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123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田大力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懸案分析—新疆,羅布泊,失蹤的科學家和雙魚玉佩

[複製鏈接]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41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2 | 只看該作者
1980年6月5日,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考察隊在彭加木的率領下,由北向南縱貫乾涸的湖底,按計劃到達本次考察的終點——米蘭,打開了羅布泊的大門。

  實際上早在此時,雖然不太順利,但需要我們知道的是,這一次科考隊的「探路」任務已經完成了。

  為了慶祝這次艱難的勝利,也為了慶祝考察活動圓滿結束,考察隊在農墾總局米蘭農場購買了3隻羊殺了吃,大家都特別高興。「每個人都不成樣子了,臉曬得暴了皮嘴唇乾裂,但每個人收穫挺大,特別是彭加木,一個硬皮的筆記本都快記完了」。此時大家的心情就是休整幾天之後回家。

  然而此時,彭加木卻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想到羅布泊的東南去考察,然後從東北方向繞道「720」返回。彭加木對陳百錄說,羅布泊東南是從來沒有考察過的地區,應該乘機多做些工作,得到對羅布泊的完整認識,羅布泊的北部、西部、南部他都走到了,只有東部沒有去過。他希望借這次難得的機遇,擴大考察成果。

  「大家對這個想法情緒不高,意見相當不一致。又是從來沒有走過的路,又是冒險。在地圖上看,新的路線有900公里,比穿湖還要長,大家怕吃苦頭。」王萬軒記得去還是不去討論了四五天。

  三個司機都堅決不去。沈冠冕不太堅決,從科學考察的角度,多考察一些是求之不得的。從身體的角度又有些吃不消。就在爭論中,新疆分院批准的電話到了。

  「黨員要帶頭」。但是大家也達成一個原則:往前走,當水或者油消耗一半,探險的路還沒走到一半的時候,就立即原路返回。


  圖為1980年彭加木科考隊考察路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42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3 | 只看該作者
臨時起意的第四次科考?

  閆鴻建記錄,按照原計劃,考察工作到此結束,全隊沿著南疆公路北上,回到烏魯木齊。

  彭加木卻放著平坦筆直的南疆柏油公路不走,建議在歸途中進行一次新的羅布泊東線考察,由米蘭東進,經過東力克、落瓦塞、山蘭子、庫木庫都克、羊塔克庫都克、紅十井、開元、新東一號,然後取道吐爾遜北上,返回烏魯木齊。這樣往東繞一個大圈,雖然路途遙遠,卻很有意義,因為這一帶正是古代「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

  於是探險隊在米蘭採購物資,包括50斤麵粉,30斤大米,還有汽油等等。其中,彭加木買了一斤青島食品廠出產的椰子奶油糖,也就是大白兔奶糖。閆鴻建介紹,這是他的習慣,外出時常帶點糖果,當勝利歸來或半途休息時,就拿出來「請客」。

  6月11日7點30分,米蘭農場食堂提前開飯,考察隊三輛車離開柏油馬路,向東出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43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3 | 只看該作者
77樓

遭遇第一個計劃外的困難

  而另一位隊員,化學家馬仁文提供信息,當時彭加木單獨乘坐一輛越野車(5座212),由王萬軒駕駛;中吉普車(8座212)由陳大化駕駛,帶著汪文先、閆鴻建、沈冠冕、馬仁文、陳百錄和蕭萬能6人;大卡車(嘎斯63)載著帳篷和供養,由包繼才駕駛。

  此時天已大亮,鑒於新疆的當地時間比內地晚2小時,北京時間7:30相當於新疆當地時間5:30.

  彭加木是個比較樂觀的人,經常把困難估計得比較小。依照他的計劃,探險隊每天行進80-100公里。然而頭一天,探險隊就遭遇了「吹屁股風」。


  所謂「吹屁股風」,是指與汽車行進方向一致的順風,老是使勁吹汽車屁股。原本順風推車是件好事,可是在沙漠之中酷暑難當,汽車水箱又都在車頭,行車一二十分鐘就會沸騰,用司機的行話說就是「開鍋」。如果是逆風,風吹車頭,還可以促進水箱散熱,但是遭遇這種「吹屁股風」,水箱很快就會開鍋。司機只好不斷停車,打開車蓋降溫。特別是此行有三輛車,一輛車水箱開鍋,另外幾輛都得停下休息。

  結果第一天車隊只前進了46公里。46公里,什麼概念?這是汽車在普通公路上用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搞定的距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44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3 | 只看該作者
前蘇聯地圖是錯誤的?

  一切錯誤都起源於這張前蘇聯的地圖,這張圖在庫木庫都克的位置清楚地標出了一眼泉井。陳百錄說。

  作為行政總管,陳百錄曾要求彭加木對此行的給養做出預算。但是考慮到車子只能拉8隻汽油桶,多了也帶不了,這一次決定帶5桶油,3桶水。

  「彭加木把希望寄托在庫木庫都克的水井上。在維吾爾語里,庫木庫都克的意思是『沙井子』,彭加木相信在那裡可以找到水的補給。就是不成,再向東到八一泉,也可以補充到水。」陳百錄說。

  從地圖上測算距離,到庫木庫都克只需要三天的時間。

  第一天行進46公里,而第二天(6月12日),只有更糟沒有最糟,車隊只前進了40公里。
  夜裡11點開始又颳起大風,考察隊員們連覺也無法睡。有隊員開始泄氣,提議取消東進計劃,回米蘭去。凌晨2點,彭加木召開會議,但是狂風怒號,飛沙走石,隊員們即使大聲吼叫著發言,別人也無法聽清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45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3 | 只看該作者
遭遇第二個困難

  不只有「吹屁股風」而已,這一路以來,探險隊都是在「假隔壁」上行進。正面虛實深淺不清,車子不敢走。而那張前蘇聯地圖上標註的水井,又像一個海市蜃樓的誘惑,給予彭加木和探險隊無限的希望。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基本上兩個關鍵性的線索已經抖出來了:水井,大白兔奶糖。
  之前大家一直議論紛紛的「水井」並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它早已出現在一張地圖裡,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性,這就是彭加木失蹤時留下的紙條上「水井」一詞的來源。


  由於對實際情況估計的嚴重不足,一連三天,探險隊走了不到200多公里,水和油已經消耗了一半。

  第四天,陳百錄的回憶是這樣的。按照約定,應該返回了,前路漫漫,大家都有些動搖。這天夜裡,一場大風乘機「打劫」了考察隊的營地。

  「大風掀走了帳篷頂,大傢伙一人抱一根帳篷桿在風中搖晃,彭加木就抱著帳篷桿在大風裡給大家打氣。」

  所有人都對這一幕記憶深刻,沈冠冕、陳百錄、王萬軒、包繼才,所有的人在回憶中都加重並強調了這個大風的晚上。

  「彭加木在風裡連喊帶叫:科學精神就是探險,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勝利將要到來的時刻,大家要挺住,決不後退一步,風不會永遠刮的『!風颳了一夜,那一夜沒有人能睡著覺。」他們說。彭加木的勇敢鼓舞了大家。

  大家都知道彭加木是患有兩種癌症的人,年齡又是考察隊最大的,在職務上是隊長又是新疆分院的副院長,他都能堅持挺著,大家就不能躺下,他向前,大家就不能後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46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4 | 只看該作者
安營紮寨

  6月16日,困難重重,探險隊被迫停下不再前進。

  一方面是後面兩輛車,中型越野車和卡車都跟不上了,一開始等半小時,後來一等就是一兩個小時,油和水都降到原來的四分之一,於是這變成了對探險隊信心和意志力的考驗。

  「一邊吃飯,彭加木一邊開動員會,已經動員了三次了,他說,現在還不是山窮水盡的時候」。王萬軒說。

  下午2點左右,探險隊在疏勒河南岸的庫木庫都克紮營。

  由於在東進的日子裡,探險隊著急趕路,每天都是在新的地方睡覺,每夜因為恐怖的大風也只能平均睡三四個小時。因而當他們到達庫木庫都克時,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況都不算好。

  疏勒河故道中常有蒼蠅和叮人的小蟲子「小咬」和「草蹩子」,而疏勒河的南邊是廣闊的庫穆塔克沙漠。探險隊寧願在沙漠里過夜,也不願意在疏勒河故道里安營紮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47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4 | 只看該作者
遭遇野駱駝

  此時,探險隊卻在這裡突然遭遇了一批不速之客,一群野駱駝。
  而關於這件事,不同的資料描述卻又出現了很明顯的分歧。我們需要進行一下對比。

  在對王萬軒的採訪資料里,他是這麼說的:6月16日的【傍晚】,在探險隊身心疲憊達到低谷的時刻,他跟隊長彭加木在車上發生了爭執。

  「我說,這樣下去,你會把考察隊帶入絕境。」
  「彭大聲地說,『怎麼連你也怕死了?』」
  「『怕死?怕死我就不來了!要不咱倆下車比比,看誰更怕死!』」王萬軒激動地說。
  彭加木低著頭,沉默著,很難受的樣子。十幾分鐘后,彭向王道了歉,但還是悶悶的。

  就在這時,一群野駱駝出現了,十五六頭,「野駱駝」!有人喊了一聲。
  此時的彭加木一下子從車座上蹦起來,激動得渾身發抖,大叫,追、追!

  請注意,按照王萬軒的描述,這件事發生的時間是傍晚。

  而在另一本關於彭加木的紀實文學《追尋彭加木》中,作者卻寫到,早在【下午2點】左右,幾人剛剛抵達庫木庫都克時,就遭遇了這一群野駱駝。

  傍晚,和下午2點,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如果我們再加上新疆當地與北京時間的2小時時差,我們假設此行探險隊用的是標準的東八區區時,那麼實際上北京時間下午2點就是新疆當地時間中午12點!

  一個是傍晚,一個是12點,為什麼在描述彭加木一行人遇到駱駝群的時間上,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圖為野駱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48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4 | 只看該作者
「沙漠之舟」

  野駱駝,又名「沙漠之舟」,目前屬於國家瀕危物種,過去曾經遍佈於世界上很多地方,然而現在野生駱駝只在蒙古和我國西北部存在。這些地方多沙漠和戈壁等廣闊的不毛之地。就比如羅布泊,這個地方乾旱缺水,夏天酷熱,冬天又冰冷,常狂風大作,飛沙走石。可神奇的是野駱駝適應能力極強,耐飢、耐渴、耐熱、耐寒、耐風沙,可以遊刃有餘地穿梭於其中,因而被人稱作「沙漠之舟」。

  更神奇的是,野駱駝甚至能以喝鹽水為生。專家曾聲稱只要喝足一次水,野駱駝可以在一個星期內都不再喝水。80年代初時,全球只剩下2000-3000頭野駱駝,所以彭加木看到野駱駝群,自然是激動萬分。

  於是隨著彭加木一聲令下,車隊與野駱駝進行了一場賽跑。探險隊遇到的駱駝數量在這裡並不算太明確,有資料記載是17頭,也有說是15、16頭,不過這種細節誤差並不算太大,我們暫且擱下。

  雖然在追趕過程中,很多駱駝都趁機跑散了。但還是有兩隻掉隊了,一隻是小駱駝,另一隻是只大駱駝,而且是母駱駝。

  小駱駝腿有點瘸,自然很快落伍,開車3公里后立刻被活捉。

  而母駱駝看到小駱駝離群,不時回頭張望,結果也離開了駱駝群。又追了3公里,陳百錄掏出槍朝母駱駝連放7槍,母駱駝應聲倒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49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5 | 只看該作者
 野駱駝

  所以,我們暫且可以打消看到野駱駝等於水源在附近的念頭。因為野駱駝能喝鹽水生存,所以如果想要通過野駱駝來推測附近是否有水源,基本是不可能的。野駱駝每日可行進50公里,堅持10天不喝水,那麼實際上野駱駝的活動範圍是非常大的。

  但是捕捉到兩頭野駱駝的確也是此行的意外收穫。彭加木當即決定把小駱駝當做活標本,裝在車上好以後運回去,而把已死的母駱駝剝皮做成死標本。

  彭加木甚至還親自去剝皮,擠駱駝奶請隊員喝。當然,除了他也沒人敢喝。所以也只有他一人喝了,因為他聲稱這是「沙漠中最富有營養的飲料」。

  請注意,這是關於飲食方面的一個細節,一路以來探險隊吃的都是同樣的軍隊基地購買的食品,但是在這裡,他喝了一樣東西,是任何人也沒碰過的——野生駱駝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50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5 | 只看該作者
請求支援

  然而在支帳篷做晚飯時,水和汽油的殘酷現實又擺到探險隊眼前。按照原本的行進速度,現在本應該抵達目的地。然而現在卻還只是全程的一半,還剩下400公里的路程沒走完。汽油與水卻都各只剩下一桶。

  而那僅剩的一桶水也因被放置在舊汽油桶里,呈現深褐色,滿是鐵鏽。

  探險隊的危機感越來越強烈。

  吃晚飯時全隊又進行再次討論,決定向馬蘭基地請求救援。注意,彭加木在這裡並沒有明確反對這個意見,他的想法是,我也同意,但是,我還有一個建議:那就是我們按照前蘇聯的那張地圖,先在附近試著去找一找水。

  為什麼彭加木會提出這個辦法呢?

  第一,雖然這個項目是由中科院批准,也是官方提供資金。但是彭加木認為,飛機飛行一小時要1000塊錢(當時物價),甚至一公斤水也要20、30塊,所以粗略計算下來,直升機運送一次物資要花上萬元,而且數量有限。這樣一來,國家付出的代價就太大了。

  第二,如果能在這附近找到水源,不但可以解決這次的用水問題,說不定還能為以後科考隊過來探險考察提供幫助。

  於是,在他的提議下,大家又開始在附近尋找那口水井。在《追尋彭加木》一書中,根據陳百錄的說法,他跟汪文先早在16日下午就曾往東去找過水,但是一無所獲,這一點也得到了馬仁文的證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51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6 | 只看該作者
四口水井

  在《追尋彭加木》一書中提到,彭加木在幾日前曾跟馬蘭基地的參謀張占明閑談時,說起這樣一件事。

  在1980年1月,CCTV和NHK聯合拍攝紀錄片《絲綢之路》的攝製組就曾經在一個叫「八一泉」的地方加過水。而這個「八一泉」所在的位置,正好就是疏勒河故道北岸,庫木庫都克北約30公里處。

  這個地方為什麼叫「八一泉」呢?張占明說,「是因為50年代時,蘭州部隊的戰士經過那裡,發現底下有水,於是挖坑取水,坑裡的水可以沒過膝蓋。為了紀念解放軍功績,便命名為『八一泉』。」

  對於彭加木來說,這是一個有那麼一點希望的線索。

  而另外一方面,讓我們回過頭來看這張彭加木對之抱有很大希望的前蘇聯地圖。當然,這張所謂的前蘇聯地圖原件掃描件複印件我們全都無法看到,但是我們可以根據下面這張手繪圖想象一下。
  彭加木發現這張地圖上,在庫木庫都克以東的疏勒河南岸,羊達克庫都克附近位置,居然標註有4口水井!

  這張前蘇聯地圖是40年代繪製的。這是另一個線索。

  這兩個線索,一個發生在20年前,一個30年前。一個是道聽途說,一個是一張不知真假的前蘇聯地圖上的標記。或許都是謠傳,然而,身為科學家的彭加木卻似乎非常堅信按這些線索會找到水源。


  圖為一張不知來源的羅布泊手繪地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52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6 | 只看該作者
八一泉


  1980年,《絲綢之路》攝製組,「八一泉」。
  有沒有覺得眼熟?

  如果沒記錯的話,再翻回彭加木的第二次羅布泊探險,我們找到的時間是1979年。更進一步,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
  沒錯,在新浪網提供的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個很微妙的說法:「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

  1979年,1980年。又矛盾了。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一段信息產生的問題:

  首先,為什麼同樣一個攝製組,卻在不同的時間都到達過羅布泊附近?而一個是有彭加木跟隨的1979年,而另一個則是在沒有彭加木跟隨的1980年?(之所以知道彭加木沒有跟隨是因為上面提到,《絲綢之路》攝製組遇到「八一泉」的事情彭加木也是聽別人說的)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我們把它理解為攝製組在79年底和80年初都一直在絲綢之路上轉悠,但是79年時有彭加木的探險隊跟著,而80年因為彭加木的先遣探查任務已經結束,熟悉了路線,所以提前走了。

  然而仔細回想一下,彭加木在第二次探險中的任務應該是作為排頭兵先行,開路探路。按常理說,攝製組應該走的是彭加木他們走過的路線才對。那麼如果真有「八一泉」的話,應該也是彭加木一行人先碰到,攝製組才看到。可是為什麼攝製組卻在與彭加木分開后的1980年獨自看到了?

  其次,之前忽略掉的彭加木第二次探險時間,1979年11月15日和12月20日。在這裡,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個「和」?是1979年11月5日出發和12月20日出發的分別兩次,還是1979年11月15日到12月20日的一次?如果是兩次的話,絲綢之路攝製組後來的行程為什麼跟彭加木不在一起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53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6 | 只看該作者
在羅布泊科考的那一段時間,探險隊帳篷里掛著的氣溫計數值一直居高不下。最低時也有42、43度,最高50度。地表溫度一測,居然有接近75度的高溫!

  當天下午,找水結果不盡如人意。水井沒有找到,八一泉也並沒出現。

  最後一桶油桶里的水已經發臭渾濁,探險隊員們又累又渴,也沒有心思再找水。現實已經十分嚴峻,無論是向羅布泊繼續前進,還是返回,對於他們來說都已不可能。沒有足夠的飲用水,唯一能做的就是向基地求救,原地等待。

  晚上探險隊員們回到營地,彭加木又與眾人討論。最終還是在眾人的要求下,向馬蘭基地發出電報,請求救援。電文由彭加木起草,內容如下:
  我們已到達庫木庫都克以西約10公里,我們缺油和水,現在的水只能維持到明天。


  根據閆鴻建的回憶,當晚成功發出電報后,除彭加木以外的所有隊員都長舒了口氣。而彭加木卻似乎一直對沒找到水井耿耿於懷。
  為了歡慶離回家不再遙遠的旅途即將結束,他們將野駱駝肉割下來,準備飽餐一頓。吃晚飯時,彭加木一言不發地往篝火里加柴禾,替大家分肉。然而,直到凌晨2點,所有人都回到帳篷里休息,他也沒有離開。

  當晚所有隊員都依稀記得,彭加木並未回帳篷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54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6 | 只看該作者
再次提議找水

  前面是來自CCTV的說法,而另一說來自新浪,彭加木的電報內容為:我們缺水和油,請求緊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

  1980年6月17日,清晨9點,馬蘭基地回應,同意救援。汪文先拿著電文跑出去給彭加木看,彭加木並沒有多高興,而是再次向隊員們提出去找水井的計劃。然而這一次,他的提議再也沒有人響應。請注意,知道上午9點,彭加木還是在的。

  正午12點,馬蘭基地再次發來電報:飛機十八日送水,不能送油。不要動,原地待命。

  汪文先再次拿著電文興沖沖地跑出帳篷找彭加木,卻沒有發現彭加木的蹤影。副隊長汪文先猜想彭加木可能出去方便了,於是回帳篷里等待。

  下午1點,司機王萬軒回車上取衣服,在車上拿起一張地圖,發現下面壓著一張紙條(另一說是拿起一本地圖冊,發現其中夾著一張紙條)。上面用鉛筆寫了一行字,是彭加木的筆跡:

  我往東去找水井。
  彭 17/6,10:30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主題

215

帖子

1215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15
55
超級版王 發表於 2012-5-22 23:50 | 只看該作者
還有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56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23 02:01 | 只看該作者
 王萬軒是當年考察隊的司機,他從1979年就和彭加木在一起工作了。跟著彭加木參加過幾次考察。在他的眼裡,彭加木的性格不僅內向,而且「太執著了」。看問題比較直觀,別人說什麼都勸不進去。「他認為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別人想把他拗過來是不太容易的。」

  彭加木如此執著究竟是為什麼?王萬軒告訴記者,那時已有外國人去羅布泊考察。「我們說是去羅布泊考察,但在此之前誰也沒去過。說有外國人來這裡考察也是在外圍,很早的,那時羅布泊還有水。羅布泊的水消失是在70年代,沒水之後,誰也沒有來過。」

  外界一直傳言,彭加木率隊進羅布泊是為了尋找鉀鹽礦。但這種說法遭到了王萬軒的反對。

  他介紹說,進去的時候,並沒聽說過這種說法,「我們到羅布泊中間去的真正目的是想要尋找一些特殊能源和稀有金屬,這是科學院的目的……我們還帶了兩位化學專家。」


  是什麼值得他苦苦尋找?對考察任務官方一直語焉不詳。在CCTV可可西里搜尋里稱是---稀有礦產資源----那麼到底是什麼?
  跟找寶一樣,知道一定在此範圍,才可能反覆尋找。而且目的明確。如果泛泛
  考察,不會這麼不甘休,它是什麼?為什麼神秘?核爆都不是秘密的今天,為什麼彭加木的科考目的還保密?他為什麼帶植物標本?這才是謎底。
  -----------------------------
  好想法,我看了CCTV做的《探索發現:追尋彭加木》裡面也有提到類似的,好像是閆鴻建說的,他們去尋找特殊礦場資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57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23 02:03 | 只看該作者
還有嗎?


就只有上層樓這一段了。原作者一直沒更新,呵。有了我會繼續貼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0

主題

1萬

帖子

7525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25
58
·八戒· 發表於 2012-6-7 23:52 | 只看該作者
從這篇文章看,彭有點像賭徒的性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3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6 13: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