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威斯康星雙城游-(7)-格羅曼博物館 The Grohmann Museum

[複製鏈接]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3-6-1 17: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3-6-3 15:44 編輯


軋機工
奧托·施密特霍弗
德國 1891-1925
青銅
奧托·施密特-霍弗 (Otto Schmidt-Hofer, 1873 – 1925) 是一位出生於柏林的德國雕塑家. 曾就讀皇家藝術學院和柏林裝飾藝術博物館(Deutsches Gewerbe-Museum zu Berlin)教育機構. Schmidt-Hofer 是德國國家藝術家協會成員. 他製作了許多鐵匠、泥瓦匠、運動員和戰士雕塑.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他就聲名鵲起, 並在歐洲幾乎所有著名畫廊展出. 在巴黎一直生活到 1914年. 1921, 他在戰後的柏林差點餓死. 1893-1914, 他的作品主要是新古典主義和新藝術風格, 從 1915 到 1925 去世, 作品主要是裝飾藝術風格. 與 Franz Iffland、Preiss 和 Schmidt-Felling 等該時期其他德國雕塑家一起, 作為德國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新古典主義 、裝飾藝術和新藝術風格雕塑家之一, Schimdt-Hofer 佔據了他應有的位置 .
* Rochester Democrat and Chronicle』(紐約), 1921
在這份1921年7月31日的美國報紙上, 美國商人古斯塔夫·A·桑萊特納 (Gustave A. Sonnleitner) 寫下了他在戰後德國的旅程. 他發現奧托·施密特-霍弗幾乎要餓死了. 他描述了德國災難性狀態、混亂、革命和受苦的民眾. 桑萊特納是羅切斯特(紐約)一家公司的外國採購代理. 「我正在訪問德國, 當時社會黨軍隊的機槍正朝半餓的人群開火……而當時居住在工業中心的人幾乎 80% 正在慢慢挨餓, 死亡……給人的印象是一塊牌匾正在肆虐這個國家. 到達柏林后, 我開始尋找一位前藝術家朋友(奧托·施密特霍弗), 他在世界大戰爆發前就已成名. 當時他住在法國, 是一位著名雕塑家, 幾乎在歐洲所有著名畫廊都展出過. 戰爭爆發前不久他搬到了柏林, 在衝突開始后無法離開這個國家……我發現這位曾經的著名藝術家躺在床上, 快餓死了. 他已經三個星期沒有吃東西了. 與他同處一室的還有另一位雕塑家, 名叫埃里希·薩爾曼 (Erich Saalmann). 由於缺乏食物他也處於非常虛弱的狀態, 但還沒有被限制在床上. 房間里到處都是這些人的作品, 如果條件正常的話, 這對兩位藝術家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在我看來, 用如此美麗和真正的藝術作品包圍這些人, 卻讓他們連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得不到, 這似乎是命運無情的把戲. 我弄來了一些牛奶和雞蛋, 漸漸地兩位藝術家恢復了足夠體力繼續活動. 出於感激, Schmidt Hofer 一有能力就開始工作並設計了他宣稱是他的傑作的東西. 他將它命名為「舞蹈女神」. 這件作品是希臘式的, 被證明是一件非凡的藝術品. 他贈予我的第一尊銅像原件, 最後又贈送了我六件. 然後他銷毀了原件, 從而向我保證我擁有現存唯一的此類作品.」
-
看來引用德國有些藝術網還得小心, 兩個極端內容的都有. 有些藝術作品著二戰德國國防軍制服.
https://germanartgallery.eu/otto-schmidt-hofer-krieger/



「克里格」 Krieger (武士)
Otto Schmidt-Hofer 的這座雕塑可能製作於 20 世紀前二十年. 從 1930 年開始, Arno Breker 進一步發展了這種古典希臘/羅馬風格. 兩位藝術家都經常使用運動員作為模特. 「我經常被問到為什麼我用運動員作為模特, 這是否過時了. 我的回答是: 好的東西永遠不會過時. 運動員是雕塑的最佳模特. 像我這樣熱愛身體、精神和靈魂三重美的雕塑家, 不可能忽視男運動員或女運動員. 此外, 我一直對運動成就本身感興趣, 從藝術角度來看也是如此」(Arno Breker).
赤身德國武士
「赤身裸體的德國戰士」的象徵與條頓堡森林戰役有關: 公元 98年, 羅馬歷史學家科尼利厄斯·塔西佗 (Cornelius Tacitus) 將德國人描述為一個高大、紅髮、藍眼睛的「未與其他種族通婚的種族」, 一群奇特而純潔的人, 除了他們自己, 別無其他.」 在塔西佗身上, 我們發現了第一位日耳曼英雄阿米尼烏斯 (Hermann der Cherusker), 他是受過羅馬訓練的 Cherusci 部落王子, 他回歸日耳曼血統, 團結他的人民並在公元 9 年領導了一場與羅馬軍隊的決戰. 條頓堡森林. 在德國嚮導的帶領下, 普布利烏斯·昆蒂利烏斯·瓦魯斯 (Publius Quintilius Varus 的軍團(包括兩萬多人的整個羅馬佔領軍)被從樹后投擲長矛的赤身裸體德國戰士伏擊並殲滅. 羅馬人永遠不會收復萊茵河以東的領土. 從 18 世紀中葉開始, 「日耳曼解放者」阿米尼烏斯的故事一直激勵著德國民族主義者.
心理戰
凱爾特戰士也知道他們赤身作戰: 在公元前3世紀末, 凱爾特部落聯盟襲擊了羅馬共和國. 這場戰爭中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是特拉蒙戰役(公元前 225). 古代作家波利比烏斯 (Polybius) 寫到「一個有裸身作戰習慣的凱爾特戰士部落」. 根據波利比烏斯的說法, 他們赤裸裸地戰鬥有三個原因: 首先, 這是為了向他們的盟友和敵人展示他們的信心. 其次, 以這種方式戰鬥似乎更有效率, 「認為這樣他們會更有效率, 因為一些地面上長滿了荊棘, 它們會掛在衣服上, 妨礙他們使用武器.」 第三, 裸體戰士的景象也是為了恐嚇敵人.
– 條件: II
– 尺寸: 高度 62 厘米(從小枝頂部開始; 包括 10 厘米的大理石底座)
– 簽名: 後台, 腳下
– 類型: 青銅
-
這個賣複製品的網站相當正規, 一板一眼, 段子不錯.



軋鋼廠(現代獨眼巨人 Modern Cyclopes)
是德國藝術家阿道夫·門澤爾 (Adolph Menzel) 於 1872-1875 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
這幅畫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當時畫家主要關注當代問題和社會問題, 這是工業革命期間特別是在德國, 不受限制的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結果.  它具有 158 x 254 厘米的大尺寸, 藝術家簽名可以在左下方看到: 阿道夫門澤爾簽名. 柏林 1875. 這幅寫實畫在當時引起了轟動, 現在被阿爾特國家美術館收藏.  
初步研究
柏林版畫和素描博物館 Kupferstichkabinett 有超過 100 份鉛筆繪製的初步研究. 運動研究展示了軋鋼廠鋼材加工的各個工作步驟, 以及高爐工廠在不同燈光、單獨機器和工具下的整體視圖. 門澤爾還創作了一幅水粉畫, 題為《與蒸汽錘旁的工人自畫像》(萊比錫美術博物館, 編號 1972/6), 他在機械車間的背景下勾勒出蒸汽錘旁的男人. 最終的繪畫是在工作室中藉助不同姿勢的模型創作的. 出版商威廉·施佩曼 (Wilhelm Spemann) 如此評價這部作品: 「在這幅關於上西里西亞 科尼希舒特 Oberschlesische Königshütte 鐵軌鍛造廠的描述中, 最高程度的自然主義觀察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對繪畫效果的強烈感覺相結合. 描述的科學準確性不能再進一步, 表達的生動性不能增加. 門澤爾為這幅現代獨眼巨人畫作了大量素描研究, 在作品本身中, 素描已經落後於空氣和光繪的巨大困難的掌握, 已經被克服了.」
描述
作品展示了一家鐵軌軋制廠, 1871 年幾經合併后歸卡爾·賈斯特斯·赫克曼 Carl Justus Heckmann 所有, 僱用了大約 3,000 名工人. 煙霧繚繞的廠房內, 40多名工人剛剛換班. 熔爐旁的一些工人穿著木底鞋, 沒有戴防護手套, 赤腳用鉗子將白熱的所謂金屬塊搬運, 並通過將鐵制手推車傾倒到型材壓機中. 圖的右邊緣是一台帶齒輪傳動和手拉葫蘆的手搖吊車. 在前右下方邊緣, 精疲力竭的工人坐在印刷機旁邊, 正在午休, 吃著一位年輕女士用籃子送來的飯菜. 人們大多專註於自己的活動; 只有吃飯工人旁邊的年輕女子似乎在直視觀眾. 在左邊也可以看到男人在輪班結束時赤身裸體地清洗自己. 畫面左上半部分, 有一個身穿大衣、頭戴圓頂禮帽的男子, 漫不經心地穿過大廳, 目光落在飛輪上方的熔煉爐上部, 作為壓力機動力. 門澤爾本人稱他為「指揮」. 德國藝術史學家維爾納·布施 (Werner Busch) 對此寫道: 「但是消失點本身在軋鋼廠被非常明確地注意到, 它存在於指揮的腦袋中. 就他在背景中而言, 縮短的線條不僅向他跑來, 而且他在兩個方面與所有其他人員不同. 他穿的不是工作服而是戴著「圓頂硬禮帽」中產階級便服, 他不工作的雙手背在身後, 在工人們四處緊張的時候在大廳里閑逛.」
出處
這幅畫於 1875 年被銀行家阿道夫·馮·利伯曼以 11,000 泰勒 thaler (德國銀幣)買下, 但在利伯曼破產後以 30,000 泰勒 賣給了柏林國家美術館, 主管是馬克斯·喬丹, 由於價格高昂向普魯士文化部發出購買請求, 在他的信中將這幅作品描述為「英雄主義和責任感人的作品」, 一種新型的「具有道德效果的歷史繪畫」和「讚美現代文化生活的粗糙工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Iron_Rolling_Mill_(Modern_Cyclopes)




軋機
亞歷山大·基歇爾
德國 1867-1939
布面油畫
亞歷山大·基歇爾
生於 1867 奧匈帝國里雅斯特
卒於 1939 (72歲)
柏林, 德國
國籍 奧地利/德國
以海洋和風景畫、素描和插圖聞名
1904年從的里雅斯特到德國德累斯頓(薩克森)的運動
授予西班牙天主教伊莎貝拉勳章
贊助人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皇帝和威廉二世皇帝
亞歷山大·基歇爾(的里雅斯特, 1867 - 1939, 柏林)是奧地利-德國海洋和風景畫家和插畫家. 他的許多畫作都可以在德國、奧地利、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的博物館中看到, 而其他畫作則由這些國家以及美利堅合眾國、英國、斯堪的納維亞和希臘的私人所有者持有. 基歇爾的畫作不時在倫敦佳士得和邦瀚斯、紐約蘇富比、佛羅里達聖彼得堡伯查德畫廊、斯塔爾漢堡、范漢姆科隆、維也納 Dorotheum 和其他幾個. 這位藝術家在他的大部分畫署名「Alex Kircher」, 有時還會加上創作年份. 位於德國埃爾蘭根 Bergmann 拍賣行維護著 Kircher 各種標誌性風格目錄. 基歇爾出生在的里雅斯特, 當時屬於奧匈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制). 作為一個年輕人, 他打算選擇奧匈帝國海軍軍官職業. 由於腳傷申請被拒絕了. 1888, 他選擇在柏林學院學習繪畫, 在那裡他從一開始就主要專註于海洋繪畫. 他的老師是漢斯古德和赫爾曼埃施克. 基歇爾在歐洲、亞洲、北美和埃及進行了多次學習旅行. 在這些旅行中, 他創作了幾幅重要繪畫、素描和插圖. Kircher 以一系列一百幅畫作結束了一生工作, 這些畫作記錄了德國航運業一千年來的發展, 並懸挂在柏林大學海洋學研究所和博物館 MfM Museum für Meereskunde(二戰被摧毀未重建), 作品的當前位置未知, 此後複製品以圖像面板作品(1934)和書籍形式(1939)的形式出現, 最近僅部分出現在 CD-ROM (2010). 與此同時, 在位於弗倫斯堡-米爾維克的米爾維克海軍學院國防史培訓中心檔案中重新發現了 22 幅圖像, 其中大部分來自 MfM 收藏. 基歇爾1939年在柏林去世, 這是他最後工作的地方. 這位畫家被安葬在薩克森州莫里茨堡家族墓地.
https://www.mutualart.com/Artist ... 8BDE670E9E/Artwork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Kircher


在軋鋼廠
奧托·博爾哈根
德國 1861-1924
帆布油畫
Otto Bollhagen 是一位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藝術家. 德國男藝術家, 1861出生於韋森貝格/梅克倫堡(梅克倫堡湖區-米里茨國家公園南部邊緣) Wesenberg/Mecklenburg (DE). 唯一經過驗證的個展是"第二次創作" - 從 18 世紀到現在的工業世界的圖像, 2002 年在柏林的馬丁-格羅皮烏斯博物館. 只有一場群展, 與托馬斯·阿洛姆 Thomas Allom 和 Samuel Bough 一起展出.
https://artfacts.net/artist/otto-bollhagen/243832
https://veryimportantlot.com/en/ ... bollhagen-1861-1924
弗里德里希·費迪南德·奧托·博爾哈根 Friedrich Ferdinand Otto Bollhagen, 又名奧托·博爾哈根, 是一位房屋和裝飾畫家. 以工業風景畫聞名.  
  
  行會巡遊 THE Guild parade

拍品 1831 | 奧托博爾哈根. 行會巡遊 奧托·博爾哈根, 1861, 梅克倫堡韋森貝格 - 1924年不來梅, 紙上鉛筆水彩畫. 可見尺寸 27.5 x 52.5 厘米(框 45.5 x 71.5 厘米). 簽在右下'O. 博爾哈根'. 參差不齊. 裝裱在邊和玻璃後面(未打開). OTTO BOLLHAGEN 1861 Wesenberg, Mecklenburg - 1924 Bremen, THE Guild parade, 硬紙上鉛筆水彩. O. Bollhagen 右下角簽名''. 總體而言, 略染色. 未開封 passe-partout ( 一張圖片或照片簡單安裝在一塊玻璃和一張紙板或兩塊玻璃之間, 用膠帶將邊緣粘在一起). 藝術家: Otto Bollhagen (1861 - 1924)
-
在歐洲見過的最有意思巡遊在羅馬維克多伊曼紐爾二世國家紀念碑附近(大學生罷課-教職員工助陣/混進隊伍問了一位教師)和蘇黎世鬧市區(送冬節)和藍領區(國際勞動節), 前兩者上竄下跳敲鑼打鼓吹喇叭, 後者用全套文革天安門廣場道具-大幅領袖像和工作服掛滿主席像章等. 拍了兩卷膠片以前上傳過. 義大利的照片均遭歹人劫掠. 在歐洲丟過兩台單反相機, 另一次宿舍被人連鍋端. 本應早已淡忘, 無奈當家的刻骨銘心, 哪天不痛快就要痛說革命家史. 不過偶爾亦獲褒獎-"幹得好", 昨天收到一家自動付款回執, 一項重要家庭消費估計5個月全免; 乘群體訴訟西風, 為下次出行預算審批鋪墊顯著, 功不可沒.


工人們拖著燒紅的鐵, 約1920
約瑟夫·榮格(仿亞瑟·坎普夫, 第二次複製/三手藝術品)
德國 1880-1949
布面油畫
亞瑟·坎普夫 亞琛市政廳大型壁畫, 1900. 原作蕩然無存, 壁畫中心人物油畫板歷經磨難, 最終被數字化復原.
https://artistssignatures.com/viewnatl.php?page=4&natl=German  德國藝術家大全
這位名不見經傳, 只好作罷.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沙發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3-6-2 20: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3-6-4 15:44 編輯


裝甲板軋機
安德斯·蒙坦
瑞典 1845-1917
學院板油畫
軋制早期歷史
軋制已經存在了數百年. 最初的軋輥很小, 手動驅動, 它們用於在珠寶和藝術品的製造中壓平金銀. 1480, 列奧納多·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草繪了一台卷制彩色玻璃窗鉛的機器. 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有記錄的軋機記錄, 但沒有證據表明這台機器是建造出來的. 到 1600 年代, 軋制機而不是小型的手動軋輥, 已經被人們所熟知, 並且鐵只是作為一種能夠軋制的金屬而被引入. 1700年代後期第一台熱軋機出現, 使鐵成為一種更受歡迎的軋制材料. 工業革命(1760s-1840s)對鐵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需求. 發明了新技術來煉鐵, 最終鍊鋼, 金屬被用於機械、鐵路和蒸汽船等新產品中. 1783年, 亨利·柯特 Henry Cort 將軋制引入鋼鐵生產, 成功地改進了早期使用這種技術的原始嘗試. 自 Cort 早期使用帶槽輥的軋機以來, 軋機的工藝和規模一直在不斷發展. 現代軋機有多達四組輥, 一組在另一組之上, 鋼材在連續過程中通過一組軋制, 進入另一組然後再返回, 直到達到所需的形狀. 半精軋機將鋼軋成矩形以進一步精鍊; 精軋廠生產可用於製造的鋼材.
https://steelmuseum.org/206_Mill_Exhibit_2018/early_history.cfm
https://www.artnet.com/artists/anders-montan/
https://www.britannica.com/technology/slurry



黃銅軋機
埃里希·默克
軋制工藝簡介
1.1 軋制工藝定義
軋制是最重要的金屬成型工藝. 超過 95% 的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及合金通過軋制加工成可用的形狀. 可用軋制金屬形狀有板、片、帶、箔、不同截面的鋼軌、梁、槽鋼、角鋼、棒材和無縫管等.
1.3 軋制簡史
1.3.1 早期歷史
工程技術的一個顯著特點是, 不同工程技術領域的發展和創新往往不屬於任何一個人、一個特定的日期,甚至不屬於一個地方、一個國家。 工程和技術的發展是由社會需求引起的, 並且往往是許多先驅在一段時間和地點的結果. 軋制技術的發展史也不例外. 金、銀和鉛等軟金屬的軋制最初是由金匠用來製作珠寶的. 十四世紀使用的是直徑約12.5 毫米的手動滾筒. 然而, 真正軋機的概念最初是在列奧納多·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的筆記本中作為草圖出現的. 沒有證據表明它曾經被建造過. 在 16 世紀末之前, 已知至少有兩個採用軋制基本原理的軋機在運行. 1553年, 法國人布魯利耶將厚度均勻的金銀片軋製成硬幣. 1578年, 貝維斯·布爾默 (Bevis Bulmer) 獲得了一項操作雙軸縱切機專利, 該縱切機配有一系列圓盤刀具, 可將扁平材縱切為窄條. 根據現有記錄, 1666 年在英國布里斯托爾首次將鐵軋成薄板. 根據 1725 年出版的一本關於「英國鋼鐵貿易」的小冊子, 即使在那個日期, 所有的鐵條都是通過錘擊製成的. 1682, 用於黑色金屬材料熱軋的大型軋機在英國紐卡斯爾附近投入運營. 這些軋機用於將棒材軋成薄板, 然後在縱切機中將其切成方棒. 許多大陸國家都採用將黑色金屬材料熱軋成薄板, 但從 17 世紀初一直被德國壟斷, 直到 1720 年左右漢伯里少校開始在英國的龐蒂浦工廠生產. 1728, 英國約翰·佩恩 (John Payne) 獲得了使用槽輥生產不同軋制形狀的專利. 然而, 沒有證據支持這種想法被付諸實踐.  1766 年, 英國約翰·珀內爾 (John Purnell) 獲得了槽輥和通過使用耦合盒和螺母小齒輪同步驅動兩個輥的布置的專利. 在此之前, 軋輥都是由水磨單獨驅動的.  
6 金屬軋制原理和應用
在此期間, 熱軋機正在向現代形式發展. 威廉·普萊菲爾德 William Playfield 1783年申請的英國專利展示了鑄造外殼的用途, 以及每個窗口上的一個螺絲用於擰緊. 18 世紀中葉, 包軋 pack rolling 開始用於生產鍍錫薄板. 18 世紀還出現了連軋機, 金屬在連續的機架中軋制. Richard Ford 1766年獲得的英國專利是用於生產線材的真正熱連軋機第一個記錄. James Cockshutt 和 Richard Crawshay 1790年左右在英國謝菲爾德附近建造了一座四輥串聯軋機, 每天處理能力為 1-2 噸. 板材軋制用連軋機獲得專利. 真正的連續寬頻鋼軋機 wide-strip rolling mill 的最早記錄是 1892 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當時的奧地利領土)的 Teplitz 建造的, 它由兩個三輥粗軋機架和一個由五個二輥精軋機組成的精軋機組組成. 三輥軋機和連續五輥軋機由1000馬力驅動. 從 200 毫米厚鋼坯開始, 據報道, 該軋機生產的板材寬度可達1,270毫米, 厚度2-3毫米, 長度可達18.29米. 美國的金屬加工歷史始於歐洲殖民者的到來. 第一家軋鋼廠於 1751 年在馬薩諸塞建成. 這用於將75 毫米寬和19 毫米厚的錘擊棒材軋制至6 毫米厚度, 適合切割成釘桿, 分 4 次通過. 1793年, Isaac Pennoch 建立了一家軋機廠, 1810年, 該廠開始在軋機中軋制直徑為 16-18 英寸、軋輥長為 3-4 英尺板材. 1820年左右, 在同一家工廠, Charles Lukens 博士軋制鍋爐板. 美國第一家由 70 H.P. 提供動力的軋機. 蒸汽機由賓夕法尼亞西部克里斯托弗·考恩 (Christopher Cowan) 製造的. 1819年, 匹茲堡聯合軋機 Union Rolling Mill 生產了美國第一塊角鐵.  1825年, 五家軋鋼廠在匹茲堡投入運營, 最終成為金屬加工行業的焦點. 波紋板軋制於 1850 年獲得專利. 1865 年內戰結束后, 鐵路的快速擴張給美國鋼鐵製造和軋鋼業帶來巨大推動力.
https://assets.cambridge.org/978 ... 7076099_excerpt.pdf
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three-high




帶大規格指示器的軋機 1946
F.韋斯特
1900-1950
布面油畫
-
始於 18 世紀的對工業組織、技術和設備的理性研究反映在軋機設計中, 尤其是在 19 世紀努力減少工作時間和時間浪費時. 德國和美國相比, 1860 年後創新尤為明顯, 儘管這種機械改進伴隨著英國的工業衰退 本文確定了 19 世紀改進軋制技術發展的重大事件, 包括「三輥」軋機 Three-High』 mill 引入、Guide Pass、Alleyne Traverses、Ramsbottom 快速可逆式軋機、Bedson 連續軋機、 Garret 線材軋機、Mannesmann Process 和 Universal Beam Mill. 調查最後提到了 1982 年開始的連續滾動 Toeplitz 實驗.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 ... ii/0378380480900522


鋼鐵工人矯直熱板
匿名
布面油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3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3-6-4 05:5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3-6-5 19:45 編輯


德國埃森維多利亞馬蒂亞斯煤礦
埃里希·默克
1891-1973
學院板油畫
Erich Mercker 和「技術主題」: 魏瑪和納粹德國時代工業繪畫
2017
來自作者:
這篇文章早些時候發表在工業考古學: 工業考古學會雜誌. 它在 H-Labor Arts 上轉載, 以供更廣泛的觀眾使用. 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在完成一本關於埃里希·默克的長篇手稿, 毫無疑問, 他是 1919-1945 德國最頂尖的工業藝術家之一. 他和他的同時代人(例如 Fritz Gärtner、Franz Gerwin、Ria Picco-Rückert、Leonhard Sandrock 和 Richard Gessner)構成了一個藝術家流派, 我暫時將其標記為 1919-1945年德國工業藝術的「英雄流派」。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格羅曼博物館收藏了幾乎由 所有這些藝術家. 它還擁有埃里希默克 (Erich Mercker) 的 90 多幅畫作, 比世界上任何其他藝術博物館都要多. 因此, 這篇文章應該出現在 H-Labor Arts 網站上, 標題為「來自 Grohmann……」. 我也希望這篇文章能激發對默克和他的「英雄學派」同時代人的更多研究, 他們都在二十世紀初的過程中創作了一些最令人驚嘆的工業藝術範例. 有興趣閱讀 Erich Mercker 的完整傳記(本文為此鋪平了道路)的人應該通過 grohmannmuseum@msoe.edu 聯繫格羅曼博物館.
工業革命催生了一種驚奇感, 因為龐大的工廠和新技術以其範圍和複雜性使西方人眼花繚亂. 然而, 這些冒著濃煙的工廠也造成了一種焦慮感, 因為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幾個世紀以來定義勞動的景觀和社會關係. 毫不奇怪, 工業的藝術表現反映了這些相反的情緒. 工業革命的早期視覺描繪最初延續了 16 和 17 世紀出現的傳統, 並側重於工業過程, 特別是機械化、合理化和組織化. 1870-1945 (通常稱為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工業大擴張的時期, 見證了藝術家開始關注產業工人和工人階級社會的轉變. 這幾十年還見證了勞工運動的興起以及隨之而來的激烈且經常是暴力的糾紛. 因此, 雖然許多藝術家將新工廠和其他工業設施描繪成頌揚人類偉大技術和商業成就的世俗神殿, 但其他藝術家則採用社會現實主義風格, 描繪工業(以及創造它的資本)與工業之間經常存在的剝削關係. 勞動群眾. 這兩個立場的政治影響是巨大的, 因為工業的發展增加了日益集權的國家的權力, 特別是對於德國、英國和法國這樣長期存在競爭的國家, 這些國家最終在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 另一方面, 工人的社會和經濟狀況常常表現在以國際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為基礎的激進政治運動中, 這些運動試圖破壞民族主義的願望. 毫不奇怪, 藝術家們經常創作出恰好站在這種意識形態鴻溝的一邊或另一邊的作品. 這個簡短的調查並沒有完全公正地反映出工業化國家現存的這些新現實的廣泛藝術表現, 但它允許對一位畫家埃里希·默克(Erich Mercker, 1891-1973)進行考察, 他認為他的大工廠 德國本土是力量和自豪感的源泉(圖1). 默克年輕時住在工業城市梅斯, 后短期學習土木工程. 這些經歷向他灌輸了這樣一種觀念, 即那個時代的大型工業園區以及其他技術奇迹都有其與生俱來的美. 他認為藝術家必須了解工作過程(Arbeitsgang)的技術細節才能準確渲染工業場景; 他們還必須與主題進行審美接觸, 這樣結果就不僅僅是冰冷的攝影複製品.
merckerfigure1.jpg
圖 1. Erich Mercker, c. 1950. Erich Mercker 手稿和圖像收藏, Grohmann 博物館, 密爾沃基工程學院, 威斯康星密爾沃基市.
默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就開始創作工業場景畫. 當阿道夫希特勒1933年上台時, 默克的畫引起了納粹藝術機構的注意. 的確, 他在工作場所、造船廠、工廠等地方可以看到灰塵和噪音. 我想表明, 人們只需睜開眼睛, 就能在這些工業區找到永恆美麗的東西. 並非微不足道的是, 那些孜孜不倦、辛勤工作的人們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想向工人展示他每天有多少美麗, 他以前從未見過的美麗. 1963年, 在納粹國家不復存在很久之後, 他在對 MKG 的一次演講中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技術的形象, 一個人能畫出技術嗎? 許多人說, 那是冷酷無情的東西. 您是否從未有機會看到技術的副作用, 例如火災、煙霧、煙霧和灰塵, 這些在日常生活中毫無吸引力, 但在與場景的自然光照相結合時實際上可以產生美麗的色彩組合?這就是藝術家放棄自己的原因. 技術對他來說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在技術主題的構圖中, 與光線和色彩同樣重要的是對技術細節的恰當描述. 然而, 默克不相信這可以簡單地通過製作一幅模仿現實的繪畫來實現, 就好像它是一張照片一樣. 很容易看出這個目標, 以及他早期作為土木工程師的訓練, 如何培養了他對技術的關注.
https://networks.h-net.org/node/ ... trial-painting-eras
https://www.wri.org/update/germa ... ustry-and-expertise
德國: 魯爾區從煤炭開採轉向綠色產業和專業知識中心
2021
1950年代, 德國西部魯爾區在煤炭開採和重工業推動下經濟繁榮. 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 生產就業人數急劇下降, 但振興地區的廣泛努力幫助它逐漸重塑了經濟. 長期以來人們強烈反對逐步淘汰煤炭, 導致鎖定和成本增加, 但自 1990 年代以來, 由於政府更加分散、包容的參與戰略以及與工會的夥伴關係, 支持有所增加, 這緩解了 工人的過渡和減少的經濟困難.
前後關係 Context
魯爾區是歐洲人口最稠密地區和最大工業中心之一. 19 世紀, 發展了以煤炭開採、煤炭發電和依賴煤炭的重工業(尤其是鋼鐵)為中心的經濟. 1950 年代後期, 由於國際競爭, 魯爾區硬煤產量開始迅速下降. 1955, 在該行業的頂峰時期, 有近48萬工人, 到1980 大約14.3萬, 最後兩個煤礦2018年關閉, 僅剩 3,371 人.  
表1. 魯爾區煤炭開採勞動力
魯爾區年煤炭開採勞動力
1955 年 479,316
1980 年 143,440
1990 年 98,675
2015 年 7,546
2018 年 3,371人
資料來源: 煤炭統計 科倫經濟統計局 Kohlenstatistik
前幾十年採礦業的就業崗位流失被鋼鐵行業和其他製造業的強勁就業所抵消, 但從 1960到 2001, 鋼鐵行業就業崗位數量下降了 80%, 經濟結構調整對地區生存至關重要. 事實上, 雖然那個時期失去了 839,000 個生產性工作崗位, 但增加了 801,000 個服務性工作崗位, 而且趨勢一直持續到 21 世紀.
政策、行動和結果
魯爾發展計劃於 1968 年通過, 以支持基礎設施發展. 1987 年啟動的「煤鋼地區未來計劃」採用技術主導的方法來提高煤鋼行業的競爭力, 並支持道路網路、公共交通和高等教育機構的擴展. 儘管德國在有組織的勞工和社會對話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 但魯爾區從煤炭轉型的第一階段的特點是自上而下的結構性政策和與當地參與者的有限磋商. 在那段時期, 儘管政府支持經濟多元化, 但魯爾區的大型工業仍不願承認煤炭開採的衰落, 並繼續對該行業進行投資. 同樣, 工會要求政府維持煤炭補貼. 這種阻力延遲了轉型並導致了阻礙新產業發展的鎖定. 在此期間, 大多數前礦工在附近的金屬行業找到了新工作. 其他人則由專門機構提供提前退休和再培訓. 1980和1990年代, 一種更加自下而上的方法(稱為區域化結構性政策)授權當地參與者實施與國家和州當局合作設計的項目. 例如, 位於埃姆舍 Emscher 河沿岸的 IBA Emscher 園區在更大的項目框架內包含了地方倡議, 並結合了公共和私人資源. 在大多數情況下, 工會接受了煤炭的逐步淘汰. 儘管最初是由市場力量推動的, 但它也與歐盟和德國減少碳排放的目標相吻合. 導致聯邦政府 2007年宣布硬煤生產補貼將於2018結束, 從而加速淘汰, 這將迫使魯爾區剩餘的煤礦關閉. 2007, 魯爾區約有 24,000 名煤炭工人, 佔德國採礦勞動力的四分之三. 在宣布結束煤炭補貼后, 煤炭公司、代表工會以及聯邦和州政府簽署了一項三方協議, 以管理最後階段的煤炭淘汰. 該協議旨在通過緩慢、逐步淘汰補貼煤炭、社會可接受的裁員和為受影響的礦工提供全面一攬子計劃來實現公正過渡. 一系列措施包括: 自願放棄加薪和重新分配工作班次以避免裁員. 為至少工作 20 年且年滿 49 歲的礦工提前退休, 包括每月領取津貼直到他們有資格領取養老金, 以及更多......
-
世界資源研究所(基金會) - 哥倫比亞特區
一家全球性研究機構, 與政府、企業、多邊機構和民間社會團體合作, 開發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WRI 工作的基礎是產生高質量的研究, 包括報告、問題簡報、工作論文、指南等. 出版物接受同行評審, 並在客觀性、嚴謹性和質量方面達到卓越學術標準.
-
思想庫人員不乏學術精英/前聯邦政府高級官員. 有的項目收費有據可考, 如蘭德一項著名調研: 聯邦政府僱員-永久性 vs 合同, 利弊取捨. 空軍委託/五百萬美元-小布希總統任內.



德國工業魯爾區 1966
埃里希·默克
布面油畫


德國沙爾克大型鋼廠鳥瞰圖
埃里希·默克
學院板油畫


麵包與鐵
弗里茨·加特納
德國 1882-1958
布面油畫
Fritz Gärtner 1882 在波希米亞小鎮奧西格(今拉貝河畔烏斯蒂)出生, 是一位高級教師的兒子. 他的才華很早就得到認可和鼓勵, 1899開始在慕尼黑學院學習繪畫. 與同樣在慕尼黑學習的 Hans Jordan jr. 的相遇和友誼對 Fritz Gärtner 的生活至關重要. 1900, 喬丹邀請 Gärtner 到魯爾河畔韋特(今赫德克)附近的馬林克羅特城堡看望他的父母. 三年後, 商務委員的獨子漢斯·喬丹 (Hans Jordan) 病重, 不久就去世了, 年僅 25 歲.
弗里茨·加特納, 德國風景、人物和肖像畫家, 曾在魯爾河畔韋特和慕尼黑工作. 繪畫和雕塑.
https://www.van-ham.com/de/kuenstler/fritz-gaertner.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edrich_von_G%C3%A4rtner
https://www.invaluable.com/artis ... -at-auction-prices/
https://www.mutualart.com/Artist ... 2111FCB4D9/Artworks  複製品商樣品目錄
弗里茨·加特納是德國畫家, 作品曾多次拍賣, 成交價從 106 到 10,966 美元不等, 取決於藝術品尺寸和媒介. 自 2012 年以來, 這位藝術家的拍賣紀錄是 10,966 美元的飛煤車 Fliegende Kohlenwagen, 2014年在范漢姆美術拍賣 Van Ham Fine Art Auctions 售出. 這位藝術家於 1958 年去世.

大連畫家
木板油畫
88.5 x 67 厘米
梅利斯拍賣行 Auktionshaus Mehlis GmbH
839: Fritz Gärtner
估價: 2,500 - 3,500 歐元
查看售價: € 5.940; +98% 高於中值估計(僅供會員, 試用免費)
2022年11月17日
范漢姆藝術館
德國科隆 (Cologne)
GÄRTNER, FRITZ 1882 Aussig (捷克共和國的一個城市) - 1958 Munich 作品名稱:   技術: 奧林卡.  尺寸: 88.5 x 67 厘米.  符號: 左下籤名: Fritz Gärtner. 畫框: 裝框.  背面 Verso: 在標題和編號的卡片上: 沒有. 164.出處: ...


火與谷捆, 1914
弗里茨·加特納
德國 1882-1958
纖維板油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4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3-6-5 17:5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3-6-7 15:57 編輯


二十世紀早期德國工業藝術的範圍: 格羅曼藝術博物館作品
2017
帕特里克·榮格
歷史學教授
密爾沃基工程學院
儘管工業革命給歐洲帶來了巨大社會和經濟變化, 但 19 世紀藝術家們最初對工業形象的潛力理解緩慢. 德國工業藝術學者克勞斯·赫爾丁 Klaus Herding 正確地問道: 「為什麼視覺藝術沒有自發地轉向大工業作為一門新學科? 為什麼二十世紀所謂的藝術「之父」—保羅·塞尚和保羅·高更、文森特·梵高和喬治·修拉—幾乎不與工業打交道……? 為什麼所謂的唯物主義或社會主義畫家 Gustave Courbet 和 Jean-François Millet 不描繪工廠工人, 而是專註於農民和農村勞動者?」 最終, 到 19 世紀最後幾十年, 歐洲藝術家對工業時代新美學做出了回應, 尤其是德國畫家. 德國工業化晚於英國但速度要快得多; 這使得工業化現象在德國成為更加引人注目的事件. 另一方面, 法國工業化速度比英國或德國都慢, 也不徹底. 因此, 德國藝術家比歐洲同行更受這些新題材的吸引: 工廠、鋼鐵廠、 高爐、鐵路和當時的其他技術奇迹. 20 世紀第一個十年, 出現了相當重要的藝術作品. 1912年, 埃森市舉辦了第一屆工業藝術展, 以紀念該市最大工業公司克虜伯鋼鐵廠成立 100 周年. 毫無疑問, 埃森展覽最著名和最重要畫作是阿道夫·門澤爾 Adolph Menzel 1872-1875 創作的軋鋼廠. 這幅畫比其他任何畫作都更能影響德國工業藝術未來七十年起源和發展. 威斯康星密爾沃基工程學院校園內的格羅曼博物館擁有 1300 多件描繪歷代人類勞動和工業的藝術作品. 格羅曼博物館也有幸擁有許多德國工業藝術的優秀範例, 從門澤爾時代到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悲慘的最後一年. 越來越多關於德國工業藝術的學術著作將這些不同的作品置於明確社會領域 、經濟、政治和文化背景. 德國工業化不僅迅速而引人注目, 而且主要發生在 1871 年各個講德語的公國統一為德意志民族國家之後. 德國統一產生了政治影響. 中央集權和軍事強大的國家, 具有強烈民族認同感. 雖然工業革命始於 1871 年之前的德國, 但統一導致了更快的工業擴張. 德國 1871 后蓬勃發展的工業經濟實現了總理奧托·馮·俾斯麥的預言, 即該國將通過「鋼鐵與黑麥」聯姻成為強國. 這兩個主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歲月里一直持續, 儘管 19 世紀後期出現了新的主題, 並在戰後時代獲得了發展勢頭. 勞工運動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興起影響了許多藝術家, 尤其是凱特·珂勒惠支 Käthe Kollwitz 和漢斯·巴盧舍克 Hans Baluschek, 他們描繪了產業工人困境, 他們在危險的工廠里長時間、艱苦地工作, 生活在德國城市骯髒條件下. 門采爾、坎普夫和努斯等藝術家試圖以真實的方式描繪德國產業工人的艱苦勞動, 而珂勒惠支和巴盧舍克則走得更遠, 捕捉了新工業經濟經常伴隨的苦難. 事實上, 在門澤爾在他的作品中強調現實主義的地方, Baluschek 和 Kollwitz 等藝術家在他們的素描和繪畫中超越了所謂的社會現實主義. 社會現實主義者並沒有以高貴的姿態描繪產業工人, 而是強調工人階級因階級對立而受到剝削和墮落. 社會現實主義不是一種藝術風格, 而是一種關於描繪工業社會中人類主體的哲學. 1919-1933 魏瑪時期的相對自由使得這一主題得以充分表達. 這兩個主題—對產業工人的真實描繪, 以及作為德國國力象徵的工業—在格羅曼博物館的許多作品中都有體現. 例如, 阿瑟·坎普夫 Arthur Kampf 1900 年為德國亞琛市政廳創作了一幅題為 Rolling Mill 的壁畫,這表明希望以 Menzel 的 Eisenwalzwerk 的方式真實地代表德國工業工人的經驗. 事實上, Menzel 的 Eisenwalzwerk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 Kampf. 像門澤爾一樣, 坎普夫將工人作為他繪畫的主要主題, 並描繪了他們工作的危險和不舒服的條件. 與門澤爾不同, 坎普夫通過工人在執行艱巨任務時半裸、肌肉發達、扭動的身體來強調工業工作的男性化本質. 不幸的是, 康普夫的壁畫在二戰期間被毀. 約瑟夫·楊格 Josef Jünger 再現了這幅壁畫的細節, 該壁畫名為工人們拖著燒紅的鐵片 Workers Dragging a Red-Hot Iron Piece(約1920) (圖2), 現藏 Grohmann 博物館. 在這幅畫中, 工人們從腰部以上赤裸, 轉身遠離一塊鐵水及其灼熱、難以忍受的熱量. 威利·努斯 (Willy Nus) 的運輸大型加熱工件(約 1910) (插圖3) 同樣描繪了一群人沐浴在巨大、發光六角形鋼樑的高溫下. 在鑄造廠的喧囂和煙霧中, 工人們費力地用手推車移動這個巨大的零件. 他們的肌肉緊張, 身體扭曲, 將光束移動到蒸汽動力錘上進行進一步製造. 像門澤爾的工人一樣, 他們忍受著鑄造廠的艱苦條件; 然而, 他們散發出力量和尊嚴感. 1933年, 隨著阿道夫·希特勒和國家社會主義政權及其尖銳的反社會主義和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崛起, 社會現實主義作為一項國家政策迅速從德國工業藝術中消失. 該政權宣布 Baluschek 和 Kollwitz 等藝術家為「entartete」或「墮落」, 並禁止他們練習手藝. 此外, 門澤爾所珍視的真實性也被犧牲了. 納粹政權對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並將其用作宣傳以反映德國的國力以及德國種族純潔的觀念. 第三帝國的文化官僚並沒有發明它在 1933 年後開始支持的德國工業的「英雄」形象; 這個主題從門澤爾時代就存在了. 藝術家們繼續將工業遺址描繪成德國力量和技術獨創性的象徵, 這是納粹政府所珍視的主題. 另一方面, 德國工人不僅僅是一個男性化的英雄人物; 他演變成雅利安人種族優越感象徵, 而門澤爾和其他德國工業藝術家在 1933 年之前的作品中並沒有這種想法. 在第三帝國統治下, 德國工人的地位幾乎變成了神話; 他是一個新的(和北歐的)瓦肯人, 在鍛造廠里為一個新德國而努力. 納粹文化官僚認為沒有必要描述德國工人執行其英勇任務的困難條件; 更令人擔憂的是將德國工人描述為理想化的種族原型.  
-
博物館介紹中引用了一些段落, 所以有些重複. 但是全文讀下來提綱契領, 面面俱到, 有助於理解和記住.
大英百科和劍橋大學網都有歐洲工業革命與國情的分析與探討, 有些國家封建制根深蒂固積重難返. 不過對沒有跟上趟兒國家分析點到即止, 估計若淋漓盡致必定四面樹敵. 歐共體各國的財政貢獻與收益額分析一目了然, 甜酸苦辣一言難盡. 前幾年歐共體特區開放日一口氣轉了數個大使館, 與多位領事/工作人員和安全官員侃了一大圈(與大使全家共進晚餐收費200-300美元, 要提前預定, 不過非常有意思, 地方電視台忙得不亦樂乎). 英國海軍陸戰隊軍官和花匠的段子均很精彩, 兩位德國領事亦非常有特色-足球精準射門技巧和德國統一經濟影響. 還給了一本200頁的小冊子-德國概況(模仿中央情報局的全球概要-The World Factbook). 統一后西部人要長期節衣縮食, 後患無窮-近年媒體濃墨重彩, 原不發達地區民眾失落感強烈, 忿懣難平(特種兵和精英警察部隊官兵私藏彈藥......).
https://networks.h-net.org/node/ ... -art-works-grohmann




高爐 1963
埃里希·默克


夢幻般的河流景觀與鋼鐵廠 1609
馬丁·范·瓦爾肯博赫 Marten Van Valckenborch
佛蘭德 1534-1621
布面油畫
博物館收藏的早期工業藝術精品之一
荷蘭默茲河谷, 從原料到成品一體化作業.
馬丁·凡·瓦爾肯博赫
荷蘭人, 1534-1612
Marten van Valckenborch 或老馬丁范瓦爾肯博赫 Marten van Valckenborch the Elder, 佛蘭芒文藝復興時期畫家, 主要以風景畫和城市風光著稱. 他還創作寓言畫和一些肖像畫. 在西屬荷蘭開始職業生涯后移居德國法蘭克福, 在那裡和他的藝術家大家庭的其他成員在當地藝術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馬丁出生在魯汶, 後來成為最著名的佛蘭芒藝術家家庭之一. 跨越三代人, 馬丁家族共有 14 位藝術家, 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他的弟弟 Lucas the Elder 和他自己的兒子 Frederik van Valckenborch 和 Gillis van Valckenborch. 1559年8月13日, 馬丁加入了梅赫倫聖盧克公會. 1563年12月3日, 吉斯布萊希特·雅斯貝爾斯被記錄為他的學生. 早期傳記作家卡雷爾·范·曼德 (Karel van Mander) 報道, 馬丁·范·瓦爾肯博赫 (Marten van Valckenborch) 在梅赫倫學會了畫風景畫, 梅赫倫當時是著名的油畫和水彩畫中心, 尤其是風景畫. 1564年馬騰搬到安特衛普, 他的兄弟傑拉德·范·瓦爾肯博赫 (Geraard van Valckenborch) 在那裡與他一起訓練, 直到 1568年. 1566 年比爾登風暴爆發的破壞性狂暴開始時, 他和兄弟盧卡斯離開了這座城市. 兄弟倆沿著默茲河從列日到亞琛旅行, 描繪了河谷的景色. 1566年這位藝術家在亞琛, 1570年他的兄弟盧卡斯加入了他的行列. 在亞琛, 漢斯·弗雷德曼·德·弗里斯 (Hans Vredeman de Vries) 是他們的朋友兼藝術家, 他們也加入了兩兄弟兩年. Hendrik van Steenwijk the Elder 也住在亞琛, 在那裡他與 Marten van Valckenborch 的女兒結婚. Marten 1573 年成為亞琛公民. 1575-1576 在安特衛普被記錄下來, 並於1584年在安特衛普聖盧克公會中被稱為 長者 ouderman. 他在西班牙淪陷后離開了西班牙荷蘭,  1585 年在安特衛普. 1586起在法蘭克福註冊. 1586年7月7日, 馬丁和女婿亨德里克·范·斯廷韋克成為法蘭克福公民. 1593 年初, 他的兄弟盧卡斯在奧地利居住后加入法蘭克福的馬丁. 馬丁和兄弟在法蘭克福經營一家大型作坊, 他的兒子吉利斯和弗雷德里克也加入了該作坊. 馬丁 1612年在法蘭克福去世.
-
夢幻般的河流景觀與鋼鐵廠
Marten Van Valckenborch
視覺清單 A Visual Inventory
描述
1609年, 佛蘭芒藝術家 Marten Van Valckenborch 在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創作
布面油畫
特色元素:
顏色對比
引導焦點的方向線
令人敬畏的負空間體積
可以看到背景景觀層疊節奏
沒有看到明顯符號
與常態不同
佛蘭芒/荷蘭巴洛克風格
佛蘭芒和荷蘭巴洛克風格與歐洲其他地方有很大不同. 由於大多數藝術家表現出來自宗教的沉重靈感, 荷蘭人放棄了天主教, 走上了新教的道路. 這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中可以看出, 因為「夢幻般的風景」在他們的繪畫中被頻繁使用.
要素和原則的影響
使用山脈形式的方向線將觀看者的注意力引向中心, 然後對定義鑄造廠周圍空間的細節的字面聚焦將焦點轉移到那裡. 然而, 與較暗的前沿形成對比的是遠處較亮的區域. 河流的自然流動讓觀眾的目光一直流向下方工人忙碌的動作. 這帶來了一種技術擴張不可避免的情緒.
分析
圖像和含義
背景的亮度從前面的目標焦點轉移了一些重點, 詳細說明了相對於白雪皚皚的貧瘠背景的技術進步. 這與荷蘭人拒絕天主教會的宗教教義相結合, 在我心中喚起了一場宗教鬥爭, 這個人對宗教曾經的方式以及社會推動公眾對同一宗教的看法有個人記憶. 這種鬥爭在當今社會太真實了, 而且已經存在很久了.
解釋
動機
傳記和心理動機
馬丁一生創作了許多宗教觀念作品. 他的許多宗教作品都建立了宗教政治聯繫, 指出了羅馬天主教會的錯誤. 一個這樣的例子是他在聖彼得大教堂的實際建造過程中建造巴別塔的畫作. 他的大部分作品似乎都強調人類技術進步. 這可以從鑄造廠及其周圍工人的重視程度中看出. 這件藝術品尤其具有比看上去更有意義的意義. 弗萊姆主義者確實是不同風格時代之間的墊腳石, 併發起了一場重新發現這種藝術所描繪的自然景觀中的美的運動. 歸根結底, 我絕對會推薦任何人和所有人去看這部傑作. 筆觸中的技巧和巨大的尺寸以及歷史背景構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作品. 然後, 一個人可以與千變萬化的景觀建立情感聯繫, 就能吸引觀眾. 人們不會對這件藝術品的存在感到失望.
https://artvee.com/artist/marten-van-valckenborch/
https://prezi.com/p/fb6tf07dc9_6 ... ape-with-ironworks/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Fleming
弗萊明 Fleming 和瓦隆 Walloon 是現代比利時兩個主要文化和語言群體. 佔比利時人口一半以上的弗萊明人講荷蘭語(有時稱為尼德蘭語)或比利時荷蘭語(也被說英語的人稱為佛蘭芒語), 主要居住在北部和西部. 約佔比利時人口三分之一的瓦隆人講法語方言, 主要居住在南部和東部. 這兩個群體中絕大多數人的宗教信仰是羅馬天主教. 最初, 比利時地區在羅馬時代是高盧 Gaul 的一部分, 居住著羅馬化的凱爾特人. 漸漸地, 這片土地被一群哥特日耳曼人滲透, 直到最後在公元3和4世紀, 新一波日耳曼人薩利克法蘭克人開始從東北部進攻. 最終他們擊退了羅馬人, 並佔據了一條大致對應於弗萊明斯和瓦隆之間目前南北分界線的線, 這是一條由以前茂密的森林組成的自然線. 直到後來, 公元 5 世紀, 在羅馬邊境駐軍撤離后, 許多法蘭克人才向南推進, 並在高盧本土的大部分地區定居. 北部的法蘭克人保留了他們的日耳曼語(成為現代荷蘭語), 而向南移動的法蘭克人迅速採用了在文化上佔主導地位的羅馬化高盧人的語言, 這種語言後來成為法語. 從那以後, 北部弗萊明語和南部瓦隆語之間的語言邊界幾乎沒有變化, 儘管南部有講荷蘭語的人, 北部有講法語的人. 語言邊界由法律詳細劃定, 大致東西向穿過比利時中北部, 位於首都布魯塞爾以南的一條線上. 這條線以北的所有公共標誌和政府出版物都必須使用具有官方地位的荷蘭語.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法國南部. 在官方雙語的布魯塞爾, 所有標誌和出版物都必須使用兩種語言. 現代比利時的大部分歷史都包括該國講佛蘭芒語的社區為爭取其語言的平等地位以及在該國取得成功後主要由瓦隆人主導的社會中公平分享政治影響力和經濟機會而進行的鬥爭. 1830 年獨立. 20 世紀, 弗萊明人成功地通過立法來推進這些目標, 但他們與瓦隆人在語言和其他方面的差異仍然是社會摩擦的根源.
本文最近由凱瑟琳·庫珀 Kathleen Kuiper 修訂和更新




河流景觀與煉鐵廠, 約1600
馬丁·范·瓦爾肯博赫
布面油畫


河流景觀與鐵礦場, 1611
馬丁·范·瓦爾肯博赫
銅板油畫




彎曲鋼筋
阿道夫·穆勒-克里菲爾德, 1861-1934
青銅
Adolf Muller-Crefeld(德國, 1863~1934) —世紀之交傑出雕塑家. 作品主要受具有當代活力和動感的歷史主題影響.
作品曾多次參加拍賣, 價格 310-25,000美元.
https://www.1stdibs.com/furnitur ... feld/id-f_1367551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04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151
5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3-6-6 18:04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帝國藝術-國有赫爾曼·戈林帝國重工-德國美術館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3-6-8 18:00 編輯


轉換器平台
Ernst Linnenkamp
德國人, 1884-1954
布面油畫
Ernst Linnenkamp
出生: 1885 - 杜塞爾多夫
逝世時間: 1956 年之前 - 多特蒙德
知名人士: 繪畫
看來這位名頭不小, 紐約時報有一篇報道, 訪問美國時的盛大招待會-接受邀請創作系列繪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HeHWRcr9r8  恩斯特·林嫩坎普教授 ~ 關於轉換器平台
基思·P
4,733 次瀏覽 2009
英國人亨利·貝塞默 (Henry Bessemer) 開發了一種通過坩堝中鐵水吹空氣工藝. 大大增加了鐵在空氣中的暴露, 並加速了碳的氧化以生產鋼.  因此在傳統煉鐵爐中需要 24 小時才能處理的一批鐵將在 20 分鐘內處理完畢.
Keith Polecastro 創作動畫




出鋼, 現代設備公司 1941
亞瑟·貝歇爾 Arthur E Becher
美國人 1877-1960
布面油畫
現代設備公司禮物

1885 年隨父母移居密爾沃基后, Becher 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師從著名德國移民藝術家弗里德里希·威廉·海涅 Friedrich Wilhelm Heine 和羅伯特·沙德 Robert Schade. 通過培訓, Becher 學會了他們在歐洲接受學術培訓時所教授的自然主義風格 naturalistic style. 1890年代後期, Becher 加入了密爾沃基藝術學生聯盟, 並在城南瓊斯島 (Jones Island) 作畫. 1900年代初, 貝歇爾在賓夕法尼亞查茲福德 Chadds Ford 師從著名插畫家和教師霍華德派爾. 作為一名高年級學生進入課堂后, 派爾幫助批評了他的作品, 讓貝歇爾能夠專註於掌握更精細的細節以及手勢和表情細微差別. Becher 的作品, 尤其是他的虛構作品, 成功地吸引了觀眾注意力並分散了他們對日常生活的注意力. 他的繪畫和素描講述了浪漫、神秘、扣人心弦的故事, 卻沒有透露主要情節. 這些消遣和逃避現實的作品在當時很受歡迎, 貝歇爾通過各種顏色和層次描繪動作、愉悅和陰謀場景的能力吸引了讀者. 除了小說作品外, 他還為歷史學校文本和宗教作品配圖. Becher 還畫了 Hudson Vallery 地區風景畫, 後來他和妻子 Frieda L. Knappe 搬到了那裡. 兩人於 1904 年結婚, 眾所周知, Knappe 經常為他做書籍和雜誌插圖的模特. 1908年, Becher 前往倫敦接受 Appleton 雜誌委託. 在那裡, 他遇到了以風景畫聞名的德國畫家利奧波德·奧托·斯特呂策爾, 並從其學習油畫. 同年, Becher 確立了自己的插畫師地位, 為各種雜誌和出版商工作, 包括 Scribner's 和 Leslie's. 1911, 貝歇爾在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展出作品, 1917從紐約州阿茲利搬到普特南縣, 他和妻子在那裡買了一個農場. 后成為插畫家協會成員. 貝歇爾作為該國領先插畫家之一工作了四十年. 1960年在紐約波基普西去世, 享年 83歲.
https://www.illustrationhistory.org/artists/arthur-becher


貝塞默梨鋼廠
格哈德·紐伯格 Gerhard Neuerburg
德國人 1872-1946
布面油畫
傑拉爾德·紐爾伯格
自畫像, 1911年. 炭筆/蠟筆, 46 × 56 厘米, 家族莊園
紐爾伯格(1872 特里爾 - 1946 杜塞爾多夫)是一位德國畫家.
裁縫 Philipp Neuerburg(1842-1902, 特里爾 Trier)和第一任妻子 Angela, née Caspari(1840 特里爾) 11個孩子中的長子. Neuerburg 最初在特里爾 隨海因里希·斯特夫根 (Heinrich Steffgen) 接受教堂畫家培訓, 並從1898開始在科隆參與地區教堂繪畫和修復工作. 1898年, 他與來自哈登 Haldem(今 Stemwede 一部分)的亨麗埃塔·瑪麗亞·索菲亞·霍斯特曼 Henriette Maria Sophia Horstmann 結婚. 在礦主弗里德里希·舒倫伯格 Friedrich Schuerenberg(姐夫)經濟支持下, 1909-1914在杜塞爾多夫皇家藝術學院學習, 作為愛德華·馮·格布哈特 Eduard von Gebhardt 的碩士生, 擁有自己的學院工作室. 1913年, 他成功地參加了威利·斯帕茨 Willy Spatz 教授的肖像畫比賽. 1914-1918 在威廉港海岸炮兵服役, 成為陸戰隊員, 但能夠在威廉港-呂斯特林根的工作室工作, 在那裡他擔任肖像和海洋畫家. 他收到了肖像畫傭金, 例如萊因哈德·謝爾 Reinhard Scheer 和 Franz von Hipper、Günther von Krosigk、Johannes Hartog、Siegfried Engel、Ernst-Oldwig von Natzmer、Hugo von Pohl、Gustav Bachmann、尼古拉斯伯爵
Nikolaus Graf zu Dohna-Schlodien 海軍上將以及在威廉港以及普魯士王子海因里希元帥和德皇威廉二世之子普魯士王子阿達爾貝特. 1919, 他的肖像畫參加了威廉港藝術館的聖誕展覽, 並於 1925參加了杜塞爾多夫藝術展. 1920和30年代主要致力於風景畫, 主題來自杜塞爾多夫周圍地區、阿爾河谷、七峰山周圍的萊茵河谷和科布倫茨附近、埃菲爾和摩澤爾河. 1926 年創作了一系列關於 August-Thyssen-Hütte 和杜伊斯堡-哈姆博恩聯合鋼鐵廠的畫作.
https://de.wikipedia.org/wiki/Gerhard_Neuerburg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Reinhard-Scheer  萊因哈德·謝爾
1863 德國漢諾威 Hanover 奧伯恩基興 - 1928 卒於德國馬克特雷德維茨 Marktredwitz, 曾在日德蘭海戰 Battle of Jutland (1916) 指揮德國公海艦隊 German High Seas Fleet 的海軍上將.
-
聽兩位德國醫生/學者講過, 從傳統和理論上來講, 漢諾威發音最標準.



鑄錠 1942
里亞·皮科-魯克特
德國 1900-1967
學院板油畫
Ria Picco-Rückert(1900 – 1966)是建築師 Peter Rückert 的女兒曾在紐倫堡應用藝術學院 Kunstgewerbeschule Nürnberg 學習, 師從赫爾曼·格拉德爾 Hermann Gradl 教授等. 1926去斯圖加特、維也納和魏瑪藝術學院. 在前往義大利、匈牙利、基爾市和魯爾區學習旅行后, 在紐倫堡定居成為一名獨立藝術家. 一開始她也創作肖像和壁畫, 但很快她就專註於描繪重工業: 魯爾區和埃爾薩斯-洛林根的工業工人、港口和工業設施. 1929, 魯克特首次在布達佩斯的「Ausstellung Nürnberger Künstler」展出了具有特定工業主題的畫作. 1929-2006, 她的工業作品展覽舉辦了60多次(主要在德國). 1930左右, 在魯爾區 Ruhrgebiet 收到了第一批委託作品, 最初來自工業 MAN 集團. 許多其他公司, 如西門子和其他政府機構緊隨其後. 第三帝國時期, 除了工業和化工廠, 她還畫公路橋樑. 魯克特以 20 件作品參加了德國藝術大展. Joseph Goebbels 購買了4件, Albert Speer 購買了2件, 還有幾件作品被工業公司購買魯克特工業畫家魯克特1966年在紐倫堡去世.
德意志歷史博物館擁有勞工堡壘 Festungen der Arbeit, GDK 1944 和紐倫堡十幾個池塘國會廳施工現場 Baustelle der Kongresshalle am Dutzendteich in Nürnberg, 1938年. 其他收藏 Picco-Rückert 作品的博物館有: 城市博物館紐倫堡 Städtische Museum Nürnberg 、波鴻礦業博物館 Bergbaumuseum Bochum 、薩爾州貝克斯巴赫礦山博物館 Saarländsiches Grubenmuseum Bexbach'、多特蒙德赫施博物館 Hoesch-Museum Dortmund、萊茵奧伯豪森工業博物館 Rheinisches Industriemuseum Oberhausen 、諾伊施塔特市博物館 Stadtmuseum Neustadt 和密爾沃基 Grohmann 博物館. 聯合力量 「Vereinigte Kraft」(United Power」, GDK 1944 )由巴伐利亞國家繪畫收藏 Beyerische Staatsgemäldesammlungen 擁有. 它在第三帝國藝術 Kunst im 3. Reich, Dokumente der Unterwerfung」展覽中展出. 該展覽由法蘭克福藝術協會發起, 1974-1975 在法蘭克福、漢堡、斯圖加特、路德維希港和伍珀塔爾舉辦;聯合力量 「Vereinigte Kraft」 在官方展覽目錄中有描述.
* 正如我們的一般條款和條件中所述, 德國美術館出售所描繪的明信片(和原創藝術印刷品). 幾乎所有明信片都是德國藝術之家 「Haus der Deutschen Kunst」版本. 價格可應要求提供.
-
國有赫爾曼戈林帝國重工 Reichswerke Hermann Göring 是一家工業集團, 成立於1937, 從薩爾茨吉特開採和加工國內鐵礦石(國內礦石、鋼鐵計劃已成為國家優先事項). 1937年11月, 赫爾曼·戈林 (Hermann Göring) 獲得了不受限制的國家融資渠道, 並啟動了一系列合併, 通過吸收萊茵金屬 Rheinmetall 實現多元化, 進入軍工行業. 連接帝國工廠 Anschluss the Reichswerke 吸收奧地利重工業后, 林茨的鋼廠和配套企業集群成為其最重的資產. 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后, 帝國工廠 Reichswerke 吸收了捷克重工業的 50%-60%. 這種模式在被佔領的波蘭、法國和蘇聯重演. 帝國工廠在遠離其基地的拉脫維亞利耶帕亞和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運營捕獲資產. 它在二戰期間提供了德國八分之一的鋼鐵產量. 1941年底, Reichswerke 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公司, 擁有 24 億德國馬克資本和大約 50 萬名員工. 該企業集團 1944-1945 年被盟軍解散, 但以薩爾茨吉特  Salzgitter 繼續運營, 直到 1953年. 帝國工廠標誌類似於戈林的盾形紋章, 一直由佩內+薩爾茨吉特 Peine+Salzgitter 使用到 1980 年代中期.
-
近期連續接到美國國家檔案館的"二戰搜索目錄彙編", 新添的資料洋洋大觀, 還沒來得及仔細瀏覽.
https://germanartgallery.eu/ria- ... rke-hermann-goring/
https://www.mutualart.com/Artist ... 03E0BE210/Biography



鑄造廠和工人, 1938
弗里茨·斯凱爾
德國人 1885-1961
布面油畫
生活
Sckell 畫家和園丁家族的成員. 從小就收集蝴蝶和甲蟲. 藝術家海因里希·莫林 (Heinrich Morin) 是他的繪畫老師. 曾擔任動物學和醫學作品的插畫師, 1912成為慕尼黑美術學院科學插畫班的老師. 1913和1926年在蘇門答臘島逗留了兩次, 以便在那裡製作熱帶疾病圖集. 同時能對熱帶動物世界, 尤其是昆蟲進行詳細的研究. 從 1915 年起, 他在蘇門答臘島東海岸中央醫院擔任繪畫老師. 1932- 1955, 在慕尼黑應用藝術學院擔任科學和嚴格繪圖教授. 退休后經常在基姆湖作畫. 他以對花卉以及科學和解剖圖的大量描繪而聞名. 自 1904 年, 斯凱爾一直是慕尼黑昆蟲學會的成員, 自 1931 年以來他一直是該學會的董事會成員. 他還是基姆島藝術家圈子成員. 由於他在主要醫學著作中的插圖, 他被埃爾蘭根大學醫學院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直到去世前不久, 他一直在為醫療技術助理開辦培訓課程. 他死於肺栓塞. 在他的一生中, Skell 建立了一個相當大的昆蟲學收藏品, 其中大部分在對慕尼黑空襲中連同他的工作室一起被摧毀. 他自己飼養了一些昆蟲, 進行了觀察和準備. 他還開發了新的製備方法. 除了蝴蝶和甲蟲, 他還處理蟎蟲和食幼蟲. 他還在他的第二故鄉迪森阿默湖 Dießen am Ammersee 擔任市議員, 是萊希河畔蘭茨貝格 Landsberg am Lech 區議會成員, 也是各種自然保護組織和藝術家協會的成員, 動物學國家收藏之友協會的成員, 在昆蟲學促進協會和其他組織.  



https://www.artnet.com/artists/fritz-skell/
https://de.wikipedia.org/wiki/Fritz_Skell



在鑄造廠 1969
埃里希·默克


德國古斯特羅 范通格爾 Van Tongel 鋼鐵廠, 1917
海因里希·威爾克
德國人 1869-1952
布面油畫
海因里希·威爾克 (Heinrich Wilke) 是一位出生於 1869 年的德國藝術家. 作品曾多次在拍賣會上拍出. 售出作品有流浪《Wanderung des Menschen》, 2018在林金斯基 Im Kinsky 以 30,562 美元成交. 藝術家於 1953 年去世.
https://www.mutualart.com/Artist/Heinrich-Wilke/33F8A9945155142E



范通格爾鋼鐵廠員工工資信封和公司信箋
1920年代







, . · : ;  (  )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1: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