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說,《論語》強調的是人對人的愛,《聖經》強調的是人對神的愛。這話很有道理,也比較概括地比較出了這兩部書的本質區別。
我想補充的是,人對人的愛,是一種自然的、本能的、純潔的、高尚的愛,也是最動情的愛;而人對神的愛,是一種人造的、非本能的、功利性的、排他的愛,也是比較膚淺虛偽的愛。
比如說,一個嬰兒,你不需要對他進行任何說教和洗腦教育,他也會天然具備一種人對人的愛。但是一個嬰兒,如果不對他進行特殊的洗腦教育,他根本不可能產生什麼對虛幻的神的愛。所以用對神的愛來替代對人的愛,是一種對人性的扭曲和反動。
值得關注的是,《舊約》的宗教故事告訴讀者,古代猶太人對上帝的愛,從來就不是主動的,而是完全被動的,甚至是被迫的。首先,上帝主動要求做猶太人的神,而不是猶太人自發地要求上帝做他們的神,更不是經過比較覺得上帝這個神比其他神好,才選擇上帝這個虛幻的神。上帝經常反覆要求猶太人的子孫信奉他為神的理由是「上帝將猶太人帶出了埃及」。可是猶太人並沒有主動想要離開埃及,更沒有主動要求上帝帶領他們離開埃及,恰恰相反,是上帝無視埃及人和猶太人的意願,自作主張地強迫他們離開埃及。正因如此,在離開埃及之後,猶太人一次又一次公開表達了對被迫離開埃及的不滿,對於這些不滿,上帝則報以殘酷的屠殺。
但是殘酷的屠殺並沒有能讓猶太人屈服,猶太人的部族首領終於團結起來,一致要求推翻上帝的代理人摩西和亞倫的獨裁統治。遺憾的是,這樣的反抗再次被上帝的血腥屠殺所鎮壓。《民數記》講述了這樣一個凄慘而又悲壯的宗教故事:
利未人的子孫可拉和以色列會中的二百五十個首領聚集起來指責摩西和亞倫擅自專權,並以帶領大家去「流奶與蜜之地」去為名,「要在曠野殺他們」,還想自立為王管轄他們。摩西和亞倫就設計了一個圈套,將可拉及其二百五十個首領全部殺害。摩西和亞倫的血腥謀殺激起了以色列人的憤怒,第二天,以色列全體會眾都向摩西和亞倫抗議,譴責他們的謀殺,結果又有14700人慘遭屠殺。(民16,1~49)
我們不難想象,在這樣殘暴的上帝代理人的統治之下的信徒,怎麼可能對上帝產生真正的愛?上帝對他的信徒哪裡還有絲毫的憐憫之心?在這樣的暴力統治下,只可能產生恐懼和屈從之心,不可能有真正的愛心。所以這樣的宗教,更不可能激發人的真正的愛心,只可能激發人的仇恨之心、殘暴之心。
關於怎樣處理政事,孔子歷來主張要行德政、反暴政,《論語•顏淵》寫到,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顏淵12.19』
季康子問孔子通過殺掉無道的人來成全有道的人行不行?具有仁愛之心的孔子明確表示反對,而是強調統治者要通過提高自己的德行善舉來感化百姓,也就是要推行仁政。
猶太人的眾首領之所以會集體出面反對摩西和亞倫,主要在於他們的獨裁和專制,否則不會遭到他們的反對。如果故事中的上帝真有智慧,那麼應該尊重民意,讓摩西和亞倫悔改,而不是默許自己的代理人用屠殺的殘忍手段來鎮壓不同意見者,更不應該連累無辜的成千上萬的百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