這些情況報告給紂帝。紂說:「我不是承奉天命的人嗎?他這個人能幹成什麼!」次年,西伯征伐邘。次年,征伐崇侯虎。營建了豐邑,從岐下遷都到豐。次年,西伯逝世,太子發登位,這就是武王。
西伯在位大約五十年。他被囚禁在羑里的時候,據說曾經增演《易》的八卦為六十四卦。詩人稱頌西伯,說他斷決虞、芮爭執以後,諸侯們尊他為王,那一年就是他承受天命而稱王的一年。後來過了九(十)年逝世,謚為文王。他曾改變了殷之律法制度,制定了新的曆法。曾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那意思就是說,大概帝王的瑞兆是從太王時開始興起的。
武王登位,太公望任太師,周公旦做輔相,還有召公、畢公等人輔佐幫助,以文王為榜樣,承繼文王的事業。
武王受命第九年,在畢地祭祀文王。然後往東方去檢閱部隊,到達盟津。製做了文王的牌位,用車載著,供在中軍帳中。武王自稱太子發,宣稱是奉文王之命前去討伐,不敢自己擅自作主。他向司馬、司徒、司空等受王命執符節的官員宣告:「大家都要嚴肅恭敬,要誠實啊,我本是無知之人,只因先祖有德行,我承受了先人的功業。現在已制定了各種賞罰制度,來確保完成祖先的功業。」於是發兵。師尚父向全軍發布命令說:「集合你們的兵眾,把好船槳,落後的一律斬殺。」武王乘船渡河,船走到河中央,有一條白魚跳進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來用它祭天了。渡過河之後,有一團火從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轉動不停,最後變成一隻烏鴉,赤紅的顏色,發出魄魄的鳴聲。這時候,諸侯們雖然未曾約定,卻都會集到盟津,共有八百多個。諸侯都說:「紂可以討伐了!」武王說:「你們不了解天命,現在還不可以。」於是率領軍隊回去了。
過了兩年,武王聽說紂昏庸暴虐更加嚴重,殺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師疵、少師強抱著樂器逃奔到周國來了。於是武王向全體諸侯宣告說:「殷王罪惡深重,不可以不討伐了!」於是遵循文王的遺旨,率領戰車三百輛,勇士三千人,披甲戰士四萬五千人,東進伐紂。第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日,軍隊全部渡過盟津,諸侯都來會合。武王說:「要奮發努力,不能懈怠!」武王作了《太誓》,向全體官兵宣告:「如今殷王紂竟聽任婦人之言,以致自絕於天,毀壞天、地、人的正道,疏遠他的親族弟兄,又拋棄了他祖先傳下的樂曲,竟譜制淫蕩之聲,擾亂雅正的音樂,去討女人的歡心。所以,現在我姬發要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各位努力吧,不能再有第二次,不能再有第三次!」
二月甲子日的黎明,武王一早就來到商郊牧野,舉行誓師。武王左手拿著黃色大斧,右手拿著有旄(máo,毛)牛尾做裝飾的白色旗幟,用來指揮。說:「辛苦了,西方來的將士們!」武王說:「喂!我的友邦的國君們,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各位卿大夫們,千夫長、百夫長各位將領們,還有庸人、蜀人、羌人、鬃人、微人、?人、彭人、濮人,高舉你們的戈,排齊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讓我們來發誓!」武王說:「古人有句老話:『母雞不報曉。母雞報曉,就會使家毀敗。』如今殷王紂只聽婦人之言,廢棄祭祀祖先的事不加過問,放棄國家大政,拋開親族兄弟不予任用,卻糾合四方罪惡多端的逃犯,抬高他們,尊重他們,信任他們,使用他們,讓他們欺壓百姓,在商國為非作歹。現在我姬發恭敬地執行上天的懲罰。今天我們作戰,每前進六步七步,就停下來齊整隊伍,大家一定要努力呀!刺擊過四五次、六七次,就停下來齊整隊伍,努力吧,各位將士!希望大家威風勇武,像猛虎,像熊羆,像豺狼,像蛟龍。在商都郊外,不要阻止前來投降的殷紂士兵,要讓他們幫助我們西方諸侯,一定要努力呀,各位將士!你們誰要是不努力,你們自身就將遭殺戮!」誓師完畢,前來會合的諸侯軍隊,共有戰車四千輛,在牧野擺開了陣勢。
帝紂聽說武王攻來了,也發兵七十萬來抵抗武王。武王派師尚父率領百名勇士前去挑戰,然後率領擁有戰車三百五十輛、士卒兩萬六千二百五十人、勇士三千人的大部隊急驅衝進殷紂的軍隊。紂的軍隊人數雖多,卻都沒有打仗的心思,心裡盼著武王趕快攻進來。他們都掉轉兵器攻擊殷紂的軍隊,給武王做了先導。武王急驅戰車衝進來,紂的士兵全部崩潰,背叛了殷紂。殷紂敗逃,返回城中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寶玉衣,投火自焚而死。武王手持太白旗指揮諸侯,諸侯都向他行拜禮,武王也作揖還禮,諸侯全都跟著武王。武王進入商都朝歌,商都的百姓都在郊外等待著武王。於是武王命令群臣向商都百姓宣告說:「上天賜福給你們!」商都人全都拜謝,叩頭至地,武王也向他們回拜行禮。於是進入城中,找到紂自焚的地方。武王親自發箭射紂的屍體,射了三箭然後走下戰車,又用輕呂寶劍刺擊紂屍,用黃色大斧斬下了紂的頭,懸掛在大白旗上。然後又到紂的兩個寵妃那裡,兩個寵妃都上吊自殺了。武王又向她們射了三箭,用劍刺擊,用黑色的大斧斬下了她們的頭,懸掛在小白旗上。武王做完這些才出城返回軍營。
第二天,清除道路,修治祭祀土地的社壇和商紂的宮室。開始動工時,一百名壯漢扛著有幾條飄帶的雲罕旗在前面開道。武王的弟弟叔振鐸護衛並擺開了插著太常旗的儀仗車,周公旦手持大斧,畢公手持小斧,待衛在武王兩旁。散宜生、太顛、閎夭都手持寶劍護衛著武王。進了城,武王站在社壇南大部隊的左邊,群臣都跟在身後。毛叔鄭捧著明月夜取的露水,衛康叔封輔好了公明草編的席子,召公奭(shì,式)獻上了彩帛,師尚父牽來了供祭祀用的牲畜。伊佚朗讀祝文祝禱說:「殷的末代子孫季紂,完全敗壞了先王的明德,侮慢鬼神,不進行祭祀,欺凌商邑的百姓,他罪惡昭彰,被天皇上帝知道了。」於是武王拜了兩拜,叩頭至地,說:「承受上天之命,革除殷朝政權,接受上天聖明的旨命。」武王又拜了兩拜,叩頭至地,然後退出。
武王把殷朝的遺民封給商紂的兒子祿父。武王因為殷地剛剛平定,還沒有安定下來,就命令他的弟弟管叔鮮、蔡叔度輔佐祿父治理殷國。然後命令召公把箕子從牢獄里釋放出來。又命令畢公釋放了被囚禁的百姓,表彰商容的里巷,以褒揚他的德行。命令南宮括散發鹿台倉庫的錢財,發放鉅橋糧倉的糧食,賑濟貧弱的民眾。命令南宮括、史佚展示傳國之寶九鼎和殷朝的寶玉。命令閎夭給比乾的墓培土築墳。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軍中祭奠陣亡將士的亡靈。然後才撤兵回西方去。路上武王巡視各諸侯國,記錄政事,寫下了《武成》,宣告滅殷武功已成。又分封諸侯,頒賜宗廟祭器,寫下《分殷之器物》,記載了武王的命令和各諸侯得到的賜物。武王懷念古代的聖王,就表彰並賜封神農氏的後代於焦國,賜封黃帝的後代於祝國,賜封堯帝的後代於薊,賜封舜帝的後代於陳,賜封大禹的後代於杞。然後分封功臣謀士,其中師尚父是第一個受封的。把尚父封在營丘,國號為齊。把弟弟周公旦封在曲阜,國號為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弟叔鮮於管,封弟弟叔度於蔡。其他人各自依次受封。
武王召見九州的長官,登上豳(bīn,賓)城附近的土山,遠遠地向商朝的國都眺望。武王回到周都鎬京,直到深夜不能安睡。周公旦來到武王的住處,問道:「你為什麼不能入睡?」武王說:「告訴你吧:上天不享用殷朝的祭品,從我姬發沒出生到現在已經六十年了,郊外怪獸成群,害蟲遍野。上天不保佑殷朝,才使我們取得了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殷朝,曾經任用有名之士三百六十人,雖然說不上政績光著,但也不至於滅亡,才使殷朝維持至今。我還不能使上天賜給周朝的國運永葆不變,哪裡顧得上睡覺呢?」武王又說:「我要確保周朝的國運不可改變,要靠近天帝的居室,要找出所有的惡人,懲罰他們,像對待殷王一樣。我要日夜勤勉努力,確保我西方的安定,我要辦好各種事情,直到功德在四方放光。從洛水灣直到伊水灣,地勢平坦沒有險阻,是從前夏朝定居的地方。我南望三塗,北望岳北,觀察黃河,仔細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區,這裡離天帝的居室不遠,是建都的好地方。」於是對在洛邑修建周都進行了測量規劃,然後離去。把馬放養在華山南面,把牛放養在桃林區域;讓軍隊把武器放倒,進行整頓然後解散: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武王戰勝殷朝之後二年,向箕子詢問殷朝滅亡的原因。箕子不忍心說殷朝的不好,就向武王講述了國家存亡道理。武王也覺得不太好意思,所以又故意詢問了天地自然規律的事。
武王生了病。這時,天下還沒有統一,王室大臣非常擔心,虔誠地進行占卜;周公齋戒沐浴,禱告上天,為武王消災除邪,願意用自己的身體去代替武王,武王病漸漸好了。後來武王逝世了,太子誦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成王。
成王年紀小,周又剛剛平定天下,周公擔心諸侯背叛周朝,就代理成王管理政務,主持國事。管叔、蔡叔等弟兄懷疑周公篡位,聯合武庚發動叛亂,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平復叛亂,誅殺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讓微子開繼承殷朝的後嗣,在宋地建國。又收集了殷朝的全部遺民,封給武王的小弟弟封,讓他做了衛康叔。晉唐叔得到一種二苗同穗的禾穀,獻給成王。成王又把它贈給遠在軍營中的周公。周公在東方接受了米穀,頌揚了天子賜禾穀的聖命。起初,管叔、蔡叔背叛了周朝,周公前去討伐,經過三年時間才徹底平定,所以先寫下了《大誥》,向天下陳述東征討伐叛逆的大道理;接著又寫下了《微子之命》,封命微子繼續殷后;寫下了《歸禾》、《嘉禾》,記述和頌揚天子贈送嘉禾;寫下《康誥》、《酒誥》、《梓材》,下令封康叔於殷,訓誡他戒除嗜酒,教給他為政之道。那些事件的經過記載在《魯周公世家》中。周公代行國政七年,成王長大成人,周公把政權交還給成王,自己又回到群臣的行列中去。
成王住在豐邑,派召公再去洛邑測量,目的是為了遵循武王的遺旨。周公又進行占卜,反覆察看地形,最後營建成功,把九鼎安放在那裡。說:「這裡是天下的中心,四方進貢的路程都一樣。」在測量和營建洛邑的過程中,寫下了《詔誥》、《洛誥》。成王把殷朝遺民遷徙到那裡,周公向他們宣布了成王的命令,寫下了訓誡殷民的《多士》、《無佚》。召公擔任太保,周公擔任太師,往東征伐淮夷,滅了奄(yǎn,掩)國,把奄國國君遷徙到薄姑。成王從奄國回來,在宗周寫下了《多方》,告誡天下諸侯。成王消滅了殷朝的殘餘勢力,襲擊了淮夷,回到豐邑,寫下了《周官》,說明周朝設官分職用人之法,重新規定了禮儀,譜制了音樂,法令、制度這時也都進行了修改,百姓和睦、太平,頌歌四處興起。成王討伐了東夷之後,息慎前來恭賀,成王命令榮伯寫下了《賄息慎之命》。
成王臨終,擔心太子釗(zhāo,招)勝任不了國事,就命令召公、畢公率領諸侯輔佐太子登位。成王逝世之後,召公、畢公率領諸侯,帶著太子釗去拜謁先王的宗廟,用文王、武王開創周朝王業的艱難反覆告誡太子,要他一定力行節儉,戒除貪慾,專心辦理國政,寫下了《顧命》,要求大臣們輔佐關照太子釗。太子釗於是登位,這就是康王。康王即位,通告天下諸侯,向他們宣告文王、武王的業績,反覆加以說明寫下了《康詔》(康王之誥)。所以在成王、康王之際,天下安寧,一切刑罰都放置一邊,四十年不曾使用。康王命令畢公寫作策書,讓民眾分別村落居住,劃定周都郊外的境界,作為周都的屏衛,為此寫下《畢命》,記錄了畢公受命這件事。
康王逝世之後,兒子昭王瑕(xiá,霞)繼位,昭王在位的時候,王道衰落了。昭王到南方巡視,沒有回來,因為當地人憎惡他,給他一隻用膠粘合的船,結果淹死在江中。他死的時候沒有向諸侯報喪,是因為忌諱這件事。後來立了昭王的兒子滿,這就是穆王。穆王繼位時,已經五十歲了。國家政治衰微,穆王痛惜文王、武王的德政遭到損害,就命令伯冏(jiǒng,烱)反覆告誡太僕,要管好國家的政事,寫下了《冏命》。這樣,天下才又得以安定。
穆王準備去攻打犬戎,祭(zhài寨)公謀父勸他說:「不能去。我們先王都以光耀德行來服人,而不炫耀武力。軍隊平時蓄積力量,待必要時才出動,一出動就有威力。如果只是炫耀武力,就會漫不經心,漫不經心就沒有人懼怕了。所以歌頌周公的頌詩說:「收起干與戈,藏起弓和箭。求賢重美德,華夏都傳遍,王業永保全。」先王對待民眾,努力端正他們的品德,使他們的性情純厚,增加他們的財產,改善他們的器用,讓他們懂得利和害的所在,用禮法來教育他們,使他們專心致力於有利的事情而躲避有害的事情,心懷德政而懼怕刑威,所以才能保住先王的事業世代相承日益壯大。從前我們的先祖世代擔任農師,為虞舜、夏禹謀事。當夏朝衰落的時候,夏朝廢棄農師,不務農事,我們的先王不窋因而失掉官職,自己流落到戎狄地區,但對農事卻不敢鬆懈,時時宣揚棄的德行,繼續他的事業,修習他的教化法度,早晚恭謹努力,用敦厚篤實的態度來保持,用忠實誠信的態度來奉行。後來世代繼承這種美德,沒有玷污前人。到文王、武王的時候,發揚先人的光明美德,再加上慈祥和善,侍奉鬼神,保護民眾,普天之下沒有不高興的。商王帝辛對民眾犯下了大罪惡,民眾再也不能忍受,都高興地擁戴武王,因此才發動了商郊牧野的戰爭。所以說,先王並不崇尚武力,而是勤勤懇懇地體恤民眾的疾苦,為民除害。先王的制度規定:國都近郊五百里內地區是甸服,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是侯服,侯服至衛服共二千五百里內地區總稱為賓服,蠻夷地區為要(yāo,腰)服,戎狄地區為荒服。甸服地區要供日祭,即供給天子祭祀祖父、父親的祭品;侯服地區要供月祀,即供給天子祭祀高祖、曾祖的祀品;賓服地區要供時享,即供給天子祭祀遠祖的祭品;要服地區要供歲貢,即供給天子祭神的祭品;荒服地區要來朝見天子。祭祀祖父、父親,每日一次;祭祀高祖、曾祖,每月一次;祭祀遠祖,每季一次;祭神,每年一次;朝見天子,終生一次。先王留下這樣的遺訓:有不供日祭的,就檢查自己的思想;有不供月祀的,就檢查自己的言論;有不供時享的,就檢查自己的法律制度;有不供歲貢的,就檢查上下尊卑的名分;有不來朝見的,就檢查仁義禮樂等教化。以上幾點都依次檢查完了,仍然有不來進獻朝見的,就檢查刑罰。因此有時就懲罰不祭的,攻伐不祀的,有徵討不享的,譴責不貢的,告諭不來朝見的,於是也就有了懲罰的法律,有了攻伐的軍隊,有了征討的裝備,有了嚴厲譴責的命令,有了告諭的文辭。如果宣布了命令,發出了文告,仍有不來進獻朝見的,就進一步檢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輕易地勞民遠征。這樣一來,不論是近是遠,就沒有不服,沒有不歸順的了。如今自從大畢、伯士死後,犬戎各族按照荒服的職分前來朝見,而您卻說『我要用賓服不享的罪名征伐它,而且要讓它看到我的軍隊的威力』,這豈不是違背先王的教誨,而您也將遭受勞頓嗎?我聽說犬戎已經建立了敦厚的風尚,遵守祖先傳下來的美德,始終如一地堅守終生入朝的職分,看來他們是有力量來和我們對抗的。」穆王終究還是去征伐西戎了,結果只獲得四隻白狼和四隻白鹿回來。從此以後,荒服地區就不來朝見天子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2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47 | 只看該作者
諸侯有不親睦的,甫侯向穆王報告,於是制定了刑法。穆王說:「喂,過來!各位有國家的諸侯和有采地的大臣,我告訴你們一種完善的刑法。現在你們安撫百姓,應該選擇什麼呢,不是賢德的人才嗎?應該嚴肅對待什麼呢,不是刑法嗎?應該怎樣處置各種事務,不是使用刑罰得當嗎?原告和被告都到齊了,獄官通過觀察言語、臉色、氣息、聽話時的表情、看人時的表情來審理案件。五種審訊的結果確鑿無疑了,就按照墨、劓(yì,亦)、臏(bìn,殯)、宮、大辟五種刑的規定來判決。如果五刑不合造,就按照用錢贖罪的五種懲罰來判決。如果用五刑不合適,就按照五種過失來判決。按照五種過失來判決會產生弊病,這就是依仗官勢,乘機報恩報怨,通過宮中受寵女子進行干預,行賄受賄,受人請託。遇有這類情況,即使是大官貴族,也要查清罪狀,與犯罪的人一樣判他們的罪。判五刑之罪如果有疑點,就減等按五罰處理;判五罰之罪如果有疑點,就減等按五過處理;一定要審核清楚。要在眾人中加以核實,審訊的結果要與事實相符。沒有確鑿的證據的就不要懷疑,應當共同尊敬上天的聲威,不要輕易用刑。要判刺面的墨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六百兩,但要認真核實,如果確實有罪,還應施刑。要判割鼻的劓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一千二百兩,比墨刑加倍,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確實有罪,還應施刑。判挖掉膝蓋骨的臏(bìn,殯)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三千兩,比劓刑加一倍半,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確實有罪,還應施刑。判破壞生殖機能的宮刑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三千六百兩,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確實有罪,還應施行。判殺頭之刑大辟而有疑點的,可以減罪,罰以黃銅六千兩,但也要認真核實,如果確證有罪,還應施行。五刑的條文,墨刑類有一千條,劓刑類有一千條,臏刑類有五百條,宮刑類有三百條,大辟類有二百條。這套刑法因為是甫侯提出來的,所以叫做《甫刑》。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逝世,兒子共王繄扈(yīhù,醫戶)繼位。共王出遊到涇(jīng,徑)水邊上,密康公跟隨著,有三個女子來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親說:「你一定要把她們獻給國王。野獸夠三隻就叫『群』,人夠三個就叫『眾』,美女夠三人就叫『粲』。君王田獵都不敢獵取太多的野獸,諸侯出行對眾人也要謙恭有禮,君王娶嬪妃不娶同胞三姐妹。那三個女子都很美麗。那麼多美人都投奔你,你有什麼德行承受得起呢?君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況你這樣的小人物呢?小人物而擁有寶物,最終準會滅亡。」康公沒有獻出那三個女子,只一年,共王就把密國滅了。共王逝世后,他的兒子懿王囏(jiān,艱)登位。懿王在位的時候,周王室衰落了,詩人們開始作詩譏刺。
懿王逝世,共王的弟弟辟方登位,這就是孝王。孝王逝世后,諸侯又擁立懿王太子燮(xiè,謝),這就是夷王。
夷王逝世后,兒子厲王胡繼位。厲王登位三十年,貪財好利,親近榮夷公。大夫芮(ruì,銳)良夫規諫厲王說:「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個榮公只喜歡獨佔財利,卻不懂得大禍難。財利,是從各種事物中產生出來的,是天地自然擁有的,而有誰想獨佔它,那危害就大了。天地間的萬物誰都應得到一份,哪能讓一個人獨佔呢?獨佔就會觸怒很多人,卻又不知防備大禍難。榮公用財利來引誘您,君王您難道能長久嗎?做人君的人,應該是開發各種財物分發給上下群臣百姓。使神、人、萬物都能得到所應得的一份,即使這樣,還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來怨恨呢。所以《頌詩》說:『我祖后稷有文德,功高能比天與地。種植五穀養萬民,無人不向你看齊。』《大雅》說:『廣施恩澤開周業。』這不正是說要普施財利而且要警惕禍難來臨嗎?正是因為這樣,先王才能建立起周朝的事業一直到現在。而如今,君王您卻去學獨佔財利,這怎麼行呢?普通人獨佔財利,尚且被人稱為是強盜;您如果也這樣做,那歸服您的人就少啦。榮公如果被重用,周朝肯定要敗亡了。」厲王不聽勸諫,還是任用榮公做了卿士,掌管國事。
厲王暴虐無道,放縱驕傲,國人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召公勸諫說:「人民忍受不了您的命令了!」厲王發怒,找來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來監視那些議論的人,發現了后就來報告,立即殺掉。這樣一來,議論的人少了,可是諸侯也不來朝拜了。三十四年,厲王更加嚴苛,國人沒有誰再敢開口說話,路上相見也只能互遞眼色示意而已。厲王見此非常高興,告訴召公說:「我能消除人們對我的議論了,他們都不敢說話了。」召公說:「這只是把他們的話堵回去了。堵住人們的嘴巴,要比堵住水流更厲害。水蓄積多了,一旦決口,傷害人一定會多;不讓民眾說話,道理也是一樣。所以,治水的人開通河道,使水流通暢,治理民眾的人,也應該放開他們,讓他們講話。所以天子治理國政,使公卿以下直到列士都要獻諷喻朝政得失的詩篇,盲人樂師要獻所映民情的樂曲,史官要獻可資借鑒的史書,樂師之長要獻箴戒之言,由一些盲樂師誦讀公卿列士所獻的詩,由另一些盲樂師誦讀箴戒之言,百官可以直接進諫言,平民則可以把意思輾轉上達天子,近臣要進行規諫,同宗親屬要補察過失,樂師、太史要負責教誨,師、傅等年長者要經常告誡,然後由天子斟酌而行,所以事情做起來很順當,沒有錯誤。民眾有嘴巴,就如同大地有山川,財貨器用都是從這裡生產出來;民眾有嘴巴,又好像大地有饒田沃野,衣服糧食也是從這裡生產出來的。民眾把話從嘴裡說出來了,政事哪些好哪些壞也就可以從這裡看出來了。好的就實行,壞的就防備這個道理,就跟大地出財物器用衣服糧食是一樣的。民眾心裡想什麼嘴裡就說什麼,心裡考慮好了就去做。如果堵住他們的嘴巴,那能維持多久呢!」厲王不聽勸阻。從此,國人都不敢說話,過了三年,大家就一起造反,襲擊厲王。厲王逃到彘(zhì,智)。
厲王的王太子靜被藏在召公家裡,國人知道了,就把召公家包圍起來,召公說:「先前我多次勸諫君王,君王不聽,以至於遭到這樣的災難。如果現在王太子被人殺了,君王將會以為我對他們記仇而在怨恨君王吧?待奉國君的人,即使遇到危險也不該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該發怒,更何況待奉天子呢?」於是用自己的兒子代替了王太子,王太子終於免遭殺害。
召公、周公二輔相共理朝政,號稱「共和」(前841)。共和十四年(前828),厲王死在彘地。太子靜已在召公家長大成人,二輔相就一塊兒扶立他為王,這就是宣王。宣王登位之後,由二相輔佐,修明政事,師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遺風,諸侯又都尊奉周王室了。十二年(前816),魯武公前來朝拜天子。
宣王不到千畝去耕種籍(jiè,借)田,這是專供天子帶頭親耕以示重農的田地,虢文公勸諫說這樣不行,宣王不聽。三十九年(前789),在千畝打了一仗,宣王的軍隊被姜戎打得大敗。
宣王丟掉了南方江、淮一帶的軍隊,就在太原清點人口以備徵兵。仲山甫勸諫說:「人口是不能清點的。」宣王不聽勸阻,最終還是清點了。
四十六年(前782),宣王逝世,他的兒子幽王宮湦(shēng,生。按又作「涅」)繼位。幽王二年(前780),西周都城和附近涇水、渭水、洛水三條河的地區都發生了地震。伯陽甫說:「周快要滅亡啦。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不應該沒有秩序;如果打亂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亂的。陽氣沉伏在下,不能出來,陰氣壓迫著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會有地震發行。如今三川地區發生地震,是因為陽氣離開了它原來的位置,而被陰氣壓在下面了。陽氣不在上面卻處在陰氣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國家一定滅亡。水土通氣才能供民眾從事生產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潤,民眾就會財用匱乏,如果到了這種地步,國家不滅亡還等待什麼!從前,伊水、洛水乾涸夏朝就滅亡了;黃河枯竭商朝就滅亡了。如今周的氣數也像商、周兩代末年一樣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一個國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賴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這是亡國的徵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這樣看來,國家的滅亡用不了十年了,因為十剛好是數字的一個循環。上天所要拋棄的,不會超過十年。」這一年,果然三川枯竭了,岐山崩塌了。
三年(前779),幽王寵愛褒姒(sì,似)。褒姒生的兒子叫伯服,幽王想廢掉太子。太子的母親是申侯的女兒,是幽王的王后。後來幽王得到褒姒,非常寵愛,就想廢掉申后,並把太子宜臼也一塊兒廢掉,好讓褒姒當王后,讓伯服做太子。周太史伯陽誦讀歷史典籍,感慨道:「周朝就要滅亡啦。」從前還是夏后氏衰落時候,有兩條神龍降落在夏帝的宮廷,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君。」夏帝不知道是該殺掉它們,還是趕跑他們,還是留住他們,就進行占卜,結果不吉利。又卜占要他們的唾液藏起來,結果才吉利。於是擺設出幣帛祭物,書寫簡策,向二龍禱告,二條龍不見了,留下了唾液。夏王讓拿來木匣子把龍的唾液收藏起來。夏朝滅亡之後,這個匣子傳到了殷朝,殷朝滅亡之後,又傳到了周朝。連著三代,從來沒有人敢把匣子打開。但到周厲王末年,打開匣子看了。龍的唾液流在殿堂上,怎麼也清掃不掉。周厲王命令一群女人,赤身裸體對著唾液大聲呼叫。那唾液變成了一隻黑色的大蜥蜴,爬進了厲王的後宮。後宮有一個小宮女,六、七歲,剛剛換牙,碰上了那隻大蜥蜴,後到成年時竟然懷孕了,沒有丈夫就生下孩子,她非常害怕,就把那孩子扔掉了。在周宣王的時代,小女孩們唱著這樣的兒歌:「山桑弓,箕木袋,滅亡周國的禍害。」宣王聽到了這首歌,有一對夫妻正好賣山桑弓和箕木製的箭袋,宣王命人去抓捕他們,想把他們殺掉。夫婦二人逃到大路上,發現了先前被小宮女扔掉的嬰孩,聽著她在深更半夜裡啼哭,非常憐憫,就收留了她。夫婦二人繼續往前逃,逃到了褒國。後來褒國人得罪了周朝,就想把被小宮女扔掉的那個女孩獻給厲王,以求贖罪,因為當初這個被扔掉的女孩是褒國獻出,所以叫她褒姒。周幽王三年,幽王到後宮去,一見到這女子就非常喜愛,生下兒子伯服,最後竟把申后和太子都廢掉了,讓褒姒當了王后,伯服做了太子。太史伯陽感慨地說:「禍亂已經造成了,沒有法子可想了!」
褒姒不愛笑,幽王為了讓她笑,用了各種辦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設置了烽火狼煙和大鼓,有敵人來侵犯就點燃烽火。周幽王為了讓褒姒笑,點燃了烽火,諸侯見到烽火,全都趕來了,趕到之後,卻不見有敵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
周幽王任用虢(guó,國)石父做卿,在國中當政,國人都忿忿不平。石父為人奸詐乖巧,善天阿諛奉承,貪圖財利,周幽王卻重用他。幽王又廢掉了申后和太子。申侯很氣憤,聯合繒(zēng,增)國、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的救兵。諸侯們沒有人再派救兵來。申侯就把幽王殺死在驪山腳下,俘虜了褒姒,把周的財寶都拿走才離去。於是諸侯都靠攏申侯了,共同立幽王從前的太子宜臼為王,這就是平王,由他來繼承周朝的祭祀。
平王登位之後,把國都遷到東都洛邑,以躲避犬戎的侵擾。平王的時候,周王室衰微,各諸侯以強並弱,齊國、楚國、秦國、晉國勢力開始強大,一切政事都要經由各方諸侯的首領。
四十九年(前722),魯隱公登位。
五十一年(前720),周平王去世,而太子泄父(fǔ,甫)死得早,立了他的兒子林,這就是桓王。桓王,是周平王的孫子。
桓王三年(前717),鄭莊公前來朝見,桓王沒有按禮節接待他。五年(前715),鄭國因怨恨桓王,和魯國調換了許地的田地。許地的田地,是天子用來祭祀泰山的專用田。八年(前712),魯國人殺掉隱公,擁立桓公。十三年(前707),周桓王征伐鄭國,鄭國人祝聃(dān,丹)射傷了桓王的肩膀,桓王就撤離回去了。
二十三年(前697),桓王去世,兒子庄王佗(tuó,駝)登位。庄王四年(前693),周公黑肩想殺掉庄王擁立王子克。辛伯把這個消息報告給庄王,庄王殺掉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國。
十五年(前677),庄王去世。兒子釐(xī,西)王胡齊登位。釐王三年(前679),齊桓公開始稱霸諸侯。
五年(前677),釐王去世,兒子惠王閬登位。惠王二年(前675)。起初,庄王寵愛姚姬,生下一子叫釐,很受寵愛。到惠王即位后,又奪了大臣的園林做為自己豢養牲畜的場所,因為這事,大夫邊伯等五人就起來做亂,打算召集燕國、衛國的軍隊,攻打惠王。惠王逃到溫邑,後來又住到鄭國的櫟(lì,力)邑去了。邊伯等擁立釐王的弟弟頹為王。他們奏樂,表演各種歌舞,鄭國、虢國的國君知道了很惱火。四年(前673),鄭國和虢國一起發兵進攻,殺死了周王頹,又把惠王護送回朝廷,惠王十年(前667),賜封齊桓公為諸侯首領。
二十五年(前652),惠王逝世,兒子襄王鄭登位。襄王的母親早已去世。繼母就是惠后。惠後生了叔帶,很受惠王的寵愛,襄王不放心他。三年(前649)叔帶和戎國、翟國商議攻打襄王,襄王想要殺掉叔帶,叔帶逃到了齊國。齊桓公派管仲去勸說戎和周講和,派隰(xí,習)朋去勸說戎和晉講和。襄王以上卿的禮節接待管仲。管仲辭謝道:「我身為下卿,不過是個低下的一般官吏,齊國還有天子您親自任命的兩位大臣上卿國氏、高氏在,如果他們屆時在春、秋兩季來朝見天子,您將怎樣接見他們呢?我以天子和齊桓公的雙重臣子的身份冒昧地辭謝了。」襄王說:「你是我舅父家的使臣,我讚賞你的功績,請不要拒絕我的好意。」管仲最終還是接受了下卿的禮節,然後回國了。九年(前643),齊桓公逝世。十二年(前640),叔帶又返回到周朝。
十三年(前639),鄭國攻打滑國。周襄王派游孫、伯服為滑說情,鄭國拘禁了這兩個人。鄭文公怨恨惠王被護送回朝廷之後,送給虢公酒器玉爵而不送給鄭厲公,又怨恨襄王幫助衛國和滑國,所以拘禁了伯服。襄王很地氣,給予翟國軍隊去攻打鄭國。富辰勸諫襄王說:「周東遷的時候,靠的是晉國和鄭國的力量。子頹叛亂,又是依靠鄭國得以平定,如今能因為一點小小的怨恨就拋棄它嗎?」襄王不聽勸阻。十五年(前637),襄王派翟國的軍隊前去攻打了鄭國。襄王感激翟人,準備把翟王的女兒立為王后。富辰又勸諫說:「平王、桓王、庄王、惠王都曾受到鄭國的好處,君王您拋開同姓之親的鄭國而去親近翟國,這樣做實在不可取。」襄王仍是不聽。十六年(前636),襄王廢黜了翟后,翟人前來誅討,殺死了周大夫譚伯。富辰說:「我屢次勸諫君王,君王都不聽,如今到了這個局面,我若不出去迎戰,君王可能會以為我在怨恨他吧!」於是就帶領著他的屬眾出去與狄子作戰,結果戰死。
當初,惠后想立王子叔帶為太子,所以用親信給翟人做先導,翟人這才攻進了周都。襄王逃到鄭國,鄭國把他安置在氾(fán,凡)邑。子帶立為王,娶了襄王黜的翟后和她一起住在溫邑。十七年(前635),襄王向晉國告急,晉文公把襄王護送回朝,殺死了叔帶。襄王就賜給晉文公玉珪、香酒、弓箭,讓他擔任諸侯的首領,並把河內的地盤賜給晉國。二十年(前632),晉文公召見襄王,襄王前往河陽、踐土與他相會,諸侯都前去朝見,史書因避諱以臣召君這種事,就寫成了「天王到河陽巡視」。
二十四年(前628),晉文公逝世。
三十一年(前621),秦穆公逝世。
三十二年(前620),周襄王逝世。兒子頃王壬臣登位。頃王六年(前613),頃王逝世,兒子匡王班登位。匡王六年(前607),匡王逝世,他的弟弟瑜登位,這就是周定王。
定王元年(前606),楚莊王征伐陸渾地方的戎族,軍隊駐紮在洛邑,楚王派人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定王命王孫滿用巧妙的辭令應付了他,楚兵這才離去。十年(前597),楚莊王包圍了鄭國,鄭伯投降,不久又恢復了鄭國。十六年(前591),楚莊王去逝。
二十一年(前586),定王逝世,兒子簡王夷登位。簡王十三年(前573),晉人殺了他們的國君厲公,從周迎回了子周,立為悼公。
十四年(前572),簡王逝世,兒子靈亡泄心登位。靈王二十四年(前548),齊國的崔杼殺了他們的君王莊公。
二十七年(前545),靈王逝世,兒子景王貴立。景王十八年(前527),王后所生的太子精明通達卻過早去逝。二十年(前525),景王喜愛子朝,想立他為太子,正好這時景王逝世,子丐的黨徒和他爭奪王位,朝臣擁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猛就是悼王。晉人攻打子朝扶立丐為王,這就是敬王。
敬王元年(前519),晉人護送敬王回朝。因子朝已自立為王,敬王不能進入國都,就居住在澤邑。四年(前516),晉率領諸侯把敬王護送回周,子朝做了臣子,諸侯給周修築都城。十六年(前504),子朝的黨與們又起來做亂,敬王逃奔到晉國。十七年(前503),晉定公終於把敬王護送回周了。
三十九年(前481),齊國田常殺了他們的國君簡公。
四十一年(前479),楚滅掉了陳國。孔子在這一年去世。
四十二年(前478),周敬王逝世,兒子元王仁登位。元王八年(前469),逝世,兒子定王介登位。
定王十六年(前453),韓、趙、魏三家消滅了智伯,瓜分了他的土地。
二十八年(前441),定王逝世,長子去疾登位,這就是哀王。哀王登位三個月,他的弟弟叔襲殺了哀王,自己登上王位,這就是思王。思王登位五個月,他的小弟弟嵬(wéi,圍)攻殺思王自立為王,這就是考王。這三個王都是定王的兒子。
考王十五年(前426),逝世,兒子威烈王午登位。
考王把他的弟弟封在河南,這就是桓公,讓他承續周公這個官位職事。桓公死後,兒子威公繼任。威公死後,兒子惠公繼任,把他的小兒子封在鞏地以護衛周王,號為東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九鼎震動。這一年,周王命韓、魏、趙為諸侯。
二十四年(前402),威烈王逝世,兒子安王驕登位。這一年,盜賊殺了楚聲王。
安王登位二十六年(前376),逝世,兒子烈王喜登位。烈王二年(前374),周太史儋(dān,擔)拜見秦獻公說:「當初周和秦是合在一起的,後來分開了,分開五百年之後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後,將會有一位稱霸統一天下的人出現。」
〔七〕(十)年(前369),周烈王逝世,他的弟弟扁登位,這就是顯王。顯王五年(前364),祝賀秦獻公,獻公稱霸。九年(前360),顯王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zuò,作)肉。二十五年(前344),秦在周國與諸侯會盟。二十六年(前343),周王把諸侯之長方伯這個名稱送給秦孝公。三十三年(前336),祝賀秦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又送上了祭祀文王、武王的胙肉。四十四年(前325),秦惠王稱王。自此以後,諸侯都各自稱王了。
四十八年(前321),周顯王逝世,兒子慎靚(jìng,靜)王定登位。慎靚王登位六年,逝世,兒子赧(nǎn,上聲南)王延登位。王赧在位時,東西周各自為政。赧王把國都遷到了西周。
西周武公的共太子死了,還有五個兒子都是庶出的,沒有嫡子可以立為太子。司馬翦(jiǎn,剪)對楚王說:「不如用土地資助公子咎,替他請求立為太子。」左成說:「不行。如果我們用土地資助了公子咎,而周卻不聽我們的,這樣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與周的交情也疏遠了。不如去問問周君想要立誰為太子,悄悄地告訴給翦,然後翦再讓楚國資助給他土地。」結果,西周真的立公子咎為太子。
八年(前307),秦攻打宜陽,楚派兵去援救。而楚國以為周是幫助秦國,所以想攻打周。蘇代為周遊說楚王說:「您怎麼知道周是幫助秦國?說周幫助秦國比幫助楚國更出力的人,是想讓周投到秦國方面去,所以人們都把周、秦放在一起說『周秦』啊。周明白了自己解脫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國一方,這真是幫助秦國取周的妙計呀。如果為大王考慮,周為秦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為秦出力,仍然好好待他,這樣,才能讓它與秦疏遠。周與秦絕了交,就一定投向楚國郢都的。」
秦向東周和西周借道,想通過兩周之間的地區去攻打韓國,周擔心借了會得罪韓,不借又會得罪秦。史厭對周君說:「為什麼不派人去見韓公叔呢?就對韓公叔說:『秦國敢穿過周地去攻打韓國,是由於信任東周。您為什麼不給周一些土地,並派出人質前往楚國呢?』這樣,秦國一定會懷疑楚國,不相信周君,也就不會攻打韓國了。您再派人去對秦國說:『韓國非要給我們周一些土地,想以此來讓秦國懷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秦國也就沒有說詞兒,不讓周接受韓國的土地了,這樣就既得到了韓的土地,又是聽命於秦國了。」
秦國召見西周君,西周君不願意去,就派人對韓王說:「秦國召見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陽,大王為什麼不派兵駐守南陽?周君將以此為借口不到秦國去。周君不到秦國去,秦國就一定不敢渡河來攻打南陽了。」
東周和西周打仗,韓國派兵去救援西周。有人為東周遊說韓王說:「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國都,有許多鐘鼎寶器和貴重的寶物。您如果控制住軍隊不出動,就可以讓東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盡得西周的寶物。」
周王赧被稱做成君。楚包圍了韓國的雍氏,韓國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東周君害怕了,叫來蘇代把這事告訴了他。蘇代說:「您何必為這件事擔憂呢!我能使韓國不向東周要兵器和糧草,又能讓您得到高都。」周君說:「你如果能辦到,我可以把國政交給你。」蘇代會見了韓相國公仲侈說:「楚國包圍了雍氏,原來計劃三個月攻下,如今五個月了,還攻不下來,這說明楚兵已經疲憊了。現在您向周要兵器糧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經疲備了。」韓相國說:「對。可是使者已經派出去了。」蘇代於是說:「為什麼不把高都送給周呢?」韓相國非常生氣,說:「我不向周要兵器糧草也就夠可以了,為什麼還要把高都送給周呢?」蘇代說:「把高都送給周,周會轉過來投向韓國,秦國聽了一定很惱火,怨恨周,與周斷絕使者的往來,這樣就等於是拿一個破爛的高都換來一個完整的周。為什麼不給呢?」韓相國說:「好。」果然把高都送給周了。
三十四年(前281),蘇厲對周君說:「秦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魏將師武,往北攻取了趙的藺、離石二縣,這些都是白起乾的。這個人善於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帶兵出伊闕塞去攻打梁國,如果梁國被攻破,那麼周就危險了。您為什麼不派人去勸說白起呢?您可以說:『楚國有個養由基,是個善於射箭的人。離柳葉百步之外射箭,可以百發百中。左右帝觀的人有好幾千,都說他箭射得好。可是有一個漢子站在他的帝邊,說:「好,可以教給他射箭了。」養由基很生氣,扔掉弓,握住劍說「你有什麼本事教我射箭呢」?那個人說「並不是說我能教你怎麼伸直左臂撐住弓身,怎樣彎曲右臂拉開弓弦。一個人在百步之外射柳葉,百發百中,如果不在射得最好的時候停下來,過一會兒力氣小了,身體累了,弓擺不正,箭射出去不直,只要有一發射不中,那麼一百發就全部作廢了」。如今,您攻克了韓國、魏國,打敗了師武,往北攻取了趙國的藺、離石二縣,您的功績是很大了。現在您又帶兵出伊闕塞,過東西兩周,背對韓國,攻打梁國,這一次如果打不勝,就會前攻盡棄。您不如假稱有病,不要出伊闕塞去攻打梁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3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48 | 只看該作者
四十二年(前273),秦國攻破了魏國的華陽。周的大臣馬犯對周君說:「請允許我去讓梁國給周築城。」他去對梁王說:「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請讓我把九鼎獻給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後希望能想辦法救我。」梁王說:「好。」於是給他一批士兵,聲稱是去保衛周。馬犯又去對秦王說:「梁並非是想保衛周,而是要攻打周。您可以派兵到國境去看看。」秦果然出兵。馬犯又去對梁王說:「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沒有辦成,請您讓我在以後找適當的機會再獻九鼎吧。但是現在您已經派兵到周去了,諸侯都起了疑心,懷疑您要伐周,以後您辦事將不會有人相信了。不如讓那些士兵為周築城,藉此把諸侯懷疑您要伐周的事端蓋住。」梁王說:「好。」於是就讓那些士兵給周築城。
四十五年(前270),周君的秦國賓客對周冣說:「您不如稱讚秦王的孝道,趁便把應地獻給秦國作為太后的供養之地,秦王一定很高興,這樣您和秦國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認為這是您的功績;交情不好,勸周君歸附秦國的人一定會獲罪。」秦去攻打周,周冣對秦王說:「如果為大王您考慮,那就不應該去攻打周。攻打周,實在利益不多,卻使您的名聲讓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為秦攻打周的名聲而害怕,一定會往東邊去與齊國聯合。您的軍隊在周打得疲憊了,又使天下都去與齊聯合,這樣,秦國就稱不了王統一不了天下了。天下正希望使秦國疲憊呢,所以鼓勵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國和諸侯都疲憊了,那樣您的教命就不會通行於諸侯了。」
五十八年(前257),韓、趙、魏三國與秦國相對抗。周派相國前往秦國,因為怕遭到秦國的輕視,就半路返回來了。有人對相國說:「秦國是輕視您還是重視您,這個還不能確料。秦是想要了解那三國的實情。您不如趕快去拜見秦王,就說『請讓我來給您打探東方三國的變化』,秦王一定會重視您。秦王重視您,就表明秦重視周,周因此也取得了秦國的信任。至於齊國對周的重視,那麼早就有周冣和齊國聯絡好了:這樣,周就可以永遠不會失去與強國的交情。」秦信任周了,就發兵去攻打韓、趙、魏三國。
五十九年(前256),秦攻取了韓國的陽城負黍,西周很害怕,背叛了秦國,與東方各諸侯相聯合,率領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塞去攻打秦國,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無法相通。秦昭王很生氣,派將軍摎(jiū,糾)攻打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國,叩頭認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萬人口都獻給了秦王。秦接受了西周君獻的人口、土地,讓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周君、王赧逝世后,周地的民眾就向東方逃亡。秦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寶器物,又把西周公遷到狐。此後七年,秦庄襄王滅掉了東周。東西周就全都歸屬於秦了,周朝的祭祀從此斷絕。

太史公說:學者都說周伐紂之後,定居在洛邑,綜合考察它的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洛邑是武王測量的,成王又派召公去進行了占卜,把九鼎安放在那裡,而周都仍然是在豐邑、鎬(hào,浩)京。一直到犬戎打敗了幽王,周都才東遷到洛邑。所謂「周公安葬於畢」,畢在鎬京東南的杜中。秦滅掉了周。漢朝建立九十多年後,天子將要去泰山封禪,向東巡視到河南時,訪求周的後代,把三十里的土地封給周的後代嘉,號為周子南君,和其他列侯平列,讓他供奉對周朝祖先的祭祀。


【原文】【註解】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①。姜原出野②,見巨人跡③,心忻然說④,欲踐之⑤,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⑥,以為不祥⑦,棄之隘巷⑧,馬牛過者皆辟不踐⑨;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⑩,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11)。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①元妃:帝王或諸侯的嫡妻。按:《索隱》曰:「譙周以為『棄,帝嚳之胄,其父亦不著』,與此紀異也。」②野:野外,郊野。③跡:腳印。④忻(xīn,欣)然:欣然。忻,同「欣」。說:同「悅」,喜悅,高興。⑤踐:踏,踩。⑥居期:到了日子。這裡指懷孕滿十月。⑦不祥:不吉利。⑧隘:狹窄。⑨辟:同「避」。⑩適會:正趕上。「適」「會」同義。(11)覆:蓋。薦:藉,墊。

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①。其遊戲,好種樹麻、菽②,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③,宜谷者稼穡焉④,民皆法則之⑤。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⑥,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飢⑦,爾後稷播時百穀⑧。」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⑨。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⑩。

①屹:聳立的樣子。②種樹:種植。「樹」也是種的意思。菽:豆類。③相:仔細察看。④稼穡:種植和收穫。種植叫稼,收穫叫穡。⑤法則:效法、仿效。⑥舉:舉薦,提拔。⑦黎民:眾民。黎,黑色。因眾民發黑,故稱黎民。⑧后稷:古代掌管農業事務的官。這裡是做后稷以管理農務的意思。播時:播種,種植。時,通「蒔(shì,示)」,栽種。⑨別:另外。姓姬氏:以姬為姓。⑩令德:美好的德性。令,美,善。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①,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②。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③,自漆、沮度渭,取材用④,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⑤。百姓懷之⑥,多徙而保歸焉⑦。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⑧。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⑨。

①去稷,指廢棄農師。②戎狄:泛指西北地區的部族。③行(舊讀xìng,幸):察看。④取材用:《正義》曰:「公劉從漆縣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為用也。」⑤賴:依靠,仰賴。慶:幸福。⑥懷:歸向。⑦保歸:歸附。保,依,附。⑧「故詩人」句:《詩經·大雅》有《公劉》篇,歌頌了公劉的偉大業績和高尚品德。詩人,指《詩經》的作者。⑨國:國都。這裡是建都的意思。

慶節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毀隃立。毀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①。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②,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③,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④,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⑤,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⑥,度漆、沮,踰梁山⑦,止於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⑧,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⑨。作五官有司⑩。民皆歌樂之,頌其德。(11)

①戴:尊奉,擁護。②已:不久。③有民:民眾。有,有人認為是上古漢語名詞詞頭,無義。④所為:等於說「所以」,這裡是表示攻戰的原因或目的。⑤君之:意思是做他們的君主。⑥私屬:家眾。⑦踰:越過。⑧貶:減少,損減。這裡有除去的意思。⑨邑別居之:意思是設邑落分別居住。⑩作五官有司:《集解》引《禮記》曰:「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土、司寇,典司五眾。」又引鄭玄曰:「此殷時制。」作,設置。有司,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所以稱有司。(11)「民皆」二句:《詩經》中《周頌·天作》、《魯頌·閟宮》都有歌頌古公亶父(fǔ,甫)的內容。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①。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②?」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③,文身斷髮④,以讓季歷。
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⑤,諸侯順之。

①聖瑞:聖人的吉兆。《正義》引《尚書帝命驗》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於酆,止於昌戶。其書云:『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按:此屬預言吉凶的讖(chèn,趁)緯之言,不可信。②其:恐怕,大概。③亡:逃走。如:往,到……去。荊蠻:指當時楚地。《正義》:「太伯奔吳,……而雲『亡荊蠻』者,楚滅越,其地屬楚,秦滅楚,其地屬秦,秦諱楚(指庄襄王子楚)改曰『荊』,故通號吳越之地為荊。及北人書史加雲『蠻』,勢之然也。」蠻:對南方民族的貶稱。④文身:用針在身體全身或局部刺出自然或幾何圖形,然後塗上顏色。斷髮:截短頭髮。古代吳、越地區有文身斷髮的習俗⑤篤:專一,忠誠。

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①,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②,日中不暇食以待士③,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④。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①則:效法。②禮下賢者:對有才德的人謙下有禮。③不暇食:顧不上吃飯。暇,空閑。④盍:往歸之:何不前往歸附他昵。按:此上二句采自《孟子·離婁上》:「伯夷辟(避)紂,……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盍,何不。

崇侯虎譖西伯於殷曰①:「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羑里。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驪戎之文馬②,有熊九駟③,他奇怪物④,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⑤。紂大說,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⑥,使西伯得征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紂去炮格之刑⑦。紂許之。

①譖(zèn,怎去聲):進饞言,說人的壞話。②文馬:有彩色花紋的馬。《正義》:「按:駿馬赤鬣縞身,目如黃金,文王以獻紂也。」③九駟:三十六匹馬。駟,古代一車駕四馬,因稱同駕一車的四馬為駟。④他奇怪物:其他珍奇、稀有的寶物。⑤因:通過。嬖臣:親信、寵幸之臣。⑥鉞:大斧,古代兵器。⑦炮格:商紂時酷刑之一。《列女傳》:「膏銅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輒墮炭中,妲己笑,名曰格烙之法。」

西伯陰行善①,諸侯皆來決平②。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③,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④,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⑤,何往為,只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⑥。」

①陰:暗地裡。②決平:決斷,評判。③獄:爭訟,官司。④畔:田界。⑤恥:以為恥。⑥蓋:大概,大約。受命之君:受天命的君王。意思是說將受天命為帝。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須。明年,敗耆國。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豐邑,自岐下而徙都豐。明年,西伯崩,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①。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②。后十年而崩③,謚為文王④。改法度,制正朔矣⑤。追尊古公為太王⑥,公季為王季:蓋王瑞自太王興。

①《易》:古代占卜的書,今存《周易》,也叫《易經》。八卦:《易》中的八種基本圖形,每個圖形象徵一種自然現象:≡乾(天)、≡坤(地)、≡震(雷)、≡兌(澤)、≡離(火)、≡巽(xùn,迅。風)、≡坎(水)、≡艮(gèn,根去聲。山)。八卦兩兩重迭演為六十四卦。②「蓋受命」句:《正義》曰:「二國相讓后,諸侯歸西伯有四十餘國,咸尊西伯為王。蓋此年受命之年稱王也。」又:梁玉繩等據《論語·泰伯》孔子說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向紂稱臣)」等記載,以為《史記》此處記載有誤(見《會注考證》引)。譯文從原文並參用《正義》說。③后十年:《正義》:「十當為『九』。」④謚:古代在人死後按其生前事迹評定褒貶給予的稱號。⑤改法度、制正朔:改變殷之法律制度,制定新的曆法,即廢除殷歷,改用周曆。正,一年的開始,即正月。朔,一月的開始,即每月的第一天。正朔就是一年開始的時候。古代改朝換代,都要改法度、制正朔。夏代以建寅之月(即冬至后二月,相當於現今陰曆正月)為歲首,殷代以建丑之月(即冬至后一月,相當於現今陰曆十二月)為歲首,周代以建子之月(即包括冬至的月份,相當於現今陰曆十一月)為歲首。按:《正義》以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的記載亦誤。⑥「追尊」二句:《正義》引《禮記大傳》雲「牧之野武王成大事而退,追王太王亶父、王季歷、文王昌」,認為此二句亦誤。

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①,周公旦為輔②,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③,師修文王緒業④。

①師:太師,周代輔佐國君的官。②輔:天子左右大臣的通稱。《尚書大傳》:「古者天子必有四鄰: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輔,右曰弼。」③左右:幫助,輔佐。④緒業:遺業,事業。

九年,武王上祭於畢。東觀兵①,至於盟津。為文王木主②,載以車,中軍③。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④:「齊栗⑤,信哉⑥!予無知,以先祖有德臣⑦,小子受先功⑧,畢立賞罰⑨,以定其功。」遂興師⑩,師尚父號曰:「總爾眾庶(11),與爾舟楫(12),后至者斬。」武王渡河,中流(13),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復於下,至於王屋,流為烏(14),其色赤,其聲魄雲(15)。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16),未可也。」乃還師歸。

①觀兵:檢閱軍隊。②木主:神主,即牌位。用木做成,書死者謚號以供祭祀。古代帝王出軍、巡狩或去國,載廟主及社主以行。③中軍:指置於軍中。④諸節:指接受王命的諸官吏。《集解》引馬融曰:「諸受符節有司也。」節,符節,古代朝廷用作憑證的信物,這裡借指王命。⑤齊(zhāi,齋)栗:嚴肅恭敬。齊,莊重、肅敬。栗,威嚴,莊嚴。⑥信:誠實,不欺。⑦先祖:祖先。⑧小子:自謙之辭。⑨畢:盡,完全。⑩興師:舉兵。(11)總:聚束,集中。眾庶:眾人,民眾。(12)與:操,持。楫:船槳。(13)中流:指渡到河的中央。(14)流為烏:不斷變化,最後現出烏的形象。流,往來不定或運轉不停。(15)魄:象聲詞,形容鳥叫的聲音。云:語氣詞。(16)女(rǔ,汝):同「汝」,你,你們。

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①,殺王子比干②,囚箕子③。太師疵、少師強抱其樂器而奔周。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④。」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⑤,虎賁三千人⑥,甲士四萬五千人⑦,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諸侯咸會⑧。曰:「孳孳無怠⑨!」武王乃作《太誓》⑩,告於眾庶:「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11),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12),離逷其王父母弟(13),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14),用變亂正聲(15),怡說婦人(16)。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17)。勉哉夫子(18),不可再(19),不可三!」

①滋甚:越來越厲害。②殺王子比干:比干為紂王的叔父,官少師,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見《殷本紀》。③囚箕子:箕子為當時貴族,紂王的諸父,官太師,封於箕(今山西太谷東北)。比干被剖心以後,箕子假裝顛狂為奴,紂又囚之。見《殷本紀》。④「不可以句」:《會注考證》引梁玉繩曰:「《后書·袁術傳》引史雲『殷有重罰,不可不伐』。」譯文據此刪「畢」字。⑤戎車:戰車。乘(shèng,勝):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這裡可譯為輛。⑥虎賁(bēn,奔):勇士。《集解》引孔安國曰:「若虎之賁(奔)獸,言其猛也。」⑦甲士:披甲之士。⑧咸:皆,都。⑨孳孳:同「孜孜」,努力不懈的樣子。⑩《太誓》:古文《尚書》篇名,作《泰誓》。(11)乃:竟,竟然。(12)三正:舊說指天、地、人或曰夏、商、周之正統。《集解》引馬融曰:「動逆天地人也。」《正義》:「按:三正,三統也。周以建子為天統,殷以建丑為地統,夏以建寅為人統也。」建子、建丑、建寅,即以這三個月的朔日(初一)為歲首。「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時辰,由子至亥,每月遷移一辰。又《尚書易解》於《甘誓》篇注云:「三正者,按正與政通,謂政事。《左傳》文公七年晉卻缺解《夏書》云:『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三事即三正也。」(13)離逷(tì,替):疏遠。逷,同「逖(tì,替),遠。王父母弟、同祖親族。《集解》引鄭玄曰:「祖父母之族。必言『母弟』,舉親者言之也。」(14)淫聲:指淫蕩的音樂。(15)用:以,以致,從而。正聲:雅正的音樂。(16)怡說(yuè,悅):使高興。(17)維:句首語氣詞,可不譯。共(gōng,恭):通「恭」。天罰:指上天降下的懲罰。(18)勉:努力。夫子:對將士的尊稱。《集解》引鄭玄曰:「丈夫之稱。」(19)再:兩次,第二次。

二月甲子昧爽①,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黃鉞②,右秉白旄③,以麾④。曰:「遠矣西土之人⑤!」武王曰:「嗟!我有國冢君⑥,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徽、?、彭、濮人⑦,稱爾戈⑧,比爾干⑨,立爾矛,予其誓⑩。」王曰:「古人有言『牝雞無晨(11),牝雞之晨,惟家之索(12)。』今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13),自棄其先祖肆祀不答(14),昬棄其家國(15),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16),是信是使(17),俾暴虐於百姓(18),以奸軌於商國(19)。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20),夫子勉哉!不過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21),乃止齊焉,勉哉夫子!尚桓桓(22),如虎如羆,如豺如離(23),於商郊,不御克奔(24),以役西土(25),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於爾身有戮。」誓已(26),諸侯兵會者四千乘,陳師牧野(27)。

①二月:這是用周曆,殷歷為正月。昧爽:天將亮未亮之時。②杖:持,拿著。黃鉞:黃銅製的大斧。③秉:持,把。旄:用旄牛尾放在旗杆上做裝飾的旗。④麾(huī,揮):揮動,指揮。⑤「遠矣」句:這是慰勞的話。西土之人,指從西方來的將士。⑥有國冢君:稱同來伐紂的諸侯。有國,《尚書·牧誓》作「友邦」。冢君:大君,等於說首領。⑦庸:在今湖北房縣。蜀:在今四川成都一帶。羌:西戎部落,在今甘肅境內。髳:西戎部落,在今四川東部。微:在今陝西郿縣。郿:在今湖北西部。彭:在今四川彭宣縣。濮:在今湖南沅陵縣。按:以上八國都是當時屬於武王的部落。⑧稱:舉。⑨比:並列,緊靠。這裡是排列整齊的意思。⑩其:語氣詞,表示將要的意思。(11)牝雞:雌雞。晨:司晨,報曉。(12)惟家之索:等於說「惟索家」,意思是只能使家破敗。惟,同「唯」,只。索,盡,這裡有破敗、毀敗的意思。《集解》引孔安國曰:「喻婦人知外事,雌代雄鳴,則家盡也。」(13)惟婦人之言是用:等於說「維用婦人言」,只聽婦人的話。維,同「唯」。《殷本紀》:「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14)肆祀:指對祖先的祭祀。《集解》引鄭玄曰:「肆,祭名。」答:答理,過問。(15)昬棄:棄去。昬,通「泯」,蔑。(用王引之說)(16)多罪逋(bū,補平聲)逃:指罪惡多端的逃犯。逋逃,逃亡。是崇是長:等於說:「崇是長是」,抬高這些人,重視這些人。崇,高,這裡是使高、抬高的意思。長,以為長,即重視的意思。(17)是信是使,等於說「信是使是」,相信這些人,使用這些人。(18)俾:使。(19)奸軌:犯法作亂。奸,外亂。軌,通「宄(guǐ,軌),內亂。」(20)齊:指整頓隊伍,使陣列整齊。(21)伐:擊刺。(22)尚:表示命令或希望。桓桓:威武的樣子。(23)離(chī,吃):同「螭」,傳說中一種似龍的動物。(24)御:抵擋,阻止。克奔:指能來奔投降者。(25)役:助。西土:指周及伐紂各諸侯。(26)已:止,完畢。(27)陳師:擺開陣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4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49 | 只看該作者
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①。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②,以大卒馳帝紂師③。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④。紂師皆倒兵以戰⑤,以開武王⑥。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⑦。紂走,反入登於鹿台之上⑧,蒙衣其殊玉⑨,自燔於火而死⑩。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諸侯,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11),諸侯畢從。武王至商國(12),商國百姓咸待於郊(13)。於是武王使群臣告語商百姓曰(14):「上天降休(15)!」商人皆再拜稽首(16),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紂死所(17)。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劍擊之(18),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19)。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20)。二女皆經自殺(21)。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22),縣其頭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復軍(23)。

①七十萬人:《新證》:「殷墟甲骨文記載商代用兵,至多一萬餘人,本文殷紂發兵七十萬人,與實際不符合,只可以疑傳疑。」距:同「拒」,抵抗。②致師:挑戰。《集解》引鄭玄曰:「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也。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③大卒:古代軍隊編製。《正義》:「大卒,謂戎車三百五十乘,士卒二萬六千二百五十人,有虎賁三千人。」馳:驅趕車馬向前沖。④亟:急,速。⑤倒兵:掉轉兵器攻擊自己一方,即倒戈。⑥開:引導。⑦畔:通「叛」,背叛。⑧反:同「返」。鹿台:又稱南單之台。故址在今河南湯陰朝歌鎮南,殷紂王所築。⑨蒙:包,裹。衣(舊讀yì,益);穿(衣)。殊玉:大約是指極少見的美玉。《正義》引《周書》云:「甲子夕,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以自焚。」註:「天智,玉之善者,縫環其身自厚也。凡焚四千玉也,庶玉則銷,天智玉不銷,紂身不盡也。」⑩燔(fán,凡):焚燒。(11)揖:拱手為禮。商國:商之國都。(12)百姓:百官。在戰國以前,百姓是貴族的總稱,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一般平民沒有姓。(13)咸:都。(14)告語(yù,玉):告訴,對……宣告。(15)休:吉慶,美善。(16)稽(qǐ,啟)首:叩頭到地。古時九拜禮儀中最恭敬的一種。(17)所:處所,地方。(18)輕劍:據《正義》引《周書》作「輕呂之劍」。輕呂,劍名。(19)縣(xuán,懸):同「懸」,懸掛。(20)嬖(bì,辟):寵愛。(21)經:縊死,上吊。(22)玄鉞:黑色的大斧。《集解》引宋均:「玄鉞用鐵,不磨礪。」(23)復軍:返回軍中。

其明日①,除道,修社及商紂宮②,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驅③。武王弟叔振鐸奉陳常車④,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⑤,以夾武王⑥。散宜生、太顛、閎夭皆執劍以衛武王。既入,立於社南大卒之左,[左]右畢從。毛叔鄭奉明水⑦,衛康叔封布茲⑧,召公奭贊采⑨,師尚父牽牲⑩。尹佚策祝曰(11):「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12),侮蔑神祇不祀(13),昏暴商邑百姓(14),其章顯聞於天皇上帝(15)。」於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16),革殷(17),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①明日:第二天。②社:祭祀土神的地方。③荷(hè,賀):擔負。罕旗:有九條飄帶的旗幟。《集解》引蔡邕《獨斷》曰:前驅有九旒(liú,流)雲罕。」④「武王弟」句:《會注考證》:「《克殷解》云:『叔振鐸奏拜假(gé,格),又陳常車。』」(拜假,或為古樂名。)陳,陳列。常車,儀仗車。因車上插著畫有日、月圖象的太常旗,所以叫常車。⑤畢公:梁玉繩以為是「召公」之誤。(見《會注考證》引)⑥夾:在左右待衛。⑦明水:指明月夜裡的露水。《集解》引鄭玄曰:「取月之水,欲得陰陽之潔氣。陳明水以為玄酒。」⑧布:輔設。茲:草席。《索隱》:「茲,一作『苙』(lì,立),公明草也。言『茲』,舉成器;言『苙』見絜草也。」⑨贊:奉獻。采:幣帛,絲織品。⑩牲:供祭祀用的家畜,如豬、牛、羊等。(11)策祝:意思是讀策書祝文。(據《正義》)(12)殄廢:滅絕。(13)神祇(qí,齊):泛指神鬼。祇,地神。(14)暴:欺凌。(15)章顯:顯著。章同「彰」。天皇上帝:天帝。(16)膺:受,接受。更:換,改變。大命:指上天降下的命令。(17)革:革除,廢除。

封商紂子祿父殷之餘民。武王為殷初定未集①,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②。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③。命南宮括散鹿台之財,發鉅橋子粟④,以振貧弱萌隸⑤。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⑥。命閎夭封比干之墓⑦。命宗祝享祠于軍⑧。乃罷兵西歸。行狩⑨,記政事,作《武成》⑩。封諸侯,班賜宗彝(11),作《分殷之器物》(12)。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13)。封尚父於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封召公奭於燕。封弟叔鮮於管,弟叔度於蔡。余各以次受封。

①集:和睦,安定。②相:輔佐。③表:稱表,表彰。閭:閭里,閭巷。④發:散發。⑤振:同「賑」,賑濟、救濟。萌隸:指民眾。萌,通「氓」,外來的百姓,也泛指老百姓。隸,奴隸。⑥展:展示,展覽。九鼎:相傳夏禹收天下之金鑄成九鼎,象徵九州。後來成了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成湯遷之於商邑,周武王遷之於洛邑。保玉:即寶玉。《集解》引徐廣曰:「保,一作『寶』。」⑦封:聚土築墳。此處指在墓上添土。⑧享祠:祭祀鬼神。⑨行狩:到各諸侯國巡視。⑩《武成》:古文《尚書》篇名。《集解》引孔安國曰:「武功成也。」(11)班賜:分賜。班,同「頒」,頒發。宗彝:宗廟裡用來盛酒的禮器。《集解》引鄭玄曰:「宗彝,宗廟樽也。」(12)《分殷之器物》:《尚書》篇名,當作「分器」,已亡佚。《集解》引鄭玄曰:「作《分器》,著王之命及受物。」分器事在《左傳·定公四年》有記載。(13)首封:在分封的各諸侯王之中,位次第一。

武王征九牧之君①,登豳之阜②,以望商邑。武王至於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③,曰:「曷為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饗殷④,自發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⑤,蜚鴻滿野⑥。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⑦,不顯亦不賓滅⑧,以至今。我未定天保⑨,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⑩,悉求夫惡(11),貶從殷王受(12)。日夜勞來定我西土(13)。我維顯服(14),及德方明(15)。自洛汭延於伊汭(16),居易毋固(17),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塗,北望岳鄙(18),顧詹有河(19),粵詹洛、伊(20),毋遠天室(21)。」營周居於洛邑而後去(22)。縱馬於華山之陽(23),放牛於桃林之虛(24);偃干戈(25),振兵釋旅(26):示天下不復用也。

①證:召集。九牧之君:九州的長官。②阜:土山。③即:走近,到。④維:句首語氣詞。饗:同「享」,鬼神享用祭品叫饗。⑤麋鹿:也稱「四不象」,一般認為它角似鹿非鹿,頭似馬非馬,身似驢非驢,蹄似牛非牛。《集解》引徐廣曰:「此事出周書及《隨巢子》,雲『夷羊在牧』。牧,郊也。夷羊,怪物也。」牧:郊區。⑥蜚(fěi,匪)鴻:一種害蟲。《索引》引高誘曰:「蜚鴻,蠛蠓也。言飛蟲蔽田滿野,故為災,非是鴻雁也。」⑦登,進用,任用。名民:賢人。三百六十夫:三百六十人。夫,成年男子。⑧顯:指成績顯著。賓(bìn,殯)滅:滅除。賓,通「擯」,遺棄,排斥。⑨定:確定,穩固。天保:皇統,國運。⑩依:使服從。天室,指天子的住處。(11)惡:指惡人。(12)貶從殷王受:像處置殷王那樣處置他。從,隨,像……一樣。受,即紂。(13)勞(lào,澇)來(lài,賴):勤勉努力。「勞」「來」同義。(14)顯服:辦好各種事情。顯,明。服,事。(15)方:遍。(16)塗(ruì,銳):水流彎曲處。(17)居:處。易:平坦。勿:同「無」。固:險固。(18)鄙:邊遠之地。(19)顧詹:回望。詹,通「瞻」,遠望。有河:即「河」,黃河。(20)粵:句首語氣詞,無義。(21)毋遠天室:大意是在此可以建都。《正義》:「言審慎瞻雒、伊二水之陽,無遠離此為天室也。」(22)營:度量,測量。周居:指周都。(23)縱馬:放馬,牧馬。陽:山的南面。(24)虛:區域,所在地。(25)偃:倒下,這裡是放倒、放下的意思。干戈:兵器的統稱。(26)振兵釋旅:整頓部隊,然後解散。振,整頓。釋,解散。旅,古代以士卒五百人為一旅。這裡泛指軍隊。

武王已克殷①,后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②。武王亦丑③,故問以天道④。

①克:打敗,戰勝。②存亡國宜:存國與亡國的事宜。宜,事宜,適宜的事。③丑:感到羞慚,不好意思。④天道:指自然規律。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懼,穆卜①,周公乃祓齋②,自為質③,欲代武王,王有瘳④。后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

①穆:恭敬地。②祓(fú,弗):古代習俗,為去災除邪而舉行儀式。齋:齋戒,指在舉行祓除儀式之前清身潔心,以示莊敬。③質:抵押品。這裡是指周公自己願意代替武王生病。④瘳(chōu,抽):病癒。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①。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②,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③,放蔡叔④,以微子開代殷后⑤,國於宋⑥。頗收殷余民⑦,以封武王少弟封為衛康叔。晉唐叔得嘉穀⑧,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於兵所⑨。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⑩。初,管、蔡畔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故初作《大誥》(11),次作《微子之命》(12),次《歸禾》(13),次《嘉禾》(14),次《康誥》、《酒誥》、《梓材》(15),其事在《周公》之篇(16)。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17),北面就群臣之位(18)。

①攝行:代理執行。政:指國政。當國:主持國事。②與:聯合。③伐誅:誅殺,殺死。④放:流放。按:誅管叔、放蔡叔事詳《管蔡世家》。⑤開:本為「啟」,這裡是避漢景帝劉啟諱改作「開」。⑥國:這裡是立國、建國的意思。事詳《宋微子世家》。⑦頗:盡,皆。⑧嘉穀:《集解》引鄭玄曰:「二苗同為一穗。」⑨歸(kuì,饋):通「饋」,贈送。⑩魯:嘉美,頌揚。(11)《大誥》:《尚書》篇名。偽孔氏傳:「陳大道以誥天下。」(12)《微子之命》:古文《尚書》篇名。《集解》引孔安國曰:「封命之書。」封命指封命微子代殷后。(13)《歸禾》:《尚書》篇名。書序云:「唐叔得禾,異苗同穎,獻諸天子。天子命唐叔歸周公於東,作《歸禾》。」歸,《魯周公世家》作「餽」。(14)《嘉禾》:《尚書》篇名。書序云:「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15)《康誥》:《尚書》篇名。為周公對康公的訓誡之辭。《酒誥》:《尚書》篇名,內容是周公告誡康公以殷為鑒,戒除嗜酒之風。《梓材》:《尚書》篇名。《集解》引孔安國曰:「告康叔以為政之道,亦如梓(zǐ,子)人之治材也。(16)其事在《周公》之篇:意思是這件事記載在《魯周公世家》中。這是《史記》記事使用互見法的一種用語。(17)反:同「返」,這裡是交還的意思。(18)北面: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見君主則面北,所以謂稱臣為北面。就:歸就。

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①。周公復卜申視②,卒營築③,居九鼎焉④。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⑤。」作《召誥》、《洛誥》⑥。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⑦。召公為保⑧,周公為師⑨,東伐淮夷,殘奄⑩,遷其君薄姑。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11)。既絀殷命(12),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13)。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成王既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14)。

①如:順,遵從。②申:重複,多次。③卒:最終。④居:安放。⑤道里:指路途的遠近。均:相同,相等。⑥《召誥》、《洛誥》:《尚書》篇名。召公主持營建洛邑,周公前去視察,作《召誥》、《洛誥》。《召誥》書序云:「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誥》」以此篇為召公所作,故稱《詔誥》。⑦《多士》:《尚書》篇名。為周公向殷之頑民宣布的成王之命。《無佚》:《尚書》篇名,作「無逸」。偽孔氏傳:「成王即政,恐其逸豫,本以所戒名篇。」據此本篇為周公戒成王之作。此處與《多士》並列,則司馬遷似以為也是告殷遺民之辭。佚,同「逸」,安逸。⑧保,太保。⑨師:太師。⑩殘:傷害,毀壞。這裡是消滅的意思。(11)《多方》:《尚書》篇名。《集解》引孔安國曰:「告眾方天下諸侯。」是周公代成王告誡天下諸侯之辭。(12)絀(chù,黜):通「黜」,罷黜,廢除。(13)《周官》:古文《尚書》篇名。《集解》引孔安國曰:「言周家設官分職用人之法。」(14)《賄息慎之命》:《尚書》篇名,已亡佚。賄,以財物送人。

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①,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於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毋多欲,以篤信臨之②,作《顧命》③。太子釗遂立,是為康王。康王即位,遍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以申之,作《康誥》④。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⑤。康王命作策畢公分居里,成周郊⑥,作《畢命》⑦。

①不任:擔不起,勝任不了。②臨之:指臨朝政,治理國政。③《顧命》:《尚書》篇名。《集解》引鄭玄曰:「臨終出命,故謂之顧。顧,將去之意也。」又《尚書易解》引黃生《義府》云:「書以《顧命》名,顧,眷顧也。命大臣輔嗣主,鄭重而眷顧之也。」譯文依黃說。④《康誥》:《尚書》篇名,古文《尚書》作《康王之誥》。按:此篇與《顧命》歷來有合為一篇稱《顧命》的,有分為兩篇的。⑤錯:同「措」,放置,擱放。⑥策:策書,古代帝王對臣下使用的一種文書,用以書教令。分居里,成周郊:《集解》引孔安國曰:「分別民之居里,異其善惡也。成定東周郊境,使有保護也。」⑦《畢命》:古文《尚書》篇名,偽孔氏傳:「言畢公見命之書。」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時,王道微缺①。昭王南巡狩不返②。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③。諱之也。立昭王子滿,是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④。王道衰微,穆王閔文武之道缺⑤,乃命伯冏申誡太僕國之政,作《冏命》⑥。復寧。

①微缺:衰微,衰落。「微」「缺」同義。②「昭王南巡狩不返」句:《正義》引《帝王世紀》云:「昭王德衰,南征(遠行),濟於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長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諱之。」③赴告:訃告,報喪。④春秋:指年齡。⑤閔:憂傷。⑥冏(jiǒng,炯)命:古文《尚書》篇名。偽孔氏傳:「以冏見命名篇。」

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①。夫兵戢而時動②,動則威,觀則玩③,玩則無震④。是故周文公之頌曰:⑤『載戢干戈⑥,載橐弓矢⑦,我求懿德⑧,肆於時夏⑨,允王保之⑩。』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11),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12),明利害之鄉(13),以文修之(14),使之務利而辟害(15),懷德而畏威(16),故能保世以滋大(17)。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18)。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19),而自竄於戎狄之間(20)。不敢怠業,時序其德(21),遵修其緒(22),修其訓典(23),朝夕恪勤(24),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25),不忝前人(26)。至於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27),事神保民(28),無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惡於民,庶民不忍(29),?載武王(30),以致戎於商牧(31)。是故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32)。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33),邦外侯服(34),侯衛賓服(35),夷蠻要服(36),戎翟荒服(37)。甸服者祭(38),侯服者祀(39),賓服者享(40),要服者貢(41),荒服者王(42)。日祭(43),月祀(44),時享(45),歲貢(46),終王(47)。先王之順祀也(48),有不祭則修意(49),有不祀則修言(50),有不享則修文(51),有不貢則修名(52),有不王則修德(53),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54)。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55),征不享(56),讓不貢(57),告不王(58)。於是有刑罰之辟(59),有攻伐之兵,有徵討之備(60),有威讓之命(61),有文告之辭(62)。布令陳辭而有不至(63),則增修於德,無勤民於遠(64)。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65),犬戎氏以其職來王(66),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67),無乃廢先王之訓(68),而王幾頓乎(69)?吾聞犬戎樹敦(70),率舊德而守終純固(71),其有以御我矣。」王遂征之(72),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①觀兵:炫耀武力。觀,給人看。②戢:聚集,收藏。時動:適時出動。③玩:輕視,習慣而不經心。④震:懼怕。⑤周文公之頌:指《詩·周頌·時邁》。周文公,周公旦的謚號。⑥載:句首語氣詞,無義。⑦橐(gāo,高):古代收藏弓箭的袋子。這裡是用箭袋收藏的意思。⑧懿(yì,意)德:美德。⑨肆:傳布。時:是,此。夏:華夏,指中國。⑩允:確實,一定。(11)茂:通「懋」,勉力,儘力。正:端正。厚:寬厚,富厚。這裡是使寬厚的意思。(12)阜:物資多,豐富。這裡是使多的意思。(13)鄉:地方。(14)文:指禮法。修,告誡。(15)務:致力於,從事。(16)懷:心裡藏著,心中裝著。(17)滋:滋長,增長。(18)世后稷:世代做農官。(19)用:因此。(20)竄:流浪。(21)序:布舒、宣揚。(22)緒:事業。(23)訓典:指教化法度。(24)恪勤:恭謹而努力。恪,恭敬,謹慎。(25)奕世:累世。奕,累,重。(26)忝:辱沒,玷污。前人:指后稷等周代先王。(27)昭:使光大。(28)事:侍奉。(29)不忍:忍受不了。(30)?(xīn,欣):同「欣」。載:擁戴,擁護。(31)戎:指戎事。商牧:商都郊野,即牧野。(32)恤:體恤,憐憫。隱:傷痛,痛苦。(33)邦內:國都郊外四周五百里以內。甸服:國都郊外四周五百里的地區。服,服待,服役,指為天子服役。按:古代把天子所居京都以外的地區按遠近分為五等地區,每個地區五百里,叫「五服」,即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34)侯服:甸服以外的五百里地區。(35)侯衛賓服:意思是侯服至衛服總稱賓服。按:古代又有「九服」的區劃法;王畿以外五百里為侯服,侯服以外五百里為甸服,甸服五百里以外為男服,男服以外五百里為采服,采服以外五百里為衛服,衛服以外五百里為蠻服,蠻服以外五百里為夷服,夷服以外五百里為鎮服,鎮服五百里以外為藩服。「賓服」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衛服的總稱。這裡五服、九服混說,諸服的遠近次序紛錯不同。(36)夷蠻:古代對東方、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東部的叫夷,南部的叫蠻。帶有蔑視的感情色彩。要(yāo,腰)服:這裡指賓服以外的五百里地區。(37)戎翟(dí,狄):古代對西方、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戎,指西戎。翟,同「狄」,北狄。這也是蔑稱。荒服:要服以外的五百里地區。(38)祭:指供給祭祀天子祖父和父親的祭品。(39)祀:指供給祭祀天子高祖、曾祖的祭品。(40)享:獻,指供給祭祀天子遠祖的祭品。(41)貢:納貢,指供給天子祭神的祭品。(42)王:朝見天子。《集解》引韋昭曰:「王,王事天子也。詩曰『莫敢不來王』。」(43)日祭:每日祭祀。(44)月祀:每月祭祀。(45)時享:按季貢獻祭品。(46)歲貢:每年納貢。(47)終王:終身朝見天子一次。(48)先王之順祀:《集解》引徐廣云:「《外傳》雲『先王之訓』。」順,通「訓」,教誨,教導。祀,當是衍文。(49)修意:指檢查自己的思想意念。(50)言:指言語號令。(51)文:指典法,法律制度。(52)名:名分,名號,指上下尊卑和貢賦的等級。(53)德:文德,指仁義禮樂等教化。(54)序成:指以上五種依次做完了。刑:施以刑罰,懲罰。(55)伐:攻打,征伐。(56)征:征討,討伐。按:古代有天子討而不伐的說法。這兩句「伐」與「征」對舉,伐指命諸侯去征伐,征指天子派兵去征討。(57)讓:責備,譴責。(58)告:同「誥」,諭告,指上告下。(59)辟:法。(60)備:指武力裝備。(61)命:命令。(62)辭:文書,公文。(63)布:發布。陳:陳述。(64)無:同「毋」,不,不要。勤:勞。使勞頓。(65)終:死。(66)職:職分,指「荒服者王」的職分。(67)天子:這裡指周穆王。(68)無乃:不是,恐怕。(69)幾:將。頓:疲睏。(70)樹敦:《集解》引韋昭曰:「樹,立也。言犬戎立性敦篤也。」一說:樹敦為犬戎君長名。(71)率:遵從。舊德:指祖先傳下來的美好的品德、風尚。守終:指能守其「終王」的職分。純固:專一。(72)遂:終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5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50 | 只看該作者
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於王,作修刑辟①。王曰:「吁②,來!有國有土③,告汝祥刑④。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其人⑤,何敬非其刑⑥,何居非其宜與⑦?兩造具備⑧,師聽五辭⑨。五辭簡信⑩,正於五刑(11)。五刑不簡,正於五罰(12)。五罰不服,正於五過(13)。五過之疵(14),官獄內獄(15),閱實其罪,惟鈞其過(16)。五刑之疑有赦(17),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18)。簡信有眾(19),惟訊有稽(20)。無簡不疑(21),共嚴天威(22)。黥辟疑赦(23),其罰百率(24),閱實其罪。劓辟疑赦(25),其罰倍灑(26),閱實其罪。臏辟疑赦(27),其罰倍差(28),閱實其罪。宮辟疑赦(29),其罰五百率(30),閱實其罪。大辟疑赦(31),其罰千率,閱實其罪。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臏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32):五刑之屬三千。」命曰《甫刑》(33)。

①刑辟:刑法。辟,法度,法律。②吁:嘆詞。③有國:有國者,指諸侯。有土:有土者,指有采地的大臣。④祥刑:善刑。⑤何擇非其人:意思是選擇什麼呢,不是那些賢人嗎。⑥何敬非其刑:意思是:應該嚴肅對待什麼,不是刑罰嗎。敬,嚴肅,認真。⑦何居非其宜:意思是應該怎樣處理事務呢,不是使用刑罰得當嗎。居,舉,這裡指辦事。宜,合宜,指用刑得當。⑧兩造具備:指原告和被告雙方都到齊了。《集解》引徐廣曰:「造一作『遭』。」《尚書易解》據錢大昕說注云:「兩遭,猶兩曹。《說文》:曹,獄之兩曹也。」⑨師:士師,典獄官。聽:治。五辭:舊注以為是五種審訊方法。《正義》:「《漢書·刑法志》云:『五聽,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周禮》雲『辭不直則言繁,目不直則視眊(mào,冒。目不明的樣子),耳不直則對答惑,氣不直則數喘』也。」《尚書易解》以為「辭」即五刑之辭。⑩簡信:確鑿無疑。簡,誠實。信,確實。(11)正於五刑:按五種刑罰判決。正,定罪。五刑,即下文的墨、劓、臏、宮、大辟。(12)罰:出錢贖罪。服:從,這裡有合適的意思。(13)五過:五種過失。(14)疵:毛病,弊病。《索隱》:「按:《呂刑》雲『惟官,惟反,惟內,惟貨,惟來』,今此似闕少,或從省文。」按:《呂刑》即《尚書·呂刑》。「官」指依仗官勢,「反」指報恩報怨,「內「指通過宮中受寵女子來干預,「貨」指行賄受賄,「來」,《尚書易解》據《釋文》以為當作「求」,指受人請求。(15)官獄內獄:《會注考證》引孫星衍曰:」官獄內獄者,舉其重也。官獄,謂貴官之獄;內獄,謂中貴之獄。或畏高明,或投鼠忌器也。」(16)閱實其罪,惟鈞其過:意思是要查清他們的罪狀,他們的罪過和犯法的人相同。《集解》引馬融曰:「以此五過出入人罪,與犯法者等。」閱,考核,核查。鈞,通「均」,等同。(17)疑:指有疑點。有赦:有所寬赦,即減罪,減等處理,這裡指五刑減為五罰。下句「有赦」指由五罰減為五過。(18)審克:審核清楚。(19)簡信有眾:意思是在眾人中加以核實。(20)訊:訊問。稽:合,同,即與事實相符。(21)無簡:指沒有確鑿證據。(22)嚴:敬,尊敬,敬畏。(23)黥辟:即墨刑,刺面,塗以墨。五刑之一。(24)其罰百率(lǜ,律):意思是罰以黃銅六百兩。率,《集解》引徐廣曰:「率即鍰也,音刷。」孔安國曰:「六兩曰鍰。鍰,黃鐵也。」(25)劓:劓刑,割鼻,五刑之一。(26)倍灑(xǐ,洗):加倍或為五倍,即二百鍰或五百鍰。灑《集解》引徐廣曰:「一作『蓰』。五倍曰蓰。」按《尚書·呂刑》此句作「其罰惟倍」,譯文據此譯為加倍。(27)臏:臏刑,挖去膝蓋骨。五刑之一。(28)倍差:於加倍之外又加差數,這裡就是加一倍半,指比劓刑加一倍半,為五百鍰。(29)宮:宮刑,破壞男女生殖機能,五刑之一。(30)五:《集解》引徐廣曰:「一作『六』。《尚書·呂刑》作「六」。譯文依此。(31)大辟:死刑。五刑之一。(32)「墨刑之屬」五句:五句中的數目為刑罰的條目。《尚書易解》引孫星衍曰:「罪之條目必有定數者,恐後世妄加之。」(33)《甫刑》:即《尚書·呂刑》。周穆王採納呂侯的意見,制定刑律,布告天下,謂之《呂刑》。因呂侯又為甫侯,所以又名《甫刑》。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共王游於涇上,密康公從,有三女奔之。其母曰①:「必致之王②。夫獸三為群,人三為眾,女三為粲③。王田不取群④,公行不下眾⑤,王御不參一族⑥,夫粲,美之物也。眾以美物歸女⑦,而何德以堪之⑧?王猶不堪⑨,況爾小丑乎⑩!小丑備物,終必亡。」康公不獻,一年,共王滅密。共王崩,子懿王囏立(11)。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12)。

①其母:《集解》引《列女傳》曰:「康公母,姓隗(wěi,委)氏。②致:送上,獻給。③粲(càn,燦):眾多。這裡指美女眾多。④田:田獵,打獵。⑤公:指諸侯。下眾:對眾人謙下。按:此句《國語》無「不」字,梁玉繩、張文虎皆以為「不」字衍。(見《會注考證》)⑥御:嬪妃。不參(sān,三)族:意思是不要娶同胞三姊妹。參,三。一族:指同胞姊妹。⑦歸:通「餽」,贈予,送給。女:你。⑧而:你。堪:禁得起,受得住。⑨猶:尚且。⑩小丑:等於說小人物。丑,類。(11)囏(jiān,艱):《索隱》曰:「《系(世)本》作『堅』。」(12)作刺:作詩加以諷刺。《會注考證》引《漢書·匈奴傳》云:「懿王時,戎狄交侵,中國被其苦。詩人作詩疾而歌之曰:『靡(沒有)室靡家,?狁之故。』」兩句見《詩經·小雅·採薇》。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
夷王崩,子厲王胡立。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大夫芮良夫諫厲王曰:「王室其將卑乎①?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②。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③,而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④?夫王人者⑤,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⑥。使神人百物無不得極⑦,猶日怵惕懼怨之來也⑧。故《頌》曰『思文後稷⑨,克配彼天⑩,立我蒸民(11),莫匪爾極』(12)。《大雅》曰『陳錫載周』(13)。是不布利而懼難乎,故能載周以至於今。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14),猶謂之盜,王而行之(15),其歸鮮矣(16)。榮公若用,周必敗也。」厲王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用事(17)。

①其:恐怕,大概。卑:衰微。②專:獨佔,獨享。③所怒:所觸怒的人。怒,使怒。④其:難道。⑤王(wàng,旺)人者:做人之王的人,統治天下的人。⑥導:開。⑦極:中正,標準,法則。⑧怵惕:警惕。⑨《頌》:指《詩經·周頌·思文》。思:助詞,放在形容詞前,不必譯出。文:文德。⑩克:能夠。配:匹配。(11)蒸:同「丞」,眾,眾多。(12)匪:同「非」,不。爾極:等於說「極爾」,意思是把你當做榜樣。(13)《大雅》:指《詩經·大雅·文王》。陳:布施。錫:賜予。載:開始,開創。(14)匹夫:凡夫。(15)而:如果。(16)歸:歸服、歸順。(17)用事:主管國事,掌權。

王行暴虐侈傲①,國人謗王②。召公諫曰③:「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其謗鮮矣④,諸侯不朝⑤。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⑥,道路以目⑦。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⑧,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⑨。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⑩,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11),為民者宣之使言(12)。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13),瞽獻曲(14),史獻書(15),師箴(16),瞍賦(17),矇誦(18),百工諫(19),庶人傳語(20),近臣盡規(21),親戚補察(22),瞽史教誨,耆艾修之(23),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4)。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25),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26)。行善而備敗,所以產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27)。若雍其口,其與能幾何(28)?」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29),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

①侈傲:放縱驕傲。②謗:指責別人的過失。③召公:這裡是召公奭的後代,名虎,謚穆公。④鮮(xiǎn,顯):少。⑤不朝:不來朝覲。⑥國人:國都的人。⑦道路以目:是說人們在道路上相見,不敢說話,只以眼色示意。⑧弭(mǐ,米):消除。⑨障:阻塞,阻止。⑩雍:水流堵塞。潰:水衝破堤防。(11)為水:治水。決: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導:通,疏導。(12)宣:放開。(13)獻詩:指採集民間諷諭朝政得失的詩歌獻給國王。(14)瞽(gǔ,鼓):盲者,指樂師。(15)史:太史,史官,掌記事。書:指歷史文獻,可供統治者借鑒。(16)師:太師,樂官之長。箴(zhēn,針):箴言,規誡之言。這裡是進箴言的意思。(17)瞍(sǒu,叟):沒有眼珠的盲人,為樂師。賦:指誦讀公卿列士所獻之詩。(18)矇:有眼珠的盲人,為樂師。誦:指誦讀箴誡之言。(19)百工:百官,眾官。(20)傳語:指由別人把意見傳給王。(21)規:規勸,規諫。(22)親戚:指王之同宗親屬。補察:補察王之過失。(23)耆艾:老年人,這裡指師傅。古以六十為耆,五十為艾。修:告誡。(24)悖(bèi,背):違背。(25)原:高而平之地。隰(xí,習):低而濕之地。衍:低平之地。沃:有水流灌溉之地。(26)善敗:好壞。(27)成:指慮成於心,即心裡考慮好了。(28)與:語氣詞。幾何:多久。(29)相與:一起,共同。

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①,國人聞之,乃圍之。召公曰:「昔吾驟諫王②,王不從,以及此難③也。今殺王太子,王其以我為讎而懟怒乎④?夫事君者,險而不讎懟⑤,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脫⑥。

①匿:隱藏。②驟:屢次,多次。③及:趕上,招致。④讎(chóu,仇):仇恨。懟:怨恨。⑤險:指處於險境。⑥竟:最終,終於。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①,號曰:「共和」②。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輔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③。十二年,魯武公來朝。

①周公:周公旦次子的後代。周公長子伯禽封於魯,次子留京輔佐周室,世為周公。②共和:周厲王被國人趕下台之後,國政由大臣召公和周公共同執掌。史稱「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戰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③宗:尊奉。

宣王不修籍於千畝①,虢文公諫曰不可,王弗聽。三十九年,戰於千畝,王師敗績於姜氏之戎②。

①修籍(jiè,借):耕種籍田。籍,籍田,帝王親自耕種的田地。實際上只在春耕時象徵性地參加耕作,以示重農。②敗績:潰敗。

宣王既亡南國之師①,乃料民於太原②。仲山甫諫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聽,卒料民。
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宮湦立。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甫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③;若過其序④,民亂之也⑤。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⑥,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⑦,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⑧。陽失而在陰⑨,原必塞⑩;原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11)也。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12),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13),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14)。川竭必山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15)。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①南國:南方。《集解》引韋昭曰:「南國,指江、淮之間。」師:軍隊。②料:《集解》引韋昭曰:「料,數也。」指清點民眾數字,以便徵兵。③序:次序。④過:失。⑤民亂之:實際是說天子亂之。《集解》引韋昭曰:「言民,不敢斥王者也。」⑥迫:壓迫。蒸:氣體升騰上升。⑦實:句中語氣詞,表示肯定。⑧填陰:為陰氣所鎮伏。填,通「鎮」。《國語·周語上》作「鎮」。⑨陽失而在陰:指陽氣失去它應處的位置處在了陰氣之下。⑩原:同「源」,水源。《國語·周語上》作「川源必塞」。(11)演:水土通氣,滋潤。(12)竭:乾涸,枯竭。(13)二代:指夏、商二代。季:末,末世,末年。(14)征:徵象,徵兆。(15)數:數目,數字。紀:極,終。《集解》引韋昭曰:「數起於一,終於十,十則更,故曰紀也。」

三年,幽王嬖愛褒姒①。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後。后幽王得褒姒,愛之,欲廢申后,並去太子宜臼②,以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③:「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④:「余⑤,褒之二君⑥。」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⑦,莫吉⑧。卜請其漦而藏之⑨,乃吉。於是布幣而策告之⑩,龍亡而漦在(11),櫝而去之(12)。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傳此器周。比三代(13),莫敢發之(14)。至厲王之末,發而觀之。漦流於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噪之(15)。漦化為玄黿(16),以入王後宮(17)。後宮之童妾既齔而遭之(18),既笄而孕(19),無夫而生子(20),懼而去之。宣王之時童女謠曰(21):「檿弧箕服(22),實亡周國。」於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宣王使執而戮之(23)。逃於道,而見鄉者後宮童妾所棄妖子出於路者(24),聞其夜啼,哀而收之(25),夫婦遂亡,奔於褒。褒人有罪,請入童妾所棄女子者於王以贖罪。棄女子出於褒,是為褒姒。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26),生子伯服,竟廢申后及太子,以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27)!」

①嬖:寵愛。②去:廢掉。③史記:史書的通稱,古時各國都有自己的史記。《正義》:「諸國皆有史以記事,故曰史記。」④庭:同「廷」,朝廷,宮廷。⑤余:我,我們。⑥褒:當時的國名。⑦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意思是通過占卜來決定是殺掉它們還是趕走它們還是留住它們。⑧莫吉:沒有一樣是吉祥的。⑨請:求。漦(lí,離):涎沫。《國語·鄭語》韋昭註:「漦,龍所吐沫。」⑩幣:泛指用作禮物的絲織品。策告之:《集解》引韋昭曰:「以簡策之書告龍,而請其漦也。」(11)亡:消失。(12)櫝(dú,讀):木匣子。這裡是用匣子裝的意思。(13)比:接連,連續。(14)發:打開。(15)裸:赤身。噪:很多人一起叫嚷,喧嘩。(16)玄黿:蜥蜴之類。黿,也作「蚖」。(17)後宮:古代帝王妃嬪所處的地方叫「後宮」。(18)童妾:小女婢。。既齔(chèn,趁):剛剛換完牙。齔,兒童換牙。遭:遇上,碰上。(19)既笄(jī,機):成年以後。笄,古代盤頭髮用的簪子,這裡指女子可以插笄的年齡,即成年。(20)子:孩子。古代男女通稱子。(21)謠:歌謠。(22)檿(yǎn,眼)弧:山桑木製成的弓。弧,弓。箕服:箕木製成的箭囊。服,箭囊。(23)使:派人。執:捉拿,拘捕。戮:斬,殺。(24)鄉(xiàng,向)先前。鄉,同「向」。妖子:夭子,嬰孩。夭:初生的。《集解》引徐廣曰:「妖,一作『夭』。夭,幼少也。」(25)哀:憐憫,同情。(26)之後宮:到後宮去。(27)無可奈何:意思是沒有辦法可以改變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6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51 | 只看該作者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①,故不笑②。幽王為烽燧大鼓③,有寇至則舉烽火④。諸侯悉至⑤,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⑥,為數舉烽火⑦。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⑧。

①萬方:各種方法。②故:依舊:終究。③烽燧:古時遇敵人來犯,邊防人員點火報警,夜裡點的火叫烽,白天燒的煙叫燧。《正義》認為:「晝日燃烽以望火煙,夜舉燧以望火光也。」④寇:盜匪或入侵的敵人。烽火:泛指上文的烽燧。⑤悉:全都。⑥說:同「悅」。⑦數:多次,屢次。⑧益:漸漸。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①,善諛好利②,王用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③,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④。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⑤,是為平王,以奉周祀⑥。

①佞巧:巧言諂媚。②諛:用言語奉承,討好。③徵兵:徵集四方諸侯的救兵。④賂(lù,路):財物。按:自武王滅殷至此,史稱西周。《集解》引《汲冢紀年》曰:「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也。」⑤即:接近,靠攏。⑥奉周祀:繼承周朝的祭祀。

平王立,東遷於雒邑①,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②。

①東遷於雒邑:往東遷都到雒邑。自平王東遷洛邑(公元前770年)開始了東周時代。②方伯:一方諸侯之長。

四十九年, 魯隱公即位。
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洩父蚤死①,立其子林,是為桓王。桓王,平王孫也。
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三不禮②。五年,鄭怨,與魯易許田。許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③。八年,魯殺隱公,立桓公。十三年,伐鄭,鄭射傷桓王④,桓王去歸。

①蚤:通「早」。②不禮:沒有以禮相待。③「許田」句:《索隱》:「《左傳》鄭伯以璧假許田,卒易祊(bēng,崩)。祊是鄭祀太山之田,許是魯朝京師之湯沐邑,有周公廟,鄭以其近,故易取之。此雲『許田天子用事太山田』,誤。」用事:指祭祀。④鄭射傷桓王:事見《左傳·隱公八年》,繻(rú,如)葛之役,鄭將祝聃傷桓王肩膀。

二十三年,桓王崩,子庄王佗立。庄王四年,周公黑肩欲殺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王殺周公。王子克奔燕。
十五年,庄王崩,子釐王胡齊立。釐王三年,齊桓公始霸①。

①霸:稱霸。霸,即春秋戰國時諸侯國的盟主。

五年,釐王崩,子惠王閬立。惠王二年。初,庄王嬖姬姚,生子穨,穨有寵①。及惠王即位,奪其大臣園以為囿②,故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③,謀召燕、衛師,伐惠王。惠王奔溫,已居鄭之櫟。立釐王弟頹為王。樂及遍舞④,鄭、虢君怒。四年,鄭與虢君伐殺王頹,復入惠王⑤。惠王十年,賜齊桓公為伯⑥。

①有寵:受寵愛。②囿(yòu,又):豢養各種動物的園林。③「故大夫邊迫等五人」:據《左傳·庄公十九年》記載,五人是蒍(wěi,委)國、邊伯、詹父、子禽、祝跪。④遍舞:各種音樂舞蹈。《國語·周語上》韋昭曰:「遍舞,六代之樂。謂黃帝曰云門,堯曰咸池、舜曰簫韶,禹曰大夏,殷曰大獲,周曰大武也。」⑤入:使入,這裡指送回朝廷。⑥伯:諸侯之長。

二十五年,惠王崩。子襄王鄭立。襄王母蚤死,後母曰惠后。惠後生叔帶,有寵於惠王,襄王畏之。三年,叔帶與戎、翟謀伐襄王,襄王欲誅叔帶,叔帶奔齊。齊桓公使管仲平戎於周①,使隰朋平戎於晉。王以上卿禮管仲②。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③,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④。若節春秋來承王命⑤,何以禮焉。陪臣敢辭⑥。」王曰:「舅氏⑦,余嘉乃勛⑧,毋逆朕命⑨。」管仲卒受下卿之禮而還⑩。九年,齊桓公卒。十二年,叔帶復歸於周。

①平戎於周:讓戎與周講和。平,媾和,和睦。這裡是講和的意思。②以上卿禮管仲:按照上卿的禮節款待管仲。按:管仲在齊國為下卿。③賤有司:微賤的臣子。④守:守臣,天子任命的大臣。《禮記·王制》:「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齊為次國,二卿為天子所命,即國、高二氏,為上卿。一卿為桓公所命,即管仲,為下卿。⑤節春秋承王命:意思是按季節在春秋兩季來朝覲。⑥陪臣:雙重稱臣。諸侯的臣子對天子來說,即陪臣《集解》引服虔曰:「陪,重也。」敢:表示謙敬,有冒味的意思。辭:辭謝。⑦舅氏:管仲為周之同姓,此處周王稱他為舅氏,是據齊與周的關係。周武王娶齊太公女為後,故齊、周世代為舅甥關係。⑧嘉:稱許、讚賞。乃:你的。勛:功勛,即上文所說的平戎之功。⑨逆:不順,違背。朕:我,我的。⑩卒:最終,終於。

十三年,鄭伐滑,王使游孫、伯服請滑①,鄭人囚之。鄭文公怨惠王之入不與厲公爵②,又怨襄王之與衛滑③,故囚伯服。王怒,將以翟伐鄭。富辰諫曰:「凡我周之東徙,晉、鄭焉依④。子穨之亂,又鄭之由定⑤,今以小怨棄之!」王不聽。十五年,王降翟師以伐鄭⑥。王德翟人⑦,將以其女為後,富辰諫曰:「平、桓、庄、惠皆受鄭勞,王棄親親翟,不可從。」王不聽。十六年,王絀翟后⑧,翟人來誅。殺譚伯。富辰曰:「吾數諫不從,如是不出,王以我為懟乎?」乃以其屬死之⑨。

①請滑:為滑求情。②爵:酒器。周惠王巡視鄭、虢,送給虢公一隻玉爵,而送給鄭伯一塊有飾帶的銅鏡,鄭伯由此怨恨周王。(事見《左傳·庄公二十一年》)③與:幫助。④晉、鄭焉依:等於說「依晉、鄭」,依靠晉國和鄭國。焉,是,之。⑤鄭之由:等於說「由鄭」。⑥降:賜予,給予。⑦德:感恩。⑧絀(chù,觸):通「黜」,廢,貶退。⑨屬:徒屬,屬眾。死之:指與狄師作戰而死。

初,惠后欲立王子帶,故以黨開翟人①,翟人遂入周。襄王出奔鄭,鄭居王於。子帶立為王,取襄王所絀翟后與居溫②。十七年,襄王告急於晉,晉文公納王而誅叔帶③。襄王乃賜晉文公珪鬯弓矢④,為伯,以河內地與晉。二十年,晉文公召襄王,襄王會之河陽、踐土,諸侯畢朝,書諱曰「天王狩於河陽」⑤。

①黨:黨羽。開:導。②取:同「娶」。與居溫:跟她住在溫邑。③納:收容,接納。④珪:同「圭」。上尖下方的玉器。鬯(chàng,唱):祭祀用的香酒。一說通「」,裝弓的袋子。⑤天王:指周天子。狩:巡狩,帝王巡察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按:此句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公羊傳》「狩」作「守」(同「狩」)。

二十四年,晉文公卒。
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三十二年,襄王崩,子頃王壬臣立。頃王六年,崩,子匡王班立。匡王六年,崩,弟瑜立,是為定王。
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①,次洛②,使人問九鼎③。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④,楚兵乃去。十年,楚莊王圍鄭,鄭伯降,已而復之。十六年,楚莊王卒。

①陸渾之戎:戎族的一支,世居陸渾(在秦晉兩國的西北),后被秦、晉二國誘而徙之伊川(今河南省伊川縣和嵩縣東北一帶。)②次:臨時駐紮。③問九鼎:問九鼎的大小輕重。九鼎相傳是夏禹集天下之金所鑄,以象徵九州。後來成了象徵中央王權的國寶。楚莊王問鼎,表現出要取代周王朝的野心。④王孫滿應設以辭:意思是準備辭令來回答。事見《左傳·宣公三年》。

二十一年,定王崩,子簡王夷立。簡王十三年,晉殺其君厲公,迎子周於周,立為悼公。
十四年,簡王崩,子靈王泄心立。靈王二十四年,齊崔杼弒其君庄公①。

①弒:古代統治階級稱子殺父、臣殺君為弒。

二十七年,靈王崩,子景王貴立。景王十八年,后太子聖而蚤卒①。二十年,景王愛子朝,欲立之,會崩②,子丐之黨與爭立,國人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猛為悼王。晉人攻子朝而立丐,是為敬王。

①聖:精明通達。②會崩:正趕上景王逝世。

敬王元年,晉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澤。四年,晉率諸侯入敬王於周,子朝為臣,諸侯城周①。十六年,子朝之徒復作亂,敬王奔於晉。十七年,晉定公遂入敬王於周。

①城周:為周築都城。城,築城。

三十九年,齊田常殺其君簡公①。

①「齊田常」句:田常於齊簡公四年殺簡公,立平公,自任齊相,齊國之政由此歸田氏。至周安王時,命田常曾孫田和為諸侯,齊由田氏代替了姜氏統治。事詳《田敬仲完世家》。

四十一年,楚滅陳。孔子卒。
四十二年,敬王崩,子元王仁立。元王八年,崩,子定王介立。
定王十六年,三晉滅智伯①,分有其地。
二十八年,定王崩,長子去疾立,是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是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是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①三晉:指韓、趙、魏三國。

考王十五年,崩,子威烈王午立。
考王封其弟於河南,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①。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

①續周公之官職:周公黑肩被周莊王殺了之後,周公之職就空缺了,這時又讓桓公來擔任周公之官位職事。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
二十四年,崩,子安王驕立。是歲盜殺楚聲王。
安王立二十六年,崩,子烈王喜立。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複合,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①。」

①「始周」三句:這是太史儋(dān,擔)所說的一段預言吉凶禍福的讖語,《史記》中四見,不可信。對這三句的解說歷來不一,《會注考證》引中井積德曰:「秦祖事周,未別封,是始合也。襄公始列為諸侯,是別也。及西周獻地,是複合也。霸王,指始皇一人。若年數少差,固所不論,是讖文之常也。」今錄於此,以供參考。霸王(wàng,旺)者,稱霸稱王的人。

十年①,烈王崩,弟扁立,是為顯王。顯王五年,賀秦獻公,獻公稱伯。九年,致文武胙於秦孝公②。二十五年,秦會諸侯於周。二十六年,周致伯於秦孝公③。三十三年,賀秦惠王。三十五年,致文武胙於秦惠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稱王。其後諸侯皆為王。
四十八年,顯王崩,子慎靚王定立。慎靚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王赧時東西周分治④。王赧徙都西周。

①十年:《會注考證》曰:「據《表》,『十』當作『七』。②胙(zuò,作):祭祀用的肉。③致伯:送給「伯」的稱號。④東西周分治:周赧(nǎn,上聲南)王時,周天子微弱,實際已成傀儡,所以東西周分治,各自為政。東都在鞏,西都在洛陽。

西周武公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①,毋適立②。司馬翦謂楚王曰:「不如以地資公子咎③,為請太子。」左成曰:「不可。周不聽,是公之知困而交疏於周也④。不如請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⑤,翦請令楚(賀)〔資〕之以地。」果立公子咎為太子。

①庶子:非王后所生的兒子。②毋適立:沒有嫡子可立為太子。適,通「嫡」。③資:助。④知(zhì,智)困:智謀不利,主意行不通。知,同「智」。⑤微告:暗中告訴。微,暗中。

八年,秦攻宜陽,楚救之。而楚以周為秦故①,將伐之。蘇代為周說楚王曰:「何以周為秦之禍也?言周之為秦甚於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謂『周秦』也②。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為秦取周之精者也③。為王計者④,周於秦因善之⑤,不於秦亦言善之,以疏之於秦。周絕於秦⑥,必入於郢矣。」

①楚以周為秦:楚國認為周幫助秦。為,助。《索隱》:「宜陽,韓也,秦攻而楚救之,周為韓出兵,而楚疑周為秦,因加兵伐周。」②周秦:《索隱》:「周秦相近,秦欲並周而外睦於周,故當時諸侯咸謂『周秦』。」③精者:指精妙之計。④計:考慮,打算。⑤於:為。⑥絕於秦:與秦斷交。

秦借道兩周之間①,將以伐韓,周恐借之畏於韓,不借畏於秦。史厭謂周君曰:「何不令人謂韓公叔曰『秦之敢絕周而伐韓者②,信東周也。公何不與周地,發質使之楚』③?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韓不伐也。又謂秦曰『韓強與周地④,將以疑周於秦也⑤,周不敢不受』。秦必無辭而令周不受,是受地於韓而聽於秦。」

①兩周之間:東周與西周之間,為秦伐韓必經之路。②絕:橫過,穿過。③發:派出。質:人質。④強(qiǎng,搶):強行,竭力堅持。⑤疑周於秦:使周被秦懷疑。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惡往①,故令人謂韓王曰:「秦召西周君,將以使攻王之南陽也,王何不出兵於南陽?周君將以為辭於秦②。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踰河而攻南陽矣③。」

①惡往:不樂意前往。②以為辭:拿它作為託辭。③踰:越過,渡過。

東周與西周戰,韓救西周。或為東周說韓王曰:「西周故天子之國,多名器重寶。王案兵毋出①,可以德東周,而西周之寶必可以盡矣。」

①案:壓住,止住。

王赧謂成君①。楚圍雍氏,韓征甲與粟於東周②,東周君恐,召蘇代而告之。代曰:「君何患於是。臣能使韓毋征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周君曰:「子苟能③,請以國聽子。」代見韓相國曰:「楚圍雍氏,期三月也④,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⑤。今相國乃征甲與粟於周,是告楚病也。」韓相國曰:「善。使者已行矣。」代曰:「何不與周高都?」韓相國大怒曰:「吾毋征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何故與周高都也?」代曰:「與周高都,是周折而入於韓也,秦聞之必大怒忿周⑥,即不通周使,是以高都得完周也⑦。曷為不與⑧?」相國曰:「善。」果與周高都。

①王赧謂成君:《集解》引徐廣曰:「《戰國策》曰:『韓兵入西周,西周令成君辯說秦求救。』當是說此事而脫誤也。」按:今本《戰國策》無徐廣所引一段。②征:求。③苟:如果。④期:約期,預期。⑤病:疲。⑥忿:怨恨。⑦:同「弊」,破舊的。完:完整的。⑧曷:何。

三十四年,蘇厲謂周君曰:「秦破韓、魏,撲師武①,北取趙藺、離石者,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將兵出塞攻梁,梁破則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說白起乎?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養由基怒,釋弓搤劍②,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詘右也③。夫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不以善息④,少焉氣衰力倦⑤,弓撥矢鉤⑥,一發不中者,百發盡息。」今破韓、魏,撲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⑦,攻梁,一舉不得,前攻盡棄。公不如稱病而無出⑧』。」

①撲:打敗。②釋:放下。搤(è,扼):握。③支左詘(qū,屈)右:指左手伸直,撐住弓身,右手彎曲拉開弓弦。詘,彎曲。④以善息:在恰到好處的時候停下來。息,停止。⑤不焉:一會兒。⑥撥:不正。鉤:不直。⑦倍:同「背」,背向。⑧稱病:假稱有病。

四十二年,秦破華陽約①。馬犯謂周君曰:「請令梁城周。」乃謂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則犯必死矣。犯請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圖犯。」②梁王曰:「善。」遂與之卒,言戍周③。因謂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將伐周也。王試出兵境以觀之。」秦果出兵。又謂梁王曰:「周王病甚矣④,犯請后可而復之⑤。今王使卒之周,諸侯皆生心⑥,后舉事且不信⑦。不若令卒為周城,以匿事端⑧。」梁王曰:「善。」遂使城周。

①秦破華陽約:《正義》引司馬彪云:「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約,使客卿胡傷擊魏將芒卯華陽,破之。」又《會注考證》引中井積德曰:「『約』字疑衍。」譯文據刪。②圖:謀,這裡是給……出主意的意思。③戍:防守,守衛。④甚:《索隱》:「《戰國策》甚作『瘉』(愈)。」譯文從之。⑤請后可而復之:《索隱》:「犯請后可而復之者,言王病癒,所圖不遂(沒有成功),請得在後(以後)有可之時(可能的時候)以鼎入梁也。」⑥生心:產生疑心。⑦且:將,將會。⑧事端:這裡指諸侯懷疑梁伐周這件事情。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謂周(最)〔冣〕曰:「公不若譽秦王之孝①,因以應為太后養地②,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為公功。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秦攻周,而周冣謂秦王曰:「為王計者不攻周。攻周,實不足以利,聲畏天下③。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於周④,合天下於齊,則秦不王矣。天下欲秦,勸王攻周。秦與王下⑤,則令不行矣。」

①譽:稱揚,讚美。②養地:即食邑,供養之地。③聲:名聲,聲勢。畏:使害怕。④:疲,這裡是使疲憊的意思。⑤秦與天下:《戰國策·西周》作「與天下俱罷(pí,疲)」。

五十八年,三晉距秦。周令其相國之秦,以秦之輕也,還其行①。客謂相國曰:「秦之輕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國之情②。公不如急見秦王曰『請為王聽東方之變』,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齊重,則固有周聚以收齊: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秦信周,發兵攻三晉。

①還其行:意思是返歸周。②情:實情。

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①,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②,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③,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④。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

①負黍:亭名,在陽城西南。②約從:相約聯合。縱,南北為縱。約縱就是合縱東方諸侯聯合抗秦。③銳師:精銳部隊。④口三萬:人口三萬。

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①。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狐。后七歲②,秦庄襄王滅東(西)周。東西周皆入於秦,周既不祀③。

①東亡:向東方逃亡。②歲:年。③既:完結,盡。不祀:沒有人主持祭祀之事。意思是周朝滅亡了。

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①。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於洛邑。所謂「周公葬(我)〔於〕畢」,畢在鎬東南杜中。秦滅周。漢興九十有餘載,天子將封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②,封其後嘉三十里地,號曰周子南君,比列侯③,以奉其先祭祀。

①綜:綜合考察。②求:訪求。苗裔:後裔,後代。③比:並列,與……等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7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53 | 只看該作者
秦本紀第五

解惠全 白銀亮 譯註

【說明】

這篇本紀記載的是秦氏族從興起、發展到稱霸天下、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前的歷史。
秦本為地處偏遠的西方的一個部落,其遠祖多以馴獸駕車見長,從虞舜到周代屢屢有功:柏翳(yì,益)佐禹治水,舜賜姓嬴氏;費昌為湯駕車敗桀於鳴條,中潏(jué,決)在西戎為殷保西部邊境,造父(fǔ,甫)為周繆(mù,穆)王架車,日驅千里以救周亂,其族由此為趙氏,周宣王時秦仲為西垂大夫,襄公救周難,又率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建立了秦國。秦國本為西方一個小國,各方面都比較落後,到後來相當強大了,還被中原各國視為戎狄,不讓它參與盟會。但秦國一方面在戎族地區擴充土地,一方面與中原各國來往,通婚,吸取中原文化,逐步發展成為強國。
這篇本紀主要取材於《左傳》、《國語》和《戰國策》,通篇以秦為中心,同時把周王室和其他各諸侯國的情況穿插進去,條分縷析,勾勒出了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軍事形勢和社會概貌。秦國的發展與強盛,起關鍵作用的是有幾代勵精圖治、開明能幹的君王,而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些人的事迹刻意敘寫,如繆(穆)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而且抓住了他們廣招賢才、知人善任的特點,潑墨重寫,這一歷史時期許多著名的謀臣武將都在這篇里出現過,這不僅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也為後面有關的各篇列傳提供了總的背景。在這些敘寫中尤以繆公寫得生動真切,如他以五張羊皮贖來百里傒(奚),百里傒又向他推薦蹇(jiǎn,簡)叔;與晉惠公戰於韓地,在關鍵時刻鄉民報食馬之德;秦晉殽(崤)之戰後,繆公的自責、為戰死的將士築墳發喪,作誓「今後世以記余過」,以及對孟明等將領的寬容與信用;誘降由余,伐西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等等,都描繪得栩栩如生,充滿感情。其他如商鞅、張儀、司馬錯、樗(chū,初)里疾、甘茂、白起、王翦、范睢等人也都為秦國做出過重大貢獻。只是由於全書的體例和安排,在本篇中雖屢提及,而沒有詳述。
司馬遷在《秦本紀》中,如此詳細得當地敘寫與描繪,著意揭示秦之由弱變強,「文勢如階級」,一層緊一層,可以說為始皇帝最後一統天下,做了令人信服的、合理的鋪墊。正如李景星在《史記評議》中所說:此篇特別出色處,「中間敘繆公之霸,曲折頓挫,採用《左》、《國》,而能脫《左》、《國》之間架也。後路敘孝公之強,並列山東諸國形勢,為春秋變為戰國一大關鍵,且為秦人蠶食并吞伏根。用筆如張強弩,一絲不懈也。」
《索隱》以為秦在始皇稱帝以前只是諸侯國,不當立為本紀,而應降為世家。歸有光等則以為《秦本紀》與《秦始皇本紀》本應為一篇,正如《周本紀》記事是從后稷開始一樣,只是由於篇幅過長才分為兩篇的。(均見《會注考證》引)我們認為後一種看法較為合理,看來司馬公如此安排還是頗費了一番匠心的。


【譯文】

秦的祖先,是顓頊帝的後代孫女,名叫女修。女修織布的時候,有一隻燕子掉落一顆蛋,女修把它吞食了,生下兒子,名叫大業。大業娶了少典部族的女兒,名叫女華。女華生下大費,大費輔助夏禹治理水土。治水成功后,舜帝為表彰禹的功勞,賜給他一塊黑色的玉圭。禹接受了賞賜,說:「治水不是我一個人能完成的,也是因為有大費做助手。」舜帝說:「啊!大費,你幫助禹治水成功!我賜你一副黑色的旌旗飄帶。你的後代將會興旺昌盛。」於是把一個姓姚的美女嫁給他。大費行拜禮接受了賞賜,為舜帝馴養禽獸,禽獸大多馴服,這個人就是柏翳(yì,益)。舜帝賜他姓嬴。
大費生有二個兒子,一個名叫大廉,這就是鳥俗氏;另一個叫若木,這就是費氏。費氏的玄孫叫費昌,他的子孫有的住在中原地區,有的住在夷狄那裡。費昌正處在夏桀的時候,他離開夏國,歸附了商湯,給商湯駕車,在鳴條打敗了夏桀。大廉的玄孫叫孟戲、中衍,身體長得很象鳥,但說人話。太戊帝聽說了他們,想讓他們給自己駕車,就去占卜,卦相吉利,於是把他們請來駕車,並且給他們娶了妻子。自太戊帝以後,中衍的後代子孫,每代都有功勞,輔佐殷國,所以嬴姓子孫大多顯貴,後來終於成了諸侯。
中衍的玄孫叫中潏(jué,決),住在西部戎族地區,保衛西部邊疆。中潏生了蜚(fēi,非)廉。蜚廉生了惡來。惡來力氣大,蜚廉善奔跑。父子倆都憑才能力氣事奉殷紂王。周武王伐紂的時候,把惡來也一併殺了。當時,蜚廉為紂出使北方,回來時,因紂已死,沒有地方稟報,就在霍太山築起祭壇向紂王報告,祭祀時獲得一幅石棺,石棺上刻的字說:「天帝命令你不參與殷朝的災亂,賜給你一口石棺,以光耀你的氏族。」蜚廉死後,就埋葬在霍太山。蜚廉還有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生了孟增。孟增受到周成王的寵幸,他就是宅皋狼。皋狼生了衡父。衡父生了造父。造父因善於駕車得到周繆王的寵幸。周繆王獲得名叫驥、溫驪、驊(huá,華)騮(liú,留)、騄(lù,祿)耳的四匹駿馬,駕車到西方巡視,樂而忘返。等到徐偃王作亂時,造父給繆王駕車,兼程驅趕回周朝,日行千里,平定了叛亂。繆王把趙城封給造父,造父族人從此姓趙。自蜚廉生季勝以來經過五代直到造父時,才另外分出來居住在趙城。春秋晉國大夫越衰(cuī,崔)就是他的後代。惡來革,是蜚廉的兒子,死得早。他有個兒子叫女防。女防生了旁皋,旁皋生了太幾,太幾生了大駱,大駱生了非子。因為造父受到周王的恩寵,他們都承蒙恩蔭住在趙城,姓趙。
非子居住在犬丘,喜愛馬和其他牲口,並善於飼養繁殖。犬丘的人把這事告訴了周孝王,孝王召見非子,讓他在汧(qiān,千)河、渭河之間管理馬匹。馬匹大量繁殖。孝王想讓非子做大駱的繼承人。申侯的女兒是大駱的妻子,生了兒子成,成做了繼承人。申侯就對孝王說:「從前我的祖先是酈山那兒的女兒,她做了西戎族仲衍的曾孫胥軒的妻子,生了中潏,因為與周相親而歸附周朝,守衛西部邊境,西部邊境因此和睦太平。現在我又把女兒嫁給大駱為妻,生下成作繼承人。申侯與大駱再次聯姻,西戎族都歸順,這樣,您才得以稱王。希望您考慮一下吧。」於是孝王說:「從前伯翳為舜帝掌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多,所以獲得土地的封賜,受賜姓嬴。現在他的後代也給我馴養繁殖馬匹,我也分給他土地做附屬國吧。」賜給他秦地作為封邑,讓他接管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但也不廢除申侯女兒生的兒子做大駱的繼承人,以此來與西戎和好。
秦嬴生了秦侯。秦侯在位十年去世。秦侯生公伯。公伯在位三年去世。公伯生秦仲。
秦仲即位三年,周厲王無道,有的諸侯背叛了他。西戎族反叛周王朝,滅了犬丘大駱的全族。周宣王登上王位之後,任用秦仲當大夫,討伐西戎。西戎殺掉了秦仲。秦仲即位為侯王二十三年,死在西戎手裡。秦仲有五個兒子,大兒子叫庄公。周宣王召見庄公兄弟五人,交給他們七千兵卒,命令他們討伐西戎,把西戎打敗了。周宣王於是再次賞賜秦仲的子孫,包括他們的祖先大駱的封地犬丘在內,一併歸他們所有,任命他們為西垂大夫。
庄公居住在他們的故地西犬丘,生下三個兒子,長子叫世父。世父說:「西戎殺了我祖父秦仲,我不殺死戎王就決不回家。」於是率兵去攻打西戎,把繼承人的位置讓給他弟弟襄公。襄公做了太子。庄公在位四十四年去世,太子襄公繼位。襄公元年(前777),襄公把他妹妹繆嬴嫁給西戎豐王做妻子。襄公二年(前776),西戎包圍犬丘,世父反擊,最後被西戎俘虜。過了一年多,西戎放還世父。七年(前771)春,周幽王因寵愛褒姒(sì,似)而廢除太子宜臼,把褒姒所生的兒子伯服立為繼承人,周幽王多次舉烽火把諸侯騙來京師,以求褒姒一笑,諸侯們因此背叛了他。西戎的犬戎和申侯一起攻打周朝,在酈山下殺死了幽王。秦襄公率兵營救周朝,作戰有力,立了戰功。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騷擾,把都城向東遷到洛邑,襄公帶兵護送了周平王。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平王說:「西戎不講道義,侵奪我岐山、豐水的土地,秦國如果能趕走西戎,西戎的土地就歸秦國。」平王與他立下誓約,賜給他封地,授給他爵位。襄公在這時才使秦國成為諸侯國,跟其他諸侯國互通使節,互致聘問獻納之禮。又用黑鬃赤身的小馬、黃牛、公羊各三匹,在西畤祭祀天帝。十二年(前766),他討伐西戎,到達岐山時,在那裡去世了。他生了文公。
文公元年(前765),文公住在西垂宮。三年(前763),文公帶著七百名兵卒到東邊去打獵。四年(前762),他們到達汧、渭兩河的交會之處。文公說:「從前,周朝把這裡賜給我的祖先秦嬴做封邑,後來我們終於成了諸侯。」於是占卜這裡是否適宜居住,占卜的結果說吉利,就在這裡營造起城邑。十年(前756),開始建造祭天地的鄜(fū,夫)畤,用牛羊豬三種牲畜舉行祭祀。十三年(前753),開始設立史官記載大事,百姓大多受到教化。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討伐西戎,西戎敗逃。於是文公就收集周朝的遺民歸為己有,地盤擴展到岐山,把岐山以東的土地獻給周天子。十九年(前747),得到一塊名叫「陳寶」的異石。二十年(前746),開始設立誅滅三族的刑罰。二十七年(前739),砍伐南山的大梓樹,梓樹中竄出一頭大青牛逃進了豐水。四十八年(前718),文公的太子去世,賜謚號為竫(jìng,靜)公。竫公的長子立為太子,他是文公的孫子。五十年(前716),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竫公的兒子登位,這就是寧公。
寧公二年(前714),寧公遷居到平陽,派遣軍隊征伐盪社。三年(前713),與西戎的一支亳(bō,伯)部落作戰,亳王逃往西戎,於是滅了盪社。四年(前712),魯公子翚(huī,揮)殺死了他的君王隱公。十二年(前704),寧公攻打盪氏,攻了下來。寧公從十歲開始登上王位,在位十二年去世,葬在西山。他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武公為太子;武公的弟弟德公,與武公是同母兄弟;寧公之妾魯姬子生了齣子。寧公去世后,大庶長弗忌、威壘和三父廢掉太子,擁立齣子為君主。齣子六年(前698),三父等人又一起派人殺害了齣子。齣子五歲即位,在位六年被殺。三父等人又擁立了原太子武公。
武公元年(前697),征伐彭戲氏,到了華山下,住在平陽的封宮裡。三年(前695),殺了三父等人,夷滅了他們的三族,因為他們殺了齣子。鄭國的高渠眯殺了他的君主昭公。十年(前688),攻打邽、冀戎兩地的戎族,並開始在杜、鄭兩地設縣,滅了小虢(guó,國)。
十三年(前685),齊國人管至父、連稱等殺了他們的君主襄公,擁立公孫無知。晉國滅了霍、魏、耿三國。齊國雍廩殺死無知、管至父等人,擁立齊桓公。齊國、晉國成了強國。
十九年(前679),晉國的曲沃武公滅掉晉侯緡(mín,民),開始做了晉侯。齊桓公在鄄(juàn,倦)地稱霸。
二十年(前678),秦武公去世,葬在雍邑平陽。這時開始用人殉葬,給武公殉葬的有六十六人。武公有個兒子,名叫白。白沒有被立為君,被封在平陽。立武公的弟弟德公做了國君。
德公元年(前677),開始住進雍城的大鄭宮。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鄜畤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地是否適宜,占卜的結果是:後代子孫將到黃河邊上去飲馬。梁伯、芮(ruì,銳)伯來朝見。二年(前676),開始規定伏日,殺狗祭祀以祛除熱毒邪氣。德公到三十三歲才登位,在位兩年去世。他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宣公,次子成公,少子穆公。長子宣公繼位。
宣公元年(前675),衛國燕國攻打周王室,把惠王趕出朝廷,擁立王子穨(tuí,頹)為帝。三年(前673),鄭伯、虢叔殺死了王子穨,送惠王返回朝中。四年(前672),秦國修建密畤。與晉國在河陽作戰,戰勝了晉軍。十二年(前664),宣公去世。他生了九個兒子,沒有一個繼位,立了宣公的弟弟成公。
成公元年(前663),梁伯、芮伯來朝見。齊桓公征伐山戎,軍隊駐紮在孤竹。
成公在位四年去世。他有七個兒子,沒有一個繼位,立了成公的弟弟繆(mù,穆)公。
繆公任好元年(前659),繆公親自率兵征伐茅津,取得勝利。四年(前656),從晉國迎娶了妻子,他是晉太子申生的姐姐。這年,齊桓公攻打楚國,打到邵陵。
五年(前655),晉獻公滅了虞國和虢國,俘虜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傒(xī,奚),這是由於事先晉獻公送給虞君白玉和良馬以借道伐虢,虞君答應了。俘獲了百里傒之後,用他做秦繆公夫人出嫁時陪嫁的奴隸送到秦國。百里傒逃離秦國跑到宛(yuān,淵)地,楚國邊境的人捉住了他。繆公聽說百里傒有才能,想用重金贖買他,但又擔心楚國不給,就派人對楚王說:「我家的陪嫁奴隸百里傒逃到這裡,請允許我用五張黑色公羊皮贖回他。」楚國就答應了,交出百里傒。在這時,百里傒已經七十多歲。繆公解除了對他的禁錮,跟他談論國家大事。百里傒推辭說:「我是亡國之臣,哪裡值得您來詢問?」繆公說:「虞國國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國了。這不是您的罪過。」繆公堅決詢問。談了三天,繆公非常高興,把國家政事交給了他,號稱五羖(gǔ,谷)大夫。百里傒謙讓說:「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jiǎn,簡)叔,蹇叔有才能,可是世人沒有人知道。我曾外出遊學求官,被困在齊國,向?(zhì,至)地的人討飯吃,蹇叔收留了我。我因而想事奉齊國國君無知,蹇叔阻止了我,我得以躲過了齊國發生政變的那場災難,於是到了周朝。周王子穨喜愛牛,我憑著養牛的本領求取祿位,穨想任用我時,蹇叔勸阻我,我離開了穨,才沒有跟穨一起被殺;事奉虞君時,蹇叔也勸阻過我。我雖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實在是心裡喜歡利祿和爵位,就暫時留下了。我兩次聽了蹇叔的話,都得以逃脫險境;一次沒聽,就遇上了這次因虞君亡國而遭擒的災難:因此我知道蹇叔有才能。」於是繆公派人帶著厚重的禮物去迎請蹇叔,讓他當了上大夫。
秋天,繆公親自帶兵攻打晉國,在河曲與晉交戰。晉國驪姬製造了內亂,太子申生被驪姬所害,死在新城,公子重耳、夷吾出逃。
九年(前651),齊桓公在葵丘與各地諸侯會盟。
晉獻公去世。立驪姬的兒子奚齊,他的臣子里克殺了奚齊。荀息立卓子,里克又殺死了卓子和荀息。夷吾派人請秦國幫他回晉國。繆公答應了,派百里傒率兵去護送夷吾。夷吾對秦國人說:「我如果真能登位,願意割讓晉國的河西八座城給秦國。」等到他回到晉國登上了君位,卻派丕鄭去向秦國道歉,違背了諾言,不肯給秦國河西八座城,並且殺了里克。丕鄭聽說此事,十分害怕,就跟秦繆公商議說:「晉國人不想要夷吾為君,實際上想立重耳為君。現在夷吾違背諾言而且殺了里克,都是呂甥、郤(xì,細)芮的主意。希望您用重利趕快把呂甥、郤芮叫到秦國來,如果呂、郤兩人來了,那麼再送重耳回國就方便了。」繆公答應了他,就派人跟丕鄭一起回晉國去叫呂甥、郤芮。呂、郤等人懷疑丕鄭有詐謀,就報告夷吾,殺死了丕鄭。丕鄭的兒子丕豹逃奔到秦國,勸繆公說:「晉國君主無道,百姓不親附他,可以討伐他了。」繆公說:「百姓如果不認為合適,不擁護晉君,他們為什麼能殺掉他們的大臣呢?既然能殺死他們的大臣,這正是由於晉國上下還是協調的。」繆公不公開聽從丕豹的計謀,但在暗中卻重用他。
十二年(前648),齊國管仲、隰朋去世。
晉國大旱,派人來秦國請求援助糧食。丕豹勸說繆公不要給,要繆公趁著晉國荒歉去攻打它。繆公去問公孫支,公孫支說:「荒歉與豐收是交替出現的事,不能不給。」又問百里傒,百里傒說:「夷吾得罪了您,他的百姓有什麼罪?」繆公採納百里傒、公孫支的意見,最後還是給晉國糧食了。水路用船,陸路用車給晉國運去糧食,從雍都出發,源源不斷地直到絳(jiàng,降)城。
十四年(前646),秦國發生飢荒,請求晉國援助糧食。晉國就此事徵求群臣的意見。虢射說:「趁著秦國鬧飢荒去攻打它,可以大獲成功。」晉君聽從了他的意見。十五年(前645)晉國發動軍隊攻打秦國。繆公也發兵,讓丕豹率領大軍,親自前往迎擊。九日壬戌日,與晉惠公夷吾在韓地交戰。晉君甩下自己的部隊獨自往前沖,跟秦軍爭奪財物,回來的時候,駕車的戰馬陷到深泥里。繆公與部下縱馬驅車追趕,沒能抓到晉君,反而被晉軍包圍了。晉軍攻擊繆公,繆公受了傷。這時,曾在岐山下偷吃繆公良馬的三百多個鄉下人不顧危險驅馬沖入晉軍,晉軍的包圍被沖開,不僅使繆公得以脫險,反而又活捉了晉君。當初,繆公丟失了一匹良馬,岐山下的三百多個鄉下人一塊兒把它抓來吃掉了,官吏捕捉到他們,要加以法辦。繆公說:「君子不能因為牲畜的緣故而傷害人。我聽說,吃了良馬肉,如果不喝灑,會傷人。」於是就賜酒給他們喝,並赦免了他們。這三百人聽說秦國要去攻打晉國,都要求跟著去。在作戰時,他們發現繆公被敵包圍,都高舉兵器,爭先死戰,以報答吃馬肉被赦免的恩德。於是繆公俘虜了晉君回到秦國,向全國發布命令:「人人齋戒獨宿,我將用晉君祭祀上帝。」周天子聽說此事,說「晉君是我的同姓」,替晉君求情。夷吾的姐姐是秦繆公的夫人,她聽到這件事,就穿上喪服,光著腳,說:「我不能挽救自己的兄弟,以致還得讓君上下命令殺他,實在有辱於君上。」繆公說:「我俘獲了晉君,以為是成就了一件大事,可是現在天子來求情,夫人也為此事而憂愁。」於是跟晉君訂立盟約,答應讓他回國,並給他換了上等的房舍住宿,送給他牛羊豬各七頭,以諸侯之禮相待。十一月,送晉君夷吾回國;夷吾獻出晉國河西的土地,派太子圉(yǔ,語)到秦國作人質。秦國把同宗的女兒嫁給子圉。這時候,秦國的地盤向東已經擴展到黃河。
十八年(前642),齊桓公去世。二十年(前640),秦國滅了梁、芮二國。
二十二年(前638),晉公子圉聽說晉君生病,說:「梁國是我母親的家鄉,秦國卻滅了它。我兄弟眾多,如果父君百年後,秦國必定留住我,晉國也不會重視我,而改立其他公子。」於是子圉逃離秦國,回到晉國。二十三年(前637),晉惠公去世,子圉即位為君。秦君對圉的逃離十分惱恨,就從楚國迎來晉公子重耳,並把原來子圉的妻子嫁給重耳。重耳起而推辭不肯,後來就接受了。繆公對重耳更加以禮厚待。二十四年(前636)春天,秦國派人告訴晉國大臣,要送重耳回國。晉國答應了,於是派人護送重耳回到晉國。二月,重耳登位成為晉君,這就是晉文公。文公派人殺了子圉。子圉就是晉懷公。
這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帶,藉助狄人的軍隊攻打襄王,襄王出逃,住在鄭國。二十五年(前635),周襄王派人向晉國、秦國通告了發生禍難的情況。秦繆公率兵幫助晉文公護送周襄王回朝,殺死襄王的弟弟帶。二十八年(前632),晉文公在城濮打敗楚軍。三十年(前630),繆公幫助晉文公包圍了鄭國。鄭國派人對繆公說:「滅掉鄭國,其結果是使晉國實力增強,這對晉國是有利的,而對秦國卻無利。晉國強大了,就會成為秦國的憂患。」繆公於是撤軍,返回秦國。晉國也只好撤軍。三十二年(前628)冬,晉文公去世。
鄭國有個人向秦國出賣鄭國說:「我掌管鄭國的城門,可以來偷襲鄭國。」繆公去問蹇叔、百里傒,兩個人回答說:「路經數國地界,到千里之外去襲擊別人,很少有佔便宜的。再說,既然有人出賣鄭國,怎麼知道我國的人就沒有把我們的實情告訴鄭國呢?不能襲擊鄭國。」繆公說:「你們不懂得,我已經決定了。」於是出兵,派百里傒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率兵。軍隊出發的那天,百里傒、蹇叔二人對著軍隊大哭。繆公聽說了,生氣地說:「我派兵出發,你們卻攔著軍隊大哭,這是為什麼?」二位老人說:「為臣不敢阻攔軍隊。部隊要走了,我倆的兒子在軍隊中也將前往;如今我們年歲已大,他們如果回來晚了,恐怕就見不著了,所以才哭。」二位老人退回來對他們的兒子說:「你們的部隊如果失敗,一定是在殽山的險要處。」三十三年(前627)春天,秦國軍隊向東進發,穿過晉國,從周朝都城北門經過。周朝的王孫滿看見了秦國的軍隊以後說:「秦軍不懂禮儀,不打敗仗還等什麼!」軍隊開進到滑邑,鄭國商人弦高帶著十二頭牛準備去周朝都城出賣,碰見了秦軍,他害怕被秦軍殺掉或俘虜,就獻上他的牛,說:「聽說貴國要去討伐鄭國,鄭君已認真做了防守和抵禦的準備,還派我帶了十二頭牛來慰勞貴國士兵。」秦國的三位將軍一起商量說:「 我們要去襲擊鄭國,鄭國現在已經知道了,去也襲擊不成了。」於是滅掉滑邑。滑邑是晉國的邊境城邑。
這時候,晉文公死了還沒有安葬。太子襄公憤怒地說:「秦國欺侮我剛剛喪父,趁我辦喪事的時候攻破我國的滑邑。」於是把喪服染成黑色,以方便行軍作戰,發兵在殽山阻截秦軍。晉軍發起攻擊,把秦軍打得大敗,沒有一個人能夠逃脫。晉軍俘獲了秦軍三位將軍返回都城。晉文公的夫人是秦繆公的女兒,他替秦國三位被俘的將軍求情說:「繆公對這三個人恨之入骨,希望您放他們回國,好讓我國國君能親自痛痛快快地煮掉他們。」晉君答應了,放秦軍三位將軍歸國。三位將軍回國后,繆公穿著白色喪服到郊外迎接他們,向三人哭著說:「寡人因為沒有聽從百里傒、蹇叔的話,以致讓你們三位受了屈辱,你們三位有什麼罪呢?你們要拿出全部心力洗雪這個恥辱,不要鬆懈。」於是恢復了三個人原來的官職俸祿,更加厚待他們。
三十四年(前626),楚國太子商臣殺了他的父親楚成王,接替了王位。
秦繆公這時候再次派孟明視等率兵攻打晉國,在彭衙交戰。秦軍作戰不利,撤軍返回。
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國。由余,祖先是晉國人,逃亡到戎地,他還能說晉國方言。戎王聽說繆公賢明,就派由余去觀察秦國。秦繆公向他炫示了宮室和積蓄的財寶。由余說:「這些宮室積蓄,如果是讓鬼神營造,那麼就使鬼神勞累了;如果是讓百姓營造的,那麼也使百姓受苦了。」繆公覺得他的話奇怪,問道:「中原各國藉助詩書禮樂和法律處理政務,還不時地出現禍亂呢,現在戎族沒有這些,用什麼來治理國家,豈不很困難嗎!」由余笑著說:「這些正是中原各國發生禍亂的根源所在。自上古聖人黃帝創造了禮樂法度,並親自帶頭貫徹執行,也只是實現了小的太平。到了後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驕奢淫逸。依仗著法律制度的威嚴來要求和監督民眾,民眾感到疲憊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實行仁義。上下互相怨恨,篡奪屠殺,甚至滅絕家族,都是由於禮樂法度這些東西啊。而戎族卻不是這樣。在上位者懷著淳厚的仁德來對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滿懷忠信來侍奉君上,整個國家的政事就像一個人支配自己的身體一樣,無須了解什麼治理的方法,這才真正是聖人治理國家啊。」繆公退朝之後,就問內史王廖說:「我聽說鄰國有聖人,這將是對立國家的憂患。現在由余有才能,這是我的禍害,我該怎麼辦呢?」內史王廖說:「戎王地處偏僻,不曾聽過中原地區的樂曲。您不妨試試送他歌舞伎女,藉以改變他的心志。並且為由余向戎王請求延期返戎,以此來疏遠他們君臣之間的關係;同時留住由余不讓他回去,以此來延誤他回國的日期。戎王一定會感到奇怪,因而懷疑由余。他們君臣之間有了隔閡,就可以俘獲他了。再說戎王喜歡上音樂,就一定沒有心思處理國事了。」繆公說:「好。」於是繆公與由余座席相連而坐,互遞杯盞一塊兒吃喝,向由余詢問戎地的地形和兵力,把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然後命令內史王廖送給戎王十六名歌妓。戎王接受,並且非常喜愛迷戀,整整一年不曾遷徙,更換草地,牛馬死了一半。這時候,秦國才讓由余回國。由余多次向戎王進諫,戎王都不聽,繆公又屢次派人秘密邀請由余,由余於是離開戎王,投降了秦國。繆公以賓客之禮相待,對他非常尊敬,向他詢問應該在什麼樣的形勢下進攻戎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8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54 | 只看該作者
秦本紀第五

解惠全 白銀亮 譯註

【說明】

這篇本紀記載的是秦氏族從興起、發展到稱霸天下、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前的歷史。
秦本為地處偏遠的西方的一個部落,其遠祖多以馴獸駕車見長,從虞舜到周代屢屢有功:柏翳(yì,益)佐禹治水,舜賜姓嬴氏;費昌為湯駕車敗桀於鳴條,中潏(jué,決)在西戎為殷保西部邊境,造父(fǔ,甫)為周繆(mù,穆)王架車,日驅千里以救周亂,其族由此為趙氏,周宣王時秦仲為西垂大夫,襄公救周難,又率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封為諸侯,建立了秦國。秦國本為西方一個小國,各方面都比較落後,到後來相當強大了,還被中原各國視為戎狄,不讓它參與盟會。但秦國一方面在戎族地區擴充土地,一方面與中原各國來往,通婚,吸取中原文化,逐步發展成為強國。
這篇本紀主要取材於《左傳》、《國語》和《戰國策》,通篇以秦為中心,同時把周王室和其他各諸侯國的情況穿插進去,條分縷析,勾勒出了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軍事形勢和社會概貌。秦國的發展與強盛,起關鍵作用的是有幾代勵精圖治、開明能幹的君王,而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些人的事迹刻意敘寫,如繆(穆)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等,而且抓住了他們廣招賢才、知人善任的特點,潑墨重寫,這一歷史時期許多著名的謀臣武將都在這篇里出現過,這不僅反映了歷史的真實,也為後面有關的各篇列傳提供了總的背景。在這些敘寫中尤以繆公寫得生動真切,如他以五張羊皮贖來百里傒(奚),百里傒又向他推薦蹇(jiǎn,簡)叔;與晉惠公戰於韓地,在關鍵時刻鄉民報食馬之德;秦晉殽(崤)之戰後,繆公的自責、為戰死的將士築墳發喪,作誓「今後世以記余過」,以及對孟明等將領的寬容與信用;誘降由余,伐西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等等,都描繪得栩栩如生,充滿感情。其他如商鞅、張儀、司馬錯、樗(chū,初)里疾、甘茂、白起、王翦、范睢等人也都為秦國做出過重大貢獻。只是由於全書的體例和安排,在本篇中雖屢提及,而沒有詳述。
司馬遷在《秦本紀》中,如此詳細得當地敘寫與描繪,著意揭示秦之由弱變強,「文勢如階級」,一層緊一層,可以說為始皇帝最後一統天下,做了令人信服的、合理的鋪墊。正如李景星在《史記評議》中所說:此篇特別出色處,「中間敘繆公之霸,曲折頓挫,採用《左》、《國》,而能脫《左》、《國》之間架也。後路敘孝公之強,並列山東諸國形勢,為春秋變為戰國一大關鍵,且為秦人蠶食并吞伏根。用筆如張強弩,一絲不懈也。」
《索隱》以為秦在始皇稱帝以前只是諸侯國,不當立為本紀,而應降為世家。歸有光等則以為《秦本紀》與《秦始皇本紀》本應為一篇,正如《周本紀》記事是從后稷開始一樣,只是由於篇幅過長才分為兩篇的。(均見《會注考證》引)我們認為後一種看法較為合理,看來司馬公如此安排還是頗費了一番匠心的。


【譯文】

秦的祖先,是顓頊帝的後代孫女,名叫女修。女修織布的時候,有一隻燕子掉落一顆蛋,女修把它吞食了,生下兒子,名叫大業。大業娶了少典部族的女兒,名叫女華。女華生下大費,大費輔助夏禹治理水土。治水成功后,舜帝為表彰禹的功勞,賜給他一塊黑色的玉圭。禹接受了賞賜,說:「治水不是我一個人能完成的,也是因為有大費做助手。」舜帝說:「啊!大費,你幫助禹治水成功!我賜你一副黑色的旌旗飄帶。你的後代將會興旺昌盛。」於是把一個姓姚的美女嫁給他。大費行拜禮接受了賞賜,為舜帝馴養禽獸,禽獸大多馴服,這個人就是柏翳(yì,益)。舜帝賜他姓嬴。
大費生有二個兒子,一個名叫大廉,這就是鳥俗氏;另一個叫若木,這就是費氏。費氏的玄孫叫費昌,他的子孫有的住在中原地區,有的住在夷狄那裡。費昌正處在夏桀的時候,他離開夏國,歸附了商湯,給商湯駕車,在鳴條打敗了夏桀。大廉的玄孫叫孟戲、中衍,身體長得很象鳥,但說人話。太戊帝聽說了他們,想讓他們給自己駕車,就去占卜,卦相吉利,於是把他們請來駕車,並且給他們娶了妻子。自太戊帝以後,中衍的後代子孫,每代都有功勞,輔佐殷國,所以嬴姓子孫大多顯貴,後來終於成了諸侯。
中衍的玄孫叫中潏(jué,決),住在西部戎族地區,保衛西部邊疆。中潏生了蜚(fēi,非)廉。蜚廉生了惡來。惡來力氣大,蜚廉善奔跑。父子倆都憑才能力氣事奉殷紂王。周武王伐紂的時候,把惡來也一併殺了。當時,蜚廉為紂出使北方,回來時,因紂已死,沒有地方稟報,就在霍太山築起祭壇向紂王報告,祭祀時獲得一幅石棺,石棺上刻的字說:「天帝命令你不參與殷朝的災亂,賜給你一口石棺,以光耀你的氏族。」蜚廉死後,就埋葬在霍太山。蜚廉還有個兒子叫季勝。季勝生了孟增。孟增受到周成王的寵幸,他就是宅皋狼。皋狼生了衡父。衡父生了造父。造父因善於駕車得到周繆王的寵幸。周繆王獲得名叫驥、溫驪、驊(huá,華)騮(liú,留)、騄(lù,祿)耳的四匹駿馬,駕車到西方巡視,樂而忘返。等到徐偃王作亂時,造父給繆王駕車,兼程驅趕回周朝,日行千里,平定了叛亂。繆王把趙城封給造父,造父族人從此姓趙。自蜚廉生季勝以來經過五代直到造父時,才另外分出來居住在趙城。春秋晉國大夫越衰(cuī,崔)就是他的後代。惡來革,是蜚廉的兒子,死得早。他有個兒子叫女防。女防生了旁皋,旁皋生了太幾,太幾生了大駱,大駱生了非子。因為造父受到周王的恩寵,他們都承蒙恩蔭住在趙城,姓趙。
非子居住在犬丘,喜愛馬和其他牲口,並善於飼養繁殖。犬丘的人把這事告訴了周孝王,孝王召見非子,讓他在汧(qiān,千)河、渭河之間管理馬匹。馬匹大量繁殖。孝王想讓非子做大駱的繼承人。申侯的女兒是大駱的妻子,生了兒子成,成做了繼承人。申侯就對孝王說:「從前我的祖先是酈山那兒的女兒,她做了西戎族仲衍的曾孫胥軒的妻子,生了中潏,因為與周相親而歸附周朝,守衛西部邊境,西部邊境因此和睦太平。現在我又把女兒嫁給大駱為妻,生下成作繼承人。申侯與大駱再次聯姻,西戎族都歸順,這樣,您才得以稱王。希望您考慮一下吧。」於是孝王說:「從前伯翳為舜帝掌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多,所以獲得土地的封賜,受賜姓嬴。現在他的後代也給我馴養繁殖馬匹,我也分給他土地做附屬國吧。」賜給他秦地作為封邑,讓他接管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但也不廢除申侯女兒生的兒子做大駱的繼承人,以此來與西戎和好。
秦嬴生了秦侯。秦侯在位十年去世。秦侯生公伯。公伯在位三年去世。公伯生秦仲。
秦仲即位三年,周厲王無道,有的諸侯背叛了他。西戎族反叛周王朝,滅了犬丘大駱的全族。周宣王登上王位之後,任用秦仲當大夫,討伐西戎。西戎殺掉了秦仲。秦仲即位為侯王二十三年,死在西戎手裡。秦仲有五個兒子,大兒子叫庄公。周宣王召見庄公兄弟五人,交給他們七千兵卒,命令他們討伐西戎,把西戎打敗了。周宣王於是再次賞賜秦仲的子孫,包括他們的祖先大駱的封地犬丘在內,一併歸他們所有,任命他們為西垂大夫。
庄公居住在他們的故地西犬丘,生下三個兒子,長子叫世父。世父說:「西戎殺了我祖父秦仲,我不殺死戎王就決不回家。」於是率兵去攻打西戎,把繼承人的位置讓給他弟弟襄公。襄公做了太子。庄公在位四十四年去世,太子襄公繼位。襄公元年(前777),襄公把他妹妹繆嬴嫁給西戎豐王做妻子。襄公二年(前776),西戎包圍犬丘,世父反擊,最後被西戎俘虜。過了一年多,西戎放還世父。七年(前771)春,周幽王因寵愛褒姒(sì,似)而廢除太子宜臼,把褒姒所生的兒子伯服立為繼承人,周幽王多次舉烽火把諸侯騙來京師,以求褒姒一笑,諸侯們因此背叛了他。西戎的犬戎和申侯一起攻打周朝,在酈山下殺死了幽王。秦襄公率兵營救周朝,作戰有力,立了戰功。周平王為躲避犬戎的騷擾,把都城向東遷到洛邑,襄公帶兵護送了周平王。周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給他岐山以西的土地。平王說:「西戎不講道義,侵奪我岐山、豐水的土地,秦國如果能趕走西戎,西戎的土地就歸秦國。」平王與他立下誓約,賜給他封地,授給他爵位。襄公在這時才使秦國成為諸侯國,跟其他諸侯國互通使節,互致聘問獻納之禮。又用黑鬃赤身的小馬、黃牛、公羊各三匹,在西畤祭祀天帝。十二年(前766),他討伐西戎,到達岐山時,在那裡去世了。他生了文公。
文公元年(前765),文公住在西垂宮。三年(前763),文公帶著七百名兵卒到東邊去打獵。四年(前762),他們到達汧、渭兩河的交會之處。文公說:「從前,周朝把這裡賜給我的祖先秦嬴做封邑,後來我們終於成了諸侯。」於是占卜這裡是否適宜居住,占卜的結果說吉利,就在這裡營造起城邑。十年(前756),開始建造祭天地的鄜(fū,夫)畤,用牛羊豬三種牲畜舉行祭祀。十三年(前753),開始設立史官記載大事,百姓大多受到教化。十六年(前750),文公派兵討伐西戎,西戎敗逃。於是文公就收集周朝的遺民歸為己有,地盤擴展到岐山,把岐山以東的土地獻給周天子。十九年(前747),得到一塊名叫「陳寶」的異石。二十年(前746),開始設立誅滅三族的刑罰。二十七年(前739),砍伐南山的大梓樹,梓樹中竄出一頭大青牛逃進了豐水。四十八年(前718),文公的太子去世,賜謚號為竫(jìng,靜)公。竫公的長子立為太子,他是文公的孫子。五十年(前716),文公去世,埋葬在西山。竫公的兒子登位,這就是寧公。
寧公二年(前714),寧公遷居到平陽,派遣軍隊征伐盪社。三年(前713),與西戎的一支亳(bō,伯)部落作戰,亳王逃往西戎,於是滅了盪社。四年(前712),魯公子翚(huī,揮)殺死了他的君王隱公。十二年(前704),寧公攻打盪氏,攻了下來。寧公從十歲開始登上王位,在位十二年去世,葬在西山。他生了三個兒子:長子武公為太子;武公的弟弟德公,與武公是同母兄弟;寧公之妾魯姬子生了齣子。寧公去世后,大庶長弗忌、威壘和三父廢掉太子,擁立齣子為君主。齣子六年(前698),三父等人又一起派人殺害了齣子。齣子五歲即位,在位六年被殺。三父等人又擁立了原太子武公。
武公元年(前697),征伐彭戲氏,到了華山下,住在平陽的封宮裡。三年(前695),殺了三父等人,夷滅了他們的三族,因為他們殺了齣子。鄭國的高渠眯殺了他的君主昭公。十年(前688),攻打邽、冀戎兩地的戎族,並開始在杜、鄭兩地設縣,滅了小虢(guó,國)。
十三年(前685),齊國人管至父、連稱等殺了他們的君主襄公,擁立公孫無知。晉國滅了霍、魏、耿三國。齊國雍廩殺死無知、管至父等人,擁立齊桓公。齊國、晉國成了強國。
十九年(前679),晉國的曲沃武公滅掉晉侯緡(mín,民),開始做了晉侯。齊桓公在鄄(juàn,倦)地稱霸。
二十年(前678),秦武公去世,葬在雍邑平陽。這時開始用人殉葬,給武公殉葬的有六十六人。武公有個兒子,名叫白。白沒有被立為君,被封在平陽。立武公的弟弟德公做了國君。
德公元年(前677),開始住進雍城的大鄭宮。用牛羊豬各三百頭在鄜畤祭祀天地。占卜居住在雍地是否適宜,占卜的結果是:後代子孫將到黃河邊上去飲馬。梁伯、芮(ruì,銳)伯來朝見。二年(前676),開始規定伏日,殺狗祭祀以祛除熱毒邪氣。德公到三十三歲才登位,在位兩年去世。他生了三個兒子:長子宣公,次子成公,少子穆公。長子宣公繼位。
宣公元年(前675),衛國燕國攻打周王室,把惠王趕出朝廷,擁立王子穨(tuí,頹)為帝。三年(前673),鄭伯、虢叔殺死了王子穨,送惠王返回朝中。四年(前672),秦國修建密畤。與晉國在河陽作戰,戰勝了晉軍。十二年(前664),宣公去世。他生了九個兒子,沒有一個繼位,立了宣公的弟弟成公。
成公元年(前663),梁伯、芮伯來朝見。齊桓公征伐山戎,軍隊駐紮在孤竹。
成公在位四年去世。他有七個兒子,沒有一個繼位,立了成公的弟弟繆(mù,穆)公。
繆公任好元年(前659),繆公親自率兵征伐茅津,取得勝利。四年(前656),從晉國迎娶了妻子,他是晉太子申生的姐姐。這年,齊桓公攻打楚國,打到邵陵。
五年(前655),晉獻公滅了虞國和虢國,俘虜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傒(xī,奚),這是由於事先晉獻公送給虞君白玉和良馬以借道伐虢,虞君答應了。俘獲了百里傒之後,用他做秦繆公夫人出嫁時陪嫁的奴隸送到秦國。百里傒逃離秦國跑到宛(yuān,淵)地,楚國邊境的人捉住了他。繆公聽說百里傒有才能,想用重金贖買他,但又擔心楚國不給,就派人對楚王說:「我家的陪嫁奴隸百里傒逃到這裡,請允許我用五張黑色公羊皮贖回他。」楚國就答應了,交出百里傒。在這時,百里傒已經七十多歲。繆公解除了對他的禁錮,跟他談論國家大事。百里傒推辭說:「我是亡國之臣,哪裡值得您來詢問?」繆公說:「虞國國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國了。這不是您的罪過。」繆公堅決詢問。談了三天,繆公非常高興,把國家政事交給了他,號稱五羖(gǔ,谷)大夫。百里傒謙讓說:「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jiǎn,簡)叔,蹇叔有才能,可是世人沒有人知道。我曾外出遊學求官,被困在齊國,向?(zhì,至)地的人討飯吃,蹇叔收留了我。我因而想事奉齊國國君無知,蹇叔阻止了我,我得以躲過了齊國發生政變的那場災難,於是到了周朝。周王子穨喜愛牛,我憑著養牛的本領求取祿位,穨想任用我時,蹇叔勸阻我,我離開了穨,才沒有跟穨一起被殺;事奉虞君時,蹇叔也勸阻過我。我雖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實在是心裡喜歡利祿和爵位,就暫時留下了。我兩次聽了蹇叔的話,都得以逃脫險境;一次沒聽,就遇上了這次因虞君亡國而遭擒的災難:因此我知道蹇叔有才能。」於是繆公派人帶著厚重的禮物去迎請蹇叔,讓他當了上大夫。
秋天,繆公親自帶兵攻打晉國,在河曲與晉交戰。晉國驪姬製造了內亂,太子申生被驪姬所害,死在新城,公子重耳、夷吾出逃。
九年(前651),齊桓公在葵丘與各地諸侯會盟。
晉獻公去世。立驪姬的兒子奚齊,他的臣子里克殺了奚齊。荀息立卓子,里克又殺死了卓子和荀息。夷吾派人請秦國幫他回晉國。繆公答應了,派百里傒率兵去護送夷吾。夷吾對秦國人說:「我如果真能登位,願意割讓晉國的河西八座城給秦國。」等到他回到晉國登上了君位,卻派丕鄭去向秦國道歉,違背了諾言,不肯給秦國河西八座城,並且殺了里克。丕鄭聽說此事,十分害怕,就跟秦繆公商議說:「晉國人不想要夷吾為君,實際上想立重耳為君。現在夷吾違背諾言而且殺了里克,都是呂甥、郤(xì,細)芮的主意。希望您用重利趕快把呂甥、郤芮叫到秦國來,如果呂、郤兩人來了,那麼再送重耳回國就方便了。」繆公答應了他,就派人跟丕鄭一起回晉國去叫呂甥、郤芮。呂、郤等人懷疑丕鄭有詐謀,就報告夷吾,殺死了丕鄭。丕鄭的兒子丕豹逃奔到秦國,勸繆公說:「晉國君主無道,百姓不親附他,可以討伐他了。」繆公說:「百姓如果不認為合適,不擁護晉君,他們為什麼能殺掉他們的大臣呢?既然能殺死他們的大臣,這正是由於晉國上下還是協調的。」繆公不公開聽從丕豹的計謀,但在暗中卻重用他。
十二年(前648),齊國管仲、隰朋去世。
晉國大旱,派人來秦國請求援助糧食。丕豹勸說繆公不要給,要繆公趁著晉國荒歉去攻打它。繆公去問公孫支,公孫支說:「荒歉與豐收是交替出現的事,不能不給。」又問百里傒,百里傒說:「夷吾得罪了您,他的百姓有什麼罪?」繆公採納百里傒、公孫支的意見,最後還是給晉國糧食了。水路用船,陸路用車給晉國運去糧食,從雍都出發,源源不斷地直到絳(jiàng,降)城。
十四年(前646),秦國發生飢荒,請求晉國援助糧食。晉國就此事徵求群臣的意見。虢射說:「趁著秦國鬧飢荒去攻打它,可以大獲成功。」晉君聽從了他的意見。十五年(前645)晉國發動軍隊攻打秦國。繆公也發兵,讓丕豹率領大軍,親自前往迎擊。九日壬戌日,與晉惠公夷吾在韓地交戰。晉君甩下自己的部隊獨自往前沖,跟秦軍爭奪財物,回來的時候,駕車的戰馬陷到深泥里。繆公與部下縱馬驅車追趕,沒能抓到晉君,反而被晉軍包圍了。晉軍攻擊繆公,繆公受了傷。這時,曾在岐山下偷吃繆公良馬的三百多個鄉下人不顧危險驅馬沖入晉軍,晉軍的包圍被沖開,不僅使繆公得以脫險,反而又活捉了晉君。當初,繆公丟失了一匹良馬,岐山下的三百多個鄉下人一塊兒把它抓來吃掉了,官吏捕捉到他們,要加以法辦。繆公說:「君子不能因為牲畜的緣故而傷害人。我聽說,吃了良馬肉,如果不喝灑,會傷人。」於是就賜酒給他們喝,並赦免了他們。這三百人聽說秦國要去攻打晉國,都要求跟著去。在作戰時,他們發現繆公被敵包圍,都高舉兵器,爭先死戰,以報答吃馬肉被赦免的恩德。於是繆公俘虜了晉君回到秦國,向全國發布命令:「人人齋戒獨宿,我將用晉君祭祀上帝。」周天子聽說此事,說「晉君是我的同姓」,替晉君求情。夷吾的姐姐是秦繆公的夫人,她聽到這件事,就穿上喪服,光著腳,說:「我不能挽救自己的兄弟,以致還得讓君上下命令殺他,實在有辱於君上。」繆公說:「我俘獲了晉君,以為是成就了一件大事,可是現在天子來求情,夫人也為此事而憂愁。」於是跟晉君訂立盟約,答應讓他回國,並給他換了上等的房舍住宿,送給他牛羊豬各七頭,以諸侯之禮相待。十一月,送晉君夷吾回國;夷吾獻出晉國河西的土地,派太子圉(yǔ,語)到秦國作人質。秦國把同宗的女兒嫁給子圉。這時候,秦國的地盤向東已經擴展到黃河。
十八年(前642),齊桓公去世。二十年(前640),秦國滅了梁、芮二國。
二十二年(前638),晉公子圉聽說晉君生病,說:「梁國是我母親的家鄉,秦國卻滅了它。我兄弟眾多,如果父君百年後,秦國必定留住我,晉國也不會重視我,而改立其他公子。」於是子圉逃離秦國,回到晉國。二十三年(前637),晉惠公去世,子圉即位為君。秦君對圉的逃離十分惱恨,就從楚國迎來晉公子重耳,並把原來子圉的妻子嫁給重耳。重耳起而推辭不肯,後來就接受了。繆公對重耳更加以禮厚待。二十四年(前636)春天,秦國派人告訴晉國大臣,要送重耳回國。晉國答應了,於是派人護送重耳回到晉國。二月,重耳登位成為晉君,這就是晉文公。文公派人殺了子圉。子圉就是晉懷公。
這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帶,藉助狄人的軍隊攻打襄王,襄王出逃,住在鄭國。二十五年(前635),周襄王派人向晉國、秦國通告了發生禍難的情況。秦繆公率兵幫助晉文公護送周襄王回朝,殺死襄王的弟弟帶。二十八年(前632),晉文公在城濮打敗楚軍。三十年(前630),繆公幫助晉文公包圍了鄭國。鄭國派人對繆公說:「滅掉鄭國,其結果是使晉國實力增強,這對晉國是有利的,而對秦國卻無利。晉國強大了,就會成為秦國的憂患。」繆公於是撤軍,返回秦國。晉國也只好撤軍。三十二年(前628)冬,晉文公去世。
鄭國有個人向秦國出賣鄭國說:「我掌管鄭國的城門,可以來偷襲鄭國。」繆公去問蹇叔、百里傒,兩個人回答說:「路經數國地界,到千里之外去襲擊別人,很少有佔便宜的。再說,既然有人出賣鄭國,怎麼知道我國的人就沒有把我們的實情告訴鄭國呢?不能襲擊鄭國。」繆公說:「你們不懂得,我已經決定了。」於是出兵,派百里傒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率兵。軍隊出發的那天,百里傒、蹇叔二人對著軍隊大哭。繆公聽說了,生氣地說:「我派兵出發,你們卻攔著軍隊大哭,這是為什麼?」二位老人說:「為臣不敢阻攔軍隊。部隊要走了,我倆的兒子在軍隊中也將前往;如今我們年歲已大,他們如果回來晚了,恐怕就見不著了,所以才哭。」二位老人退回來對他們的兒子說:「你們的部隊如果失敗,一定是在殽山的險要處。」三十三年(前627)春天,秦國軍隊向東進發,穿過晉國,從周朝都城北門經過。周朝的王孫滿看見了秦國的軍隊以後說:「秦軍不懂禮儀,不打敗仗還等什麼!」軍隊開進到滑邑,鄭國商人弦高帶著十二頭牛準備去周朝都城出賣,碰見了秦軍,他害怕被秦軍殺掉或俘虜,就獻上他的牛,說:「聽說貴國要去討伐鄭國,鄭君已認真做了防守和抵禦的準備,還派我帶了十二頭牛來慰勞貴國士兵。」秦國的三位將軍一起商量說:「 我們要去襲擊鄭國,鄭國現在已經知道了,去也襲擊不成了。」於是滅掉滑邑。滑邑是晉國的邊境城邑。
這時候,晉文公死了還沒有安葬。太子襄公憤怒地說:「秦國欺侮我剛剛喪父,趁我辦喪事的時候攻破我國的滑邑。」於是把喪服染成黑色,以方便行軍作戰,發兵在殽山阻截秦軍。晉軍發起攻擊,把秦軍打得大敗,沒有一個人能夠逃脫。晉軍俘獲了秦軍三位將軍返回都城。晉文公的夫人是秦繆公的女兒,他替秦國三位被俘的將軍求情說:「繆公對這三個人恨之入骨,希望您放他們回國,好讓我國國君能親自痛痛快快地煮掉他們。」晉君答應了,放秦軍三位將軍歸國。三位將軍回國后,繆公穿著白色喪服到郊外迎接他們,向三人哭著說:「寡人因為沒有聽從百里傒、蹇叔的話,以致讓你們三位受了屈辱,你們三位有什麼罪呢?你們要拿出全部心力洗雪這個恥辱,不要鬆懈。」於是恢復了三個人原來的官職俸祿,更加厚待他們。
三十四年(前626),楚國太子商臣殺了他的父親楚成王,接替了王位。
秦繆公這時候再次派孟明視等率兵攻打晉國,在彭衙交戰。秦軍作戰不利,撤軍返回。
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國。由余,祖先是晉國人,逃亡到戎地,他還能說晉國方言。戎王聽說繆公賢明,就派由余去觀察秦國。秦繆公向他炫示了宮室和積蓄的財寶。由余說:「這些宮室積蓄,如果是讓鬼神營造,那麼就使鬼神勞累了;如果是讓百姓營造的,那麼也使百姓受苦了。」繆公覺得他的話奇怪,問道:「中原各國藉助詩書禮樂和法律處理政務,還不時地出現禍亂呢,現在戎族沒有這些,用什麼來治理國家,豈不很困難嗎!」由余笑著說:「這些正是中原各國發生禍亂的根源所在。自上古聖人黃帝創造了禮樂法度,並親自帶頭貫徹執行,也只是實現了小的太平。到了後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驕奢淫逸。依仗著法律制度的威嚴來要求和監督民眾,民眾感到疲憊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實行仁義。上下互相怨恨,篡奪屠殺,甚至滅絕家族,都是由於禮樂法度這些東西啊。而戎族卻不是這樣。在上位者懷著淳厚的仁德來對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滿懷忠信來侍奉君上,整個國家的政事就像一個人支配自己的身體一樣,無須了解什麼治理的方法,這才真正是聖人治理國家啊。」繆公退朝之後,就問內史王廖說:「我聽說鄰國有聖人,這將是對立國家的憂患。現在由余有才能,這是我的禍害,我該怎麼辦呢?」內史王廖說:「戎王地處偏僻,不曾聽過中原地區的樂曲。您不妨試試送他歌舞伎女,藉以改變他的心志。並且為由余向戎王請求延期返戎,以此來疏遠他們君臣之間的關係;同時留住由余不讓他回去,以此來延誤他回國的日期。戎王一定會感到奇怪,因而懷疑由余。他們君臣之間有了隔閡,就可以俘獲他了。再說戎王喜歡上音樂,就一定沒有心思處理國事了。」繆公說:「好。」於是繆公與由余座席相連而坐,互遞杯盞一塊兒吃喝,向由余詢問戎地的地形和兵力,把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然後命令內史王廖送給戎王十六名歌妓。戎王接受,並且非常喜愛迷戀,整整一年不曾遷徙,更換草地,牛馬死了一半。這時候,秦國才讓由余回國。由余多次向戎王進諫,戎王都不聽,繆公又屢次派人秘密邀請由余,由余於是離開戎王,投降了秦國。繆公以賓客之禮相待,對他非常尊敬,向他詢問應該在什麼樣的形勢下進攻戎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19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56 | 只看該作者
三十六年(前624),繆公更加厚待孟明等人,派他們率兵進攻晉國,渡過黃河就焚毀了船隻,以示決死戰鬥,結果把晉國打得大敗,奪取了王官和鄗(jiāo,郊)地,為殽山戰役報了仇。晉國軍隊都據城防守,不敢出戰。於是繆公就從茅津渡過黃河,為殽山戰役犧牲的將士築墳,給他們發喪,痛哭三天。向秦軍發誓說:「喂,將士們!你們聽著,不要吵嚷,我向你們發誓。我要告訴你們,古人辦事虛心聽取老年人的意見,所以不會有什麼過錯。」繆公反覆思考自己不採納蹇叔、百里傒的計謀而造成的過失,因此發出這樣的誓言,讓後代記住自己的過失。君子們聽說這件事,都為之落淚,說:「啊!秦繆公待人真周到,終於得到了孟明等人勝利的喜慶。」
三十七年(前623),秦國採用由余的計謀攻打戎王,增加了十二個屬國,開避了千里疆土,終於稱霸於西戎地區。周天子派召(shào,紹)公過帶著鉦(zhēng,征)、鼓等軍中指揮用的器物去向繆公表示祝賀。三十九年(前621),秦繆公去世,安葬在雍。陪葬的人達一百七十七人,秦國良臣子輿氏名叫奄息、仲行、鍼虎的三個人也屬陪葬者之列。秦國人為他們悲痛,並為此而作了一首題為《黃鳥》的詩。君子說:「秦繆公擴展疆土,增加屬國,在東方征服了強大的晉國,在西方稱霸了西戎,但是他沒有成為諸侯的盟主,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死了就置百姓於不顧,還拿他的良臣為自己殉葬。古代有德行的帝王逝世尚且遺留下好的道德和法度,而他沒有做到這些,更何況還奪走百姓所同情的好人、良臣呢?由此可以斷定秦國不可能再東進了。」繆公的兒子有四十人,他的太子?(yīng,嬰)繼承王位,這就是康公。
康公元年(前620)。前一年,繆公去世的時候,晉襄公也去世了。晉襄公的弟弟叫雍,是秦國之女所生,住在秦國。晉卿趙盾想擁立他為君,派隨會來接他,秦國派兵把雍護送到令狐。而晉國已立了襄公的兒子,反倒來攻打秦軍,秦軍戰敗,隨會逃奔到秦國。二年(前619),秦攻打晉國,攻佔了武城,為令狐之戰報了仇。四年(前617),晉國攻打秦國,攻佔了少梁。六年(前615),秦國攻打晉國,攻佔了羈(jī,基)馬。兩軍在河曲交戰,把晉軍打得大敗。晉國人擔心隨會在秦國會給晉國造成禍患,就派魏讎(shòu,壽)余詐稱叛晉降秦,與隨會共謀返晉,用矇騙手段籠住了隨會,隨會於是回到晉國。康公在位二十年去世,兒子共公繼位。
共公二年(前607),晉國的趙穿殺了他的君主靈公。三年(前606),楚莊王強大起來,向北進兵,一直深入到洛邑,詢問周朝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圖謀奪取周朝的政權。共公在位五年去世,兒子桓公繼位。
桓公三年(前601),晉軍打敗秦軍,俘虜了秦國的將領赤。十年(前594),楚莊王征服鄭國,往北又在黃河岸上打敗了晉軍。就在這個時候,楚國稱霸,召集各諸侯舉行盟會。二十四年(前580),晉厲公剛剛即位,與秦桓公訂立了以黃河為界的盟約。桓公回國后就背棄了盟約,與狄人合謀一塊兒攻打晉國。二十六年(前578),晉國率領諸侯攻打秦國,秦軍敗逃,晉軍一直追趕到涇水邊上才返回。桓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兒子景公繼位。
景公四年(前573),晉國的欒書殺了他的君主厲公。十五年(前562),秦軍救鄭國,在櫟(lì,力)邑打敗晉軍。這時候,晉悼公成為盟主。十八年(前559),晉悼公強大起來,多次召集諸侯會盟,率領諸侯攻打秦國,打敗了秦軍。秦軍敗逃,晉兵在後面追趕,一直渡過涇水,追到棫林才返回。二十七年(前550),秦景公到了晉國,與晉平公訂立盟約,不久就背叛了盟約。三十六年(前541),楚國公子圍殺了他的君主自立為王,這就是楚靈王。秦景公的同母兄弟后子鍼(zhēn,針)得寵,而且富有,有人說壞話誣陷他,他害怕被殺,就逃奔到晉國,帶著錙重車上千輛。晉平公說:「您這樣富有,為什麼還要逃亡呢?」后子鍼回答說:「秦君無道,我害怕被殺害。想等到他的繼承人登位再回去。」三十九年(前538),楚靈王強大起來,在申地與諸侯會盟,做了盟主,殺了齊國的慶封。景公在位四十年去世,兒子哀公繼位。后子鍼又回到秦國。
哀公八年(前529),楚國公子棄疾殺了楚靈王,自立為王,這就是平王。十一年(前526)楚平王來迎娶秦女做太子建的妻子。回到楚國,平王見女子漂亮,就自己娶了她。十五年(前522),楚平王想殺死太子建,建逃跑了;伍子胥逃奔到吳國。晉國國君家族的權力削弱,范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個家族世代為晉卿,勢力強大,想策動內戰,因此好長時間秦、晉兩國沒有打仗。三十一年(前506),吳王闔閭(hé lǘ,合陽平呂)與伍子胥攻打楚國,楚王逃往隨地,吳軍於是進入郢都。楚國大夫申包胥來秦國告急求援,一連七天不吃飯,日夜哭泣。於是秦國就派兵車五百輛去援救楚國,打敗了吳國軍隊。吳軍撤走了,楚昭王才得以重回郢都。哀公在位三十六年去世。太子名叫夷公,夷公早死,沒能繼位,夷公的兒子繼位,這就是惠公。
惠公元年(前500),孔子代理魯國國相的職務。五年(前496),晉卿中行氏、范氏反叛晉國,晉君派智氏和趙簡子討伐他們,范氏、中行氏逃到齊國。惠公在位十年去世,兒子悼公繼位。
悼公二年(前489),齊國大臣田乞殺了他的國君孺子,立孺子的哥哥陽生為君,這就是齊悼公。六年(前485),吳軍打敗齊軍。齊國人殺了悼公,立他的兒子簡公為君。九年(前482),晉定公與吳王夫差在黃池會盟,爭做盟主,最終是讓吳王佔了先。吳國強盛,欺凌中原各國。十二年(前479),齊國田常殺了齊簡公,立他的弟弟平公為君,田常當了國相。十三年(前478),楚國滅掉陳國。秦悼公在位十四年去世,兒子厲共公繼位。孔子在悼公十二年去世。
厲共公二年(前475),蜀人前來進獻財物。十六年(前461),在黃河旁挖掘壕溝。派兵兩萬去攻打大荔國,攻佔了大荔王城邑。二十一年(前456),開始設置頻陽縣。晉國攻佔了武城。二十四年(前453),晉國發生內亂,智伯被殺,把智伯的領地分給趙氏、韓氏、魏氏。二十五年(前452),智開帶領邑人來投奔秦國。三十三年(前444),攻打義渠戎族,俘虜了戎王。三十四年(前443),發生日食。厲共公去世,他的兒子躁公繼位。
躁公二年(前441),南鄭邑反叛。十三年(前430),義渠來攻打秦國,到了渭南。十四年(前429),躁公去世,他的弟弟懷公繼位。
懷公四年(前425),庶長晁和大臣圍攻懷公,懷公自殺。懷公太子名叫昭子,死得早,大臣們就擁立太子昭子的兒子為君,這就是靈公。靈公,是懷公的孫子。
靈公六年(前419),晉國在少梁築城,秦軍攻打晉國。十三年(前412),秦國在籍姑築城。靈公去世,兒子獻公沒能繼位,立子靈公的叔父悼子,這就是簡公。簡公是昭子的弟弟,懷公的兒子。
簡公六年(前409),開始讓官吏帶劍。在洛水邊挖了壕溝。在重泉築城。十六年(前399),簡公去世,兒子惠公繼位。
惠公十二年(前388),兒子齣子出生。十三年,攻打蜀國,攻佔了南鄭。惠公去世,齣子繼位。
齣子二年(前385),庶長改從河西迎接靈公的兒子獻公回國,立他為君。殺了齣子和他的母親,把他們的屍體沉入深淵。秦國在這以前頻繁更換君主,君臣之間關係不協調,所以晉國的力量又強起來,奪去了秦國河西的土地。
獻公元年(前384),廢止了殉葬的制度。二年(前383),在櫟陽築城。四年正月庚寅日,孝公出生。十一年(前374),周朝太史檐(dān,擔),拜見獻公說:「周與秦本來是合在一起的,後來秦分了出去,分開五百年後又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後,將會有稱霸統一天下的人出現。」十六年(前369),桃樹冬天開了花。十八年(前367),櫟陽上空下了黃金雨。二十一年(前364),與魏國在石門交戰,殺了魏兵六萬人,天子送來綉有花紋的禮服祝賀。二十三年(前362),與魏國在少梁交戰,俘虜了魏將公孫痤。二十四年(前361),獻公去世,兒子孝公繼位,這時孝公已經二十一歲了。
孝公元年(前361),黃河和殽山以東有六個強國,秦孝公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侯、韓哀侯、趙成侯並立。淮河、泗水之間有十多個小國。楚國、魏國與秦國接壤。魏國修築長城,從鄭縣築起,沿洛河北上,北邊據有上郡之地。楚國的土地從漢中往南,據有巴郡、黔中。周王室衰微,諸侯用武力相征伐,彼此爭殺吞併。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諸侯們象對待夷狄一樣對待秦國。孝公於是廣施恩德,救濟孤寡,招募戰士,明確了論功行賞的法令,並向全國發布命令說:「從前,我們繆公在岐山、雍邑之間,實行德政、振興武力,在東邊平定了晉國的內亂,疆土達到黃河邊上;在西邊稱霸於戎狄,拓展疆土達千里。天子賜予霸主稱號。諸侯各國都來祝賀,給後世開創了基業,盛大輝煌。但是就在前一段厲公、躁公、簡公、齣子的時候,接連幾世不安寧,國家內有憂患,沒有空暇顧及國外的事,結果晉國攻奪了我們先王河西的土地,諸侯也都看不起秦國,恥辱沒有比這更大的了。獻公即位,安定邊境,遷都櫟陽,並且想要東征,收復繆公時的原有疆土,重修繆公時的政令。我緬懷先君的遺志,心中常常感到悲痛。賓客和群臣中有誰能獻出高明的計策,使秦國強盛起來,我將讓他做高官,分封給他土地。」於是便發兵東進,圍攻陝城,西進殺了戎族的獂(huán,環)王。
衛鞅聽說頒布了這個命令,就來到西方的秦國,通過景監求見孝公。
二年(前360),周天子送來祭肉。
三年(前359),衛鞅勸說孝公實行變法,制訂刑罰,在國內致力於農耕,對外鼓勵效死作戰,給以各種獎罰。孝公認為這個辦法很好。但甘龍、杜摯等人不同意,雙方為此而爭辯起來。最後孝公採用衛鞅的新法,百姓對此抱怨不休;過了三年,百姓反而覺得適應了。於是孝公任命衛鞅擔任左庶長。此事記載在《商君列傳》里。
七年(前355),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會盟。八年(前354),秦國與魏國在元里交戰,取得勝利。十年(前352),衛鞅任大良造,率兵包圍了魏國安邑,使安邑歸服了。十二年(前350),修造咸陽城,築起了公布法令的門闕,秦國就遷都到咸陽。把各個小鄉小村合併為大縣,每縣設縣令一人,全國共有四十一個縣。開闢田地,廢除了井田制下的縱橫交錯的田埂。這時秦國東邊的地界已經越過了洛水。十四年(前348),開始制定新的賦稅制度。十九年(前343),天子賜予霸主稱號。二十年(前342),諸侯都來祝賀。秦國派公子少官率領軍隊與諸侯在逢澤會盟,朝見天子。
二十一年(前341),齊國在馬陵打敗魏國。
二十二年(前340),衛鞅攻打魏國,俘虜了魏公子卬(áng,昂)。秦孝公封衛鞅為列侯,號為商君。
二十四年(前338),秦國與魏軍在岸門作戰,俘虜了魏國將軍魏錯。
秦孝公去世,兒子惠文君繼位。這一年,殺了衛鞅。衛鞅剛在秦國施行新法時,法令行不通,太子觸犯了禁令。衛鞅說:「法令行不通,根源起自國君的親族。國君果真要實行新法,就要從太子做起。太子不能受刺面的墨刑,就讓他的師傅代受墨刑。」從此,法令順利施行,秦國治理得很好。等到孝公去世,太子登位,秦國的宗室大多怨恨衛鞅,衛鞅逃跑,於是定他有反叛之罪,最後處以五馬分屍之刑,在都城示眾。
惠文君元年(前337),楚國、韓國、趙國、蜀國派人來朝見。二年(前336),周天子前來祝賀。三年(前335),惠文君年滿二十,舉行冠禮。四年(前334),天子送來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齊國、魏國稱王。
五年(前333),陰晉人犀首任大良造。六年(前332),魏國把陰晉送給秦國,陰晉改名為寧秦。七年(前331),公子卬與魏作戰,俘虜了魏將龍賈,殺了八萬人。八年(前330),魏國把河西之地送給秦國。九年(前329),秦軍渡過黃河,攻佔了汾陰、皮氏。秦王與魏王在應邑會盟。秦軍包圍了焦城,使焦城歸降了。十年(前328),張儀做了秦相。魏國把上郡十五縣送給秦國。十一年(前327),在義渠設縣。把焦城、曲沃歸還給魏國,義渠國君稱臣。把少梁改名為夏陽。十二年(前326),效仿中原各國,初次舉行十二月的臘祭。十三年(前325),四月戊午日,魏君稱王,即魏襄王;韓君也稱王,即韓宣惠王。秦君派張儀攻取陝縣,把那裡的居民趕出去交給魏國。
?十四年(前324),改為後元元年。二年(前323),張儀與齊國和楚國的大臣在嚙(niè,聶)桑會盟。三年(前322),韓國、魏國的太子前來朝見。張儀擔任魏國國相。五年(前320),惠文王巡遊到北河。七年(前318),樂池作了秦相。韓國、趙國、魏國、燕國、齊國帶領匈奴一起進攻秦國。秦國派庶長疾與他們在修魚交戰,俘虜了韓國將軍申差,打敗趙國公子渴和韓國太子奐(huàn,換),殺了八萬二千人。八年(前317),張儀再次擔任秦相。九年(前316),司馬錯攻打蜀國,滅掉了蜀國。攻佔了趙國的中都、西陽。十年(前315),韓國太子蒼來作人質。攻佔了韓國石章。打敗了趙國的將軍泥。攻佔了義渠的二十五座城邑。十一年(前314),秦將樗(chū,初)里疾攻打魏國焦城,使焦城降服了。在岸門打敗了韓軍,殺了一萬人,韓將犀首逃跑。公子通被封為蜀侯。燕軍把君位讓給他的大臣子之。十二年(前313),秦王與梁王在臨晉會盟。庶長疾進攻趙國,俘虜了趙國將軍庄。張儀任楚相。十三年(前312),庶長章在丹陽攻擊楚國軍隊,俘虜了楚將屈丐,殺了八萬人;又攻入楚國的漢中,奪取了六百里土地,設置了漢中郡。楚軍包圍了朝國的雍氏,秦國派遣庶長疾幫助韓國向東攻打齊國,又派到滿幫助魏國攻打燕國。十四年(前311),攻打楚國,攻佔了召陵。戎族的丹國、犂國向秦國稱臣,蜀相陳庄殺死蜀侯前來投降。
惠王去世,兒子武王繼位。韓國、魏國、齊國、楚國、趙國都歸服秦國。
武王元年(前310),武王與魏惠王在臨晉會盟。殺了蜀相陳庄。張儀、魏章都離開秦國往東到魏國去了。秦軍攻打義渠國、丹國、犂國。二年(前309),開始設置丞相,樗里疾、甘茂分別擔任左右丞相。張儀死在魏國。三年(前308),秦王與韓襄王在臨晉城外會盟。南公揭去世,樗里疾擔任韓相。武王對甘茂說:「我想開一條哪怕只能容車子通過的路,到達洛陽,看一看周王的都城,即使死了也不遺憾了。」那年秋天,派甘茂和庶長封攻打宜陽。四年(前307),攻佔了宜陽,殺了六萬人。渡過黃河,在武遂築城。魏國太子來朝見。秦武王有力氣,喜好角力,所以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yuè,悅)都做了大官。武王說孟說舉鼎比力氣,折斷了膝蓋骨。八月,武王去世;孟說被滅族。武王娶魏國女子做王后,沒有生兒子。武王死後,立了他的異母弟弟,這就是昭襄王。昭襄王的母親是楚國人,姓羋(mǐ,米),稱為宣太后。武王死時,昭襄王在燕國做人質,燕國人送他回國,他才得以繼位。
昭襄王元年(前306),嚴君疾擔任相。甘茂離開秦國到魏國去了。二年(前305),彗星出現。庶長壯和大臣、諸侯、公子造反,都被殺,牽連到惠文王后也不得善終。悼武王后離開秦國回魏國了。三年(前304),昭襄王舉行冠禮,與楚王在黃棘會盟,把上庸還給楚國。四年(前303),攻佔了蒲阪。彗星出現。五年(前302),魏王來應亭朝見,秦國又把蒲阪交還給魏國。六年(前301),蜀侯煇(huī,輝)反叛,司馬錯平定了蜀國。庶長奐攻打楚國,殺了兩萬人。涇陽君被抵押在齊國做人質。那一年發生了日食,白晝有如黑夜一樣昏暗。七年(前300),攻佔了新城。樗裡子去世。八年(前299),派將軍羋戎攻打楚國,攻戰了新市。齊國派章子,魏國派公孫喜,韓國派暴鳶(yuān,淵),一塊兒進攻楚國的方城,俘獲唐眛。趙國攻破了中山國,中山國君出逃,最後死在齊國。魏公子勁、韓公子長被封為諸侯。九年(前298),孟嘗君薛文來秦國當丞相。庶長奐攻打楚國,攻佔了八座城,殺了楚將景快。十年(前297),楚懷王來秦朝見,秦國扣留了他。薛文因為金受在昭王面前說了壞話,被免了相職。樓緩擔任了丞相。十一年(前296),齊國、韓國、魏國、趙國、宋國、中山五國共同攻打秦國,軍隊開到鹽氏就退了回去。秦國送給韓國、魏國黃河北邊以及封陵的土地,與韓、魏講和。這一年出現了彗星。楚懷王逃到趙國,趙國不敢收留,又讓他回到秦國,不久他就死了,秦國把他送還給楚國安葬。十二年(前295),樓緩被罷免,穰(ráng,瓤)侯魏冉擔任丞相。秦國送給楚國五萬石糧食。
十三年(前294),向壽進攻韓國,攻佔了武始。左更白起攻打新城。五大夫呂禮出亡逃到魏國。任鄙擔任漢中郡守。十四年(前293),左更白起在伊闕攻擊韓國和魏國,殺了二十四萬人,俘虜了公孫喜,攻克五座城。十五年(前292),大良造白起攻打魏國,攻佔了垣城,又還給了魏國。進攻楚國,攻佔了宛城。十六年(前291),左更錯攻佔了軹城和鄧城。魏冉被免除丞相職務。把公子市(fú,伏)封在宛,公子悝(kuī,虧)封在鄧,魏冉封在陶,他們都成了諸侯。十七年(前290),城陽君來朝見,東周國也來朝見。秦國把垣城改為蒲阪、皮氏。秦王到了宜陽。十八年(前289),左更錯攻打垣城、河雍,折斷橋樑攻佔了兩地。十九年(前288),秦昭王稱西帝,齊閔王稱東帝,不久都又取消了帝號。呂禮回來自首。齊國攻破宋國,宋王逃到魏國,死在溫地。任鄙去世。二十年(前287),秦王前往漢中,又到了上郡、北河。二十一年(前286),左更錯進攻魏國河內。魏國獻出了安邑。秦國趕走城中的魏國居民,然後招募秦國人遷到河東地區定居,並賜給爵位,又把被赦免的罪人遷到河東。涇陽君被封在宛。二十二年(前285),蒙武攻打齊國。在河東設置了九個縣。秦王與楚王在宛城會盟,秦王與趙王在中陽會盟。二十三年(前284),都尉斯離與韓國、趙國、魏國及燕國一起進攻齊國,在濟水西岸打敗齊軍。秦王與魏王在宜陽會盟,與韓王在新城會盟。二十四年(前283),秦王與楚王在鄢城會盟,又在穰城會盟。秦國攻取魏國的安城,一直打到國都大梁,燕國、趙國援救魏國,秦軍撤離。魏冉被免去丞相職務。二十五年(前282),秦攻佔趙國兩座城。秦王與韓王在新城會盟,與魏王在新明邑會盟。二十六年(前281),赦免罪人,把他們遷往穰城。侯魏冉恢復丞相職位。二十七年(前280),左更錯攻打楚國。赦免了罪犯並把他們遷往南陽。白起攻打趙國,奪取代地的光狼城。又派司馬錯從隴西出發,通過蜀地攻打楚國的黔中,攻佔下來。二十八年(前279),大良造白起進攻楚國,攻佔了鄢城、鄧城,赦免罪人遷往那裡。二十九年(前278),大良造白起進攻楚國,攻佔了郢都,改為南郡,楚王逃跑了。周君來秦。秦王與楚王在襄陵會盟。白起被封為武安君。三十年(前277),蜀守張若進攻楚國,奪取巫郡和江南,設置黔中郡。三十一年(前276),白起攻打魏國,攻佔了兩座城。楚國人在江南反秦。三十二年(前275),丞相穰侯進攻魏國,一直攻到大梁,打敗暴鳶,殺了四萬人,暴鳶逃跑了,魏國給秦國三個縣請求講和。三十三年(前274),客卿胡陽進攻魏國的卷城、蔡陽、長社,都攻了下來。在華陽攻打芒卯,打敗了他,殺了十五萬人。魏國把南陽送給秦國請求講和。三十四年(前273),秦國把上庸給了韓國和魏國,設立一個郡,讓南陽被免罪的臣民遷往那裡居住。三十五年(前272),幫助韓國、魏國、楚國攻打燕國,開始設置南陽郡。三十六年(前271),客卿灶進攻齊國,攻佔了剛、壽兩地,送給了穰侯。三十八年(前269),中更胡陽進攻趙國的閼(yān,煙)與,沒有攻下。四十年(前267),悼太子死在魏國,運回國葬在芷陽。四十一年(前266)夏天,攻打魏國,攻佔了邢丘、懷兩地。四十二年(前265),安國君立為太子。十月,宣太後去世,埋葬在芷陽酈山。九月,穰侯離開都城到陶地去了。四十三年(前264),武安君白起攻打韓國,攻下九座城,殺了五萬人。四十四年(前263),進攻韓國的南陽,攻了下來。四十五年(前262),五大夫賁(bēn,奔)攻打韓國,攻下了十座城。葉陽君悝離開都城前往封國,沒有到那裡就死了。四十七年(前260),秦國攻打韓國的上黨,上黨卻投降了趙國,秦國因此去攻打趙國,趙國出兵反擊秦軍,兩軍相持不下。秦派武安君白起攻擊趙國,在長平大敗趙軍,四十多萬降卒全部被活埋。四十八年(前259)十月,韓國向秦獻出垣雍。秦軍分為三部分:武安君率軍回國;王齕(hé,和)帶兵攻打趙國的皮牢,攻了下來;司馬梗率軍向北,平定太原,全部佔領了韓國的上黨。正月,軍隊停止戰鬥,駐守在上黨。這年十月,五大夫陵進攻趙國的邯鄲。四十九年(前258)正月,增加兵力幫助五大夫陵。陵作戰不力,被免職,王齕替代他帶兵。這年十月,將軍張唐攻打魏國,蔡尉把防守的地盤丟了,張唐回來就斬了他。五十年(前257)十月,武安君白起犯了罪,被免職降為士兵,貶謫到陰密。張唐進攻鄭,攻了下來。十二月,增派軍隊駐紮在汾城旁邊。武安君白起有罪,自殺而死。王齕攻打邯鄲,沒打下來 ,撤軍離去,返回投奔駐紮在汾城旁的軍隊。兩個月以後,攻打魏軍,殺了六千人,魏軍和楚軍落水漂流死在黃河中的有兩萬多人。又進攻汾城。接著又跟隨張唐攻下了寧新中,把寧新中改名為安陽。開始修造蒲津橋。
五十一年(前256),將軍摎(jiū,糾)進攻韓國,攻佔了陽城、負黍,殺了四萬人。攻打趙國,攻佔了二十多個縣,斬獲首級九萬。西周君武公背叛秦國,和各諸侯訂約聯合率領天下的精銳部隊出伊闕進攻秦國,使得秦國與陽城之間的交通被阻斷。秦國於是派將軍摎進攻西周。西周君跑到秦國來自首,叩頭認罪,願意接受懲處,並全部獻出他的三十六個城邑和三萬人口。秦王接受了這些城邑和人口,讓西周君回西周去了。五十二年(前255),周地的民眾向東方逃亡,周朝的傳國寶器九鼎運進了秦國。周朝從這時候起就滅亡了。
五十三年(前254),天下都來歸服。魏國落在最後,秦國就派將軍摎去討伐魏國,攻佔了吳城。韓王來朝見;魏王也把國家託付給秦國聽從命令了。五十四年(前253),秦王在雍城南郊祭祀上帝。五十六年(前251)秋天,昭襄王去世,兒子孝文王登位。追尊生母唐八子為唐太后,與昭襄王合葬一處。韓王穿著孝服前來祭弔,其他諸侯也都派他們的將相前來祭弔,料理喪事。
孝文王元年(前250),大赦罪人,論列表彰先王的功臣,優待宗族親屬,毀掉王家的園囿。孝文王服喪期滿,十月己亥日登位,第三天辛丑日去世,兒子庄襄王繼位。
庄襄王元年(前249),大赦罪人,論列表彰先王的功臣,廣施德惠,厚待宗親族屬,對民眾施以恩澤。東周君與諸侯圖謀反秦,秦襄王派相國呂不韋前去討伐,全部兼并了東周的土地。秦國沒有斷絕周朝的祭祀,把陽人聚這塊地盤賜給周君,讓他來祭祀周朝的祖先。秦王派蒙驁進攻韓國,韓國獻出成皋、鞏縣。秦國國界伸展到大梁,開始設置三川郡。二年(前248),秦王又派蒙驁攻打趙國,平定了太原。三年(前247),蒙驁進攻魏國的高都、汲縣,攻了下來。蒙驁又進攻趙國的榆次、新城、狼孟,攻佔了三十七座城。四月間發生日食。王齕攻打上黨,開始設置太原郡。魏將無忌率五國的軍隊反擊秦軍,秦軍退到黃河以南。蒙驁打了敗仗,解脫圍困撤離了。五月丙午日,庄襄王去世,兒子嬴政登位,這就是秦始皇帝。
秦王嬴政登位二十六年才并吞了天下,設立三十六郡,號稱始皇帝。始皇五十一歲去世,兒子胡亥登位,就是二世皇帝。三年(前207),諸侯紛紛起來反叛秦朝,趙高殺死二世,擁立子嬰為皇帝。子嬰即位一個多月,諸侯殺了他,於是滅掉了秦朝。這些都記載在《始皇本記》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43

主題

1808

帖子

117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4

積分
1174
20
 樓主| lnln 發表於 2006-10-28 20:57 | 只看該作者
太史公說:「秦國的祖先姓嬴。他的後代分封各地,各自以所封國名作為姓氏,有徐氏、郯(tán,談)氏、莒(jǔ,舉)氏、終黎氏、運奄氏、菟(tú,途)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而秦國因為它的祖先造父封在趙城,所以是趙氏。


【原文】【註解】


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①,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取少典之子②,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已成,帝錫玄圭③。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費為輔。」帝舜曰:「咨爾費④,贊禹功⑤,其賜爾皂游⑥。爾後嗣將大出⑦。」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費拜受,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柏翳⑧。舜賜姓嬴氏。

①玄鳥:燕子。玄:黑色。按:秦之祖先為吞燕卵所生的傳說,與《殷本紀》所記商之祖先的傳說類似。②取:同「娶」。子:指女兒。③錫:賜,賜予。玄圭:黑色的玉圭。舜賜玄圭事見《夏本紀》。④咨:嘆詞。爾:你。⑤贊:幫助。⑥其:表示勸勉,可不譯。皂游(liú,流):旌旗上的黑色飄帶。游,同「旒」。⑦後嗣:後代。出:顯,指昌盛。⑧柏翳(yì,益):即伯益。

大費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實鳥俗氏;二曰若木,實費氏。其玄孫曰費昌,子孫或在中國①,或在夷狄。費昌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湯御②。以敗桀於鳴條。大廉玄孫曰孟戲、中衍,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③,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後,遂世有功,以佐殷國,故嬴姓多顯,遂為諸侯。

①或:有的。中國:指黃河流域中原地區。②御:駕車。③卜之使御:為讓他們駕車這件事而進行占卜。

其玄孫曰中潏①,在西戎,保西垂②。生蜚廉。蜚廉生惡來。惡來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周武王之伐紂,並殺惡來。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③,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④,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⑤,賜爾石棺以華氏⑥」。死,遂葬於霍太山。蜚廉復有子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⑦,是為宅皋狼⑧。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繆王⑨,得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⑩,西巡狩(11),樂而忘歸。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12),別居趙。趙衰其後也。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13)。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14),姓趙氏。

①中譎:《集解》引徐廣曰:「一作『仲滑』。」②垂:邊境。③此句「石」或「使」字之誤。《會注考證》引梁玉繩曰:「《水經·汾水注》述此事雲『飛廉先為紂使北方』,《御覽》引《史記》亦曰『時飛廉為紂使北方』,傳寫誤使為石。」④為壇:築祭壇。⑤銘:刻,這裡指石棺上刻著的字。帝:天帝。處父(fǔ,甫):蜚廉的字。與:參加,參與。⑥華氏:使氏族顯耀。華,顯貴,顯要。⑦幸:寵幸。⑧宅皋狼:名號。《正義》曰:「孟增居皋狼而生衡父。」皋狼,縣名,在今山西離石縣西北。⑨周繆王:即周穆王。⑩驥、溫驪、驊騮、騄耳:都是良馬名。駟:同駕一輛車的四匹馬。(11)巡狩:帝王巡察諸侯或地方官治理的地方叫巡狩。(12)已:同「以」。(13)蚤:通「早」。(14)蒙:受,承。

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①。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②,馬大蕃息③。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④。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⑤,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復與大駱妻⑥,生適子成。申駱重婚⑦,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⑧。」邑之秦⑨,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亦不廢申侯之女子為駱適者⑩,以和西戎。
秦嬴生秦侯。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

①息:繁殖。②主:掌管,主管。③蕃息:繁殖。「蕃」「息」同義。④適嗣:即嫡子,正妻所生的兒子。按:非子不是嫡子,本不能做繼承人。⑤酈山之女:娘家住酈山的女子。⑥與大駱妻:意思是把女兒嫁給大駱為妻。⑦重婚:再次聯姻。⑧附庸:附屬於諸侯的小國。⑨邑之秦:賜他秦地做封邑。⑩申侯之女子:申侯女兒的兒子。

秦仲立三年,周厲王無道,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為大夫,誅西戎①。西戎殺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於戎。有子五人,其長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②,與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於是復予秦仲后③,及其先大駱地犬丘並有之,為西垂大夫。

①誅:討伐。②昆弟:兄弟。③予:給,給與。

庄公居其故西犬丘,生子三人,其長男世父。世父曰:「戎殺我大父仲①,我非殺戎王則不敢入邑②。」遂將擊戎。讓其弟襄公。襄公為太子。庄公立四十四年,卒,太子襄公代立③。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豐王妻④。襄公二年,戎圍犬丘,(世父)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歲余,復歸世父。七年春,周幽王用褒姒廢太子⑤,立褒姒子為適,數欺諸侯⑥,諸侯叛之。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酈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戰甚力,有功。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⑦。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功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⑧。襄公於是始國⑨,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⑩,乃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三(11),祠上帝西畤(12)。十二年,伐戎而至岐,卒。生文公。

①大父:祖父。②不敢:不應,不能。③代:接替,繼任。④豐王:當是指佔據豐地的西戎之地的西戎之王。⑤用:因。⑥數欺諸侯:具體所指幽王數舉烽火,戲弄諸侯,取悅褒姒事。詳見《周本紀》。⑦以兵:率兵。⑧封爵之:賜給他封地、授給他爵位。⑨國:指使秦成為諸侯國。⑩聘享:聘問獻納。諸侯之間通向修好為聘,諸侯向天子獻納方物為享。(11)騮駒:黑鬃赤身的小馬。羝(dī,低)羊:公羊。(12)祠:祭祀。西畤:在西縣所築的祭天地之處。畤,祭處,祭祀天地五帝的祭壇。

文公元年,居西垂宮。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東獵。四年,至汧渭之會①。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后卒獲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②。十年,初為鄜畤③,用三牢④。十三年,初有史以紀事⑤,民多化者。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十九年,得陳寶⑥。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⑦。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⑧。四十八年,文公太子卒,賜謚為竫公。竫公之長子為太子,是文公孫也。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竫公子立,是為寧公。

①會:會合處。②營邑:營造城邑。③鄜(fū,夫)畤:在鄜縣所築的祭天地之處。④三牢:指牛、羊、豬。牢,祭祀用的犧牲。⑤史:史官。⑥陳寶:傳說中的一塊異石。《索隱》引《漢書·郊祀志》云:「文公獲若石雲,於陳倉北阪城祠之,其神來,若雄雉,其聲殷殷雲,野雞夜鳴,以一牢祠之,號曰陳寶。」又引蘇林云:「質如石,似肝。」⑦三族:所指說法不一。《集解》引張晏曰:「父母、兄弟、妻子也。」又引如淳曰:「父族、母族、妻族也。」⑧「伐南山」二句:豐,豐水。特,公牛。這是一個傳說。《正義》引《括地誌》云:「大梓樹在岐州陳倉縣南十里倉山上。《錄異傳》云:『秦文公時,雍南山有大梓樹,文公伐之,輒有大風雨,樹生合不斷。時有一人病,夜往山中,聞有鬼語樹神曰:「秦若使人被發,以朱絲繞樹伐汝,汝得不困耶?」樹神無言。明日,病人語聞,公如其言伐樹,斷,中有一青牛出,走入豐水中,使騎擊之,不勝。有騎墮地復上,發解,牛畏之,入不出,胡置發頭。漢、魏、晉因之。武都郡之怒特祠,是大梓牛神也。』」又《會注考證》云:「大梓、豐、大特,蓋戎名。」

寧公二年,公徙居平陽。遣兵伐盪社①。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盪社。四年,魯公子翚弒其君隱公。十二年,伐盪氏,取之。寧公生十歲立,立十二年卒,葬西山。生子三人,長男武公為太子。武公弟德公同母,魯姬子生齣子②。寧公卒,大庶長弗忌、威壘、三父廢太子而立齣子為君③。齣子六年,三父等復共令人賊殺齣子④。齣子生五歲立,立六年卒。三父等乃復立故太子武公。

①盪社:《索隱》:「西戎之君號曰亳(bó,勃)王,蓋成湯之胤(後裔)。其邑曰盪社。」②今據《會注考證》引林柏桐說以「魯姬子生齣子」為句。魯姬子是寧公之妾。③威壘:《會注考證》引岡白駒曰:「大庶長、威壘,官名;弗忌、三父,人名。」《新證》云:「威壘,疑官名,岡伯駒之說是也。」今據以標點、翻譯。④賊殺:刺殺,殺害。

武公元年,伐彭戲氏,至於華山下,居平陽封宮。三年,誅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殺齣子也。鄭高渠眯殺其君昭公。十年,伐邽、冀戎,初縣之①。十一年,初縣杜、鄭。滅小虢。

①縣:置縣,設立縣。

十三年,齊人管至父、連稱等殺其君襄公而立公孫無知。晉滅霍、魏、耿。齊雍廩殺無知、管至父等而立齊桓公。齊、晉為強國。
十九年,晉曲沃始為晉侯。齊桓公伯於鄄①。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②,從死者六十六人。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陽。立其弟德公。

①伯(bà,霸):同「霸」。②從死:殉葬。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以犧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后子孫飲馬於河①。梁伯、芮伯來朝。二年,初伏②,以狗御蠱③。德公生三十三歲而立,立二年卒。生子三人,長子宣公,中子成公,少子穆公。長子宣公立。
宣公元年,衛、燕伐周,出惠王④,立王子穨。三年,鄭伯、虢叔殺子穨而入惠王⑤。四年作密畤與晉戰河陽,勝之。十二年,宣公卒,生子九人,莫立⑥,立其弟成公。
成公元年,梁伯、芮伯來朝。齊桓公伐山戎,次於孤竹⑦。
成公立四年卒。子七人,莫立,立其弟繆公。

①「后子孫」句:這是占卜之辭,即占卜的結果。後世子孫可以到黃河邊上去飲馬,暗示秦國勢力將日益強盛,國土將從雍擴展到黃河。②初伏:開始規定伏日,即把暑天分為三伏。《正義》:「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③以狗御蠱(gǔ,古):殺狗以祛除熱毒邪氣。蠱,本指毒蟲,這裡指傷人的熱毒邪氣。《正義》:「蠱者,熱毒邪氣,為害傷人,故磔(zhé,折。分裂祭牲)狗以御之。」④出:使出京城,即趕出京城的意思。⑤入:使入京城,就是使返回京城的意思。⑥莫:沒有人,沒有哪一個。⑦次:臨時駐紮和住宿。

繆公任好元年,自將伐茅津,勝之。四年,迎婦於晉①,晉太子申生姊也。其歲,齊桓公伐楚,至邵陵。
五年,晉獻公滅虞、虢②,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馬賂於虞故也③。既虜百里傒,以為秦繆公夫人媵於秦④。百里傒亡秦走宛⑤,楚鄙人執之⑥。繆公聞百里傒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傒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⑦。」楚人遂許與之。當是時,百里傒年已七十餘。繆公釋其囚⑧,與語國事。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⑨。」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百里傒讓曰:「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賢而世莫知。臣常游困於齊而乞食?人⑩,蹇叔收臣。臣因而欲事齊君無知,蹇叔止臣,臣得脫齊難?,遂之周。周王子穨好牛,臣以養牛干之?。及穨欲用臣,蹇叔止臣,臣去,得不誅(13)。事虞君,蹇叔止臣。臣知虞君不用臣,臣誠私利祿爵,且留。再用其言(14),得脫;一不用,及虞君難:是以知其賢。」於是繆公使人厚幣迎蹇叔(15),以為上大夫。

①迎(舊讀yìng,映):迎親。②晉獻公滅虞、虢:公元前655年,晉向虞國借道伐虢,虞君不聽大夫公之奇有勸阻,借道給晉,晉滅虢后,在回師經過虞國時,滅了虞國。事見《左傳·僖公五年》及《晉世家》。③賂:贈送(財物)。④媵(yìng,映):古諸侯女兒出嫁時隨嫁或陪嫁的人。⑤亡:逃亡。⑥鄙:邊境。⑦羖(gǔ,古)羊:黑色的公羊。⑧釋:放開,解除。囚:監禁,禁錮。⑨子:對人的尊稱,相當於您,多指男子。⑩常:通「嘗」,曾經。游:外出求學,求官。?齊難:指雍稟勻無知、管至父等而立齊桓公事。?干:求,指求取祿位。(13)得不誅:能不被殺掉。指在鄭伯、虢叔殺王子頹而入惠王時倖免於難。(14)再:兩次。(15)厚幣:重幣,厚禮。幣,用作禮物的玉、馬、皮、帛等。

秋,繆公自將伐晉,戰於河曲。晉驪姬作亂①,太子申生死新城,重耳、夷吾出奔。

①驪姬作亂:指驪姬害死太子申生,迫使公子重耳、夷吾出走。事詳《晉世家》及《左傳·僖公四年》、《僖公五年》。

九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①。

①會:會盟,盟誓。

晉獻公卒。立驪姬子奚齊,其臣里克殺奚齊。荀息立卓子,克又殺卓子及荀息。夷吾使人請秦,求入晉①。於是繆公許之,使百里傒將兵送夷吾。夷吾謂曰:「誠得立,請割晉之河西八城與秦。」及至,已立,而使丕鄭謝秦②,背約不與河西城,而殺里克。丕鄭聞之,恐,因與繆公謀曰:「晉人不欲夷吾,實欲重耳。今背秦約而殺里克,皆呂甥、郤芮之計也。願君以利急召呂、郤,呂、郤至,則更入重耳便。」繆公許之,使人與丕鄭歸,召呂、郤呂、郤等疑丕鄭有間③,乃言夷吾殺丕鄭。丕鄭子丕豹奔秦,說繆公曰:「晉君無道,百姓不親,可伐也。」繆公曰:「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誅其大臣?能誅其大臣,此其調也④。」不聽,而陰用豹⑤。

①求入晉:請求秦派兵送他回晉國即位。②謝:道歉。③間:離間,這裡指詐謀。④調:協調。⑤陰用豹:暗中任用丕豹。這是說繆公不公開聽丕豹之計,卻暗中重用他,目的是使晉國放鬆警惕。

十二年,齊管仲、隰朋死。
晉旱,來請粟。丕豹說繆公勿與①,因其飢而伐之②。繆公問公孫支,支曰:「飢穰更事耳③,不可不與。」問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於君,其百姓何罪?」於是用百里傒、公孫支言,卒與之粟。以船漕車轉④,自雍相望至絳。

①說:勸說,說服。②因:趁。飢:飢荒,年成不好。③穰:豐收。更事:交替出現的事。④漕:水運。

十四年,秦飢,請粟於晉。晉君謀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飢伐之,可有大功。」晉君從之。十五年,興兵將攻秦。繆公發兵,使丕豹將,自往擊之。九月壬戌,與晉惠公夷吾合戰於韓地。晉君棄其軍①,與秦爭利,還而馬②。繆公與麾下馳追之③,不能得晉君,反為晉軍所圍。晉擊繆公,繆公傷。於是岐下食善馬者三百人馳冒晉軍④,晉軍解圍,遂脫繆公而反生得晉君。初,繆公亡善馬⑤,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餘人⑥,吏逐得,欲法之⑦。繆公曰:「君子不以畜產害人⑧。吾聞食善馬肉不飲酒,傷人。」乃皆賜酒而赦之。三百人者聞秦擊晉,皆求從,從而見繆公窘,亦皆推鋒爭死⑨,以報食馬之德。於是繆公虜晉君以歸,令於國,「齊宿⑩,吾將以晉君祠上帝」。周天子聞之,曰「晉我同姓(11)」,為請晉君(12)。夷吾姊亦為繆公夫人,夫人聞之,乃衰絰跣(13),曰:「妾兄弟不能相救,以辱君命(14)。」繆公曰:「我得晉君以為功,今天子為請(15),夫人是憂(16)。」乃與晉君盟,許歸之,更舍上舍(17),而饋之七牢(18)。十一月,歸晉君夷吾,夷吾獻其河西地,使太子圉為質於秦(19)。秦妻子圉以宗女(20)。是時秦地東至河。

①棄其軍:指甩下部隊獨自向前沖。②還(xuán,旋):通「旋」。(zhì,志):馬負重難行的樣子。《索隱》:「,謂馬重而陷之於泥。」③麾下:部下。④冒:不顧險惡。⑤亡:丟失。⑥野人:鄉下人。食善馬事見《呂氏春秋·愛士篇》。⑦法之:法辦他們。⑧畜產:牲畜。⑨推:舉。鋒:指兵刃。爭死:爭著為繆公而獻身。⑩齊(zhāi,齋)宿:齋戒獨宿。齊,通「齋」。?同姓:周與晉同為姬姓。?為(wèi,畏),因此。請晉君:為晉君請,替晉君求情。(13)衰(cuī,崔)絰(dié,迭):泛指喪服。衰,古代用粗麻布製成的毛邊的喪服。絰,古代服喪期間結在頭上或腰間的葛麻布帶。跣(xiǎn,顯):赤腳。(14)辱君命:意思是讓您下命令是使您受屈辱了。(15)為請:等於說「為之而請」,替他求情。(16)是憂:等於說「憂是」,為這事憂慮。(17)更舍:改住。上舍:上等房舍。(18)饋(kuì,潰):贈送食物。七牢:牛、羊、豬各一頭叫做一牢。七牢是指規格很高的飲食。 (19)為質:做抵押。(20)妻:嫁給。宗女:同宗族的女兒。

十八年,齊桓公卒。二十年,秦滅梁、芮。
二十二年,晉公子圉聞晉君病①,曰:「梁,我母家也,而秦滅之。我兄弟多,即君百歲后②,秦必留我,而晉輕,亦更立他子。」子圉乃亡歸晉。二十三年,晉惠公卒,子圉立為君。秦怨圉亡去,乃迎晉公子重耳於楚,而妻以子圉妻。重耳初謝,后乃受。繆公益禮厚遇之③。二十四年春,秦使人靠晉大臣,欲入重耳。晉許之,於是使人送重耳。二月,重耳立為晉君,是為文公。文公使人殺子圉。子圉是為懷公。

①子圉(yǔ,語)的母親是梁伯的女兒。②即:如果。百歲后:死的委婉說法。③遇:待。

其秋,周襄王弟帶以翟伐王,王出居鄭①。二十五年,周王使人告難於晉、秦②。秦繆公將兵助晉文公入襄王,殺王弟帶。二十八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三十年,繆公助晉文公圍鄭。鄭使人言繆公曰:「亡鄭厚晉③,於晉而得矣,而秦未有利。晉之強,秦之憂也。」繆公乃罷兵歸。晉亦罷。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

①王出居鄭:事詳見《周本紀》。②人:指鄭大夫燭之武。事詳《左傳·僖公三十年》。③厚晉:使晉厚,意思是加強了晉國的實力。

鄭人有賣鄭於秦曰①:「我主其城門,鄭可襲也。」繆公問蹇叔、百里傒,對曰:「徑數國千里而襲人②,希有得利者③。且人賣鄭,庸知我國人不有以我情告鄭者乎④?不可。」繆公曰:「子不知也,吾已決矣。」遂發兵,使百里傒子孟明視,蹇叔子西乞術及白乙丙將兵。行日,百里傒、蹇叔二人哭之。繆公聞,怒曰:「孤發兵而子沮哭吾軍⑤,何也?」二老曰:「臣非敢沮君軍。軍行、臣子與往;臣老,遲還恐不相見,故哭耳。」二老退,謂其子曰:『汝軍即敗,必於殽阨矣。」三十三年春,秦兵遂東,更晉地⑥,過周北門。周王孫滿曰:「秦師無禮,不敗何待⑦!」兵至滑,鄭販賣賈人弦高⑧,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御備,使臣以牛十二勞軍士。」秦三將軍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⑨。」滅滑。滑,晉之邊邑也。

①賣鄭於秦者:《鄭世家》記載是鄭司城繒賀。而《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載是戌守鄭國的秦大夫杞子。②徑:經過,穿行。③希:同「稀」,少。④庸:何,怎麼。⑤沮(jǔ,舉):阻止。⑥更:經過。⑦「周王孫滿曰」三句:《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云:「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指摘下頭盔)而下,超乘(下車立即又跳上車)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杜預注云:「王城北門也。謂過天子門不卷甲束兵。超乘,示勇也。」⑧賈(gǔ,古)人:商人。⑨已:語氣詞,同「矣」。

當是時,晉文公喪尚未葬。太子襄公怒曰:「秦侮我孤,因喪破我滑①。」遂墨衰絰②,發兵遮秦兵於殽,擊之,大破秦軍,無一人得脫者。虜秦三將以歸。文公夫人③,秦女也,為秦三囚將請曰:「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④。」晉君許之,歸秦三將。三將至,繆公素服郊迎⑤,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傒、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⑥,毋怠。」遂復三人官秩如故⑦,愈益厚之。

①我滑:據《史記》上文,滑乃晉邊邑;據《左傳》,滑乃晉的同姓與國。②墨衰絰:染黑喪服。此時襄公居喪,應穿喪服,但喪服是白色的,不利行軍作戰,所以染成黑色。③文公夫人:文嬴,晉文公在秦時繆公所妻之秦國宗女,晉襄公之嫡母。④快:痛快。⑤素服:穿白色喪服。⑥悉心:全心,盡心。⑦官秩:官爵與俸祿。

三十四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
繆公於是復使孟明視等將兵伐晉,戰於彭衙。秦不利,引兵歸。
戎王使由余於秦①。由余,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能晉言②。聞繆公賢,故使由余觀秦。秦繆公示以宮室、積聚。由余曰:「使鬼為之,則勞神矣③。使人為之,亦苦民矣。」繆公怪之,問曰:「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④,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由余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⑤,僅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驕淫。阻法度之威⑥,以責督於下⑦,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於上⑧,上下交爭怨而相篡弒,至於滅宗,皆以此類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⑨,此真聖人之治也。」於是繆公退而問內史廖曰:「孤聞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今由余賢,寡人之害,將奈之何?」內史廖曰:「戎王處辟匿⑩,未聞中國之聲(11)。君試遺其女樂(12),以辰其志(13);為由余請,以疏其間(14);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間,乃可虜也。且戎王好樂,必怠於政。」繆公曰:「善。」因與由余曲席而坐(15),傳器而食,問其地形與其兵勢盡察,而後令內史廖以女樂二八遺戎王。戎王受而說之(16),終年不還(17)。於是秦乃歸由余。由余數諫不聽,繆公又數使人間要由余(18),由余遂去降秦。繆公以客禮禮之,問伐戎之形。

①使由余:「派由余出使。②能晉言:能說晉國話(晉方言)。③「使鬼」二句:這些宮室積蓄,如果是叫鬼神建造,就會使鬼神感到勞累。下二句仿此。④時:時常,常常。⑤身以先之:等於說「以身先之」,意思是親自帶頭去實行。⑥阻:恃,憑仗。⑦責督:要求和監督。⑧罷極:疲憊。罷,通「疲」。極,也是疲的意思。怨望:怨恨。「怨」「望」同義。⑨所以治:治理的方法。⑩辟匿:指偏僻之地。(11)聲:指音樂。(12)遺(wèi,畏):贈送。女樂:歌舞伎女。(13)奪其志:意思是改變他的心志。(14)疏其間:使他們的間隔加大。即使他們相互疏遠的意思。(15)曲席:連席,座席相連接。(16)說(yuè,悅):同「悅」。(17)不還:《韓非子·十過》作「不遷」,下有「牛馬半死」一句。譯文參用《韓非子》。(18)間:暗中,秘密。要:通「邀」,邀請。

三十六年,繆公復益厚孟明等,使將兵伐晉,渡河焚船①,大敗晉人,取王官及鄗,以報殽之役②。晉人皆城守不敢出③。於是繆公乃自茅津渡河,封殽中屍④,為發喪,哭之三日。乃誓于軍曰:「嗟士卒!聽無,余誓告汝。古之人謀黃髮番番⑤,則無所過:「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傒之謀⑥,故作此誓,令後世以記余過。君子聞之,皆為垂涕⑦,曰:「嗟乎!秦繆公之與人周也⑧,卒得孟明之慶。」

①焚船:即破釜沉舟的意思,表示死戰的決心。②報:報復,報仇。③城守:在城牆上守衛。④封:築墳,給墳添土。⑤黃髮番(pó,婆)番:指老年人。黃髮,老年人的頭髮白了以後還會變黃,故用黃髮借指年紀很老的人。番番,白髮蒼蒼的樣子。番,通「皤」⑥申思:反覆思考。申,重複⑦垂涕:落淚。涕,眼淚⑧與:幫助。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①。三十九年,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鍼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②,為作歌《黃鳥》之詩③。君之曰:「秦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④,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⑤,尚猶遺德垂法⑥,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⑦?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征也。」繆公子四十人,其太子?代立,是為康公。

①金鼓:古代軍隊中用以指揮發信號的用具。金,指金屬製成的鉦,鳴金表示止兵;鼓是戰鼓,擂鼓表示進擊。②哀:同情。③《黃鳥》之詩:「見《詩經·秦風》。④服強晉:使強大的晉國服從。⑤先王:指古有德之王。⑥遺德垂法:留下來的道德和法度。垂,流傳,留下。⑦之: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7 14: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