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9-4 19:07 編輯








肅靜
教堂, 相應著裝



耶穌第三次跌倒
「你們要灰燼, 驕傲的灰燼!神自卑, 你們卻高抬自己!」聖伯納德
耶穌最後一次跌倒發生在距離受難地幾米遠的地方, 當時他正踏上形成髑髏地天然岬角的緩坡. 毫無疑問, 這次跌倒是耶穌人性最沉重的代價, 因為他已經流了那麼多血, 人性已經疲憊不堪. 看到耶穌如此頹然倒下, 彷彿化為烏有, 法利賽人和祭司長們更加沉溺於邪惡的喜悅之中. 他們以為自己勝利了!在他們看來, 當耶穌把兌換銀錢的人趕出聖殿, 以此將自己標榜為宗教改革者時(約翰福音 2:18), 他似乎在挑戰他們的權力. 是的, 當祂敢於在安息日治病時(約翰福音 5:10-12), 祂似乎在對抗他們, 這些律法的持有者. 從那時起他們感到威脅, 懼怕他們的權力和不容置疑的權威, 這讓他們如此恐懼, 以至於他們開始無情地與他鬥爭, 正是因為他不怕他們, 因為他沒有表現出任何順從的行為. 他甚至敢於宣稱自己比他們更大, 自稱是上帝的兒子(若望福音 5:18)。驕傲的人不能容忍任何除了他自己的偉大之外的偉大; 在他眼裡那只是競爭. 因此, 他們宣布將耶穌和他的門徒逐出教會(若望福音 9:22). 但什麼都不起作用; 人群對他只有虔誠的信仰。這種情況必須停止; 他們的權力的生存取決於此, 他們說: 「如果我們讓他這樣做, 那麼每個人都會信他, 羅馬人會摧毀我們的城市和我們的國家(若望福音 11:48). 大祭司該亞法冷冷地回答說: 「一個人替百姓死, 免得通國滅亡, 就是你們的益處了. 」(約翰福音 11:50)這些人狂妄自大, 瘋狂地想要凌駕於為我們道成肉身的神之上, 除了判他死刑別無他法!
-
法利賽人
指第二聖殿時期(公元前515-公元70年)後期在巴勒斯坦興盛的猶太宗教派別的成員. 法利賽人堅持口傳傳統(「非書面妥拉」)的約束力, 這至今仍是猶太神學思想的基本信條 tenet.《米什那》(塔木德第一部分)約在公元200年編纂完成, 其中融入了法利賽人對猶太律法的教導. 法利賽人(希伯來語: Perushim)在馬加比起義(約公元前165-160)后不久, 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出現; 人們普遍認為, 他們是哈西德派的精神後裔. 法利賽人最初是由平信徒和文士組成的一個派別, 與撒都該人—即傳統上擔任猶太民族唯一領導的大祭司派—形成鮮明對比. 導致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分裂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對《妥拉》(聖經的前五卷書)的不同態度, 以及他們如何在其中找到問題的答案, 為在與摩西時代截然不同的環境下產生的當代法律和宗教問題提供決策依據. 在回應這個問題時, 撒都該人一方面拒絕接受任何戒律, 除非它直接基於《妥拉》, 即成文律法. 另一方面, 法利賽人認為上帝賜予摩西的律法是雙重的, 包括成文律法和口傳律法, 即先知的教誨和猶太人的口口相傳. 祭司撒都該人教導說, 成文的《妥拉》是唯一的啟示來源, 而法利賽人則承認律法中的進化原則: 人類必須運用理性來解釋《妥拉》並將其應用於當代問題.
-
法利賽人以其對律法的解讀而聞名, 並經常就這些解讀與耶穌發生衝突. 他們主要由中產階級商人和猶太會堂領袖組成, 在猶太人中頗受擁護.
-
撒都該人 Sadducees
古代猶太團體或教派的成員, 否認死者復活、靈魂存在以及口傳傳統的義務, 強調只接受成文律法.
https://laportelatine.org/spirit ... r-la-troisieme-fois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Pharisee




馬賽古馬賽克獨一無二
馬賽早期基督教教堂
2024
...
大教堂的地面裝飾著精美的馬賽克, 其中一些已被重新發現. 風格研究將其追溯到5世紀初. 他們確定這些鋪面源自非洲和義大利北部. 馬賽很早就將大教堂遷至面向大海、向世界開放的城市邊緣. 這座城市因此違背了城市教堂將主教空間設在市中心的做法. 或許, 這座城市基本上跳過了哥特時期, 這也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 這些圖像包括幾何圖案、動物肖像、蔬菜成分以及「金字塔蔬菜」—馬賽克彩色圖案, 典型基督教原始藝術.
https://leseglisesetlaville.com/ ... ennes-de-marseille/




華麗的普羅旺斯羅馬式風格 UN style roman provencal flamboyant
華麗風格(Flamboyant style), 15世紀法國和西班牙晚期哥特式建築的一個階段. 它源於輻射式風格對裝飾的日益重視. 其最顯著的特徵是以火焰狀S形曲線的石窗飾為主. 牆面被縮減到最小, 以形成幾乎連續的窗戶. 建築表面覆蓋著繁複的窗飾, 掩蓋了其結構邏輯. 法國的典型代表包括馬恩河畔沙隆附近的埃潘聖母院、魯昂的聖馬克盧教堂(約1500-1514)以及沙特爾大教堂的北尖頂. 西班牙華麗建築師發展了他們自己獨特的複雜拱頂形式, 並以曲線圖案為特色; 布爾戈斯大教堂的康德斯特布爾禮拜堂(Capilla del Condestable) (1482-1494)和塞戈維亞大教堂(始建於1525)就是典型例子. 華麗哥特式風格日益華麗, 16 世紀的法國被文藝復興風格取代.
https://www.britannica.com/art/Flamboyant-style

洗禮堂的非凡尺寸

耶穌脫去衣服
士兵脫去耶穌的衣服是耶穌受難敘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 馬太福音 Gospel of Matthew (27:28-30)對此有所描述, 並經常在藝術和宗教文學中出現. 這一行為象徵著耶穌所遭受的羞辱和苦難, 以及對他王權的嘲弄. 硃紅色長袍, 一件軍用斗篷, 被用來嘲弄耶穌, 而荊棘冠冕和蘆葦杖則進一步貶低了他的人性. 這一事件有力地提醒人們, 圍繞著耶穌受難敘事以及預言的應驗, 存在著深深的痛苦和背叛.



, . · : ; ( ) -
耶穌在十字架上
第十二站
耶穌死在十字架上
摘自《若望福音》 Gospel according to Saint John 19:19-20
彼拉多寫了一塊牌子放在十字架上, 上面寫著: 「拿撒勒人耶穌, 猶太人的王.」 由於耶穌是在城附近被釘死的, 所以許多猶太人都讀了這塊用希伯來語、拉丁語和希臘語寫的牌子.
摘自《馬太福音》27:45-50.54
從中午開始, 黑暗籠罩了整個大地, 直到凌晨三點. 大約凌晨三點, 耶穌大聲喊道: 「以利!以利!拉瑪·薩巴克塔尼?」 (意思是「我的上帝, 我的上帝, 你為什麼離棄我?」) 在場的一些人聽見了, 就說: 「他在呼喚先知以利亞!」 其中一人立刻跑去, 拿海綿蘸滿醋, 綁在葦子上, 遞給他喝. 其他人對他說: 「等等!我們看看以利亞會不會來救他.」 耶穌又大聲喊叫, 氣就斷了. 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穌的人看見地震並所發生的一切, 就非常害怕, 說: 「這真是上帝的兒子!」
默想
在耶穌的十字架上, 用當時世界上的兩種語言—希臘語和拉丁語, 以及選民的語言—希伯來語, 刻著一塊銘文, 表明他的身份: 猶太人的王, 應許給大衛的兒子. 彼拉多, 這個不義的審判官, 竟然成了先知. 在世界輿論面前, 耶穌的王權被宣告. 耶穌本人從未接受默西亞稱號, 因為這會引發一種虛假的、純粹人性的權力和救贖觀念. 如今, 這個稱號可以公開地寫在那裡, 在被釘十字架的那一位之上. 他由此真正成為世界的君王. 他如今真正被「高舉」. 他從下降中升起. 在此, 他徹底履行了愛的誡命, 完成了自我奉獻, 因此, 他是真天主的彰顯, 這位就是愛的天主. 從現在起, 我們知道了天主是誰. 從現在起, 我們知道了真正的王權是什麼. 耶穌用聖詠第21篇的話語祈禱, 篇首是: 「我的天主, 我的天主, 你為什麼離棄我?」 (21[22], 2). 他承擔了以色列的一切苦難, 全人類的苦難, 以及天主黑暗的戲劇, 也讓天主在看似徹底失敗和缺席的地方彰顯自己. 耶穌的十字架是宇宙性的事件. 當上帝之子承受死亡時, 世界陷入黑暗. 大地顫抖. 異教徒教會在十字架附近興起. 羅馬百夫長認出並明白耶穌是上帝之子. 祂從十字架上勝利, 永不落空.
梵蒂岡
https://www.vatican.va/news_serv ... /fr/station_12.html

耶穌已脫離一切罪孽。
當耶穌被交到母親瑪利亞手中時, 他呼喊道: 「父啊, 我將我的靈魂交託在你手裡.」 這一刻標誌著耶穌在十字架上苦難的結束, 他被一位頗具影響力的正直之人—亞利馬太的約瑟—埋葬在墳墓中. 這一幕在十字架和復活的背景下至關重要, 象徵著從苦難到復活和輪迴 suffering to resurrection and reincarnation 的過渡. 瑪利亞悲痛欲絕, 站在十字架旁, 作為公會成員的約瑟將耶穌的遺體送去安葬, 強調了上帝工作延續性的重要性.
苦路 (13) – 耶穌被交還給母親 - 拉丁門
耶穌被從十字架上取下,交還給母親 - 梵蒂岡
www.vatican.va

耶穌被安葬在墳墓里

聖母憐子圖

聖若瑟連禱

聖若瑟, 瑪利亞的丈夫, 耶穌的養父


耶穌福音, 聖瑪竇福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