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作品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問題難於得到一個確定的回答。一則有些古代文字,
象前面任昉的文章里所引訴狀,雖然是語體,可是畢竟跟近代的語言差別太大。二則流轉
下來的資料總是文白夾雜的多;大概說來,記錄說話的部分白話的成分多些,敘事的部分
文言的成分多些。通篇用語體,而且是比較純凈的語體,要到南宋末年的一部分「話本」
(如《碾玉觀音》、《西山一窟鬼》)才能算數。甚至在這以後,仍然有文白夾雜的作品
出現,《三國演義》就是一個例子。
白話就是這樣在那裡慢慢地生長著,成熟著。但是一直是局限在通俗文學的範圍之內
,直到「五四」之後才佔領了整個文藝界的陣地。這跟當時中國革命的發展有極大關係,
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內容。但是在實用文的範圍內,文言文的優勢在反動派統治的地區還
維持了一個時期。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白話文才成為一切範圍
內的通用文字。但是發展到了這個階段,白話的面貌跟半個世紀以前已經大有不同了:它
繼承了舊白話的傳統,又從文言,並且在較小的程度上也從外語,吸取了有用的語彙和語
法,大大地豐富了和提高了。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