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樓主: 田大力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懸案分析—新疆,羅布泊,失蹤的科學家和雙魚玉佩

[複製鏈接]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21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37 | 只看該作者
  這是夏訓誠的採訪資料里關於彭加木的信息。但是很顯然,除了表明在絲綢之路考察中,彭加木是隊長,夏訓誠擔任的是副隊長這件事實,以及彭加木具有勇於探索的精神之外,對於考察的目的和具體內容隻字未提。

  而在關於彭加木的資料中,官方是這樣記述的:此行取得了許多驕人的科研成果,為國家尋找到了許多稀有的寶藏。這次科學考察發掘填補了我國一些重大科研領域的空白,糾正了外國探險者的一些謬誤。

  寶藏,什麼寶藏?空白,什麼空白?謬誤,什麼謬誤?也許因為太高深或者太微妙,我們不得而知,而且畢竟彭加木與夏訓誠一個是生化學家一個是地理學家,專攻領域也不盡相同,所以夏訓誠給我們提供的實質內容並不算太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22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37 | 只看該作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最開始提到的大耳朵、會動的湖和樓蘭國消亡三大謎題在此時都還沒有被解開,直至1980年後夏訓誠因痛失戰友,26次進入羅布泊進行考察,才終於給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科學解釋。

  彭加木失蹤的當月,夏訓誠就從美國趕回來,直奔烏魯木齊。他是這樣說的:「我恨不得趕緊能夠趕到羅布泊去。下了火車以後,我就跟單位說,那個地區我已經去過一次,相對來講比較熟悉一點,我們能不能組織隊伍去尋找他?後來跟部隊組織隊伍一次是110個人,一次是60幾個人,還有一次是50幾個人,三次到他失蹤的周圍,大概是五十公里範圍之內,像拉網一樣地尋找,一直到最後沒有結果。」

  這裡又出現了一點讓人迷惑的細節。


  圖為當時公安人員用警犬在羅布泊搜尋彭加木。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23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37 | 只看該作者
  這裡又出現了幾個讓人迷惑的點。

  第一,按照夏訓誠的說法,建立羅布泊科考隊是他和彭加木一起提出的想法,可為什麼當1970年科考隊決定出發前往羅布泊時,夏訓誠這個副隊長卻沒有跟隨隊伍,反而飛到美國去了呢?

  夏訓誠給出的理由是「本來打算我和他一起去考察,後來因為在四月份應美國的邀請,中國成立一個沙漠考察團到美國去考察,考察美國的沙漠,一共要求去八個人,當時我就在這八個人之內。後來我就跟彭加木商量,他說你到美國考察,我在這裡帶著隊伍,而且我們只是路線考察,這次做的工作不多。先把路線熟了以後再說,他說我們分頭弄,後來我到美國考察,他就帶著隊伍,帶著三台車、十一個同志就到羅布泊考察。」

  如果按夏訓誠的說法,就是彭加木建議他去美國,而不是去羅布泊。因為彭加木認為此行不算重要。

  這就顯然和後面彭加木的表現矛盾了。如果此行不算重要,為什麼在接下來這次探險過程中,彭加木寧願冒生命危險出去找水井,也不願意就地等待救援?很簡單,因為就近找到水井他們還可以繼續前行,可是如果等待救援,他們只能被遣送回去。由此可見,彭加木對於此行的看重程度似乎比夏訓誠說的要高得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24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42 | 只看該作者
第二,我們要注意到以上這些都只是夏訓誠的一面之詞。如果我們把他的主觀表達都刪除,只留下事實,就是他沒有去參加彭加木的第三次科考隊。再進一步從他的主觀情緒中抽離,我們可以做個大膽的設想,如果這本來是夏訓誠自己的意願呢?

  如果實際上是彭加木邀請他去,而夏訓誠以自己要去美國科考為由拒絕了呢?再向前推測一下,夏訓誠為什麼要拒絕彭加木的邀請?是因為彭加木下一次科考有什麼不同尋常之處,而自己想竭力避免呢,還是彭加木有意讓他參與這項任務,他已經預計到其中的危險,而不願加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25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42 | 只看該作者
第三,夏訓誠一從美國回來,聽到彭加木失蹤的消息就立即奔往羅布泊參與尋找救援工作,連續3次組織隊伍專門尋找彭加木,之後又進出羅布泊26次(最新查到的資料顯示是28次),一邊科考一邊尋找彭加木。兩人非親非故,夏訓誠又是為什麼這麼急切地想要找到彭加木?又或者說,他想找的真的是彭加木這個人嗎,還是彭加木隨身帶走的東西,或者留下的信息?


  在這裡還想再補充一點關於夏訓誠的資料。

  2008年,74歲的夏訓誠帶領來自20個不同專業的磚家再次進入羅布泊,完成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科考行動。(有木有感覺很熟悉,好像看到了某男派三叔的盜墓筆記,裡面有一章就叫「史上最大規模考古」……)中國可以考察的地方很多,偏偏在羅布泊進行這麼大規模的科考行動又是為神馬?

  很顯然,或多或少,對於彭加木失蹤一事,夏訓誠是知道點內幕的。


  圖為國家地理拍攝的羅布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26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43 | 只看該作者
     在開始詳細介紹彭加木第三次探險前,lz再補充一點關於彭加木的資料。之前有些細節處被遺漏了。

  彭加木在解放前曾任職於國民黨中央研究院醫學研究所。解放后先是擔任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後來才調到新疆。進疆后,他安裝了中國第一台高分辨電子顯微鏡,並用這台顯微鏡找到400多種動植物病毒,填補了我國在這個科學領域的空白。

  好了,讓我們帶著這些背景資料開始試著還原彭加木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羅布泊探險吧。

  1980年,5月8日,彭加木率領一支由地理、化學、氣象、土壤、沙漠和考古人員組成的考察隊,按照由北向南縱貫整個羅布泊的方向出發。

  整個隊伍包括3輛車和11個人。按夏訓誠的說法是12個人,但他的話有歧義,他原話是「他就帶著隊伍,帶著3台車、11個同志就到羅布泊考察」,他那11個人里應該把彭加木自己也算進去了。


  圖為彭加木三次考察路線匯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27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43 | 只看該作者
這是一個臨時組建起來的隊伍,大家平時並不相熟,還需要磨合更重要的是,考察隊伍里除了彭加木到過羅布泊西北岸外,沒有一個人對羅布泊有什麼概念。

  這11個人名單如下:
  彭加木,隊長,生化學家。
  汪文先,副隊長,水文學家。
  沈冠冕,植物學家。
  馬仁文,化學家。
  閆紅建,化學家。
  谷景和,動物學家。
  包繼才,司機。
  陳大化,司機。
  王萬軒,司機。
  陳百錄,行政總管,當兵的。
  蕭萬能,聯絡員,背著發電報的設備,當兵的。

  3輛車:
  1、212五座吉普車,王萬軒駕駛,主要拉彭加木等科考人員。
  2、8座212,拉人和電台設備等,陳大化駕駛。8座212拉著電台的幾個大箱子,也超重了。
  3、前蘇聯嘎斯63,拉水和汽油等輜重,包繼才駕駛。嘎斯63的載重量是1.5噸,但車上裝了8個大汽油桶,每桶裝200公升,分別裝4桶水、4桶油,加上帳篷等生活用品早超過了載重量。

  食物:
  「考察隊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在馬蘭基地準備。軍隊專用的午餐肉罐頭、酸辣茭白罐頭、榨菜、大米、挂面、麵粉等等全部從部隊上買。」擔任行政總管的陳百錄說。


  圖為彩色掃描版彭加木的小紙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28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44 | 只看該作者
       羅布泊氣候嚴酷,科學分析認為,秋冬是進入羅布泊的最好季節,那時候氣候相對穩定。但是很奇怪的是,作為軍事基地,羅布泊卻偏偏在秋冬季不允許進入,哪怕是有特殊通行證也不行。

為了打一個時間差,科考隊只好將入羅布泊的時間選定在5月6月之間,這樣的話,春天的風季剛好過去,夏天酷熱還未到來,已經算是相對來說比較適宜的時機了。

  然而後來科考隊承認這個時間差也沒有打好,因為羅布泊實在太難以捉摸。

  前面lz說到,兩輛運載物資器材的車超載。因此早在出發之前,司機陳大化就曾與彭加木產生分歧。站在司機的角度,我們可以理解陳大化的心情,開著超載的車輛進入羅布泊實在太過冒險。可是彭加木堅持要走。

  關於這件事,這裡有一段行政總管陳百錄的回憶。


  圖為陳百錄拿著彭加木的遺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29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45 | 只看該作者
       「彭加木很生氣的樣子來找我,說陳大化不走了,讓我去解決解決。」陳百錄回憶說,他去解決問題,一看是沒法解決的超載問題。

  「我當時拍著胸膛對陳大化說,出發!出了問題我負責!」陳百錄說自己憑著「當兵的」一股愣勁和對羅布泊的一無所知說下了大話。

  陳百錄一開始被找來參加考察隊的時候,被問到:一個風很大的地方你敢不敢去。「那有什麼不敢去!還有比『老風口』風大的地方?」陳在部隊上呆的「老風口」是新疆著名的風口,在他的印象里,沒有再比這裡風大的地方了。

  明知超載,卻依舊支持彭加木前行。可見陳百錄是個盲目聽從、不知者不畏,並且比較傻大膽的人。值得一提的是,陳百錄在隊伍中主要負責幾名科學家的安全問題。


  圖為彭加木失蹤地附近破碎的石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30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45 | 只看該作者
5月8日,隊伍從馬蘭基地出發,第一天到達『720』(應該也是一個軍事據點)。根據王萬軒的說法,這裡住著一個排的士兵。從馬蘭到原子彈爆心280公里,720到爆心只有20公里。


  然而在這裡,彭加木又犯了另一個錯誤。

  「我們又向前走了18公里,在一個叉路口向左拐了彎,」王萬軒說,在這裡他和彭加木發生了爭議,彭加木急著趕路,王說要等後面的車,因為電台在後面。

  但是等陳大化的8座車跟上來后,卻不見了彭加木的5座車,陳大化便錯誤地右拐,直奔一顆原子啞彈而去:「走到跟前,一看是嚴重污染區,嚇壞了,拔腿就往回跑。返回了『720』。」

  「就這樣把電台丟了。」王萬軒說。再也沒有跟上隊伍。

  「野外經驗豐富的人都有常識,就是每遇拐彎的時候,一定要等後面的人,只有讓對方清楚地看到自己時,才可以再往前走。」沈冠冕說。

  沒有電台的配合就行動應該是個致命的錯誤,但這一次羅布泊不動聲色地放過了考察隊。為神馬此時的彭加木就開始連電台和設備都等不及,也不願意在轉彎時等待後面的車輛,出現了著急趕路的徵兆,以致電台丟失,陳大化等人差點掉隊?


  圖為羅布泊附近一份較為詳細的地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31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46 | 只看該作者
在繼續羅布泊第三次探險之前,lz先給大家強調一個思想。

  寫過論文的同學可能都知道,寫學術論文時,我們不能只是一味表達自己的觀點。為了表示自己的權威性,我們常常需要引用別人的學術資料來支持自己。並且,我們要保證這些資料的權威性。這些學術資料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原始資料,而另一種則是二手資料。

  比如我們在研究彭加木疑案時,彭加木留下來的親筆紙條是原始資料,而這些與他同行的參與者的描述則是二手資料。單純比較權威性,原始資料基本上是要比二手資料高一些的。因為它客觀、真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句老話,叫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凡是經他人手記錄下來的東西,除去數據等需要精確性的信息外,往往會有一定程度上的歪曲和修飾。

  史書不可全然相信,但也不是全然不可信。同理,也包括這些與彭加木通行的人們的話。當他們從口中說出來時,不論他們如何想竭力保持客觀,已然有所偏頗。而當這些話由記者記錄到紙上時,同樣如此。這還只是無意為之的主觀化,如果是刻意為之,大家大概可以想象它與事實的距離到底是如何了。

  說這些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大家時刻提醒自己,你現在看到的這些人的採訪文稿,他們的字句,他們使用的詞語描述,請保持警惕,有選擇地去相信。因為他們是主觀的,不論是夏訓誠還是王萬軒,不論是陳百錄還是陳大化,不論他們多麼努力,此時此刻,他們正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為我們講述一個「真相」。


  圖為馬蘭基地衛星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32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46 | 只看該作者
科考隊伍於5月8日下午5點到達『720』,到此時,行程已有290多公里。
  對於此次考察的中心任務,夏訓誠給出的答案是穿越羅布泊中心湖盆。此時羅布泊早已乾涸,正是穿越湖心的好時機,夏訓誠將這個計劃稱之為「探路」。

  當晚,幾人住在『720』。

  5月9日,也就是第二日上午9時,彭加木率隊離開『720』,進入雅丹。

  根據陳百錄的回憶,在下湖盆之前,『720』的軍人給考察隊講了一個故事:一個炊事班的班長出去打柴,再也沒有回來。部隊想盡了辦法,沒有找到活著的他,也沒有找到屍體。羅布泊地形太複雜,一定要小心。

  「彭加木這天晚上也給大家開了一個會,定下了一條鐵的紀律:不準單人、單車行動,誰違反了處分誰。同時他給大家作了動員。」陳百錄說。

  請注意,這裡陳百錄提及,身為隊長的彭加木曾專門說過這一點,不準單人、單車行動,誰違反了處分誰。這條紀律是彭加木親口下達的,而且很顯然,這與彭加木後來獨自出行去找水井的行為完全矛盾。

  請記住這個疑點,我們以後會提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33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47 | 只看該作者
  前面說到因為陳大化跟隨車隊跟丟,直接回了營地,所以實際上在穿越湖盆時只有兩輛車,王萬軒駕駛的212五座吉普車和包繼才開的前蘇聯嘎斯63。陳大化的8座212上帶著電台設備,所以此時他們相當於已經丟掉了可以隨時與外交保持聯繫的電台。

  雅丹地貌很有特點,是由因風蝕而形成的一個個小土丘,而讓彭加木一行人感到異常苦惱的卻不是這些土丘,而是地面。

  道路崎嶇,汽車顛簸。因為羅布泊乾涸,湖水蒸發露出湖底,只剩下表面上不均勻地鋪著厚厚一層鹽。根據化學家閆鴻建的科考筆記記錄,他們一路上壓過了大量鹽的結晶體,都是正六邊形的硬鹽殼,網狀面。汽車非常難走。這些結晶體最高的達80厘米,大卡車(指包繼才駕駛的那輛前蘇聯嘎斯63)一度歪了!

  而對於此,陳百錄是這樣描述的:車子向湖盆里開,突然『咕咚』一下,車子掉了下去,黃色的塵土像霧一樣無聲地騰起,然後像水一樣漫過了車身。

  他們將車子倒出來,換一個地方,再向從「盆沿兒」向盆里開,再一次地被黃色的塵土埋沒。

  對此陳百錄解釋說:「這種地質叫作『假戈壁』,表面上看起來像戈壁一樣堅硬,但卻是虛的,車子一上去立即陷下去,就這樣不停地找地方下湖盆,但折騰到天黑,也沒有下得湖去。」

  當晚探險隊只好在湖邊上宿營,晚上開會想辦法,陳百錄提出是不是可以找一條河水的入湖口試試,在他的印象里鐵路都是沿著河流修才能修通,因為河流沿岸土地也許相對結實一些。


  圖為雅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34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48 | 只看該作者
以下是王萬軒的記述:

  第二天天一亮開始分頭找入湖的河道,借著一條幹河道,「假戈壁」被甩在了後面。

  但好像是突然之間,四周撤換了舞台布景。身後的北塔山不見了,前方的阿爾金山不見了,天和地不知什麼時候粘在了一起,一切可以做為參照物的東西都隱身而去。

  「人就像是坐在井裡,沒有目標,天連著地,地連著天,那情景很恐怖,我心裡一個勁地打鼓,為了沒有跟上來的電台。」王萬軒此時看到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彭加木也有些緊張,手裡握著羅盤,不斷地修正方向,兩輛汽車蛇形著前進,只要向南,不停地向南,就能穿越湖盆。

  這一天,汽車蠕動了整整一天才前進了40公里,晚上在湖盆里搭帳篷宿營。


  圖為羅布泊湖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35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48 | 只看該作者
 5月12日,鹽殼高低不平的徵兆越來越明顯。

  王萬軒說:「一開始,還不算太高,到了下午就越來越高了,十幾厘米、二十厘米、三十幾厘米,汽車發瘋一樣地搖擺。」

  在後面開大車的包繼才也開始不敢緊跟著5座車了,他發現他的汽車輪胎一塊塊地被鹽殼削下來。

  然而王萬軒聲稱,因為彭加木急於穿越湖盆,隊伍並沒有停下來。

  根據閆鴻建的記錄,探險隊一直行進到夜裡凌晨2點,因為輪胎磨損太大,才停下來休息,打算天亮后再行進。

  5月13日清早6點,考察隊派人出去探路。隊員們吃驚地發現他們被鹽殼包圍,大地像是被犁鏵深耕過一樣,一浪一浪地翻翹著,望不到邊兒。繼續前進是不可能的了,於是早飯以後,彭加木召集會議。經過討論,決定分組行動。

  於是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


  圖為羅布泊湖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36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49 | 只看該作者
那就是,在化學家閆鴻建和司機王萬軒的記述中,出現了相當明顯的偏差。

  兩人都聲稱自己在此次探險過程中又保持記錄的習慣,然而,關於這一次的分組行動,兩人卻對其的描述卻有著微妙的不同。

  閆鴻建是這樣記錄的:我們決定分2組行進,副隊長汪文先、化學家馬仁文等一組,隊長彭加木與我等一組,分別向南、西南前進。每前進300-400米,插一個路標,以備實在走不通時能夠沿原路返回。

  而在王萬軒描述下,事實變成了這樣:人員分成3組向南、東、西三個方向去探查鹽殼範圍。為了避免迷失,彭加木想了個主意,將紅布撕成條,綁在紅柳枝上,每走100米,插上一根。

  問題出現了。

  探險隊到底被分成了2組還是3組?探尋的方向到底是西南,還是東、西?在這裡,是誰的話不可靠?誰在誤導大家?如果說因為羅布泊的地貌問題,方向很難辨別的話,那麼忽略方向,多出來的一組是怎麼回事?為神馬在同一個隊伍里,兩個人會對一件事有如此不同的描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37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0 | 只看該作者

在這裡,lz今天最開始提到的二手資料的主觀性就表現出來了。我們先打消陰謀論的念頭,做一個假設:這個誤差不是人為因素導致的。

  那麼我們現在要找的,就是可能會導致這種誤差出現的客觀因素。
  第一種解釋,首先我們可以肯定彭加木召開會議這個事實是真的,但我們不清楚的是參與這個會議的都有誰。是全體隊員還是幾個科學家。作為一個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司機,王萬軒沒有真正參與會議是有可能的。那麼會議的幾個商議者就是那幾名科學家,王萬軒只是聽從他們的決定,並且將主觀猜測的結論誤當做事實記下來。

  第二種解釋,如果王萬軒與閆鴻建都參與了會議,那麼便有可能是會議中很多人提出了好幾個方案,而兩人有人記的是最終採納的方案,而另一人記的是被棄用的方案。

  第三種解釋,這兩人有一人根本沒有在探險過程中寫任何筆記。大家都明白,人的記憶是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模糊的!所以,這個人是在憑藉自己的印象在講述。這就與兩人都聲稱自己記了探險筆記有矛盾,而這個人,可能在自己「在探險途中記筆記」這一點上撒了謊。

       圖為彭加木失蹤后從他的膠捲中沖印出的照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38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0 | 只看該作者
  順著第三種解釋再扯蛋地進一步推測一下,為什麼要撒謊?既然兩人都聲稱有工作筆記,也都能拿出工作筆記的原件,那麼這個人的工作筆記應該是在彭加木失蹤后才匆匆補寫的。這個人因為大量信息在腦海中彙集,要記錄的事情有太多,所以無法清楚地記起這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有可原。可為什麼要補寫?我們是不是可以說,這個人想給我們呈現的是一段「只屬於勝利者的歷史」?

  第四種解釋,信息在這兩份資料的收錄者那裡出現差池。閆鴻建的版本出自紀實文學《追尋彭加木》,作者葉永烈是畢業於北大的紀實文學作家。而王萬軒的版本出自人民網的編輯許秀華,經百度得知,此人是畢業於南京工學院化工系的高級工程師,曾擔任新疆建築材料研究所所長,不排除有同名同姓現象。


  好了,客觀可能性已給出。那麼,如果完全排除,只剩下主觀因素,那麼大家都能猜到,可能性只有一種,有人進行了人為地更改。


  圖為王萬軒當年的工作日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39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0 | 只看該作者
這個猜測就涉及陰謀論了,我們先暫且放下,繼續往下看。

  幾個小組分頭行動后,發現前方仍然是這種高大的鹽殼,高達70-80厘米,最低的也有20多厘米。用鐵鍬挖到地下1.60米才看見黑色淤泥。因為閆鴻建的記述中沒有細節,所以從這裡開始使用的是王萬軒的版本。

  2個小時后,所有人都回來了,鹽殼的邊誰也沒看到。

  太陽漸漸升上來,氣溫越來越高,「叭」「叭」,突然之間鹽殼發生了比槍聲還要響的炸裂聲。中午氣溫上升到了50℃,炸裂聲像是燃放鞭炮一樣響成一片,那是鹽殼受熱發生膨脹、抬升。

  「車子動不了,人在汽車下的蔭涼里趴著,望著太陽。陳百錄熱得直說不行了,氣也短了,他胖,汪文先也熱得受不了,只有我、彭加木等幾個瘦子還敢活動,」王萬軒說。

  下午太陽熱度消散一點后考察隊在湖盆鹽殼下掘了十幾厘米,考察鹽殼下面含水情況。沒有掘到水。晚上再一次開會,討論怎麼辦。

  「考察隊建有一個黨支部,彭加木是書記,我是副書記。彭加木給大家動員說,我們是在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做前人沒做過的事業,冒險吃苦怕什麼。會上彭提出用八磅重鎚砸出一條路來。」陳百錄說。

  「天哪!你都不知道鹽殼區有多大,怎麼個砸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620

主題

2225

帖子

3335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5
40
 樓主| 田大力 發表於 2012-5-3 03:51 | 只看該作者
 實在無法繼續前進,休息了一下之後,探險隊決定沿原路返回。

  經研究決定,探險隊派陳百錄回烏魯木齊買八磅鎚子併到烏魯木齊軍區找軍用地圖。而探險隊一直使用的是一張發黃的前蘇聯上個世紀40年代的老地圖,陳的想法是去找一張軍用地圖。

  「陳百錄帶來的地圖很管用,我們按照地圖的標記,沒有走原來的路,而往羅布泊西南走,從塔里木河故道出來。」王萬軒的小本上清楚地記著行走的路線和每天所走的公里數。

  5月30日,探險隊匯合后,開始再次穿越湖盆。這一次為減輕嘎斯車,也就是那輛曾經超載的貨運卡車的負重,決定只有彭加木、汪文先、陳百錄、王萬軒、包繼才外加電報員蕭萬能6個人穿湖,8座車拉著其他人從羅布泊外圍到米蘭匯合。

  6月2日,他們的飲用水就已基本用盡。隊員們在滾燙的沙礫中艱難地跋涉著,個個渴得嗓子冒煙。他們有時挖一個深坑,把頭埋在沙子里呼吸一點潮濕的空氣。此時,彭加木的心情更加焦慮,沒有水就意味著死亡的來臨。他一邊探路考察,一邊尋找水源。一天下午,彭加木忽然發現了一片小草,高興極了,老遠就向大家呼喊:「你們快來看,發現了綠色植物,我們有活路了!」

  經過一周異常艱難的努力,考察隊終於從東戈里克穿出了羅布泊湖盆。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成功穿越羅布泊湖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6 14: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