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裔著名女作家李翊雲「傑出人才」綠卡申請被拒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2-4 13: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近日,中國出生的著名華裔女作家家李翊雲關於「藝術類傑出人才」美國綠卡的申請被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USCIS)拒絕。「在這件移民案中,雖然申請人所呈現的事實非常感人和有說服力,但是沒有達到美國國會對傑出能力(Extraordinary Ability)規定的高標準」,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在給李翊雲的拒絕信件中表示。

1996年赴美留學、從2000年才開始用英文寫作的華裔女作家李翊雲(Li Yiyun),在2004年榮獲美國著名文學雜誌《巴黎評論》的年度新人獎后,2005年9月25日,其首部短篇小說集獲得了首屆愛爾蘭法朗克.奧康納 (Frank O'Connor)國際短篇小說獎。這個獎金達5萬歐元的獎項,據稱是世界短篇小說創作的獎金最高的單項大獎。據英國衛報和法新社報導,首屆法蘭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也是當今世界獎金最高的小說獎,2005年9月25日頒發給了李翊雲所創作的首部短篇小說集《千年的祈求》(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在愛爾蘭考克(Cork)舉行的頒獎儀式上,評委會女主席邁克德米德(Val McDermid)對李翊雲的小說集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邁克德米德說,經過評委們的熱烈討論,最新全體同意《祈求千年》贏得此項大獎,因為「它展示出一種對短篇形式令人欽佩的駕馭,不斷展現出非常絢麗的瞬間。這是一部富有歷史感和人性的小說集。」

據華盛頓郵報2月3日報道,李的申請材料包括來著名印裔英國移民作家、國際筆會美國中心(PEN American Center)主席拉什迪(Salman Rushdie)以及紐約客(New Yorker)雜誌主編瑞尼克(David Remnick)的推薦信。兩人在推薦信中都給予李極高的評價。瑞尼克在推薦信中表示,李註定將成為這一代最優秀的作家之一。

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公共事務高級官員本特利(Christopher Bentley )表示,當局不會對李的案例作任何評論,因為涉及隱私問題。但是,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這一決定的措辭似乎為李再次申請開了一道門。「不幸的是,李主要的成就是在提出申請后才取得的」,美國公民及移民服務局的拒絕書中提到。

她的短篇小說集《千年的祈求》是在提出申請期限過後才出版的,所以推薦人關於《千年的祈求》的評論並沒有在這次申請中被考慮在內,而她因《千年的祈求》獲得的朗克.奧康納(Frank O'Connor)國際短篇小說獎將在她第二次申請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拒絕信不代表我不能提出新的申請,所以我會再嘗試」,李在2月2日對記者表示。

據多維之前報道,李翊雲在1996年赴美國留學前一直在北京生活,她曾在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和非虛構寫作項目攻讀藝術碩士學位(Master in Fine Arts),期間她用英文創作小說不時刊登在《紐約客》和美國著名文學雜誌《巴黎評論》上。她的第一部小說集《千年的祈求》共有10篇短小說,描寫的是中國人和華裔美國人的故事,從北京喧嚷的中心,到芝加哥的快餐店,再到內蒙古貧瘠的大草原,講述了有關神話、家庭、歷史和階層的問題。

法朗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評委會曾評價,李翊雲的短篇小說集「用令人心碎的誠實和美麗的散文語言,展現了異國和熟悉的世界」。法朗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是為紀念愛爾蘭著名小說家、劇作家、戲劇導演和文學評論家奧康納而設立的。奧康納於1903年出生在愛爾蘭的庫克市,他曾把大陸現實主義與本土口頭傳統融合起來,並因創作了現代愛爾蘭短篇小說,在愛爾蘭文壇上享有著極高的榮譽。

多維社從愛荷華大學官方網站檢索到有關李翊雲的檔案顯示,在愛荷華大學獲得藝術碩士學位李翊雲,已該校的米爾斯學院(Mills College)聘為tenure-track助理教授,教授小說和非虛構類寫作。李翊雲曾榮獲《巴黎評論》設立的「普林姆頓年度新人獎」,也曾被洛杉磯時報列為2005年「新人觀察名單」,同時她還同蘭登書屋簽訂出版小說的合約。此外,她的小說曾在《紐約客》和《巴黎評論》上發表。

創刊於1953年的《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是美國最著名的純文學雜誌,一向以挖掘新人著稱。《巴黎評論》在2004年設立的「普林姆頓年度新人獎」頒發給了李翊雲。而菲利普.羅思、傑克.凱魯亞克、V.S.奈保爾等名作家的早期作品都在該刊發表過。為紀念去年逝世的創始人喬治.普林姆頓,該刊1004年首次設立「普林姆頓獎」,獎金 5000美元,獎勵該刊上一年度發表的最佳新人作品。

李翊雲早前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透露說,她在國內時從未想過要當作家,也沒寫過什麼文學作品,1996年從北大生物系畢業後來到愛荷華城,原本打算攻讀生物學博士學位,然而她在愛荷華大學聽說了該校著名的作家工作室(The Writers' Workshop)種種軼事之後,發現自己對用英文寫作的興趣與日俱增。

2000年,李翊雲開始創作嚴肅的文學作品。「我用英文寫作很有樂趣,這主要是因為我一開始就用英文寫作,漸漸就習慣了用英文思考,」李翊雲說。多維社從愛荷華大學官方網站了解到,該校的作家工作室項目每年招收50名學生,一半為詩人,另一半是小說作家。李翊雲說:「如果我沒來到愛荷華城,我將永遠不會成為一名作家,連想它都不敢想。」據悉,愛大的寫作課程蜚聲國際,華人作家白先勇、聶華苓、葉維廉等都曾在此學習,1990年代的普利策文學獎得主中超過一半是這裡的畢業生。

愛荷華大學網站介紹說,李翊雲1996年初來美國時,只能閱讀一些英文報紙,可能還能讀些英文小說,但她在說和寫上都缺少足夠的信心。然而她在1997年春天參加了一個社區寫作班,在一名教師的鼓勵下,李翊雲開始利用業餘時間用英文寫作。

李翊雲從來沒有認真寫作過,甚至也沒有用中文寫作過,「除了寫日記外」,不過她接著補充說,「但這不是寫作,它只是青年人玩弄華麗詞藻而已。」當時,她的英語完全沒有能力玩弄詞藻,由於缺少用中文寫作的經驗,李翊雲很快發現在處理所有事情時,她都會用英語來取代把它再翻譯成母語漢語。

李翊雲是2003年正式登上美國文壇的。文學季刊《葛底斯堡評論》夏季號發表她的散文《那與我何干?》(What Has That to Do with Me?),緊接著,《巴黎評論》秋季號發表她的短篇小說《不朽》(Immortality),年底出版的《紐約客》小說專號又發表她另一個短篇。

2004年1月剛上任的《巴黎評論》主編、30歲的布麗吉特.休斯在接受《新聞周刊》採訪時興奮地說,發現李翊雲的文學才華是比她當主編更大的新聞。當她從大量自發投稿中發現這位無名作者的小說時一眼就看上了。她認為這是《巴黎評論》發表的一篇完美的小說。《不朽》講述了一位自幼喪父的演員在成名之後又回到寡母身邊的故事。

8

主題

54

帖子

16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6
沙發
wuse 發表於 2006-2-4 19:27 | 只看該作者
華裔著名女作家李翊雲「傑出人才」綠卡被拒。有堂堂正正中國人不做,要做煤國人,還說愛國,我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49

帖子

31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1
3
陶朱公 發表於 2009-2-28 15:07 | 只看該作者

樓上凈放那沒用的閑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0: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