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媒:確保中國21世紀和平崛起重任落在美軍肩上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0-12-27 17: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12-27 11:04:23 來源: CHN強國論壇

這是一個代價昂貴的負擔,但美軍近60年來一直保持著台灣和韓國的和平。確保中國在21世紀和平崛起的重任將落在美軍的肩上...

  美國《紐約時報》12月21日文章原題:東方來了(作者美國斯坦福大學歷史學教授、考古學家伊恩·莫里斯)

  西方位於地球的上半部。在歐洲和北美生活的人口僅佔全球總人口的大約七分之一,但創造的財富卻佔三分之二,而且擁有全世界三分之二的武器,投入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科研經費。平均而言,美國工人的生產率是中國工人的七倍。

  在理查德·尼克松1972年對北京進行歷史性訪問時,美國工人的生產率是中國工人的20倍。中國當時在全球總產出中所佔的比重僅為5%,現在則升至14%。中國如今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居第三位),而且還是全球二氧化碳最大排放國。世界運算速度最快的計算機屬於中國。

  我們目前正在經歷的財富、權力和聲望的變化是自200年前工業革命將西歐推上全球主導地位以來最大的。推動東方崛起的這股力量恰恰就是當初推動西方崛起的那股力量:地理因素與經濟和技術產生的互動。

  回溯到15世紀,(中國開創的)航海新技術使得船隻跨越大洋成為可能。一夜間,詳盡的地理資料成為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地理資料顯示,西歐距美國東海岸只有3000英里,而中國與美國西海岸的距離為8000英里。這就意味著是歐洲人而非中國人讓美洲成為殖民地,並在大西洋沿岸創建了新型的市場經濟體。

  這些市場所產生的新動力促使歐洲人而非中國人在工業革命期間使用了礦物燃料所產生的能量。這場革命帶來的蒸汽機和鐵路使得19世紀的世界大大縮小了,並且激發出了北美大陸巨大的工業潛力。到了1900年,美國取代歐洲成為世界的重心。

  但是,歷史並未就此終結。技術的突飛猛進使得20世紀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到了1950年,如同一個世紀之前大西洋不再是貿易的一大障礙一樣,太平洋也已經不是貿易壁壘了。

  現在該輪到東亞發揮巨大的工業潛力了。先是日本,後來是韓國、台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現在是中國,紛紛融入全球經濟中來了。在2000年之前,中國還在追趕美國;到2050年,它很可能將超越美國。

  在19世紀,東方統治者、士兵和知識分子可能能採取的行動都無法阻止地理意義的改變。如今到了2l世紀,西方可能採取的行動也無法阻止地理意義的改變。

  這就是說,東方人本來是可以採取許多行動來制約西方崛起的。對中國來說,1793年拒絕英國設立使館開展自由貿易是災難性的。1840年未能在珠江和長江三角洲阻止英國軍艦的入侵帶來了更大的災難。日本1941年作出偷襲珍珠港的決定是最為糟糕的。在任何這種時刻和其他許多時刻,作出較明智的決策本來可以給東方帶來巨大好處。

  同樣,21世紀的西方人也可以採取許多舉措來制約東方的崛起。償還西方的歷史負債就是明顯舉措之一。通過鼓勵移民來平衡西方人口老化所造成的失衡狀況則是另一項舉措。

  讓我們從石油和天然氣中解脫出來是第三項舉措。東西方在「動蕩之弧」地區爭奪資源將帶來麻煩,在全球氣候變暖和核擴散導致該地區進一步動蕩的時候更是如此。「動蕩之弧」地區包括非洲、中東和中亞。

  利用美國軍力來確保國際秩序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這是一個代價昂貴的負擔,但美軍近60年來一直保持著台灣和韓國的和平。確保中國在21世紀和平崛起的重任將落在美軍的肩上。

  從長遠看,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全球化所產生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或許會使今天有關東方崛起的擔憂變得無足輕重。從現在起的100年後,「東方」和「西方」可能不會再有什麼意義了。

  但是,從短期和中期看,當我們試圖在19世紀和20世紀建立起來的民族國家的框架中解決日趨全球化的問題時,風險是巨大的。在一個充斥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世界上,不能控制這些武器將帶來災難。今後40年將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重要的一段時間。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3: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