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柳梢青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菜根譚――為人處事大全

[複製鏈接]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2-7 08:08 | 只看該作者

靜中觀心真妄畢見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第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
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
【譯文】
夜深人靜,萬籟俱寂時,獨坐省察內心,你發現自己的妄念全消而真心
流露,當此真心流露之際,暗月當空,精神舒暢,感覺體會到了毫無雜念的
細微境界。然而已經感到真,心偏偏難以全消妄念,於是心靈上會感覺不安,
在此中感到侮悟的意念。
【註解】
觀心:佛家語,指觀察一切事物,此處當自我反省解。據 《辭海》註:
「觀察心性如何謂之觀心。」
妄窮而真獨露:妄,妄見。佛教認為一切事物皆非真有,肯定存在就是
妄見。真,真境,脫離妄見所達到的涅般境界。此處是比喻人應排除雜念。
機趣:機是極細緻,趣可作境地解。即隱微的境地。
大漸忸:慚鈕是羞愧,大漸伍是很慚愧。
【評語】
古人講求寧靜致遠,淡泊明志,這裡講真人、妄心,那麼,妄心和真心
是何所指呢?所謂真心,就如同空中明月,光輝皎潔,沒一點烏雲遮掩。所
謂妄心,就如同遮掩明月的烏雲。然而妄心和真心的關係並不是像烏雲和明
月的關係,因為真妄一體,互不分離,譬如深淵之水澄清如鏡,包羅萬象無
不印映,這就是真心出現之時。反之大海中欣起的洶濤駭浪,可翻覆巨大的
船舶,這就是妄心出現之時,以此比喻聖人之心經常靜如止水,凡夫之心對
外界事物易起妄念,以致喪失純潔之心。離開真心就無妄心,這恰如離開水
就無波浪可言。現實生活中,還是多些心靜,少些慾念,多些撣意,少些喧
囂爭鬥好,喧樣利於自我反省,修身養性。所謂 「靜中觀心,真妄畢見」的
現實意義即此。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2-7 08:09 | 只看該作者

澹泊明志肥甘喪節

藜口莧腸者,多洋清玉潔;痛衣玉食者,甘婢膝媽顏。蓋志以濾泊明,
而節從服甘喪也。
【譯文】
能過吃粗茶淡飯生活的人,他們的操守多半像冰玉般純潔;而講求華美
飲食奢侈的人,多半甘願做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為一個人的志向要在
清心寡欲的狀態下才能表現出來,而一個人的節操都從貪圖物質享受中喪失
怠盡。
【註解】
澹泊:甘於寂寞清靜無為的生活境界。
壘口茁腸:藜,藜科一年生草木植物,嫩苗可蒸煮吃。莧,屬英科一年
生草生植物,莖葉可食。據 《昭明文選》曹植 《北啟》說; 「余甘黎藿未暇
此食也。良註: 『藜藿賤菜,布衣所食。』」應指平民百姓。
冰清玉潔:形容人的品德像冰一樣清明透澈,像玉一樣,純潔無瑕,據
《新論・妄瑕》說: 「伯夷叔齊,冰沮玉潔。」夜衣玉食:指權貴。袞衣是
古代帝王所穿的龍服,此處比喻華服。玉食是形容山珍海味等美食,袞衣玉
食是華職美食的意思。
婢膝奴顏:也作奴顏婢膝,奴和婢都是古代的罪人,沒有自由和獨立人
格,后比喻自甘墮落而沒骨氣的人。
肥甘:美味,喻物質享受。
【評語】
貪圖物質享受的人,生活容易陷於糜爛,精神生活空虛,也難有高尚的
品德,因此他們為了能得到更高一層的享受,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鑽營,甚至
於卑躬屈膝,人格喪失殆盡。結合我們現實社會上那些貪臟枉法以權謀私腐
化墮落的人,他們的犯罪動機大多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追求誇華而致。人
人都有追求較好物質生活的權利,較好的物質生活是追求較高精神需求的基
礎,但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有通過勞動致富才是光榮的。從另一個角
度來講,只講物慾要求的生活是不完全的,層次較低;沒有充實精神生活的
物慾要求是空虛的。雷鋒曾說過:生活上向低標準看齊,工作上向高標準看
齊。說明人要有理想,有追求;不能以貪圖享受,滿足物慾作為最大需求,
不能玩物喪志,成為社會的寄生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2-7 08:09 | 只看該作者

德在人先利居人後

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受享毋逾分外,修為毋減分中。
【譯文】
追逐功名利祿不要搶在他人之先,進德修業不要落在他人之後,享受物
質生活不要超過允許的範圍,修養品德要達到自己分內所應達到的標準。
【註解】
寵利:榮譽、金錢和財富。
德業:德行,事業。
修為:修是涵養學習,修為即品德修養。
分:此指範圍。
【評語】
人的品質修省是從實際的利益中體現和磨鍊出來的。范仲淹說 「先天下
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現了一種傳統的優良的人生態度。現在提
倡 「吃苦在前,享樂在後」,表現的同樣是 「德在人先,利居人後」的境界。
從辯證的角度來看,樂的結果是苦,苦的結果是樂,苦樂相循是自然法則,
一個不能吃苦的人萬事都不能成功,苦盡才能甘來。名利地位固然能鼓勵人
奮發向上,但是假如過分的重視名利,有時也會給人帶來無限的苦惱。從道
德修養來看,在名利享受上不爭先,不分外;在德業修為上時時提高,是個
人走向品德高尚的具體表現,含有一種精神的充實和追求的愉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2-7 08:10 | 只看該作者

動靜合宜道這真體

好動者雲電風燈,嗜寂者死灰槁木;須定雲止水中,有蔦飛魚躍氣象,
才是有道的的體。
【譯文】
一個好動的人就像烏雲下的閃電,像一盞風前的殘燈孤燭;一個喜歡清
靜的人,宛如死灰枯樹。過分的變幻和過分的清靜,是兩個極端,不合乎理
想的人生觀,只有緩緩浮動的彩雲下和平靜的水面上,出現鷗鷹飛舞和魚兒
跳躍的景觀,才算是達到了理想境界,人也才具備了崇高的道德心胸。
【註解】
雲電風燈:形容短暫不穩定。
嗜寂者:特別好靜的人。
死灰稿木:死灰是指熄滅后的灰燼,槁木是指枯樹,比喻喪失生機的東
西。據 《莊子・齊物論》篇: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定雲止水:定雲是停在一處不動的雲,止水是停在一處不流的水,都是
比喻極為寧靜的心境。
鳶飛魚躍:鳶,形狀如陽。指極為寧靜中的動態。
心體:心就是本體,因為古時以心為思想的主體。
【評語】
似乎有一個錯覺,靜是淡泊,是高雅的,動是行為,是忙碌,易俗氣。
其實,不管動與靜,做事不可太走極端,所謂 「欲速則不達」,說明了走極
端的壞處。動與靜是相對應的兩種行為,是人生修養中屬於極端的兩個概念,
任何人都有動的時候,也都有靜的時候,但是最好動靜得宜才合乎儒家的中
庸之道,這也就是所謂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合宜才不失人生的節度。
這樣在一個寂滅壓抑的世界中,仍會鼓足勇氣從事創造,處於驚濤駭浪的混
亂時代,也能適應環境尋求生存之道。所謂處亂不驚,寧靜思遠。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2-7 08:15 | 只看該作者

性定菜根香!

 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勸君多讀《菜根譚》,讀懂《菜根譚》,就能「風斜雨急處,立得腳定;花濃柳艷處,著得眼高;路危徑險處,回得頭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2-10 22:09 | 只看該作者

降伏客氣消殺妄心

矜高倨傲,無非客氣,降服得客所下,而後正氣伸;情慾意識,盡屬妄
心,消殺得妄心盡,而後真心 觀。
【譯文】
一個人之所以會驕種高傲,無非是由於受外來而非出自至誠的血氣的影
響,只要能消除客氣,光明正大剛直無邪的正氣才會出現。一個人的所有欲
望和想像,是由於虛幻無常的妄心而致,只要能剷除這種虛幻無常的妄心,
善良的本性就會顯現出來。
【註解】
種高倨傲:自誇自大叫種高,態度傲慢叫倔傲。
客氣,言行虛矯,不是出於至誠。
正氣:至大至剛之氣,例如孟子曾說: 「我善養我浩然之氣」,這種浩
然之氣就是正氣。
意識:心理學名詞,指精神覺醒狀態,例如知覺、記憶、想像等一切精
神現象都是意識的內容,此處含有認識和想象等意。
妄心:虛幻不實叫妄,妄心本是佛家語,指人的本,性被幻象所蒙蔽。
真心:也是佛家語,指真實不變的心,據 《辭海》註: 「按楞伽經以海
水與波浪喻真妄二心:海水常注不變,是為真;波浪起伏無常,是為妄。眾
生之,對境妄動,起滅無常,故皆是妄心。得金剛不壞之心,惟佛而已。」
【評語】
人都要有正氣為主心骨,因為正氣乃天地之氣,也就是孟子所說的浩然
之氣。我們的身體如同小宇宙和小天地,在我們身體中支配我們的主人就是
正氣,這種正氣光明正大,絕 不為利害所迷失。所謂 「情慾意識盡屬妄心」
乃是指各種情慾,而判斷是非得失的智能乃啟意識,但是不論情慾或意識都
屬妄心,不捎除這種妄想,真心就不會出現。人如果真能不受客氣驅使,同
時不但不為妄心所左右,而且又能加以刷服消滅,那正氣和真心自然會出現。
這裡所說的正氣和客氣以及所謂的妄心和真心,就是讓人們把世俗的各種欲
念,以及虛偽的種種造作去掉,而顯出本性,顯出一個本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2-10 22:10 | 只看該作者

志在林泉胸懷廊廟

志在林泉胸懷廊廟
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的經綸。
【譯文】
身居顯位高官的人,不可以不保持一種隱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情趣;隱居
在田園山林之中,必須要有胸懷天下治理國家的壯志和藍圖。
【註解】
軒冕,古制大夫以上的官吏,繁當出門時都要穿禮服坐馬車,馬車就是
軒,禮服就是冕此喻高官。
山林:泛稱田園風光或閑居山野之間,和林泉均喻隱退的意思。廊廟:
比喻在朝隊政做官。
經論:比喻策眩。 《中庸》說 「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
即胸中要有供朝遷採用的謀略。
【評語】
中國石代知識分子受儒、道想想影響極大,表現在對待
人生的問題上,一方面是積極人世,實現理想抱負;一方面真心出世,
品味林泉真趣。兩相矛盾的東西統一為一個整體。這樣,在權勢頭上可以保
持幾分山林雅趣,緩和過分熱衷名利的緊張。這裡的出世又分為真出世和假
出世,假出世是以出世作為人世的手段,作為當官的資本;真出世是退隱,
不屑於爭枚奪利、爾虞我詐。一個人只要能作到隱唇山林間隱士們的高風亮
節,就能體會出孔子所說的 「」富貴於我如浮雲」,這時才能鄰悟到生活在
林泉之下的哲理。木過,不管是真退隱還是假出世都存在不在其位而謀其政,
都關心國家大事這樣的問題。儘管你可以過閑雲野鶴般自由自在的生活,但
不可以完全忘記國家興亡大事。在現代,人們參政議政的意識更強烈,表現
人們意願的方式也更多,即社會的透明度越來越大,所以個人的生活方式可
以自己選擇。但是 「志在林泉,胸懷廊廟」的傳統依然影響著人們,社會的
發展不容許人把自己封閉於社會之外,鎖在個人的小天地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2-10 22:11 | 只看該作者

富多施捨智不炫耀

富多施捨智不炫耀
富貴家宜寬厚,而反忌刻,是富貴而貧賤其行矣!如何能享?聰明人宜
斂藏,而而反炫耀,是聰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敗?
【譯文】
一個富貴的家庭待人接物應該寬容仁厚,可是很多人反而刻薄擔心別人
超過自己,這種人雖然暫為富貴之家,可是他的行徑已走向貧賤之路,這樣
又如何能行得通呢?一個聰 明的人,本來應該謙虛有禮不露鋒芒,可是很多
人反而誇自己的本領高強,這種人表面看來好像很聰明,其實他的言行跟無
知的人並沒什麼不同,他的事業到頭來又怎能不受挫、不失敗呢?
【註解】
忌刻:忌是猜忌或嫉妒,刻是刻薄寡恩。
斂藏:斂含有收、聚、斂束等意,斂藏就是深藏不露。懵:本意是指心
神恍惚,對事物缺乏正確判斷,不明事理。
【評語】
富足是做事的經濟來源,聰明是做人的內在要求。但是,應明了富貴不
足炫耀,才智不可仗恃,只有寬厚仁慈才可能成功。假如富貴而為人刻薄寡
恩,就會陷入終日勾斗角與人爭利的苦海中,完全喪失生活樂趣,喪失周圍
的親友,到頭來落得孤立無援空虛寂寞。人有才智而無正氣,以此做人愚人,
正應了 「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俗語。因此聰明人要有自知之明,可見我們為
人應該虛懷若谷,仗義疏財,遇事不要鋒芒太露,不要把富貴看得太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8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2-10 22:12 | 只看該作者

偏見害人聰明障道

偏見害人聰明障道
利慾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屏藩。
【譯文】
利慾未必都會扼殺天性,只有自以為是的偏私和邪妄才 9797 是殘害心靈
的毒蟲;聲色享樂未必都會妨礙人對宇宙真理的探求,自作聰明才是修悟道
德的最大障礙。
【註解】
意見:本意是意思和見解,此處為偏見、邪念。
蟊賊:蟊,害蟲名,專吃禾苗,據 《詩經・小雅》篇: 「及其蟊賊,傳:
『食根曰蟊,食節曰賊。』」因此世人都把足以危害社會的敗類稱為蟊賊,
此處當禍根解。
聲色:泛指沉湎於享樂的頹廢生活。
屏藩:原指保衛國家的重臣,此處作最大障礙解。據 《左傳・昭公》二
十六年: 「建母弟以周屏藩。」
【評語】
在人的修養中,必須注意克服主觀盲動,找到自己思維盲區,常言道 「酒
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這句話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因為名利、
慾望、女色等等,都是來自外界的引誘,是明顯有害的東西,對於一個意志
堅強的人根本不起作用,所謂 「出污泥而不染」。只有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才
會被聲色犬馬所迷惑。但是人們的偏見、一些不好的習慣是很難自覺的,改
正起來很難,尤其需要警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2-10 22:12 | 只看該作者

正氣天地清名乾坤

正氣天地清名乾坤
寧守渾噩而黜聰明,留些正氣還天地;寧謝紛華而甘淡泊,遺個清名在
乾坤。
【譯文】
人寧可保持純樸天真的本性而摒除後天的機詐乖巧保留 一些剛正之氣還
給大自然;寧可拋棄世俗的榮華富貴而甘於淡泊、清虛恬靜,留一個純潔高
尚的美名還給天地。
【註解】
渾噩:同渾渾噩噩,泛指人類天真樸實的本性。
黜:摒除。
紛華:繁華富麗。
乾坤:象徵天地、陰陽等。
【評語】
古人認為只有天地之間才有正氣,喻之於人,實際上就是保持本性,就
是正氣於胸,但社會的發展使人聰明而複雜,保持古人說的 「本性」越來越
難,而抹殺了這種正氣,人們遇事就處處喜歡掩飾,結果使正氣在墮落的人
格中無法表現。但是否一定要回到渾渾噩噩不知掩飾的本性狀態呢?原始人
是這樣,所以也就根本個懂什麼叫浪誇、欺騙。可現代社會文明很難容下這
種不大可能的善美的人生境界。因此我們不必迴避現代社會的紛華,在紛華
中保持幾分淡泊;不必追求極端的淡泊,而忽視社會的進步。離開社會講清
名和本性是空洞無實的,追求奢侈名利才會使人墮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2-10 22:13 | 只看該作者

伏魔自心馭橫平氣

伏魔自心馭橫平氣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則群魔退聽;馭橫者先馭此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譯文】
要想制服邪惡之神,首先必須制服自己內心的邪念,自 己內心的邪念平
息了,其他邪惡之神也自然不起作用而退卻。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橫逆事件,
必須先控制自己容易浮動的情緒,自己的情緒控制住以後自然不會心浮氣
躁,到那時所有外來的強橫事物就不能侵入。
【註解】
降魔:降,降服。魔的本意是鬼,此處當障礙修行解。其實魔是梵語 「魔
羅」的簡稱,意譯是 「奪命障礙,擾亂破壞。」
退聽:是指聽本心的命令,又當不起作用解。
馭橫:控制強橫無理的外物。
氣:此處當情緒講。
【評語】
對於個人的修養來講,外在的邪惡容易看到、克服,內在的難點會成為
自己修養中無形的障礙。所謂 「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人生最大
的敵人是自己,必須先制服內心邪念才能踏上進德修業的坦途。 《六祖經》
說: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又說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
玄。」強調心是人一切行為的主宰,做人必須在自我上下功夫。尤其是要想
控制外來的橫逆事件必須先控制自身的邪念,因為外力畢竟要通過內心的作
用才能左右自己,假如自己陷於迷惑,就容易受到外來邪念的干擾。古人講
修養,就是改造內心世界,強調只有內心靜如止水,就可收到 「百邪不入,
寒暑不侵」的效果。應當說,強調自我完善和心性修養,達到精神境界升華
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3-1 23:29 | 只看該作者

欲路勿染理路勿退

欲路勿染理路勿退
欲路上事,毋樂其便而如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萬仞;理路上事,毋憚
其難而稍為退步,一退步便遠隔千山。
【譯文】
關於慾念方面的事,絕對不要貪圖便宜,而就不正當地佔為己有,一但
貪圖非分的享樂就會墜入萬丈深淵;關於真理方面的事,絕對不要由於畏懼
困難,而生退縮的念頭,因為一但退縮就會和真理正義有千山萬水之隔而失
之交臂。
【註解】
欲路:泛稱有關慾念、情慾、慾望,也就是佛家所說的 「五欲煩惱」的
意思。
染指:喻巧取不應得的利益。
仞:古時以八尺為一仞。
理路:泛稱有關義理、真理、道理。
憚:害怕。
【評語】
人的慾望是一個客觀存在,刻意去壓抑是和社會進步不相符的,但是過
分去放縱情慾物慾就容易迷失本性,不加斷限,會貪圖非分享樂,墜人慾念
深淵。處在享樂中的人們很難克制慾望,這就需要修身養性。但是,追求理
性是和很枯 燥的,佛家所說: 「一寸道九寸魔」和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都證明了修練品德是一件很艱苦的事,就像登山一樣得奮力前進,否則躇跎
一生將會落得一事無成的後果,所謂 「莫 待老來方不道,孤墳儘是少年人」,
人不能縱慾胡來,而應從小刻苦磨鍊,不俱艱難,從而逐步建立起一個高尚
的精神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3-1 23:30 | 只看該作者

自待厚待人亦厚

念頭勿濃勿陷枯寂念頭濃者,自待厚待人亦厚,處處皆
濃;念頭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大濃艷,
亦不宜太枯寂。
【譯文】
一個心胸開闊的人,自己的生活豐足,對待別人也大方,以至凡事都要
講究氣派豪華。一個慾望淡薄的人,自己過著清苦的生活,對等別人也很淡
薄,因此凡事都表現得冷漠無情。可見,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日常的愛好,
既不過分講究氣派以至奢侈,也不能過分吝嗇以至刻薄。
【注 解】
念頭濃:心胸寬厚,念頭當想法或動機解。
淡:淺薄。
居常:日常生活。
濃艷:指豐盛豪華,此處作奢侈無度解。
枯寂:寂寞到極點之意,此處當吝窗解。
【評語】
處世待人應該是辨證的。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寬厚與淡泊之間必須拿
准盡度,因為寬厚過度就流於奢侈,淡泊過度就流於吝嗇。每個人都有七情
六欲,現實中的是是非非需要我們去判斷,待人的濃艷枯寂一定要適中,做
人也才合群受敬。浪費無度足以敗身,刻薄寡恩必將夫人,成為人們失敗的
兩個因素。所以做人待人在自己的心裡必須有一把準確的尺子,什麼事太過
或不足都是不對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3-1 23:31 | 只看該作者

真偽之道只在一念

真偽之道只在一念
人人有個大慈悲,維摩屠劊無二心也;處處有種真趣味,金屋茅舍非兩
地也。只是欲閉情封,當面錯過,便咫尺千里矣。
【譯文】
每個人都有仁慈之心,維摩詰和屠夫是劊子手的本性是相同的;世間到
處都有合乎自然的真正的生活情趣,這一點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和簡陋的茅
草屋也沒什麼差別。可惜人心經常為情慾所封閉,因而就使真正的生活情趣
錯過,不能排除物外雜念,雖然只在咫盡之間,實際上已相去千里了。
【註解】
大慈悲:能給他人以快樂叫慈,消除他人的前苦叫悲,這是佛家語, 《觀
無量壽經》有 「佛心是大慈悲」指佛菩薩廣大之慈悲。全句意:人人都具有
成佛的佛性。
維摩:梵語維摩諸簡稱,是印度大德居士,漢譯叫凈名。與釋迦同時人,
輔佐佛來教化世人,被稱為菩薩化身。
屠劊:屠是宰殺家畜的屠夫,劊是以執行罪犯死刑為專業的劊子手,但
同樣具有佛性。
金屋:指事豪之家的住宅,建築金壁輝煌,漢武帝有 「若得阿姣當以作
金屋藏之」的典故,佛教認為世間事物皆虛幻,故金屋茅檐並無差別。
咫盡:一咫是八寸。一尺十寸,咫盡指極短的距離。
【評語】
在古人的人性觀中,孟苟二人最有代表性,苟子主張性惡,孟子主張性
善,孟子認為 「人皆有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羞慈之心。」不管
怎麼說,人性的善惡並不因為外部世界的財富差異有區別。天地間充滿了真
善美,這種天然情趣也存在於寒門蔽戶中,跟富貴人家的高樓大廈毫無不同。
從精神享受而言,人生是否能有真快樂只是存乎一念之間,假如貪得無厭作
惡多端,即使住金屋也空虛難耐,假如樂天知命或毫無邪念,即使住茅屋也
會感到愉悅充實。這裡的存乎一念,主要指修養的程度,沒有追求這一念的
精神,人的本性就會在客觀世界的影響中發生質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3-1 23:32 | 只看該作者

君子無禍勿罪冥冥

君子無禍勿罪冥冥
肝受病則目不能視,腎受病則耳不能聽;病受於人所不見,必發於人所
共見。故君子欲無得罪於昭昭,必先無得罪於冥冥。
【譯文】
肝臟感染上疾病,眼睛就看不清,腎臟染上疾病,耳朵就聽不清。病雖
然生在人們所看不見的地方,但病的癥狀必然發作於人們所都能看見的地
方。所以君子要想表面沒有過錯,必須先從看不到的細微處下功夫。
【註解】
昭昭:顯著,明顯可見,公開場合。據 《莊子・達生》篇: 「昭昭乎若
揭,日月而行也。」
冥冥:昏暗不明,隱蔽場所。 《苟子・勸學篇》: 「無冥冥之志者,無
昭昭之明。」
【評語】
古人講修身主要是對自我道德的完善,俗話說問心無愧,正是說明人慾
無錯、無禍於世,不能只是外表的完善,關鍵是內心不能有犯罪的原因。不
要以為黑暗中可以成為罪惡的溫床,所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網恢
恢,誰可漏脫呢?所以儒家教人修養品德,必須要從慎獨功夫作起。所謂慎
獨,就是指在別人看不見聽不到的情況下,也絕對不作任何見不得人的壞事。
其實這才是君子的聰明處。俗話說得好,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修
省如果只是為了讓自己披上一件道德的外衣,豈不成了偽道學?從本心就已
具備了優良的品質,又怎麼會去擔心 「禍」 「罪」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3-1 23:33 | 只看該作者

相觀對治方便法門

相觀對治方便法門
人之際遇,有齊有不齊,而能使己獨齊乎?己之 情理,有順與不順,而
能使人皆順乎?以此相觀對治,亦是一方便法門。
【譯文】
每個人的際遇各有不同,機運好的可施展拖負,機運壞將可能一事無成,
自己又如何能要求機運的特別待遇呢?自己的情緒有好有壞,有穩定也有浮
躁的時候,自己又如何能要求別人事事都順從你的意願呢?假如自己能平心
靜氣來對照觀察,也就是設身處地反躬自問,這是領悟人生的一個最好途徑。
【註釋】
際遇:就是機會境遇。
齊:相等、相平之意,例如 《孟子・公孫丑》篇 「地醜德齊」
情理:此處作情緒解,也就是精神狀態。
相觀對治:相互對照修正,治是修正。
方便法門:佛家語,方便有權宜之意,法門是指佛法,佛法就是人生法
則,指領悟佛法的通路,因此稱為法門。
【評語】
人的精神狀態各不相同,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財富、地位、健康,
都直接影響人的情緒,但是要想全部得到這些很難,所謂 「人生不如意事常
居八九」。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與否,一半靠自己的主觀努力,另一半靠客觀
的機遇。就連孔子也發生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感嘆,其實這並不能證
明孔子是一位宿命論者,而是告訴世人當機運未到來時要看開一點。作為一
個修身自省的人來講,不能因為個人的 「順 與不順」、 「齊與不齊」來要求
別人,要由別人的情緒、機遇來反觀自己,由此會更加明白事理,提高修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3-1 23:33 | 只看該作者

名譽富貴來自道德

名譽富貴來自道德
富責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
盆檻中花,便有遷徙興廢;若以權力得者,如瓶缽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
立而待矣。
【譯文】
榮華富貴的顯各,假如是從道德修養中得來,那就如同生長在大自然環
境中的野花,會不斷繁殖綿延不絕;如果是從建功立業中得來,那就如同生
長在花園中的盆景一般,只要稍微移植,花木的成長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假如是靠特枚,甚至惡勢力得來,那就如同插在玻璃瓶中的花朵,由於根部
並沒有深植在土中,所以花的調謝枯萎指日可待。
【註解】
舒徐:舒是展開,徐是緩慢,舒徐指從容自然。
瓶缽中花:瓶缽是僧人用具,瓶缽中花是指插在花瓶里的無根之花。
【評語】
古人提倡以德報人,而且認為財富、美名,也應是有德者居之。道德的
修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君子 「立德、立功、立言」要慢慢成長,官位、財
富、名譽要一點一點的累積。反
之假如用不正當的手段於短時間強行獲得,那就宛如空中樓閣,轉眼之
間就會土崩瓦解。所以自己的財富要通過勞動付出得來,自己的社會地位要
依靠自己的道德力量獲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3-1 23:34 | 只看該作者

拔去名根融去客氣

拔去名根融去客氣
名根未拔者,縱輕千乘甘一瓢,總墮塵情;客氣未融者,雖澤四海利萬
世,終為剩技。
【譯文】
名利思想沒有徹底拔除的人,即使他能輕視富貴榮華而甘願過清苦的生
活,最後仍然無法逃避名利世俗的誘惑;一個受外力影響而不能在內心加以
化解的人,即使他的恩澤能廣被四海以至遺留萬世,其結果仍然算是一種多
余的伎倆。
【註解】
名根:名利的念頭,即功利思想。
千乘:古時把一輛用四馬拉的車叫一乘。
一瓢:瓢是用葫蘆做的盛水器,一瓢是說用瓢來飲水吃飯的清苦生活。
《論語・雍也》篇: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瓤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塵情:俗世之情。
【評語】
爭名奇利之累人所共知,而名利之誘惑確也太大。一個人不剷除名利觀
念,隨時都會有追逐名利的念頭產生,不論他如何標榜清高聲稱退隱林泉,
都不過是以退為進的託詞。尤 其在唐朝,退隱成了爭名的一種必然方式,即
所謂 「終南捷徑」。許多人不如意時便高歌隱退,一有時機,便馬上出世。
唐代的盧藏用本來功名心很強,可是他卻善於造作而隱居京師附近的終南
山,當他由於清高之名而很快獲得朝遷徵用時,他竟毫不隱諱的指著終南山
說: 「此中大有佳趣!」只有正氣一身,道德純真的人才可能淡泊名利,其
實一個人隱世出世是次要的,關鍵是要看他的修養,是正氣居多還是私心雜
念滿身,要看他的行為是不是利國利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9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3-1 23:35 | 只看該作者

心地光明念勿暗味

心地光明念勿暗味
心體光明,暗室吉有青天;念頭暗昧,白日下有厲鬼。
【譯文】
一個心體光明磊落的人,即使立身在黑暗世界,也能看到萬里晴空。一
個慾念邪惡不端的人,即使生活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像被魔鬼纏身一般終日
戰戰兢兢。
【註解】
暗味:不光明叫昧。指服險見不得人。
心體:指智慧和良心。
暗室:隱密不為他人所見的地方。
【評語】
大千世界可以引起人們的萬端思緒,如果一個人平時不能加強自己的修
養,很可能抵制不住邪惡的誘惑。因為外界
的善惡、正邪、美醜現象,實際上又是人們內心的反映,每個人做事戴
從自己的認識出發,心地邪惡的人就難以正確認識人生,而往往把人的善行
看作是惡意,把人家的正言看作是邪念。這就如同一個心中快樂的人看見花
就覺得美,一個心中憂愁的人看見花並不覺得美,善惡邪正美醜往往是存乎
一念,不管是明裡還是暗裡,不注意修省,而私慾橫生,遇事就不可能有正
確的認識;心地光明的人什麼時候都是影正行端,做事自能公平合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10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3-1 23:35 | 只看該作者

勿羨貴顯勿慮飢餓

勿羨貴顯勿慮飢餓
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無位之樂為最真;人知饑寒為慮,不知不飢不
寒之慮為更甚。
【譯文】
人們都知道求得名譽和官職是人生一大樂事,卻不知道沒有名聲沒有官
職的人生樂趣是最實在的;人們只知道飢餓寒冷是最痛苦是值得憂慮的事,
卻不知道在更不愁衣食后,由於種種慾望,由於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才更加
痛苦。
【註解】
名位:泛指名譽和官位,也就是功名利祿。
【評語】
按現代心理學的說法,人的需求是有層次的,當生活溫飽解決之後,在
精神上就產生了不同的層次需求。安貧樂道,消極等待是不對的,因為人們
追求財富顯貴而使生活過得更 好些是很現實的,但並不能因此而忘卻自身原
修養。何況人們在沒有達到一定需求層次進想象中的美好往往佔滿腦海,就
像古時的農人只知皇帝生活好,但好到什麼程度就沒法想像了,更木知道每
個層次都有不同的煩惱。例如曹雪芹的 《紅樓夢》中寫了一首 「好了歌」說
明了世俗心理: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
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
多時眼閉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冠而歸田園,因為他討厭官場傾
軋,權勢的人,成為千古美談。從這種尋求內心平衡和道德完善的角度來講,
生活清貧而不受精神之苦,行為相對自由灑脫而不受傾軋逢迎之累是可羨慕
的,安貧樂道未嘗不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7 14: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