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考生忘帶身份證跪求考試續:我的心比膝蓋還冷(圖)

[複製鏈接]

340

主題

437

帖子

32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煙雨夢華 發表於 2011-1-18 17: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考生忘帶身份證跪求考試續:我的心比膝蓋還冷(圖) (ZT)
--------------------------------------------------------------------------------

考試結束后,陳曉原看著走出考場的考生,惋惜自己一年的努力付之東流。(圖片來自華商網 (微博) 葉原 攝)

1 月15日上午,參加研究生考試的西安考生陳曉原,因為忘帶身份證,被監考老師拒之考場門外。為了能進教室參加考試,陳曉原兩度下跪。但陳曉原的下跪沒有撼動考試規則,她最終沒能考試。據《華商報》報道,陝西省招生辦確實規定,研究生考試考生必須攜帶准考證和身份證,遲到15分鐘不得進入考場。事情發生后,有人認為「考研一跪,跪出了制度的冷酷」,也有人認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36歲女子考研忘帶身份證 兩次跪求遭拒

■ 對話人物

陳曉原,36歲,西安人,醫生,考研時因忘記帶身份證,被拒絕參加考試,為此,她兩次下跪求助。

考前半小時發現忘帶身份證

新京報:這是你第幾次參加研究生考試,為什麼會忘記帶身份證?

陳曉原:我是第二次考研,去年已經考過一次。我平時是個挺仔細謹慎的人,考試前一天晚上,我把該帶的證件文具從文件袋裡拿出來又整理了一遍,結果鬼使神差的,就把身份證放在了床頭。但當時,我以為所有的東西都放好了。

新京報:你是什麼時候發現身份證忘記帶的?

陳曉原:15日早晨8點剛過,我就到了考場門口,當時教室門沒開,老師沒來,只有兩三個學生在門口看書。我就放下包再整理一下證件,結果怎麼也找不到身份證。

新京報:當時採取什麼補救措施了嗎?

陳曉原:我立刻給我媽媽打電話,叫她趕快找找,給我送過來。

新京報:監考老師是什麼時候到的,給你建議了嗎?

陳曉原:大概8點15分左右,老師來了,把門上的封條撕了,讓學生們落座。我就趕快湊過去問,沒帶身份證該怎麼辦。一個男監考老師就說:「能咋辦,只能等。」

我聽了這個話,以為是等一下會有別的辦法可以解決,就安心了一些。

新京報:監考老師沒跟你講沒帶身份證不許考試,要趕快取嗎?

陳曉原:沒有。我覺得監考老師沒有盡到及時告知義務。快8點半開考的時候,來了一位巡視考場的老師,我又過去問他。那個巡考老師說,准考證驗明無誤就先考試,等身份證送來補驗就行了。他還問我身份證上午能拿來嗎,我說能、能、能。

我媽媽帶著小孩,又不識字,所以找得很慢。我老公開考前打我電話,結果我進了考場手機被屏蔽,他打電話給我媽才知道,趕快叫計程車去接我媽。

誰知道後來又不讓考了。


「他們一遍遍說規定就是這樣的」

新京報:一開始同意,後來為何又不允許你考試了?

陳曉原:那個巡考老師一邊叫我考試,一邊說請示一下領導,是一個姓趙的中年男子,結果那個趙姓的監考人員就讓我離開考場。

新京報:你當時怎麼跟他們解釋的?

陳曉原:我當時一下就哭了,請他們叫我先考試。他們一看我哭了,說怕影響考生情緒,就帶我到一樓的監控室。我一邊哭一邊請工作人員幫忙,我要照顧家庭完成工作,還要複習,比一般考生辛苦好多,我說看在這個份上,請讓我參加考試吧。但是工作人員說,「證件不全不能考試」。

我聽到他那句話,頭腦一片空白,一下就跪在那裡了。

新京報:當時工作人員有什麼反應?

陳曉原:我開始注意到有老師似乎有同情的神色,但姓趙的工作人員說,如果我不起來就以擾亂考場秩序為由讓保安把我帶離考點。

新京報:你跪了多久?

陳曉原:當時就怕誤了考試,急得啥也想不起來。後來估計,前後交涉有15分鐘。就在這時候,我媽把身份證送到學校大門口了,我當時發瘋一樣衝出去拿身份證,一邊哭一邊跑。

新京報:你拿到身份證后還沒能參加考試?

陳曉原:我這次連教學樓都沒進去,因為他們把門關上了,保安跟我說,開考已經超過15分鐘,不能參加考試了。我哭著求保安,讓我見見管事的監考老師,但是沒有人管我。

新京報:當時是什麼感覺?

陳曉原:絕望。我就想一頭撞死在地上或者牆上。但我還有一點理智,知道自己還有家庭有工作。不能去考試,也不能去撞牆,真絕望啊,我就又跪了下去。

新京報:這次你跪了多久?

陳曉原:足有十幾分鐘。跪在寒風裡,我心裡比膝蓋還冷。

新京報:跪著時想了什麼?

陳曉原:我在想,他們怎麼可以那麼冷漠?一個6歲小孩的媽媽,只是犯了個小錯,而且是一個可以彌補的小錯。她哭著跪在地上求他們,可他們為什麼一點都不動容。

他們一遍遍說,規定就是這樣的,制度就是這樣的。我知道制度是不考慮各種情況的,是不同情弱者的,可是,這些制度的執行者,他們怎麼比制度還冷漠?

「希望規則制定者更好理解其內涵」

新京報:你剛才也說了,家庭和工作的壓力很大,為何還要考研?

陳曉原:我是個醫生,我們這行要求不斷學習。我就想,如果考上研究生,學歷提高固然好,就算是考不上,學到的東西一點都不浪費。這可以說是現在唯一能安慰我的地方。

新京報:你沒能參加考試那麼傷心,是不是因為這一年複習特別辛苦?

陳曉原:我工作本來就挺忙挺累的,回家還得照顧孩子,經常到半夜才能看書,看到凌晨一兩點。我難過是因為覺得對不起女兒,對不起媽媽,對不起爸爸,對不起老公。

新京報:你的事情被報道后,很多網友留言對你表示同情,譴責制度缺乏人性化。

陳曉原:我很感動,而且朋友和老公也都打電話發簡訊安慰我。但我還得安慰我媽,她比我還難過,自責為什麼不早一點把准考證拿給我。

新京報:不過,也有另一種聲音,認為規則已經制定,不應有例外和通融出現。

陳曉原:我覺得規則的制定是為了維護良好的秩序,而讓我參加考試並不破壞秩序。規則的制定者應該更好地理解規則的內涵,而非僵化處理。

我確實有過錯,但監考方其實是沒有盡到告知義務的,兩者共同導致了最終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給我一定的寬限才對。

新京報:明年還會考研嗎?

陳曉原:我不知道,這件事情給我打擊太大了。如果我盡全力而考不上,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足,不會這麼難受,但失去了參加考試的資格,我不能接受。

新京報:現在你想對那些監考人員說些什麼嗎?

陳曉原:我不想對他們說什麼。我倒是想通過媒體來問問懂法律的人,我該怎麼做才能讓我的損失得到賠償?

關鍵在於規則本身是否合理

周孝正(中國人民大學退休教授)

陳女士的遭遇的核心問題不在於規則制定了要不要遵守,而在於規則本身是不是公正合理。規則是什麼,往大了說就是法律,制定規則,就相當於立法。無論規則還是立法,都考慮到各種不同的情況,以保證有相對應的規定。監考規則中也應有各種突發情況該如何應對,否則,這就不是足夠公平合理的規則。

但即使再詳盡的規則也休想應對所有的突發情況,這就要求監考規則中還必須賦予監考官以自由裁量權,允許監考官在其職權範圍內對突發情況做出變通的處理。

如果監考規則沒有做到以上兩點,那麼這就不是一個好的規則。

至於規則要不要遵守,這是不言而喻的,必須遵守。如果監考規則規定監考官沒有自由裁量權,又規定遲到15分鐘不準考試,那麼理論上遲到15分01秒都不準考試。

陳女士提到誰該負責的問題,查看監考規則,看看監考人員有沒有違反,如果違反了,就是監考人員負責。


評論:不能因下跪便動輒法外開恩

據1月16日《華商報》報道,36歲的陳女士參加研究生考試,開考前因未帶身份證下跪懇求先進考場遭拒,此後家人送來身份證,又因開考已過15分鐘被拒絕進考場,再次下跪請求遭拒。

下跪,向來被中國人賦予一種悲情的色彩,因為中國人向來都信奉「男兒膝下有黃金,只跪蒼天和娘親」。

陳女士的下跪,同樣引發了人們的關注。陳女士無疑值得同情,但這同情並不是無條件的。考試帶身份證就像上戰場帶槍一樣,是毋庸置疑的硬性規定。制度規定就是硬性的、剛性的,不能聯想社會上有一些不公平現象或者規定執行不嚴的案例,就認為規矩是可以變通的,應該搞「人性化」,規矩就是要所有人都遵守的,正如法律一樣,要人人平等共同遵守。

所以,沒有加以區分的同情應該說是非常廉價的,而且可能對於我們這個社會的發展,也不會帶來益處。當然,我們也理解在當下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對他人不幸遭遇有同情心,而不是冷漠相對,這個非常好,說明我們社會還廣泛地存在仁愛之心,人與人之間有著深厚的共同體情感。但是同情歸同情,下跪的舉動,顯然不能成為一個置制度於不顧的砝碼。

當下,有很多人並沒有形成良好的制度意識,認為制度不是不可違反的,總是想時不時地法外開恩,尤其這個對象是弱勢群體時。但是,我們如果更深入思考一下就可以發現,如果一個社會習慣性地以道德判斷代替制度維護,那麼法治就更容易被人治侵蝕,法制建設就更加艱難了。而且還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一項剛性的制度,能夠為一個尋常百姓破例開個小口的話,那麼它就更容易被權力與金錢開拓出一條陽關大道來。

下跪,本身就是一個當事者與社會的悲哀,而如果對下跪的同情過度泛濫,對於每一個當事者與社會來說,同樣也是悲哀。



評論:制度應對人情保持足夠的溫度

此類事件也不是頭一次出現了。一遇到類似的情況,關於制度與人情孰輕孰重,往往會成為爭議的焦點。

社會因制度才有秩序,社會也因人情得以溫馨。制度與人情都是不可或缺的。制度沒有完美無缺的,但制度只要維護了多數人的利益,這個制度就更接近正義。如果都以各種借口而被允許進考場,那麼考場的秩序就無法得到保證,受到影響的就是多數人。

對我們而言,最理想的狀態是,人情是在制度規範之下的人情,制度是有人情味的制度。而我們現在所要努力的就是,不管是爭議還是剖析,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應該在二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而不是混淆不清。當二者無法評判出高下時,公平與正義就是最高的準則。

我們常說:法律無情。但法律制度與人情之間,並不是水火不相容的。當制度與人情發生衝突之時,如何實現制度與人情的效果統一?如何讓制度對人情保持足夠的溫情?如果能夠通過更為縝密的制度設計及技術完善,二者之間或許可以達到兼容。具體而言,考研製度中可以通過比如人臉識別設備等技術來彌補制度可能存在的生硬與不足。只要制度能夠因現實的追問,不斷添加人情的因素,這樣的制度才會更加完善更有溫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4 02: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