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楊振寧是個絕對精緻利己主義者

[複製鏈接]

8615

主題

8805

帖子

7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Rank: 6Rank: 6

積分
7408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ngbing1993 發表於 2025-10-18 23: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楊振寧是個絕對精緻利己主義者






楊振寧把《「最好的科研生涯留在美國,晚年回到中國,享受在國外沒有的待遇」》。兩面撈好處。是個十足的自私自利的《絕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投者分子機會主義者。是和中國的走資派們有共同點的,所以中國的走資派們拿他來做「教父「供著,學著他的樣。只不過是:《一粒老鼠屎,搞壞一鍋粥。》少量污穢物即可糟蹋整鍋食物。個別不良成員或行為能導致整個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的傳流美德受損。如今中國四十多年來的道德敗壞不能說都是他一個人帶壞的?但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分子。

為什麼《絕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能盛行?

最精緻的利己主義這類人好處一定是自己,絕對不讓自己吃虧,但是面上一定把自己包裝的特別公正,特別仗義。

最精緻的利己主義這類人絕對不會讓自己吃大虧的,表面也許會吃一些小虧。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唯分數論」是造成「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教育原因。

自私是造成「精緻利己主義者「的個人原因。

唯利是圖的社會環境是造成「精緻利己主義者」的社會原因。

走資派執政四十多年來一切向錢看《絕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盛行!

「我們的一些大學,包括北京大學,正在培養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們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走資派鄧小平們統治者通過校內教育和校外宣傳,公然要青年人樹立《上大學改變命》,大學里培養「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世界觀,並且毫不隱諱地對他們說,「學習、掌握知識」是一本萬利的買賣,「這是一個將能產生高額利錢的立即變現的貯錢匣」。

既然「知識」、「文憑」、「學銜」都可以用金錢買來,那麼,這些東西一旦到手,當然就要立即投入「周轉」,以謀取更大的利潤。虧本的生意誰會去做?這種腐朽透頂的「教育」,是一個黑色染缸,別說特權階級的子女,就是少數勞動人民的子女進校后,也必然要受到腐蝕和毒害。它只能培養那種以賺錢贏利為人生哲學的新資產階級分子,即培養特權階級的接班人。

「有錢,就可以進入高等學校」。勞動人民既沒有那麼多的錢去雇請「私人教師」,又沒有那麼高的地位來得到同僚們的「照顧」。他們的子女,無論在分數面前,還是在其他什麼面前,怎麼能同那些公子小姐們「一律平等」呢?

只要一進了高等學校,或者乾脆只要設法撈到一張大學文憑,那就能夠得到高官厚祿,就有飛黃騰達的時機。要是進不去呢,那就對不起,只能「永遠」當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執行者」。許多人為了達到「高升」的目的,當然就只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於是各種稀奇古怪的行業都應運而生了。

許多材料證明,大學文憑尤其是博士文憑是選拔官員的決定性標準。有此文憑,即使是個白痴,也能撈個一官半職。

無數事實告訴人們:只要一進了高等學校,或者乾脆只要設法撈到一張大學文憑,那就能夠得到高官厚祿,就有飛黃騰達的時機。

許多人為了達到「高升」的目的,當然就只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於是各種稀奇古怪的行業都應運而生了。

特權階級要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祿傳給他們的子女,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通過教育一途。而這樣做,沒有上述行業的幫助,就有點兒難處。

他們有的是錢,可以雇請「家庭教師」,或使子女進各種學費昂貴的私人「補習班」之類。這樣把子女塞進高等學府以後,總算放心了吧?可是還不行,有些公子小姐們一向吃喝玩樂,誰願去死啃書本?不能畢業怎麼辦?還得依靠「代人考試」業又稱替考。

隨著資本主義的全面復辟,中國特式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早已成為進入特權階級的階梯。所有大學尤其是名牌大學都成了培養《絕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教育目的了。全國上下各級官員和各行各業的官員主要是從經過高等學校培養的專家中吸收從事經濟工作、黨的工作、國家工作、外交工作、軍事工作和從事一切社會活動的高級人才即上等人精英分子和《絕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在「教育市場」上,只要不惜重金,什麼畢業論文、畢業文憑,甚至「副博士」之類的頭銜都可以買到。有了這些玩意兒,就可以騎在勞動人民頭上作威作福了。不難看出這些新行業,完全是適應特權階級對勞動人民實行資產階級文化專制的需要而產生的。「有錢,就可以進入私立的高等學校」。

諾貝爾獎算什麼?有人說:《我左手將和平獎狀拿過來,右手可即刻投入垃圾箱,然後再掏出手絹揩抹雙手--這是?我的一分尊嚴。 》

轉載:《楊振寧爭議背後,頂級科學家各國都給啥待遇》

2017-02-28 環球時報
  
「楊振寧、姚期智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科院院士」,對於中國科學界乃至中國社會來說,這都是一個引發轟動的消息。然而,國內輿論場的反應再次證明,95歲的楊振寧是中國目前知名度最高,同時也是受到爭議最多的科學家。有人盛讚他的科學貢獻,有人議論他的婚姻是非,有人警告「群嘲楊振寧,小心寒了人才環境」,更多人糾結於「他到底愛不愛國」。「最好的科研生涯留在美國,晚年回到中國,享受在國外沒有的待遇」,這是非議楊振寧「不愛國」中一種最典型的聲音。那麼在其他國家,供職於最高水平的科研機構對於科學家來說意味著什麼?他們能享受到什麼樣的待遇?

美國:當國家科學院院士,特權少

在美國科學界,代表最高水平的機構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醫學院、美國國家自然基金會。其中,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是在美國僅次於獲諾貝爾獎的最高學術榮譽之一。

不過,成立於1863年的美國國家科學院是一個「由傑出學者組成的非營利性協會」,沒有政府撥款。成為該「協會」的院士不具有經濟和行政意義,物質待遇不會有什麼變化。院士沒有特權,不能更快地晉陞職稱,而且如果在學術上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可能會得不到相關單位的續約。他們在為政府提供科學和相關技術服務時沒有辦公室,也不獲取個人報酬。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這個頭銜被學術界廣泛認可,含金量高,不過它對應的名稱更準確地來說是「member」,也就是會員。這家「協會」的院士每年須為自己的頭銜繳納200美元的會費。如果3年不交,就轉為名譽退休院士。據了解,美國院士的資歷或許能在申請科研經費時有幫助,不過起關鍵作用的仍然是申請的項目內容。

說到美國科學家的待遇,有一個事例總被提起。一位美國國家科學院華人院士上世紀80年代獲得諾貝爾獎后,在其任職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得到了一個特殊待遇——學校停車場的「優先車位」。不過在許多人看來,這個待遇已經很好了,因為這所大學的車位一直很緊張。

在美國,院士頭銜是一種「非物質化的榮譽」,與此同時,它意味著要承擔更多責任:作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必須為其所在領域的年輕科學家做出表率;需要為聯邦和地方政府提供廣泛的政策諮詢。

北美大學系統中,學校內部的教授頭銜往往更有分量,能在學校享受一等的教授收入和待遇。依照北美學校的「教授治校」理念,對學者的評價不完全依賴於官方或半官方機構的認可,大學有較大的自主權。反過來說,評上院士,未必能在學校內部評上教授。

近幾年,媒體對於美國科學界待遇的關注,焦點多在收入差距方面。《自然》雜誌2016年的薪酬調查顯示,2015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里,有29名醫學研究者的人均收入超過100萬美元,10名以上的非臨床研究者收入在40萬美元以上。然而,數以千計的博士後年收入在5萬美元以下。

俄羅斯:院士最高每月10萬盧布補貼

俄羅斯的頂尖科學家主要來自俄羅斯科學院, 該機構下設650個分支機構,擁有近5萬名研究人員,自1724年成立以來,已有19位學者獲得諾貝爾獎,其中自然科學領域有11位。

蘇聯時期的一個國際大環境是美蘇爭霸,因此當時的科研人員,尤其是軍事科技部門的研究者待遇很好。有俄媒稱,蘇聯科學院院士工資為每月700至1000盧布,是當時國內的最高待遇,據說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科學院院長月薪(1500盧布)比蘇共總書記還高,而院士的工資和政府部長工資相近。政府為科學院院士提供高級住宅、子女入學特殊照顧等待遇。蘇聯頂級科學家還會獲得各種榮譽和稱號,比如「列寧獎」「蘇聯社會主義勞動英雄」。此外,那時的科研人員享有較高的政治待遇,自上世紀50年代起,有不少專家學者當選為蘇共黨代會代表或進入中央委員會。

蘇聯解體后,俄經濟嚴重衰退,政府陷入財政危機,科研經費佔GDP的比例由上世紀80年代的2.03%下降到0.4%。由於經費銳減,俄科學家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許多年輕科學家出走,前往歐美國家尋求職位,從1991年到1994年,俄科學院研究人員總人數下降了40%。

俄羅斯總統普京2000年第一次執政后,不斷改善科研人員的待遇,科研經費從2002年到2005年翻了三番,達到20億美元,並將科技政策重心放在吸引和支持年輕科學家方面。目前俄羅斯科學院面臨「老齡化」嚴重的問題,半數以上人員年近退休。

如今,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的待遇相較於蘇聯時期有所下降。他們不再享受政府提供的別墅和專車待遇,不過科學院可以建房,比市場價格便宜;科學院有醫療中心,但院士看病沒有什麼特權;當選院士在申請課題、項目立項方面沒有優待,和其他申請者一樣,他們需要經過專門的評審委員會鑒定。

俄羅斯「zarplatyinfo」網站援引俄科學院的數據顯示,物理領域的院士月收入約3.8萬盧布,生物領域的院士約2.7萬盧布。在科研領域工作超過10年的科學家可根據學位不同獲得數額不等的津貼,科學院院士最高每月可獲10萬盧布(10盧布約合1元人民幣)補貼,不過補貼數額有可能在今年被削減。

德國:「卓越計劃」、退休政策、成就獎

「越來越多的頂尖科學家回到德國。」德國新聞電視台近日報道稱,德國各個「吸引頂尖科學家」的項目正在產生效果,大批外國和海歸頂尖科學家來到德國搞研究。

「幾十年來,德國科學家因為待遇問題出現過兩次出國潮。」德國柏林教育政策專家霍茨貝格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第一次是二戰後,美國招攬了近千名德國頂級科學家到美國,比如火箭專家馮·布勞恩;第二次是兩德統一后。目前,美國有約2萬名德國科學家。

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幹細胞研究的女科學家阿諾德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與德國相比,美國沒有官僚主義和等級制度,靈活性更強。而且,科學家的收入比德國高出3至4倍。

進入21世紀后,德國積極用優厚的待遇吸引科學家,推出「卓越計劃」,給大學和研究機構更多國家資助,讓頂尖科學家可以破格晉陞教授。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的數據顯示,聯邦政府的研發投資2005年為90億歐元,到2012年已提升至約138億歐元,增幅達53%,且仍在不斷上漲。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德國頂尖科學家稅後工資是每月4500歐元以上,還有各種補貼。另外,他們當中許多人兼職提供資助的企業的高管,收入是工資的幾倍。65歲退休時,頂尖科學家平均可領取最高工資72%的退休金,而一般公司僱員所得退休金平均約佔工資純收入的47%。德國社民黨聯邦議員勞特巴赫曾稱,國家給一個教授的退休金總額大約是一個酒吧服務員的20倍。

在德國從事研究的頂尖科學家還可以獲得各項豐厚的獎勵。德國洪堡基金會和聯邦教育及研究部2002年啟動了索夫亞-克瓦雷夫斯卡亞獎,2014年以前每兩年頒發一次,現在是每年頒發,頒發對象為年輕科學家,截至2015年共有120名獲獎者。

索夫亞-克瓦雷夫斯卡亞獎得獎者中約2/3是在德國從事研究的外國科學家,1/3是在海外的德國科學家。每個獲獎人可以拿到140萬至165萬歐元的獎金,在5年時間裡,可以在德國機構組建工作團隊,獎金的用途還包括研究人員費用、材料費、實驗室和器材經費等。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的網站顯示,2002年至2015年獲得該獎項的中國學者至少有7人。
毛澤東熱為何持續升溫、經久不衰、日臻醇厚?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不可忽視,這就是毛澤東是有史以來最為廉潔、最為清正、最為公正、最為無私的歷史偉人之一,其偉大人格感天動地,驚神泣鬼,甚至讓他的勁敵都佩服的五體投地,使其歷史地位和影響,隨著時間推移,日久彌新,越來越高,正所謂「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8 23: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