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ZT:東方時事評論2011-5-16 中國著手阻止對方冒險

[複製鏈接]

77

主題

2344

帖子

577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unsousifang 發表於 2011-5-16 15:5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印度總理辛格承諾將提供5億美元援助阿富汗重建
【時事點評】正在阿富汗訪問的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12日說,印度今後幾年內將向阿富汗提供總額約為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幫助阿富汗經濟恢復和重建。
辛格與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當天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舉行了會談,雙方討論了地區局勢、打擊恐怖主義和兩國關係等議題。
在當晚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辛格說,自2002年起,印度已向阿富汗提供了總額約為1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幫助阿富汗重建,「今後幾年內還將向阿富汗繼續援助5億美元」。
辛格表示,印度支持阿富汗的團結、完整和統一,並將在社會、農業和文化領域向阿富汗提供長期援助。卡爾扎伊對此表示感謝,並表示恐怖主義是兩國、乃至本地區面臨的共同敵人,需要共同合作加以應對。
辛格於當地時間12日上午抵達喀布爾,開始對阿富汗進行為期兩天的訪問。
【時事點評】在之前的點評中,針對「美國就地(巴基斯坦境內)擊斃本.拉登並立刻宣布」一事,我們曾經給這樣一組觀點,即:
第一,從本質上講,「正式宣布本.拉登被打死」是美國決策層面對「國際局勢的飛速變化」、經過「再三權衡」才做出的決定。而這原本就是「美國共和黨(小布希政府)與民主黨爭奪總統寶座」打至最激烈時「都不捨得拿出來的」一份「成績單」。

●再談一種「簡單認為」或「任意誇大」的觀點

第二,任何簡單認為「本.拉登之死」與美國全球戰略的「重大調整」毫無關係的觀點,都是有必要反省的,但與此同時,任何將其誇大為「實質性調整」的觀點也是值得商榷的。
第三,東方評論員認為,在「這個時間點」上,華盛頓決策層經過「再三權衡」才終於決定「申領」「正式宣布本.拉登被打死了」這張「精心保留」了多年的「成績單」,顯然有多層意圖(詳細內容請參閱之前點評),其中的幾層就是:

●再談美國意圖將「中國的巴基斯坦通道」置於「極其困難的困境」之中

1):意圖將「中國的巴基斯坦通道」置於「極其困難的困境」之中。而為達此目的,通過所謂的「特別軍事行動」、再到「正式宣布本.拉登被打死了」、接著是「驗明正身」、迅速將其拋入大海、銷屍滅跡等,這一「一氣哈成」的精密計劃,不過是將「中國的巴基斯坦通道」置於「極其困難的困境」之中的第一步。

●美國決策層意圖向「方方面面」、特別是印度展示兩種「特種能力」

2):意圖向中國、特別是巴基斯坦軍方「高調展示」其「在巴基斯坦境內特種作戰」的「特種能力」,即:
首先,這種「特殊作戰能力」是指「美國具有隨時奪取巴基斯坦核武庫」的「特殊能力」。
值得強調的是,美國刻意、「公開」演示該「特殊能力」的一個重大意圖就是想讓「印度軍事力量」相信:在關鍵時刻,只要「美印」通力合作,就根本不必擔心來自「巴基斯坦核武庫」的「核威懾」。
其次,這種「特殊作戰能力」是指「美國具有『隨時摘除』巴基斯坦軍方指揮系統(請注意我們的用詞)」的「特殊能力」,顯然,這是一種「斬首能力」。
值得強調的是,美國刻意、「公開」演示該「特殊能力」的一個重大意圖就是想讓「印度軍事力量」相信:在關鍵時刻,只要「美印」通力合作,印度也就相當於獲得了這種「斬首能力」。
3):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有必要特別指出的是,所謂「關鍵時刻」,其中之「一」,就是印度與巴基斯坦之爆發軍事衝突的那一刻。
4):以「本.拉登之死」為轉折點,由「美國資本」代言之「西方資本」控制下的國際石油、貴金屬(黃金、白銀)、及其它大宗商品發生一波暴跌。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美國資本」這是在向中國、特別是印度「高調展示」其「經濟、特別是金融上的特殊能力」。
因此,在親眼目睹國際投機市場這一神奇「倒V字反轉」之後,印度「似乎相信」了由「美國資本」所代言的「西方資本」操控國際商品市場的「特殊能力」,顯然,這是一種「經濟、特別是金融上的特殊能力」。
值得強調的是:「美國資本代言的西方資本」所具有的這種「經濟、特別是金融上的特殊能力」,在我們歷次討論中,恰恰是我們極其警惕的,這的確是「西方資本」可以循「埃及之亂」模式,用來引爆巴基斯坦之亂、特別是印度之亂的一種「特殊能力」。

●美國通過「就地擊斃拉登」的所謂「秘密行動」想實現的戰略意圖

5):因此,我們的觀察結論是:美國通過這次所謂「秘密行動」而「刻意展現」的這種「特殊能力(軍事與經濟、特別是金融層面)」,一個極其重要的意圖就是再一次地「威、逼、利、誘」印度,憑藉美國特種部隊、特別是美國資本圍繞「拉登之死」所高調展現的所謂「特殊能力」、給「恐懼印度之亂」的印度「指出一條生路」,但也同時附加了「逃生的條件」,那就是:印度必須實質性配合美國的南亞破局。

●印度「已經接收到」這一信號,但「仍在權衡」之中

6):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最新的形勢發展已經充分證明,「印度方面(請注意我們的用詞)」「已經接收到」這一信號,但「仍在權衡」之中。
下面,我們先在「印度已經接收到這一信號」的層面來展開。

●以「美國能」為依據、印度竟然公然聲稱「印度也能.......」

顯然,在我們看來,從印度的種種反應來看,這種「已經接收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之前、還忙著請巴基斯坦總理赴印度觀賞板球比賽的「印度方面(請注意我們的用詞)」,繼公開指責「巴基斯坦是恐怖分子的天堂」之後,居然「指」著美國此次演示的「可迅速奪取巴基斯坦核武控制杈」與秘密斬首「巴基斯坦軍方指揮系統」的所謂「特種秘密作戰模式」,以「美國能」為依據、公然聲稱「印度也能.......」;

●美國決策層給「恐懼印度之亂」的印度政府「指出一條生路」的「核心理論」之所在

其二,是印度執政黨國民大會黨主席索尼婭.;甘地的兒子拉胡爾「5月11日晚(請大家注意這個時間點)」遭北方邦警方短暫拘押,原因是「他參與當地農民反對政府佔地修建公路的抗議活動」。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其二」是印度的內政問題,我們無意置評其是非曲直。
但是,援引這條新聞,只是想強調一點,既:利用印度「民主選舉政治制度」的致命弊端(西方勢力通過資本就可極大地左右其國內政局)、利用印度社會層面極其尖銳的社會矛盾、利用印度宗教層面極其尖銳的宗教矛盾,利用印度經濟極其依賴西方資本的事實,利用印度糧食問題不能自己獨立解決的短板,利用印度與中國、巴基斯坦之間的主權爭端,等等,恰恰是美國決策層圍繞「拉登之死」、刻意、高調展現其所謂「特殊能力(秘密行動的軍事能力)」,給「恐懼印度之亂」的印度政府「指出一條生路」的「核心理論」之所在。

●美國決策層給「欲逃生的」印度附加一條苛刻「逃生條件」的「傲慢」之所在!

不僅如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美國決策層圍繞「拉登之死」、刻意、高調展現其所謂「特殊能力(操縱國際市場,令國際原油、大宗商品形成倒V字反轉的金融能力)」,則是美國決策層給「欲逃生的」印度附加一條苛刻「逃生條件」的「傲慢」之所在!
至於「其一」,雖然是「口頭」上的威脅,但由於與「其二」有本質的不同,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其展開。
我們認為,表面上看,「其一」不過是「印度軍方」通過「拷貝」美軍「擊斃拉登」所展示的「特別能力」,藉機公開威脅巴基斯坦。
但實際上,這是「印度方面」在「美國軍方刻意展示的特殊軍事能力」引誘下、在「美國資本刻意展示的特殊金融能力」的威脅下,通過「公開策應」美國南亞政策的方式,向中國南亞、中亞政策施加戰略壓力。
當然,如果在金融層面去看,「美國資本」圍繞「拉登之死」刻意展示的「特殊金融能力」也是有著極其現實的「金融意義」,那就是:通過這種操控下的大幅回調,為隨後的的第三次所謂「量化寬鬆」騰出空間,從而也就是為國際原油、大宗商品價格等更加猛烈的一波上漲進行技術準備。

●印度在順著「美國意圖」這根杆子往上爬

而就如我們之前所指出的,根據我們的觀察,就這個所謂的「秘密行動」本身而言,「巴基斯坦方面」是「事先知情」的,不知道的僅是「行動的結果是拉登被就地擊斃、且立刻公布」。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就那個「印度能.....」引以為據的「美國能....」而言,它其實與奧巴馬那種大嘴鼓搗了幾年的「我能.....」一樣,根本就名不符實,顯然,這個所謂的「印度能.....」基本上就是在順著「美國意圖」這根杆子往上爬而已,名里是藉機威脅巴基斯坦,實際上卻是在策應美國南亞政策,既:對中國施加最大限度的戰略壓力。
而這,正是給印度「指出一條生路」的美國人眼下最為需要的。而這,也恰恰是恐懼「印度之亂」的印度,在順勢、初步滿足那一「逃生條件」。

●「中美此番戰略對話」結束之後,「方方面面」可謂動作頻繁

前面提示了,請大家注意5月11日這個時間點。
之所以「如此這般」,在於「這」個時間點的「前」或者「后」,「方方面面」可謂動作頻繁,這集中表現在這樣幾個側面:
第一個側面,是「中美第三次戰略與經濟對話」與「首次安全戰略對話」於5月10日結束,並再次達成「一系列協議《中美關於促進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和經濟合作的全面框架》」,從而「各取所需」的、向「方方面面」發出一系列信號之後的「第一天」。
也就是說,從5月11日開始,甚至更早一點兒,從5月10日的下午開始,接收到上述信號的「方方面面」就開始有了「正式反應」。

●「中美雙方」都在「各取所需」的做著同樣的一件事情

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儘管「中美第三次戰略與經濟對話」與「首次安全戰略對話」達成了一些「值得一提的意向」,但說不上是取得「實質性成果」,因為「中美雙方」都在「各取所需」的做著同樣的一件事情,即:
一方面「雙方」都不約而同地把「共同合作」的「心愿」許得非常動聽,將「雙贏」的「態度」擺得非常誠懇(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希拉里與蓋特納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與「逢山開路、遇水疊橋」),但另一方面,「雙方」也都公開地「著重」強調「期望兌現(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又莫過於王岐山副總理拿胡錦濤主席2月訪美所達成協議的落實問題說事兒)」的問題。

●針對胡錦濤主席1月訪美期間雙方邊成的一系列協議,我們曾經給出的觀點

討論進行到這裡,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我們針對胡錦濤主席1月訪美期間雙方邊成一系列協議給出的觀點。
第一,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胡錦濤主席1月的「如期訪美」,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展開的,既:中美在「第三波排列與組合」中「直接交手」、美國為「天下圍攻中國」悍然製造了個「天安號事件」、外加一個「南海問題國際化」,而中國則通過強行介入中東的方式、在歐盟與俄羅斯等的策應下,將「大國間戰略利益主要交換平台」從南亞方向推到了中東方向,從而奉還了一個「一切都可在中東談」的大國博弈新模式,並最終令「南亞破局」不成的美國反倒不得不面對一個「中東破局」的形勢。
第二,非常清楚,在我們的討論中、被定性為「以中美直接交手為主線」的第三波排列與組合,其演繹過程,最終突出了這樣幾個側面,即:
第一個側面,是以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11月訪華失敗、回國便宣布大規模增兵阿富汗為標誌,沖著中國、更沖著「方方面面」擺出一副準備在南亞「強行破局(政治、特別是軍事層面)」的架式。
第二個側面,針對第一個側面,中國的應對方式是:於2010年1月11日用「領先美國的」「中段反導」打掉美國「反導技術絕對優勢的神話」,從而打掉「明修棧道式(政治、特別是軍事層面)」南亞破局的「自信心」,還撐起各路「地方王」的信心,並一舉打開「尊王攘夷」的戰略運行空間。
第三個側面,針對第二個側面,美國的應對方式之一是:夥同韓國親美勢力製造「天安號事件」,輔之以夥同越南等所謂「南海國家」掀起的「南海問題國際化」,外加夥同日本挑起釣魚島爭端,以打造「在聯合國框架外、更加嚴厲制裁朝鮮(其實是制裁中國)」的架式為主線,在東亞、特別是東北亞方向對中國利益展開圍攻。
第四個側面,在第二個側面,美國的應對方式之二是:利用一心想「通吃中美」的歐盟與俄羅斯、以打造「在聯合國框架外、更加嚴厲制裁伊朗(其實是制裁中國)」的架式為主線,在中東、中亞、特別是南亞方向對中國利益展開圍攻。
第五個側面,不論是方式一、還是方式二,美國的意圖在於:通過「天下圍攻中國」的陣式、實現或「明修棧道式(政治、特別是軍事層面)」、或「暗渡陳倉式(經濟、特別是金融層面)」南亞破局的目的。
第六個側面,是中國循著「尊王攘夷」的策略,策應「有心通吃中美」的歐盟與俄羅斯,在美國核心利益集聚的中東方向,不僅「還」了美國一個「以色列襲擊土耳其國際救援船隊」事件,還正式提出「以色列核問題」,從而以強行介入中東的方式,正式與美國拉開了「東亞問題在中東談」的架式,對美國利益進行了猛烈反擊,並利用「三邊撕裂」內部不可調和的矛盾、以及「美元本位制」是「世界公敵」的事實,不僅成功地在首爾G20峰會上,反手形成「天下圍攻美國」的架式,做好了準備「中東破局(中東既有格局是美元本位制的基石)」、甚至打破「全球既有格局(全球既有格局是西方資本主導全球經濟、特別是金融秩序的基石)」的戰略準備。
第七個側面,是以「朝鮮炮擊韓國軍事目標」為標誌,經過美國航母版美韓黃海聯合軍演、再到美國國防部長訪華失敗,2011年1月11日殲20「首次公開試飛」,中美之間其實又將「第一至六」重新演練了一遍,從而再次測試了對方的戰略決心與戰略能力。
第三,而針對胡錦濤主席1月訪美的「訪美成果」,我們當時強調的結論就是:
其一,我們對「胡錦濤主席訪美成果」的評估就是三條:
第一條,儘管中美都聲稱「訪問非常成功、且非常滿意」,但就《中美聯合聲明》及國際局勢、特別是伊核問題的情況而言,胡錦濤主席訪美屬於「階段性成功」、或者「名義上成功」!
第二條,在我們看來,隨著局勢的進一步演化,就最終效果而言,這種「階段性成功」既有可能轉化為「一次極其成功的訪問」、也有可能演化為「一次沒有任何意義的訪問」。
第三條,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條,我們認為,不論是從「國家利益層面」還是「資本利益層面」去觀察問題,「胡錦濤主席訪美成功(如果有人打心眼兒里相信這一點的話)」都是一種「被成功」。
但是,對「第三波排列與組合中直接交手」、且「均給對方造成巨大損失」的雙方而言,不論中國、還是美國,在目前階段,在「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訪華失敗(中國再次拒絕G2,並用殲20公開藐視蓋茨帶來的包括經濟、特別是金融、以及軍事戰爭威脅)」之後,都願意看到「胡錦濤主席訪美成功」、從而為「換個玩法」找出足夠的空間。
其二,隨著「美國防部長蓋茨訪華失敗」且「胡錦濤主席如期展開訪美」,在韓國於胡錦濤主席訪美期間終於「決定接受朝提出的舉行高級別軍事會談建議」的背後,是「美國東北亞政策」向「方方面面」強調:它已經準備「重新做人」了。
其三,而當時拿到「美國東北亞政策」這一最新態度的中國,也在向「方方面面」強調:這場始於「奧巴馬訪華失敗(09年11月)」、以中美直接交手為主線、期間局勢一度「千均一發」的、歐盟與俄羅斯、甚至印度都曾「通吃中美」的、所謂的」第三波排列與組合」、將暫時告一段落。如果「美國東北亞政策」最終決定「重新做人」、從而徹底緩和朝鮮半島局勢、解禁經濟、特別是金融制裁朝鮮、並兌現中美聯合聲明中的「技術轉讓協議」的話!

●胡錦濤主席訪美期間與奧巴馬談成的《中美聯合聲明》,根本就是廢紙一張

顯然,在時間已經過去近三個月之後,特別是在王岐山副總理此番公開強調「美國應儘快兌現《中美聯合聲明》」事宜的基礎上,對比上述「第二條」,我們再來審視上述結論,也就不難看出,當時就被我們定性為「既」有可能轉化為「一次極其成功的訪問」、也有可能演化為「一次沒有任何意義的訪問」、但我們「事前就不抱希望」的所謂「胡錦濤主席訪美成功」,終究是一場各取所需的「被成功」,是既「被」美國「所成功」,也「被」中國「所成功」。
因此,在國際局勢演化至埃及之亂、利比亞之亂、敘利亞之亂、甚至有可能發展為巴基斯坦之亂、特別是印度之亂后,由於「兌現問題」一如既往,胡錦濤主席訪美期間與奧巴馬談成的《中美聯合聲明》,根本就是廢紙一張。

●雙方「各取所需」地拿到「這張廢紙」之後,就立刻轉身「換了個玩法」

也就是說,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在雙方「各取所需」地拿到「這張廢紙」之後,就立刻轉身「換了個玩法」、從而將暫告一段落的「第三波排列與組合」繼續展開。
從現在大國博弈的新情況來看,我們其實已經可以做兩件事了,既:
第一,眾所周知,在我們的討論中,所謂「第三波排列與組合」,是以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11月進行的、旨在推銷G2模式的訪華失敗為開始點的。
因此,在王岐山副總理此番公開強調「美國應儘快兌現《中美聯合聲明》」事宜的情況下,我們已經可以以「美國國防部長蓋茨2011年1月展開的、旨在以戰爭威脅(包括傳統形式的軍事戰爭與經濟、特別是金融戰爭)中國接受G2模式的訪華失敗」作為結束點;

●正式引入「第四輪排列與組合」的概念

第二,從現在開始,在我們的討論中,我們將正式引入「第四輪排列與組合」的概念,顯然,其「始點」可追溯至「2011年1月胡錦濤主席訪美失敗」。
相對於「起點」為「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其後「分別」以「美俄」直接交手(『武』的方式為主,喬治亞戰爭)、「歐美」直接交手(『文』的方式為主,希臘債務危機),「中美」直接交手(『文武』兼備,天安號事件與中國強行介入中東;誘導、並逼迫中國率先加息,中國全面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並在公開層面支持歐盟處理希臘等歐盟成員國債務危機)為主線索的「第一、二、三波排列與組合」,東方評論員認為,隨著「利比亞之亂」這個「觀察點」的「觀察結果」越來越清晰,特別是,隨著「敘利亞之亂」這個止損點的「止損效果越來越顯著(面對中俄、甚至上合必然的斷然反擊,比如伊朗悍然核爆從而徹底打破西方資本主導全球的全球格局,這是歐美利益都害怕的;或者,強行打通加沙的第二、三通道、從而徹底廢掉美國資本主導全球金融的中東格局,這是「美國資本利益、特別是美國國家利益」更加害怕的),在利比亞問題各懷鬼胎、彼此算計的「歐美國家利益與歐美資本利益」的「四方」,在推翻敘利亞政府的問題上始終沒有形成合力),「第四波排列與組合」極可能演繹出這樣一種可能性,且是所有排列與組合中「最不可能實現」的一種可能性。
在之前的點評中,圍繞「拉登之死」我們還曾經給出一個觀點,既:

●再談美國奧巴馬政府同時拋出「兩個戰略選擇項」

由於敘利亞是「國際社會」之「中東共同利益」的止損點,事關「中歐俄」之伊核戰略協調的「存續問題」,因此,既然「歐洲資本利益」所屬的「西方資本」沒有把握「定贏」,也就沒有把握防止所謂的「反噬」,如此一來,「歐洲國家利益」也就有理由、也有能力約束「歐洲資本利益」,從而在「歐盟利益」的層面上,確定「歐盟敘利亞政策」只能是:在武器禁運、針對敘利亞領導人個人資產的問題上「敲敲邊鼓」。且一邊敲邊鼓,還一邊要催促美國「儘快交易」,以儘快支付「敲擊」的費用。
至於是否推翻敘利亞政府,從而徹底拋掉「中歐俄之伊核戰略協調」或者脫離「國際社會」,那還得看看美國人在南亞方向向中國施加戰略威脅的能力如何!特別是,還得看看中國是否接受美國所施加的「戰略威脅」。
如果我們在這個層面去觀察「本.拉登死在巴基斯坦」,也就不難看出,就如我們在之前點評中所說的那樣,通過這一招,在戰略層面,意味著美國奧巴馬政府同時拋出「兩個戰略選擇項」:
其一,也是第一種選擇,是「借」完成「打死拉登」的「反恐任務」,正式發出美國「準備」自阿富汗「實質性撤軍」的信號,並以此為威脅手段,威脅遲遲不願意提供美國急需的「實質性南亞配合」、且還在「敘利亞問題」上猶豫不決的歐盟。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美國決策層的警告,其實是在擺明這樣一種姿態,即:萬不得已,美國就準備向中國妥協,從而得以「大幅節約戰爭費用」的方式去「削減赤字」,並在中國的配合下繼續支撐信用「即將成為歷史」的美元。
毫無疑問,在這種戰略選擇中,美國要想拿到「中國配合」,其「妥協條件」就是美國必須在中亞、中東、東亞、特別是南亞問題上向中國做出一系列1戰略妥協。
其二,也是第二種選擇,是「借」完成「打死拉登」的「反恐任務」,正式發出美國「準備」自阿富汗「實質性撤軍」的信號,並以此為威脅手段,威脅遲遲不願意全面倒向美國的印度、特別是巴基斯坦。
由於南亞方向的基本穩定是中國全球戰略的「重中之重」,因此,這些威脅實際上都是在威脅中國,即:美國決策層準備通過主動撤出大量美軍、全面減輕北約(主要是美軍)後勤補給壓力,為下一步的、通過引爆巴基斯坦之亂、或者印度之亂、徹底搞亂南亞、「截斷」中國至伊朗的巴基斯坦陸上戰略通道做戰略準備。
其三,值得強調的是,在美國決策層宣布「終於打死了拉登」的諸多企圖中,「其一」與「其二」其實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即:一方面用「A面」去威脅「B面」,另一方面,用「B面」去威脅「A面」,且兩面是缺一不可。

無言的傾聽

77

主題

2344

帖子

577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7
沙發
 樓主| yunsousifang 發表於 2011-5-16 15:58 | 只看該作者
●美國仍然「沒有準備好」減少對巴基斯坦通道的「實質性依賴」

如果我們在這個層面去觀察問題,那麼,我們也就不難明白,如果站在美國決策層的角度看問題,儘管「拉登之死」已經最大限度地起到了「強烈施壓」巴基斯坦(實際上也是中國)、強烈誘惑印度(實際上也是歐盟)的作用,但是,從巴基斯坦與印度的正式反應來看,巴基斯坦國內局勢明顯不利於「美國的南亞破局」、反有利於「中國的南亞維穩」,印度政府基本上是「干說不練」的嘴把式,且對巴基斯坦的強烈施壓再次遭遇「殲20」的「迎面截擊」,而印度的「嘴把式」不僅也受到「中段反導」外加「殲20」的「公開警告」,更是感受到「有人」開始拿「中緬印」交界地帶一直存在的「印度分裂因素」進行「好心勸戒」,因此,如果美國決策層要想人相信它會選擇「第二種選擇」,並利用「B」面去威脅「A」面,從而取得歐盟、或者歐洲資本的支持,將「埃及之亂」可以導致的「歐亞海上運輸線之亂」專門打造為針對中國的「中國海上運輸線之亂」,繼而針對中國全面發起「暗渡陳倉層面(經濟、特別是金融攻擊中國)」的南亞破局的話,那麼,它就必須立刻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要麼立刻從阿富汗「實質性撤軍」,從而實質性減少對巴基斯坦通道的依賴;要麼立刻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從而也實質性減少對巴基斯坦通道的依賴,否則,任何人都會將「第二種選擇」當作一個「國際笑話」。
顯然,在「拉登之死」后,在美國決策層刻意借「就地擊斃拉登」宣示其「兩個層面的特殊能力」之後,由於「中段反導」與「殲20」的「再出江湖」,特別是它們「再出江湖」后的種種跡象說明:直到今天為止,由於奧巴馬政府仍然「既」未開始自阿富汗「實質性撤兵」,也未有意實質性啟用俄羅斯通道,也就是說,由於美國仍然「沒有準備好」減少對巴基斯坦通道的「實質性依賴」,美國決策層擺出的「第二種選擇」仍然是個「國際笑話」。
如果我們在這個層面去觀察「中美第三次戰略與經濟對話」、特別是「中美首次安全戰略對話」,也就不難看出,鬧笑話的美國決策層,竟然開始「扭挰」著「試探」此前也好、此後也罷,都可稱之為「最不可能」的一種選擇,也就是「第一種選擇項」。
毫無疑問,站在中國的角度,不論美國決策者是「扭挰」著也好、「試探」著也罷,真心也好、別有用心(這是肯定的,它還是為了拿到歐盟的實質性南亞配合)也罷,只要它願意擺出這一「不同尋常」的妥協姿態,那都是值得「熱烈歡迎」的!因為,只有在「熱烈歡迎」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充分利用」!
討論進行到這裡,大家也就不難明白,自胡錦濤主席訪美並與奧巴馬簽訂被「中美雙方」都稱之為「成功」的《中美聯合聲明》之後,在過去的幾個月中,直到「拉登被就地擊斃」之前,為什麼我們始終沒有輕率為「胡錦濤主席訪美」下「最後結論」?儘管期間經歷了目標直指「歐亞海上運輸線之亂」、特別是專門針對中國的「中國海上運輸線之亂」的「埃及之亂」。
同樣,大家也應該不難明白,以「拉登之死」為標誌,我們已經可以為「胡錦濤主席訪美」下「最後結論」了,那就是:訪問失敗!

●修訂版G2

另外,我們想強調的是,儘管中美關係最近幾年先後經歷了「兩次訪問失敗」,但是,「失敗」之餘也留下了一筆「不菲的遺產」,那就是:在美國決策層終於開始「扭挰」著嘗試「最不可能」的「第一種選擇」的時候,它終於痛苦地認識到,它可以拿來嘗試的選擇,已經由美國主導的「原版G2模式(美中共治地球)」被北京「逼」成「中美共同主導的G2(共管西太平洋)模式」、也就是「修訂版G2)所取代。

●請大家注意兩點

在這裡,請大家注意兩點:
第一,自一開始,我們就旗幟鮮明地反對「中美G2(共管地球)」模式,這一立場過去是的、今天是的,將來也是的。
第二,在第一的基礎上,我們認為,「修訂版中美G2(共管西太平洋模式)」可以利用之,但要防止被利用之。
眾所周知,所謂「修訂版G2」,在公開層面,最早出版基辛格博士之「口」,時間就在美國防部長蓋茨訪華失敗之後,胡錦濤主席訪美之「前」。
而針對所謂「修訂版G2」,當時,我們曾經給出這樣的觀點,由於相關內容對今天的局勢極具借鑒意義,因此,特援引如下,既:
............................................................
我們想強調的是:儘管蓋茨訪華以失敗告終,但此次「訪問失敗」並不意味著「其『陰謀』不成、就順勢『陽謀』」之策略的「終結」,但是,在「技術」上會有「調整」!。
從基辛格拋出所謂「太平洋共同體」之「新概念」的情況來看,從胡錦濤主席訪美」暫時性成功「的情況來看,美國所做的「技術性調整」主要是「國家利益層面」的調整,也就是所謂的「中美間跨太平洋的經濟夥伴關係」,也就是「修改版G2」,類似於「歐美間的跨大西洋經濟關係」。
但是,我們的問題是,既然已經存在多年的「歐美間的跨大西洋經濟關係」沒有辦法阻止「歐美國家利益之爭」、直到爆發」歐美金融危機」,又如何指望「中美間跨太平洋的經濟夥伴關係」可以有效阻止「中美國家利益之爭」、從而防止「中美資本、中國與西方資本在資本利益層面」之爭?顯然,這個「修改版G2」儘管經過修改,但本質上還是「G2」,其「目的」在於為美國國家利益從美國金融危機、甚至歐美金融危機的困境中「打通」一條「逃生的高效通路」、做「又一次的努力」,既:既期望中國接受「變相的G2」、以解決最現實的問題(換取中國支持、並維持美元本位制,延緩美國金融危機的進一步爆發),又期望「通過換一種玩法」、去最終「瓦解」中國、歐盟、俄羅斯等的伊核戰略協調,就像小布希政府晚期玩「歐美跨大西洋經濟一體化」類似。
而值得警惕的是,一旦美國的「技術性調整」的意圖得逞,就可從根本上解決歐洲問題、中國問題、或者南方問題等一系列長遠問題,從而由美國、或者美國資本繼續、且永遠把控國際政治、或者國際金融秩序主導權、徹底從經濟、或者金融危機中走出來、實現支配世界的既定戰略。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美國國家利益、或者美國資本利益做出這一技術性調整的背後,我們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美國國家利益、或者美國資本利益、甚至是西方資本利益的意圖在於:隨著時間的移動,通過一系列手段(比如維基解密之類的)顛覆某些重要國家(不聽從「歐、美國家利益」、尤其是不聽從「西方資本利益」的國家)、這樣,就可一方面慢慢彌合「歐美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一方面慢慢彌合「歐、美國家利益與各自資本利益之間的矛盾」,再一方面,是激化「非歐美國家內部的矛盾」、激化「南方國家之間」的矛盾,在此基礎上,就可用「一系列成功」以實現歐美國家利益與歐美資本利益的「絕對融合」,並繼續擴大、而不是縮小「歐美國家利益與中國等南方國家利益之間的矛盾」,從而可最大限度地保證「在西方框架內改良、而不是改革國際金融體制」。至於最後世界是「美元本位制」、還是「歐元本位制」,對西方資本而言,並不是最重要的。
對此,「非美勢力與資本」、特別是「中、歐、俄的國家利益」,歐盟資本利益,「非西方國家與資本」、特別是中國,都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對美國、或者美國資本、以至西方資本(現在仍由美國資本代言)的「技術性調整」能「利用之」、而不是「被利用之」!
對中國而言,在「利用之」的層面上,美國這種「技術性調整」一旦兌現,那麼,它對用「天安號事件」才得以鞏固的「美日軍事同盟、韓美軍事同盟」之打擊將是極其沉重的。
因為,這種「技術性調整」其實可以被解讀為「中美重構、並共管西太平洋安全框架」,
但是,它也可解讀為「修訂東亞雅爾塔格局」,顯然,它對「中俄關係」的打擊也是非常沉重的。這是中國需要警惕的「被利用層面」。
而在胡錦濤主席訪美期間,從俄羅斯突然強調「制裁只能讓伊核問題更加糟糕」、且「再次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情況來看,在美國國家利益、或者美國資本、以至西方資本(現在仍由美國資本代言)因「中東局勢可能破局」而「被迫」在對華關係上做出「技術性調整」、但「戰略圖謀」沒有任何實質性調整之後,作為第一波排列與組合主角之一的俄羅斯,顯然反應非常快,在「原本支持制裁伊朗」與「制裁只能搞糟」的180度大轉彎中,俄羅斯顯然在說:如果美國不想「中東局勢」就此破局,僅對中國做出「技術性調整」是不夠的,現在「一巡(三波排列組合)」已過,又輪到俄羅斯來談條件了。
........................................................

●在「利用之」與「被利用之」的層面上,同時出現「有利於」中國與「不利於中國」的「變數」

通過上述回顧,結合今天實際,我們應該可以看出,直到今天為止,由於美國「就地打死拉登」的「諸多企圖」在「中段反導」與「殲20」突然「重出江湖」的「迎面截擊」下,被迫「扭挰」著「側身」於「最不可能」的「第一種選擇」,因此,與幾個月前一樣,不論是在「利用之」的層面,還是在「被利用之」的層面上,既出現了有利於中國的「變數」、也出現了「不利於中國」的「變數」
在這個問題上,最具代表性的有這樣幾條新聞。
北約否認「攻擊」朝鮮駐利比亞大使館
【布魯塞爾消息】據媒體報道,北約12日下午否認「攻擊」朝鮮駐利比亞大使館,並指出朝鮮駐利比亞大使館距離北約戰機打擊的目標有大約500米之遠。
北約在一份有關利比亞戰事進展的報告中指出,5月11日晚,北約戰機成功擊中了位於的黎波里市中心的利比亞政府軍指揮、控制設施。北約認為,該設施的存在直接威脅利比亞平民的安全。
北約在這份報告中還指出,外界對於北約「攻擊」朝鮮駐利比亞大使館的指控是「不正確的」。報告如是說明:「事實上,朝鮮駐利比亞大使館距離我們的打擊目標有大約500米之遠。」
北約在報告中表明,已獲悉外界有關朝鮮駐利比亞大使館受損的相關報道。
北約在這份報告的結尾指出,北約的打擊行動都是精準的,但附帶損害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北約表示會盡最大努力減輕類似的損害。
【時事點評】由於篇幅原因,對其它幾條新聞就只給個標題。詳細內容請大家自己去查閱。既:
第二條,是俄羅斯總統13日公開表示:俄羅斯在考慮讓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組織的問題;
第二條,是俄羅斯副外長謝爾蓋.;里亞布科夫5月12日透露,伊朗首座核電站布希爾核電站在未來數周內將完全運轉。
第三條,是日本強調:將切實執行美日有關軍事基地的協議。
第四條,是中國國防部外事辦公室12日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陳炳德訪美舉行吹風會。美大局局長黃雪平表示,陳炳德訪美將推動建立相互尊重、合作互惠的中美新型軍事關係。
第五條,是中國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13日表示,我國將前往日本海以東區域監測海洋輻射污染。
第六條,就是今天「焦點點評」的第一條新聞,既:印度總理辛格承諾將提供5億美元援助阿富汗重建。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應該不難明白這樣幾點:

●這個被形容為「合作互惠」的所謂「中美新型軍事關係」是什麼內容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在「中美第三次戰略與經濟對話」及「首次安全對話」結束之後,中國國防部表示「陳炳德訪美將推動建立相互尊重、合作互惠的中美新型軍事關係」的背後,是中國對「修訂版(G2)」的有意「利用之」,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個被形容為「合作互惠」的所謂「中美新型軍事關係」是什麼內容是不言而喻的。

●俄羅斯,又開始上前「講條件」了

第二,而在俄羅斯「考慮讓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組織」、及「透露伊朗首座核電站布希爾核電站在未來數周內將完全運轉的背後,則是作為一個具全球視野的大國的俄羅斯,自動剔除了「修訂版G2「的「被利用層面」,其意圖一如幾個月前,也領悟到「一切重大問題都可以與美國在中東談」的俄羅斯,又開始上前「講條件」了,至於這次的條件是什麼?就目前而言,俄羅斯最關心的當然是「敘利亞」這個「止損點」的穩定問題。
其次,俄羅斯最關心的是國際原油價格問題。而在國際原油價格隨「拉登之死」而出現暴跌的可能性后,儘管價格仍然在遠高於80美元一桶的上方運行,但未雨綢繆的俄羅斯,在這個時刻發出「考慮讓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組織」的聲音,這無異於要「封殺」國際原油價格的下跌空間。

●必須依靠「俄羅斯通道」去與中國「商討」新型中美軍事關係的美國,對俄羅斯的這些關切,是必須傾聽的!

顯然,必須依靠「俄羅斯通道」去與中國「商討」新型中美軍事關係的美國,對俄羅斯的這些關切,是必須傾聽的!至少目前是這樣的。起碼在敘利亞問題上是這樣的。
至於國際原油價格,一旦美國認為有需要,那麼,將國際原油價格重新打上150美元一桶、甚至更高,從而向中國輸入更大的通貨膨脹壓力,這原本就符合美國利益。
而最新消息是,「美國色彩極其濃厚」的「敘利亞反對派」已經突然地公開「形容」說:「敘利亞總統與利比亞總統卡扎菲不一樣,因為,他不總是令人不可接受!」

●中國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而在美國初步滿足了俄羅斯的條件后,要想看到俄羅斯「兌現」「讓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組織」一事,除非「局勢發展到需要中東最暴力破局、伊朗必須核爆」的「緊急關頭」,否則,中國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第三,在「日本強調:將切實執行美日有關軍事基地的協議」的背後,是日本對「修訂版(G2)」的「可利用之(對中國而言)」層面的「極其擔心」,因為,一旦形成「中美共管西太平洋」模式,將對「美日軍事同盟」及「美韓軍事同盟」形成毀滅性衝擊。儘管中美之間的所謂「商討」都不過是做給「方方面面」去「看」的成分為主。
因此,日本的第二反應就是,邀請中國總理去日本福島,在上述背景下,中國總理溫家寶自然是欣然而往,並準備去看望日本災民。不難看出,日本也在擺「我也有選擇」的姿態。
另據消息,韓國也同意這一決定,並表示李明博也將如期與會。

●美國人真正的企圖還是在戰略層面

而在「中國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13日表示,我國將前往日本海以東區域監測海洋輻射污染」的背後,則是中國借勢「壓」美國進一步表態,顯然,在「中國將前往日本海以東區域監測海洋輻射污染」,其真實意圖在於「中國準備更大程度地參與日本核問題處理進程」,並伺機建立「中日韓三國間的類似危機處理機制」,因此,如果美國此番「別有用心」地推銷「修訂版(G2)」之「項目」還有誠意繼續下去的話,那就不要在這個問題上多話!儘管此前美國在「中日韓」在達成「用本幣結算貿易」的問題上達成一致時罕見地表現出了「默認」,但站在中國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僅是經濟層面的態度是不夠的,還需要政治層面的態度。
第四,在美國如此這般地「讓步」的同時,它當然有所圖,其一,是想讓中國「兌現承諾」,比如,讓美國共同基金投資中國,當然,它也知道,在它並不打算「實質性兌現」向中國「解禁高科技輸出」的前提下,中國也不可能「實質性兌現」這些東西。
因此,美國人真正的企圖還是在戰略層面。
為了更好地理解,大家不妨再去閱讀一下美國擺出的「第一種選擇」,既:
.........................................
「借」完成「打死拉登」的「反恐任務」,正式發出美國「準備」自阿富汗「實質性撤軍」的信號,並以此為威脅手段,威脅遲遲不願意提供美國急需的「實質性南亞配合」、且還在「敘利亞問題」上猶豫不決的歐盟。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美國決策層的警告,其實是在擺明這樣一種姿態,即:萬不得已,美國就準備向中國妥協,從而得以「大幅節約戰爭費用」的方式去「削減赤字」,並在中國的配合下繼續支撐信用「即將成為歷史」的美元。
毫無疑問,在這種戰略選擇中,美國要想拿到「中國配合」,其「妥協條件」就是美國必須在中亞、中東、東亞、特別是南亞問題上向中國做出一系列戰略妥協。 .......................................

●「中美第三次戰略與經濟對話」、特別是「中美首次安全戰略對話」的「階段性成果」就在於此

前面說了,已經借「拉登之死」正式發出「準備」自阿富汗「實質性撤軍」信號的美國決策層,仍然沒有表現出絲毫「準備實質性減少對巴基斯坦通道的依賴」的跡象,因此,僅僅想通過這一信號去威脅歐盟,歐盟當然不會接受威脅。
因此,美國的「讓步」也就在於擺明這樣一種姿態,即:萬不得已,美國就準備向中國妥協,從而得以「大幅節約戰爭費用」的方式去「削減赤字」,並在中國的配合下繼續支撐信用「即將成為歷史」的美元。
顯然,就如我們之前多次強調:原則上,中國一定要堅持「扶弱(歐元)鋤強(美元)」的策略,但在策略上,也要掌握好「扶」與「鋤」的節奏,也就是說,「扶弱」當然是為了「鋤強」,但有時候,「不扶」也是為了更好地「扶」,或者「不鋤」也是為了更好地「鋤」。
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中美第三次戰略與經濟對話」、特別是「中美首次安全戰略對話」的「階段性成果」就在於此。
毫無疑問,在「中段反導」與「殲20」再出江湖的「迎面截擊」下,在巴基斯坦問題上「暫時」不敢玩橫的美國、在苦盼歐盟配合不至的無奈下,終於「扭挰」側身於「第一種選擇」的背後,是美國「更多地」在警告「心有二心」的「歐盟國家利益」,併兼而警告有心取代美國資本地位的歐洲資本利益;
與此同時,在中國國防部強調有意建立「新型中美軍事關係」並「準備到日本海以東區域監測核輻射水平」的背後,除了進一步折解「美日」與美韓「軍事同盟這「兩隻錨」,從而進一步撼動「美國西太平洋安全框架」,進一步「消譴」美國推銷「修訂版(G2)」的「誠意(準確地講,應該是忍耐力)」之外,則是中國「更多地」在警告「心懷叵測」的「歐洲資本利益」,併兼而警告「一心想通吃中美」、從而在「敘利亞之亂」這個「止損點」上有「越軌傾向」、且遲遲不肯在「登陸朝鮮半島、支持東北亞經濟一體化」問題上「重新靠近」中國立場的歐洲國家利益;

●「歐盟利益決策層」開始「支」著耳朵,盼望朝鮮提「抗議」、最好是來「索賠」

如果在這個層面去觀察問題,那麼,在「北約否認攻擊朝鮮駐利比亞大使館」,卻又承認「朝鮮駐利比亞大使館距離我們的打擊目標有大約500米之遠」、且還強調「北約的打擊行動都是精準的,但附帶損害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的背後,是這樣一層意思,既:儘管歐盟明白可能產生附帶損害,但歐盟仍然「精確地攻擊」了距離朝鮮駐利比亞大使館大約500米遠的「目標」,從而也就產生了附帶損害。
接下來的事會是什麼呢?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接下來恐怕就是被「中美俄(俄羅斯總理就間接地警告歐盟:跟著美國是沒有出路的)」同時警告的「歐盟利益決策層」,開始「支」著耳朵,盼望朝鮮提「抗議」、最好是來「索賠」,這樣,已經用「不理睬『朝鮮日前準備送還朝鮮戰爭期間部分歐洲軍人遺骸』」來有效平衡了「韓歐自由貿易協議」在韓國國會「獲批」的歐盟,就可以順勢地與朝鮮重新搭上關係,從而用「歐盟考慮重新登陸朝鮮半島」去回應「中美」。
之後,歐盟就可視「中美」的具體反應,去確定「歐盟敘利亞政策」與「伊核政策」的下一步行動,從而或換取美國、或者「中俄」對歐盟利比亞政策的實質性支持,幫助歐盟「令利比亞由亂至穩」!
有意思的是,在歐盟仍然想在「敘利亞政策」與「巴基斯坦政策」之間搞平衡、試圖以此「壓」中國就此支持歐盟利比亞政策的背景下,正在考慮與美國建立「新型中美軍事關係」的中國,「暫時」似乎沒有興趣說服朝鮮去抗議、去索賠!

●伊朗決策者是非常機敏的

但是,從伊朗聲稱布希爾核電站在未來數周內將完全運轉,並準備與伊核六方重開會談的情況來看,伊朗也看明白了其中的微妙之處,估計是認為歐盟重歸「國際社會」、與美國伊核政策重新拉開距離的可能性很大!
不難看出,伊朗決策者是非常機敏的,試想:如果歐盟在「更加根本與敏感」的伊核問題都無法與美國伊核政策重新拉開距離,那又何談在「敘利亞政策」呢?

●印度策應美國的一個「有價值的實際動作」

不過,我們也注意到,在公開威脅巴基斯坦之後,印度政府承諾將提供5億美元援助阿富汗重建。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一動向值得高度關注。因為,這是印度策應美國的一個「有價值的實際動作」。即便從「金額」上看,它至少也值「5億美元」不是?
我們認為,印度此舉一旦兌現,則意味著:圍繞伊核問題,在巴基斯坦問題上,在中東和平問題上,在科索沃問題上,朝核問題上,「中歐美俄」之間的利益糾葛有進一步複雜化的趨勢。
事實上,這種所謂的「利益糾葛」,早就為我們所充分評估。在這裡,我們暫時不做展開,只做一個簡單說明,提供大體的思路、供大家進一步思考,即:
第一,我們認為,對中國而言,一個以克什米爾問題為平台的多邊框架不可接受,不論它是由什麼人組成的,都不可接受,因為它將直接削弱中國對南亞、甚至伊核問題的影響力,再加上克什米爾地理聯結新疆與西藏,將為「歐美、印度、甚至俄羅斯」操作疆獨與藏獨提供地理空間,從而對中國的西部國家安全造成直接威脅。
而在印度已經替「維基解密基地版」提前喊出「接替拉登的是一位『東突分子』」之後,這一可能性更加值得警惕;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恐怕就是希拉里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結束后、用所謂「抗拒民主」瘋狂攻擊中國,而中國外交部女發言人也以「任何想將動亂引向中國的圖謀是不可能得逞」進行「反唇相譏」的真實原因。
第二,我們認為,一個由伊朗、印度、巴基斯坦、中亞部分國家(上合成員國)、外加「伊核六方」組成一個阿富汗問題多邊會談也不可接受,因為它也將直接削弱「上合」。
第三,我們認為,一個直接由「伊核六方」組成的阿富汗多邊框架中國可以接受,因為這是「伊核六方會談」的擴大,符合「伊核問題是個筐、什麼都可往裡裝」的原則。
但是,倍受伊核六方會談框架煎熬的美國人,恐怕未必會同意!

●中國決策者決不能讓這幾片「浮雲」遮望眼!

最後,我們再次強調,不論是「中美第三次戰略與經濟對話」所達成的「協議」,還是「中美新型軍事關係(或者修訂版G2)」,都不過是「排列與組合」層面的東西,圍繞它們所說的話,所做的事,在美國「實質性解禁對華開輸出高科技」、且接納中國「決策國際金融」,不反對東亞一體化,從而「不阻礙」中國的「南下與北上戰略」之前,就如一網路流行語所描繪的一般:神馬都是浮雲!
在我們看來,在「大國們」拚命製造「浮雲」、利用「浮雲」的背後,是「大國們」試圖在錯綜複雜、且已「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嚴峻形勢下,於「緊張」中被迫「緩和」,於「緩和」尋找「殺機」。
對美國決策層而言,如果不能通過與中國的這輪「緊張」與「緩和」、通過「威、逼、利、誘」、最終取得「歐盟利益」的實質性配合,將「埃及之亂」弄成專門針對中國的」中國海上運輸線之亂「,從而向中國發起全面的經濟、特別是金融攻擊,那麼,在美國金融危機因制度上的原因已經無解,新一輪債務危機隨時要來的情況下,伺機策動印度之亂,基本上就是其實現「南亞破局」、或逼迫中國接受「原版G2」、合「G2」之力迅速解決歐盟(歐元)問題,或直接順勢徹底搞垮中國經濟、搞亂中國社會,徹底從債務危機中出逃的計劃的「最後希望」了。
而印度政府承諾將提供5億美元援助阿富汗重建的情況來看,印度決策者應該也「確認」了這一危險,因而開始實質性策應美國「南亞政策」、以爭取迴旋空間。
因此,中國決策者決不能讓這幾片「浮雲」遮望眼!並著手做好四件事:
第一,繼續用強大的戰略與戰術攻守體系威懾印度軍方,令其不敢戰略冒險;同時做好策應伊朗核爆、徹底打破全球即有政治、經濟、軍事格局的策應工作。
第二,也可策略性地警告印度政府:「印度之亂」有許多方式可以策動!比如,印度的東北部也有「動亂源」甚至「分裂源」!
第三,在上述兩點的基礎上,就如我們在溫家寶總理最近一次訪印時所強調的:要盡量與印度政府保持溝通,在糧食安全、金融安全、或者國家安全的層面上提前準備應對「重大意外事件」的「應對方案」,以備不時之需!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是儘力做好「衝擊力」較歐美金融危機時更加嚴重的「全球經濟硬著陸」的心理準備與物資準備!
而根據我們的觀察,這些事情,其實大多都在進行中!也只有這樣,才可最大限度地阻止「美國利益」、或者「西方利益」進行戰略冒險。
無言的傾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

主題

2344

帖子

577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7
3
 樓主| yunsousifang 發表於 2011-5-17 16:56 | 只看該作者
seems nobody is interested.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12: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