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NYLASH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哲學知道點

[複製鏈接]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1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30 | 只看該作者

逍遙遊

「逍遙遊」指自由自在地遨遊,不受任何約束和任何條件的限制。《逍遙遊》是《莊子》中的一篇,此文運用許多著名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莊子所提倡的人生境界。
第一個寓言是《鯤鵬變化》。說是北冥有條大魚,名叫鯤,個子大得不知道有幾千里。它一變而成為鳥,叫做鵬,鵬的背也不知道有幾千里大。鵬奮起飛翔,翅膀像從天上垂下來的雲彩。它趁著海水震蕩飛往南海,先用翅膀拍打海水,激起三千里寬的海浪,掀起旋風,然後盤旋而上,飛到九萬里的高空,一直飛了六個月,才到達南海落下來。可是小雀兒聽說后嘲笑大鵬說:「它何必飛那麼遠呢?我向上飛騰不過幾丈高就落下來,在蓬草香蒿中間翱翔,非常愉快,這已經達到飛翔的頂點,可它還要飛到哪裡去呢?」在莊子看來,小雀嘲笑大鵬固然可笑可憐,但它們的飛行也只是大小遠近的差別,其實都要受空間的限制。因而,它們的自由也是有所限制的,這就是「有所待」。
後面莊子又講到一個叫宋榮子的人,說他對自己的內心和外界的事物有自己明確的見解,對於光榮和恥辱有自己的標準。莊子認為這樣的人世上很少,但他仍然沒有達到最高的境界。
還有一個列子,他能駕著風飛行,輕快美妙,一直飛行十五天才返回來。莊子認為,能像他這樣幸福自由的人很少。但是他雖然不必用腳走路,卻仍要憑藉風力,還是「有所待」。
莊子認為只有那種順著自然的本性,能夠駕御天地間的陰、陽、風、雨、晦、明六種氣的變化,能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而任意遨遊的人,才是「無所待」的。「無待」是莊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絕對自由的境界———逍遙遊。
由此,莊子構造出了一個完美的人物形象。他說,在藐姑射山上住著一個神人,她的皮膚像冰雪一般潔白,她的丰姿像處女一般秀美。她不吃五穀,只吸風飲露。她乘著雲氣,駕著飛龍,在四海之外遨遊。她的精神凝聚專一,能使萬物不受病害,年年五穀豐收。她同萬物融為一體,沒有任何東西能夠傷害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2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30 | 只看該作者

無用與有用

要理解莊子關於有用和無用的哲學意思,我們須先看一則故事:
莊子與弟子,走到一座山腳下,見一株大樹,枝繁葉茂,聳立在大溪旁,特別顯眼。但見這樹:其粗百尺,其高數千丈,直指雲霄;其冠寬如巨傘,能遮蔽十幾畝地。莊子忍不住問伐木者:「請問師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無人砍伐?以至獨獨長了幾千年?」伐木者似對此樹不屑一顧,道:「這何足為奇?此樹是一種不中用的木材。用來作舟船,則沉於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幹;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
聽了此話,莊子對弟子說:「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於己有為?」也就是說,這棵樹因為它沒有用能夠持續生長這麼多年,這難道不是無用之大用嗎?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莊子又說:「樹無用,不求有為而免遭斤斧;白額之牛,亢曼之豬,痔瘡之人,巫師認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會把它們投進河裡;殘廢之人,徵兵不會徵到他,故能終其天年。形體殘廢,尚且可以養身保命,何況德才殘廢者呢?樹不成材,方可免禍;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莊子愈說愈興奮,總結性地說:「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
師徒二人出了山,留宿於莊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興,命兒子殺雁款待。兒子問:「一雁能鳴,一雁不能鳴,請問殺哪只?」主人道:「當然殺不能鳴的。」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沒走多遠,弟子便忍不住問道:「昨日山中之木,因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因不材被殺。弟子糊塗,請問:先生將何處?」莊子笑道:「我莊子將處於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是而非,仍難免於累……」莊子欲言又止,弟子急待下文:「那又怎樣處世呢?有材不行,無材也不行,材與不材間,究竟如何是好?」
莊子沉思片刻,仰頭道:「如乘道德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毀,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不肯專為。一下一上,以和為量,浮遊於萬物之初,物物而不物於物,則還有什麼可累的呢?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至於物之性、人倫之情則不然:成則毀,銳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厚,不肖則欺。怎能免累呢?弟子記住,唯道德之鄉才逍遙啊!」
弟子道:「道德之鄉,人只能神遊其中;當今亂世,人究竟怎樣安息?」莊子道:「你知道鵪鶉、鳥是怎樣飲食起居的嗎?」
弟子道:「先生的意思是說:人應像鵪鶉一樣起居、以四海為家,居無常居,隨遇而安;像鳥一樣飲食:不擇精粗,不挑肥瘦,隨吃而飽;像飛鳥一樣行走:自在逍遙,不留痕迹?」莊子微笑著點點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33 | 只看該作者

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這個成語出自《莊子》,是莊子關於人生短暫的比喻。意思是說,人生就像一匹白馬越過地面的一個小縫一樣,只是瞬間,極為短暫。
莊子在《知北游》中闡明了對生死的態度。他說:人活在天地之間,像是駿馬飛奔、越過縫隙,一眨眼的時間就過去了。世間萬物,包括人在內,沒有一個不是蓬蓬勃勃地出生,沒有一個不是蕭蕭條條地死去。有生命的東西為此而哀傷,有情感的人類為此而悲痛。與其如此,還不如解開那自然造成的束縛,隨物旋轉,魂魄游到哪裡,自己就隨之到哪裡。不要太過執著。這就是人和萬物的最終歸宿。儘管如此,這些卻不是追求至理的人所追求的。以上這些是眾人都在討論的問題,不過達到至理的人卻不討論,凡是參與討論的都沒有達到至理。就像老子所說的那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道是不可見的。與其以聞見的方式求道,不如以閉塞的方式求道。懂得這樣的道理那就是最大的收穫,人生才算是完滿有意義的。
事實上,莊子的這段論說包含有好幾層意思。人生非常短暫,只是大道變化的一個瞬間。大道流變就像駿馬飛奔,人生在世就像飛馬過隙;生生死死,是大道流變的自然過程、生物變化的自然程序,人皆如此,沒有一個能夠避免的,人皆有生死;有鑒於此,人們就應該從對死亡的哀傷和悲痛中解脫出來,順隨生物的自然變化,生而不喜,死而不悲,生死不動於心,永遠保持內心的平靜。做到了這一點,也就達到了至理,回歸了大道,人生也達到了完美;達於至理、回歸大道的人不區別有生與無生,不分辨有形與無形,將生死來去視為一體,將有形無形劃為同一。正因為如此,所以也就無須言語和論辯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40 | 只看該作者

養生與解牛

「庖丁解牛」是莊子講的一個寓言故事。故事說:
  庖丁為文惠君宰牛,技術很是精湛,那動作也像是在跳《桑林》之舞,那聲音像是在奏《經首》之樂,抑揚頓挫,優美動聽。文惠君站在一旁看得出了神,不由得讚揚道:「難道宰牛的技藝也能夠如此高超嗎?」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所追求的是宰牛的道理啊,道理要比技藝更高一籌。一個好的庖丁,一年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去割肉,時間長了刀就鈍了。一個普通的庖丁,一個月要換一把刀,因為要用刀砍骨頭,用不了多久就鈍了。而我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了,所解的牛已有數千頭,可刀刃卻像是新磨的一樣。要知道,牛的骨節中間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卻是沒有厚度的。拿沒有厚度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間,遊走那刀刃,一定是大有餘地可行的。正因為這樣,所以19年了,我的刀刃還像新磨的一樣。」文惠君聽后感嘆道:「太好了!聽了你的話,我懂得了養生的道理。」
  在這個故事中,雖然庖丁在講解牛的道理,但文惠君卻說懂得了怎樣養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養生與解牛具有相似之處,這就是不要做危害己身的事。刀刃要保持長久的鋒利,就不要去碰牛體的硬骨;人的身體要想長存,就不能觸及那些有傷於己的硬東西。這些硬東西,在莊子看來,就是名和刑。許多人為了名譽要麼真做好事,要麼假做好事。真做好事,往往會忘我操勞,把身體搞垮;假做好事,就會敗露於世,身敗名裂。觸刑,就是做壞事,肯定會有惡報。
  因此,在莊子看來,人生在世,不僅僅要做好事而不做壞事,而且好事要自然而然地去做,千萬不能有意去做,不能為了沽名釣譽而做。做壞事和為了獲名而做好事,就像是刀刃觸及牛體的硬骨一樣,會傷及己身。這就是莊子提出的「無近刑名,可以全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41 | 只看該作者

螳螂在前,大鳥在後

下面這個典故集中體現了莊子在利益面前的生存智慧。
  莊子講了一個「螳螂在前,大鳥在後」的故事。故事說:有一次,莊子在栗子園外面遊玩,突然飛來了一隻奇特的大鳥。只見這隻鳥,翅膀有七尺長,眼睛有一寸大,翅膀擦過莊子的額頭飛過卻沒有感到莊子的存在,最後落在了栗林之中。莊子心裡想:「這是什麼鳥啊,長這麼大的翅膀卻不遠飛,長這麼大的眼睛卻看不見人?」於是加快腳步,進入栗子林中,拿出彈弓,準備把它打下來。到了跟前,莊子明白了。大鳥之所以到此,之所以沒有看見他,原來是為了捕捉一隻螳螂。栗林中有一隻蟬,正借著樹陰在那裡休息,可是正因為它找到了很好的休息地點,只顧享受,卻忘記了自己處境的危險,沒有想到在它的附近有一隻螳螂突然伸出雙臂捉住了它。這隻螳螂捉住了蟬,非常高興,得意之時卻忘記了隱藏自己的身體,被這隻大鳥在空中飛過時發現了,所以大鳥俯衝下來要啄食它;同時,也正因為這隻大鳥一心一意要啄食這隻螳螂,所以連莊子這麼大的一個人也沒有看見,以至於當莊子要用彈弓打它的時候,它還不知道自己已經到了危險的關頭。
  看到這裡,莊子很為感嘆,深為這幾隻小動物悲哀,覺得它們太不懂得輕重了,為了一點蠅頭小利而忘了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見物慾對生命的危害。想到這裡,莊子忽然感到自己也陷入了這種可悲的境地,為了捉住這隻大鳥,他忘記了自己的周圍環境,忽視了自己所處的境地,因為很可能自己也正被當做獵物呢。有了這樣的意識,他嚇得出了一身冷汗,趕忙仍掉了彈弓,扭頭就走。果然不出所料,那守莊園的人見到他進入了栗林,以為他在偷栗子,正要抓他,見到他跑了出來,正在後面追著罵他呢。
  莊子認為,無私是立身之本。一個人有了私慾,就會利欲熏心;利欲熏心就會迷惑自己的心志;自己的心志一旦被迷惑住了,那就連自己的生命都難以保住了,至於事業就更談不上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6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43 | 只看該作者

庄生夢蝶還是蝶夢庄生?

「庄生夢蝶」是個美妙的意境。現代科學的發展還沒有給夢境一個完美的解釋,哲學上的概括也就很難令人滿意。兩千多年前,莊周就用這個故事提出了人類的一種困境。如果仔細想來,精神病人或者有著奇特思想的人,他們是不是也是處在夢中,因而使得他們無法被常人理解?
  「庄生夢蝶」的故事是這樣的:莊周有一次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悠閑自在地飛來飛去,很是得意。突然之間醒來,發現自己原來是莊周。不過,人生本來都是夢,夢與夢之間流變無終,所以弄不清楚到底是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周。
  莊子由此認為,不管是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了莊周,蝴蝶與莊周畢竟是不一樣的,它們之間的轉化也就是物與物之間的轉化,是一種「物化」。莊子進一步把這個故事上升到對人生人死的理解上。他認為,人生人死只是一種物的轉化。宇宙是一個循環不已的大混沌。就宇宙整體而言,從一無所有的朦朧狀態變為有形有象的明晰世界,又由有形有象的明晰世界回歸到無形無象的朦朧狀態;在有形有象的明晰世界中,由一種東西變成另一種東西,又由另一種東西變成了第三種東西。如此而已,永無止境。人生人死不過是這一大流變中的一個瞬間。
  另外,從這個故事出發,莊子還試圖告訴人們,究竟是夢還是醒,是莊周還是蝴蝶,人們根本沒有必要去追究。因為人們的認識標準是相對的,根本無法正確認識事物。他說當時社會上的儒、墨等各派的相互辯論,都是以自己所非而非對方所是,這樣做是無法搞清是非的。他說:「假如我與你兩個人進行辯論,你勝了我,難道真的是你對,我錯嗎?我勝了你,難道真的是我對,你錯嗎?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錯嗎?還是兩個人全對或者全錯呢?我們兩個人無法決定誰對誰錯,那麼請誰來斷定呢?如果請第三個人來斷定,同樣無法斷定。假如請跟你意見相同的人來決定,他既然與你意見相同,這怎麼斷定呢?假如請跟我意見相同的人決定,他既然與我意見相同,又怎麼斷定呢?假如請與我們兩個人意見都相同或者都不相同的人來斷定,又怎麼斷定呢?因此,我和你和第三者,都同樣無法斷定誰是誰非,是非問題是永遠搞不清楚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44 | 只看該作者

莊子妻死,鼓盆而歌

莊子從自己的哲學理念出發解釋一切,反映在生死上,則是輕鬆自如的。甚至在他的妻子去世時,他也能用這種超脫的哲學寬慰自己。真正的哲學家往往都是知行合一的。
  《莊子》書中記述了一個「莊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故事說:莊子的妻子去世了,莊子的朋友惠施前去弔唁。惠施來到莊子家,看見莊子正盤腿坐在蒲草編的墊子上敲著瓦盆唱歌呢。惠施很不理解,因而責備他說:「你的妻子與你日夜相伴,為你生兒育女,身體都累壞了。現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卻在這裡唱歌,不是太過分了嗎?」莊子回答:「你這句話可就不對了。你知道嗎?當我的妻子剛死的時候我怎麼不悲哀呢?可是後來想了想,也就不悲哀了。因為想當初我的妻子本來就是沒有生命的,不但沒有生命,而且連形體也沒有,不但沒有形體,而且連氣息也沒有。後來恍惚間出現了氣息,由氣息漸漸地產生了形體,由形體漸漸地產生了生命。現在她死了,又由有生命的東西變成了無生命的東西,之後形體也會消散,氣息也會泯滅,她將完全恢復到原先的樣子。這樣看來,人生人死就像是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樣,循環往複,無有窮盡。我的妻子死了,也正是沿著這一循環的道路,從一無所有的大房子中走出,又回歸到她原來一無所有的大房子裡面休息,而我卻在這裡為此號啕大哭,這不是不懂得大自然循環往複的道理嗎?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停止了悲傷,不哭了。」
  因此,莊子認為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來的,是道在世間的具體體現形式。人的生命與其他一切生命一樣,都只是宇宙演變過程中的一剎之間,人生與人死也就沒有什麼差別了。既然生死沒有差別,人活著也算不上什麼樂事,死亡了也就沒有必要悲哀。因而,最為明智的人生態度是順其自然。也就是說,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地活著,不要有什麼非分之想,也用不著為活在世上而慶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地回歸,用不著為離開人生而苦惱,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戀。莊子認為,如果在思想上能夠認識到這一點,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動上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你的一生就會有永遠的快樂;如果對自己、對他人都這樣認識,都這樣對待,那你就會坦然一生,無憂無慮,並具有了達到聖人境界的潛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8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44 | 只看該作者

三為令尹不榮華

莊子對待爵位的心態很是平穩,他認為有了爵位不應覺得榮華,免了爵位也不應覺得憂傷。爵位、王位原本都是社會歷史自然發展的產物,誰做官誰為王,都是「需要」和「機遇」自然造就的,況且爵位、王位也沒有所謂的貴賤之分。因此,最為關鍵的一點是順其自然,做好自己的份內之事就可以了。
  莊子為此講了「三為令尹不榮華」的故事。故事說:孫叔敖被解職了,可是他的心情很平靜。肩吾問他:「先生三次被任命為令尹,沒有見您為此而顯示榮耀;三次被解職還鄉,也沒有見到您為此而懊惱。開始我對您的這種心態還很懷疑,可現在看您的表情,的確是坦然的。先生到底是怎麼想的呢?」孫叔敖說:「我有什麼超人的地方呢?我不過是把那任命的事當成一件不可推卸的事來辦罷了,我不過是把那解職的事當成了一件不可阻止的事來對待罷了,我把它們都看成是不由我的事情,所以就任它去了,所以才能無有憂愁。我有什麼超人的地方呢?不過是弄不清楚所謂的榮耀和所謂的懊惱到底是歸於誰而已,是歸於我呢還是歸於令尹呢?如果歸於令尹,那就與我沒有關係。既然與我沒有關係,那麼我有什麼榮耀和懊惱呢?如果歸於我,那就與令尹沒有關係。既然與令尹沒有關係,那麼我為什麼還為擔任不擔任令尹而感到榮耀和懊惱呢?我正要去散心呢,我正要去遊覽呢,哪裡有時間去考慮什麼貴賤,哪裡有什麼時間為所謂的貴賤而樂悲呢?」
  因此,在莊子看來,爵位俸祿都是很自然的事情,任何人都不應該刻意去追求,也不應該刻意去迴避;因為這種事情既不是人能夠求得的,也不是能夠迴避的。人應該做的,也是最多能夠做到的,就是順應大道,順應自然。因此,來去都是一樣的,都沒有什麼可以動心和煩心的。來之也不表明尊貴,去之也不表明卑賤;來之不必推卻,去之也不必憂傷。如果每個人都能具有這樣的心態,這個世界就會太平很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29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45 | 只看該作者

杞人應該憂天嗎?

《莊子·天下篇》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天地為什麼會不墜不陷。書中沒有具體的回答。但在《列子·天瑞篇》中記載的一則故事,正好涉及到這個問題。這個故事就是有名的「杞人憂天」。故事說:
  在古代中原地區有一個小國,名為「杞」。杞國有一個人生活很富裕,不愁吃,不愁穿,只擔心一件事,就是怕天塌下來地陷下去之後失去了居住的地方。為此他大傷腦筋,整天愁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又有一個人,為他的憂愁而憂愁,所以前去勸慰他。
  勸慰者說:「你不要再發愁了,天是不會塌下來的。你不想想,天是一團氣,怎麼會塌下來呢?我們生活在氣中,吸進去的是氣,呼出來的也是氣,到處都是氣,沒有沒氣的地方,這就是天。我們每日都生活在天中,天怎麼會塌下來呢?」
  憂天者說:「縱使天是氣,不會塌下來,那日月不是也會掉下來嗎?」
  勸慰者說:「日月也是氣,所不同的是它們是發光的氣。即使掉下來,對人也是無傷害的。」
  憂天者說:「地陷下去怎麼辦呢?」
  勸慰者說:「地怎麼會陷下去呢?地是用土塊積累起來的,把地下的空虛塞得滿滿的,沒有沒有土塊的地方了。既然地下已經沒有虛空之處了,地會往何處塌陷呢?自古以來人們每天在這些土塊上行走,都沒有陷下去,你為什麼要為此擔心呢?」
  憂天者聽后覺得很有道理,於是高興了起來。勸慰者看到解除了憂天者的憂慮,也高興了起來。
  對待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見解。楚國哲人長廬子對此事發表過議論。
  長廬子聽到杞人憂天之事後覺得很可笑,說:「天是由大氣聚集而成的,這沒有錯。彩虹呀,雲霧呀,風雨呀,行星呀,這些都屬天,都是由氣聚集成的。地是由土塊累積而成的,這也沒有錯。山嶽呀,河海呀,金石呀,水火呀,這些都屬地,都是由土累積而成的。不過,凡是形成的東西都是會毀壞的,既然知道天是由氣集成的,知道地是由土塊累積成的,怎麼又說它們不會塌陷呢?天地是太空中很小很小的兩樣東西,不過在有形的東西之中它們算是最巨大的了。因為它們巨大,所以存在長久,不會在短時期內就毀壞;要探測它們何時毀壞也不容易。有鑒於此,杞人現在就擔心天地崩壞,不免太早了些。然而由此就說天地不會崩壞,這種見解可就荒謬了。天地雖然長久,但總有崩壞的那一天。對於可能遭遇的天地崩壞的人們來說,怎麼能不為此而憂愁呢?」
  杞人憂天,在今天已經成為一個頗具貶義的成語。但杞人的憂慮、勸慰者的解說、長廬子的見解無疑都是在思考天的構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0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46 | 只看該作者

井底之蛙與東海之鰲

莊子特別重視個人心靈的修鍊,他主張人們在認識宇宙、人生時,要保持一種虛曠、開放的心靈,千萬不要使自己陷在固有的思維模式、心理結構里,不要固步自封。莊子曾經借用孔子的話表明自己的觀點,他說:「我從小好學,到現在已經69歲了,但感覺還沒有認識到最高的真理,我敢不虛心嗎!」
  《莊子·秋水》中講了一個河伯見北海若的故事來闡明虛心的道理:秋天來臨時候,水流彙集到一處,河流變得更加寬闊,河中的神靈河伯開始自大起來,覺得自己非常偉大,天下無人能比。可是,當他順流而下到達北海的時候,面對無邊無際、煙波浩淼的大海,河伯惘然若失。在這個時候,北海中的神靈北海若教導河伯說:「我和你比較起來,的確是大得無可比擬,但如果和無限的宇宙比較起來,我就像大山中的一塊小石子、一棵小樹苗。」莊子借這個典故告誡人們:我們的心靈往往受到自己的生活環境、已有見識和固有成見等的限定,局限性有時候是不可避免的,但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具有一定的理性,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的有限,需要在無限的宇宙面前保持虛心,不要驕傲自大。
  《莊子·秋水》中又講了一個井底之蛙見東海之鱉的故事來闡明不虛心的弊病:井底之蛙對遠道而來的東海之鱉說:「我非常快樂!我出來時在井欄桿上跳躍,回去的時候就在破磚塊旁邊休息。在水裡面,遊動的水托著我的兩腋和兩腮,跳到泥里,泥巴就蓋住我的腳背。你可以看看井裡的蟲子、螃蟹和蝌蚪啊,他們都沒有我快樂。我獨佔一坑水,盤踞著一口井,這是最大的快樂啊。」東海之鱉聽了以後,就對井底之蛙描述了大海的情形:「一千里不足以形容海的遼闊,八千尺不足以形容海的深遠。大禹在世的年代,十年有九年水災,但海水並不因此增加;商湯在世的時候,八年有七年旱災,但海水並不因此減少。海水不會因為時間的長短而改變,也不會因為雨水的多少而有所增加和減少,這就是無限廣闊的大海的快樂。」井底之蛙聽了東海之鱉對大海的描述,感到非常茫然。莊子這個時候就評價說:「心胸狹小、瑣碎的人去看事物,就像是從竹管子裡面看天,天只有巴掌那麼大,又像是用錐子去量地,地只有鞋底那麼大。這樣的人實在太渺小了!」
  因此,在莊子看來,虛心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人立身處事的基本規範。任何時候都不能驕傲自大,偏執一方。我們要努力開闊自己的眼界,放眼無窮的宇宙和無盡的大道,真正使自己達到自由的境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1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47 | 只看該作者

魚是否快樂?

莊子記敘了一個濠梁觀魚的故事,認為人即使有一定的理性,但仍不能判定遊動的魚是否快樂,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不是魚。
  莊子和惠施在河堰上遊玩,看到水中的游魚上上下下,自由自在。莊子指著水中的游魚對惠施說:「水裡的魚優哉游哉地游著,這些魚一定很快樂呀!」
  惠施說:「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莊子說:「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就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
  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快樂;但你不是魚,也不會知道魚的快樂。怎麼樣?你無話可說了吧!」
  莊子說:「讓我們從頭說起吧!當你問我『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時,你已經默認了我是知道魚的快樂的。(只是想要知道我是『怎麼』知道的?)我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就是在這濠梁之上感悟到的。」
  在莊子和惠施的這段對話中,從對話的邏輯上來看,惠施否認莊子能夠觀察到魚的快樂;莊子也否認了惠施的觀點,原因是莊子認為惠施不是自己,所以也不能體驗到自己的情感。而惠施又認為,莊子不是魚,因而也認為莊子不能夠觀魚之樂。表面上看起來,惠施是邏輯推理的勝利者,但他並沒有涉及莊子對我們人類為什麼能夠認識事物的情感、意志這個問題的回答。當莊子用「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就不知道魚是快樂的呢?」來回答惠施「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這就掉進惠施預設的人與魚、人與人之間不能相互認識的圈子裡了。其實莊子的真實觀點是人與魚、人與人之間是可以相互認識彼此的情感、意志的。所以,莊子最後總結性地指出:「我怎麼會知道魚是快樂的呢?我是在濠梁之上感悟到的。」
  其實這是哲學上一個很大的認識論問題,即在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之間,人類作為認識主體是否能夠認識外在事物的情感、意志,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涉及到人的認識極限的問題。莊子在這裡無疑是認識論上的相對主義者。他從最高本體「道」出發,一定程度上否認了人類的認識能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2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47 | 只看該作者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與一個老木匠有一個故事,談的是言和意的關係。這個故事記載在《莊子·天道》中。具體內容是:
  有一次,齊桓公在堂上看古代經典,一個名叫輪扁的老木匠在公堂下做活,他看見齊桓公專心致志地讀書,就放下手中的木匠工具,好奇地走上前來問齊桓公說:「請問,大王您讀的是什麼書啊?」
  齊桓公回答說:「我讀的是聖人寫的書。」
  輪扁問:「寫這些書的聖人現在還活在世上嗎?」
  齊桓公回答說:「他們早就死了。」
  輪扁笑道:「既然寫這些書的聖人早就死了,那麼您現在所讀的只是些古人的糟粕罷了,哪裡值得這樣專心致志地下功夫呢?」
  齊桓公生氣地說:「我在這裡讀古代聖人所寫的書,哪裡有你這樣一個做車輪子的木匠說話的份?今天你要是能夠說出些道理來,那還罷了,要是你說不出道理來,我就要治你的死罪。」
  輪遍趕忙解釋說:「大王請息怒,我並沒有不尊重您的意思,也不是故意要詆毀古代的聖人。我之所以這樣講,是用我自己做車輪子的經驗來類比的。做車輪子是一件細緻、微妙的活計,砍木頭的時候慢了,做出來的車輪就會鬆軟而不堅固,快了,又會滯澀而難以嵌入。要做到恰到好處,即不慢不快,得心應手,這其中自有奧妙。但這種奧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沒辦法把這樣的絕技傳授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沒有辦法從我這裡學到這樣的絕技,所以,我現在都70歲了,由於找不到接班人,只好還在這裡為大王做車輪子。由此類推,古代的聖人死了,他們高妙的思想因為不可言傳而隨聖人一道消失了,因此,您現在所讀的經書,只不過是聖人的糟粕罷了!」
  這個故事體現了莊子主張的言和意之間的關係。他認為,語言是僵死的,人類的思想意識卻是極為豐富、微妙的,因而,語言和思想是兩碼事,很多事情只可意會不可以言傳。從現在觀點來看,應該說,莊子的言意關係論局限性很大,他把語言與思想意識加以分割,完全忽視了語言作為達意工具的價值;但從另一方面看,莊子發現了語言作為中介工具的有限性,揭示了人類意識極其豐富、微妙的特徵,這又是其高明之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3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49 | 只看該作者

人生本來就這樣迷茫嗎?

有一天,莊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嘆,沮喪得如失魂落魄一樣。
  他的弟子侍立在旁,說:「先生為何噓嘆?人之形體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嗎?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嗎?」
  莊子回答說:「問得好。而今我喪失了自我,你可明白?」
  弟子道:「自我是什麼?弟子愚鈍,實不明白。」
  莊子道:「天下萬物,都是彼此相對。故沒有彼就沒有此,沒有你就沒有我,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誰使成這樣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嗎?道又是什麼樣子?骨骼、五臟六腑,遍存於一身,自我究竟是什麼?我與誰親近些呢?是都喜歡它們,還是有所偏愛?如此,則百骨九竅、五臟六腑彼此有臣妾關係嗎?如果皆是臣妾,這些臣妾之間到底是相互制約呢?或是輪流為君臣呢?難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嗎?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氣,成就形體,不知不覺中精力就耗盡了。天天與外物爭鬥摩擦,精神耗盡像馬飛奔一樣,而自己卻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終身忙碌而不見成功,頹然疲役而不知歸宿,可不哀邪!雖說身體不死,有何益處?心神也隨身體消亡,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時,本來就這樣茫然嗎?亦或只我獨覺迷茫而別人都不迷茫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4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51 | 只看該作者

有用的樹與無用的鷹

極度的悲觀厭世,看不見未來的光明,這使莊周的人生態度十分消極。他想擺脫人世間的煩惱,把貴賤得失拋到九霄,去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圖個精神上的愉快。為此,他輕視利祿,不圖仕進。
  楚國國王聽說莊周是個賢才,特意派使者帶著錢財聘請他當宰相,結果被他譏笑了一頓,把使者轟走了。莊周的朋友惠施在梁國當著宰相,有一次莊周到梁國,惠施因莊周才高於己,躲起來不見。後來,終於相見了,莊周諷刺惠施說:「你知道鳳凰嗎?它起於南海,止於北海,飛過長空。它一路上非梧桐不止,非練實(竹籽)不食,高貴得很。當它從一棵大樹的上空掠過的時候,把樹上那隻正抱著一隻死耗子的老鷹嚇壞了,失聲地驚叫了一聲,以為鳳凰會來奪走它的死耗子。」
  在這個寓言故事裡,莊周以鳳凰自比,而把惠施比作老鷹,把相位比作死耗子,諷刺意味甚濃,表現出莊周不為利祿動心的高貴品質。不入仕途,追求逍遙,莊周想忘記人世的一切,達到「忘物忘己」的最高境界,不悅生、不厭死,任性發展。不過,這是難辦到的,儘管他有隨遇而安的曠達態度,但他總還有不安的時候,不可逍遙的時候,躲不開人世間矛盾的時候。自己到底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到底抱有什麼樣的處世態度?放聰明一些好,還是裝得糊塗一些好?他總是在考慮。
  一次,他和自己的學生到樹林里去,看見有的樹被伐,有的樹沒有被伐。學生問:「為什麼有的樹沒有砍掉?」莊周回答:「因為不成材,沒有用。」他們從樹林出來,晚上借宿友人家。友人家有兩隻雁,一隻能鳴,一隻不能鳴,不能鳴的被殺來宴客。學生問:「為什麼要殺不能鳴的那隻呢?它不是沒有用嗎?」。學生感到大惑不解:有用的樹被砍掉,而有用的雁卻不被殺,那麼一個人是有才有用好,還是無才無用好?莊周回答說:「都不好,最好是處乎材與不材之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5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52 | 只看該作者

《莊子》中的成語

《莊子》的奇妙寓言和生動詞語在長期傳誦中形成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如:白駒過隙、每況愈下、鹵莽滅裂、得魚忘筌、得意亡言、捉襟見肘、無病自灸、分庭抗禮、大而無當、不近人情、求之不得、孟浪之言、莫逆之交、一曲之士、儻來之物、大方之家、相濡以沫、藏舟於壑、善始善終、虛與委蛇、用心若鏡、水靜燭眉、不可言傳、得心應手、滿坑滿谷、吐故納新、望洋興嘆、推舟於陸、東施效顰、井蛙之見、管窺錐指、勞而無功、終其天年、夏蟲不可語冰、化腐朽為神奇、鵬程萬里、越俎代庖、大相徑庭、杭木死灰、朝三暮四、栩栩如生、遊刃有餘、躊躇滿志、不見全牛、刃發若新、薪盡火傳、安時外順、螳臂當車、山木自寇、膏火自煎、肝膽楚越、褚小懷大、綆短汲深、呆若木雞、送往迎來、目擊道存、亦步亦趨、失之交臂、天高地厚、哀莫大於心死、索我於枯魚之肆、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身在江海之上,心居魏闕之下等等,這些成語至今尚為人們所引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6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54 | 只看該作者

髑髏的快樂

《莊子·至樂》中記載了一段莊子和骷髏的對話,反映了莊子的生死觀。
  有一天莊子去楚國時,看到一個死頭骨(骷髏),他邊敲打著這個頭骨邊發其感慨說:「你是貪慾過多、傷天害理導致了這個結果呢?還是遇亡國之亂被刀兵所殺呢?或者行為不善,愧對父母妻子,活不下去而自盡呢?還是受凍挨餓而亡,或者因年壽已盡而死呢?」莊子儘管屬於崇尚自然無為的道家,主張出世,但是,這一連串的對死者死因的追問,似乎表露出莊子評價人生的標準也有世俗的道義成分。也就是說,他的觀點與儒家的入世態度和價值標準有相似的一面。但事實上,莊子在這裡只是自我設問,目的是突出他對骷髏的詢問,並表露出對骷髏的譴責,都是從「生人之累」出發的;所以,髑髏要給這位知生不知死的「辯士」補上「死之說」這一課。
  莊子是倡導自然無為的,也正因為如此,他時不時地也表現出某種常人的情感和是非判斷。
  骷髏認為,天地間最快樂之事莫過於死,因為只有死者才不再承擔上忠君、下恤臣的義務,也不再有窮於應付各種社會事務和禮節儀式的煩惱,無憂無慮,安危順從於天地自然的變化,即使是人世間至高無上的君王,他的快樂也不過如此啊!莊子以為這不過是空談,以言激之說:「假使我能讓主管生命之神重新給你一次生命,重生形質肌膚,並一同回贈給你父母、妻子、鄰居和熟悉之人,那你願意還陽嗎?」誰知骷髏卻深深地皺著眉頭說:「我怎麼能放棄這君王一般的快樂而重新去承受人世間的勞苦呢?」
  事實上,君主也活在人世間,但莊子主張的君主之樂,是超脫了的高境界的快樂,也就是說,這種快樂不受任何人和事的束縛。權位給他提供了最為完備的條件,使得君主能夠享受最為充分的精神快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7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57 | 只看該作者

「真人」的境界

有一天,莊子在和弟子討論問題。
  弟子問:「怎樣才算了解大道的人呢?」
  莊子說:「了解道的人必定通達於理,通達於理的人必定明白權變,明白權變的人才不會因外物而害累自己。有至德的人,入火不覺熱,沉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禽獸不能傷。這是因為他能明察安危,安於禍福,謹於去就,故沒有什麼東西能損害他。」
  弟子問:「世上真有至德之人嗎?」
  莊子說:「孔子即是。」
  弟子問:「何以見得?」
  莊子說道:「孔子周遊列國,推行仁義,雖到處碰壁,仍堅持不懈。其憂國憂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孔子遊說到匡地,被衛國人層層包圍時,仍彈琴高歌,滿不在乎。路人見孔子,問道:『老師您有什麼可樂的呢?』孔子說:『過來!我告訴你吧:我早就忌諱貧窮,仍難免潦倒,命運所制也;我也早就嚮往騰達,仍未得富貴,時運所限也。當堯舜之時而天下無窮人,非智得也;當桀紂之時而天下無通達者,亦非智失也,時勢使然也。行於水中不避蛟龍,此是漁夫之勇;行於陸上不避獅虎,此乃獵人之勇;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此乃烈士之勇;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聖人之勇也!仲由,你且坐下。我的命運自有老天安排!』不一會兒,有身披鎧甲的人走過來,向孔子道歉:『很對不起先生!我們以為是陽虎,故包圍起來。現在才明白誤認先生了,我們馬上撤退!』孔子可謂通達權變的至德之人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8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09:59 | 只看該作者

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有一次,弟子問莊子:「先生一向樂觀大度,今日為何悲歌哀嘆?」
  莊子道:「天下有至樂的國土嗎?有可以養生健身的訣竅沒有?身處當今亂世,幹什麼正當,不幹什麼無凶?住在哪兒為安,逃向哪兒無險?依就什麼可靠,捨棄什麼無憂?喜歡什麼合理,厭惡什麼無禍?」
  弟子回答說:「天下人所尊崇的,是富貴、長壽、美麗;所喜好的,是身安、厚味、美色、美服、音樂;所鄙棄的,是貧賤、病夭、醜陋;所苦惱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身不得美服、眼不得好色,耳不得好音樂。以上不就是常人的好惡避就、養生全身的道理嗎?先生還有何高見?」
  莊子說:「倘若不能如願,則大憂而懼,其對待生命的態度,豈不是很愚蠢?想那貪富者,辛苦勞作,積財很多而不能用盡,其養身之法是知外而不知內;想那求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好壞,其養身之法是知疏而不知密。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昏昏,久憂不死,何苦呢?其養生之法是知遠而不知近。」
  弟子說道:「先生之意,是說富貴、長壽等都是外在的東西,都不足以真正地養生。對吧?」
  莊子點點頭,又道:「烈士是為天下所稱讚的人,未足以保全己身。你說烈士是該稱善還是不該稱善?若以為善,不能保全自己;若不以為善,卻能保全他人。古人道:忠諫不聽,則閉口莫爭。伍子胥忠諫強爭,結果被吳王害了性命;如不爭,伍子胥又難成忠臣之名。你說怎樣做才算善行?」
  弟子似有所悟:「先生是說:名可害生,追求美名並非養生之道?」
  莊子未置可否,繼續說:「今世俗之所作與所樂者,我也不知其樂果真是樂,果真不樂?我看世俗之所樂,不過是舉世群起追趕時髦,蜂擁向前如被鞭之羊,洋洋自得而不知何求,都自以為樂,我也不知是否真樂。不過,我視無為恬淡方是真樂,而世俗卻不以為然,以為是大苦。」
  弟子道:「我明白了。先生認為:至樂無樂,至譽無譽。」
  莊子道:「對,對!無樂方為至樂,無為方可保命。天下是非果未定也,不過,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活身,唯有無為可以保命。為何這麼說呢?你想:天無為而自清,地無為而自運。此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生。恍恍炮炮,不知所由;恍恍惚惚,不知所出;萬物紛紜,皆從無為而生。因此,天地無為而無不為,誰能體會到無為的益處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39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10:12 | 只看該作者

知子莫若父

陶朱公范蠡還住在陶時,曾生了一個小兒子。等到長大成人後,陶朱公的二子因殺人,被楚國拘囚起來。陶朱公說:「殺人償命是應該的,但我聽說有千金之家財,其子可以不被處死於市中。」於是備齊千金,準備讓小兒子前去探視。但大兒子也堅持要去,並說:「父親不讓大兒子去,而讓小弟去,一定是父親認為我是不肖之子。」說著竟要自殺。夫人見此,再三強勸陶朱公,陶朱公不得已,只得讓大兒子去,並附信一封,叫他交給自己過去的好友庄生。並對大兒子說:「到了以後,把禮金送上,然後一切客隨主便,不要與他爭辯。」
  大兒子到后,便按照父親的囑咐去做了。庄生對他說:「你快走,不要繼續留在這裡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來,也不要問是什麼原因。」大兒子走後,並沒有按庄生吩咐回去,而是偷偷地住在楚貴人那裡。庄生雖窮,卻以廉潔耿直為標榜,楚王以下的大臣們都把他以師視之,非常尊重他。陶朱公的兒子所送千金之禮,庄生並無意收下。原本想把事情辦成后,再退還給朱公,現只以為信守之據,然而陶朱公的長子並不理解他的這番良苦用心。
  一天,庄生找了個理由覲見楚王,說天上有星相顯示,有事不利於楚國,只能用做好事的方法才能消除。楚王一貫信任庄生,於是就命人封住三錢之府,準備大赦天下。楚貴人欣喜地將此喜訊告訴了朱公長子。不料朱公子想,大赦時弟弟一定會出來,千金豈不白送庄生了。於是又去見庄生,庄生吃驚地問:「你怎麼還沒離開這裡?」朱公長子說:「弟弟今將大赦,故而特來告辭。」庄生明白他的意思,就把錢還給了他。
  庄生被陶公子耍弄,感到受了奇恥大辱,於是就又覲見楚王說:「楚王大赦是為了修德去凶,可楚國的百姓都說,陶地的富翁陶朱公的兒子殺了人被囚在楚,他們家裡就用金錢來賄賂楚王左右的人,所以說楚王大赦並非為楚國百姓,只是為陶朱公的兒子一人著想罷了。」楚王聽后大怒,下令將陶朱公的兒子立即處斬,然後才下大赦令。
  當陶公子拿著弟弟的死亡通知回到家時,母親及鄉親都很悲傷,陶朱公說:「當我聽說你的行動,就知道你一定會害死你的弟弟。這並非是你不愛他,只因為你從小與我一同創業,備嘗生活的艱辛,所以很看重錢財。至於你小弟,本來就生長在富裕的環境里,出門乘車、騎馬,不知錢財來得不易。我派他去只因為他能拋舍錢財,而你卻不能,最終是你殺了弟弟,不是見怪,我早就料想你會帶喪報回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1

主題

9195

帖子

336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Rank: 4

積分
3363
40
 樓主| NYLASH 發表於 2007-12-19 10:15 | 只看該作者

大盜與小盜

在《莊子·外物》篇中講了一個小故事,叫《儒以<詩>、<禮>發冢》,也就是儒家以《詩》、《禮》等經典為依據來偷挖人家的墳墓。
  故事說,在偷挖墳的時候,大儒在地面上催促說:「太陽快出來了,事情怎麼樣了?」小儒在墳里回答:「還沒解下屍體的衣裙,它嘴裡含有珍珠。《詩經》本來就說過:『青青的麥子,生長在山坡,活著不肯把財物施捨,死了含著珠子卻為何?』」說完就拽著屍體的鬢髮,壓下它的下巴,用鐵鎚敲它的面頰,慢慢地震開了它的嘴巴,珍珠一點沒損壞就從嘴裡取出來了。
  這個故事雖是虛構的,用來諷刺挖苦儒家的偽善,但莊子確實認為仁義和智慧是給竊國大盜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莊子曾說:「人們為了防備賊撬箱開櫃偷東西,就把箱子柜子綁得緊緊的,鎖得嚴嚴的,這是一般人所謂的聰明的辦法。可是大盜來了,連箱帶櫃一起都扛走了,他還怕你捆得不結實呢!那麼原來所謂聰明的辦法,不正是替大盜積累保存財富嗎?而且不止是所謂聰明人替大盜積累財富,就是所謂聖人,有不替大盜當保管的嗎?就像從前的齊國,大小城鎮一個接一個,人民上山打獵,下海捕魚,下地耕種,所到之處,方圓有兩千多里。就在這片土地上,建立宗廟社稷,設置州邑鄉里,這何嘗不是效法聖人那一套治國辦法呢?可是後來田成子殺了齊國國君,篡奪了政權,他所盜取的難道只是齊國這個國家嗎?他是連同聖人的仁義禮法也一起盜竊去了。所以田成子雖然有盜賊之名,可他安樂得如同堯舜一般。小國對他不敢非難,大國對他不敢征討,他一直佔有齊國,傳了十二代。這不正是他盜竊的不止是齊國,還連同聖人之法,並且用這聖人之法來保護做盜賊的自己嗎?」
  因此,莊子憤慨地大聲疾呼:「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就是有雙料的聖人來治理天下,也是給大盜造成加倍的利益。聖人發明斗、斛來量東西,大盜就連斗斛一起偷走;聖人發明秤來稱東西,大盜就連秤一起偷走;聖人發明契約、印章來保證信用,大盜就連契約、印章一起偷走;聖人發明仁義來矯正世風,大盜就連仁義一起偷走。怎麼能證明這些呢?請看那偷衣帶鉤的人要被殺頭,可偷了整個國家的人卻當了諸侯;諸侯的大門裡正有著仁義啊!這不是他盜竊了仁義和稱聖智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7 14: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