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7-5 17:04 編輯
段子太長, 超過字數限制了, 只好另起爐灶.
++

埃爾·格列柯 El Greco (多米尼克·狄奧托科普洛斯)
希臘克里特島坎迪亞, 1541 - 西班牙托萊多, 1614
《手放在胸前的貴族》
約1580, 布面油畫
008B室
這幅半身肖像畫由阿爾科公爵遺孀捐贈給菲利普五世, 後者曾擔任侍從、侍從官和騎兵統帥. 阿爾科公爵在埃爾帕多的休閑莊園中收藏了一組六幅埃爾·格列柯的紳士肖像, 其來源現已不明. 這組肖像畫後來成為現藏於普拉多博物館的埃爾·格列柯肖像畫的主要藏品. 這幅畫是埃爾·格列柯在西班牙創作的最早作品之一, 也是六幅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幅. 畫中人物約30歲, 身著1570年代末的西班牙服飾, 戴著一條窄窄的白色皺領 ruff, 皺領一直延伸到耳後, 勾勒出頭部輪廓. 在黑色絲綢緊身上衣(一種男士短款貼身衣, 常見於14-17世紀)映襯下, 他放在胸前的右手和鍍金劍柄 hilt 格外醒目. 左臂彎曲的方式暗示著他正用左手握住並遞出這把入鞘的武器, 而這隻左手對觀者而言是隱形的. 人物輪廓被樸素的珍珠灰色背景勾勒, 而下方紅棕色預備層則在表面清晰可見. 由於這幅畫作早期曾在普拉多博物館展出, 它成為埃爾·格列柯最著名作品之一. 珍貴寶劍的加入, 莊嚴而華麗的右手姿態(這在藝術家的世俗作品中並不常見, 但在宗教作品中卻相當常見), 他佩戴的半隱藏式徽章, 以及最重要的, 在畫中人與觀者之間建立的直接聯繫, 使這幅人物成為卡斯蒂利亞乃至西班牙騎士的標誌性形象. 這幅畫在藝術和文學界引起了巨大的興趣, 這也解釋了隨之而來的各種各樣的解讀和認定, 儘管所有這些解讀和認定都集中在畫中人物作為典型 quintessential 西班牙貴族的身份上, 導致了在整個20世紀伴隨這幅畫的一些有些陳詞濫調的 clichéd 觀點, 在這些觀點中, 畫中人物被認為是一位基督教騎士, 憂鬱而嚴肅 melancholy and austere, 是其階級和時代的傲慢代表. 人們一度認為這幅畫可能是埃爾·格列柯的自畫像, 因為畫中手勢被認為是他自豪的自我肯定的宣言. 畫中人物的具體名字曾被提出, 包括米格爾·德·塞萬提斯和菲利普二世的秘書安東尼奧·佩雷斯. 毫無疑問, 最令人信服的說法是將此人物與蒙特馬約爾侯爵三世胡安·德·席爾瓦·德·里貝拉聯繫起來. 胡安·德·席爾瓦·德·里貝拉與埃爾·格列柯同輩, 被菲利普二世任命為托萊多城堡的軍事指揮官和王室首席公證人, 這一職位可以解釋畫中宣誓時莊嚴的手勢. 無論如何, 《手放在胸前的紳士肖像》是同時代肖像畫的典範, 其形式上與哈布斯堡王朝引入的宮廷肖像畫相似, 哈布斯堡王朝對人物的描繪極其簡潔, 正面描繪並在樸素的背景上給予強烈的照明.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中也可以找到類似的例子, 尤其是威尼斯畫派, 埃爾·格列柯的技巧和構圖與威尼斯畫派最為相似. 這些相似之處包括手勢, 這是一種極具表現力的修辭手法, 有助於傳達人物內在性格, 這種手法在其他威尼斯和中歐肖像畫中也常見. 無論有沒有這些相似之處, 埃爾·格列柯都能夠充分地在這幅肖像畫中注入一種在可見與隱藏之間非凡的形式張力.
這個博物館常規使用一些不常見辭彙, 大概相當於英語的10,000-15,000辭彙量範圍. 美國有些思想庫也不時用些艱澀難懂的詞(俗稱大詞-古代/拉丁, 希臘和法國等詞源). 問過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 眾口一詞; 從中學開始廣泛涉獵, 樂此不疲. 私立中小學和著名文理學院必讀書目略見一斑.
-
埃爾·格列柯
希臘藝術家
又名: 多米尼克·提奧托科普洛斯
最後更新: 2025年6月2日 • 文章歷史
出生: 1541, 克里特島坎迪亞(伊拉克利翁)
逝世: 1614, 西班牙托萊多(享年73)
流派/風格: 文藝復興藝術 威尼斯畫派 文藝復興
埃爾·格列柯是西班牙繪畫大師, 其極具個性的戲劇性和表現主義風格曾令同時代人感到困惑, 但在20世紀重新獲得人們的讚賞, 他還是一位雕塑家和建築師.
早年生活與作品
埃爾·格列柯的《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詳解:《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使西班牙托萊多的一個當地傳說永垂不朽.
埃爾·格列柯從未忘記自己是希臘後裔, 他通常用希臘字母在畫作上署名, 署上自己的全名: 多米尼克斯·西奧托科普洛斯. 然而, 他通常被稱為埃爾·格列柯(「希臘人」), 這個名字是他在義大利生活時獲得的, 當時義大利人習慣用出生地或城市來指代一個人. 然而, 冠詞(El)的奇特形式可能是威尼斯方言, 或者更有可能來自西班牙語. 由於他的家鄉克里特島當時是威尼斯的屬地, 而他是威尼斯公民, 因此他決定前往威尼斯學習. 具體學習年份已不可考; 但人們推測他的創作時間是1560(當時他 19 歲)-1566. 在威尼斯, 他進入了當時最偉大畫家提香的工作室. 人們對埃爾·格列柯在義大利的歲月知之甚少. 1570, 紅衣主教亞歷山德羅·法爾內塞的彩圖師朱利奧·克洛維奧寫了一封信, 請求在法爾內塞宮為「一位來自坎迪亞的年輕人, 提香的學生」提供住宿. 1572, 法爾內塞官員從羅馬寄給同一位紅衣主教的信中提到了「這位希臘畫家」. 此後不久, 1572年9月18 日, 「多米尼克·格列柯」向羅馬的聖路加行會繳納了會費. 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在羅馬待了多久不得而知, 因為他可能在 1575-76 返回威尼斯, 然後前往西班牙. 埃爾·格列柯的某些作品描繪的是老人面容, 例如義大利的《基督醫治比斯開人》, 完全是16世紀威尼斯文藝復興風格. 除了《possilind》(約1570)之外, 這些作品沒有表現出任何拜占庭文化遺產的影響. 人物置於深空之中, 以及對盛期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背景的強調, 在他早期的畫作中尤為明顯, 例如《基督潔凈聖殿》(可能創作於1570年之前). 埃爾·格列柯作為肖像畫家的非凡天賦, 最早的證據出現在義大利的朱利奧·克洛維奧(1571-72)和文森西奧·阿納斯塔吉(約1575)的肖像畫中.
https://www.museodelprado.es/en/ ... 6-a79c-5de2b15a1da6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El-Greco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us/dictionary/english/ruff
皺領
一種寬大而硬朗、帶有許多褶皺的衣領, 盛行於16和17世紀的歐洲.

桑切斯·科埃略, 阿隆索 Sánchez Coello, Alonso
貝尼法羅·德爾瓦爾斯, 瓦倫西亞(西班牙), 1531 - 馬德里, 1588
伊莎貝爾·克拉拉·尤金妮婭公主
1577, 布面油畫
055展室
這位公主(1566-1633)是菲利普二世的女兒, 她被描繪成氣質優雅、姿態優雅的四分身姿, 與當時宮廷肖像畫家普遍採用的類型學相符. 身著白金色相間的長裙, 尖領和尖袖, 頭戴羽毛頭飾, 佩戴眾多珠寶、寶石和珍珠. 她左手拿著手帕—這是女性肖像畫的慣例—右手放在扶手椅上, 象徵著她在宮廷中的崇高地位. 這幅作品展現了桑切斯·科埃略對安東尼奧·莫羅創作的宮廷肖像畫的借鑒, 凸顯了他捕捉珠寶和織物細節的才能. 這幅作品的簽名和日期鐫刻在房間後方窗戶的凹處, 扶手椅上方. 這些簽名和日期在1990年普拉多博物館為藝術家展覽進行的技術研究中被記錄下來. 當時對簽名和日期的解讀將這幅畫作的創作時間推定為1579. 然而, 通過研究安妮·德·迪特里希斯坦(Anne of Dietrichstein)的一封信(信中她告知母親奧地利的安妮正在為其母親瑪麗亞皇后準備一組肖像畫)以及對藝術家簽名的比較古文字學 palaeographic 分析, 將創作時間推定為1577. 在大多數帶有桑切斯·科埃略簽名的作品中, 藝術家都用拉丁文書寫自己的名字, 只是書法略有變化. 在 1577 系列作品中, 他沿用了同樣的模式: 在建築元素上簽名—在費迪南親王(皇家赤足公主, 國家遺產, 編號 00612111)的畫作中, 他在柱腳上簽名; 在迭戈·菲利克斯王子(列支敦斯登博物館, 維也納)和伊莎貝拉·克拉拉·尤金妮婭公主的畫作中, 他在窗戶開口上簽名—他選擇了 bastarda 字體, 這是一種人文主義風格的大臣官邸式小寫書法, 由於費迪南親王的書寫老師塞維利亞人弗朗西斯科·盧卡斯的論文《行政藝術》(Arte de escreuir)於 1577 年出版, 這種字體在 16 世紀最後二十五年成為標準化字體. 將費迪南親王和伊莎貝拉·克拉拉·尤金妮婭畫作上的簽名進行比較, 可以清楚地確認兩者都帶有日期 1577. 前述安妮·迪特里希斯坦的信表明, 她特別關注強調伊莎貝拉·克拉拉·歐亨妮公主, 不僅讚美她的美貌, 也讚美她發育良好、品德高尚. 1577, 公主即將年滿11歲, 即將達到法定結婚年齡(12歲). 她與表兄魯道夫二世(1576登基為皇帝)的婚約岌岌可危. 早在她出生前, 就有人提議與她訂婚, 而瑪麗亞皇后自1570年起就一直在追求這樁婚事.
克魯茲·梅迪納, 瓦內薩·德,《費利佩二世宮廷宮殿及遺物: 普拉多博物館奧地利遺物及 「不知名女士」遺物》. 普拉多博物館通訊, 2019-2021, 69-84.
十歲時, 阿隆索·桑切斯·科埃略隨家人移居葡萄牙, 在那裡開始了他的藝術學習. 葡萄牙國王若昂三世發現了他的才華, 並於 1550 資助這位年輕藝術家前往佛蘭德斯完成學業. 在那裡, 桑切斯·科埃略為格蘭韋拉樞機主教工作, 也是安東尼斯·莫爾·范·達斯霍斯特的弟子. 1552 左右回到里斯本后, 他可能開始為里斯本王子若昂·埃馬紐埃爾和他的妻子唐娜·胡安娜工作, 胡安娜的兄弟是西班牙菲利普二世. 王子死後, 胡安娜回到西班牙, 在她哥哥不在的情況下統治國家. 1555 年左右, 桑切斯·科埃略前往當時位於巴利亞多利德的西班牙宮廷, 遞交她兒子, 即未來的葡萄牙國王塞巴斯蒂安的肖像. 他留在巴利亞多利德, 為腓力二世的繼承人查爾斯王子繪製了第一批肖像. 約1560, 他與出身銀匠世家的路易莎·雷納爾特結婚. 同年, 腓力二世任命他為室內畫家, 他擔任該職位直到1588年在馬德里去世. 1561 隨宮廷遷往馬德里。桑切斯·科埃略的職業生涯專註於肖像畫, 但也創作宗教作品, 包括為塞哥維亞埃斯皮納爾教堂創作的祭壇畫(1574-1577)和為埃斯科里亞爾大教堂創作的幾對聖徒像(1580-1582). 桑切斯·科埃略是西班牙繪畫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是第一個將肖像畫帶到半島的人, 他效仿了安東尼斯·莫爾, 以哈布斯堡家族的肖像為原型進行創作. 他的一些畫作曾被收錄於菲利普二世統治時期建立的最重要的肖像畫廊, 其中包括埃爾帕多宮和阿爾卡薩宮的畫廊, 可惜的是, 這兩座畫廊分別於1604和1734毀於火災. 如今, 他的作品被收藏於普拉多博物館、西班牙皇家基金會(包括德斯卡爾薩斯皇家修道院)以及奧地利和波西米亞的博物館和收藏機構(從格列柯到戈雅: 普拉多博物館珍藏, 龐塞藝術博物館, 2012, p. 92),
他在普拉多博物館的自畫像被編目為 P002511
https://www.museodelprado.es/en/ ... c-90a1-3ab1f65b7487

埃爾·格列柯(多梅尼科斯·狄奧托科普洛斯)
坎迪亞,克里特島(希臘),1541年 - 托萊多(西班牙), 1614
埃爾·格列柯(多梅尼科斯·狄奧托科普洛斯)
《聖三一》
1577 - 1579, 布面油畫
008B展室
這幅作品曾是聖多明各老修道院(托萊多)主祭壇畫的頂峰. 這是埃爾·格列柯抵達西班牙後接到的第一份委託, 此外還有位於底層的《聖母升天》(現藏芝加哥藝術學院)以及四幅較小的油畫: 施洗者聖約翰和福音傳教士聖約翰的全身像, 以及兩幅聖伯納德(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聖本篤(P000817)的長半身像. 《聖三一》上方是一幅木版畫《聖容》(私人收藏). 三位一體必須在相當高的地方觀看, 這部分解釋了人物的透視感、紀念性和雕塑感, 這是埃爾·格列柯早期在托萊多時期的典型特徵. 耶穌死去的形象部分由天父支撐, 坐在雲寶座上, 身邊有鴿子—聖靈的象徵—陪伴, 周圍是一群天使, 這是埃爾·格列柯早期在西班牙時期最成功的例子之一. 它基於阿爾布雷希特·丟勒的作品, 其中結合了兩個中世紀晚期的肖像畫: Compassio Patris(永恆的父親抱著耶穌的屍體)和恩典的寶座, 其中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 變成了一種男性的聖母憐子圖. 這兩個肖像畫都保持了相同的聖體聖事和救贖象徵意義, 即天父奉獻和接受他兒子的犧牲, 以便人類能夠獲得救贖. 雖然構圖靈感源自丟勒, 但這幅畫的構思卻展現了埃爾·格列柯對義大利繪畫精髓的吸收, 尤其是米開朗基羅在描繪基督形象時所運用的英雄氣概. 作品的另一個基本元素是色彩的運用. 埃爾·格列柯在此僅使用了一種受威尼斯畫派和羅馬矯飾主義影響的色調. 基督單調蒼白的軀體格外突出, 瀰漫著雲彩的灰燼色調. 在這尊顯眼的人物兩側, 天父和天使隨從的長袍都呈現出絢麗的色彩: 藍色、胭脂紅、綠色、紫色和黃色, 最終以金色的天空為頂點, 襯托出聖靈雪白的面容.
前邊已經有簡要介紹, 後邊爭取每位主要藝術家, 每種流派僅選一幅畫介紹, 否則出行前又寫不完了.
https://www.museodelprado.es/en/ ... 1-b72b-b047eeea033c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El-Greco

桑切斯·科坦, 胡安
奧爾加斯, 托萊多, 1560 - 格拉納達, 1627
靜物: 野味、蔬菜和水果
1602, 布面油畫
008A展室
儘管胡安·桑切斯·科坦涉獵了多種繪畫流派, 包括肖像畫和宗教構圖, 但他對西班牙繪畫的主要貢獻在於靜物畫的創立, 這被認為是最具西班牙特色的流派. 然而, 這種說法過於簡化, 沒有考慮到這一流派在西班牙所實現的多種可能性. 莊重、私密、魔幻的純粹、神秘的強度、簡潔中的優雅或象徵性的謙遜, 這些特質曾被用來描述17世紀初的西班牙靜物畫. 眾所周知, 桑切斯·科坦是布拉斯·德·普拉多的弟子, 後者是一位傑出畫家, 尤其以靜物畫聞名. 義大利靜物畫家卡里奧·安東尼奧·普羅卡奇尼、潘菲洛·內武隆, 尤其是費德·加利齊亞, 也是這位西班牙畫家作品中的重要參考. 桑切斯·科坦描繪了一個幾何形的石質空腔, 可能是用於儲存新鮮食物的櫥櫃. 黑色背景強烈地凸顯了所選元素, 這些元素繪製得一絲不苟, 並被投射出強烈陰影的側光有效地照亮. 蘋果和檸檬、胡蘿蔔和蘿蔔、鷓鴣 partridge 和小鳥, 以及一株美麗的薊 thistle, 以和諧的圖案排列, 營造出一種完美的幻覺: 視覺上侵入日常生活, 在桑切斯·科坦的筆下, 達到了一種暗色調主義的境界, 預示著卡拉瓦喬風格. 這幅靜物畫創作於1602, 這在此類繪畫的創作中可謂是相當早期的. 這幅畫作創作時期與畫家在托萊多的時期相吻合, 當時他正處於創作發展的巔峰, 一年後他離開了備受讚譽的工作室, 以俗人的身份加入了加爾都西會. 1603 他整理了自己的財產清單, 其中包括一幅畫著薊花和鷓鴣的畫布. 這幅畫是其他作品的原作, 由胡安·德·薩拉薩爾創作. 描述似乎是指這幅畫, 這段簡短的文字中包含了兩條有趣的信息: 首先, 靜物畫的收件人是胡安·德·薩拉薩爾, 他是一位細密畫家, 和桑切斯·科坦一樣在埃斯科里亞爾工作, 並擔任他的法定遺囑執行人. 另一個引人注目的細節是, 這幅作品與其他作品無關. 這清楚地表明, 重複元素和構圖模式是常見的做法, 可能是為了滿足顧客的要求, 而顧客並不關心原創性的概念.
這幅畫作曾屬於塞巴斯蒂安·加布里埃爾親王藏品. 普拉多博物館於1991年從他的一位後裔埃爾納尼公爵手中購得了這幅畫.
鬥雞靜物畫
1600/03
胡安·桑切斯·科坦(西班牙, 1560-1627)
胡安·桑切斯·科坦的少數靜物畫描繪了淺壁龕中常見的食物, 其昏暗的內部空間令人聯想到西班牙家庭的食品儲藏室. 壁龕上的農產品以及懸挂在上方的榲桲 Quince、捲心菜和獵禽, 排列得精準無誤, 幾乎達到了數學上的和諧. 這幅作品是藝術學院藏品中最早的歐洲靜物畫. 桑切斯·科坦在1603年後停止創作這些樸素的構圖, 轉而致力于格拉納達的西多會修道院的工作, 這位藝術家的作品直到20世紀才被重新發現, 部分原因是德國學者奧古斯特·L·邁耶(1885-1944)的努力, 他幫助重新喚起了人們對西班牙藝術的批判興趣並曾擁有這幅畫作.
-
榲桲
植物
又名: 長果榲桲、普通榲桲
最後更新: 2025年5月23日 • 文章歷史
榲桲: 普通榲桲(Cydonia oblonga)的果實, 榲桲通常過硬且澀, 不適合生吃但可以烘烤或製成蜜餞。
榲桲是薔薇科(Rosaceae)的一種小喬木或灌木, 因其可食用的果實而種植, 榲桲是榲桲屬的唯一成員, 原產於伊朗、土耳其, 也可能包括希臘和克里米亞半島。這種果實香氣濃郁, 生吃時略帶澀味但可以製成極佳的蜜餞, 常用於為燉蘋果或烤蘋果增添風味和酸味, 煮熟後果肉會呈現粉紅色, 為果凍和蜜餞增添誘人的色澤, 榲桲屬植物為多分枝灌木或小喬木, 葉片完整, 有小托葉 stipules (葉柄兩側的小葉狀突起), 其花朵大而單生, 白色或粉紅色, 與梨或蘋果的花朵相似, 但萼片 (calyx/葉狀萼裂片leafy calyx lobes) 多葉, 子房多細胞, 果實為金黃色仁果, 形狀可能為圓形、扁平狀或略呈梨形, 榲桲曾是家庭果園中的常見品種, 但如今已基本失寵。在美國東北部和歐洲, 榲桲的商業化產量已大幅下降, 但在土耳其和亞洲部分地區, 它仍然是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 榲桲在冬季明顯的地區生長旺盛, 在籬笆邊生長良好, 幾乎不需要照料, 榲桲易感染一種名為火疫病的細菌性病害, 這種病害對薔薇科的其他水果也是一種嚴重的危害, 這些樹木也容易受到侵襲蘋果和梨的介殼蟲的侵害, 因此應接受相同的休眠噴霧處理以控制這些害蟲,
https://www.museodelprado.es/en/ ... 0-ad73-3841988e7f4d
https://www.artic.edu/artworks/84709/still-life-with-game-fowl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nt/qui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