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柳梢青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于丹論語感悟

[複製鏈接]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1 14:39 | 只看該作者

誠信之道5

孔子的意思就是說,人們應該按照「忠信」、「仁義」的原則去辦事,就會活得很明白,而如果感情用事的話,就會陷於無窮的迷惑之中。
  一個人如果不能保持恆常之心,失去自己內心的判斷標準,就會出現很多的迷惑。我們現在總說世象紛紜,希望哪個神靈借我一雙慧眼,讓我好看清複雜的世象。真正的慧眼何在呢?它不僅關乎智慧,還關乎一個人的自我判斷和內心恆常的力量。要想對世界守信,對他人守信,先要看看能否對自己的生命忠誠守信。這是你辨惑的前提。所以孔子把崇德、辨惑連在一起分析,在他看來,提高道德是分辨迷惑的一種方式。
  我們看到,孔子對於忠信的論述很多。他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我們看,孔子提到忠信,不是孤立地提一個標準,而是把很多標準放在一起,包括了儀態的莊重威嚴、熱愛學習、忠誠守信、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方方面面。
  孔子說,一個真君子,如果他的內心不厚重,不莊重,那麼他就沒有威嚴。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這個人怎麼顯得那麼沒有分量,那麼輕薄,見風就倒,聽到點什麼風聲就容易改變判斷,其實那是因為他內心本身就不厚重啊。
  但是,內心的厚重是怎麼來的呢?這不是先天得來的,而是要靠不斷的學習。一個人如果不斷地提升修養,不斷地去學習思考,他就不會淺陋,就不會固守在他的局限上。
  怎樣做到君子,還有兩條很重要的原則。「主忠信」,就是他內心要有一種立命之本,以忠、信這兩種道德為主。「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說,不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也就是說,如果你結交的人在道德上、在能力上都比你強,你就會有壓力,你要見賢思齊,這樣你就會得到提升。另外一種解釋,就是不跟不同道的人交往。道不同不相為謀,只跟同道中人來往,以便保持人生方向的單純性。不論哪一種解釋,都是說交友要慎重。
  一個人如果按照以上原則做了以後,這個人會不會就不犯錯了?不是的,沒有誰會永遠不犯錯。不過,犯錯也沒關係,一旦錯了,不要固執己見,要趕快改正過來,這還是君子。
  以上這些就是孔子對於君子道德的描述。這裡提出的「主忠信」,它不是孤立的,一定是跟其他的原則相輔相成的。
  經常有些朋友問我,《論語》裡面我記住哪一句話就夠了?或者是問,對我現在的生活哪一句話能有直接的引導?我覺得,經典的東西需要融會貫通,它不會只靠某一句話或者一個理念,就讓一個人安身立命。雖然孔子也說「恕」這一個字可以終身行之,但是我們想想,在這種寬恕的背後,那需要多少信念來支撐啊?需要多少融會貫通才能達到?孔子提出來的東西都是微言大義,說出來看似簡單,但是都有廣博的文化積澱,都有一些內在的理念在支撐。
  關於信,還有很多表現在孔子學生的言論里。「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有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說了三句話,什麼意思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1 14:40 | 只看該作者

誠信之道6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語言環境里,人際交往都離不開說話,我們都在承諾,但是你說出來的話就一定能夠兌現嗎?你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能做得到嗎?你說的話能不能兌現,那要看你的諾言離道義有多遠。如果你的諾言符合道義,兌現的可能性就會高一點,這就是「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一個人如果能夠恭謹有禮,對別人畢恭畢敬但又符合禮義,那麼他就遠離恥辱了。「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意思是說,如果他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依靠的都是可親可信之人,那麼為人行事也就很可靠了。
  我們看,這裡又是一組關係。在這裡,「信」也沒有被單獨拿出來作為一個核心,而是說講信用一定要符合道義。社會中不斷出現種種挑戰,一個人光有單一的內心道德還是不夠的,一定要有一個完善的道德體系。
  我們知道,關於歷史,有一個詞語叫做「信史」,就是其記載真實可靠的歷史。這個詞內涵很重,因為歷史上有很多史官,要用他們的生命來維護歷史的真實,讓歷史的真相得以流傳下來。這是中國歷史上可貴的傳統。
  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北魏的司徒崔浩和中書侍郎高允兩個人奉命撰寫北魏的國史,叫做《國書》。《國書》寫好以後,就被鐫刻在首都平城南郊十字路口的石碑上。崔浩和高允兩人依據實錄作史的精神,對北魏早期的歷史多秉筆直書,有些史實在後人看來是很不堪的。很多鮮卑貴族看了國史之後,非常不滿,就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進讒言,說史官真不好,為什麼把這些事都寫出來了?
  拓跋燾盛怒之下就下令逮捕了司徒崔浩,接下來就要逮捕中書侍郎高允。偏偏太武帝的兒子,就是當時的太子拓跋晃,曾經跟高允念過書,他知道這件事情以後,想保護自己的老師,就把高允請到東宮住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拓跋晃和高允一起進宮朝見。
  二人來到宮門前,太子對高允說:「我們進去見皇上,我自會引導你怎麼做。一旦皇上問什麼話,你只管按照我的話去說。」高允問:「殿下,這是為什麼啊?」太子只是說:「我們進去就知道了。」
  先是太子進去跟他父親說:「高允做事一向小心謹慎,而且地位卑賤,《國書》中的一切都是崔浩寫的,與高允無關,我請求您赦免高允的死罪。」拓跋燾就召見高允,問:「《國書》果真都是崔浩一個人寫的嗎?」這個時候,高允明白髮生了什麼事,但他是這樣回答的:「《太祖紀》由前著作郎鄧淵撰寫,《先帝紀》和《今紀》是我和崔浩兩人共同撰寫的。不過,崔浩兼職很多,他只不過領銜總裁而已,至於具體的著述工作,我寫得要比崔浩多得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1 15:08 | 只看該作者

誠信之道7

 拓跋燾一聽,大怒,說:「敢情你寫的比崔浩還多,你的罪行比崔浩還大,怎麼可能讓你活!」太子慌了,非常害怕,趕緊對他的父親說:「您的盛怒把高允嚇壞了,他只是一介小臣,現在說話都語無倫次了。我以前問過他這件事,都說是崔浩一人寫的,真的與他無關。」
  拓跋燾又問高允:「真的像太子說的那樣嗎?」高允不慌不忙,回答說:「我的罪過確實非常大,應該滅族,但我不敢說虛妄的話來騙您。太子因為我長期給他講書而哀憐我,想要救我一條命。其實,他沒有問過我,我也沒有對他說過這些話。我不敢瞎說。」
  拓跋燾回過頭去對太子說:「這就是正直啊!這在人情上很難做到,而高允卻能做得到!馬上就要死了,卻不改變他說的話,這就是誠實啊。作為臣子,不欺騙皇帝,這就是忠貞啊。應該赦免他的罪過,要褒揚他。」於是,皇帝赦免了高允。
  高允臨死不說假話,這在北魏歷史上是一個很著名的故事。
  高允的勇氣從何而來?它來自於一種內心的忠誠。誠信,有時候是需要大勇敢的。它需要自己內心對於一種價值的堅持,這種價值延伸出來,就已經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係到更多人的利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1 15:12 | 只看該作者

誠信之道8

2007年「感動中國」的人物裡面還有這樣一個人, 「良心醫生」陳曉蘭。她是上海市虹口區廣中醫院理療科的大夫。她看到,這十年間醫院進的醫療器材有相當多的是假冒偽劣產品,有害於患者。陳曉蘭堅持揭發這事。十年中,經她揭發的假冒偽劣醫療器械多達二十多種,其中有八種已經由國家下文予以廢止。
  但是,這十年中,這名醫生付出了什麼代價呢?因為觸犯了醫院的利益,醫院強行把她調離原來的崗位,後來又強迫她提前退休。丟了工作之後,她深入到醫療器械交易的直接環節,更堅定地去揭露更多的黑幕,所以她被很多同行指責為「叛徒」。
  對我們來說,陳曉蘭的勇敢其實比北魏史官高允的勇敢還要有價值。這不僅僅關係到她個人的誠信,更關係到一個社會的核心價值。也就是說,她的良知成為整個社會風尚的一副凈化劑。就是這樣一個弱女子,成了廣大患者的一道保護屏障。
  陳美麗和陳曉蘭,不過是兩個普普通通的弱女子,但是你能說她們內心的力量就單薄嗎?這種力量堅強而龐大,我相信它會有非常大的反響。這樣的力量推展起來,從一個人到整個社會,對一個國家影響巨大。這就是誠信的力量。
  對於一個國家而言,需不需要誠信?對此,《論語》中就有過很多闡述。孔子曾經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他說,治理有千乘馬車這樣的一個中等偏大的國家,該怎麼做呢?無非就是幾件事,第一就是「敬事而信」。治理者一定要嚴肅認真地對待政務,信實無欺,這是一個出發點。接下去,「節用而愛人」。也就是說,要能夠節約財政開支,關愛百姓。讓百姓做事時,要怎麼做呢?「使民以時」,按照四時節序,應該怎麼用就怎麼用,調劑好忙閑,而不要違背這個天時,不要在農忙的時候讓老百姓服很多的勞役。
  孔子提出的治國之道,其基本出發點就是誠信,主持國家政務的人要講信譽。真要有信譽,不僅僅對國家好,對於發布政令的人本身也有好處。
  《論語》中還有這樣的話:「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論語•子張》)孔子的學生子夏說,一個君子要在建立起信譽、贏得老百姓的信任之後,才可以讓百姓們去幹活,不管是讓他們服兵役,服徭役,還是去幹什麼,老百姓這時都會心甘情願。如果老百姓沒有對這個執政者產生信任,就會覺得執政者是在虐待自己。如果一個忠臣去進諫,也要先贏得君主的信任,先在君主面前樹立起信譽才行。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君主就會覺得你在誹謗他。那樣的話,後果就不太妙了。
  子夏的這段話,讓我想起一個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有一個著名的臣子,就是魏徵。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一次徵兵,苦於兵力不足,當時封德彝給他提了一個建議,不足十八歲的中男,如果體格魁梧,也可以一併征上來。李世民一想,國家正缺士兵,就答應了。
唐代的制度,男孩十六歲以上叫中男,二十一歲以上叫丁,丁才負擔力役。讓未滿十八歲的男孩當兵,肯定不合制度。結果呢,徵兵敕文簽署下去,到了魏徵這兒,魏徵堅持不簽,給退回來了。李世民接著下敕文,魏徵再退回來,一連退了好幾次。按照程序,魏徵不簽署,這個敕文就發不下去,無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1 15:13 | 只看該作者

誠信之道9

李世民大怒,急召魏徵。李世民說:「中男里身強力壯的人,可能是奸民謊報年齡以逃避兵役,就是徵發他們又能怎麼樣?你為什麼要這麼固執己見呢?」魏徵回答:「帶兵之道在於指揮有方,而不在於依仗數量多。陛下徵發壯年成丁,好好訓練,足以無敵於天下,何必多取弱小以增加虛數呢!況且,陛下曾經說要以誠信治理天下,而今您即位不久,但已經失信多次了!」
  李世民一聽,非常驚訝,問:「我哪裡有失信的事情?」魏徵倒也不慌,侃侃而談,一下列舉了當時好幾件失信於民的事情,比如說今天出台一個政策說蠲免賦稅了,明天又下一道敕文徵收如故。
  魏徵又說:「陛下曾經下敕文說:『已經出力役者、已經交納賦稅者,今年就不征了,從明年開始。』但是後來還是加征賦稅了,而今您又徵兵,哪裡就是明年再征呢?何況,與您共治天下的地方官時常檢閱賦稅人丁簿冊,徵稅徵兵都以此為準。徵稅時沒問題,可這次徵兵您卻懷疑他們欺詐,難道這就是陛下所說的以誠信治天下嗎?」
  李世民聽了魏徵的一席話,恍然大悟,非常高興地說:「以前我以為你固執,不懂得政務,今天聽你議論國家大事,真是非常精要。如果國家的號令不講信用,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天下怎麼可能安定!我的錯誤真大啊。」
  結果,李世民不僅採納了魏徵的建議,不再徵發中男當兵,同時還賜給魏徵一個金。
 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可以說,從一人一事,直到一個國家的治理,信譽為先,這是中國流傳已久的一種道德理念。
  談到信譽,我們還得知道大信和小信的區別。
  難道誠信還有什麼內在的區別嗎?我們怎樣來區分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1 15:15 | 只看該作者

誠信之道10

孔子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君子貞而不諒。」(《論語•衛靈公》)什麼叫做「貞」?「貞」就是內有所守的大信譽,符合道義。而「諒」呢?「諒」就是內無所守,求信於人,拘於小節,難合大道。也就是說,君子要堅持正義而守大信,觀大勢,顧大局,但不一定要局限於小節上。
  孔子為什麼要分大信、小信呢?這跟他的另一個思想有關。在《論語》中,孔子有很多地方是主張變通的,主張君子要善於通權達變。做一件具體事情之前,允許你在技巧上、在策略上有變通,更好地做好這件事,而不是提倡大家都去做腐儒,固執己見。所以,當子貢有一次問孔子怎麼樣才叫做士的時候,孔子回答說:第一等的「士」是有羞恥之心、不辱君命的人;其次是孝敬父母、順從兄長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於現在的當政者,都是一些器量狹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我們今天說「言必信,行必果」,含有肯定的褒義,但在孔子那裡,這還只是小信。
   誠信之道10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意思是說,說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但實際上卻不問是非,固執己見,那是小人啊。孔子心目中的「士」,就是懂得羞恥之心、孝敬之道的人,懂得大信的人。
  不管從我們個人的人生道路來說,還是從整個社會文明的進展來說,只有守住誠信,才有未來。我想,對於誠信,每一個時代可能有每一個時代的解讀。
  讓我們保有內心的誠意,從當下的生活出發,接受現實,樸素麵對,並且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守住信譽,通往未來的道路一定會向我們敞開。這樣一種觀念,大概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它的積極價值吧。
 今天,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想,應該從《論語》出發,結合今天的現實,以《論語》中的誠信來引導今天的生活,走好我們人生的路。
  孔子說過一句話:「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當我們建立了自己良好的道德體系,當我們的整個道德水準提升之後,不僅是為這個社會做出貢獻,而且會有很多人都在幫助我們,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跟我們在一起。
  有道德的人一定不會孤單。從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真誠出發,建立和守住信譽,就一定會建設起一個誠信的社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1 15:22 | 只看該作者

治世之道1

說到孔子的思想,不能不提到他的治世理念,後世一直有這樣一句話,叫「半部論語治天下」。在《論語》里,到底有什麼樣的治世思想?在今天相隔兩千多年以後,到底還有沒有價值?
提起儒家的政治理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德政。也就是說,在春秋孔子生活的年代,那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環境,當時是一種宗法制,沒有現代這種法律制度。以禮樂,道德,作為維繫整個社會秩序最基本的核心理念。所以,那時候諸子百家,在如何治世的問題上,其實有很大的分歧。
從儒家這個思想淵源一脈相承下去,有一個分支,後來就發展成了法家,主張嚴刑酷法。起碼在沒有進入戰國之前,在整個社會矛盾還不十分激烈的時候,孔子生活的春秋時代,他所提出的政治理想,還是一種非常美好的,以道德維繫的理想。
今天,我們來評價孔子的一生,他這一輩子做了兩件事,一件成功了,就是他的教育,他被奉為萬世師表。另一件失敗了,就是他的治世,他的理想沒有行於天下,儘管他奔走在各個諸侯國之間,向各位君王遊說自己的政治主張,但是,結果很不理想。從當時到後世,在這個問題上,給他的評價絕大多數是否定的。  
今天,我們再提孔子的治世思想,到底有多大的現實價值呢?現在,我們來看看他是怎麼提倡德政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1 15:22 | 只看該作者

治世之道2

孔子對於政治,有一個說法,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道之以政,如果治世僅僅用政治權術在那兒治理的話,再加上一個整齊大家的法度,就是齊之以刑,以刑法來加以約束。以政治加以管理,以刑法來加以約束好不好呢?挺好,能達到一個底線,叫民免。免什麼?就是老百姓能夠安安定定地免去很多的刑罰。但是,這樣也有后後遺症。民免了,但是無恥,民免而無恥。僅僅是在行為上免予了刑罰,但不足以樹立他們的廉恥之心。也就是說,人的榮辱觀,光靠政治和刑罰,是確立不起來的。
第二句話,是孔子的一個理想,如果道之以德,用道德來進行管理,齊之以禮,用禮儀法度去進行統一約束,那麼,老百姓不僅知道有羞恥之心,而且能遵循正道,歸附遵守正道大禮,這就叫有恥且格。
這是孔子的理想。這樣一個道德,放在今天來看,我們的社會,是一個有法制的社會,法制是社會的基礎底線,它保障了公眾的權力,保障了公眾的安全。那麼,道德是什麼?道德是在法制底線上對於公民自律,社會核心價值的提升。在孔子那個時代,沒有法制底線,單純提倡以德治之,他一定是失敗的。
所以,有的時候,聖賢經典中的一些道理,隨著整個時代的變遷,有些東西過時了,而有些東西,則因為文明秩序的發達,社會的進步,多元保證的增加,反而比他那個時候更具有普世的意義。
我以為,以德治國這樣一個思想,在法制基礎的保護下,其實更具有它的價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4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1 15:23 | 只看該作者

治世之道3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是孔子關於治世的基本要求。為政者一定要清正廉潔,以身作則,只有這樣,德政才會有一個正確的起點。孔子向來鼓勵弟子從政為政的,並經常前往親自考察指導,其中一個重要的考核指標,就是看看學生們能不能做到以身作則。
孔子的子弟們,曾經去過很多地方,做過一些小官。子路曾經做過蒲縣的縣宰,有一次孔子正好路過蒲縣,想去看看學生。他進入縣境后,邊走邊看邊說:子路這個人不錯,一看就知道他是一個謙恭有禮,盡心竭力的人,好啊,真不錯!又往前走了一段,進了縣城,孔子邊走邊看邊說,子路治理這個地方,做得不錯啊,一看就知道他是一個誠實有信,而且能身體力行的人,真是不錯!再往裡走,走進縣衙,進了衙門一看說,我一看就知道子路觀察仔細,做事果斷,真是不錯!
這一路上,孔子大讚了子路三遍,陪他一起來的子貢感到奇怪,就問老師:你現在還沒有見到子路,你都誇他三遍了,到底是為什麼?孔子說:你看,我們剛進入縣境,發現路邊的田地整整齊齊,溝溝渠渠挖得很深很深,道路通暢,說明他謙恭有禮,能調動百姓,大家才能這樣盡心竭力,做得好啊!
我們又往裡走,進了縣城,看見房屋整整齊齊,沒有破敗跡象,樹木茂密,說明他為人篤誠有信,以身作則,沒有那種華麗的浮誇的風氣。你再看府衙內,居然十分清閑,沒有人來告狀,衙役們都在盡心地做著自己的事情,說明子路在這兒一定是觀察仔細做事果斷,所有的訴訟都處理完了。你覺得我誇他三遍為過嗎?
這個故事不見於《論語》,但是,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孔子的為政思想,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i小路),真正的政績,不一定表現在奏摺上,不一定說在嘴上,說我推行了哪些措施,真正的措施會落實在效果上。一看效果,你就會知道他是怎麼做的。一切用事實說話,一個好的治世之道,是會反映在國泰民安,百姓的這種利益上的。
儒家的思想,在他們的治世之道中,一脈相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1 15:25 | 只看該作者

治世之道4

大家都知道晏嬰,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名相。他在齊國做大夫,身正廉潔,自己一直坐一輛破車,劣馬拉車上朝,退朝。齊景公看在眼裡,覺得奇怪,就問他:是不是你的奉祿太低?為什麼坐這樣的破車劣馬上下班?晏嬰說:仰仗現在這麼一個好時代,我自己的家室都能安頓,我的朋友都有依靠,生活都不錯,有這樣的破車劣馬,可以依託我每天來工作,我已經很知足了。
齊景公想,一個大夫高官,這麼講是不是一種謙辭啊?下班以後,齊景公專門找了一輛最華麗的車馬,派一個叫梁丘據的人給他送去。但送到晏嬰府上,就被退回來。再送去,再退回來。如是者三,退了三次以後,齊景公臉上有點掛不住了,就把晏嬰找來,你是什麼意思啊?如果一定要堅持廉政,不坐華麗的車馬,是不是逼著寡人也不坐這樣的車馬呢?
晏嬰推心置腹地說,其實今天我們是一個很好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治世里,老百姓衣食富足,但是在富足以後,最怕的是沒有廉政之心,不能以一種清廉正直來立世。光有外在的奢華,是不能讓一個清明世道長久的。那些高頭大馬,那些華麗的車蓋,您可以坐得,其他的高官也可以坐得,只不過我不想這樣做。因為國家委我重任,我下臨百官,如果我不能以身作則,又怎麼去要求別人清廉呢?現在,有這麼一輛破車劣馬代步,我已經足夠了。我擔心的是老百姓的浮誇,我必須做到這一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1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00 | 只看該作者

治世之道5

在中國歷史上,晏嬰的口碑流傳很廣,他所完成的,就是孔子說的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身正,政令就一定會暢達。孔子多次說: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苟正其身,假如一個人端端正正,讓自己的身心品格清正廉潔,於從政乎何有?在做政治工作治世管理上你覺得還有什麼難的嗎?但是,如果一個人,自己身不正,他又怎麼樣去正別人呢?以道德建立治世的體系,這是孔子一再堅持的德政理想。
真正知識通達之後,不是拿來炫耀的,而是要能夠為國家,社稷,百姓做點事情。
中國有太多太多的文人,只不過是失意的政治家,而太多的政治家,只不過是得意的文人,
子張問政,也是問老師,怎麼樣去治理世道?老師的回答只有八個字: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一個人在做官的時候,安閑的時候,心中不要有任何倦怠之意,時時要讓自己是勤勉的,努力的。做事的時候,要保持忠心耿耿,做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就夠了。
子路問老師:怎麼治世?老師說了四個字:先之勞之。你要想管理好一方水土,為老百姓做點事情,修道路蓋房子,搞市政基本建設,大家挺勞苦,你身先士卒,你在他們之先,先去做這些事,叫先之勞之,老百姓就不以為苦了。你勤政,大家願意跟你一起做事。
子路覺得這樣說太簡單,請老師再多說一點。老師也很吝嗇,多說了兩個字:無倦,就是堅持這麼做,不要懈怠,不要讓自己疲疲塌塌,取得一點政績就居功自傲,心就倦怠了。要保持無倦,一直前行。這樣的心情,在治世之中,居安思危,但很多地方官在當時的政治秩序中,無安可居。也就是說,只有居危者思危,居安者思進,才能讓政治秩序,一直在勤勉之中,保持一種平靜的態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2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02 | 只看該作者

治世之道6

孔子這樣一種道德理想,這樣一種清廉理想,太多太多。在中國文人身上,都有應驗的故事。文人蘇東坡,從密州遷到徐州,正好趕上大水泛濫,水已經在一個叫曹村的地方決堤,直逼徐州城。城裡的一些富人,紛紛外逃,為躲避洪水逃荒去了。蘇東坡拄著手杖出城,跟大家講了一句話:有我在,洪水絕不會衝垮城池,請大家回去吧!
大家回去以後,蘇東坡又拄著拐杖來到城池的駐軍中,請大家一起出來為百姓做事。不要說駐城軍隊,就是皇家禁軍,現在也要出來,趕快修堤保護這座城。接待蘇東坡的軍隊頭目,感動地說:太守,你不怕道路泥濘,這麼高的年紀,拄著拐杖親自來到這裡,我們何敢辭命?所有的人穿著短衣,光著腳,杠起工具,一路衝出來,築起一座東南方向的大堤,保住了城池。
現在我們說起蘇東坡,卓越的藝術家,一個大文豪,其實,這些人在歷史上,都是有政績的。而在中國文化中,受道德濡染越深,他在從政的理想上,會越堅持德政的這種本體思想。
德政是孔子的理想,也是中國歷代治世為政者的理想。但是,德政怎樣才能真正實現呢?有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法呢?
孔子跟他的學生有一段很長的對話,子張問孔子: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老師,有什麼樣的具體措施能把治世這件事完成好呢?孔子回答:五件事,提倡尊崇起來,四樣惡事能夠摒棄掉,政治風氣就會好。先來說說五美: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惠而不費,是說一個治世有權的人,他要去恩惠百姓,但不要過多地破費自己。因為任何一個時代,執掌權柄的人,拿著國家給他的經費,沒完沒了地給老百姓發紅包,也就是說從事治理世道,不是單純地做慈善。你這樣做,老百姓一定會認為你的政治好嗎?也就是說,一方面要給大家恩惠,另一方面不要過分的破費自己,這叫惠而不費。
如何才能做到?這個利益從何而生?子張很奇怪,孔子解釋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選擇好老百姓能夠得到利益的時機和地方,引導他們去得到利益,這不就是惠而不費了嗎?與其給他們錢,不如讓他們自己去創造財富,給他們以扶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大家全盤搞活,得到他們應得的利益。
第二點,叫勞而不怨。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是一個職業化的時代,大家都有工作,不能說福利社會,讓所有的老百姓都歇著不幹活,總要有勞作,如何做到勞而不怨?又幹了活,大家又歡歡喜喜沒有抱怨,怎樣才能做到呢?
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你要選准了可勞作的時機,比如說春耕秋收,這個時候大家願意幹活。你不要逼著大家,大冬天的去大興土木。再比如大家可能衣食豐足,沒有後顧之憂,你再讓大家去修個建築,再去改善改善更多的生活設施,他是願意的,但是在他溫飽還沒有滿足的時候,你逼著他去服勞役,去徵兵打仗,老百姓肯定會有抱怨。
所以,勞作的時間一定要挑對,他的心情要配合,要有他的積極性,這叫擇可勞。這個時機而勞之,讓他勞得其所,願意去付出,並且他會樂在其中,又誰怨?誰還會抱怨呢?
第三點,叫欲而不不貪。過去我們有個誤會,認為儒家是教人清心寡欲,沒有任何慾望,一個君子,無欲則剛。其實孔子說的是,人可以有慾望,但不要過分貪婪,這是符合人性的一個客觀陳述。
欲仁而得仁,又焉貪?有一個詞叫求仁得仁,說人肯定是有慾望的,但是要看你的慾望 引領你走向何方?如果你慾望的指引,往仁愛之處去,而得仁,又焉貪?你還會有貪慾嗎?這叫欲而不貪。
第四點,叫泰而不驕。孔子說,君子無眾寡,無大小,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在一個真君子的心裡,他看別人不在乎這件事是多是少,是小是大,這叫無眾寡,無大小,對什麼人什麼事,都不敢怠慢,不要看到說這個人是一個精通事理的四五十歲有滄桑的人,來問你事你就重視,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問你事,你可以忽略嗎?如果一個人做到無眾寡,無大小,對什麼人都不怠慢,這就叫泰而不驕。
最後一點叫威而不猛,真君子他是威嚴端莊的,但是他並不兇悍,並不兇猛,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3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04 | 只看該作者

治世之道7

一個真君子,出門見人做事,他的衣冠是整整齊齊的,眼光中有一種磊落,眉宇之間有一種坦然,對人有一種尊敬,別人儼然一望,心生敬畏。這樣的敬畏,其實是一種深刻的尊重,並不是懼怕,它跟你的權勢無關,跟你的地位無關,跟你的財富無關,它關乎一個人的品德和尊嚴。有些人他可能很從容,但看完以後就讓人尊敬,這樣的人,就是孔子所說的威而不猛。他不需要外在的凌厲猛烈的氣勢,富有攻擊性。
真君子從不攻擊他人,他只拓展自己。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五美。
如果把五美做到了,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那麼社會風氣,是不是就會好起來?大家都努力工作,沒有過多的貪慾,大家蓬勃向上,自己的內心都有尊嚴,外在大家都有和氣,這還不美嗎?
孔子所說的這五美,好像只是對君子的要求,其實,這也正是孔子對於整個社會的理想。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五美,那麼,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理想的德政還會遠嗎?
孔子認為,還需遠離「四惡」,遠離四樣不好的東西。
第一不教而殺謂之虐,不先去給社會有一種教化天下。教化,在這裡是說,要給大家一種社會道德風氣的樹立,先用一種好的思想風尚在社會上普及。如果你沒有去教化,世風日下,傷風敗俗,抓幾個帶頭的把他殺了,看起來是殺一儆百,但是,如果你不實施教化,直接就去殺的話,孔子說,這就叫做虐。你在暴虐百姓,這是不好的。
第二不戒視之謂之暴,戒是告誡,提前告訴他,你要做什麼事。不戒視之,視之表示急切要成功,事先不告誡,上來就急功近利,說我們馬上要樹立一個什麼樣的典型,馬上要做一件什麼樣的事情,孔子說,這叫做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4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06 | 只看該作者

治世之道8

你有前期鋪墊嗎?平時大家經常開玩笑說,我要吃三個饅頭,我就飽了。前兩個我不吃了,直接吃第三個饅頭吧。沒有前兩個饅頭墊底,你吃的永遠是第一個。急功近利,這就是一種暴行,是不好的事情。
第三慢令致期謂之賊,慢令致期就是事先不督促,最後趕工期。事先沒說好,大家都不能從從容容地去做一件事,過了幾天,就聲色俱厲地說:你們怎麼這麼沒有責任心,這麼多天了還沒有完成!今天下午必須幹完,四點鐘交上來。這樣的話,你對人是不負責的,一開始你為什麼不交待工期?如果開始是慢令,你怠慢了自己的法令,沒有給大家做出明確的規定,那麼,後面就不要致期,專門限定期限。你這樣做陷別人於不義,當然就是賊。
第四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與是給與,猶之與人,是給人錢財,該出手時,不要吝嗇,要真正有恩德厚待於人。如果說,什麼事情大家都做好了,最後在發錢財的時候,怎麼也得給,不能猶豫。少給點吧!能不給就不給了吧!這樣一想,你出手就不大方。孔子說,出納吝嗇就叫有司,有司是一種小官,相當於一個管財務的小頭目。真正治理世道,做大政治的人,出手不要像一個不上檯面的有司一樣,那麼吝嗇。他一定要用他的獎賞,兌現他的諾言,去厚待於人。做那種出手不體面的事,這是第四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5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08 | 只看該作者

治世之道9

孔子的這段話很長,講了很多道理,他回答了子張,什麼是好的政詒?怎麼做能讓很多風氣,真正建立起來。大家對孔子的理想,會有些置疑,認為過分理想化,但是,他有自己的一套理想化的推導,他需要時間,需要純樸的民心,需要穩定的社會風氣,需要從容地建立。當然,這些外在的條件,也都是孔子假想出來的前提,但他一直在堅持這樣一個理想。在這個理想中,有很多細節,我們不能全盤照搬。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可能指望一個烏托邦的來臨,但是他有一些推導的邏輯,給我們以啟發。
真正經典,從來都不是一種宗旨性指導,而是在思維方式上,對後人永遠保有啟發。
這樣一種為政思想,真正做下去,身體力行,於細微處會見出功夫。
《論語》的治世之道,離我們每個人其實並不遙遠,兩千多年前,孔子沒有實現的理想,今天我們卻能體驗到它的溫暖。只要我們不斷地完善自我,都能夠為當今的和諧社會,盡心儘力,同時,也會尋找到一條美好的人生之路。
在孔子所處的春秋時代,他的道德理想施於政治,以美德風行天下,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是,當整個文明腳步走過了兩千多年,在我們今天這樣一種複合的秩序之下,在有了以法製為準繩,這樣一種制度保障的社會基礎之上,道德的力量,比任何一個時代更發揮它自己的功能,我們站在今天去看古人,我們獲得的啟發會更多,我們從中得到的那種信任和溫暖可能不同於他那個時代。也就是說,沒有必要去刻舟求劍,沒有必要墨守成規,沒有人說,孔子在歷史上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但這並不妨礙他的這些理想作為溫暖的種子,延續到今天我們的信任之中,讓我們在自己的行為體系中,由這個啟發去完善發達,獲得一個更為有效的人生之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6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09 | 只看該作者

忠恕之道1

俗話說,做事先做人,《論語》中關於做人的道理有許多,但曾子說其實只有一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恕二字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現代社會有太多的評判標準,如果我們的心迷失了方向,就根本無法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特別是當自己有一顆忠誠於事業的心,卻總是懷才不遇,無人賞識時,該怎麼做才為忠?我們自己將心比心,善待他人,卻被別人惡意傷害時,該如何做才為恕?如果我們真正做到了忠恕二字,生活會不會變得更加美好呢?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大家都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變化太多,千變萬幻裡面有什麼呢?以不變應萬變的的依據,到底在哪兒呢?
有一次,孔子給學生上課,跟曾子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你知道嗎?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一以貫之,有一個不變應萬變的,根本的出發點。曾子心領神會,說我明白,孔子就走了。底下的同學就問曾子,老師剛才說的一以貫之到底是什麼?曾子解釋了一句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也就是說,孔子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忠恕二字。何為忠?何為恕?宋代朱熹先生解釋這兩個字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盡自己的心是忠,用自己的心推及他人,就是恕。他還說,你看這兩個中國字,中心為忠,如心為恕。真正看見自己內心的標準,良知在哪裡?是非在哪裡?自己心裡裝著的判斷是什麼?這是忠。如心,就是將他人之心比如自己心,用自己的心跟他人換位思考,這樣,你就變得寬容了。但這兩個字,都有一個前提,就是你得知道,自己的心在哪裡?如果我們沒有了自己的心,那這個世界上我們可比的標準就太多了。
你看鄰居家的生活,是一個可比的標準。廣告上的生活,是一個可比的標準。報紙上寫的某個家庭的報道,也是一個可比的標準。世界崢嶸萬象,紛紛紜紜,但是,自己的心在哪裡呢?
我們已經過了那個忠於君主的時代,今天,我們還提這種忠嗎?過去經常講,歷史上有那些忠臣都是愚忠,我們還需要嗎?中心為忠,這個概念永遠不會過時。真正的忠誠,不是忠誠於一個外在的標準,也不是忠誠於哪一個人,哪一個制度。他忠誠的是內心的道德判斷,良知所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7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10 | 只看該作者

忠恕之道2

真正的忠誠,是內心的道德判斷。
有一個賣花姑娘,開了一家小花店,她想招聘一個營業員,那天來應聘的有三個小姑娘。第一個女孩是職業學校畢業的,專門學花藝出身,她知道很多專業知識。第二個女孩,在其他花店干過很長時間,有一定的實踐經驗。第三個女孩,從來沒有接觸過花卉,什麼都不知道,是一個待業女孩。
花店的女主人,把這三個女孩都留下了,試用觀察一星期,看看她們怎麼賣花的?第一個女孩,她非常專業,只要來了什麼客人,她先要問一下:這花您是送給誰的?是父母長輩,還是同學朋友,還是自己的戀人?您準確選擇一個什樣的紀念日來送?我可以給您解釋一下,每一種花所代表的不同的花語。幾朵花代表什麼?花與花的搭配,組合出來的花語是什麼?她是用自己的專業去做,很多人都很喜歡她,所以業績不錯。
第二個女孩,她賣過花,她會從利潤上,從花店的收益上考慮很多,所以她很精細。大家知道,搬運花卉的時候,有些花會折了,損了,有些花朵就掉了。這個女孩在插花的時候,總會用牙籤把斷了的花再插到花泥上,這樣就為老闆節約了成本。
第三個女孩,她不懂花語,也沒有賣花的經驗,但是她特別清純,是個善良的孩子。她看到那些殘花敗朵的時候,捨不得扔掉,但她也不會用牙籤把它再插回去。她總是站在花店門口,早晨看見有上學的小孩,她就會把那些殘損了的花,一個一個放在他們的小手上,晚上有散步的老人,她會把那些殘破的花發給他們。
一個星期後,這個花店的主人,最後決定留下誰呢?是第三個女孩子。其實,在我們所面對的職業里,有時候專業的技巧,甚至你為一個職業,所籌謀的利潤,都不是最重要的,第三個女孩看起來,從客觀資質上來講,比前兩個人都差,但她有一顆心在,這就是一種中心為忠。
這是一顆善良而忠誠的心,她捨不得扔掉那些折枝的花朵,也不用那些花去賣錢,但她懂得,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也許有人會說,這個女孩子運氣好,她遇到了伯樂。但是,如果我的忠心,無人賞識怎麼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8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11 | 只看該作者

忠恕之道3

如果我的忠心,無人賞識怎麼辦?
其實,每一個人,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關係,要求自己的心靈,永遠有定力,對自己保持一個正確的估價,你的忠誠度才能不減,這就是《論語》為什麼一直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這個社會上,一天到晚求他人給一個機會,給個崗位,提攜一下自己。對這麼一個奔忙的人,不是說不對,但是一個根本的出發點,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被人誤會的時候,總會有懷才不遇的時候,中國歷史上,多少文人的感慨,就是生不逢時,沒有得遇明君賢主!這個時候,內心是會動搖的,覺得我對自己生命的這份忠誠有人了解嗎?我的這份忠誠能夠嫁接到社會上進入一個職業崗位嗎?這個時候,心是惶惑的。
但是,《論語》一直提倡,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在真君子心中,他所患的是自己無能,擔心的是自己沒本事,從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話還有一種表述,叫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不要發愁,現在社會上,沒有讓你去盡忠的那個職位,真正要發愁的是你有自己安身立命的那個本事嗎?如果有,早晚有你的位置。也不要發愁現在沒有人了解你,真正要發愁的是你有什麼資本,讓別人了解你?如果有,那麼總有一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有一個年輕人問老者,你看這一片沙灘,無垠的小沙粒有這麼多,我就像滄海一粟,你說我在這個世界上,怎麼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價值?老人從地上撿起一粒沙子,你覺得這就是你吧?一撒手沙子掉到沙堆里,你還能找到嗎?年輕人說,滿沙灘全都是沙子,當然找不著了。老人便從懷裡掏出一顆珍珠,掉在沙地上,你能給我撿起來嗎?年輕說那當然,因為珍珠和沙子不同。老人跟他說,自己先做一顆珍珠,還怕別人發現不了你?
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一點,就是《論語》里所說的根本道理,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人不了解你,你就一定要暴跳如雷嗎?一定要急於辯解嗎?一定要向世界證明嗎?別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憤怒,這才是君子的情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59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12 | 只看該作者

忠恕之道4

孔子是怎麼做的呢?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自己通過學習,修鍊,一切從自己的生命中尋找建立的依據,而不要動不動就抱怨,說這是老天爺不給我機會。動不動就去埋怨,這是別人擋了我的路。我們的心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那是不容易的。也就是說,不要到外在的客觀標準上去尋找理由,而在內心建立起來自我估價,這就是一顆心的所在。只有這樣的一顆心,真正建立起來了自我的判斷,這種忠誠跟著就有了。
要想保持一顆忠誠的心,不僅要在內心建立起正確的自我價值判斷,而且還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不足和失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失誤和不足的時候,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呢?
其實,儒家的經典,就是教給我們,這樣一種由自省,認知,這樣一個方式,找到生命建立,這樣一條可行之路。有很多人知道自己不好,看見自己的過錯,但是文過而飾非,所以孔子就感慨,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算了吧,我還真沒見著那個看見自己錯了就認認真真反躬自省,從內心給自己一場訴訟,去檢討自己,看看自己有什麼不足,認認真真這麼想的人,我好像沒有見到。
也就是說,我們總是覺得看到一件事情自己錯了,或者能力不及,追悔,然後就是為自己掩飾,讓自己心裡好受一點。就說這是一個偶然事故,不自覺地把理由推到別人身上,我們缺少內心自訟的能力。
一些管理典籍上說,現在國際上有一些大公司,在一周五個工作日里,專門有一天,定為無借口日。五天里要讓你全不找借口,好像挺難。我們定一天,不管你出什麼閃失,都不要找借口。從這一天起,培養一種良好的職業習慣。這樣的習慣成了自然,也就達到了孔子所說的那個境界,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也就是說,一個人內心溫柔敦厚,有所涵養,保持一種反躬自省的能力,薄責於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970

帖子

501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01
60
 樓主| 柳梢青 發表於 2008-9-4 23:13 | 只看該作者

忠恕之道5

自己的心厚道了,對別人的責怪就少了。
這樣,就會遠離別人的抱怨,則遠怨矣,自己也不抱怨了,別人也不抱怨了,這實際上就已經從忠推到了恕。
孔子有一個學生,覺得做人的道理太多,記不住,請教孔子,希望能用一個字來概括所有的道理,而且可以受用終生。孔子給了他一個字,就是恕。
平時,我們有一句俗語:世界上哪個不議論人,哪個又不被人議論。大家都會在私下裡,飛短流長。孔子的學生里也有這樣的人,比如子貢,子貢方人,什麼叫方?就是指他比方人物,議論短長。老師就說他,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賜是子貢的名字,子貢你已經很賢達了是吧,已經賢達到可以去指點他人的短長,品評人物,老師我還沒有做到,夫我則不暇。暇是閑暇,我現在還沒有這個閑暇工夫,可以去品頭論足,議論他人短長。我要是有點閑工夫,得先看看自己,做得怎麼樣。
這話多少有點挑剔責備的意思,你都可以說別人的不是了,你自己真的這麼完美了嗎?這句話也是我們每個人可以問問自己的。我們沒有達到七十二賢人的境界,但是我們的眼睛,往往盯住別人的短處。看別人的短處,就反襯了自己的長處。我們在議論他人不幸的時候,自己的幸福感就得到了滿足和延伸。有時候,我們議論他人的不幸,往往不是抱著一種沉痛的悲憫,而是在一种放大之中,讓自己的內心,得到一種自足的宣洩,這樣的動機善良嗎?
有時候,我們總在挑剔,今天誰又失敗了,他多不好啊,言外之意,你看我比他強多了,我才是一個完美順當的人,其實,這就遠離了孔子說的恕。由忠到恕,從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無非就是一個將心比心的過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什麼會流傳很廣?大家都覺得這麼個道理,總是在提醒自己,但總也做不到。為什麼要提倡恕?就是因為它難。這個恕的出發點是將心比心,而後我們才會有寬容。
並不是說,兩千多年前的所有道德標準,都適用於今天,寬恕是由前提的。今天我們的社會,有兩條無形的線,一條是以法律為核心的制度線,它是保底的,另外一條是以倫理為核心的道德線,它是提升的。如果說什麼樣的事情打破了底線,傷害了公民的自我權利,甚至危及到我們的生命,危及到我們的尊嚴,那就要訴諸法律。但是,在法律線之上,能用道德去解決的,能讓我們說服自己心靈的這部分,這才屬於我們的恕道。也就是說,恕道不是無邊的,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恕道能夠到達法律線之下。所以,在可控的空間之內,我們的心可以去寬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7 14: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