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國際勞工組織「曬」全球工資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aodai 發表於 2011-2-12 19: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來源: 國際先驅導報      2011-01-10

    中國工資漲幅全球領先?這是真的嗎?是數據不準確?是我們太貪心?還是這個社會病了?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洋發自日內瓦 世界經濟自2001年到2007年經歷了一輪強增長周期,隨後的金融危機不但使本輪增長在高峰戛然而止,還將主要發達經濟體拋入了衰退的漩渦,至今仍步履維艱。

  整體經濟數據通常難以讓人直觀體會危機的影響,但是各國老百姓的工資單,也許是普通人可以最直觀感受世界經濟健康狀況的體溫計。

  近日,國際勞工組織(ILO)就公布了一份名為《2010/11全球工資報告》的調查報告,「曬」出金融危機以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工薪階層的收入變化狀況。

全球工資增速驟降

  這份報告分析了115個國家的工資數據,涵蓋了全球94%的勞動者,相當於全球工資總額的98.5%。

  結果顯示,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全球工資平均增速(不包括中國)為2.2%;而2008年和2009年,工資增速分別降至0.8%和0.7%。而囊括了世界主要經濟體的二十國集團,工資平均增速(不計中國)降幅更為明顯,由2007年的1.8%,降至2008年和2009年的0.5%。

  這些還都是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后的實際工資增速,如不考慮通脹因素,2009年名義工資增速降幅要更大,但是由於同期通貨膨脹率下降較快,許多經濟體通貨膨脹率甚至為負值,使得實際工資勉強維持微弱增長。

中亞東歐降幅最大

  雖然,危機期間工資水平總體增速放緩,但各國受影響程度差異較大。受危機影響最為嚴重的是東歐和中亞地區,發達國家情況也較為嚴峻,危機對卻亞洲幾乎沒有影響。

  在實際工資降幅最大的是東歐和中亞地區,官方數據顯示,實際平均工資增長率2007達到驚人的17.0%,2008年迅速降至10.6%,到2009年再度下滑至-2.2%。

  從該地區人口最多的國家俄羅斯來看,根據俄聯邦統計局的統計數據,該國實際工資平均增速連續兩年大幅下滑,從2007年的17.3%,降至2008年的11.5%,和2009年的-3.5%。該地區另一個大國烏克蘭的工資平均增速2009年甚至一度降至-8.9%。

發達國家初現負數

  主要發達國家的情況也並不樂觀,在國際勞工組織統計的28個發達國家中,2008年有12個國家的實際工資水平下降,2009年則有7個國家下降。

  一些主要發達國家,如美國,危機期間工資出現負增長。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2008年美國實際平均工資增速為-1.1%,但這一數據在2009年出現明顯好轉,達到1.5%。

  日本情況更為嚴峻,實際平均工資增速在2008年和2009年連續兩年為-1.9%,再度引發對工資和價格通縮的憂慮。

  由於支柱產業銀行業出現巨額虧損,冰島成了受危機負面影響最嚴重的發達國家,該國的實際工資水平2008年和2009年累計跌幅為12.9%。

  就連一向領跑歐洲經濟的德國也難逃工資水平下降的魔咒,實際早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前,該國工資水平就已出現下降趨勢,2006年降幅為0.9%,此後降幅雖逐步縮小,但始終未擺脫下降通道。

  對於發達經濟體來說,危機或許只是暴露問題的催化劑,長期數據表明,主要發達經濟體自1999年以來實際工資水平累計僅增長約5%。也許人口數量下降,人口結構老齡化,經濟發展缺乏動力和新的增長點等深層次原因才是工資水平長期滯漲甚至出現倒退的根源。

亞洲一枝獨秀

  亞洲地區是受此次危機影響最小的地區,也是從危機中恢復最快的地區。亞洲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在工資水平方面也不例外。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對亞洲地區工資變動情況跟蹤統計,2006至2009年,亞洲地區的實際工資平均增速(計算中國)始終保持了7%以上的高位增長態勢。2007年為7.2%,2008年與上年基本持平,為7.1%,2009年進一步增至8.0%。

  除中國外,印度在這場危機中也表現不俗,印官方數據稱,該國在2008年工資平均增速為8.3%。這一數字不僅遠遠超過本國2007年度-0.6%的增幅,還超過了2008年亞洲平均增速。

  另外,從近10年的情況看,亞洲地區的工資自1999年至2009年翻了整整一番,與許多發展中地區一道,推動全球平均工資在此期間增長了近四分之一。

中國領跑世界,還是「被」增長?

  在全球工資水平因危機或停滯不前,或不進反退的時刻,中國的工資平均水平連續多年呈兩位數增長態勢。中國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扣除通脹因素后實際平均工資增速為13.1%,2008年為11.7%,2009年為12.8%。

  但由於中國的統計數據直到2009年才開始將「私營單位」勞動者工資納入統計範圍,一些學者認為統計結果並不能全面、客觀地反映整體工資水平變動情況,勞動者工資有「被」增長之嫌。

  就統計數據中缺失的這部分群體來講,截至2008年底,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從業人員約有6676萬人,相當於現行勞動工資統計制度所包含從業人員的54.75%。這部分關鍵數據的缺失,顯然會對統計結果的精確度造成較大影響。

  此外,國家統計局2009年對「私營單位」工資水平變動情況的初步調查結果顯示,該領域工資平均增速為6.6%。結合以上兩點,不難推斷,工資增速確實存在一定程度高估,但經過調整加入「私營單位」后的數字至少仍應高於6.6%,顯著超過全球平均。

全球收入分化加劇

  國際勞工組織研究發現,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範圍內工資份額在社會總產出中的比重,即工資份額呈持續下降趨勢。

  該組織抽取了24個國家作為研究對象,對這些國家1980年至2007年期間的工資份額數據進行分析,其中有17個國家工資份額下降,這一趨勢直到金融危機爆發后,才有一定改觀。

  另一個長期趨勢是,在過去15年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家低工資就業都有所增加,與此同時高收入群體也增加迅速,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劇,形成頂部高收入者「飛離」大多數人,和低收入者「底部塌陷」的分化格局。

收入分配不公加劇了危機程度

  報告的另一項結論是,工資份額長期下降、工資差距擴大和全球經濟危機之間存在聯繫。

  危機前收入不平等狀況長期愈演愈烈,將貨幣從具有高消費傾向的低收入家庭,轉向了消費較少而儲蓄更高的高收入家庭,造成消費動力不足,導致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本次危機。

  報告提出未來經濟恢復需要依靠家庭工資收入的有效增長,帶動消費,引導世界經濟走出泥潭。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2

主題

556

帖子

65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54
沙發
chary 發表於 2011-2-13 02:57 | 只看該作者
增長是絕對的,沿海前兩年農民工一般都在1000以下,每天加班才會超出1000到1200左右。現在1500基本上找不到工人了。沒看到春節過後,沿海企業都開大巴直接去內地農民工家裡接他們上班了,重慶當地企業到車站攔截外出務工的農民工,最高工資都已經開到3000-4000了。只是近十年來經濟發展速度和工資增長不成比例,工資增長也就這兩年的事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7 01: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