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送愛心到日本也引來政黨惡鬥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4-13 18: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華夏經緯網         2011-04-13      作者:言浩


    日本大地震一個月後,日本首相菅直人向全球各國愛心表達感謝。日本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將這封公開信轉交到「總統府」。內容提到:「自地震發生后,台灣立刻派遣了由28名隊員所組成的緊急救難隊,並提供了總重約400公噸的賑災物資,此外,我們也接到許多要捐助巨款的意願表達以及無數激勵打氣的慰問。謹在此對台灣朋友所表現出的心連心的厚重情誼表示衷心感謝。」
    是一封公用的信,有一段是針對特定對象而寫,表達感謝之意,突顯兩方的「厚重情誼」。

    馬英九為此感到興奮,他說,截至目前,官方與民間捐款近新台幣44億元,希望台灣能在世界扮演人道提供者角色,這也是台灣重要的「軟實力」。日本非常感動,因為沒想到台灣並不大,但捐款卻比許多大台灣10倍的國家都來得多。台灣駐日代表馮寄台最近碰到的日本朋友,都非常感謝台灣人的愛心。馬英九說:「我感到很驕傲也很意外,尤其是對於捐款速度成長這麼快。」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是古人的明訓。在歷次大災難時,台灣人古道熱腸,發揮了人溺己溺的精神,捐款、出動人員救災,從不落人後。慈濟功德會長年的救災救難行動,早已遍布全球。馬英九為此而驕傲並不為過,台灣民間的軟實力也毋庸置疑。但他為何感到意外?沒想到台灣捐款的速度如此迅速,還是很意外日本首相寫來感謝信?菅直人若沒有寫這封信給台灣領導人,那才叫意外哩!接受了援助,說一聲感謝,這是基本禮貌。

    若按照李登輝的說法,日本的感謝函也是多餘的。李摩西指出,當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日本派來的救難隊伍最先抵達,規模龐大,成員有145人。如今是台灣人「報恩」的時候了。「天皇子民」心態,一覽無餘。人各有志,在民主社會中就盡情發揮吧!

    任何台灣的社會現象,最後回歸政治算計和惡鬥。台灣援助日本地震災民的表現突出,日本深深感受到這份友情和人道關懷,是大家樂見的好事,但民進黨人又興風作浪起來。

    「台灣紅十字會總會」為日本震災發起捐款,共募得新台幣約17億元,理事會日前決議將只匯撥1500萬美元給日本紅十字會,其它款項則視後續重建等計劃再決定。紅十字會是民間團體,有自主權。有網友在臉書聯署,呼籲紅十字會總會立刻把錢全數交給日本。民進黨的高志鵬說,紅十字會違背捐款民眾的意思,憑什麼決定這麼晚撥款?而且只撥一部份?「綠委」管碧玲呼籲「內政部」比照勸募條例為最低標準,儘速修改紅十字會募款規定。紅十字會過去的募款剩餘比例過高,顯示執行效率低,其各縣市分支會網站有半數以上全無任何徵信數據。

    民進黨「立委」葉宜津質疑:「你們(紅十字會)到底有沒有自肥?執行的直接成本、行政經費、行政管理要講清楚!紅十字會光是人事名單,6張紙印不完,人事費用要花多少?紅十字會儼然就像是國民黨的小金庫,從會長、副會長、常務理事到理事,都國民黨的高官,『台灣紅十字會』必須出來講清楚!連921的善款都還沒講清楚!你要A多少人事費用?如果不講清楚,將呼籲所有人抵制黑機關發起的募款!」

    民進黨「立委」諸公又在叫囂搶新聞版面。紅十字會被轟到抬不起頭來,選舉日期近了,「執政黨」小心翼翼,「內政部長」答應考慮重新修訂「紅十字會法」。

    慈善機構當然要賬目公開,接受監督,不能辜負了大眾的善心義舉。「紅十字會法」有不完善的地方,就要予以修正。但這批民進黨「立委」講出如此駭人聽聞的控訴,究竟有幾分真實的證據?不能只以「據說、據傳」這類字眼輕輕帶過,就置人於罪。他們任意指責,「儼然就像是國民黨的小金庫,從會長、副會長、常務理事到理事,都國民黨的高官」等,將矛頭一律指向國民黨,扯起政黨對抗的大旗,得心應手的玩藍綠對抗,以便多得到些選票。

    台灣的軟實力再多,也經不起如此無休止的內耗,饒了我們吧!

(言浩 曾任聯合晚報主筆 中國時報專欄作家)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10: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