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問中國:經濟發展不是「數學題」 坐而論道不如聚力改革

[複製鏈接]

75

主題

101

帖子

93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青蛇 發表於 2016-10-2 20: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編者按:
「青山看不厭,流水趣何長。」今年國慶黃金周期間,我國出遊人數預計近6億人次。旅遊消費火爆的背後,是民眾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眾所周知,67年間,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世界矚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創造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驚天動地的發展奇迹」。但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發展還存在種種疑慮,不時拋出一些匪夷所思的問題。
在與全國人民共同歡度國慶的同時,人民網通過調查採訪,專家訪談,形成「問中國」系列稿件,從今天起開始刊發,解疑釋惑,凝心聚力,助推發展。
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告: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個新起點,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新起點;是中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起點;是中國同世界深度互動、向世界深度開放的新起點。
然而,面對世界經濟形勢錯綜複雜、風險加劇,恰逢中國「十三五」開局之年,國內外對於國內當前經濟形勢的關注從未如此聚焦,對於中國未來經濟走向的討論從未如此熱烈。中國經濟能否實現持續穩定增長?能為世界經濟走出困境提供動力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一帆風順,取得成功嗎?
這一系列發問的背後不僅是對經濟大局信息的渴求,更是對切身利益的關切與焦慮。
面對質疑,習近平總書記在B20上自信回應:「行勝於言。中國用實際行動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回答。」

經濟增長不能只看GDP

質疑並非空穴來風。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增長6.7%,同比增速創七年新低。而此前公布的2015年全年數據顯示,GDP增長6.9%,為25年來的最低水平。一時間,悲觀情緒再度蔓延,「唱空」論調甚囂塵上。然而,事實究竟如何?

同樣的GDP數據,再看!

2016年二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6.7%,好於預期的6.6%。這一速度儘管不及此前的兩位數增長,但僅次於印度,排名全球第二。然而,我國在經濟總量上基數較大,世界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遠超排名第三的日本,印度僅為我國的僅1/5。以2015年GDP總計67萬6700億元人民幣計算,上半年我國GDP為340637億元,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仍遠遠高出其他經濟體。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2015年,經濟總量位列我國之後的,如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巴西等經濟體,GDP增速高的僅僅在2.3%左右,低的則已跌至負增長。中國已是世界經濟的績優生,只是過去一次進步10分,現在進步8分,但仍是進步速度第二快的。考第二名就不是好學生了嗎?
正所謂「牡丹花好空入目,棗花雖小結實成。」GDP數據既不是衡量宏觀經濟的唯一指標也不是最重要的指標。事實上,從最近的一系列經濟指標綜合地來看,我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有進。
8月,我國包括PMI、CPI、工業增加值、社會融資規模等在內13項宏觀經濟指標,有10項呈現上行態勢,GDP和固定資產投資指標與上期持平,僅房地產銷售出現下行。而同樣的一組指標,在6月、7月仍以下行指標為主,充分說明當前我國經濟總體有企穩向好的底氣越來越足。
在一些重點的改革領域,經濟結構調整效果已有所顯現。
例如,在產能過剩行業,1-8月份,中長期貸款減少27億元。其中,鋼鐵業8月中長期貸款餘額2651億元,同比下降4.3%,降幅比上月末擴大0.2個百分點;建材業8月中長期貸款餘額1240億元,同比下降6.8%,降幅較上月末收窄1.5個百分點。
同時,高技術製造業貸款增速較快。截至8月,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3128億元,同比增長14.1%,比上月提高1.2個百分點,高出全部製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14.2個百分點。

改革深水區成果初顯

經濟發展不是數學題。「不採華名,不興偽事」,經濟數據好不好看,亮不亮眼並不重要,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社會穩定才是宏觀調控的目標,而數據提供了客觀的參考標準。
從最新統計來看,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4.05%的穩定水平;與之相比,歐元區今年以來失業率一直處在10%以上的高位;美國失業率雖有所緩解,6-8月維持在4.9%的水平,但仍然不足以支撐美聯儲的加息決定。

在老百姓最具切身感受的物價方面,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已從年初同比增長2.3%的水平回落到8月1.3%的水平;與之相比,日本重新陷入通貨緊縮陷阱,今年3月至8月CPI跌至負值;歐元區同樣面臨通縮風險,CPI掙扎於正負之間。
此外,歐洲難民問題、英國「脫歐」事件、美國大選鬧劇等政治社會事件頻繁擾動宏觀經濟,令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升溫,危及全球經濟健康發展。
在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外部環境錯綜複雜的形勢下,中國政府堅持對內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外倡導自由貿易,避免全球市場分割,無意通過打「貨幣戰」、「貿易戰」來刺激出口,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向世界傳遞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明確信號和堅定決心。
在國內,儘管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陣痛還在釋放,但改革的速度從未放緩,改革的力度從未放輕。
今年以來,各級政府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取消和下放了一批行政審批事項,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制定並實施了推動產業重組、處置「殭屍企業」的方案,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完善企業退出機制;強化了降成本、補短板的制度保障等。
改革成效已初顯,最新的數據顯示,當前中國經濟已呈現出「十大亮點」,即:工業企穩回升、投資增速呈現企穩跡象、消費和出口出現回升、就業總體穩定、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降幅大幅收窄、工業企業利潤有所回升、「三去一降一補」繼續取得新成效、新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產業結構調整繼續深入推進、需求結構有明顯改善。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就在剛剛結束的G20杭州峰會上,中國也為低迷中的全球經濟貢獻了「中國智慧」。峰會成果數量多、分量重,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也在國際上樹立起新的「全球標桿」。特別是,峰會聚焦全球增長中長期動力,制定了結構性改革優先領域、指導原則和指標體系,核准《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緊抓創新、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新要素新業態帶來的新機遇,從根本上尋找世界經濟持續健康增長之道;圍繞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制定《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開出極具針對性的「病症」調理方案。

勿忘供給側改革初心

已有的成績來之不易,須要倍加珍惜,更須要全社會凝聚共識,摒棄雜音,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以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邏輯為引領,持續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將改革進行到底。
縱觀歷史,每一次改革都伴隨著這樣或那樣的噪音,我國經濟增速轉向中高速運行也為這些噪音提供了彈藥。但是「退一步」為了「進兩步」。從1978年的小崗村「包產到戶」到1983年的企業承包制;從1984年打破「商品經濟」的話題禁忌到1987年取消價格管制;從1992年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央地分稅制、匯率並軌制改革,從90年代國企改革到加入WTO,每一次改革都極大地解放了國內生產力,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發展紅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然而改革的歷史任務從來不是一勞永逸的。在我國建國以來的幾次大改革中,生產力解放帶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水平提高后產生的更高需求又要求生產力進一步解放,兩者互為矛盾,相伴前行。
當前,國內的「唱空」輿論事實上正反映了老百姓在吃飽穿暖后更高層次的需求與經濟增速不匹配的失望情緒,正是社會生產力與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矛盾的結果。
去日本買馬桶蓋、去美國留學、去香港買保險……這些需求的背後是國內中產階級的崛起,而這恰恰反映了上一輪改革的成功,使得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已在一定水平之上,而國內的商品生產供給沒有跟上這一步伐。
當前正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是抓住了「七寸」。儘管新起點上,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但「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座山」。空談無用,行勝於言。在歷史機遇面前,要發揮「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的精神,推動改革發揮實效,讓中國經濟之水深流不息,繼續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推動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09: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