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GO-虎爸、GO-虎媽!We are much better!

[複製鏈接]

398

主題

4821

帖子

4770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77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海外憤青 發表於 2011-11-19 06: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海外憤青 於 2011-11-19 06:21 編輯

海外華人家長也包括部分亞裔,對子女的教育可謂盡心竭力,不單要求孩子在學校上爭取最優,更在業餘時間送孩子學琴畫畫、學漢語補數學,近來得了個「虎爸、虎媽」的外號,其中略含貶義,彷彿是指責華人在教育子女時,侵犯了孩子的選擇權,使孩子不能全面素質發展,即便是學習好上了名牌大學,將來也傻頭傻腦出息不大。這種觀點不但北美的主流媒體含沙射影地宣揚,部分華人也跟著附和,海憤則非常的不以為然,我認為:華人家長的教育思想優於西人的所謂素質教育。

1、任何領域,想成尖子都要特別的努力

華人孩子學習在學校名列前茅,和華人家長對孩子學業的嚴格要求,並花費精力金錢為孩子課外補習分不開。但西人孩子文體佔優勢就是天生的么?不管是籃球、冰球、橄欖球,唱歌跳舞,想在全校這個業餘級別上出人頭地,西人家長也同樣要送孩子到相應的俱樂部去開小灶,不過是俱樂部比補習班的名字好聽些而已,花費的時間精力和金錢一點不比補習學業少。我身邊的一個具體例子,游泳俱樂部,一年三千加幣,每天游兩個小時,早上5點起床,周末再加輪迴比賽,you do the math,多少精力和金錢!至於冰球等熱門運動,就更別提了。

世界上沒有天才,想成功必須努力,花同樣的時間和本錢,孩子是成為學校的學習尖子還是文體尖子,本無優劣,全看家長和孩子的價值取向。是成為超一流尖子、普通尖子、和正常人,不過是家長和孩子對度的把握。如果孩子有興趣和能力,幫助孩子成為超一流尖子的家長有罪么?我的口號是:GO虎爸、GO虎媽!

2、孩子的可塑性極強

看華人孩子做完學校作業做課外作業,彈琴畫畫學中文,忙得連看電視的時間都沒有,你覺得累?那西人孩子打玩球回來打遊戲,打玩遊戲看電視,就不累么?我告訴你,成為電玩高手費的時間和心思,一點也不比考完鋼琴八級的少,不信做家長的和孩子比比電子遊戲,一上去你就給打死了,手指前後左右、上下翻飛的快著吶,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

引導孩子在業餘時間學習音樂、繪畫、中文等才藝,華人家長是最負責人的家長,如果說他們有什麼錯的話,就是有些家長太完美主義,對孩子的業餘要求太嚴,彈鋼琴向朗朗看齊、繪畫一定要畫出大衛像的美感、中文要趕上國內的語文水平,如此等等,超出了孩子課外時間能夠達到的水平,扼殺了孩子的興趣。

說來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課外的時間學的東西就是為了Having Fun。鋼琴彈到學校的同學瞪大眼就很成就;繪畫畫到貓是貓、狗是狗、做課題方便就算特長;中文能聽會說,孩子回國時不讓爺爺奶奶瞪大眼就很好......如此這般,孩子們的可塑性很強,他們就會把彈琴、繪畫等也當作休閑,並在休閑中尋找自己的興趣點,也可減少青春期孩子的焦慮和反叛。這樣的華人「虎爸、虎媽」,比那種讓電視、電玩當保姆,把孩子培養成Couch Potato的部分西人家長強百倍。

3、高分低能的背後是無奈的社會現實

華人和亞裔的孩子,學習拔尖上名牌大學,似乎很風光。但畢業出來工作,就事業平平,中產上中產而已。於是,人們包括華人自己,將這種現象概括為高分低能,並檢討華人家長過分干涉孩子自由的教育模式。

我是當老師出身的,知道高分低能的存在,特別是在國內的那種極端的「學而優則士」的大環境下。但在北美的大教育環境下,學校的學業輕鬆的不得了(低年級),華人孩子若非爹媽是超一流的虎爸虎媽,還是有大量的時間開展那些所謂培養素質的文體社交活動,一般學習好的亞裔孩子,其個人素質也通常很高,積极參加團體和社區的活動,是真正的品學兼優。

這些品學兼優的華人孩子,之所以畢業后高分低能,並不是孩子本身的不好,而是北美無奈的社會現實。因為華人是少數民族,我們才佔加拿大人口的3%、美國人口的1%,親不親故鄉人,不怪別人有玻璃屋頂,這是物以類聚的自然法則。十個人的聚會,9個西人,一位亞裔,你想不鶴立雞群都不行;一百人的公司就三個華人,你再優秀也不能董事長、總經理、總工程師全包,那樣沒辦法領導剩下97%的其它族裔員工,除非這是間華人自家的公司。

人多力量大,在多民族的國家,再怎麼談融合,血濃於水,同種同族的天然感情在那裡擺著,平時你好我好大家好是看不出來,但一到關鍵時刻,就起決定作用了,所以凡是群體數量起作用的領域(排除了特例),華人都比較困難。比如華人從政熱情不高,才1%的天然票還被中港台分三份,你怎麼能有熱情啊?只能是特例的點綴而已,或者說華人從政已經比較成功了。別說華人了,就是希拉里,她不也遭遇種族和性別的鐵幕,再努力也白搭。又比如歌星影星,人家的審美觀就定格在主流(歐美)和亞主流(非洲拉丁美)的標準上,華裔小姐再美麗,也不過是點綴性的甜點,所以美國這麼多年也出不了一位以美麗和風采制勝的亞裔歌星、影星,只能靠特色性的中國功夫出彩。

4、存在即必然,虎爸、虎媽是聰明華人的不二選擇

正是因為華人家長和孩子,知道和感應到自己作為少數族裔的天然群體劣勢,所以華人就從個人才華見長的角度入手,孩子教育上就以學業和個人才藝為主,職業也多以科技、工程、醫療生物、財會等技術性、知識性的為主,發揮個體專長、迴避人際關係打主力的職業。就是文藝上,馬友友、朗朗等也是憑技術勝出。

華人在海外除了社會性的群體弱勢外,還有一定的生物性差別,華人的身材普遍沒有歐美人高大,也沒有非洲人有爆發力,你可以找特例來抬杠,但統計學的科學數據擺在那裡。這是由基因決定的天然本性,本沒有高低之分,但人要善於避短,東方人的身材特點雖然不能成為華人孩子迴避體育和文藝的借口(相反我們應該鼓勵孩子不計較得失地參與),但如果把孩子的未來壓在文體社交素質上,讓男孩子在職業運動場上和歐美人拼人高馬大,讓女孩子在舞台上和黑人比前突后翹?我不客氣地說,比風流倜讜、賣弄風騷,華人孩子在北美基本沒戲。

另一方面,在世界範圍內也流行著一種可以說是偏見的觀點,那就是東亞人智商比較高,但我相信這是生物事實,也是天道酬華人。人和動物的關鍵區別是什麼?就是人有大腦、有智慧,既然華人的智商比較高,那我們當然要揚長,發揮我們在學業上的優勢,在世界各民族競爭的大舞台上立於不敗之地。所以要求孩子在學校上爭取最優,更在業餘時間送孩子學琴畫畫、學漢語補數學,中國虎爸、虎媽不單做得對、做得好,也是海外華人不二的選擇。

結束語:見某些成功的虎爸虎媽得意洋洋,邊上的人看著總是心裡有點煩,可母雞下蛋還要咯噠兩聲,人家辛辛苦苦把孩子送進藤校,吹一吹也情有可原了。攀比沒必要,旁觀者當冷靜對待,說來美國不是中國,上藤校也未必就如何了得,個人感覺上藤校很苦很貴,若孩子只是塊中產階級的料,上州立大學似乎全家人更合算。但你不能也跟著主流社會貶虎爸虎媽,若不從別人的成功中吸取可借鑒之處,就有可能耽誤了自己的孩子,憑我高考的經歷,我敢斷言:大部分藤校學生不是家長逼進去的,是家長引導有方、孩子充分發揮潛能,自己闖進去的。

撥開迷霧見青天,近來北美的主流媒體含沙射影地炒作亞裔」虎爸、虎媽「,其背後動機無非兩點,一是嫉妒,亞裔學生的品學兼優真也在北美髮揮到了極點,已至於有些地區和專業,必須明裡暗裡搞種族主義,按種族的人口比例招生,令主流和亞裔全都心裡有點煩,所以要打擊一下亞裔學生和家長的積極性。

二就是提醒主流社會快趕上,一個大國,它的真正實力還是科技水平和科技人才,花里鬍梢的所謂素質,風光一時不能風光一世,譬如熱情浪漫的法國,在嚴肅呆板的德國面前,永遠只能是個伴舞的角色。認真的西方主流一定會研究學習亞裔的成功,美國人過去之所以成功,也是因為他們連第三帝國的成功都虛心學習。而那些有心的西人家長,他們早已經是西人版的虎爸虎媽了,有些甚至比華人還虎。



原創:海外憤青,倍可親,2011-11-18



沙發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1-11-19 08:02 | 只看該作者
謝憤青。雖然寫的有些偏激 (不然怎叫憤青),我基本贊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8

主題

641

帖子

504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4
3
論壇總編輯 發表於 2011-11-21 23: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8

主題

4821

帖子

4770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770
4
 樓主| 海外憤青 發表於 2011-11-22 09:4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0

主題

2601

帖子

434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348
5
kumar 發表於 2011-11-22 12:13 | 只看該作者
「素質教育」是中國的提法,而且是改開以後才出現的。你在西方什麼時候聽過「quality education"這樣的說法?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7: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