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發現法國南方

[複製鏈接]

2845

主題

1萬

帖子

6163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61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魔女 發表於 2004-9-10 23: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c]發現法國南方[/c]
  要把題目解釋一下,所謂破題是也。先說發現,法國南方當然不是我發現的,這個發現是我對我自己而言的發現,因為我在法國北方生活過,時間不長,但是也超過了一年半,對於一個城市,即使是巴黎這樣的城市,一年半可以有不少的認識了。其實我還在法國的中央高地的小城市維希生活過三個月。不過這裡還是屬於北方的。這次有機會在法國南方訪問研究,自然是熟悉南方機會了。對我來講,當然會發現這裡不少的東西。所以說是發現南方並非特別的大言不慚。
  再說南方,南北是相對而言的,對於里爾而言,巴黎就是南方了。不過在法國說起南方和在中國一樣,大家還是有一個基本認可的範圍,否則就沒辦法交流了。提起南方,首先人們想到的是一串閃光的城市名字:馬賽尼斯嘎納還有那個小公國摩納哥。不過,南方不僅有奢華的城市,也有寧靜的鄉村,做為地理概念上的南方是指整個冪第地區,就是瓦朗斯和中央高地以南的廣大地區。包括了波爾多,土盧斯,蒙彼利埃,馬賽等從大西洋到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為什麼稱為冪第(MIDI),冪第的意思是中午,幾個法國朋友異口同聲的解釋說,冪第就是說這裡的陽光象中午一樣的燦爛。說這個話的人中有博士,還有具有博士學位的博士生導師和教授,按時下國內的標準,權威性足夠了,但是按西方的學術準則,口說無憑,必須證之以文獻。不過,關於冪第地區的界限則有些言人人殊,特別是我所在的地區,很多人認為冪第就是他們這個城市所在地區,這我就權以為是廣東人認為南方就是珠三角一樣,姑且聽之而已,並不信然。
  所謂發現南方自然就是對冪第地區的了解了。
  這是第一層意思,我對南方的發現。
  本文還有第二層意思,就是法國人發現南方的過程和在南方發現的事物。
  法國人早就發現南方了,遠的不說,法國國王早在十三世紀就征服了朗格道科地區,後來在十六世紀又征服了普羅旺斯。都是一個國家了,當然是相知甚深。在這之前雖然還有法國國王在做王子時來過南方,我們都可以忽略不計了。從這個意義上法國不存在發現南方的問題。
  不過發現南方不是我個人的聳人聽聞的說法,而是法國十九世紀中期文學界藝術界的一個流行話題。例如,雷諾阿畫過南方的山水,被稱為發現了南方,當然,梵谷真正深入到了南方,畫過不少畫,對南方的了解非一般畫家可比,但是當時他是無名小輩,所以沒有人認為他發現過南方。這就是話語權。印第安人在美洲住了多少代,但是發現美洲的是哥倫布而不是印第安人,因為是哥倫布讓文明世界的人知道了美洲。這就是所謂發現。南方人在南方住了多少代,但是他們沒有發現南方,因為他們沒有讓北方人知道南方。左拉和塞尚不同了,這兩個來自南方的藝術家是發小兒(兒時的夥伴),他們讓北方人知道了南方,所以他們也屬於發現南方的一路人。其實就個人而言,說他們發現了北方似乎更準確一些。
  南方和北方是不是有很大的不同呢?雖然法國人總告訴你不同,初來乍到的外人卻很難看出來,也聽不出來,更難體會出來這不同。不過法國人認為南方和北方不僅不同,這個差別還很大。北方天氣陰沉,南方陽光燦爛;北方人疲於奔命,南方人悠遊自在;北方人苦思冥想,南方人情感豐富。后兩個特點是丹納在其《藝術論》中說的,那裡的南方人包括了西班牙和義大利。這過於寬泛和抽象,不過第一個氣候差別是有統計依據的,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感覺的話。
  十九世紀這個差別比現在大,首先就是南北雙方的語言不同,有點象今天的德國和中國。那時候南方說一種叫奧克塞宕的語言,北方自然是說法語了。我前幾天在蒙彼利埃的書店看到一張老地圖,把兩種語言的分界線清楚的標了出來。這個界限就是南北方的分界線。和中國不同的是,這種地方語言還可以寫出來,就是說有文字。所以南北方首先是一個文化概念。十九世紀末之前,交通並不發達,想想一個人一路風塵,鞍馬勞頓的顛簸到了南方,突然發現語言不通,幹事還要有翻譯,這和出國還有多大區別?這種語言一直是民間的通行語言,但是,後來教育普及,法語成了日常生活用語,雖然說者略帶南方腔調,終究是法語,原來的語言反倒是沒人會說了,為了保持一種文化傳統,現在的大學內開設了這種語言的課程,當地人需要象學外語那樣去學習。
  這是實在的差別,由於這種實在的差別導致了北方人想象中南方的更大差別。在那時的法國北方人看來,南方是蠻荒之地,人們一言不合就會拔刀相向,很象武俠小說中的人物。所以雨果說:在巴黎,人們相互爭論,在阿維尼翁,人們相互消滅。在北方人看來,這裡的人不可理喻,喜愛鬥牛,宗教狂熱,所有習俗中都流動著落後的西班牙的影響。這裡的人不是高盧人,而是塞爾特-希臘-拉丁-阿拉伯的混合的人種。因此這裡不是法國,歷史學者Jules Michelet在1833年的著作《法國史》中就專門討論真正的法國,這個界限當然是局限在法國北方。所以法國南北方之間存在著文化語言和心理的界限。在某些人看來南方簡直就不是法國,或者說不配做法國的一部分。


  換言之,十九世紀之前,法國一般百姓甚至知識分子對南方了解的都不多,那時候驛馬飛奔,羽書交馳,都是官家的事情,和一般人無關。在一般人心目中,南方近似於外國,甚至還不如外國,人們只是因為要去義大利和西班牙才不得已路過南方。
  這種界限什麼時候消失的呢,我沒有確切的知識。但是我們項目組一個博士生在去年11月一戰結束紀念日之前專門給我發了一個電子郵件,告訴我明天對法國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法國人心目中對那場象絞肉機一樣的戰爭記憶深刻,幾代人難以忘懷。隔天見到他時我問那日子重要性何在。他的回答簡潔明亮,在一戰之前法國不是一個國家,是兩個,一戰讓兩個國家變成了一個國家。我體會半天,他說的這種情況可以用一句話表達就是:一戰讓為一個祖國而戰的南北方人在戰壕中建立了真正的情感關係,南方和北方人之間有了認同感。最主要的標誌之一就是南方人都學會了法語。而當地語言則成為了外語。貢入大學講堂。
  還是那句話,口說無憑,必須證之以文獻,我去查閱文獻,專家們說,南北方的接近是工業革命的結果:工業革命導致交通方式的變革,鐵路把地理上的空間距離導致的時間消耗大大減少了,人們交流的頻度加快,了解自然就增多了,按照我們經濟學者時髦的話說,鐵路導致交易成本下降(這裡應當改為交流成本),交流就加強了。發現南方的話題是和鐵路興起平行產生的,這一現象絕非偶然。所以那位博士生說的應該是最終結果:鐵路導致了南北方的接近,戰爭終於使南北方之間的界限消失。
  這是我的第一個重大發現。
  南方的風景也是一再被發現,十九世紀被藝術家們發現了一回,現在被我又重新發現了一回。
  南方的風景可以概括為兩個重要的基本要素:陽光和沙灘。
  沙灘是和海有聯繫的,法國的海岸線從西北到西再到南,彎彎曲曲的很是不短,不過,西面的海岸線從加來海峽開始(英國叫丹佛海峽)然後是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這裡風高浪急,適合做為油畫題材,拍海盜影片,旅遊度假的價值就打了折扣,加之天氣陰多晴少,所以不是最理想的度假地。而從比利牛斯山脈向東一直到摩納哥的法國地中海弓形沿岸,陽光燦爛,沙灘處處,一到夏季,這裡的海灘上就人頭攢動,雖然擁擠不堪,但是人們還是興緻陶陶,連帶的岸上餐館酒吧的生意紅火,沿著海岸線,搭起無數的臨時建築,即便如此,這些場所依然人滿為患,人們湧向這裡,似乎是免費配給,大似舊時代開棚舍粥的場面,看了讓人眼熱。這種場面從六月開始,直到九月結束。這些臨時建築在秋風掃落葉的同時被剪除凈盡,在海岸消失。這裡才恢復寧靜的本來面貌。
  法國人在十九世紀發現南方后,這裡過去的小漁村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成為了度假經濟,而很多地方因為度假形成了不少建築新穎,風貌獨特的小城市。蒙彼利埃邊上的大茂就是這樣的一個城市。不過,提起度假,哪裡也無法和藍色海岸抗衡,人們在摩納哥一擲千金的爭富,這裡成了名副其實的銷金窟。這裡有高級商店,聳立在懸崖上的住宅,還有世界上最豪華的酒店,當年俄國的皇太子曾在此一次開啟幾十瓶大香檳酒,英國的丘吉爾也不示弱,在此開啟1812年的香檳,畢竟人家也是有爵位的貴族。這些象徵性的客人盡顯這裡的豪華。影星們涌到嘎納鬥豔,電影節期間美女雲集,一時召來無數遊客,在這裡一飽眼福,直鬧的這期間的房價扶搖直上,但是很多人就是節衣縮食也一定在此期間專程造訪。可見人們的愛美之心。所謂傾國傾城,你非到此地無法體會這個描述的妙處。尼斯沿海的小山上下,無數旅遊賓館度假酒店,雖然價格奇高,但是,旺季度假,必須提前預定,否則難求一床。這裡的豪奢,要令當年以《望海潮》歌頌杭州的姜夔哀嘆望塵莫及,非要把原詞重寫不成,坐擁千騎的金兀朮也因此會饒過杭州,揮鞭西指,兵發法國,以求一睹這裡的盛況美景。所以那時候南方沒有被發現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情。不過要注意,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這裡有海灘和陽光的結果,沒了這兩樣東西,其他的奢華和美女也許就轉移到了其他地方。
  說過海灘,再說陽光。地中海沿岸一帶陽光明麗燦爛,實在是找不到合適的詞來形容,放眼望去,天藍的象海,海藍的又象天,天海一色,象一塊藍色的碧玉,法語中把這種藍稱為大藍色(grand bleu),不過這樣一翻譯就失掉不少色彩。海天之間,白帆點點,渾然融入其中,又象是萬年的琥珀。總之是玉界瓊田三萬頃,表裡俱澄徹。尤其是在陰霾中挨過一年的北方人,不顧醫生的警告,賴在沙灘上硬是不願意起身,那架勢,非要把一年的陽光補足,海灘上一時插滿了五顏六色的陽傘和旗幟,赤條條的肉體白花花的擺滿了海灘。讓來自遙遠東方的人在難為情中不由偷眼望去。
  個人的體驗和觀察得來的東西終究有限,為了說明這裡的陽光多麼的好,有效的辦法也是引用別人的看法,尤其是名人的看法。梵谷對法國南方的陽光在來之前是充滿企盼,在真正來到之後是充滿驚喜,不是一般的喜,是大喜過望的喜。他在阿爾勒對這裡的陽光觀察細緻入微:「淡橙色的夕陽使大地呈現為藍色.....喜愛陽光和色彩的藝術家應該移居冪第。」這應該有說服力吧。從傳播學的角度,名人的看法雖未必正確,卻是極有影響力,尤其當名人是專家的時候。我首先祭起梵谷就是因為他既是名人也是專家:畫家對陽光和色彩本來就比常人敏感和專業。雖然當時他的這個話只能對他兄弟一個人講,對其他人講,既是普通百姓大家也不屑一顧,但是,現在不一樣了,他的名氣比起同時代在世比他名氣大的畫家不知大了多少倍,他說的話大家也會豎起耳朵來聽了。謂予不信,可以看梵谷書信集第三卷。雖然當時的人不認為他發現了南方,但是,隨著他的名氣大著,現在很多人就是通過他認識法國南方的。


  要是說梵谷的讚譽屬於一家之言,孤例不足以說明問題,這裡還有一位大家,也許更有權威性,就是生在南方長在南方的塞尚。關於梵谷為什麼去南方,史書上始終語焉不祥,缺乏有力的證據,不過一部著作爆出猛料,說是1887年畫商唐蓋(TANGUY)邀請梵谷和塞尚共進午餐,席間,南方佬塞尚向荷蘭人描述南方的陽光,這成為梵谷南行的動因。雖然不知作者所本為何,但是姑且相信言之有據。
  名人往往也扎堆。晚期印象派的畫家中,被公認開創了二十世紀畫壇宗風的大師有三位,梵谷,高更和塞尚。偏偏這三位都和南方有緣。高更是在梵谷的邀請下來到南方的,兩個人在一塊工作了三個月,儘管最後不歡而散,但是確實對法國人了解南方起了很大的作用。高更當時的名氣遠在梵谷之上,儘管也不是一流畫家。但是畫能賣錢,說明還有人看。我國文人過去給別人畫畫時,謙稱自己的畫僅供補璧。而梵谷當時為了感謝別人畫的畫,別人真的拿去補了牆洞。這位老奶奶的後代現在不知會悔成什麼樣子。塞尚則是生在南方,長在南方,最後成名於北方,這位公子哥在開銀行的乃父看法真是不務正業,雖然他不象梵谷那樣命運多桀,但是也不是一帆風順,連他的發小,那個對塞尚充滿信心的朋友左拉最後都不耐煩的表示看來他是沒戲了。這番話惹的兩個幾十年的朋友從此絕交,成為文壇一段憾事。不過塞尚終究是富家子弟,又才氣過人,所以當時還有人認他,他對著AIX的那座小山拚命的畫了不少畫,終於對人們認識南方有了影響。
  聖托貝的發現則有戲劇性,是發現南方過程中的一個傳奇。發現這裡的是一個名氣到現在也沒有雀起的畫家塞格那克(SIGNAC)。從經歷上,此人有些離經叛道的味道,他從北到南訪問了所有的海灘,最後在朋友的引誘下居然在藍色海岸一帶喜歡上了帆船和港口,大有點玩物喪志的味道,雖然史傳說他的喜歡程度和繪畫一樣,但是我總感到是為尊者諱的意思,因為一個有三十二艘帆船的人過的應是神仙般生活,還有多少時間畫畫,這個疑問不會是我一個人有。也是機緣湊巧,那天他在海中行船,突遇暴風雨,風浪把船吹到一處所在,這就是聖托貝。這不過是一個漁村,但是這位活神仙居然一見鍾情,重返此地,開始作畫,而且一發不可收拾,一氣留下了十幾幅畫作。這還不算完,他又在此築室為巢,召來一群畫家,其中包括後來成為大家的馬蒂斯等,在此聯袂作畫,一時傳為美談。此後這裡成為了藝術家的渡假勝地,什麼事要藝術家說好,在法國這樣的國度中就意味著趣味和品位,名氣當然就扣門而入了。從此這個小漁村聲名遠播。連這裡的葡萄酒都捎帶的出了名。說起來這位神仙有點脾氣或者眼光,他是梵谷在醫院中僅有的去看望過梵谷的人,但是對當時已經聲名卓著的塞尚卻不願意附驥,想來不會是怕別人說拍馬屁吧。所以畫史上把他稱為「發現者」,這樣看來不是過譽之詞。
  這就是我對南方的發現,或者是我對法國人發現南方的發現,準確的說,很少一點是自己的發現,大部分是藉助了別人的眼睛,現代社會,這也是常事,相信列位看官可以理解。
信心清凈,則生實相。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沙發
白頭翁 發表於 2004-9-11 12:08 | 只看該作者
小魔女,搞一點圖文並茂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12: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