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梵蒂岡博物館-基亞拉蒙蒂博物館-新翼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9-29 19:24 編輯

基亞拉蒙蒂博物館
基亞拉蒙蒂博物館坐落在連接美景宮和梵蒂岡宮殿的長廊內. 它以教皇庇護七世·基亞拉蒙蒂(1800-1823)的名字命名, 標誌著梵蒂岡藏品史上一個極具戲劇性的時期. 根據《托倫蒂諾條約》(1797), 拿破崙下令教皇國將皮奧·克萊門蒂諾博物館的大部分傑作割讓給法國. 很久以後, 維也納會議(1815)以及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的外交努力, 幾乎所有被盜雕塑作品得以追回. 通過從羅馬古物學家和積極挖掘教皇國遺址的人們手中大規模收購, 新博物館1806年正式開放. 博物館的布局由卡諾瓦親自設計, 旨在將「三大姐妹藝術」一併展出: 展出的古董包括雕塑; 建築, 體現在從古代建築檐口獲得的牛腿中; 繪畫, 體現在壁畫中. 壁畫由當時的年輕藝術家創作, 由卡諾瓦自己出資. 這套繪畫展現了教皇對羅馬藝術和古迹的傑出關懷; 梵蒂岡藝術品從法國歸還, 在第21面板的弦月窗中得到紀念. 嚴謹布局避免了將傑作孤立出來, 以便將它們與周圍排列的小作品進行比較, 這顯示了卡特雷梅爾·德·昆西思想的影響. 他反對法國的沒收政策, 認為只有將藝術品陳列在最初設計的地方, 並與其他質量較差的作品一起展示, 才能真正理解它們. 基亞拉蒙蒂博物館展出了一千多件古代雕塑, 是羅馬肖像半身像最重要的收藏之一, 同時也收藏了豐富的理想主義和喪葬雕塑.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eo-Chiaramonti.html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ramonti/video.html 展覽錄像

赫拉克勒斯與嬰兒忒勒福斯
這尊雕像在羅馬鮮花廣場附近被發現, 是梵蒂岡收藏的首批雕塑之一. 教皇尤利烏斯二世(1503-1573)將其陳列在美景宮雕像庭院中. 赫拉克勒斯的出現, 實際上將我們帶回了羅馬神話起源, 尤其暗示了羅馬人戰勝古拉丁姆部落的輝煌戰績. 手持巨棒、披著獅皮的赫拉克勒斯懷抱他的兒子忒勒福斯. 忒勒福斯是赫拉克勒斯與女祭司奧格所生的兒子, 奧格被迫將他遺棄在阿卡迪亞的群山中, 他被一隻母鹿餵養直到被父親救出. 忒勒福斯後來成為密細亞國王, 並成為豐富而複雜的神話故事中的主角之一, 他參與了希臘人對特洛伊的遠征. 這座雕像是公元二世紀的複製品, 可能是晚期希臘化時期原作.
圖錄 1314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telefo-bambino.html

格拉迪娃
這幅浮雕是一幅作品的一部分, 描繪了三位從右側走動的女性, 她們與另外三位女性形象相互呼應, 這些女性形象在各個博物館的浮雕上都有所體現: 她們就是所謂的「荷賴」和「阿格拉烏里德」, 可能源自公元前4世紀希臘原作. 格拉迪娃這個名字, 拉丁語意為「行走的她」, 是威廉·延森短篇小說《格拉迪娃: 龐貝幻想曲》(1903)中, 這群女孩中的第一個女孩的名字.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將這部短篇小說帶給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他像研究精神病學病例一樣研究了這部文學作品. 在1906年的研究《延森的《格拉迪娃》中的妄想與夢》中, 他以文學概念為出發點, 解釋了外部刺激有時如何將最隱秘的心理緊張情緒浮出水面. 在羅馬, 收藏古代藝術品的弗洛伊德買下了這幅浮雕的模型, 並將其懸掛在他書房裡那張著名的長榻旁的牆上.
佛洛伊德博物館和故居有幾處, 主要在說瑞士和英國等?
-
弗洛伊德博物館和故居遍布歐洲, 主要分佈在瑞士和英國.
您說得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遺產保存在歐洲各地幾座引人入勝的博物館和故居中. 以下是一些最著名的博物館和故居的詳細介紹:
倫敦弗洛伊德博物館
地址: 漢普斯特德馬雷斯菲爾德花園20號
意義: 弗洛伊德於1938逃離納粹佔領的奧地利后, 度過了最後的居所.
亮點: 他著名的精神分析沙發、私人圖書館和古董收藏.
-
維也納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博物館
地址: 貝格街19號
意義: 弗洛伊德曾在這裡生活和工作了近47年.
亮點: 他最初的諮詢室、歷史文獻和多媒體展覽.
弗洛伊德在瑞士的故居
雖然瑞士沒有專門的弗洛伊德博物館: 但他曾在多個地方生活過:
蘇黎世: 弗洛伊德曾與卡爾·榮格在此合作, 並經常造訪.
-
達沃斯及其他阿爾卑斯山度假勝地: 他在瑞士的山區小鎮度假, 這影響了他對心理健康和休息的思考.
額外推薦: 捷克共和國普日博爾的弗洛伊德博物館
意義: 弗洛伊德的出生地。
亮點: 在他出生的房子里, 有一座規模雖小但意義非凡的博物館.
您是否需要我們幫助您規劃這些地方的參觀, 或探索弗洛伊德的思想在當今心理學中的體現?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 ... f4216146c7ae05f6e79 John G. Cottone Ph.D.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醫學院
-

新翼
當拿破崙沒收的藏品從法國歸還時, 教皇藏品需要重新整理, 並藉此機會新建了一個古典雕塑區. 教皇庇護七世(1800-1823)聘請羅馬建築師拉斐爾·斯特恩建造了如今被稱為基亞拉蒙蒂博物館新翼(Braccio Nuovo)的建築. 斯特恩於1820年去世后, 帕斯誇萊·貝利繼續負責這項工作, 直到1822正式開放. 展覽的布置由美術委員會監督, 委員會主席是安東尼奧·卡諾瓦, 成員還包括菲利波·奧雷利奧·維斯康蒂和安東尼奧·德埃斯特. 這座建於19世紀的新建築, 如今被認為是羅馬最重要的新古典主義建築之一, 它橫跨基亞拉蒙蒂博物館和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的展廳. 建築線條和大量使用彩色大理石(主要源自羅馬時期的建築)構成了一個理想化的空間, 旨在儘可能真實地再現雕塑最初所處的背景. 甚至地板也發揮了同樣的作用, 由大塊大理石板構成了原始羅馬馬賽克圖案框架. 牆壁上裝飾著灰泥飾帶, 其靈感來自弗朗切斯科·馬西米利亞諾·勞布爾(Francesco Massimiliano Laboureur)創作的古代著名浮雕. 建築以一條68米長的畫廊為界, 畫廊上方是帶有天窗的格子天花板. 中心一側為半圓形空間, 另一側則有一段台階通往宏偉的門廊, 門廊通向松果庭院(Cortile della Pigna). 沿著畫廊的牆壁分佈著28個壁龕, 其中陳列著比真人還大的皇帝雕像以及羅馬時期的著名希臘雕像複製品. 牛腿和半柱上展示的半身像代表了古代名人畫廊.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braccio-nuovo.html

尼羅河
這座巨大的尼羅河雕像於1513在戰神廣場(Campo Marzio)被發現, 當時它可能是伊塞奧廣場(Iseo Campense)裝飾的一部分, 該廣場供奉著埃及神祇伊西斯(Isis)和塞拉皮斯(Serapis). 雕像描繪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側卧, 左臂托著盛滿水果的聚寶盆 cornucopia, 右手握著麥穗. 雕像中, 埃及的象徵是一座獅身人面像, 尼羅河的形象支撐在其上, 此外還有一些珍稀動物. 十六個孩子為場景增添了活力, 他們象徵著尼羅河每年洪水泛濫時漲起的十六肘尺水位. 雕像底座裝飾著尼羅河風景, 其中有俾格米人(矮人)、河馬和鱷魚. 這座雕塑的靈感可能源於一座巨大的黑色玄武岩尼羅河雕像, 這是亞歷山大城希臘雕塑的傑作, 老普林尼曾稱其位於和平廣場內.
「俾格米人」一詞在眾多神話和民族志學中都有所指涉, 其詞源源自希臘語Pygmaîos(源自拉丁語Pygmaeus), 意為「大約一腕尺高」(略小於50厘米, 即從肘部到指關節或指尖的距離).
「天竺葵之戰」 Geranomachia (俾格米人與鶴之戰)
一個大型希臘花瓶(弗朗索瓦花瓶), 描繪了俾格米人與鶴之戰的傳奇故事(「天竺葵之戰」).
荷馬在《伊利亞特》第三卷中首次提及俾格米人, 並提到了他們與鶴之戰的傳奇而永恆的戰鬥: 天竺葵之戰. 許多世紀之後(十九世紀探險時期), 當歐洲探險家遇到身材矮小的非洲雨林民族時, 他們試圖從民族志學角度證實這一古老傳說的起源. 因此, 人們武斷地將「俾格米人」這一希臘名稱應用於那些可能與古希臘傳說毫無關聯(這與人們通常的說法相反)的民族. 無論如何, 在提及非洲雨林狩獵採集者(以及任何其他民族)時, 最好使用他們自稱的本土名稱(例如巴卡、巴科拉等). 然而, 我們也應該注意到, 儘管存在一些差異(包括語言), 但這些群體的文化和體征非常同質, 與所有其他中非民族截然不同, 而且沒有一個可以替代「俾格米人」的術語能夠有效地指代所有這些民族. 因此, 出於這個原因和其他原因(包括其普遍傳播、與其民族志指稱的明確且普遍共享的聯繫、網站的信息目的等), 決定在網站的文本和地址中自由使用該術語, 但始終牢記該術語來自非本土辭彙, 是從外部任意分配的.
-
F48.1 尼羅河上的俾格米人
博物館藏品: 那不勒斯國立考古博物館
目錄編號 -
類型: 壁畫, 羅馬帝國時期 IV
背景: 龐貝古城,醫生之家
年代: 公元一世紀
時期: 羅馬帝國時期
描述: 一群非洲俾格米人在尼羅河岸邊獵捕一頭河馬和一條鱷魚. 一個俾格米人站在河馬背上, 用長矛刺入它的臀部. 另外兩個俾格米人站在河馬前的漁船上—一個被河馬吞食, 另一個驚慌地舉起雙臂. 四個俾格米人正在捕捉鱷魚, 其中三個站在岸邊, 手裡拿著繩索, 另一個坐在鱷魚背上, 用繩索的另一端捆綁鱷魚. 水中遊動的兩個白色「俾格米人」可能是與尼羅河相關的半神—卡皮(水果). 在遠處的背景中, 第三組俾格米人正在划著河駁船的槳.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cio-nuovo/Nilo.html
https://pygmies.org/
https://www.theoi.com/Gallery/F48.1.html

孔雀
中世紀早期的資料記載, 在哈德良陵墓(公元117-138)周圍地區, 即如今的聖天使城堡, 曾出現過孔雀. 這些鍍金的青銅鳥長期以來一直是聖彼得大教堂前大迴廊的裝飾, 點綴著所謂的「坎塔羅」(Cantaro). 這是一個由巨大的青銅松果製成的噴泉, 供朝聖者沐浴, 如今已成為梵蒂岡博物館松果庭院的焦點. 1608, 在建造新的聖彼得大教堂期間, 孔雀也被移至松果庭院, 後來又被帶到了現在的保存地. 孔雀以其極其精細的工藝而聞名, 其逼真的細節和精緻的羽毛刻畫都體現了這一點. 這些特徵, 加上孔雀代表永生的象徵意義, 強化了這樣一種理論: 這些鳥確實是哈德良陵墓原始裝飾的一部分.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o-nuovo/Pavoni.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