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zhenru 於 2012-5-9 20:37 編輯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9 17:20 
《阿含經》中佛陀教我等佛子如是「念佛」
...
「世尊告諸比丘。有十念廣分別修行。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憍慢.無明。云何為十。所謂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止觀.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謂。比丘。有眾生修行此十念者。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一切無明.憍慢。皆悉除盡。 」
「云何修行十法。得至涅槃。所謂十念。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天.念戒.念施.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是謂修行十法。得至涅槃。 」
------這裡 佛陀教導我們要廣行菩薩六度萬行,要福慧雙修。其中包涵戒定慧---三無漏學之實際內容極多,教誨眾生要次第修行十法。
[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佛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
-----佛在這裡明示聲聞人[諸比丘。當作是學。 ]也教誨聲聞弟子要念 佛.
請看;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奉世尊之命,敘述他的修行圓通法門時說: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億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為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入三摩地,斯為第一。』
由以上經文可知,大勢至菩薩從過去恆河沙數劫以來,便因超日月光佛教他念佛三昧之故,而一直以此法門修持至今,已是最後身菩薩,即將成佛了,仍以此法門自修及度眾生,攝歸凈土。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了義經典。經的一開頭即明示--『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這就是說;大勢至菩薩因地念佛時,是恆河沙劫以前,並且這一劫之中,有十二位如來相繼出世,是最後一尊佛--超日月光佛,教導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入三摩地.此是無相念佛.這並不是持名念 佛所能達到的境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從無相念佛到實相念佛---無生忍的境界。
所以,此法門不是阿彌陀佛教的,並且凈土經典中明確講--阿彌陀佛成佛以來迄今[十劫]。而這裡講的是[往昔恆河沙劫],那時阿彌陀佛還沒有成佛。並且大勢至菩薩[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凈土。]至今還是用無相念佛此殊勝法門,攝受念佛人。
文中說:「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可知是直接以念佛之心,制心一處,到都攝六根、凈念相繼之地步,因深入楞嚴大定而證入無生法忍,
楞嚴經所說的二十五種法門皆是修楞嚴大定的法門,而念佛圓通正是僅次於耳根圓通的修定發禪法門,所以這是直接以修定的方法來修究竟的、唯心的凈土法門。
念佛法門是極殊勝。三根普被.且果報殊勝,
念阿彌陀佛的人一定可以往生;只要一到極樂世界就離開輪迴了.
念佛且可以了生死,因為修念佛法門的人容易進入實相。念佛俱足三無漏學。
譬如有相的念佛三昧,不管是持名的念佛三昧或者是觀想的念佛三昧,或者說無相的,例如無相念佛還沒悟之前,還沒有見自性彌陀之前,這還是屬於『事一心』。不管是有相念佛或無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狀態裡面,不會造三惡業,身口意的惡業不會犯,這個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雖然還沒有到初禪,已經跟定共戒相應。這是戒,叫做戒學。
如果已經修到『理一心』的話,它是屬於『性戒』,不是『相戒』。一般人受戒時必有戒相受持,如:不可以殺生,不可以邪淫,不可以竊盜,不可妄語,不可喝酒;有「戒相」。理一心裏面我們稱之為「性戒」,叫做『道共戒』,也就是說已經親見自性彌陀了,這叫理一心。理一心的時候自然不犯戒。如果他說別人的是非,那一定不是說是非,而是基於義理的辨正,叫做摧邪顯正。怕假知識誤導眾生,所以要導正眾生。他不犯惡口或者兩舌的戒,因為在性上無戒可犯,這叫理一心,這個是道共戒。事一心裏面不犯戒是相戒,這個是性戒,不相同。這個叫戒學,在念佛法門裡面俱足了。
第二說定學。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時候,譬如說持名、觀想、無相念佛,這三種三昧成功的時候,就是定。在動中住於定中,動中也不離定,這叫做定力。這個是定學。 如果已經到了實相念佛的地步,時時刻刻觀照自性彌陀,時時刻刻看自己與一切有情眾生的佛性在顯現,不思世間的雜事。如果有所思惟,是為眾生;如果有所思惟,是為思惟佛法,這個我們稱之為理一心,不念世間法。理一心就是定。以上是說明念佛可以讓我們俱足事一心和理一心的定學。
慧學就是說:我們經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從念佛的法門,而得到戒學和定學的那些過程和功德受用,這是屬於事相上的、世間的慧。如果到了實相念佛的地步,證知到空性,也知道什麼是不空。空與不空、空與假、有與無,瞭然分明。這個智慧已經出現了,就知道空有是不二,這個便是實相,是第一義,這是出世間的慧。念佛可以俱足事上與理上的慧。所以,念佛可以俱足三無漏學---事上的三無漏學俱足,理上的三無漏學也俱足。這也是念佛的果報的殊勝。
因此說,念佛三昧行門繁多,每一行門之各種層次及過程變化並不是吾等所能榷實都能理會的.
在凈土宗的《蓮宗寶鑒》所講的「離相念佛三昧無住法門」,是講實相念佛;所講的「參禪念
佛三昧究竟法門」,叫做參禪究竟念佛三昧,也就是實相念佛三昧,這也是念佛。觀想就是修
十六觀,觀無量壽佛經的前面十三觀是觀想,這也是念佛,但是第八觀之前不叫念佛三昧,只
能稱為觀想三昧。一直到觀想佛,觀想菩薩成功,那才叫念佛三昧---有相的觀想念佛三昧。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九品往生之經文就是依眾生福德智慧的深淺不同,來説明九品往生的品位,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
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這是佛陀的大願慈悲,亦令下品下生造惡者[誹謗正法者除外];能在得遇善知識的開示,信受.要其至心念佛,令
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請看念佛法門何等殊勝,不可思議.大乘經典有講種智,《楞伽經》《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皆
言;[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佛說八識心王之種子流注現行,使得吾
人能於六塵境中活動,而八識心王之每一心於念念閒皆有八萬一千次生滅流注。
佛在[阿彌陀經]中如是開示--[如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佛
在此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告訴我們;這是十方一切諸佛所護念之經。要我們「一向專
念阿彌陀佛」.
經中又說--[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佛教導眾生念佛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並且不可少善根福德,也就是;佛說求生諸佛凈土應當具備的三種資糧----信願行 , 因此,善根福德決定往生品位.
佛在[法滅盡經]中說;末法盡時,第一部消滅的經典是[楞嚴經],當佛法滅盡時,佛以神力令
[無量壽經]多住世一百年。可知,念佛法門何等重要!
所以並不存在,所謂的[原始佛教的「十念」指的是「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止觀.念安般.念身.念死」,也被歪曲為臨終「十念」阿彌陀佛了。]這種問題!
只能說你不了解 佛所說的法而以.
敬請學子讀頌經典時一定要多加思維、對照,才能有益道業,祝早成佛道。
阿彌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