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0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德國最權威的飲食指南――《飲食觀念誤區》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身體超重減少壽命嗎?喝牛奶可以預防骨質疏鬆嗎?脫脂食品是減肥妙方,還可以降低膽固醇含量,預防心肌梗塞,對嗎?通過蛋黃顏色的深淺就能識別出柴雞蛋嗎?食鹽會導致血壓升高嗎?仔細清洗水果就能消除農藥殘渣嗎?牛奶是適合所有人的健康飲品嗎?燒烤食品有害健康嗎?愛吃零食是壞習慣嗎?維生素E能延緩衰老嗎?……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沙發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12 | 只看該作者

飲食行為誤區

  醫生和營養學家們總是不遺餘力地勸誡、敦促、忠告那些或多或少體「胖」的人們:為了自己的健康應該減肥。最後,身體超重簡直就成了一系列令人生畏的富貴病的經典的罪魁禍首。
  這一切聽起來絕對會使人憂心忡忡。顯然,每一個不願患病或奢望長生不老的人都應該立刻行動起來消滅自己的將軍肚。

誤區:要想人是鐵,就得飯是鋼  



  當年,哲學家路德維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3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13 | 只看該作者
誤區:誰講究飲食,誰就更健康  


  但願如此!如果我們不得不放棄外焦里嫩的烤肉和新鮮可口的啤酒,而轉向麩皮麵包片、蔬菜瓜果以及礦泉水,那麼至少是為了一個美好的初衷。不言而喻,健康是我們的最高利益。但是這麼做值得嗎?「講究飲食」所承諾的那些好處都已經得到證實了嗎?――無論是哪種飲食建議,但凡是已經接受前瞻性實驗研究檢驗的,其結果都是「驚醒夢中人」,並非如追隨者所願。於是那些提供建議的飲食專家們只好使出最後一招,聲稱:單獨採取某個措施是難以奏效的,需要聯合在一起才行;必須將整個飲食行為全盤改變過來,人們才能從聯  
合效應中受益。

  據說在美國進行了兩個大規模的實驗研究項目,能提供嚴謹的數據以說明這些官方飲食建議為健康帶來的好處。12年來,這些近4萬名包括牙醫、獸醫以及藥劑師在內的受測者,認真地回答了有關他們飲食習慣以及其他與健康相關的問題。

  研究者對他們提供的信息打分,主要是有關穀類食品、水果、蔬菜、牛奶製品、肉(包括魚、禽、蛋在內)、脂肪、膽固醇等的消耗量。他們打算將這些信息作為事實依據出版一本名為《健康飲食指南》的理論書籍:在這本書里,受到極力推崇的「好」食品將是那些獲得高分值的食品,而遭到唾棄的「壞」食品,其分數應該很低。然而,打分的結果對於那些專家們,那些健康飲食學派的權威代表們肯定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如果人們將吸煙以及其他危險因素一併予以考慮,那麼在婦女方面,並不存在健康飲食與嚴重的慢性病之間的關係。」在先生們那邊,只是稍微有一點關係。可見,那些所謂的「官方飲食建議」,最終被證實不過是神經質的專家們的美好願望。

  如果我們從「慢性病」角度來詳細地分析,事實上,無論受測者是多麼「錯誤」地,還是多麼「正確」地飲食,他患癌症的風險是一樣的。儘管似乎在「正確地飲食」下確實有一個數據――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幾率――比較低,但是這個低數值卻只出現在男性受測者中,而不是出現在那些以「最健康的」方式進行飲食的人群中。可惜沒有有關的數據研究,能將總體死亡率在不同飲食方式下作比較,研究者們只是以「嚴重的慢性病」為主題對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所有自然的死亡形式做了總結。

  結論:即使是最「健康」的飲食也不可能改變您患病的風險。如果您遵循飲食專家們的建議,可能會降低一點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的風險,但是有個前提:您得是位先生。(非常抱歉,女士們!)而且,您千萬不要相信,您會因此長壽――您終歸還是會死於別的什麼原因的。


誤區:降低風險因素  



  可以預防疾病有很多風險因素固定地被視為一些所謂「文明病」的前兆,例如:身體超重,高血壓或者膽固醇含量過高。但是人們經常會錯誤地把「風險因素」和「致病原因」等同起來。它們的區別是,風險因素是一種伴生關係(是一個統計上的相互聯繫)而不是可證明的因果關係。比如說,吸煙與肺癌之間是因果關係而不是此病的風險因素,因為在動物實驗上證明吸煙總是引起肺癌。而膽固醇卻是風險因素:實驗證明,給各種實驗動物喂純膽固醇食品既沒有引起動脈硬化,也沒有導致心肌梗塞。


  干預性研究能夠比較確定地判斷相關事物之間是因果關係還是「偶然聯繫」。人們主要查看通過降低「風險因素」是否能達到理想結果來檢驗兩種關係。比如,在一項實驗中,研究者引導參與實驗者通過減肥過程降低了體內膽固醇含量。但是經過一系列研究發現,儘管這些人體內膽固醇含量下降了,但是他們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卻出人意料地升高了60%。因此,膽固醇與心肌梗塞之間並非因果關係,而只是一個風險因素。

  我們可以借用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更加形象地闡明這個問題。當您駕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時,如果儀錶盤上一個有加油標誌的小紅燈亮了,您的轎車可能很快就會熄火。這盞紅燈顯然是熄火停車的風險因素,而真正的因果關係是因為油箱中沒油了。假如您不能認清這幾個事物中的相互關係,您該怎麼辦?也許您會諮詢專業人士尋求幫助。於是,您給一個修理廠打電話,汽修專家建議您把儀錶盤打開,斷掉那盞紅燈的電源或者直接將全車斷電。即使全世界所有的汽修專家都這麼建議,您的車還只會趴在原地一動不動。與此相類似,當人們只是針對「風險因素」進行治療而沒有認識到因果關係時,結局會與前面的例子差不多。在預防醫學的實踐中,人們更經常與「風險因素」抗爭,而非原因。因此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鹽的攝入量與心肌梗塞發病率同時增高,這並不意味著,放棄吃鹽就能預防此病。各種生物化學研究從來沒有提供能證明兩者關係的令人信服的證據。當人們攝入食鹽量上升時,什麼能夠抑制這種至今不能有效解釋的疾病帶來的嚴重問題呢?這樣的問題能夠帶來的惟一作用就是:人們不斷思考,並且通過實驗去證實。還有在很多研究中發現,經常飲一些酒的人會比完全忌酒者的壽命長一些。但是通過這個結果,人們並不能簡單認為,假如那些完全忌酒者經常咂上兩口,就會活得更長了。在這件事上,人們同樣也並不清楚是什麼在背後起著作用。

  相對於經常運用統計數據――這些「風險因素」製造出的噱頭,「以實證為基礎的醫學研究」是更加穩固的。這個概念是指那些運用眼見為實的證據支持的醫學研究,而非運用一些理論和解釋堆積而成的結果。這些醫學研究都一樣,不應該以替代物作為標尺,例如風險因素。「用替代物衡量」是個好聽的名字,它實質上就是缺乏真正的相關因果關係。比如,用直接客觀的衡量標準來解釋導致心臟病和癌症發生或者致死的原因,就要比僅列舉一些風險因素更有說服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4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13 | 只看該作者
誤區:很多疾病都是因為身體需要的重要物質供應不足所致  
  


  目前流行一種謬見:有相當一部分人處於「亞健康」狀態,缺乏維生素、微量元素和其他食物中含有的物質這可以被當作「想當然」的思維模式的典型例子。對於這個問題,與某些疾病相關聯的血漿含量值可以充當例證。比如,吸煙者的血液中胡蘿蔔素的含量較正常人低,而且他們患肺癌的幾率很高。那麼可能的原因存在於以下選項:A.純屬偶然;B.這是由於缺乏胡蘿蔔素導致的;C.這是身體採取的防衛措施,避免維生素促進癌症產生。


  通過媒體和補劑生產商的宣傳,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已經非常擅於按照「物質缺乏理論」去思考了。也就是說B肯定是我們的答案,儘管實際上,科學界幾十年前就已經通過實驗證明C是正確答案。因此,在草率地確認一個所謂「被大家廣泛認可」的答案之前,我們最好將所有邏輯上可能的答案都認真思考一遍,特別是那些可能是陌生的,但不會與任何人的商業利益有關的答案。它們可能才是更重要的。

  那些營養添加補劑的生產商和所謂運用調整分子法的醫生非常樂於利用答案B這種思維方式,因為這樣,他們可以向人們推銷更多昂貴的藥片和沖劑。而我們的身體卻在任何條件下努力適應環境,避免發生身體受損,並試圖在患病時通過自我治療痊癒。為了實現這個目的,身體會順勢調節各種重要物質的濃度,並使它隨著身體內外的條件變化作相應改變。因此,在發現體內血液中某物質含量值下降時,探究這種現象背後的生物目的,要比直接宣布身體缺少某種物質有意義得多。比如身體會儘力將一種對於病原體生長非常重要的物質,例如鐵,排出體外。而醫生觀察到的現象是:身體內鐵含量的降低和感染是同時發生的。因此可能會認為,正是由於鐵含量降低才使身體免疫系統變弱……

  對於每一個棘手的問題都會存在一個簡單的符合邏輯的但是錯誤的答案。在當今社會中,很多人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感到惴惴不安,這樣,「亞健康」的哲學必然會找到適合它生存的豐沃土壤。只是身體並不需要那麼多種具有神奇功效的物質補充,因為很多種物質的功效是相互抵消的。這個生物原則的確允許每個人有時出現某種物質的「短缺」或者在生病時某個化驗值下降。但是隨之而來卻是主觀臆斷的某種物質短缺,而這種物質又是可以通過補劑彌補的。可是這種補劑的作用卻總是不能通過實驗研究(比如干涉研究)得以證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5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13 | 只看該作者
誤區:只要減肥,都益於健康  



  醫生和營養學家們總是不遺餘力地勸誡、敦促、忠告那些或多或少體「胖」的人們:為了自己的健康應該減肥。最後,身體超重簡直就成了一系列令人生畏的富貴病的經典的罪魁禍首。《德國醫學報告》雜誌公布了一份與身體超重有關的疾病名單:「超重和肥胖增加了心臟循環系統病變的風險,這些病變風險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同時伴隨著血管的細化,還會導致更加複雜的疾病如心肌梗塞和中風等。除此之外,肥胖還與膽結石、血管細化、心臟衰竭、關節磨損、痛風以及某些癌症有密切關係。這些疾病及其併發症均不同程度  
地降低了人們的壽命。」

  這一切聽起來絕對會使人憂心忡忡。顯然,每一個不願患病或奢望長生不老的人都應該立刻行動起來消滅自己的將軍肚。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有個決定性的問題被忽略了:難道掉了肥膘后真的就比大腹便便時更健康么?人們往往忘記了減肥過程中消極的一面。因為苗條的身段是如此吸引人以致人們早把減肥的副作用拋到九霄雲外了。我們倒是很樂意在此談談這些側面。

  無論是按照何種減肥食譜掉膘都會產生的最出名的副作用就是「悠悠球效應」,即最終以體重的反彈而收場。這個效應多少還常常會被街頭巷尾的人們提到,然而關於減肥所造成的損害健康的嚴重後果卻鮮為節食志願者們所知――無論人們是否能保持這個費力獲得的苗條身段,這些後果都是可能發生的:心率不齊直至心肌梗塞、膽結石、骨質疏鬆以及骨折、尿酸含量增加、肝功能受損、體內水電解環境紊亂、全身甚至心臟的肌肉群組織損失、糖尿病、胃潰瘍以及厭食症。

  直到今天,仍然沒有任何證據能夠支持這種觀點,即超重者通過減肥至少能降低心臟循環系統的發病風險,儘管這也是人們經常被建議減去肥膘的理由。恰恰相反,在體重減少后更頻繁發作的心臟病反而很可能會減少人的壽命。在某些研究中,這種情況發生的比例甚至高於50%。無論是瘋狂節食還是所謂的「溫柔」療法或稱「心理」療法;無論減肥竅門是來自女性雜誌還是地方診所、心理教授或者大腕明星;無論這些減肥理論後面站的是哪路神仙――身體對缺乏營養的反應都是一樣的。

  這裡闡述的一個關鍵性的謬誤是,事物的因果關聯往往被搞混了。也許超重可以被描述成某種健康狀況的風險指示器――但遠不是疾病的原因,需要我們與之鬥爭。比如說,如果懶惰(身體缺乏鍛煉)是導致心肌梗塞的原因之一,甚至可以說是一個相當主要的原因,那麼當然會存在與肥胖超重的關聯:很簡單,因為胖人們絕大多數是不那麼喜愛活動的。來自不同假設前提的結論總是會有不同之處,一種情形下體重減輕了――無論途徑怎樣,這是所有的減肥行動追求的目標;另一種情形下通過體育運動或者體力勞動改善了健康狀況――人因此可能減肥了,也可能由於胃口大增反而體重增加了。

  面對這些危險的甚至通常是威脅生命的節食併發症,人們必須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從醫學的角度來看,究竟這場圍繞體重的鬥爭是否值得。如果人們將減肥節食與其他高風險的行為方式作比較,會看出它與吸煙帶來的危害可相與「媲美」。因此早有一些快言快語的人建議,在新年的女性雜誌上應作如下提示:「減肥有害健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6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14 | 只看該作者
誤區:減肥者,都長壽  



  減肥是否有助於改善健康狀況,這是一回事;而減肥的人們是否能因此活得更長久,這又是另一回事。然而數十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去深究這樣的一個命題是多餘的。直到90年代初,美國健康局的科學家們才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他們對此進行了科學考察,究竟超重者是否能通過減肥益壽延年。為此他們分析了六個1950年至1990年期間進行的有關的專題研究,最後的評估結論言簡意賅:「總而言之,從這六個研究中得不出任何根據,能夠證明,超重者可以通過減輕體重延長壽命。」


  依據概率統計,研究者們還同時考察了體重增加以及由於「悠悠球效應」造成的體重反彈這二者對壽命的影響。他們利用13個長期實驗充分地進行了研究,得出的結果不僅出人意料,甚至令人震驚:「減肥,哪怕只是適度的或者輕微的減肥,都會增加死亡的幾率!」不可思議的是,那些被估算出壽命最長的人,他們在成人階段總是持續緩慢地增加體重。

  減肥可以延年益壽這個觀念建立在一個容易迷惑人的論斷的基礎上,即體重正常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比大腹便便的人活得更長久些。但是這難道就能說明,減肥之後的胖子們可以擁有和那些天生苗條的人一樣長的壽命么?身體細長善於賽跑的靈蹄犬肯定會在賽跑時超過哈巴狗,但是一隻減了肥后像靈蹄犬一樣纖瘦的哈巴狗會有機會勝出嗎?怎麼樣,現在可以明白,一個「憔悴消瘦的胖子」和一個苗條的人不是同一個概念了吧。

  出人意料的是,研究者們發現,受測者在實驗之初無論是高於還是低於正常體重,死亡最少出現的總是在那些體重緩慢增加的人群中。這個結論當然同樣適用於胖人們!體重的急劇增加和減少都會損害健康,而那些體重時增時減一公斤左右的人,其健康狀況――依照統計平均數據來看――要比那些稍微發胖的人還糟糕。

  我們再一次明確強調,這個發現不僅涉及超重人士,而且也與正常體重的人相關!因此,如果您――純生理上的――在您的生活中總是稍微地在增加體重,那您大可不必為此憂慮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7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14 | 只看該作者
誤區:身體超重減少壽命  
  


  什麼算作身體超重?這恐怕要根據時代潮流而定了。在這個條件下,醫生們的共識也會有或上或下的調整。有研究顯示,大眾的體重呈U形分佈。處在這個U形邊緣地帶的人們,其死亡率要高於中間部分的人們。這說明,不僅是肥胖者,還有那些體重偏低的人也會面臨早逝的危險。但是身體超重真是生命提前結束的原因嗎?還有,從什麼時候開始,身體超重就該視為嚴重了呢?


  時代不同,理想體重的標準就不同。

  直到上個世紀中葉,肥胖還在全球絕大多數社會中被認為是美麗和健康的標誌。這個實驗結果可能正好能反映其中的深層次原因。那時的這種審美觀背後,不僅僅是對飢餓的恐懼,還明顯體現人們長期以來積累的醫學經驗。目前比較流行的判斷標準是:身體質量值(Body-Mass-Index,簡稱BMI)。它的計算公式及對照標準如下:身體質量值(BMI)=體重〖〗(身高)2

  按當前醫學定義屬於超重的人一般會患上並死於與瘦人不同的疾病。「超重者」(指一級肥胖)的平均壽命甚至要高於「正常體重者」。在現代生活條件下,極胖者(三級肥胖)一般會比「超重者」早逝。但是,人們對此不應該倉促地下結論。因為,這既不意味著瘦如麻稈的人通過胡吃悶睡將自己養胖后能夠長壽,也不等於胖子們瘦下來后就會更健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8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15 | 只看該作者
誤區:節食使您苗條  



  如果在您停止節食之後,體重秤的指針又開始移向更高的數值,那麼我們建議您,讀讀以下這段文字。首先它會讓您感到欣慰,因為您可以知道,任何人都沒理由批評您缺乏意志力;不過,您希望體重能持續下降的想法,以及為此付出的努力,卻被認為是對身體健康有百弊而無一利的,這或許會令您沮喪――其實我們只是希望,它會令您獲得解脫。

  從符合進化規律的角度來看,減肥是不被提倡的。因為大自然母親以及與她保持一致  
的造物主總在諄諄教導我們:「盡情生長並且繁榮昌盛吧!」如果總是比自然規律所要求的體重值低,這肯定說不上是什麼繁榮昌盛了。為了說明問題,我們有很多例子。就說那些訓練強度過高的女運動員、患瘦弱症的女病人吧,她們總是很早就停了月經。而且不僅她們,那些只吃新鮮水果和生蔬菜的女士們也是如此。相反,只有那些飯量大胃口好的人,當他們不得不經歷困難時期時,總是能堅持到最後,然後又迅速恢復了體力。因此,必須牢牢地保住每一克新獲得的體重,這才是在大自然中求得生存的策略,實在是不能捨棄。我們人類社會,從開始進入生產過剩時代至今,發展還不滿一百年;更不用說,這個繁榮興盛時代還僅為一個很小比例的居民所擁有――地球上大多數的人還在忍飢挨餓。所以,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完全沒有理由去改變這個卓有成效的、可靠的生存策略。

  我們的身體根本不會留意眼下的什麼精神時尚,它只會把卡路里攝入的減少當成是緊急事件,並為此亮起紅燈進入戒備狀態,然後立即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更糟糕的事情發生。第一步:降低基礎熱量值,也就是說,降低人體在靜卧狀態下的基本能量消耗,這樣可以節約釋放熱量的能源;第二步:充分利用最後一克的營養,而且不隨便消耗這些不易獲得的卡路里;第三步:提高食慾。不僅我們的精神思想會琢磨,怎樣才能把失去的東西重新平衡回來,我們的身體也是很精於算計的。也正因如此,節食的人才整天都惦記著吃,為各種幻想的食物吞著口水了。

  我們完全可以在更長時間內堅持只攝入非常少的熱量,並讓自己以這種方式明顯地消瘦下來。不過,我們的身體卻有著一套完美的熱量消耗對策,它能夠在飢荒時期過去也就是節食階段結束后,有先見之明地多預定將來需要的卡路里。誰知道什麼時候會再來一次歉收或者飢荒呢?所以它要留有防備喲!至少要將訂購的量設定在比上次節食前的初始值還多一點,因為上次訂購的看來還不夠,要不怎麼還挨餓呢?在這樣的反反覆復中,每一次都會比上一回略多出點卡路里盈餘,以備下次有更多的卡路里可供消耗。因此這種後果有一個可愛的名字:「悠悠球效應」,因為它的反覆就好像悠悠球一上一下來回晃悠一樣。而且無論您是否願意,它還意味著:「節食」最終還是使您「肥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9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15 | 只看該作者
誤區:素食使人長壽  



  世界各地的許多研究顯示,那些素食主義者有著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不抽煙,很少飲酒,喜愛運動,而且精於運用各種技巧使自己脫離緊張的精神狀態。總而言之,他們的生活方式在許多方面與大眾截然不同,很多人認為他們是非常具有健康意識的公民。把香腸和從事瑜伽或者排球運動分離開,自然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在這類問題上,回顧型研究對於收集統計數據就顯得無能為力了。能起作用的只有展望性研究。在這些研究中,實驗對比組成員的生活習慣被要求儘可能相同。這是個結論清楚的實驗。很明顯,從這個實驗結果上  
看,只能說放棄肉食沒有什麼壞處。

  素食者並不會自動擁有比非素食者更長久的壽命。那些由「加利福尼亞七日基督再臨會」和一些麥片倡導團體灌輸的理論也是不能成立的。在德國關於素食者的情況是這樣的:鑒於他們的體重普遍偏低(這些人中,男性平均身體質量值BMI是21.3,女性是20.9),這個群體中患上飲食障礙疾病的人數一定比常人要高。因此,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要忘記,具有過分的健康意識也是弊大於利的。


誤區:低X食品能夠使減肥變得輕鬆  
  


  一種產品沒有或只含有很少限定攝入量的物質,這種產品就會冠以「低……」產品的字樣,因而也就產生了低脂黃油、低脂乳酪、低焦油含量香煙。但是簡單地剔除產品中固有的物質還是不夠的。可以設想,如果乳酪、黃油或者香腸沒有典型的嫩滑柔黏的油脂的口感,您還會愛吃嗎?顧客肯定會出於「口感不地道」的原因放棄這種產品。

  因此就需要加入添加劑!它能在沒有令人生厭的卡路里、脂肪或者膽固醇的條件下,  
基本保持食物的原味。這可真是對食品製造專家們的苛求。但是來自物理、化學和技術領域的專業人員們確實把這項艱巨的任務漂亮地完成了。很難相信,人們能從什麼材料中生產出替代脂肪!這裡可以舉兩個例子。比如人們可以在乳清被壓縮的蛋白質部分中微小的小球中提取,或者從經過鹽酸和酶質處理過的、經過擠壓器充分加壓后的澱粉中提取。但這樣得來的兩種油脂並不適合烹炒、烘烤和油炸。因此這就需要一種能夠耐受高溫的化合物。人們從糖和脂酸中提取了能夠適於烹調並易於塗抹的人造材料。

  這種新發明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奧列斯塔」(特殊油)(Olestra),它表達了人們對它的功能的期待:它是完全不可消化的,因而不會導致多餘的卡路里。「奧列斯塔」經過身體的消化過程后還是保持原樣――而且會自己流出身體粘到衣物和坐過的位置上。美國人把這種不太取悅於人的副作用稱做「肛漏」――為了不至引起誤解,也常被翻譯成「後面滲水」。後來這個毛病也得到了解決――在加入一些其他的成分后,使「奧列斯塔」在流出身體以前能和腸內物質固化在一起。

  消費者一般在購買能使人苗條的產品時,不會有絲毫的不適感。但是這些由化學專家、醫生、減肥教練們付出的努力真的值得嗎?在人們服用「代油」物質后,究竟能在多快時間內把肥膘減下來?這個問題同樣也引起了代油食品生產商的興趣。一個、食品業巨頭、卡夫食品有限公司做了如下實驗。他們把老鼠分成兩組,在兩個月內,一組喂以低熱量物質全部或者部分代替基礎蛋白質的低脂食品,另一組喂正常脂肪含量的食品。最後測量出的重量在各組中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吃低脂食物的老鼠體重與吃正常食物的老鼠一樣。原因很簡單,吃低脂食物的老鼠為了能夠達到身體所需能量的數額要吃得更多。更具有毀滅力的實驗是在寶潔公司的實驗室中進行的。寶潔公司就是「奧列斯塔」的生產者。在這個實驗中,狗被連續20個月喂由「奧列斯塔」替代油脂的食品。實驗的結果是,最後吃「奧列斯塔」食品的狗明顯比吃正常食品的實驗對比狗胖了許多。

  能夠在老鼠和狗身上產生的結果,也同樣會在人身上發生。2~5歲的兒童一般不會因為心理因素而影響對食物的需求,因而他們的食慾是出自真心的。在另一項實驗中,人們給這樣的一些兒童每天提供特殊食物。這些食物中10%的脂肪被代脂材料替代。實驗人員記錄下兒童們的食物量。結果發現,只要這些兒童在中午得到的是含有代脂材料的午餐,他們的胃口就明顯大於其他吃正常食品的對比實驗組兒童。第二天,正常食品又被端上餐桌這時,他們還是被允許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從實驗記錄上看,這些兒童在第二天吃掉的熱量與前一天吃含有代脂材料午餐時的完全相同。

  很顯然,我們的新陳代謝並不像我們的口味感覺那樣容易被欺騙。當我們提供給身體的能量達不到身體的「經驗值」時,身體就會產生一個對能量的額外需求。這也就說明為什麼在超級市場中,「低……」系列食品始終無法代替其他食品:人體所需要的能量並不能被替代,最多還要多付錢罷了。吃「低……」系列食品只能使您的錢包中的鈔票量降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10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32 | 只看該作者
誤區:胖子比瘦子吃得多  



  不,不是這樣的。甚至可以說,大多數胖子比他們瘦弱的夥伴吃得還要少。雖然令人驚詫,但是眾多的實驗研究得出幾乎全是類似的結論。我們在這兒為您提供粗略的一覽:但是您肯定會問,為什麼他們還會肥胖呢?為什麼他們不能通過吃得更少而減輕體重呢?一些飲食營養專家推出了一個古怪的解釋。為了使他們的理論不至於站不住腳,他們還引入「低報」這個概念。他們認為,胖子們事實上吃得更多,只不過他們好面子,故意隱瞞不報,或是低報數字;瘦子們則毫無顧忌,因此能認真地配合調查,詳細說出他們都吃了什麼以及吃了  
多少,所以依此推算出來的卡路里值相對準確些。這種說法若是用在個別人身上,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在上述這些實驗中,如果說這麼多胖子都是因為面子問題而「顯得」吃的少,恐怕還是不能讓人心服口服。有關物質代謝方面的生化研究則提出另外一種闡釋,似乎更為可信些。

  該解釋強調,這種現象涉及「食物吸收利用」基本原理。人體每日所需的最低卡路里,也就是說維持我們基本生存狀態所需要的熱量,被稱為基礎代謝值。基礎代謝值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值,因人而異,而且經常在一個較寬的幅度內波動――聽起來多少有點像鞋碼。民間流傳著一些關於食物吸收利用能力「強」或「弱」的說法,比如,「有的人怎麼吃都不胖,可是有的人連喝涼水都會長肉。」說的就是不同的人食物吸收利用能力不一樣,其實也就是因為他們的基礎代謝值不一樣。

  在這個食物吸收利用觀點裡,遺傳物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地球上其他一些地區,有很多人一出生就註定要患上肥胖症。在南太平洋的一些島嶼上就有這種情況。那些地方過去經常遭遇飢荒,當時,誰要是能擁有異常傑出的「食物利用」能力,也就是說依靠極少的食物――哪怕只是一碗水――就能挺過困難時期,就意味著他能夠獲得最大的生存機會。後來人們知道,自然選擇中「適者生存」,生存者遺傳下來的是「食物吸收」能力很強的基因。但是,獲得這個曾經生命攸關的「強生存能力」基因的代價是,註定要在衣食富足的將來患上糖尿病。而在這些島嶼上,的確有近60%的人口患有糖尿病。此外,也正是這種令現代人頭疼的基因引起了在德國為人熟知的妊娠糖尿病。怪不得肥胖和糖尿病多半總是聯繫在一起,因為這二者很可能都是由同一個原因――基因――造成的。

  不過,不僅僅是基因對此有影響,懷孕期間的飲食情況也很關鍵。在嬰兒還在母體內時,他未來對食物的消耗利用情況以及體重狀況都已被調整確定了。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進行節食,那麼這會導致懷著的孩子出生后肥胖。從生物學角度看來,很顯然,出生前緊缺的食物供應便是導致日後肥胖的原因,因為受孕的嬰兒有機體不僅要想方設法「節衣縮食」地熬過眼前的難關,還得為度過未來的飢荒時期做好準備,所以,在出生前就調低了基礎代謝值。真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啊!

  還有另一種導致肥胖的可能,這就是激素調節。因為激素這類生物有機體可以促進身體對食物的吸收利用。在動物飼養中,人們利用這個經驗給家畜餵養性激素。由於改善了食物吸收利用能力,產量果然增加了10%。許多婦女還憑經驗得知:服用避孕藥通常會增加1公斤左右的體重。

  最為常見的催肥根源,居然就是節食和運動!大多數服用藥物抑制食慾以及服用瀉藥的姑娘最終都發胖了。現在想想,如果降低基礎代謝值,同時又提高對食物營養的吸收利用能力,體重不反彈才怪呢!可不是么,不斷節食就會逐漸降低基礎代謝值,提高對食物營養的吸收利用能力。

  顯然,對每次逐漸減少的食物攝入量,物質代謝都會有反應,它會充分利用每一克食物,加強營養吸收能力。而且,由於胖子們大多進行過無數次的減肥、節食運動,基礎代謝值已經呈螺旋狀下降了,因而他們的身體只需少量的營養便足以對付基礎能量的需要,至於那些由於吸收能力加強而比正常情況更充分地吸收到的營養,則只能是留作貯備慢慢變成多餘的脂肪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11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33 | 只看該作者
誤區: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飽,晚上吃得少  
  


  要是還生活在依賴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掙飯吃而食物偏偏又不夠充足的年代,這句話無疑算得上是最有意義的小建議,能幫助你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畢竟,飢腸轆轆的時候,在床上趴著總比去幹活好吧。「早上像皇帝,中午像諸侯,晚上像乞丐」――諺語之所以深得人心,自然是因為它確實經得住生活實踐的檢驗。假若誰不信,每天晚上非要多吃不可,那就算他不缺糧食,撐著肚子肯定也睡不好。


  然而,並非所有的飲食文化都這樣認為。而且要證明這一點也不難,最好的例子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我們的近鄰法國人通常在早飯時只喝淺淺的一盤牛奶咖啡,最多再來一小塊棍子麵包;到了晚餐時則盡情地享用豐盛的美食,而且往往很晚了,「盛宴」才開始。而且,不僅法國人,其他很多民族也都將菜肴豐盛的正餐安排在晚上。在伊斯蘭的齋月里,晚上的正餐甚至與對信仰的虔誠聯繫在一起:整整一個月,每天只有在夜幕降臨之後,他們才可以飲食。受這種文化影響,當地的飲食營養專家們認為,「入夜方食」是「利於健康」的。

  今天的西方工業社會,豐盛精美的早餐已經體現不出當年的好處。因為勞動強度改變了,飲食習慣也得隨之調整。早餐不再像皇帝的早膳一樣極盡鋪張,許多人僅滿足於一杯咖啡;他們更情願在美好的夜晚與親朋好友一起享受美食,不願像過去的乞丐一樣可憐兮兮地餓著肚皮熬夜。而且還因為,美麗明亮的燈光可以使人們的「清醒狀態」延至深夜,甚至更有不少人願意在寧靜的夜晚從事腦力勞動。所以,不僅是晚飯要多吃點,恐怕還得再來頓夜宵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12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33 | 只看該作者
誤區:完美的標準體重  



  標準體重的說法經久不衰,已經深入人心了,它令人聯想到理想的健康狀態。但是卻幾乎沒有人知道,這是對誰而言呢?它背後有著什麼樣的來歷?更不用說,還會有人懷疑它的正確性了。

  向這個公眾認識發出挑戰的是一家名為「都市生活」(Metropolitan life)的美國保險公司。該公司當時並沒有別的想法,只是致力於完善他們的保險費額體系。50年代,他們詳  
細研究了這個專題:在體重與死亡率之間是否存在聯繫?如果有,體重又是怎樣影響死亡率的?超重或超輕對於死亡究竟有多高的風險?對於保險公司而言,這是一個關鍵問題,他們可以依此確定保險費:低風險――低保險費,高風險――高保險費。出發點就是這麼簡單。

  對於「都市生活」數據的批評主要在於:數據測量通常只適用於衣服尺寸和鞋碼大小,身高和體重之間的數量關係只能作為一個大致的參考來進行估計。此外,作為樣本被測量過身高、稱過體重的人所反映的只是一個小部分的數值,並不能作為有代表性的某個人口截面平均值。而且在1935~1953年那個年代,可以參加保險的是什麼樣的人?幾乎沒有體重輕的,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的申請根本就不被保險公司接受。因為保險公司猜測,他們可能患有肺結核或其他疾病,從而導致身體瘦弱、體重偏輕。當時如果一位瘦弱的人想參加保險,他必須證明自己絕對健康,而體重正常或偏重的人則不需這麼嚴格。所以,毫無疑問,回顧過去參加保險的人,他們當中,身體單薄的人的健康狀況,總體上反而要比分量足實的人好,因而,保險公司所呈報的死亡率高的人群,自然不會是這些健康的瘦人們。

  與此相應,1980年弗拉明翰研究得出的數據分析結果是:在男性中,只有當他們的體重至少超過所謂的標準體重25%時才會出現死亡風險的上升,超過39%時才明顯提高死亡率;在女性方面的數據是24%。同年,美國科學家魯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13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33 | 只看該作者
誤區:藉助卡路里表滿足對身體的能量供應  
  


  那些接受營養諮詢的人,一般都會帶著一項任務回家。這些人將在一周內不厭其煩地將所有吃過、喝過的食品記錄下來。在下次接受諮詢的時候,專家會將這些數據輸入電腦,並很快得出通過食物獲得的身體熱能供應量。這個量值是將各種數據漂亮地疊加在一起而得出的。如果誰不信,可以在事後自己重算一遍。這個盡人皆知的食物熱量含量表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通過它我們能夠知道,每天有多少熱量被我們狼吞虎咽掉了。這個數據甚至可以精確到小數點後幾位。一般人們還會把這個數據和另外一張表比較,這張表說明了對於  
一般的從事中等體力強度工作的人,每天多少熱量是足夠的。對很多人來說,接下來的事自然就是趕快制訂針對自己情況的熱量節省計劃了。

  但是這樣獨斷的數據到底是從哪裡來的?人們到底是怎麼確定,一種食物中究竟含有多少熱量,並且有多少熱量在人體的腸道中被釋放了?畢竟消化過程比起發動機的燃燒做功過程要複雜得多,也不能將兩種情景對比后就胡亂進行假設。不是任何能夠產生熱量的物質都能給身體提供能量。最好的例子就是:汽油。它絕對能夠給汽車提供動力,但誰要是給人服用汽油,恐怕結果會是很慘的。

  物質的熱量含量是通過一個所謂的特號卡路里測量器收集來的。人們首先要將被測量的物質放入一個金屬筒中,這個金屬筒中有炙熱的金屬絲。然後加熱筒內物質使之燃燒,直至該物質充分碳化。而後將筒置入水容器中,通過測量水溫的增加量計算出該物質釋放出的熱量(卡路里值)。毫無疑問,用這種方法人們很容易就會測量出諸如煤油這類物質含有熱量的數值。這些物質在燃燒后留下的只是灰燼與廢氣。而與燃燒過程不同,人體是有規律地消化食物,且需要在新陳代謝後排到體外的殘渣數量也很多。這也不奇怪,人類身體通過消化食物獲得的能量原本就比通過卡路里測量器得到的理論值少得多。

  因此如果只計算我們食用了多少熱量值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考慮在這些被吃掉的熱量中又有多少被排出體外。可能專業人員要通過許多年的努力,才能讓讀者相信這個道理:我們吃什麼並不很重要。重要的是在這些被吃掉的食物中,有多少被我們消化吸收了。人體的排泄物並不是只由那些未被消化的飯菜組成,還有一大部分是與人體分離的腸細胞和腸菌群。這兩者的數量多得難以計算。可能是因為在卡路里測量器中裝入糞便會影響實驗人員的胃口,他們一般只是估計排泄物的卡路里含量。這種估計從生理學角度看,是一種理論人體能量消耗值。當它反映到能量消耗表上時,就多少對人體有些苛求了。

  但問題還不僅局限於此。還有很多疑問我們這裡可以一一列舉:我們平時吃的食物的構成成分是波動的。比如:由於過量施肥,蔬菜的水分含量奇高;每個蘋果的養分構成都有所不同;並沒有一種礦泉水能夠涵蓋所有礦物質。在自然界中,食物的養分構成波動是很正常的。但到了那些蹩腳的營養諮詢專家那裡卻變成了我們的生活負擔。他們喜歡使用平均值計算,儘管即使一個蘋果由於地點等情況的不同,維生素的構成也會有千差萬別。

  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再舉一個例子。很多人除了吃櫻桃,也很愛吃烤制的櫻桃餅。人們怎麼才能確定櫻桃餅的能量值呢?當然,在營養諮詢專家們辦公室的電腦中會有「精確」的數值。但這些數據就這麼可靠嗎?櫻桃餅成分的構成因為糕點房的不同可能會千差萬別。這完全取決於,糕點師在生麵糰中加入了什麼種類的油脂或者櫻桃餅的餡料是什麼。糕點師到底採用了自製的櫻桃果醬還是直接用了買來的成品?果醬中是櫻桃含量多還是香精及人造物質含量多?這些作為餡料的果醬是很稀鬆(表明水分很高,能量值少)還是十分的黏稠?每一塊櫻桃餅到底有多重,是75克還是150克?

  在這裡我們對櫻桃餅的刨根問底也完全適用於其他我們日常吃的食物。我們在職工食堂中作為午餐喝的湯,其營養構成絕對和我們晚上到飯館中喝的不一樣。在您中午吃的三明治中加入了幾片香腸?這些香腸是被切厚了還是被切薄了?這些香腸在工廠生產時的產品構成是什麼?您在麵包上塗黃油了嗎?塗了多少克?對於營養諮詢專家們而言,這些都不是問題。他們為他人提供的營養構成計劃和食物熱量含量表的數值是十分精確的――反正不管準不準,馬上就算出來。更邪門的是,電腦竟然知道來自柏林的糕點的重量,還不多不少地知道諮詢者一餐的準確用餐量。但有件事您還是否記得:在食堂吃飯的時,您有多少飯沒吃完又給倒掉了?您能準確回憶起來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14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34 | 只看該作者
誤區:沒有任何辦法能夠緩解酩酊大醉的痛苦  



  單單這個題目就是對幾百年來,不,幾千年來人們經驗和充滿獻身精神實驗的蔑視!雖然如何解酒的生物化學知識已經從實驗室逐漸流入民間,但是那些嗜酒的人早就在用自己的實踐來尋求解藥了,他們希望能夠藉此證明那些家傳的偏方是否能夠給他們帶來所期待的清醒。大博學家普利尼烏斯(公元24年―公元79年)建議羅馬市民把貓頭鷹蛋作為酗酒後的早餐。中世紀的帕提略文讓酗酒後的人吃剁爛的鰻魚拌苦杏仁。今天人們會在酒後喝上兩碗肉湯。那些極富經驗的酒仙們竟會在酩酊大醉之後再喝些科隆啤酒使自己重新清醒。


  儘管酒醉后的痛苦在大眾中司空見慣,但是營養醫學至今為止既沒有警告這個現象會加重國民經濟的負擔,也沒有研究出一套公認的生物化學理論,更沒有給出能被大眾認同的治療酒後癥狀的建議。這個明顯的學術漏洞亟待消除。由瑞典毒理學家發展的一個目前比較流行的理論認為,乙醛酶是酒後痛苦癥狀最有可能的罪魁禍首。當酒精在肝中被分解的時候就會產生乙醛酶。作為佐證,瑞典科學家舉了日本人的例子。日本人就像很多其他亞洲國家的人一樣,身體內缺乏酒精脫氫酶,這種酶是分解體內酒精所必需的酶。因此日本人雖愛喝酒,但很快就會感到噁心和頭暈腦漲。

  英國一些生物化學家對這個結論提出異議。根據他們的研究,很多酒醉后的癥狀是在酒精和乙醛酶早就消失后才出現的。他們認為甲醇才是真正的病因。很多劣質燒酒和低價酒中都含有甲醇。甲醇產生於發酵過程,並且應該在蒸餾時被去掉。在英勇的志願者們參與的實驗中(事實證明,這些對實驗地點感到陌生並酩酊大醉的實驗參與者,是對實驗室儀器的巨大威脅),英國科學家們解開了這個謎題――為什麼在醉酒後很多強烈的令人不適的癥狀會隨之而來。

  甲醇和乙醇(酒精)是被同一種酶分解的,但是乙醇(酒精)有被分解的絕對優先權。只有當酒精被全部分解掉以後才會輪到甲醇。由於從甲醇中會產生有相當毒性的蟻酸,就會導致產生頭疼等一系列酒後的不適。這也是為什麼醉酒者即使清醒后還會感到頭暈腦漲的原因。如果我們遵照建議,在這類酒後癥狀出現后,再飲上一小杯酒,確實會起到緩解的作用。因為通過新的酒精補充,又會把酶的分解作用從甲醇移到酒精上。這時已經生成的蟻酸就會陸續被分解,直到酶的數量再次多到可以開始分解甲醇時為止。因此在醫學上,對於甲醇中毒會採用乙醇(酒精)療法。

  經過科學家的努力,能夠有效抵消酒後不適癥狀的藥物被研製出來。在這方面,慕尼黑的化學家們走在了最前列。他們研製的物質叫做N乙醯基巰基丙氨酸。該物質能給身體提供巰基丙氨酸。身體需要足夠的巰基丙氨酸在體內生成足量的谷胱甘肽,而該物質可以幫助身體有效排毒。也許普利尼烏斯讓大家吃貓頭鷹蛋的建議並不離奇:蛋類含有大量的巰基丙氨酸。當然貓頭鷹蛋是否真的具有更多數量的巰基丙氨酸,還需要科學家們證實。

  被揭開謎底的還有酒後劇烈的乾渴的感覺。從科學家的角度看,這種乾渴感也是導致極度頭疼的原因。酒精幹擾了大腦垂體中的一個重要腺體,這個腺體是調節荷爾蒙平衡的器官。接著由於每種荷爾蒙都失去了約束,它們都要從身體中吸收水分。這就導致了身體中更多的水分和鈉鹽被排出體外,並超過了我們身體的攝入量。因此身體就從很多其他器官中吸收水分。倫敦國立醫院的神經學專家伊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15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34 | 只看該作者
誤區:忘掉炒鍋吧!烹制的食品是毫無營養的  



  在我們的猿類祖先於500萬年前開始直立行走時,他們的菜譜肯定還是全生的:鮮嫩多汁的肉蟲,脆香可口的甲蟲,東抓一把草莓,西撿一個水果,有時乾脆就吃其他肉食動物留下的殘羹冷炙。有一點是無疑的,先人們為了生存所需的能量,要儘可能把一切能夠食用的東西盡果腹中。在那時,尋找食物就是一天的全部工作。

  大概在150萬年前,人類學會了使用火。藉助火和工具的使用,一切開始變得簡單起來  
:人們開始有能力獵取更多的獵物,並能將之分成小塊。火幫助人們把那些以前無法享用的塊莖植物和其他難以消化的植物食品變得能夠被人類的腸胃所接受。在這個進化階段(智人時期),人類的腦容量也在急劇擴大。其原因目前還只是猜測。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與人類的營養結構有著緊密聯繫。大腦是人體中需要能量供應最大的器官。普遍認為,肉類和能被輕易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如塊莖植物中的澱粉,滿足了大腦不斷增長的能量需求。

  在尋找食物和消化食物的過程中,猿類度過了每天的絕大部分時光。當動物的食物構成中植物性食品佔比例越大時,該動物的腸子就會越長,從而消化食物所需的能量就會更多。因為植物含有抵抗性物質,與肉類食物相比更難消化。食肉動物就擁有較短的腸子。在進化過程中,人類的消化系統演化成了雜食動物的器官形態,從下顎到牙齒直至腸道。人的腸子的長度介於草食性動物和肉食性動物之間。黑猩猩(它主要吃植物性食品)的腸道的長度是人類的將近兩倍。

  這種演化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人類的一部分消化工作被從體內轉移到了體外――通過使用明火的烘烤和烹煮。這樣省下來的能量就能夠供應大腦。這就促進我們的祖先在思維上獲得更多的創造力,並進一步使身體對植物食品的消化吸收能力得到提高,使腸道的負擔繼續減少。煎、炒、磨、烤、發酵、釀造,所有的這些技能使現代人類(他們被人類學家稱為智人)更加容易消化吸收食品。因此烹調的產生也是人類進化史上的決定性的一步,特別是它給人類帶來了可用於其他工作的更多的時間與能量。

  儘管有了上述改善,我們祖先的工作還是一直相當辛苦的。很難想像這種逐步演化的、相當費力的食品加工方法沒有給他們帶來好處。如果「自然主義的食物」(指生食)能夠有這麼多優點,我們肯定能看到這種加工毫不費力的食品給那些在「自然中生活的人們」(指生活在原始狀態的原著民們)帶來的好處。但是事實相反:這些人加工食品的精緻程度和我們差不多。雖然在食物加工過程中肯定會有營養物質的損失,但與食物中含有的毒素或阻礙消化的物質相比,也算一種很好的妥協了。

  誰在今天鼓吹放棄炒鍋,誰就是想回到石器時代。這人恐怕要犧牲他的大腦來換取一條更長的腸子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16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35 | 只看該作者
誤區:蔬菜生吃比做熟后吃更有營養  



  這個觀點顯然很有道理:純天然的、未曾加工改變過的食物含有自然母親賦予的一切營養。既沒有維生素的流失,也毫無礦物質的減少,更少了抗氧化物質的提前損耗。你見過兔子煮胡蘿蔔或者獅子煎羚羊排嗎?自然不會的。這些與我們一起被上帝創造的生命從不會受到動脈硬化、糖尿病或者高血壓的困擾。這些廢話難道能被稱做建議嗎?

  也許這些人忽略了一點,大多數處於自然狀態的野生動物都會提前死亡,而與之相比  
,那些津津有味吃著我們糧食、被稱做害蟲害獸的生物卻活得有滋有味,而且還繁衍興旺。我們的問題是:人類的消化系統是否能與野生動物的相提並論?如果人們長時間以生的蔬菜瓜果為食,又會發生什麼情況呢?這在那些真正的「全營養食物」支持者身上可以得到最好的體現。他們每天食物中至少要有50%的部分由生食構成,而且他們中間很多是素食者,每天除了穀物,要吃掉很多生的果菜。

  也許不是所有人,但至少是大部分人會出現消化方面的問題,例如:把人折磨得精疲力竭的胃脹和氣味令人作嘔的腹瀉。原因是那些未被消化的食物,有一部分被在腸道中居住的微生物發酵。比那些發酵后產生的「臭氣」還要嚴重的是:從長遠來看,這會損害腸道的黏膜層和位於那裡的一部分免疫系統。一個可能的結果就是產生風濕病。很多人卻並不知道這一點。這些生食主義者不能吃像煮熟的土豆、米、麵條等「耐飽食物」。為了能給身體補充足夠的食物和能量,他們不得不吃掉更多的蔬菜水果。由於他們經常在產生「肚子滿了」的感覺后,就認為自己已經吃飽了,因而時常會提前結束這頓飯。這導致的結果可以在吉森的克勞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17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35 | 只看該作者
誤區:蛋白質類減肥食譜有助於去掉脂肪,構建肌肉  


  有一種減肥食譜,經常被婦女雜誌推薦給那些有意減肥的讀者,也常被提供給初進健身房想將瘦削體形練得強壯的人。這就是蛋白質類減肥食譜,並往往配以以蛋白質為基礎的滋補藥。有一本宣傳小冊子曾經這樣教導體育鍛煉愛好者們:如果食物中缺少蛋白質,「身體便開始消耗自己的蛋白物質,直到耗光為止。這種狀態會影響體育運動的成績,甚至可以說,會造成損失。」這是多麼可怕。這個後果,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乾旱地區遭遇飢荒之災時果然出現了。但是在德國,情況又是怎樣呢?


  不僅是體育鍛煉愛好者們堅信,那些細小的蛋白粉末和蛋白飲料能賦予他們活力,就連身體超重的肥胖者們也被說服,它們還能消融累贅多餘的脂肪。於是商家們就開始賺錢了。原材料不過是些廉價的東西,比如奶粉或者豆粉什麼的,而且還是牛奶加工廠以及人造黃油生產廠里剩餘的邊角料。在過去,它們都被倒進家豬的飼料槽。但是要留神了:與那些短命的家豬相比――它們往往是被喂得膘肥體壯之後隨即被屠宰,人在長期服用蛋白粉之後,雖然也如同推銷商所承諾的那樣,獲得和阿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18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35 | 只看該作者
誤區:愛吃甜食是一個壞習慣  



  這個觀點是人所共知的。難道所有患有蛀牙的病人都是由於意志薄弱造成的嗎?難道成百萬計的家長的教育就這麼無效?難道這是祖父母、叔叔嬸嬸們溺愛晚輩的結果?或者,這件事還與糖果本身就能給人帶來本能上的享受有關?即使家長對零食的禁止也無法擋住孩子們心血來潮的慾望,最多也就是他們在懺悔時多說幾句罷了。

  對糖果的渴求在世界範圍內都是共同的,而且這也不只局限在人類範圍內。比如蜂蜜  
不僅受到原始部落、土著居民和其他生活在自然中的人類的青睞,熊科動物也很鍾愛它。這裡還不能不提到非洲的蜜獾。這種動物會追隨一種稱做「蜂蜜嚮導」的啄木鳥發現它的食物。當各種瓜果中的種子成熟時,自然就會賦予這些果實美麗的顏色和蜜糖般的味道。這樣,人類和其他動物就會被吸引而來,幫助這些植物四處播種。

  很多人聲稱,人類對糖果的需求完全出於本能。在一個使人印象深刻的實驗中,研究者們通過研究人類對味覺的感受證實了這一點。這個實驗的對象是那些剛剛出生、還沒有感受任何味覺刺激(甚至連母親甘甜的乳汁也未曾嘗過)的嬰兒。研究人員首先在這些新生兒口中分別滴入苦味和甜味的液體,然後將他們的反映拍照。結果所有嬰兒的表情反應基本是一樣的。當苦味液體流入口中時,這些嬰兒的眉眼立刻擠到了一起,變了形的面部表情充滿了反感。相反,在甜水滴入時,這些小傢伙們的表情立刻愉快地舒展,臉上洋溢著小天使般燦爛的微笑。怎麼樣,想吃甜食了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19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36 | 只看該作者

食品種類誤區

誤區:粗糧是人類最經典的天然食品  



  「讓我們的食物儘可能的天然!」這是講究營養的人所頂禮膜拜的飲食語錄中的最高指示。60年前,沃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8033
20
 樓主| kent 發表於 2004-1-27 19:37 | 只看該作者
誤區:果汁是老幼皆宜的理想飲料  



  水果是利於健康的――因此,果汁也肯定含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幾乎沒有人會懷疑這條「經典」的飲食指示,也幾乎沒有任何研究會去檢驗果汁對健康的真正意義。因為,被吹毛求疵挑毛病的往往總是魚、肉和酒精,它們幾乎已經完全被假想為壞傢伙了。

  然而,假如我們說,對骨質疏鬆症、關節炎、糖尿病、癌症及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數增加負有責任的不是上面提到的三個「壞」傢伙,而是柑橘類果汁,那您會怎麼想呢?因為  
用於那幾個「惡魔化身」的食品的「罪證」,居然也可以套用在它身上:自40年代末以來,經常食用柑橘類水果製品的人數在成倍增加,與此同時,各類「文明病」患者人數也成正比地增加了。對這種比例關係甚至還出現過一種令人信服的解釋:檸檬酸和維生素C促進腸對鐵的吸收能力。因為,當時有許多證據表明,身體中吸收過量的鐵會對上述的疾病產生不利的影響。

  由於研究者並沒有刻意探尋果汁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所以它們大多是在無意中被發現的。比如,當人們在不吸煙的女性人群中尋找肺癌與飲食之間的關係時,出乎意料地發現,婦女對桔汁和柑橘類水果的消費量越大,則患病的風險就越高。在另一個有關腎結石的研究項目中,科學家們發現,導致小結石出現的,不僅在於飲料的消耗量,而且還在於飲料的類型:與普遍流行的觀點正相反,對那些愛喝咖啡、茶、葡萄酒和啤酒的人而言,他們健康狀況不錯,因為這些飲料可以降低患病風險,與之相比,經常飲用蘋果汁、葡萄汁以及西紅柿汁的人則有較高的風險。

  一項有關骨質疏鬆症的研究出人意料地得出兩條結論,引起了人們的關註:在對65萬名參與的婦女進行實驗時發現,雖然通過飲食增加了鈣的吸收,但是依舊不能避免大腿骨折;隨著對鎂、鐵及維生素C的吸收的增加,骨折也明顯增加了。希臘的研究者在對兒童進行骨折風險研究中也發現,多喝果汁的孩子更易骨折,和那些常飲可樂的孩子們一樣,他們的骨骼都非常脆弱。

  大多數有健康意識的父母情願往他們的小孩子手裡塞上一瓶稀釋的果汁而非牛奶。因為牛奶含有對身體「不好」的脂肪和膽固醇,沒準兒還會引起過敏症。但是,年輕的父母們不知道,其實,很多種果汁里含有不易消化的山梨糖醇,在蘋果汁和梨汁中的含量尤其高。而且,嬰兒還沒有完全發育好的消化系統只能很有限地在小範圍內對付果汁里的果糖。所以,很多哺乳期的小嬰兒經常會因為果汁而肚子疼、胃脹氣以及腹瀉――果汁的作用並不如您所期望的那麼美好與純凈。

  當美國的醫生對那些有「生長發育障礙」的孩子的飲食規劃進行調查時,他們發現人們是怎樣過量使用「好東西」。所有這些1~2歲的孩子太瘦小而且體重不足。調查表明是因為他們攝入的卡路里太少了,而這些少量的熱量居然高達60%的部分是來自果汁。這些瘦小孩每天幾乎能吞下1升的蘋果汁,他們如果還能擁有好胃口就真奇怪了。結果便是:在他們的飲食中佔據主要成分的是來自於果汁中的單糖(這足以導致孩子們腹瀉),而那些利於他們成長發育的蛋白質和脂肪則少得可憐。

  但是還會有更為極端的後果:近年來連篇累牘地出現有關嬰幼兒痙攣的報告指出,這顯然是因為這些幼兒過量飲用果汁,每天高達2.5升稀釋的果汁!他們體內的礦物質被接二連三地稀釋並隨尿液帶出體外。而且因為飲料中不含鹽成分,所以導致血液中缺鹽。通常便造成了肌肉痙攣、無精打采、噁心嘔吐等後果。

  為了不使您誤會,我們在此聲明:我們並沒有想阻止您喝一小杯果汁。只不過是想提醒您,某些東西不經檢驗便順順噹噹地被冠以「利於健康」頭銜大肆宣揚,可實際上卻還會有一些細微的跡象能暴露它們的「陰暗面」。過量地飲用被臆想為「利於健康」的飲料的行為反而很可能產生您原本希望能避免的健康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8: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