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我們小時候的教育和我們來的那個地方,好像是主義,理想,事業,甚至專業對口不對口等等諸如此類的東西,都要比錢要重要些.回想一下這種灌輸式的教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對我們普通人產生的影像,說實話是不可低估的.想想我們的父母一輩子,也謂是在黨的教育下一輩子,真的也算是為工作為了所謂的事業,一輩子過來了,他們有的東西真是不知叫人怎麼說.
出國十幾年了,現在一回國全翻過來了,儘管以前所謂的主義啦,理想啦,事業啦,都變成了了一大堆沒有序列的組合還是每天不斷充實著媒體,但我們確實實在在的看到了一個為'錢'而瘋惶的社會.
說來還是在國外對'錢'的心態要平些,因為實在是沒有什麼快速生財的捷徑,就象外國人常說的那樣'ANOTHER DAY,ANOTHER DOLLAR'.都是一個辛勤工作,慢慢積累的過程,每個人都很清楚這個道理,'MONEY IS IMPORTANT BUT MONEY IS NOT EVERYTHING',所以我們看到得是相對比較平和的社會,不管有錢還是沒錢,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ENJOY LIFE.
這種個人的方式,會在一個時間段產生很大不同的後果.一樣工作,差不了多少的收入,一般在10年的時間內便會產生明顯的不同,更不用說更長的時間段.其實這裡唯一的關鍵是理材和投資. 這是我們從小受的教育中最為薄弱的環節.不象這裡的孩子,在小學的PROJECT里就有如何做生意投資的內容.
人人都知道'LIFE IS A PROCESS',人生是一個過程,象個OPERATION SYSTEM,FROM ONE STAGE TO ANOTHER ONE,人生中什麼都是這樣,但在每一步如何做,對最後的結果影響是巨大的.我的體會,這如何理財投資是我們在國外生活唯一有巧可取的地方.我們經常會看見生活中有些心情不錯,悠載悠載退休或半退休的人,不必為基本的開銷發愁,同時在這個年齡段也還是看到些還是比較辛苦的人.這就是這種不同.
前個星期在一篇文摘里看到關於'百萬富翁'的事(其實在國外百萬富翁是很正常的事,沒有象在國內說的,那麼象回事),說是大約有80%的是在一個好時機'漫不經心'地買了幾個好物業,還有的是選其他投資項目,真正靠創業,靠實業的只佔很小一部分.
對個人而言,這理財投資,我覺得,是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積累,第二個階段是投資和維持投資,第三個階段是享受投資的成果.
這一,只能是靠打工,不管是給自己打還是給別人,也不管是做什麼,做教授和洗碗,說實話在這階段都是一回事,都是在用自己自身的資源,自己的時間,在兌換錢,這階段最慘,這時間越短越好,心裡一定要想著這點.要用有限的資金,等待時機,尋找投資的切入點(其實和錢多少沒有太大的聯繫).
這二,是利用已有的能力,不管是做生意,開店,買物業,買股票等等,都要看成是投資,只要項目好,不要怕借錢,投資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借錢賺錢,不要期望投資彙報很快,穩定的,長期的回報要比不穩的短期高回報要好,一個好的投資有時償還期要長達20-30年,如果錢是借銀行的話,銀行的利息會有一半或一半以上.但你一定要想到,銀行不過是你的投資夥伴,沒有銀行,你那一半也沒有.總之,是要利用自身以外的資源來替自己產出點什麼,可你自己要做的是就是補補差,維持這種資金運作的方式,把資金滾起來,自己ソサ贗殉隼?不管是資金還是人力.
這三,就是自己什麼都不做了,就靠所有的投資便能維持你的開銷和花費,這裡最難的事,你自己覺得多少才夠?假如你心很平,只要一分基本的和其他人工資差不多的收入,我想我們人人都有能力做到這一點,只要我們有心去做這事. 假如要求太高的話,那就一定要想想人這一生是有'做不完的生意,賺不完的錢',可生命是有限的呀.
這最後的目標是個自我約束的目標,這目標越高,人就活得越累,降低點,人就輕鬆些,反正這是於個人的選擇相關.這也是我們生活在國外的一個優點,我們自己有權為自己選擇生活的方式.但這時候要回想洗碗的日子,那時我們絕對是沒有這個選擇的.
也算是個,個人的想法,可供大家討論,豐富我們水斑主的罈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