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蝴蝶效應」加劇全球通脹

[複製鏈接]

35

主題

44

帖子

82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8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fengchulala 發表於 2011-6-11 14: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一隻北非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數天後可能引起一場全球的風暴。日前,來自重要產油國利比亞的「蝴蝶效應」正在迅速擴散,只不過,這次影響的可能是全球的油價變動及輸入性通脹壓力。23日,受利比亞衝突升級刺激,市場恐慌情緒蔓延,紐約油價23日盤中上衝破百,繼2008年10月之後首次衝上三位數大關。倫敦油價也突破每桶110美元,創下2008年8月以來收盤新高。
    市場人士擔心,作為工業社會的血液,原油價格的上升可能進一步推升全球通脹態勢。
    南方日報記者 彭國華
    焦點
    1
    跨國油企紛撤離利比亞產油量驟減
    自本月中旬以來,利比亞爆發的騷亂及流血事件不斷升級,與之相伴隨的則是國外企業紛紛撤出或考慮撤出利比亞。作為北非的主要石油出口國,跨國油企的撤離也開始顯現。
    22日,英國石油公司一位發言人表示已暫停在利比亞西部的油氣開採準備工作,而利比亞最大的外國石油生產商——— 義大利埃尼公司(Eni)和西班牙雷普索爾YPF公司(RepsolYPF)則宣布即將停產。雷普索爾YPF表示已關閉了日產量約25萬桶的沙拉拉(ElSharara)大型油田,而德國巴斯夫(Basf)則於21日停止了在利比亞每日10萬桶的生產。
    儘管有部分油企表示仍將進行正常的開採,但在動亂的局勢下,奧地利油氣集團、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皇家荷蘭殼牌石油集團、義大利石油生產商埃尼集團等跨國油企也承認正在撤離部分外籍員工。
    隨著跨國油企的紛紛撤離,利比亞的石油產量也呈現減少的趨勢,有統計數據顯示利比亞石油產量驟減至少五分之一,但投行巴克萊資本在研究報告中預計,利比亞每天160萬桶原油的產量目前萎縮了將近100萬桶,一場政治危機儼然變成了一場「石油危機」。
    據了解,利比亞已探明石油儲量為390億桶,列世界第八位,未探明石油儲量估計為1000億桶,石油產量約為全世界總產量的3%,出口主要面向義大利、德國、法國以及西班牙等歐洲國家。一旦中東和北非石油供應中斷,歐洲恐將陷入「油荒」狀態。義大利政府層面則表示,若利比亞「斷供石油」,將動用天然氣儲備,當地石油和天然氣儲備分別可撐90天及30天。
    國際能源署表示,即便利比亞石油「斷供」,全球油市充足的庫存和閑置產能也足以應對,僅沙特一國的閑置原油產能就達到每天350萬桶。沙特石油大臣阿里·;納伊米(AliNaimi)表示,如果利比亞減少了產量,歐佩克將隨時準備提高產量以彌補差額。
    然而,業內專家表示,產量僅為全球3%的利比亞國內動亂並不是造成油價攀升的真正原因,市場真正看重的是利比亞石油儲備的「高品質性」。利比亞出口的石油以低硫為主,而沙特承諾的將追加產量都是高硫,二者之間對石油加工業來說相差甚遠。
    焦點
    2
    中東局勢不穩油價可能升逾每桶150美元
    翅膀雖小,但利比亞這隻「蝴蝶」卻足以影響市場的進程。23日,國際油價再度飆升,W TI原油收漲5.47美元,漲幅4.84%,報98.10美元每桶,且日內觸及100美元大關,為2009年以來的首次;而布倫特原油則上漲5.47美元,漲幅5.17%,報111.25美元每桶,創30個月以來新高。
    美國諮詢公司能源與經濟戰略研究總裁MichaelLynch表示,在紐約基準原油期貨近期向110美元邁進的過程中,布倫特原油基準合約也將向120美元高位邁進。
    事實上,當前油價不僅僅受到北非地區政治因素的影響,而中東地區政局也與之幾乎類似。中東與北非地區石油蘊藏量佔全球蘊藏量的35%以上,兩地區的「風吹草動」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有機構預測,如果中東地區的動蕩局面繼續蔓延,油價有可能將升至每桶150美元以上,而且一旦中東地區停止了石油生產,油價甚至有可能升至每桶220美元以上。
    全球最大石油貿易公司維多(Vitol)首席執行官伊恩·;泰勒表示,北非和中東大部分地區存在著意想不到的政治不確定性,這有望對油價形成支撐,「油價進一步上漲不是沒有可能。」
    與石油一同節節攀高的還有黃金。儘管,國際金價24日亞太交易時段小幅回落至1410美元附近,但利比亞緊張事態的不斷升級,讓投資者儘可能尋求以黃金作為避險資,而紐約市場油價的接連暴漲也成為黃金繼續逞強的推手。
    金匯期貨副總經理林煜暉表示,受經濟回暖影響,全年原油需求量或將提升,而原油價格也將呈現增長的趨勢,而國際黃金價格已經站在1400美元的高位,目前要繼續攀高的難度不小。
    與此同時,全球股市這幾天暴跌。22日,道瓊斯指數大挫1.44%,23日,道指再度下跌0.88%至12105.78點,而日經指數、恒生指數也有著類似的下探。隨著市場考慮利比亞內亂在全球範圍可能擴散將造成的影響,市場擔憂情緒進一步加重。
    焦點
    3
    油價推升所有物價加劇通脹壓力
    高油價明顯加重通脹風險,令歐盟猝不及防。由於歐盟國家能源需求嚴重依賴進口,國際油價一直是影響通脹的重要因素。過去數月里,能源和食品價格上漲始終是導致歐元區通脹上揚的兩大「推手」。
    在去年11月底發布的秋季經濟預測報告中,歐盟委員會樂觀預計,歐元區今後兩年的通脹壓力都不大,基本處於歐洲中央銀行為維持物價穩定所期望的水平,這將為歐洲央行繼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留下空間。
    但歐盟統計局上月底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今年1月份的通脹率已升至2.4%,大幅超過歐洲央行設定的「接近但低於2%」的目標值。
    儘管歐元區成員國財政部長在本月14日的月度例會上堅稱,歐元區潛在通脹壓力依然較小,但當時利比亞局勢尚未惡化。
    中東北非局勢動蕩所引發的國際油價高企可能帶來的另一個後果,就是大幅提高歐洲企業的生產成本,增加歐洲民眾的能源開支,從而抑制其他消費。這些都會對當前的經濟復甦產生不利影響。
    歐洲著名金融信息服務公司馬基特2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份,歐元區企業原材料和能源成本的上升速度,創下14年前開始相關調查以來的最高紀錄。經濟學家們警告說,國際油價每桶增加10美元,將會導致歐元區經濟減速0.5個百分點。
    德國綠黨能源政策發言人弗爾警告說「由地緣政治危機引發的油價上漲已顯露出供應不足的壓力。」弗爾擔心,油價上漲可能導致其他原材料價格也螺旋式攀升。
    焦點
    4
    加大中國輸入型通脹壓力
    隨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中國也正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輸入型通脹壓力。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從中東和非洲的原油進口量佔總進口的八成以上,而石油需求的對外依存度超過了55%,而兩地區的動蕩局勢無疑增加了人們對輸入型通脹的預期。
    海關數據統計表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已在進口數據上有所體現,最近幾個月進口均價同比上漲明顯,這也導致進口總額增速較快。
    中金公司表示,石油價格上漲將進一步提升全球的通貨膨脹壓力,這也將導致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採取更加嚴厲的宏觀調控和緊縮政策來應對輸入型通貨膨脹。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發布課題報告認為,今後一段時期內,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讓國內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劇,並增加宏觀調控的難度。
    然而,也有相左的意見。平安證券綜合研究所研究員李曉莉則認為,誠然,隨著我國對原油進口的依存度越來越高,海外油價上漲對我國的PPI指數影響將越來越明顯。但由於近期油價漲幅有限,並且它在PPI指數中所佔權重不是最大,因此短期內原油價格波動對我國PPI的影響不是特別明顯。
    宏源證券研究所發布的研究報告則顯示,石油價格過快上漲確實會導致國內產生輸入型通脹壓力,但只要漲幅適中,通脹風險短期內不會釋放。油價上漲一個月內會反映在進口價格指數中,3-4個月才能反映到PPI上,要對CPI產生進一步影響,還需要看國內油價是否確實存在調整的事實,整個傳導周期在5-6個月左右。
    天相投顧則表示,國際油價的上漲對於我國造成一定的輸入型通脹壓力。但是,「這種影響是短期並且有限的」。相對而言,國內的流動性對通脹的壓力更大。目前國內嚴控流動性,使貨幣供應量增速持續回落,這才是主導國內通脹走勢的關鍵因素。短期內輸入型通脹壓力「影響有限」。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2: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