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3-6-3 15:44 編輯

軋機工
奧托·施密特霍弗
德國 1891-1925
青銅
奧托·施密特-霍弗 (Otto Schmidt-Hofer, 1873 – 1925) 是一位出生於柏林的德國雕塑家. 曾就讀皇家藝術學院和柏林裝飾藝術博物館(Deutsches Gewerbe-Museum zu Berlin)教育機構. Schmidt-Hofer 是德國國家藝術家協會成員. 他製作了許多鐵匠、泥瓦匠、運動員和戰士雕塑.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他就聲名鵲起, 並在歐洲幾乎所有著名畫廊展出. 在巴黎一直生活到 1914年. 1921, 他在戰後的柏林差點餓死. 1893-1914, 他的作品主要是新古典主義和新藝術風格, 從 1915 到 1925 去世, 作品主要是裝飾藝術風格. 與 Franz Iffland、Preiss 和 Schmidt-Felling 等該時期其他德國雕塑家一起, 作為德國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新古典主義 、裝飾藝術和新藝術風格雕塑家之一, Schimdt-Hofer 佔據了他應有的位置 .
* Rochester Democrat and Chronicle』(紐約), 1921
在這份1921年7月31日的美國報紙上, 美國商人古斯塔夫·A·桑萊特納 (Gustave A. Sonnleitner) 寫下了他在戰後德國的旅程. 他發現奧托·施密特-霍弗幾乎要餓死了. 他描述了德國災難性狀態、混亂、革命和受苦的民眾. 桑萊特納是羅切斯特(紐約)一家公司的外國採購代理. 「我正在訪問德國, 當時社會黨軍隊的機槍正朝半餓的人群開火……而當時居住在工業中心的人幾乎 80% 正在慢慢挨餓, 死亡……給人的印象是一塊牌匾正在肆虐這個國家. 到達柏林后, 我開始尋找一位前藝術家朋友(奧托·施密特霍弗), 他在世界大戰爆發前就已成名. 當時他住在法國, 是一位著名雕塑家, 幾乎在歐洲所有著名畫廊都展出過. 戰爭爆發前不久他搬到了柏林, 在衝突開始后無法離開這個國家……我發現這位曾經的著名藝術家躺在床上, 快餓死了. 他已經三個星期沒有吃東西了. 與他同處一室的還有另一位雕塑家, 名叫埃里希·薩爾曼 (Erich Saalmann). 由於缺乏食物他也處於非常虛弱的狀態, 但還沒有被限制在床上. 房間里到處都是這些人的作品, 如果條件正常的話, 這對兩位藝術家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在我看來, 用如此美麗和真正的藝術作品包圍這些人, 卻讓他們連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得不到, 這似乎是命運無情的把戲. 我弄來了一些牛奶和雞蛋, 漸漸地兩位藝術家恢復了足夠體力繼續活動. 出於感激, Schmidt Hofer 一有能力就開始工作並設計了他宣稱是他的傑作的東西. 他將它命名為「舞蹈女神」. 這件作品是希臘式的, 被證明是一件非凡的藝術品. 他贈予我的第一尊銅像原件, 最後又贈送了我六件. 然後他銷毀了原件, 從而向我保證我擁有現存唯一的此類作品.」
-
看來引用德國有些藝術網還得小心, 兩個極端內容的都有. 有些藝術作品著二戰德國國防軍制服.
https://germanartgallery.eu/otto-schmidt-hofer-krieger/



「克里格」 Krieger (武士)
Otto Schmidt-Hofer 的這座雕塑可能製作於 20 世紀前二十年. 從 1930 年開始, Arno Breker 進一步發展了這種古典希臘/羅馬風格. 兩位藝術家都經常使用運動員作為模特. 「我經常被問到為什麼我用運動員作為模特, 這是否過時了. 我的回答是: 好的東西永遠不會過時. 運動員是雕塑的最佳模特. 像我這樣熱愛身體、精神和靈魂三重美的雕塑家, 不可能忽視男運動員或女運動員. 此外, 我一直對運動成就本身感興趣, 從藝術角度來看也是如此」(Arno Breker).
赤身德國武士
「赤身裸體的德國戰士」的象徵與條頓堡森林戰役有關: 公元 98年, 羅馬歷史學家科尼利厄斯·塔西佗 (Cornelius Tacitus) 將德國人描述為一個高大、紅髮、藍眼睛的「未與其他種族通婚的種族」, 一群奇特而純潔的人, 除了他們自己, 別無其他.」 在塔西佗身上, 我們發現了第一位日耳曼英雄阿米尼烏斯 (Hermann der Cherusker), 他是受過羅馬訓練的 Cherusci 部落王子, 他回歸日耳曼血統, 團結他的人民並在公元 9 年領導了一場與羅馬軍隊的決戰. 條頓堡森林. 在德國嚮導的帶領下, 普布利烏斯·昆蒂利烏斯·瓦魯斯 (Publius Quintilius Varus 的軍團(包括兩萬多人的整個羅馬佔領軍)被從樹后投擲長矛的赤身裸體德國戰士伏擊並殲滅. 羅馬人永遠不會收復萊茵河以東的領土. 從 18 世紀中葉開始, 「日耳曼解放者」阿米尼烏斯的故事一直激勵著德國民族主義者.
心理戰
凱爾特戰士也知道他們赤身作戰: 在公元前3世紀末, 凱爾特部落聯盟襲擊了羅馬共和國. 這場戰爭中的決定性戰役之一是特拉蒙戰役(公元前 225). 古代作家波利比烏斯 (Polybius) 寫到「一個有裸身作戰習慣的凱爾特戰士部落」. 根據波利比烏斯的說法, 他們赤裸裸地戰鬥有三個原因: 首先, 這是為了向他們的盟友和敵人展示他們的信心. 其次, 以這種方式戰鬥似乎更有效率, 「認為這樣他們會更有效率, 因為一些地面上長滿了荊棘, 它們會掛在衣服上, 妨礙他們使用武器.」 第三, 裸體戰士的景象也是為了恐嚇敵人.
– 條件: II
– 尺寸: 高度 62 厘米(從小枝頂部開始; 包括 10 厘米的大理石底座)
– 簽名: 後台, 腳下
– 類型: 青銅
-
這個賣複製品的網站相當正規, 一板一眼, 段子不錯.



軋鋼廠(現代獨眼巨人 Modern Cyclopes)
是德國藝術家阿道夫·門澤爾 (Adolph Menzel) 於 1872-1875 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
這幅畫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 當時畫家主要關注當代問題和社會問題, 這是工業革命期間特別是在德國, 不受限制的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結果. 它具有 158 x 254 厘米的大尺寸, 藝術家簽名可以在左下方看到: 阿道夫門澤爾簽名. 柏林 1875. 這幅寫實畫在當時引起了轟動, 現在被阿爾特國家美術館收藏.
初步研究
柏林版畫和素描博物館 Kupferstichkabinett 有超過 100 份鉛筆繪製的初步研究. 運動研究展示了軋鋼廠鋼材加工的各個工作步驟, 以及高爐工廠在不同燈光、單獨機器和工具下的整體視圖. 門澤爾還創作了一幅水粉畫, 題為《與蒸汽錘旁的工人自畫像》(萊比錫美術博物館, 編號 1972/6), 他在機械車間的背景下勾勒出蒸汽錘旁的男人. 最終的繪畫是在工作室中藉助不同姿勢的模型創作的. 出版商威廉·施佩曼 (Wilhelm Spemann) 如此評價這部作品: 「在這幅關於上西里西亞 科尼希舒特 Oberschlesische Königshütte 鐵軌鍛造廠的描述中, 最高程度的自然主義觀察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對繪畫效果的強烈感覺相結合. 描述的科學準確性不能再進一步, 表達的生動性不能增加. 門澤爾為這幅現代獨眼巨人畫作了大量素描研究, 在作品本身中, 素描已經落後於空氣和光繪的巨大困難的掌握, 已經被克服了.」
描述
作品展示了一家鐵軌軋制廠, 1871 年幾經合併后歸卡爾·賈斯特斯·赫克曼 Carl Justus Heckmann 所有, 僱用了大約 3,000 名工人. 煙霧繚繞的廠房內, 40多名工人剛剛換班. 熔爐旁的一些工人穿著木底鞋, 沒有戴防護手套, 赤腳用鉗子將白熱的所謂金屬塊搬運, 並通過將鐵制手推車傾倒到型材壓機中. 圖的右邊緣是一台帶齒輪傳動和手拉葫蘆的手搖吊車. 在前右下方邊緣, 精疲力竭的工人坐在印刷機旁邊, 正在午休, 吃著一位年輕女士用籃子送來的飯菜. 人們大多專註於自己的活動; 只有吃飯工人旁邊的年輕女子似乎在直視觀眾. 在左邊也可以看到男人在輪班結束時赤身裸體地清洗自己. 畫面左上半部分, 有一個身穿大衣、頭戴圓頂禮帽的男子, 漫不經心地穿過大廳, 目光落在飛輪上方的熔煉爐上部, 作為壓力機動力. 門澤爾本人稱他為「指揮」. 德國藝術史學家維爾納·布施 (Werner Busch) 對此寫道: 「但是消失點本身在軋鋼廠被非常明確地注意到, 它存在於指揮的腦袋中. 就他在背景中而言, 縮短的線條不僅向他跑來, 而且他在兩個方面與所有其他人員不同. 他穿的不是工作服而是戴著「圓頂硬禮帽」中產階級便服, 他不工作的雙手背在身後, 在工人們四處緊張的時候在大廳里閑逛.」
出處
這幅畫於 1875 年被銀行家阿道夫·馮·利伯曼以 11,000 泰勒 thaler (德國銀幣)買下, 但在利伯曼破產後以 30,000 泰勒 賣給了柏林國家美術館, 主管是馬克斯·喬丹, 由於價格高昂向普魯士文化部發出購買請求, 在他的信中將這幅作品描述為「英雄主義和責任感人的作品」, 一種新型的「具有道德效果的歷史繪畫」和「讚美現代文化生活的粗糙工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Iron_Rolling_Mill_(Modern_Cyclopes)




軋機
亞歷山大·基歇爾
德國 1867-1939
布面油畫
亞歷山大·基歇爾
生於 1867 奧匈帝國里雅斯特
卒於 1939 (72歲)
柏林, 德國
國籍 奧地利/德國
以海洋和風景畫、素描和插圖聞名
1904年從的里雅斯特到德國德累斯頓(薩克森)的運動
授予西班牙天主教伊莎貝拉勳章
贊助人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皇帝和威廉二世皇帝
亞歷山大·基歇爾(的里雅斯特, 1867 - 1939, 柏林)是奧地利-德國海洋和風景畫家和插畫家. 他的許多畫作都可以在德國、奧地利、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的博物館中看到, 而其他畫作則由這些國家以及美利堅合眾國、英國、斯堪的納維亞和希臘的私人所有者持有. 基歇爾的畫作不時在倫敦佳士得和邦瀚斯、紐約蘇富比、佛羅里達聖彼得堡伯查德畫廊、斯塔爾漢堡、范漢姆科隆、維也納 Dorotheum 和其他幾個. 這位藝術家在他的大部分畫署名「Alex Kircher」, 有時還會加上創作年份. 位於德國埃爾蘭根 Bergmann 拍賣行維護著 Kircher 各種標誌性風格目錄. 基歇爾出生在的里雅斯特, 當時屬於奧匈帝國(哈布斯堡君主制). 作為一個年輕人, 他打算選擇奧匈帝國海軍軍官職業. 由於腳傷申請被拒絕了. 1888, 他選擇在柏林學院學習繪畫, 在那裡他從一開始就主要專註于海洋繪畫. 他的老師是漢斯古德和赫爾曼埃施克. 基歇爾在歐洲、亞洲、北美和埃及進行了多次學習旅行. 在這些旅行中, 他創作了幾幅重要繪畫、素描和插圖. Kircher 以一系列一百幅畫作結束了一生工作, 這些畫作記錄了德國航運業一千年來的發展, 並懸挂在柏林大學海洋學研究所和博物館 MfM Museum für Meereskunde(二戰被摧毀未重建), 作品的當前位置未知, 此後複製品以圖像面板作品(1934)和書籍形式(1939)的形式出現, 最近僅部分出現在 CD-ROM (2010). 與此同時, 在位於弗倫斯堡-米爾維克的米爾維克海軍學院國防史培訓中心檔案中重新發現了 22 幅圖像, 其中大部分來自 MfM 收藏. 基歇爾1939年在柏林去世, 這是他最後工作的地方. 這位畫家被安葬在薩克森州莫里茨堡家族墓地.
https://www.mutualart.com/Artist ... 8BDE670E9E/Artwork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Kircher


在軋鋼廠
奧托·博爾哈根
德國 1861-1924
帆布油畫
Otto Bollhagen 是一位印象派和後印象派藝術家. 德國男藝術家, 1861出生於韋森貝格/梅克倫堡(梅克倫堡湖區-米里茨國家公園南部邊緣) Wesenberg/Mecklenburg (DE). 唯一經過驗證的個展是"第二次創作" - 從 18 世紀到現在的工業世界的圖像, 2002 年在柏林的馬丁-格羅皮烏斯博物館. 只有一場群展, 與托馬斯·阿洛姆 Thomas Allom 和 Samuel Bough 一起展出.
https://artfacts.net/artist/otto-bollhagen/243832
https://veryimportantlot.com/en/ ... bollhagen-1861-1924
弗里德里希·費迪南德·奧托·博爾哈根 Friedrich Ferdinand Otto Bollhagen, 又名奧托·博爾哈根, 是一位房屋和裝飾畫家. 以工業風景畫聞名.
行會巡遊 THE Guild parade

拍品 1831 | 奧托博爾哈根. 行會巡遊 奧托·博爾哈根, 1861, 梅克倫堡韋森貝格 - 1924年不來梅, 紙上鉛筆水彩畫. 可見尺寸 27.5 x 52.5 厘米(框 45.5 x 71.5 厘米). 簽在右下'O. 博爾哈根'. 參差不齊. 裝裱在邊和玻璃後面(未打開). OTTO BOLLHAGEN 1861 Wesenberg, Mecklenburg - 1924 Bremen, THE Guild parade, 硬紙上鉛筆水彩. O. Bollhagen 右下角簽名''. 總體而言, 略染色. 未開封 passe-partout ( 一張圖片或照片簡單安裝在一塊玻璃和一張紙板或兩塊玻璃之間, 用膠帶將邊緣粘在一起). 藝術家: Otto Bollhagen (1861 - 1924)
-
在歐洲見過的最有意思巡遊在羅馬維克多伊曼紐爾二世國家紀念碑附近(大學生罷課-教職員工助陣/混進隊伍問了一位教師)和蘇黎世鬧市區(送冬節)和藍領區(國際勞動節), 前兩者上竄下跳敲鑼打鼓吹喇叭, 後者用全套文革天安門廣場道具-大幅領袖像和工作服掛滿主席像章等. 拍了兩卷膠片以前上傳過. 義大利的照片均遭歹人劫掠. 在歐洲丟過兩台單反相機, 另一次宿舍被人連鍋端. 本應早已淡忘, 無奈當家的刻骨銘心, 哪天不痛快就要痛說革命家史. 不過偶爾亦獲褒獎-"幹得好", 昨天收到一家自動付款回執, 一項重要家庭消費估計5個月全免; 乘群體訴訟西風, 為下次出行預算審批鋪墊顯著, 功不可沒.


工人們拖著燒紅的鐵, 約1920
約瑟夫·榮格(仿亞瑟·坎普夫, 第二次複製/三手藝術品)
德國 1880-1949
布面油畫
亞瑟·坎普夫 亞琛市政廳大型壁畫, 1900. 原作蕩然無存, 壁畫中心人物油畫板歷經磨難, 最終被數字化復原.
https://artistssignatures.com/viewnatl.php?page=4&natl=German 德國藝術家大全
這位名不見經傳, 只好作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