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實話實說: 「女海歸」拍案三驚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06-8-19 22:2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記得回國之前,好友曾警告我說,當心回國後有「Reverse Cultural Shock」 逆向文化震驚,意思是說我需要重新適應中國的文化。當時不信,心想我從來是很中國的,在美國這麼多年,因為中國情結太深太重,總是有意識地抵觸美國化,難道還需要適應我自己國家的文化不成?但結果卻發現潛移默化中自己已經吸收了美國文化的很多東西,反而對中國文化不習慣了

語言震驚…

 回國兩月有餘,第一次去相親,對方是媽媽同事鄰居的兒子,北師大畢業,人大的工商管理碩士,在北京一家民營的證券公司工作,比我大一歲,地道的本土派,儀錶堂堂,爸媽頗為滿意。記得第一次見面,交談不久,對方冷不丁問我中文裡夾的英文詞「impressive」 是什麼意思,我被問愣了。在美國已經習慣了講中文的時候帶英文詞兒,從沒想到過需要把英文的口頭禪翻成中文。冷不妨被問到,一時半會兒還不知道怎麼翻,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直譯,但聽起來很蹩腳,中文不用這麼長的形容詞兒。翻成很好的?好象意思沒有完全表達出來。仔細一問,原來我交談中不自覺帶的很多英文詞兒他並沒有聽懂,只是不好意思問罷了。

  大學的時候讀圍城,記得錢仲書先生把海歸夾在中文裡的英文詞兒比成「夾在牙縫兒里的肉屑」,當時為錢先生的刻薄叫好,並對海歸的這種行為大不以為然。沒想到十年之後,自己講話也變成了「夾在牙縫兒里的肉屑」。真想對錢先生說,先生冤枉啊,我夾英文詞兒可一點都沒有假洋鬼子炫耀的意思,實在是習慣了,脫口而出,真要一點兒英文都不夾還很費勁呢,因為要在說話前把腦子裡現成的英文詞兒現翻成中文(還得找到合適的中文詞兒)。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海歸要想和本土派打成一片,要先克服語言關。

  在麥肯錫第一次和中國客戶打交道,同事對我說,注意講中文,客戶不喜歡我們說話帶英文。於是給聯想做項目的時候,講話特別小心,英文一定要翻成中文再講,但一不注意英文詞兒還是脫口而出(比如說strategy, competitive analysis之類的商業用語) 。好在聯想的客戶很尊重麥肯錫,也很願意向麥肯錫學習西方的先進管理理念,所以受我影響不知不覺講話也帶上了英文詞兒。想想很對不起錢仲書先生。

生活文化震驚

  海歸遇到的語言震驚是很容易發現也是相對來說容易克服的,而海歸和本土派中西文化的差異,則是微妙的,它藏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里,不是輕易能夠改變的。記得一次和本土派的朋友聊天,談到聰明和智慧的區別,他問我說,你覺得自己是聰明型呢,還是智慧型的?我當時不假思索,脫口而出,「我是既聰明又智慧型的」。朋友驚訝地看了我一眼,說道,你到是一點兒都不謙虛啊。我當時一愣,突然意識到在東方文化里,即使別人誇獎你的時候也應該謙虛地說,「那裡那裡,還差得遠呢」,那有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的道理?在美國呆久了,習慣了心裡想什麼就說什麼,忘記了謙虛,也忘記了謙讓。西方文化直來直去,覺得自己是十分好,一定要說十分(如果不是說十二分的話)。學會推銷自己是在美國謀生的先提條件。東方文化則比較含蓄,經常拐彎抹角,嘴裡說的不一定是心裡想的。覺得自己是十分好也只會說八分,留著二分讓對方去猜。本文轉載於情回中國海外華人大型主題社區。

  在上海做項目的時候交了一個上海男朋友偉,本土派的,其實也算海歸,留日的,但rib文化比中國文化還東方,所以我們在一起經常碰到中西文化的差異。一個周末我最好的女朋友苗從北京來上海玩,住在我酒店的房間里。苗的朋友遍天下,在上海也有朋友,所以我想周末苗該見她的朋友就見她的,我給苗要了一張房卡,這樣我們倆互不影響,行動自由。跟偉一講,他很生氣,說你怎麼能這麼對朋友呢,中國人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當然應該陪好朋友玩了。我覺得很委屈,在美國,即使是好朋友,相互之間也是很獨立的,有空約時間見面,如果各有各的事,那麼就各行自便,沒什麼可客氣的。在我看來很自然的事,在偉眼裡是「不講姐們兒義氣」,解釋了半天也解釋不清,本來苗想找她的朋友玩,我想和偉去無錫玩,結果我們兩個人都陪苗去了杭州(杭州我剛剛出差去過),也沒玩好,因為我和偉吵架,三個人都掃興而歸。

企業文化震驚

  生活中的文化差異象是浪花,需要海浪的撞擊才會迸發,即使發生也不一定是件壞事,有時會給平靜的生活憑添一些樂趣。而工作中的文化差異,則象是一股旋流,會有一種被它吞沒的感覺。

  在麥肯錫北京公司工作,感覺肩上的責任比在美國大,更有挑戰性,比如說給微軟這樣的財富五百強跨國公司或中國電信,聯想這樣的國企民企領頭羊做企業總部發展戰略,但是最大的感覺就是累,幾個月下來身體透支得很厲害。回斯坦福商學院參加我們2001屆MBA的一周年聚會, 和在美國麥肯錫做的同學一聊天,發現同是給麥肯錫打工,我在中國的工作時間是我同學在美國工作時間的兩倍。在中國其它外企工作的校友也有同樣的感覺,在中國工作工作時間加倍長,工作強度加倍大。

  為什麼呢,我想有兩個原因。其一,經濟差異,中國仍在飛速發展的階段,而美國經濟已相對成熟,好比馬拉松賽跑,如果你想追上比自己早起跑兩個小時的對手,自然會跑得累很多。其二,文化差異。美國文化強調個體的重要性, 強調 individuality, 個人利益第一, 企業利益第二, 如果問100個美國人, 工作和家庭哪一個更重要? 99個會回答說,這還用問,當然是家庭重要。剩下一個會被大家認為是 workaholic (工作狂)。 晚七點以後和周末是法定的個人時間, 偶而老闆讓加班, 還要很抱歉地地對你說,不好意思讓你加班了,做完趕緊回家吧。而亞洲文化,強調集體的重要性,強調 conformity,企業利益第一,個人利益第二, 個人服從集體, 老闆覺得你的時間都是他的, 加班理所當然。況且中國文化崇尚堅忍,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在麥肯錫每天工作十六個小時,做得那麼辛苦,大家卻也習以為常,沒有人因為工作時間長就炒老闆魷魚。習慣了individuality的我,一下子被捲入conformity的旋流中,在忘我地工作了大半年之後,突然有一種失去自我的莫名的失落。

女海歸的交友震驚

 回到矽谷后,碰到和我年紀相仿,想回國的女同胞,問我回國的感受,我第一句話就問,你結婚了沒有?有沒有男朋友?如果回答是沒有,我下一句就是,最好在矽谷找到男朋友再回去,回國找不到男朋友的。為什麼呢,那就談談我回國的交友震驚吧。

  在美國洋插隊了七年,回國的時候已是年近三十的大齡女青年,我的婚姻問題成了我父母最大的心病。在美國的時候心想,中國有十三億人,男同胞應該有6.5億吧,市場足夠大了,自己條件又不錯,找個老公總不成問題吧。殊不知自己大錯特錯也。回國半年多,居然一個約會都沒有(相親不算) ,我自己都不敢相信。想想在美國七年,什麼時候擔心沒有男孩子約我呢?如果我想約會的話,去一次矽谷中國工程師協會組織的舞會,或是郊遊,自然能認識好幾個單身男士,約會不成問題。矽谷男女比例失調,女孩子是大熊貓,不愁沒人追的。沒想到回國之後突然之間門庭冷落,空守深閨了。海歸的舞會,郊遊,或是派對也去了,認識的人也不少啊,可好象從來沒人主動給我打電話,偶而有男士約我出去,還以為對方喜歡我,交往一陣子后發現對方已婚,甚至孩子都有了,想在婚外找紅顏知己,我可不想做第三者,第一者還沒著落呢, 哪有時間去做第三者? 想想不對,用麥肯錫的2X2市場吸引力, 企業競爭力矩陣一分析,突然發現自己在交友市場上吸引力是零,自身競爭力也是零,處在要被麥肯錫建議退出市場的原點上。為什麼呢,先談目標市場吸引力,我的目標市場是海歸男士,覺得大家背景相同,都是洋插隊回城的,應該有很多共同語言吧。

  沒想到海歸男士不想找海歸女士,自己掙錢已經足夠多了,何必再找個女強人呢,還是找一個本土派的賢妻良母比較好。那麼擴大目標市場,轉向本土派吧,可惜自己在美國兩個名牌大學拿了兩個碩士學位,年薪十萬美金,足以讓本土派男士望而卻步。我曾試過在新浪網上交友,email 告訴對方自己的學歷和經歷之後, 對方只回了四個字,高山仰止。 大學的時候就在雜誌上讀到過女碩士女博士找對象是高射炮,找不到目標。現在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市場吸引力是沒了,再看看自己的競爭力,既不年輕,也不是特別漂亮的那種,可能也不夠溫柔,在美國習慣了獨立,一切事情都自己做主,從不依靠任何人,東方女性的順從謙讓都忘到腦後了。和本土派年輕漂亮溫柔賢惠的女孩子比起來,似乎也沒有競爭力。怎麼辦呢,難道真按麥肯錫的矩陣理論,退出市場不成?可總不能一輩子孤家寡人啊。

  正在交友無望之際,偶然在上海做項目訪談時認識了偉。偉比我高一屆,88級的,大學畢業后趕上出國潮,東渡rib留學五年,回國后在一家rib公司做銷售。我在上海給一家跨國公司做中國市場的戰略諮詢,在做市場訪談的時候碰巧認識的。因為工作關係請偉吃中飯,聊得很投緣,所以約好周末一起出去玩。在上海出差幾個月了,還從沒在上海好好玩過,每次都是來去匆匆,周日晚上從北京飛到上海,周五晚上又急急忙忙飛回北京。這回決定在上海過周末,反正公司報銷五星級酒店房費。周日偉帶我逛上海,在豫園品茶、吃南翔小籠包,在外灘坐渡船,登上東方明珠塔最高層看外灘的夜景。上海的夜景很美,可以和舊金山相媲美,但比舊金山更有情調,因為上海夏夜的風是溫暖柔和的,象是戀人的手,不象舊金山的海風,即使是夏天也吹得你透心兒涼。和偉在一起的日子時間過得很快也很開心,是我回國一年中最開心的時光。曾有想過在上海找個外企的工作,紮根中國,就把美國放棄了吧,這也是父母的心愿。

  但不知為什麼,心裡總有一種失落落的感覺,象是有個添不滿的黑洞。其實我自己知道是為什麼。二十歲到三十歲這人生成長中最關鍵的十年,我有七年是在美國度過。儘管自己一直在抵觸美國文化,但潛移默化中美國的文化,美國的價值觀已經成了我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美國的一半,成了我和偉之間最大的障礙。我們倆之間總是會碰到中西方文化的衝突,我知道偉永遠不能夠理解我的另一半,那個我生長在地球的另一端。三十歲的我,發現僅有愛情是不夠的,我需要找到一個 soul mate, 一個真正能了解我的全部, 分享我的全部的知己。我想了很久,覺得我和偉是不會有長久的幸福的,激情褪色之後,我們倆之間的差異會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中體現出來。偉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一直不願讓我為他放棄美國。回國前朋友都勸我留在美國,這回父母姐姐倒是都勸我留在中國(因為當時美國經濟太糟) ,但內心深處的我,知道自己如果不回美國的話一輩子都會後悔的。所以我鼓起最後一點勇氣,在二零零二年那個寒冷的冬天和偉告別,在矽谷經濟一片蕭條,公司裁員風聲鶴唳的時候,孑然一身回到了矽谷。

海歸的美國情結

  記得剛到美國的時候,想家想得發瘋,第一次給家裡打電話就哭了。出國前從國內帶了盤校園民謠之二(九四年最流行的),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帶著點流浪的喜悅我就這樣一去不回,沒有人告訴我想家的苦澀滋味」,每聽到這句詞兒,都會忍不住流淚。在美國辛苦奮鬥了七年,總算回國了,以為可以擺脫纏繞我多年的鄉愁了,沒想到回國不久,鄉愁換了個名字,又重新回到了我身邊。走在在北京喧囂的,塵土飛揚的大街上,開始想念矽谷碧藍如洗,一塵不染的天空。上班堵在三環路上,自行車比出租還快的時候,開始想念在280高速公路上時速130公里開車飛馳的自由的感覺。還有我最喜歡看的好萊塢大片。每次回美國度假,都要一個人跑到電影院里,連看好幾個電影,享受在超大屏幕前看指環王,哈里波特的感覺。

  想想海歸好慘,洋插隊幾載,辛辛苦苦適應了美國,回國后又要克服逆向文化震驚,重新適應中國,在美國的時候想中國,在中國的時候又想美國,魚與熊掌不可得兼,最後總要做一個選擇,無論選擇魚或是熊掌,總免不了一分割捨的痛。

  記得在國內的時候,有一位本土派朋友,在國內事業有成,家庭美滿,有車有房有存款,可是出國夢仍未圓。琢磨著去美國讀書吧,捨不得在北京的高薪投資銀行工作和舒服的生活,不出吧,眼看公司裏海歸同事越來越多,總覺得自己缺了點兒什麼。舉棋不定,向我討教。我對他說,出國一定要慎重,如果你想長期在國內發展,一定要找到合適的機會再出國,而且出去時間不要太長,在國外呆一兩年鍍個金就好了,出去時間太長國內機會成本太大,回國又要面對逆向文化震驚,有可能得不償失。如果你想長期在美國發展,對出國的機會倒不需要那麼挑剔。不過做好得失的思想準備。回到美國后,我悲哀地意識到,我和父母永遠隔著一個一望無際的太平洋。父母不適應美國,我不適應中國,這個現實我永遠無法改變,這是每個第一代移民都要付出的代價。

  編后語:從這麼多海歸的困惑看來似乎海歸不是那麼有吸引力。那麼到底是歸不歸呢?中國和美國實在是各有各的好處,海歸與否因人而異,不能一蓋而論,主要是看你想要什麼了。有些人認為,對海歸來說,中國可能有更大的事業發展空間,而美國生活質量高些,更適合家庭,舍魚或舍熊掌,全看個人喜好。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27

主題

1685

帖子

36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1
沙發
丁巳 發表於 2006-9-9 17:48 | 只看該作者
no shock, really.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60

帖子

12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12
3
spchat 發表於 2006-10-6 07:34 | 只看該作者
注意別人的感受,生活中收斂一些「張楊」,結果會不同的。當然,工資也要保密,這樣會有許多朋友的。
簡單地說,「太聰明,太富有」都不是受歡迎的標準。
自然而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3

帖子

2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
4
baobaotang 發表於 2006-12-29 11:00 | 只看該作者
所以我想回國呆1到2年再回美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8

主題

8321

帖子

51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5Rank: 5

積分
5184
5
青貝殼 發表於 2007-2-4 14:56 | 只看該作者
我二十年前到國外的時候,聽到當地華僑講話時一半英語夾一半中文,當時我非常反感,覺得他們太做作。

現在自己講話也經常夾英語單詞,被國內的人反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0

帖子

2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2
6
8yuans 發表於 2007-2-23 01:26 | 只看該作者
說得很實在啊。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其實國內需要洋文化去補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24

帖子

5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5
7
jessicacandy 發表於 2007-3-11 23:49 | 只看該作者
有點感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9 18: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