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人心中最愛的是什麼

[複製鏈接]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1 11:2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人心中最愛的是什麼

在佛陀時代,該國的國王,結識了佛陀,他學了內觀,並且成為一個很好的修行者,當一個家庭的成員變成了一個內觀的禪修者的時候,慢慢地,其他的成員也會被吸引而成為禪修者,他全家人都是內觀的禪修者,他的太太,皇后,也是一個很優秀的禪修者,他們兩人會在皇宮的禪房內共修。
有一天,坐了一個小時之後,國王問皇后:「瑪麗卡,告訴我,在這個世上,你最愛誰?」
她答道:「妙極了,我在坐的時候也有相同的問題,而我發覺,我不愛任何人,我愛我自己,」
國王笑笑,他說:「相同的問題出現在我的心中,我檢視我自己,而我發覺我只愛我自己,我不愛任何人」。
若無內觀,情況就會完全地不一樣,因為皇后對國王說,我只愛自己不愛你,這是什麼樣的皇后啊,腦袋瓜要被摘掉的,但國王及皇后雙雙都是內觀的禪修者,他們快快樂樂地去到了佛陀處,「世尊,在禪坐的時候,這樣的事情發生了,」佛陀說:「善哉善哉善哉」。
這是走出痛苦的第一步,當一個人開始發現這個問題癥結所在,就可以走出問題,解決問題,否則一輩子都活在想象中「我愛我兒,我愛我妻,我愛我夫,我愛這,我愛那」。
其實人誰也不愛,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慾望、希望、夢想。我愛這個人是因為我期待他/她能實現我的理想,一但他/她的行為與態度與我所要的背道而馳,所有的愛就消失不見,所以我不是愛別人,而是愛自己,只要能認清這點,就很容易去除私念,就能夠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性,所以這是內觀者第一個重要的體會。

選自:內觀十日課程開示

1635

主題

2471

帖子

8711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711
沙發
開心樹 發表於 2014-2-7 16:12 | 只看該作者
現在目前才是最實在的,離開現在目前,不論講什麼都不切實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65

帖子

41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14
3
 樓主| mindfulness 發表於 2014-2-8 11:15 | 只看該作者
是的,人只能活在當下,無法活在過去與未來,對於過去與未來只能想想罷了,但這想也是發生在當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35

主題

2471

帖子

8711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711
4
開心樹 發表於 2014-2-13 15:55 | 只看該作者
人們不斷地佔有、攀比、競爭,無非是想過上令人羨慕的幸福生活,但有得必有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5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4 01:09 | 只看該作者
人只愛自已,那就是一般的動物,甚至都不如,這個佛教也就完了。可見這一對夫妻是,走火入魔了。第一階段就有如此的風險,這個信仰靠得住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6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4 04:2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4-2-13 16:00 編輯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3 12:09
人只愛自已,那就是一般的動物,甚至都不如,這個佛教也就完了。可見這一對夫妻是,走火入魔了。第一階段就 ...


伶兄你似乎誤會了文章的意念,這個內觀的愛是愛觀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而非別人的優
點或缺點,因為後者必然會產生是非人我。也並非指一種自私的愛

這與聖經里說:當你被人打了左臉,那就獻上你的右臉,完全是兩回事。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7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4 07:03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4 04:22
伶兄你似乎誤會了文章的意念,這個內觀的愛是愛觀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而非別人的優
點或缺點,因為後者必 ...

如果是在道德觀下談這愛,那愛我不認為樓主錯,你也說得對。但是信仰常常超出道德觀,而說成是真理。故而一到了拉屎,撒尿就張口結舌。莊子和惠子談道無所不在時,舉了一個例子,說道也在大糞中。他沒說理由,惠子也沒想通。莊子就利害在此處。他是跳出道德談道的。佛祖經四門悟生老病死悟出來的是人的欲這就到了道德上去了。很對不起本人佛教不清楚,只是看小人書來的,不到之處請行個方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8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4 07:2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4-2-13 19:14 編輯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3 18:03
如果是在道德觀下談這愛,那愛我不認為樓主錯,你也說得對。但是信仰常常超出道德觀,而說成是真理。故而 ...


這與道德拉不上關係,可能你對於佛教的內觀未了解清楚,再舉個例子,聖經舊約說:
=要恨你們的父母,兄弟,和鄰居,但基督教牧師卻教人愛你們的父母,兄弟,和鄰
居,這就產生人我,是非,矛盾,佛教的內觀是一種修行,而並非一種私慾,是心路的過程,也並非是甚麼道德底線,所
以"愛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比喻,說不上甚麼高不可攀的道,也就是是以上的客觀結果。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9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5 01:56 | 只看該作者
我說過,人不能無欲。求生就是一種欲,但欲有好和壞,這就是道德的產生。內觀是觀什麼呢?是欲?欲是人必有的,除非是死人,故而所觀的是欲正當與非,那就是道德。能觀到無欲嗎?無欲就是死了,還觀什麼呢?內觀是修行,就是修正自已的行為,這能離開道德嗎?內觀就是審察自已,審察自已什麼?行為或思想正否。我這樣里解對嗎?再要高深,咱就玩不動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0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5 05:06 | 只看該作者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4 12:56
我說過,人不能無欲。求生就是一種欲,但欲有好和壞,這就是道德的產生。內觀是觀什麼呢?是欲?欲是人必有 ...

理論與實踐往往是不一致的,這個相信你也同意,在道德來談這個理論,從佛教的觀點去省察,它是來自人之本性,在相來看有好有壞,但是無論是好或壞,在行動上都是發自自己的內心,對嗎?那如何控制住你的內心,止觀只是其中一個方法,內觀的大前題是止,止甚麼?那就是止你的妄想,如何止,方法有很多不同,這裡不一一列出,這樓主的話題是內觀,那觀甚麼? 就是觀那當下,
相信拎兄你會知道甚麼叫「量」?在印度哲學裡有四種量,那就是,聖言量,譬如量,現量,和比量,現量就是當下,。玄裝法師把它帶回中國,可惜的是他的弟子窺基把前兩個刪去,只翻譯後兩個。
你可以從~法相學~那裡參考到何為現量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9

主題

634

帖子

281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11
11
arznith 發表於 2014-2-15 13:10 | 只看該作者
大D的學識,真不亞於澄凡,,,厲害!

但估計不清的問題,你真的沒搞清的功力,呵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2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5 21:51 | 只看該作者
arznith 發表於 2014-2-15 00:10
大D的學識,真不亞於澄凡,,,厲害!

但估計不清的問題,你真的沒搞清的功力,呵呵 ...

知道老兄你對「量」很有研究心得,小弟也只是班門弄斧而已!日後還要多多指教!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13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6 00:40 | 只看該作者
那如何控制住你的內心?
本來一切是從內心出來的,現在又出來一個控制內心的,這是什麼?舉個例想吃是內心發出的,不想吃也是內心發出的,想吃,吃不到就不吃還是內心發出,現吃,吃不到,還一定要吃,這也是內心,控制內心的也是內心,就是常說的內心鬥爭。你那佛教說的控制內心的是什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4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6 03: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4-2-15 14:42 編輯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5 11:40
那如何控制住你的內心?
本來一切是從內心出來的,現在又出來一個控制內心的,這是什麼?舉個例想吃是內心發 ...


沒錯,本來一切是從內心出來的,但是一般人的心都是散亂的,想想昨天吃了大龍蝦,
美味無窮,今天早上看到一個美女,下午被老闆責備了,心有不憤,就好像猴子摘
桃一樣,如何把這心定下來,那就需要「止」的功夫。念佛就是其中一方法..

佛陀在未成道之前就是去了墳場里住下來煉這「止」的功夫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15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6 07:04 | 只看該作者
止是不是內心發出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16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6 07:07 | 只看該作者
內心發出讓心停下來,這是不是邏輯有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7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6 07:36 | 只看該作者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5 18:07
內心發出讓心停下來,這是不是邏輯有問題?

「止」不是心停下來,而是集中一個目標,例如:念佛,觀呼吸的氣息。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8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6 07:4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4-2-15 19:16 編輯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5 18:04
止是不是內心發出的?


不是百分百由內心,通常是採取五根中其中一根所產生的意識,但不會是意根,因為
它緣取的是概念,那就不是「止」了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19
拎不清 發表於 2014-2-16 12:16 | 只看該作者
感到很複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9

主題

634

帖子

281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11
20
arznith 發表於 2014-2-16 13:1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arznith 於 2014-2-16 13:27 編輯
Djogchen 發表於 2014-2-16 07:43
不是百分百由內心,通常是採取五根中其中一根所產生的意識,但不會是意根,因為
它緣取的是概念,那就不 ...


嗯,老兄這論述高明,贊.

記得以前吵架時敝人說過:佛陀只說了一半,還有一半在老子的道德經里.老兄目前已經到門口了,大可甩袖登堂.

我與我相,我心我性,昔我今我,一我萬我,是空攝如生.(非空,不可以攝有無,不可以攝如如,更無法攝空如)

(另:空者控---大漏篩子,此佛陀不敢提無漏故.三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21: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